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麻陽九曲灣銅礦遺址

麻陽九曲灣銅礦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7 05:14:28

㈠ 高純度天然銅哪裡產,上次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哪個山區有一種烏奇在(高純度天然銅石)有大蛇相伴的地方.

高純度抄天然銅——自然銅。

自然銅常見於原生熱液礦床、含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下部及砂岩銅礦床中,它是各種地質作用過程中還原條件下的產物。自然銅在地表及氧化環境中不穩定,易轉變為銅的氧化物和碳酸鹽,如赤銅礦、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物。

世界著名的自然銅產地有美國的上湖(Lake Superior),俄羅斯圖林斯克和義大利的蒙特卡蒂尼。中國的湖北大冶、雲南東川、江西德興、安徽銅陵、四川會理以及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銅礦床氧化帶中皆有產出。湖南麻陽縣九曲灣銅礦床也以自然銅為主要銅礦物。

㈡ 麻陽屬於那個省

麻陽縣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屬雲貴高原的延伸地帶。
全縣南北西三面群山屏列,錦江河貫穿西東,平緩開闊,形成西南山地,東北丘陵和中部河谷丘平,使全縣地貌構成南西北三面高,中間低,朝東斜開口,略似「簸箕」狀。海拔最高1405米,最低130米。以丘陵為主,平、崗、山原兼有。平原分布於錦江(辰水)及其支流兩岸,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盛產稻穀,系縣內主要產糧區。丘陵分布較廣,縱橫交錯於鄉鎮之間,層層梯田,茶桐遍野。崗地分布於平原與丘陵的交接地帶,分割零亂,呈饅頭狀,宜栽種柑桔、桃李及油菜、小麥。山原分布於南、西、北三面邊緣,峰巒起伏,林木茂密。
清涼山地處懷化、銅仁、吉首西南大三角的重心位置,屬武陵山脈,海拔高度為510米,清涼山山巒疊障、坡陡嶺險、谷狹澗深,山中泉水叮咚,流水潺潺,樹高林茂、松濤綿綿,有各類山珍奇果,有鍾乳奇特,引人入勝的恐龍洞有品質極高,含多種微量元素的恐龍山泉,更有歷史悠久,佛神朝拜的米貢峰清涼古寺。
麻陽境內大小山澗溪河287條,密布全縣,匯集錦江。錦江橫貫西東,流經13個鄉鎮,至辰溪縣城注入沅水。70年代,大小船隻從高村上溯抵貴州銅仁,下行辰溪,沿沅水達沅陵、常德等地,系麻陽交通大動脈,亦為湘黔邊境運輸要道。
沅水
沅江支流。又名錦水、錦江、麻陽河,古武陵五溪之一。源出貴州省江口縣梵凈山西麓太子石,經江口、銅仁至文昌閣入湖南省麻陽縣境,曲折東北流至麻陽縣城轉東流至太平溪口,又東南流轉東北流經湄河灣入辰溪縣境後,經潭灣鎮至辰溪縣城對河小路口注入沅水。長295公里。湖南境內長145公里,流域面積7536平方公里。年倖免流量180.3立方米/秒。河床比降0.55‰。湘境文昌閣至八里橋一段,河寬平均為180米。河床為卵石及岩石,其中險灘較多,尤以大破灘為最險。八里橋以下經錦和鎮至高村一段,多為卵石灘,壩多水淺流爭。湘境內主要支流有滑石江,毫羅溪、鸕鶿江、龍門溪。其中毫羅溪又名堯里河,源出鳳凰縣黃合營,於麻陽苗族自治縣高村鎮南堯里村人辰水,長73公里,平均寬約25米,流域面積69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21.72立方米/秒。河床比降3.47‰。中游截流建有黃土溪中型水庫;龍門溪,源出懷化市火炭沖,於辰溪縣王家洲北入辰水,長51公里,流域面積351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3立方米/秒,河床比降2.11‰,中游泳池東側建有長田灣中型水庫。

麻陽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開發利用,現已查明地下礦藏有34個礦點,其中呂家坪鎮九曲灣一帶的銅礦分布廣,質純、含銅率高,開采歷史悠久。
全縣水利資源豐富,境內大小溪流98條,主要河流、溪水6條,其中最大的錦江河(古稱辰河),及秦漢時期的「五溪」之一;目前全縣已建成水力發電站12個,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
瓜果開發達到一定規模,2000年全縣柑桔、無籽西瓜種植面積達6.8千公頃,總產量達到7萬噸,其中「麻陽」牌碰柑、冰糖柑暢銷全國。

㈢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青銅器的早期采冶

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中國古代製造青銅器主要分為采冶與鑄造兩個大的工藝過程。

采冶,即首先通過銅礦石冶煉成純銅,通過錫礦石冶煉成錫,然後把銅和錫按不同的比例冶煉成銅錠。
我國廣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其作為冶銅的重要原料很早就被記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據戰國時的《管子·地數篇》記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鉛錫赤銅。」又據戰國時期的《周禮·地官》記載,當時還設有管理礦山的礦人。新中國建立以後,在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赤峰市林西,江西瑞昌銅嶺,安徽南陵、銅陵等地發現了古代采冶銅礦遺址。在銅礦開采遺址附近一般都發現有冶煉遺址,這說明當時銅礦冶煉環節是就地進行的。 到了春秋時期,銅的採掘、冶煉技術有了很大發展。1974年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井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銅綠山有兩處古礦井,春秋晚期一處,戰國一處。礦床的開采採取了豎井與斜井、斜巷與平巷相結合的採掘方式,並且用各種技術手段解決了井下通風、排水、礦石提供和巷道支護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在銅綠山礦區先後發現的六座屬於春秋時期的煉銅豎爐之中有三座爐基的通風溝、爐缸、金門(銅液和銅渣放置口)和通風口保存完好。
爐高12—14米,有石塊支撐在爐缸底部,用以保溫防濕,防止爐缸凍結;爐缸壁上有呈喇叭形的、口徑5厘米的鼓風口;爐旁設有工作台,用於加料和安放鼓風設置。還有利用封閉已經廢棄的巷道的辦法,控制因不同井口的空氣壓差而自然形成的氣流,使之到達工作面的最深處。另外,他們還採取了將礦石在井下進行初選,然後將貧礦和廢石填充采空區,以及將品位高的礦石通過設在各層平巷上的轆轤逐級接力提運到井上等方式。這些跡象都說明春秋時期銅的採掘和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㈣ 國內銅礦主要類型

我國地處歐亞、印度洋和太平洋世界三大板塊交會地區,區域地質背景復雜,有利於形成各種類型的銅礦,加之環太平洋、古亞洲(中亞-蒙古)和古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世界3大銅成礦帶都通過我國,因此我國銅礦床工業類型齊全。迄今為止,全球各種主要銅礦類型均已在我國境內發現,計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砂頁岩型、陸相砂頁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黃鐵礦型)、陸相火山岩型、銅-鎳硫化物型、脈型和自然銅型等。有的學者(劉雅蓉,1989)把海相火山岩型和陸相火山岩型合稱為火山沉積型,把海相砂頁岩型和陸相砂頁岩型合稱為層狀型。總的來說,我國銅礦資源也很豐富,銅金屬總儲量已超過7000萬t,它們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大興安嶺、祁連山、中條山、西南「三江」、川西南—滇中和天山、阿爾泰山、北山及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和國外相似,我國的銅金屬儲量主要也是集中在斑岩型、海相砂頁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銅-鎳硫化物型和矽卡岩型5種銅礦類型,所不同的是我國的矽卡岩型銅礦占的位置更重要一些,因為我國碳酸鹽岩石比較發育,岩漿活動頻繁(特別是燕山期);其他類型的銅礦在規模、品位等方面也還有一些差別(礦床規模普遍較小,銅的品位較低),這可能和我國的地質演化及其他地質特點有關。我們根據我國各銅礦類型所佔銅金屬儲量比重的大小,把它們依次排列為:斑岩型→海相砂頁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黃鐵礦型)→銅-鎳硫化物型,其中斑岩型銅礦的儲量佔全國50%以上。目前,我國的大型、超大型銅礦床基本上都產在上述5種銅礦類型中,它們所佔有的銅金屬儲量為全國總儲量的80%以上。

(一)斑岩型銅礦

這是我國最主要的銅礦類型,它們主要分布在東北興安嶺、山西中條山、長江中下游、西南「三江」、北疆和華北克拉通北緣5個地區,它們基本上位於世界3大斑岩型銅礦帶(環太平洋帶、古亞洲帶和古地中海帶)的分布區內。它們的分布與構造作用關系密切,總的受構造活動帶控制,但就單個礦床而言,礦床定位於隆坳交接部位,並靠隆起一側(芮宗瑤,1998)。在斑岩體中,並不是整個岩體內都有銅礦,而往往只是在斑岩體外緣的某些部位,該處一般裂隙構造比較發育,蝕變作用比較強烈,成礦作用發生在成岩之後,顯然成礦是與熱液活動有關。目前,我國已知的5個超大型銅礦床中,斑岩型銅礦就佔了4個,即西藏玉龍、江西德興銅廠與富家塢和黑龍江的多寶山(儲量已接近超大型規模)。另外還有內蒙古烏奴格吐山、山西銅廠峪、江西德興硃砂紅、西藏貢覺多霞松多和西藏察雅馬拉松多5個大型銅礦床。我國的斑岩型銅礦床中銅的平均品位,相對比國外要貧一些,礦石含銅量多低於1%。斑岩型銅礦床的礦石組分較復雜,可綜合利用的元素較多,最常見的有鉬,常形成典型的斑岩型銅-鉬礦床,其次是金、銀、錸、硒、碲,它們都可作為副產品進行回收。有的可能還伴生有鉑族元素,但這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工作才能確定。

(二)海相砂頁岩型銅礦

這種銅礦類型主要產於海相細碎屑岩-碳酸鹽建造中,賦礦圍岩為細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質)或碳酸鹽岩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展布,並隨地層同步褶皺,有的地段還有後期切層的銅礦脈產生。礦床規模一般較大,主要分布在四川會理—雲南東川—易門—元江、山西中條山、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和青海鄂拉山地區,它受陸內裂谷(亦有人稱坳拉谷)或隆起區的邊緣海槽控制。海相碎屑岩型銅礦容礦地層的時代主要是元古宙和古生代。和國外相比,我國的元古宙更重要一些,主要礦床都是產於中、新元古代細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質)-碳酸鹽建造中,它是我國銅礦重要類型之一。其中最大的礦床是雲南東川湯丹銅礦,據最近的資料,其銅金屬儲量已接近超大型礦床規模(250萬t)。另外還有內蒙古潮格旗霍各氣、烏拉特後旗炭窯口、青海興海銅峪溝和雲南東川落雪等大型銅礦床。礦石成分簡單,主要為銅、鐵的硫化物,如斑銅礦、黃銅礦、輝銅礦和黃鐵礦等,有的還有方鉛礦和閃鋅礦,個別礦床附近還有鈷異常顯示。目前,產於古生代沉積盆地中的海相砂頁岩型銅礦,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基本上沒有發現,但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塔里木和柴達木地塊的周邊地區,現已找到了這種類型的礦床,但由於工作程度低,其規模遠景尚不大清楚。青海古生代地層內的銅峪溝(大型)銅礦床中,矽卡岩礦物較多,過去多稱其為類矽卡岩型礦床但根據其圍岩為砂頁岩,礦體順層分布及礦床的其他特點,把它劃歸砂頁岩型銅礦可能更合適一些。由於這種類型銅礦床的規模一般較大,因此今後應注意在塔里木和柴達木地塊周邊尋找海相砂頁岩型銅礦床。

(三)矽卡岩型銅礦

這是我國有特色和很重要的銅礦類型,它產於中酸性侵入岩與碳酸鹽岩石的接觸帶中。分布范圍非常廣,遍及我國大多數省(自治區),如西藏、江西、湖北、廣東、黑龍江、雲南、內蒙古、山東、安徽、山西、江蘇、廣西、湖南、遼寧和青海等省(區)都有產出,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雲南、山東及廣東幾省這種類型礦床最多,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矽卡岩型銅礦床常常成群成帶出現,並經常和斑岩型銅礦共存,其分布特徵一般是岩體內部為斑岩型,岩體邊緣接觸帶中為矽卡岩型,因此我們有時稱其為斑岩-矽卡岩型,如雲南的雪雞坪、江西城門山和湖北封山洞礦床都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兩種類型銅礦並存。目前,已知矽卡岩型的大型銅礦床有江西瑞昌武山、九江城門山、鉛山天排山和湖北大冶銅錄山、廣東曲江大寶山與安徽銅陵冬瓜山等。矽卡岩型銅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礦床小而富,礦石銅的品位可達2%~3%,主要為大、中、小型銅礦床及礦點,基本上不形成超大型礦床。礦石成分相對比較復雜,常含有鈷和少量的金,不同礦床的伴生組分不一,有鉬、鉛、鋅、錫和磁鐵礦等。

(四)海相火山岩型銅礦

這種類型銅礦西方國家多稱為塊狀硫化物礦床,而原蘇聯則稱之為含銅黃鐵礦型,它是我國重要的銅礦類型之一。其品位較富,多數礦床的含銅品位都在1%以上。礦體和地層產狀一致,呈層狀、透鏡狀,成群出現。從太古宙到第三紀的地層中都有礦床產出,成礦時代的范圍大,我國主要是產於元古宙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中。分布地區廣,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祁連山與西南「三江」地區,如甘肅、青海、四川和雲南等省,此外在遼寧、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亦有產出。這類礦床為海底火山活動的產物,大多數海相火山岩型銅礦都產於不同成分火山岩的交接部位。含礦火山岩大多屬細碧角斑岩建造,包括有凝灰質火山岩和火山熔岩。較著名的大、中型銅礦床有新疆北部阿舍勒、青海瑪沁德爾尼、甘肅蘭州白銀廠、四川會理拉拉廠和九龍李伍及雲南新平大紅山等礦床,屬同生源積成因。這類礦床在空間上常與鐵礦伴生,如雲南大紅山和甘肅陳家廟礦床等,其上部為含銅(磁)鐵礦床,下部為含鐵銅礦床。

(五)銅-鎳硫化物型銅礦

這類礦床在空間分布和時間上都與鎂鐵質基性—超基性岩體關系密切,礦體的形態、規模、產狀與礦化都受岩體控制,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產於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岩侵入體的底部接觸帶,通常認為是重力分異、流動分異和結晶分異的結果。這些鎂鐵質基性—超基性岩體主要沿古大陸邊緣或陸內裂谷或陸內深大斷裂分布,它們是在拉張環境中地幔岩上涌的產物。形成這種類型礦床有兩個很重要的條件:一是裂開深度要大;二是深部成礦物質豐富。這種情況與海相火山岩型銅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只是成礦方式不同罷了。因而在產有銅-鎳硫化物型銅礦床的深大斷裂帶的延伸地區,常出現成礦時代與銅-鎳硫化物型銅礦床不同的海相火山岩型銅礦床,如在額爾齊斯超岩石圈斷裂帶中,東南部有早二疊世喀拉通克銅鎳硫化物礦床,西北部有中泥盆世的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銅礦床;又如北祁連海相火山岩型銅礦帶的北側有中元古代(1509Ma)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這兩種類型銅礦的空間分布關系,其在成因上有何聯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因為這對找礦很有意義。從現有資料來看,我國銅-鎳硫化物型礦床基本上分布在長白山、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橫斷山5個地區,最著名的礦床有甘肅金川、新疆富蘊喀拉通克和吉林盤石紅旗嶺,其中甘肅金川礦床中銅、鎳的金屬儲量都達到了超大型礦床的規模,而且其中伴生的鉑族元素是目前我國鉑族金屬的主要來源。

(六)陸相砂頁岩型銅礦

這種類型銅礦在我國有較重要的意義,它產於中—新生代陸相盆地(雲南震旦系下統的澄江組陸相砂岩中亦有銅礦化)中,根據礦床產出的區域地質背景、礦體產狀和礦石礦物的差異,又可分為兩個亞類。一種是銅礦化多順層分布,礦體主要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和美國科羅拉多高原的砂岩型銅(鈾)礦相同,但那裡多為產於氧化-還原帶中的礦卷狀礦體),為含礦岩系。以紅色砂頁岩為主,夾黃色、灰色、紫色、綠色等雜色砂頁岩,這套岩性組合常被稱為「紅層」。盆地面積相對不是很大,為一些斷陷盆地與山間盆地,因而形成的礦床一般規模不大。盆地底部一般為暗色的粗碎屑岩或煤系,中部為含銅建造,上部為膏鹽建造。銅礦化產於紅色碎屑岩所夾的淺色砂頁岩(一般為灰色、灰綠色、灰黑色等)中,礦石礦物以輝銅礦、銅藍、斑銅礦、黃銅礦、孔雀石、藍銅礦、黃鐵礦、白鐵礦為主,有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和砷黝銅礦。礦石銅品位較富,一般在1.0%~2.0%之間,不同礦床中常伴生有鈾、銀、硒等有用元素,有時還可圈出它們的礦體,甚至還可形成含銅鈾礦床或含銅銀礦床。這種礦床的成因,20世紀80代以來人們的認識比較一致,先期同生沉積,後期熱液疊加改造成礦,我們把它稱之為沉積改造礦床。陸相砂頁岩型銅礦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如湖南的衡陽盆地、麻陽盆地、雲南的楚雄盆地和四川的安寧河盆地,它們在同一地區受相同的層位控制。較著名的礦床有雲南大姚的六苴、大村、凹地苴,牟定郝家河、四川會理大硐廠和湖南麻陽九曲灣及常寧柏坊等,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這種類型的大型礦床,這可能與岩礦的陸相盆地規模不大有關。另一種是產於陸相砂頁岩中的銅礦,目前僅見於雲南蘭坪-思茅盆地,它主要分布於蘭坪盆地西沿的瀾滄江沿岸瀾滄江深大斷裂東側和思茅盆地中部NNW向的中軸深大斷裂附近。區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礦化成群出現,主要集中在中侏羅統,其次是三疊系,二疊系,白堊系和第三系,岩性有砂頁岩、火山岩和灰岩,代表性礦床有金滿銅礦(中型)。另外,其附近的地表泉華中亦有銅礦化(孔雀石),泉華覆蓋於第三系之上(如蘭坪縣啦井北山)。礦體主要呈脈狀,礦石礦物以黝銅礦、斑銅礦和黃銅礦為主,其次為黃鐵礦、孔雀石、藍銅礦,偶見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其礦體展布和礦物組合顯然不同於第一種礦化,這反映它們在成因上有差別,可能是一種新的銅礦類型。我們在研究滇西三江地區騰沖兩河金礦、381鈾礦、江城勐野井鉀鹽礦、蘭坪鉛鋅礦、金滿銅礦和啦井銅礦化點時,提出它們為陸相熱水沉積成因。並根據產狀又將陸相熱水沉積礦床分成3個亞類,即盆地沉積型、充填(貫入)沉積型和泉華沉積型,金滿銅礦床屬充填(貫入)型陸相熱水沉積型礦床。該礦床有大脈型和細脈型兩種礦體,大脈型礦體是該礦床的主體,沿層間斷裂破碎帶分布,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其銅金屬儲量佔全礦的86%,銅品位為0.65%~12.02%,平均為2.04%;細脈型礦體多,規模小,品位低,多低於1%,最大礦體的銅品位為0.65%~1.94%,平均1.03%,分布分散,大多分布在侏羅系中統花開佐組上段的灰色細砂岩中,個別產於大脈型礦體相應部位。

(七)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床

它主要見於我國東部中生代中酸性陸相火山岩分布區,其次是我國西部川滇黔三省的二疊紀陸相峨眉山玄武岩中亦有一些銅的礦化和礦點。此外,在我國西部的准噶爾、西天山、西秦嶺、可可西里和岡底斯山等地,從石炭紀到第三紀亦有基—中—酸性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床和礦化,但目前發現的礦床不多。陸相火山岩型銅礦首先受火山岩建造類型控制,並順深大斷裂分布。過去由於我國陸相火山岩型銅礦的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較少,因此與前述的礦床類型相比,研究程度相對要低一些。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常和次火山岩在一起,容易把它當成斑岩型礦床,但斑岩型與陸相火山岩型中的銅礦化差別很大,斑岩型銅礦床整體上以浸染型礦石為主,而陸相火山岩型卻以脈狀礦石為主。此外,陸相火山岩型銅礦的圍岩蝕變也是很特徵的,常見有明礬石化、冰長石化和迪開石化等陸相火山岩型特有的圍岩蝕變。此類礦床的礦石成分比較簡單,有時伴生有銀、金。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在長江中下游及閩浙粵沿海等省的燕山期陸相火山岩中常有產出,但所見礦床的規模都不大,目前只有福建上杭紫金山銅礦達到大型規模。該礦床產於北西向的雲霄-上杭深大斷裂中的上杭白堊紀陸相火山-沉積盆地的東緣,礦石礦物以黃鐵礦、藍輝銅礦-輝銅礦為主,其次是硫砷銅礦、銅藍及少量斑銅礦等。

(八)脈型和自然銅型的銅礦

其所佔銅金屬儲量的比例很少,而且有的斑岩型、陸相火山岩型和陸相砂頁岩型銅礦中亦有脈狀礦體產出,故在此不對這兩種銅礦類型進行介紹。

上述7種銅礦類型都是按含礦主岩劃分的,這在野外和室內都比較好識別,有關各類礦床的成因及其詳細情況將由以後各章進行深入論述,在此不予討論。還應該特別說明,近幾十年來,我國地質工作者在銅礦的找礦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過去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我國東部地區,而對我國西部的廣大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和經濟比較落後等原因,地質基礎研究和找礦的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在該地區找到上述類型的銅礦,甚至發現新的銅礦類型也還是有可能的。近年來,我國相繼在西部地區找到了一些大型或有大型遠景的銅礦床與地區,如四川鹽源西范坪(大型,富鹼斑岩型)、雲南德欽羊拉(大型,塊狀硫化物型為主)、維西托頂(中型,塊狀硫化物型)、景谷民樂(中型以上,斑岩型)、思茅大平掌(中型以上,海相火山岩型)和塔里木與柴達木周邊地區的古生代海相砂頁岩型等,這說明我國今後找到大型、超大型銅礦床是有可能的,特別是在我國西部地區找礦前景更好,當然工作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礦床編委會編著,中國礦床(上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中條山銅礦地質編寫組,中條山銅礦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

3.雲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砂岩銅礦地質,北京:冶金出版社,1977。

4.王之田、秦克章,中國銅礦床類型、成礦環境及其時空分布特點,地質學報,1988,第62卷,第3期。

5.冉崇英、劉衛華等,康滇地軸銅礦床地球化學與礦床層樓結構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6.朱訓等,德興斑岩銅礦,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

7.湯中立,金川銅鎳礦床成礦模式,現代地質,1990,第4卷,第4期。

8.宋叔和,祁連山一帶黃鐵礦型銅礦的特徵與成礦規律,地質學報,1955,第35卷,第1期。

9.宋叔和,黃鐵礦型銅和多金屬礦床——世界范圍內一些主要礦帶和礦床類型對比研究趨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所刊,1982,第5卷,第3號。

10.張洪濤、芮宗瑤,論中國斑岩銅礦系列的地質背景,地質學報,1991,第65卷,第3期。

11.李朝陽,季宏兵,顏文,雲南蘭坪-思茅盆地陸相砂頁岩中脈狀銅礦床成因討論——一種新的銅礦床類型,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慶賀塗光熾院士從事革命和地球科學工作60周年暨80華誕,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4~42。

12.張洪濤,芮宗瑤。論中國斑岩銅礦系列的地質背景,地質學報,1991,65(3)。

13.楊應選、仇定茂、闕梅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層控銅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14.芮宗瑤、王龍生,中國銅礦床分類新方案,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探,1994,第3卷,第4期。

15.芮宗瑤、黃崇軻、齊國明等,中國斑岩銅(鉬)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16.孟憲民,礦床分類與找礦方向,礦床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17.姜復芝,我國海相火山鐵銅礦床的成因類型及某些成礦特徵的討論,礦床地質,1983,第2卷,第4期。

18.趙一鳴、林文蔚、畢承思等,中國矽卡岩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19.塗光熾等,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20.郭文魁,我國銅礦床工業類型及分布規律,地質月刊,1959,第1期。

21.郭宗山,揚子江下游某些矽卡岩銅礦床,地質學報,1957,第37卷,第1期。

22.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長江中下游鐵銅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3.章午生,德爾尼礦床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81。

24.謝家榮,中國銅礦的分類、分布及普查勘探方向,地質論評,1957,第17卷,第1期。

25.翟裕生,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床類型、形成條件和成礦演化,地質科學,1983,第4期。

26.黎功舉,東川式銅礦床類型演化及找礦實踐,地質與勘探,1978,第1期。

㈤ 求我國最早煉銅的方法,在什麼時候。

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及采冶業
商周時代是中國的青銅時代,當時鑄造的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是中國古代先民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它們的出土,不僅再現了古代中國青銅時代的風貌,而且展示了古代工匠在青銅冶鑄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商周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的研究,對揭示當時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研究冶金史的學者多偏重於對青銅鑄造工藝的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0多年,隨著鑄造作坊、尤其是采礦和冶煉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研究手段的改進,模擬實驗的進行,為深入探索這個課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填補了冶金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采冶遺址的發現 商周青銅的成分主要是銅與錫,銅與鉛或銅與鉛、錫的合金,一般稱為錫青銅、鉛青銅或鉛錫青銅。銅器所含的微量元素的測定表明,各地鑄造銅器的原料多取自附近的含銅礦脈,如鎮江附近商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銅塊含有較大比重的鉛和微量的銻,就與中原青銅器的銅料不含銻及含鉛量低明顯不同。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林西大井等地都發現了采礦與冶煉遺址,大多為東周時期遺存,但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上限可到西周,下限則可延至漢代以後。這幾個地點都發現了古人採掘時開拓的豎井、平巷、采礦工具、提升與排水用具及銅礦石。銅綠山古銅礦的採掘工作是在大理岩與火成岩之間的破碎帶中進行的,採掘時開拓的成組井巷中架設了相當完整的木質框架支護,深距地表四、五十米。(見彩圖[湖北大冶銅綠山東周古礦井遺址])另兩個地點則利用岩石的裂縫沿礦脈進行採掘,不用或很少使用木質支護。在跨度大的采空區內,則保留「工」字形礦柱為支護。麻陽九曲灣有一條巷道斜長140米,垂直深度約80米。有的是採用露天開采。在銅綠山和大井,礦井附近都有冶煉遺址,說明採掘的銅礦石就在采場附近冶煉。
銅綠山發現的10座煉銅豎爐都用土夯築而成,可分爐基、爐缸和爐身3個部分。爐缸的截面多為長方形,設有金門。大井發現的12座煉銅爐有兩種不同的形制:一種煉爐的截面呈橢圓形或馬蹄形,直徑0.8~1.2米,金門作拱形,朝西北方向,高0.2米,寬0.1米;另一種則被稱為多孔串窯式(有許多圓孔和彎曲的孔道),直徑1.5~2米。這些煉爐的周圍都有木炭、孔雀石、碎礦用的石砧、石球、冶煉時排放的大量爐渣及陶質生活用具等。由煉銅原料可知,當時的冶煉工藝是氧化礦的還原熔煉。大井的冶煉遺址出土有馬頭形的陶質鼓風管,表明已能用人工鼓風掌握爐溫。模擬實驗證明,用春秋時期的這種豎爐煉銅,可以連續加料、連續排渣和間斷放銅,具有較高的熔煉能力。銅綠山遺址的爐渣多冷凝成薄片狀,酸度適宜,含銅量僅為0.7%,反映了春秋時期的冶銅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東周時代冶銅豎爐 銅綠山出土]
鑄銅作坊 商周時代的都邑遺址幾乎都發現了鑄銅作坊遺址。其面積有數萬平方米的,也有10餘萬平方米的。作坊址內出土了為數可觀的陶范、坩堝塊、木炭、小件青銅器和銅錠、銅渣以及與鑄銅生產有關的其他遺存。這些作坊址的發現說明商周王室及諸侯所用的青銅器大多是就地生產的。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商代早期鑄銅作坊內,熔銅的坩堝系用草拌泥製成。陶范與銅器一致,均為素麵。出土銅爵據電子探針測定,含銅92%、錫7%,銅錫比例與鄭州二里岡期青銅器的配比十分接近。鄭州商代遺址發現的兩處鑄銅作坊,分別在城南的南關外和城北的紫荊山北地。熔銅工具除有草拌泥製作的坩堝外,還用外敷草泥的陶質大口缸或大口尊。不過從大型銅鼎的發現看,也有使用熔銅爐的可能。不少陶范上都刻有花紋。這兩個作坊除生產青銅禮器外,南關外鑄銅作坊中還出土不少青銅,紫荊山北的作坊則出土不少刀、鏃,因而被認為是鑄銅手工業中出現分工跡象的反映。
安陽殷墟的苗圃北地、西周時代的洛陽龐家溝鑄銅遺址和新鄭鄭韓故城、侯馬牛村古城南郊的東周鑄銅作坊,都是古代規模較大的鑄造場所。這幾個地點都發現了體積較大的熔銅爐、大批陶范及與鑄銅有關的工具和用具。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熔銅爐若按殘壁的弧度推算,直徑約在60~70厘米。另有一種土坑式的熔爐,直徑1米,深0.5~1米。洛陽龐家溝發現的熔銅工具有3種,其中大型熔銅爐的內徑160厘米,壁厚30~35厘米,並設有鼓風口。洛陽、新鄭、侯馬等地作坊中都發現陶質的鼓風管,說明熔銅爐具備較好的熔化能力。用這樣大型的熔爐熔銅,與當時鑄造大型青銅器的情況是適應的。

㈥ 科學家們在湖南麻陽和湖北大冶銅綠山分別發現了哪些銅礦遺址

1979年4月,科學家們在湖南麻陽發現一處春秋戰國時的銅礦遺址,這里有古代的礦井14處,內其中一處還是容露天開采,其餘的是地下開采。1974年,湖北大冶銅綠山曾發掘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另一處銅礦井,這個古礦井保存得非常完整,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歷史實物。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了兩處井口:「十二線老窿」和「二十四線老窿」,兩處相距300多米。「十二線老窿」的發掘點距地表面達40多米,在這5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里,發現了8個豎井和一個斜井。豎井的井口直徑約80厘米。「二十四線老窿」的發掘點距地表面50多米。在約12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里,有5個豎井,1條斜巷和10條平巷。豎井的井口直徑一般是110到130厘米,比「十二線老窿」大。

㈦ 誰能告訴我關於銅及銅基合金

我覺得用失蠟法可以。詳見這三篇文章:

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及采冶業
商周時代是中國的青銅時代,當時鑄造的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是中國古代先民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它們的出土,不僅再現了古代中國青銅時代的風貌,而且展示了古代工匠在青銅冶鑄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商周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的研究,對揭示當時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研究冶金史的學者多偏重於對青銅鑄造工藝的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0多年,隨著鑄造作坊、尤其是采礦和冶煉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研究手段的改進,模擬實驗的進行,為深入探索這個課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填補了冶金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采冶遺址的發現 商周青銅的成分主要是銅與錫,銅與鉛或銅與鉛、錫的合金,一般稱為錫青銅、鉛青銅或鉛錫青銅。銅器所含的微量元素的測定表明,各地鑄造銅器的原料多取自附近的含銅礦脈,如鎮江附近商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銅塊含有較大比重的鉛和微量的銻,就與中原青銅器的銅料不含銻及含鉛量低明顯不同。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林西大井等地都發現了采礦與冶煉遺址,大多為東周時期遺存,但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上限可到西周,下限則可延至漢代以後。這幾個地點都發現了古人採掘時開拓的豎井、平巷、采礦工具、提升與排水用具及銅礦石。銅綠山古銅礦的採掘工作是在大理岩與火成岩之間的破碎帶中進行的,採掘時開拓的成組井巷中架設了相當完整的木質框架支護,深距地表四、五十米。(見彩圖[湖北大冶銅綠山東周古礦井遺址])另兩個地點則利用岩石的裂縫沿礦脈進行採掘,不用或很少使用木質支護。在跨度大的采空區內,則保留「工」字形礦柱為支護。麻陽九曲灣有一條巷道斜長140米,垂直深度約80米。有的是採用露天開采。在銅綠山和大井,礦井附近都有冶煉遺址,說明採掘的銅礦石就在采場附近冶煉。
銅綠山發現的10座煉銅豎爐都用土夯築而成,可分爐基、爐缸和爐身3個部分。爐缸的截面多為長方形,設有金門。大井發現的12座煉銅爐有兩種不同的形制:一種煉爐的截面呈橢圓形或馬蹄形,直徑0.8~1.2米,金門作拱形,朝西北方向,高0.2米,寬0.1米;另一種則被稱為多孔串窯式(有許多圓孔和彎曲的孔道),直徑1.5~2米。這些煉爐的周圍都有木炭、孔雀石、碎礦用的石砧、石球、冶煉時排放的大量爐渣及陶質生活用具等。由煉銅原料可知,當時的冶煉工藝是氧化礦的還原熔煉。大井的冶煉遺址出土有馬頭形的陶質鼓風管,表明已能用人工鼓風掌握爐溫。模擬實驗證明,用春秋時期的這種豎爐煉銅,可以連續加料、連續排渣和間斷放銅,具有較高的熔煉能力。銅綠山遺址的爐渣多冷凝成薄片狀,酸度適宜,含銅量僅為0.7%,反映了春秋時期的冶銅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東周時代冶銅豎爐 銅綠山出土]
鑄銅作坊 商周時代的都邑遺址幾乎都發現了鑄銅作坊遺址。其面積有數萬平方米的,也有10餘萬平方米的。作坊址內出土了為數可觀的陶范、坩堝塊、木炭、小件青銅器和銅錠、銅渣以及與鑄銅生產有關的其他遺存。這些作坊址的發現說明商周王室及諸侯所用的青銅器大多是就地生產的。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商代早期鑄銅作坊內,熔銅的坩堝系用草拌泥製成。陶范與銅器一致,均為素麵。出土銅爵據電子探針測定,含銅92%、錫7%,銅錫比例與鄭州二里岡期青銅器的配比十分接近。鄭州商代遺址發現的兩處鑄銅作坊,分別在城南的南關外和城北的紫荊山北地。熔銅工具除有草拌泥製作的坩堝外,還用外敷草泥的陶質大口缸或大口尊。不過從大型銅鼎的發現看,也有使用熔銅爐的可能。不少陶范上都刻有花紋。這兩個作坊除生產青銅禮器外,南關外鑄銅作坊中還出土不少青銅,紫荊山北的作坊則出土不少刀、鏃,因而被認為是鑄銅手工業中出現分工跡象的反映。
安陽殷墟的苗圃北地、西周時代的洛陽龐家溝鑄銅遺址和新鄭鄭韓故城、侯馬牛村古城南郊的東周鑄銅作坊,都是古代規模較大的鑄造場所。這幾個地點都發現了體積較大的熔銅爐、大批陶范及與鑄銅有關的工具和用具。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熔銅爐若按殘壁的弧度推算,直徑約在60~70厘米。另有一種土坑式的熔爐,直徑1米,深0.5~1米。洛陽龐家溝發現的熔銅工具有3種,其中大型熔銅爐的內徑160厘米,壁厚30~35厘米,並設有鼓風口。洛陽、新鄭、侯馬等地作坊中都發現陶質的鼓風管,說明熔銅爐具備較好的熔化能力。用這樣大型的熔爐熔銅,與當時鑄造大型青銅器的情況是適應的。
苗圃鑄銅遺址和侯馬鑄銅遺址都發現了與鑄銅有關的居址、窖穴、水井、祭坑、烘范窯和道路、工作檯面等遺跡。各個作坊址出土的陶范數以萬計,其中一部分陶范可以拼對成套。從陶范的型腔可知,有鑄禮器的,也有鑄樂器、工具、兵器、車馬器或其他裝飾品的。侯馬鑄銅作坊中還鑄造中國最早的青銅鑄幣空首布以及銅帶鉤等物品。
鑄造青銅器的模具有陶范、石范和金屬范 3類。陶范的原料主要是粘土和砂子,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由於陶土的耐火度高,易於透氣,來源又極方便,所以各地作坊都普遍運用,成為中國青銅時代鑄造工藝的一大特點。造形簡單的工具、兵器等用單范或雙合范鑄造,一范可使用多次。青銅容器則用復合范鑄造,一套模具只能鑄造一件器物。石范在夏縣東下馮遺址、清江吳城遺址等地都有發現,數量不多,都是鑄造刀、鏃等小件器物的模具。金屬模具有銅范和鐵范兩種。山東臨淄發現的銅范是鑄造青銅鑄幣「齊法化」的模具。河北興隆發現的鐵范則是鑄造鐵工具的鑄范。
青銅鑄造工藝的傑出成就 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經過塑模、翻范、烘烤、澆注等一整套工序。即將准備鑄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紋,然後在泥模上削出范芯或另外製作范芯,范芯與外范之間的距離,即為澆注後銅器器壁的厚度。為防止陶土乾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縮裂和變形,陶土中粘土和砂的成分配比要合理。外范和范芯陰干、晾曬後,組合放入烘范窯中烘烤,使之脫水和定型。經常是出窯後趁熱進行澆鑄。大件器物需挖坑固定,用槽注法澆注。一次澆鑄完成的,俗稱渾鑄法。比較復雜的器形則先鑄附件、後鑄器身,或先鑄器身,然後將附件鑄接上去,稱為分鑄法。商代已經使用分鑄法,東周時期分鑄法的使用更加熟練。商代和西周銅器的裝飾紋樣多在泥模上雕刻,有的在外范上加工,東周時期有的採用花紋印版在模上捺印,有些可能是將印出花紋的泥片貼附在模胎之上,提高了工效。鑄造一件銅鬲,需用4塊外范和1塊范芯,一件銅爵則需16塊陶范。曾侯乙墓鍾架中層的一件甬鍾,鑄造時共用了136塊陶范。
青銅樂器的鑄造集中地反映了商周時期鑄造工藝所達到的成就。據研究,無論商鍾還是周鍾,都有良好的音響效果。對曾侯乙編鍾進行的檢測知道,鍾體的合金成分中錫佔12.5~14.6%,鉛一般為1~3%。這個配比與《考工記》所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鍾鼎之齊」大體相近。實驗表明,鍾體含錫量低於13%時,發出的聲音單調、尖銳;含錫量太高則鍾體易碎。同時,適當的含鉛量有利於鍾音的衰減和音色的改變,含鉛量過低則衰減緩慢,含鉛過量則音色惡化。古代工匠在實踐中摸索出配料的合理比例,並掌握了熱處理等工藝來控制和改善鍾的音響,鑄造了這一套總音域達5個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的編鍾。
東周時期已出現疊鑄技術。據研究,臨淄發現的鑄造「齊法化」的長方形銅質模具是翻制泥范用的。將若干烘烤過的陶范疊裝起來,澆注時銅汁通過中間的直澆道,流向每一層半月形的內澆道而到達齊刀的范腔之中,一次可澆鑄十幾個或更多的鑄件。
春秋時期還出現了失蠟法鑄造工藝。這種工藝是將易熔化的黃蠟製成蠟模,用細泥漿多次澆淋,並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鑄型。烘燒後黃蠟熔化流出,形成型腔,用以澆鑄銅汁。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和鼎表面的獸頭及足、耳等附件,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的尊盤等都是用失蠟法鑄成的。此外,研究者對下寺楚墓所出55號銅鼎的鼎足和曾侯乙墓冰的龍頭等部位的焊料進行研究,認為是有金屬錫焊接的。
[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銅鼎的鑄出孔焊接附件]
商周青銅器的表面除了有裝飾紋樣外,還出現了鑲嵌玉或綠松石的「銅鑲玉」技術。在商代,這種技術主要用在兵器和小件裝飾品上。到了東周時代,這種鑲嵌術進一步運用在大型銅容器上,並往往與新出現的金銀錯、嵌紅銅、鎏金等新技術用於同一件器物上。不同色彩互相對比,使青銅器的裝飾效果更加突出。
對吳越銅劍進行的研究發現,鑄劍時在劍的不同部位使用了不同成分的銅合金。如中脊用低錫或含鉛較多的合金,以提高其韌性;兩鍔則用含錫量19%左右的銅合金。使用不同成分銅合金的直接效果是既保證了兩鍔的鋒利,又增強了格鬥時劍體中脊的抗震性能,剛柔相濟,不易折斷。
在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上有裝飾性很強的幾何形花紋。對這種花紋的形成存在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硫化物腐蝕出來的,有人則認為是使用不同的銅合金嵌出的:基體用的是錫青銅,花紋則是錫、銅及鐵的合金。由於合金成分和含量不同,所以呈色也不一樣,磨礪時因硬度不同而微有凹陷,顯示隱花圖案(見彩圖[越王勾踐劍]、[鄂君啟節])。雖然看法不同,但研究者一致認為,當時的鑄劍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參考書目
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古代冶金史》編寫組:《中國古 代冶金》,文物出版社,1978。

春秋戰國青銅器
繼西周青銅器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鑄作的又一個高潮期。可分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戰國中晚期3個階段。春秋早期青銅器形制和組合與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紋飾也沿襲西周的特點。這一階段代表器物有山東黃縣南埠出土的紀國媵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虢國青銅器、湖北京山蘇家壠出土的曾國青銅器、山東煙台上夼出土的紀國青銅器、山東歷城百草溝出土的魯國媵器及湖北隨縣熊家老灣出土的曾國青銅器等。春秋中期以後的青銅器以蟠螭紋的流行為標志,山西侯馬所出的陶范和舊著錄中的晉公等器物上都有細密的平面蟠螭紋。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青銅器紋飾發展成浮雕狀,繁復的鏤空花紋則達到了東周時期青銅器製作的頂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鄭銅器群,安徽壽縣蔡侯墓銅器群,山西渾源李峪村銅器群以及輝縣山彪鎮和琉璃閣,河南淅川、長治分水嶺,湖北隨縣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銅器群等。到了戰國中晚期,許多銅器都變成素麵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長沙、壽縣等地出土的楚器,陝縣後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特點是:①列國器物大量出現。西周的有銘青銅器屬周王室和王臣製作的佔大多數,諸侯國的為數甚少。到了春秋時期,王室、王臣的禮器幾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國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鑄造的器物。這和當時王室衰微而諸侯、大夫及家臣勢力不斷壯大的形勢相吻合。②地域風格的形成。大體上呈現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以秦國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東南方等幾處少數民族區域也各有其獨特風格。③各地區之間逐漸交流。例如吳越地區流行的細線雲雷紋在楚地也時有發現,而原先用於北方的帶鉤也傳播到了南方,從物質文化角度反映出東周時期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④鑄造技術的長足進步。器物製作方面主要體現在合范法鑄造的高度發達、失蠟法的應用、模印法制范、鑲嵌工藝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處理技術等。湖北大冶縣銅綠山的礦井遺址體現了東周時代青銅冶鑄業的巨大規模,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
bronze smelting technique in ancient China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現代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經檢驗,是用錫青銅鑄成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代,人們已能用石范和陶范鑄造簡陋的工具和武器。商代早期的銅爵,所用鑄型由多塊陶范和泥芯組成,有的壁厚僅2毫米。鑄造技術已達一定水平。商代中期已使用錫青銅和鉛青銅兩種合金,能鑄造重80千克的大鼎。具有中國特色的組合陶范鑄造工藝在此期間大體已經形成。
商代後期,青銅冶鑄業臻於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的柱和就是鑄接於器體上的。 的多次鑄接更為典型。它的提梁、蓋紐採用了多種鑄接方式,分兩次從五個部位,將七個部件和體接鑄成一體。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橢圓形容器多採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採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大型鑄件用直徑達600~800毫米的豎爐熔銅,由槽道澆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規范。
西周時期陶范鑄造進一步推廣,中期以後形成獨特的風格,出現許多新的器形、紋飾。有些器內鑄有專篇銘文。技術的進步還表現在銅質芯撐的普遍使用。銅器足部從與銅器內腔相通改為封閉式等。
商周時期製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製而成,經挖取、破碎、篩選、混和、陳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時還經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復印性,能翻鑄出極細的花紋。多數陶范的焙燒溫度在700~800℃之間,實際仍為土質,屬於土范。後期的某些陶范火候較高,質硬發青,接近半陶質或陶質。早期的陶范用單一的泥料,西周時期已有面料和背料之分。為改善型芯的退讓性和透氣性,芯料中的含砂量明顯增多,顆粒較粗,後期並摻入多量的植物纖維或熟料。
鑄范的製作非常精細,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來定位。最初的鑄型只有一個型腔,在商代中期已有一型能鑄7~9件的鏃范。多數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山西侯馬春秋鑄銅作坊所出钁范,可以重復使用十餘次。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工藝措施,鑄件表面質量,特別是一些精品,紋飾清晰美觀,鑄縫極窄,鑄造缺陷很少,達到了良好的技藝水平。
據多年來對數以千計的出土實物所作科學考察,證明商周青銅器絕大多數是用陶范鑄造的,在不使用失蠟法的情況下,能獲得如四羊尊和曾侯乙甬鍾那樣極其復雜的器形,關鍵在於鑄接工藝和分范合鑄等技法的嫻熟使用,因而形成商周陶范鑄造的技藝特色。
青銅生產工具是構成青銅時代生產力的一大要素。出土文物中常見的青銅手工工具有刀、錐、鑿、斧、錛、削、鑽、鋸等。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雲南等省相繼發現大量商周青銅農具,有耒、耜、、、鋤、鏟、耨、鐮等器類。正是在青銅工具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周青銅文化。
春秋中期以後,由於失蠟法和低熔點合金鑄焊技術的發明和使用,青銅器鑄造工藝有顯著的改進,從先前較為單一的范鑄技術轉變為渾鑄、分鑄、蠟鑄、軟焊、硬焊、鍛造等多種金屬工藝的綜合運用。陶范鑄造的進展,突出表現在薄壁和超薄壁鑄件的鑄造,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劍首的同心圓薄壁構造厚僅0.2~0.4毫米。隨著金屬工藝的進步和鐵工具的使用,錯金銀、鎏金、線刻等裝飾技術在戰國時期應用甚廣,使一部分器物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虎噬鹿器座等更加富麗堂皇。與此同時,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大部分器物趨於素樸,講求實用。貨幣、帶鉤等類器件的大批量生產,促進了一型多用、疊鑄、錨鏈鑄造等工藝的發展。在此期間,有關青銅冶鑄的文獻記載顯著增多,如《考工記》記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荀子?疆國篇》提到:「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呂氏春秋》說:「金柔錫柔,合兩柔以為剛」,說明經過長時期的反復實踐,鑄造匠師們對合金熔煉、鑄造和使用性能已取得規律性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記載是《考工記》所載「六齊」法則。實物分析和研究表明,商周青銅器合金配製比「六齊」記載更為豐富,鼎合金配比早在商代晚期已初步形成。到春秋戰國時期,重要器物如編鍾、銅劍和銅鏡等,合金成分配比已很嚴格,並已廣泛使用銅錫鉛三元合金。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見諸文字的合金配製法「六齊」揭示了錫青銅機械性能隨錫含量而相應變化的科學規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參考資料:《中國大網路全書》

㈧ 麻陽苗族自治縣的經濟概況

歷史上,麻陽開發較早。西周時期,即有人在九曲灣大規模地開采銅礦,後為楚國四大銅礦之一,其遺址猶存。春秋時期,境內盛產苞茅,風靡九州,《左傳》載:「茅貢不入,無以縮酒」;麻陽舊志亦有「楚不輸茅貢,齊征之」記載。然而,自西漢以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階級壓迫與剝削、種族歧視與奴役,加之頻繁的兵禍、匪患、災荒又不斷地造成巨大災害,人民生活十分貧困。直到1949年,麻陽仍是一個地瘠民窮、交通閉塞、工農業落後的三等小縣。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麻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人民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進行土地改革,支持抗美援朝,鞏固新政權,解放生產力,經濟逐步恢復。1953年貫徹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逐步實行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國營工業、商業和集體企業,組織農民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各項事業長足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178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0720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34.6%、21.59%。
1958年,由於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大煉鋼鐵,大修水利,大辦公共食堂,實行供給制,加上連續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大滑坡。1961年糧食產量29183噸,比1957年減少51.04%,市場物資匱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口出現「負增長」。1962年,縣委採取一系列調整措施,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65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達64562噸,比1961年增長121.23%,年均增長30.31%;工農業總產值2528萬元,比1961年增長52.1%,年均增長13.03%。
1966-1976年,麻陽遭遇十年「文革」浩劫。期間,境內幹部群眾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生產和工作,興修水利,大搞農業基本建設,發展社隊企業,先後修建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01座、山塘6200口,特別是為「三線」建設服務,修建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9270千瓦;修建公路5條,長162公里;興辦氮肥、電機、機磚、陶瓷、銅礦、汽車修配等企業。1976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85162噸,比1965年增長31.92%,年均增3.55%;工農業總產值4757萬元,比1965年增長88.17%,年均增長9.8%。
2005年,麻陽縣生產總值升至14.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9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45億元,人均縣內生產總值4192元,財政收入570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5元。
2012年,麻陽縣實現生產總值47.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17.15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18.35億元,增長12.2%;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2:35.2:39.6調整為25.1:36.2:38.7;按常住人口計算,麻陽縣人均GDP達到13696元。 1979~2005年,麻陽縣成立科學技術學(協)會9個,會員總數210人。科學技術隊伍不斷壯大,2005年,麻陽縣共有科技人員980人,占麻陽縣在業人口的1%。25年來,麻陽縣有5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省、市各類科技獎,其中獲國家獎勵3項,獲省獎勵有11項,獲市(地)獎勵有38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1989年的30%上升至45%。
2012年,麻陽縣成功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6項,專利授權12件。 1979年後,麻陽教育開始撥亂反正,批判「讀書無用論」,調整中小學布局,逐步改革管理體制、辦學體制,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1988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通過省驗收達標。1990~2004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9334.4萬元,擴建新校舍182653平方米,改造危房104691平方米,引進和添置大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到2000年,掃除青少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通過省、市驗收達標。2005年,麻陽縣有完全中學2所,初中24所,職業中學2所,小學239所,幼兒園66所,在校中小學生52889人,人園幼兒3953人。擁有教職工4946人,其中高級教師218人,中級教師1276人。小學入學率100%,鞏固率99%、升學率100%。1977-2005年,共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6300餘人,其中體育人才85人。特級教師傅嘉長於200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
2012末,麻陽縣有中等專業(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731人,專任教師60人,普通中學24所,在校學生16226人,專任教師1193人。普通小學146所,在校學生25641人,專任教師1438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學生78人,專任教師7人,幼兒園(含民辦)13所,入園兒童3316人,幼師5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初中入學率為98.7%。2012年麻陽縣考入本、專科1014人(其中,本科558人,專科456人),高考錄取率達到89.1%。 1978-2005年,麻陽縣公開發表各類文學作品89件,藝術作品23件。特別是麻陽「農民畫」蜚聲國內外。1988年,麻陽縣被文化部命名「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至2005年,麻陽縣共舉辦29屆「農民畫展」,展出作品2067件(次);參加全國性美展7次。聯合國教科組織出版麻陽畫鄉台歷一冊;麻陽農民畫還先後在美、日、德、法、韓、匈牙利等20個國家和地區發表、展出作品80餘件。
2012年,麻陽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群眾業余表演隊125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戶)310家。廣場歌舞、長壽太極、民間書法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極大豐富了麻陽縣人民的精神生活。廣播事業快速發展。2012年末麻陽縣電視覆蓋率達到96.8%,廣播覆蓋率達到41.7%,有線電視用戶達到5.78萬戶。 2012年末,麻陽縣各類醫療機構達到33個,農村衛生室360個,擁有床位1106張,每千人擁有衛生床位2.8張,衛生技術人員1022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58人。

㈨ 懷化巿有多少礦產

1 前 言 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南接廣西,西連貴州,與湖南的邵陽、婁底、益陽、常德、張家界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古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今有「湖南西大門」之美譽。地處北緯25°52′22″—29°01′25″,東經108°47′13″—111°06′30″之間,南北長353 km,東西寬229 km,轄10縣1市2區,面積27624km2。有漢、苗、侗等民族,491萬人口。湘黔、焦柳、渝懷鐵路在這里交匯,已建成通車的滬昆高速公路和擬建的包茂高速公路交叉於懷化,芷江機場有航班通長沙、廣州、北京等城市,沅水及其支流遍布全區,組成便利通達的交通網路。

2 礦產資源概況
2.1成礦地質背景


懷化市地處上揚子地塊與南華裂陷槽的過渡地帶,區內地層發育齊全,構造運動、岩漿活動頻繁,礦產資源豐富,是湖南西部重要的能源及金屬、非金屬礦產基地。

1、地 層

區內地層出露較完整。自元古界冷家溪群至第四系地層均有分布。以板溪群,震旦系及中生界地層分布最廣,約佔全市面積的四分之三。

冷家溪群、板溪群為地槽型復理石、類復理石建造和沉積火山碎屑岩建造,產沉積型銅礦、錳礦,為金、銻礦主要賦礦層之一。

震旦系下統主要是冰川—冰海相碎屑岩建造,是雪峰金礦田主要賦礦層位。震旦繫上統—志留系為淺海泥質、砂質、粉砂質沉積和少量碳酸鹽沉積,其中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是沉積改造型硫鐵、鉛、鋅礦與沉積型磷礦的賦礦層位。寒武系是沉積型石煤、重晶石礦,釩鉬銅鉛鋅多金屬礦賦礦層位。

上古生界為地台型碳酸鹽建造,並含海陸交互相或海相含煤建造。

中—新生界為陸相河湖或山麓堆積。侏羅系中上統為本市含煤層位之一,白堊系是我市重要的沉積型銅礦賦礦層位。

2、岩漿岩

區內岩漿岩主要分布於漵浦縣境內,其他縣(市)僅有零星分布。岩石種類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等侵入岩和基性噴出岩。活動時期為加里東期、印支期及燕山期。

(1)加里東期岩漿岩

①基性、超基性岩

有隘口—安江基性、超基性岩群;山石洞溢出岩體—玄武岩;會同東育司鈉長輝綠岩脈群;隴城一帶基性、超基性岩;芷江艾頭坪、大洪山基性岩群。岩性有橄欖岩、橄輝岩、輝石岩、輝長輝綠岩、鈉長岩、正長岩、拉班質—鈣鹼質英安岩等。含鎳、鉻、鈷及鉑族元素。

②酸性岩

白馬山雜岩體(主體)分布於漵浦境內。岩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含鎢、錫、銅、鉛、鋅、鎳、鎵等金屬元素。

(2)印支期岩漿岩

中華山岩株,岩性為黑雲母花崗岩,含鎢、鉬較高,外接觸帶見白鎢礦床,岩體局地段獨居石達工業要求。

(3)燕山期岩漿岩

①基性岩

分布於沅陵方子埡、竹園、葉家山。岩性為輝綠玢岩、輝綠岩、輝長輝綠岩等。

②中性岩

分於漵浦的龍潭,為白馬山雜岩體中的岩牆,岩性為石英閃長玢岩。

③酸性岩

分布於漵浦的龍庄灣、青界。岩性分別為二雲母花崗岩和斜長環斑花崗岩。其中斜長環斑花崗岩經強烈風化後可成為高嶺土,是陶瓷工業的重要原料。

區內還發育數個煌斑岩脈群,主要分布於會同若水,洪江熟坪、鏟子坪,漵浦洞底坪等地。主要活動時期為印支—燕山期。受構造控制明顯,多呈岩牆或岩脈產出。岩性為斜雲煌岩、斜閃雲煌岩、拉輝煌斑岩。

3、構 造

我市位於上揚子地塊與南華裂陷槽的過渡地帶,北區以慈利—松桃—銅仁大斷裂(鄂湘黔岩石圈斷裂)為界,南東以桃江—城步大斷裂為界。根據構造運動強度差別,沉積建造特點、沉積厚度變化、深大斷裂展布及其對建造和沉積的控製作用等,將本區劃分為雪峰加里東褶皺帶、冷家溪隆起、沅陵—辰溪坳陷、湘黔桂隆起、沅麻盆地等五個三級構造單元(圖1)。

(1)雪峰加里東褶皺帶

東以桃江—城步大斷裂為界,西以安化—黎平深大斷裂為界,呈狹長帶狀分布於江南地塊東部邊緣。

從震旦紀晚期開始本帶為邊緣海斜坡環境,沉積了厚度不大的炭硅泥質岩建造,西部邊緣形成鐵質岩、鐵礦和錳礦等,寒武紀早期繼承邊緣海斜坡環境,沉積了一套標準的炭硅泥質岩建造,是本區沉積型釩礦的重要賦礦層位。中晚期為淺海泥質、砂質岩相,少量碳酸鹽岩相。奧陶、志留紀本帶下沉幅度較大,形成了0-5000米的泥砂質淺海相沉積,沿深大斷裂形成兩個基性岩帶:安江—團頭、羅翁—隴城基性岩帶。該帶與湘中印支褶皺帶過渡地區岩漿活動較強烈,以加里東期和印支期為主。沿該帶銅鋅異常十分發育,且集中帶狀分布。

(2)冷家溪窿起

西以T3-J1或K與板溪群不整合為界(實為沅水大斷裂),南以震旦系與板溪群不整合為界,東以安化—黎平大斷裂為界,北東與洞庭坳陷相鄰。

晚元古早中期本區的冷家溪隆起及以北地區為濱外陸棚區,沉積了板溪群,為紫紅色粘土、砂及碳酸鹽岩,屬次穩定型復陸屑建造夾碳酸鹽建造,厚度由北向南為500—1300 m。冷家溪隆起南部邊緣為過渡地區,處於氧化—還原環境,在巨厚的紫紅色沉積物中,沉積有數層厚度不等的淺灰綠—灰白色砂泥質沉積物組成馬底驛組。形成了本區銅礦的最早的主要礦源層及賦礦層位。

(3)沅陵—辰溪坳陷

東界為安化—黎平大斷裂,西以T3-J1與下伏不整合為界與沅麻盆地分開。本區為一古生代坳陷區,實則與沅麻盆地白堊系下伏地層相連,為同一坳陷,只是中生代以後有不同的發展歷史。本區基底為板溪群,雪峰運動之後,仍接受了下古生代至上古生代沉積,也是揚子准地台-軸緣坳陷的過渡地帶。沉積厚度比軸緣小,震旦系江口組厚度大大減少,僅幾米-300餘米,含凝灰質,局部缺失江口組,而南沱冰磧岩超覆於板溪群五強溪組之上,震旦紀晚期陡山沱組由東南-西北厚度增大,由幾米-100m,是本區重要的沉積礦產層位,如鐵、錳、黃鐵鉛鋅礦、磷礦等。陡山沱組總長度達數百千米,銅鋅銀異常面積大,疊合性好。寒武系中銅銻礦點及水系沉積物異常多。

(4)湘黔桂窿起

其北界以江口組與板溪群不整合為界,東以安化—黎平大斷裂為界,本區亦為一長期窿起區,西南包括貴州凱里以東、錦屏、從江等地,即為江南地塊的西南端,本區板溪群出露面積約佔70%。安化—黎平深大斷裂通過本區。本區以產石英脈型金礦為特徵。

(5)沅麻盆地

沅麻盆地東界以T3-J1或K1與下伏地層不整合為界,西以K1下伏不整合為界,控制盆地發展的實為東西兩個大斷裂 :古丈-鳳凰大斷裂和沅水大斷裂(物探資料證實為一大斷裂),本區基底為板溪群。白堊系總厚2000-5000m,中上部形成本區有工業價值的河湖三角洲相含銅砂岩建造。

2.2主要礦產資源概況


懷化市目前已發現礦產資源60種(表2-2),佔全省已發現124種礦產的48.4%。匯編上圖的礦床及礦(化)點922處,其中地質工作程度達到普查及以上的大型礦床20處,中型礦床34處,小型礦床149處;地質工作程度在普查以下的小型以上礦產地52處(表2-3、表2-4)。全市主要礦產22種,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意義的15種大宗支柱性礦產我市有12種,僅缺石油、天燃氣及鹽礦。

根據對本市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的分析,結合礦產資源的特點,確定本市的優勢礦產資源為煤、金、釩、鋅、重晶石、磷、電石灰岩、花崗岩,潛在優勢礦產資源為石煤、鐵、鈾、鎘、白雲岩及其他非金屬礦產。

2.2.1 主要礦產資源特徵

1、能源礦產

(1)煤

主要分布於辰溪、漵浦、中方等縣,其次是芷江、會同、靖州縣。本市含煤地層包括二疊系下統棲霞組含煤段(黔陽煤系)、上統吳家坪組(辰溪煤系);上三迭統—下侏羅統小江口群。以黔陽煤系、辰溪煤系工業價值較大,是本市主要含煤地層。

黔陽煤系:煤系地層在漵浦椒板溪最厚達104m,平均厚43.56m。向南、北變薄,鶴城區岩沖平均厚23.26m,雙溪一帶厚10.18m,最南端靖州厚4m,最厚30m,且有缺失。向北西至辰溪大坪平均厚20m;至沅陵涼水井、馬底驛厚2—19m。含煤1—3層(9—11號煤),10號煤較穩定厚0—14.42m。9號煤局部可采。以漵浦大江口至椒板溪含煤性較好。有貧煤、無煙煤、主焦—肥焦煤、肥煤等類型。煤炭灰份一般>25%,全硫平均>3%。典型礦區(床)有辰溪礦區、椒板溪礦區。

表2-2 懷化市礦產資源種類統計表


礦產類別

礦種 合計

已發現礦種


探明有儲量的礦種

未探明儲量礦種


小計

儲量已審

批的礦種

小計

儲量未審

批的礦種

小計


能源礦產

3

1



2

鈾、石煤










黑色金屬礦產

5

3

鐵、錳、釩

2

鈷、鎳


有色金屬礦產

8

4

銅、汞、銻、鎢

3

錫、鉛、鋅、

1




貴金屬礦產

2(2)

1



(2)

(銀、砂金)

1




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礦產

3

3

鎘、硒、碲












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

1

1

白雲石


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

3

2

磷、重晶石

1

硫鐵礦


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產

31

2

耐火粘土、電石灰岩、

11

鋁土礦、水泥灰岩、高嶺土、陶瓷土、金剛石、膨潤土、玻璃砂岩、水泥配料用粘土及砂岩、石膏、硅酸鹽鉀礦

18

泥灰岩、磚瓦用粘土、建築材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築用白雲岩、石英岩、花崗岩、飾面用板岩、基性岩、大理岩、水晶、海泡石、建築用砂石、磚瓦用頁岩


水氣礦產

2

1

礦泉水

1

溫泉


總 計

58(2)

10

25(2)

23


辰溪煤系:煤系地層最厚12.5m,一般2—3m,頂部含煤一層(8號煤)。煤厚0—5.5m,平均0.44m。由辰溪小龍門向南至靖州,向東至漵浦大部地段不可采或缺失。煤炭灰份一般>30%,硫含量在8%±,屬中—高灰分、高硫、肥—焦肥煤,宜作動力用煤。典型礦區有辰溪礦區和五一煤礦區。

小江口群:以辰溪寺前鋪至懷化瀘陽一帶沉積較厚。煤系地層平均厚寺前鋪82.4m、小龍門77.54m、瀘陽95.39m。向南至岩沖平均厚65m,至中方厚10m±,竹田以南迅速尖滅。向北至辰溪獅子山平均厚25m,至大坪厚23m。含煤1—8層(由上而下1、2、3、4上、4下、5、6、7號煤),其中7、4下、3、2號煤發育較普遍。煤層多呈雞窩狀及透鏡狀,極不穩定。可采1—4層,煤層厚度0.5—3.19m。煤炭灰份>35%(小龍門43.54%),全硫含量0.4—2.9%,為肥氣煤,經洗選可作配焦用煤。典型礦區有辰溪五一煤礦區。

(2)石 煤

石煤產出層位為安江、沅陵、靖州、漵浦、新晃等地的震旦系陡山沱組頂部,靖州的燈影組中部,漵浦、麻陽、新晃、靖州的寒武系(以下統為主),漵浦與洞口交界處的奧陶系。與之伴生的主要礦產有釩、鈾、鉬等。典型礦床有漵浦烏峰石煤礦。

(3)鈾

主要賦存於震旦繫上統燈影組、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小煙溪組),尤以燈影組具有較大工業意義。燈影組中部含硅質泥岩是主要含礦層位。 2、黑色金屬礦產

(1)鐵

沉積型鐵礦:本市均為小型礦床(點),品位低,質量差。有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菱鐵礦(辰溪的雷家坡),寒武系中統底部赤鐵礦(中方的新建、芷江的丁家坪),寒武系中上部菱鐵礦,小江口群菱鐵礦(寺前鋪)。菱鐵礦一般為高硅、高磷、高硫非自熔性貧礦。赤鐵礦為高硫、高磷酸性貧礦石。

沉積—輕變質鐵礦(江口式鐵礦),自洪江市古佛山—洞口縣江口—洪江市禾黎坪(羅翁八面山)至綏寧縣小沈、界頭爐—寨市—通道縣爛陽,呈NNE東向分布,斷續延長160km。鐵礦層賦存於江口組第三段頂部,含鐵岩系厚從0—168.29m,一般30—50m。TFe15—35%,一般20—30%,為高硅、低硫、中磷酸性貧礦石。典型礦床有洞口縣江口鐵礦。

(2)錳

本市以淺海相沉積型錳礦為主,次為風化淋濾型。礦層有震旦系下統湘錳組錳礦(湘潭式錳礦,本市的主要類型),上統陡山沱組鈷錳礦。湘錳組工業錳礦體主要分布於漵浦—洞口、綏寧黃雙坪及靖州、寨牙等地,受濱海局限盆地亞相控制。含錳岩系厚由數十厘米到數十米不等。原生菱錳礦礦石含Mn11—20%±,次生氧化錳礦石含Mn13—39%±。屬高磷酸性錳礦石。典型礦床有洞口縣江口錳礦。

陡山沱組鈷錳分布於漵浦縣小橫壠、丁家莊等地。含礦1—5層,厚度一般小於1m,含鈷0.01—0.05%,含Mn10—55%,一般20%±。含礦層位在區域上尚穩定,分布較廣。

(3)釩

本市釩礦資源豐富,分布廣,層位穩定,厚度大。產出層有寒武系下統下部—底部硅質、炭質板岩;中、上統炭質板岩;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硅質岩、硅質板岩。尤以寒武系下統下部—底部硅質、炭質板岩中釩礦分布最普遍。常以釩、鉬或磷、釩、鉬礦產出,且含U、Cu、Ni、Ag、Zn等多種元素。一般含礦1—2層,厚0.5-幾十米,一般在2米以上,礦層延長達幾十千米。含V2O5一般0.5—1 .0 %,最高2 .97 % ,含Mo 0.01—0 .05 % 。當炭質板岩含炭量高時則本身就可屬石煤礦。典型礦床有洪江雙溪釩礦。

3、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

(1)銅

本市銅礦類型有沉積型、沉積—變質型、沉積—淋濾型、熱液型等。以沉積型的含銅砂岩型銅礦工業意義最大。

含銅砂岩型銅礦多分布於沅麻盆地東部邊緣,自沅陵老鴉溪—瀘溪浦市到麻陽九曲灣、黃雙一帶均有產出,礦層賦存於白堊系第三岩組中上部的灰綠、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岩(統稱淺色層)中。淺色層與紅色岩層交替產出,厚度大於0.5的淺色層有135層,其中礦層38層,礦化層12層。礦體厚度多在數十厘米至1—2m之間,品位變化0.3%—12.66%,一般<2%。典型礦床有麻陽九曲灣銅礦。

沉積—變質型銅礦主要分布於沅陵竹園—響水洞—馬底驛—齊眉界—葉家山、麻陽栗坪,芷江楊門坳、雙岩塘、艾頭坪,洪江黃獅洞,中方鐵坡小釀溪等地。礦層產於板溪群馬底驛組第二段(鈣質岩段)硅化白雲岩、灰岩、泥灰岩、紫紅色板岩夾灰綠色板岩中,品位一般<0.5%,最高1.99%。典型礦床有沅陵寺田坪銅礦、芷江雙岩塘—楊門坳銅礦。

沉積—淋濾型銅礦主要賦存於寒武系下統小煙溪組底部炭質板岩中,礦化一般1—2層,品位一般<0.5—1%。此外,奧陶系下統白水溪組下部灰綠色頁岩、鈣質頁岩中亦有分布,如靖州仗沖銅礦點。典型礦床有洪江羅翁銅礦。

熱液型銅礦產出的圍岩各式各樣,有砂岩、砂質板岩、板岩、硅質岩、灰岩等。構造類型可以是層間破碎帶、壓性、壓扭性、張性斷裂及節理裂隙等。新晃馬王銅礦、通道銅廠界銅—鈷多金屬礦即屬此類型。典型礦床有新晃馬王銅礦、多金屬礦。

(2)鉛、鋅

市內鉛鋅礦主要有沉積—再造型(董家河式)和熱液型兩大類。

董家河式鉛鋅礦主要分布在辰溪和沅陵。礦層產於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底部白雲岩中。分上礦層和下礦層2層礦,以上礦層為主,下礦層一般不具工業意義。礦體厚一般1—2m,鋅品位一般1.5—2.7%,鉛品位一般<0.3%,硫品位一般15—30%。伴生組分有鎘、銀等。除此而外,新晃碧林—貢溪一帶、辰溪六斗坪、麻陽李坪溪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和敖溪組白雲岩的鉛鋅礦亦屬此類。典型礦床有沅陵董家河鉛鋅礦。

熱液型鉛、鋅產出圍岩類型有板岩、灰岩、頁岩、冰磧礫岩等。多受斷裂破碎帶、節理裂隙控制,規模小,品位一般較高。如馬王銅鉛鋅多金屬礦,麻陽縣鉛廠界鉛礦等。

(3)汞

集中分布於本市西部湘黔邊境一帶,受鳳凰、銅仁兩大斷裂控制,形成巨大的NNE向汞礦帶。含礦圍岩主要為寒武中統敖溪組之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其次是寒武下統清虛洞組白雲岩。含礦系數和品位都比較低,但尚能達到工業要求,伴生有硒,可綜合回收。典型礦床有新晃酒店塘汞礦。

(4)銻

主要分布於沅陵、辰溪、漵浦、中方、洪江等地。按圍岩性質、礦體產狀、礦物共生組合可分為:①產於碳酸鹽岩中的似層狀銻礦;②產於碳酸鹽岩中裂隙充填型銻礦;③產於硅酸鹽岩中充填破碎帶型鎢銻金礦;④產於硅酸鹽岩中裂隙充填型銻礦或銻金礦。典型礦床(點)分別為①辰溪田灣銻礦;②漵浦伏水灣牛母沖和中方下坪銻礦點;③漵浦觀音堂、龍王江、白竹坪、沅陵貴溪、芷江荒田坳、通道黃柏等地銻礦;④沅陵沃溪鎢銻金礦。

(5)鎢

主要分布在中華山岩體和龍潭—白馬山岩體內外接觸帶及東北部漵浦讓家溪—安化、沅陵官莊一帶。有矽卡岩型白鎢礦;氣成—高溫熱液型黑鎢白鎢礦;中—低溫充填破碎帶型鎢銻礦床等。典型礦床分別有洪江栗山坡鎢礦,中華山岩體中的沙溪鎢礦;漵浦曾家溪鎢礦。

(6)金

金是本市重要礦產。主要分布於沅陵、洪江市,其次是會同、漵浦、靖州、中方、辰溪、新晃等。有岩金和砂金等礦床(點)。

其中岩金有石英脈型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金礦。前者典型礦床有沅陵沃溪金礦、會同漠濱金礦,後者有洪江鏟子坪金礦。

(7)銀

本市僅見伴生銀礦,與發現的金、銅、鉛鋅礦伴生。如麻陽九曲灣銅礦含銀1—5g/t;沅陵董家河鉛鋅礦含銀19.63—62.4g/t;會同陶金沖金礦含銀1—81.1g/t;洪江鏟子坪金礦組合分析含銀20—30g/t。

4、化工原料礦產

(1)磷

磷是本市主要礦產之一。賦存於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及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以前者主,主要分布在沅陵張家灘,辰溪譚家場、三塘驛和中方花橋一帶,品位10—18%,平均14—15%,厚度1—3m,往南東品位降到15%以下,厚度只幾十厘米至一米余。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礦層1—3層,含礦率低,由於其上有重晶石礦、釩、鉬礦層及石煤、多金屬元素,具有綜合開采利用價值。

(2)硫

本市硫鐵礦分布廣泛,主要有4種類型。①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沉積—改造型黃鐵(鉛鋅)礦(董家河礦區);②二疊系下統棲霞組含煤段中結核狀黃鐵礦;③寒武系下統炭質板岩中黃鐵礦;④充填破碎帶型脈狀黃鐵礦。其中第①類在沅陵、辰溪一帶多與鉛鋅共生,漵浦—安化一帶以黃鐵礦為主,伴生有鉛鋅礦。典型礦區有沅陵董家河礦區。第④類型典型礦床有芷江楊柳灣黃鐵礦,硫品位為23.53%。②、③類型多不具工業意義。

(3)硅酸鹽鉀礦

主要分布於新晃、麻陽,其次是辰溪—懷化等地。含礦層岩系為寒武系中統敖溪組中下部含鉀水雲母粘土岩夾灰岩、礫狀灰岩、泥質灰岩等。礦層厚3.6—47m不等,典型礦床有新晃中寨硅酸鹽鉀礦。

(4)重晶石礦

本市重晶石礦有沉積型和熱液型2類。

沉積型以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為主,分布於本市新晃—貴州天柱一帶的貢溪向斜。其次是田家坪組(洪江市野牛界—洞口大溪)和震旦繫上統陡山沱組(洪江市大鴻坡、新晃碧林)。典型礦床為新晃貢溪重晶石礦,地表氧化礦石BaSO4含量52.96—94.56%,一般80—90%,平均86.36%。

熱液型重晶石礦分布於麻陽的石羊哨、錦和、岩門、咸池坳和沅陵北溶、芷江丁家坪等地。主要產於白堊系紅層分布區。一般規模較小。BaSO4含量大多在90%以上,含鉛鋅較高。

(5)電石灰岩

本市電石灰岩資源尚未查明,僅漵浦大江口電石灰岩礦區進行過較詳細的工作,近年在辰溪的火馬沖有發現。含礦層位主要為石炭系中上統壺天群。礦床實例如大江口電石灰岩礦,共三層礦,礦層厚1—8.5m,CaO含量55%。

(6)白雲岩礦

主要分布於辰溪長田灣、小龍門、寺前鋪,中方花橋、瀘陽、新建,漵浦均坪、大江口,洪江黔城,會同坪村,靖州飛山、橫江橋等地。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