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商周遺址
A.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那裡啊
中原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華夏文明源自紅山文化、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
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
(1)曲阜商周遺址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800的黃河流域,而土地肥沃的河南省是中國文明開始的地方。
黃河橫貫河南省,是古代中國的交通要到,中國最古老的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在這里。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著炎黃子孫這個稱呼。
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在中國人心中有不可動搖的地位。5000公里長的黃河打破了最後一道屏障,流入廣闊的平原,形成了中國文明的搖籃,成為了智慧,勤奮和堅韌的炎黃子孫後裔共同追求的這片土地。
經歷了2000餘年的風風雨雨,黃河流域醞釀出了13朝古都洛陽、10朝古都開封以及中原經濟重鎮鄭州。
在3200年的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20餘個王朝,其中有200餘位皇帝在河南稱帝,並在河南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其中三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龍門石窟和殷王朝遺址。
B. 從山東曲阜到合肥途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從山東曲阜到合肥途經:濟寧、棗庄、徐州、淮北、淮南
1.濟寧:
濟寧市共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95處,市級167處,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3座,山東省風景名勝區4處,4A級以上景區7處,其中明故城(三孔)旅遊區是中國第一批5A級景區;國家級、省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1處。
太白湖風景旅遊度假區:太白湖位於濟寧市區南6公里處。199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尼山文化旅遊度假區:位於曲阜市、鄒城市和泗水縣交界處,距曲阜市區僅20公里,距日東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出口僅7公里。尼山是先師孔子的誕生地。尼山擁有多處反映孔子生平的遺跡,其中近千年歷史的尼山孔廟和書院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是發現和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區之一。已知的漢碑刻石藏量多達40種,其中漢碑21種,刻石19種,主要收藏於濟寧漢碑和任城王墓、曲阜孔廟、鄒城孟廟、嘉祥武氏祠。梁山杏花村附近的碑文等。
古濟寧八景:鐵塔清梵、太白晚眺、墨華泉碧、鳳台夕照、灌冢晴煙、南池荷凈、西葦漁歌、獲麟晚渡。
2.棗庄:棗庄北面是以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為主的旅遊景區,南面是以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為主的旅遊景區,西面是京杭大運河的源頭碧波盪漾的微山湖,形成了環繞「北山」「南水」「西湖」的城市面貌。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
抱犢旅遊區共分為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鳳落古崖4個景區,以她獨有的「雄」、「奇」、「險」「秀」居魯南七十二崮之首,被譽為「魯南小泰山」。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主要景點有雙龍大裂谷、龍抓崖地震遺址,黃龍洞、卧虎洞、牡丹庵、八戒洞等自然景觀。
龜山省級地質公園
位於市中區東北部孟庄鎮境內,距市駐地15公里,佔地總面積約40餘平方公里,由龜山景觀區、水上游樂園、板栗基地生態園區、千畝觀光桃園及桃園山莊服務區組成。景區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錯落有致,交相輝映,老龍潭商周遺址、雁窩嶺漢古墓群、跑馬嶺等古遺跡,展示了龜山風景旅遊區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台兒庄古城
棗庄台兒庄古城坐落於棗庄轄區台兒庄區,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歷史的豐碑,也是運河文化的承載體,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遺存,被世界旅遊組織譽為「活著的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重建台兒庄古城,是幾代台兒庄人民的夢想。台兒庄古城重建工作,著力恢復明清時期的運河古城,古河道,古碼頭,一座可以舟楫搖曳、遍游全城的東方水城,把台兒庄古城打造成為中國第一座二戰紀念城市,打造成為沿運獨有、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品牌。,重建後的台兒庄古城,將成為世界上繼華沙、龐貝、麗江之後,第四座重建的古城,整個古城建設全部完成後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第三座二戰城市,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微山湖紅荷濕地
棗庄西瀕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位於滕州西部的濱湖鎮,距滕州市區25公里,擁有久負盛名 的萬頃紅荷,百里蘆盪,被譽為中國「荷都」,景區淺水湖面紅荷觀賞區達到10萬余畝,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生態保存最原始、濕地景觀最佳荷花觀賞地區,是「泰山—曲阜」旅遊熱線上的新亮點,每年8月滕州市在這里舉辦較大規模的滕州微山湖濕地紅荷節暨經貿洽談會。活動以濕地紅荷為媒,以 「保護濕地,珍愛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為主題。盛會期間,大批中外客商共聚在風光旖旎的微山湖畔,賞紅荷,觀盛景,開展經貿活動,起到了推介滕州、促進棗庄乃至整個微山湖地區更快更好地發展的重要作用。
薛國故城
棗庄位於滕州市南部17公里的官橋鎮。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內城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稍高出四周,多書「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嘗君陵園,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園。薛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隋廢薛為滕縣屬地。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追思懷古的詩詞文賦。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冠世榴園青檀寺
仙壇山溫泉小鎮
3.徐州:
徐州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勝跡浩繁,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 為奪目。 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戰場,今有淮海戰役新遺跡。厚繁的歷史古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現代化城市風貌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徐州擁有徐州雲龍湖旅遊集聚區、徐州賈汪旅遊集聚區兩大集聚區。
截至2014年8月,徐州星級飯店總數達到134家,列江蘇省第二。 截至2016年1月,徐州共有國家A級景區73家,其中4A級景區19家,3A級景區28家,A級景區總量和3A級景區數量均居江蘇省第一,4A級景區數量居江蘇省第三。
徐州雲龍湖風景區 彭祖園 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 徐州樂園 徐州博物館
微山湖千島濕地 窯灣古鎮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 水月禪寺 徐州漢文化景區
督公湖風景區 沛縣漢城 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5] 徐州龜山景區 銅山懸水湖景區 大洞山風景區 。。。。。。。
4.淮北:淮北有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3家。
人文景觀: 相山公園、龍脊山、臨渙古鎮、淮北市博物館、南山漢文化博物館、劉開渠紀念館、泰山寺居士林、 李氏宗祠、中國石榴博物館、淮北礦業礦史展覽館、隋唐運河古鎮、友誼巷
自然景觀:四季榴園旅遊景區、南湖、乾隆湖、濉河公園、時代公園、恆譚公園、惠澤公園、東湖濕地公園、淮北動物園、淮河生態公園、南山
歷史遺址
雙堆集烈士陵園、隋唐大運河遺址、柳孜運河遺址、宋運河碼頭遺址
現代建築
淮北市科技館、淮北市文化宮
5.淮南;淮南市A級旅遊景區數量已達到24家,其中4A級景區6家、3A級景區6家。
A級景區
AAAA 八公山 上窯森林公園 焦崗湖
龍湖公園 焦崗湖影視城 天寶雙遺文化園
AAA 舜耕山 卧龍山 矛仙洞
淮河風情園 - -
AA 峽山口 淮河民俗風情園 大通萬人坑
淮南景點
名山名水
八公山、上窯山、焦崗湖、龍湖公園、峽山口、卧龍山、忘情谷、十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現代建築
焦崗湖影視城、淮河民俗風情園、淮南志高神州歡樂園、金地國際城運動主題公園、淮南海洋館、金地國際城運動主題公園、淮南八公山地質公園博物館、淮南市博物館、洞山公園、淮南市奧林匹克公園、淮南子文化園
歷史遺產
壽縣古城、天寶雙遺文化園、古壽州窯遺址、大通萬人坑、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春申君陵園、賴山村、古佛寺、廖氏宗祠、漢淮南王宮、華夏第一人文洞府、觀音寺
C. 曲阜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當然是「曲阜三孔」啦,孔府,孔廟,孔林。孔林在郊區
D. 夏商周時期的建築種類和成就有哪些(簡答)
夏、商、周三代建築概況
夏代建築的遺跡極少,目前尚無完整的發現。繼夏的商代則有較多的遺跡顯露出來,已發現的商代城市有王都(河南洛陽及鄭州商城、安陽殷墟)及諸侯城(湖北黃陂盤龍城)。
宮室以晚商安陽的殷墟為典型,已沿中軸順序排列祭祀、朝廷與後宮三群建築。位於武官村一帶的王室墓葬規模宏大,由墓道、墓穴、二層台、腰坑等組成,墓中除有殉人、車馬及多種動物外,附近另有大量供祭祀之殺殉坑。有的墓上發現建有祭祀建築。一般居住建築大多為地面房屋,半穴居甚少。條狀及多室建築已相當普遍。根據文獻記載,商代已有皇家苑囿。
由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的周代城市,除王都豐、鎬、雒邑以外,大小諸侯城(如齊國的臨淄、魯國的曲阜、燕國的下都、楚國的郢都、趙國的邯鄲等)為數甚多,其規模與平面布局極不一致,但「內城外郭」之制已很明顯。在《周禮》中對王城及諸侯城之面積大小、垣闕高低、道途寬窄……已有若干簡單記載,由於各遺址屢經改建與破壞,已無從予以證實。這時出現的築城高潮,與諸侯之間長期殘酷的兼並戰爭有直接關系。此外,為了防禦和擴大邊界,還沿邊界或險阻構築邊城,秦、燕、楚、齊諸侯國邊城遺跡仍清晰可見。以後又發展為針對外族匈奴入侵的長城防禦系統。統治階級的淫奢享受,大大推動了宮殿、離宮、苑囿的建設。
由於當時未解決木石材料的多層結構問題,因此上述建築大多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上,這就是後來所謂的「高台建築」。
統治階級墓葬的地下部分,仍保留著商以來的固有形式。但某些戰國的貴族墓上,已建有高大的土丘和祭祀建築。在建築材料用於構造和裝飾方面,已製作並使用了覆蓋屋面的陶瓦、鋪砌地表的陶磚,以及少量的金屬(銅)構件。這是建築中的重大進步。
夏、商、周三代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的成就
這一時期的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成就是基礎性的,其影響極為深遠。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在建築設計中,特別是皇家建築,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規劃布置。周武王建雒邑,即命周公旦赴當地「相土嘗水」。另如秦雍城之宮殿、壇廟,以及商、周之貴族墓葬,顯然都是經過規劃才施工的。而在商代藁城台西民居牆內發現的白雲母及石英劃出的直線,以及戰國中山國王墓內出土的銅版《兆域圖》,也都具體說明了這個問題。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為止,宮殿、壇廟、陵墓、官署、監獄、作坊、民居……等建築均已出現。也就是說,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的內涵都已經具備了。
3.自原始社會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結構,到夏、商、周時期,這種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木柱樑為房屋結構的形式已經成為當時建築的(特別是統治階級的)主流,柱網亦逐漸趨於整齊,又出現了斗拱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建築結構構件。雖然實物無存,但間接表現在西周初期青銅器令和戰國中山國王陵出土之銅架中,木構件也更加精確多樣。夯土廣泛用於築城、大面積廣庭和建築台基,技術又有了提高,特別是高台建築的出現,是與夯土分不開的。
4.陶制地磚、屋瓦、水管和井圈,鉸葉等的使用,是建築技術上一個重大進步,不但發掘了新的建築材料,改進了建築構造,延長了使用時間,還改善和美化了人們的生活。在陵墓中使用白膠泥和積沙的方式以防水、防盜,也應說是相當成功的措施。
5.等級制度已越來越多地反映到建築中來,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謹嚴,例如對各級城市的面積、城闕高度、道路寬窄……均有明確規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區別,如柱子的顏色,規定:「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
6.衡量建築尺度的標准也逐漸規格化。如周代對道路的寬窄以「軌」度之,城牆高寬以「仞」、「雉」、「尋」度之,一般建築用「丈」、「尺」、「寸」度之,室內面積則稱之以「筵」,筵即席也。
7.建築外觀總的比較低平,這是因為當時尚未能解決高層結構問題。但後來出現了高台建築,使建築外觀有了很大變化。已知當時建築的屋蓋形式有四坡(即「四阿」)、攢尖、兩坡等多種。色彩方面,除柱按等級著色外,又有牆面刷白、地面塗黑的做法。
建築構件的外形也常予以裝飾,如燕下都出土「山」字形欄干磚、虎頭形出水管等。在裝飾構圖方面,如同心圓、卷葉、饕餮、龍鳳、雲山、重環等紋樣,常見於瓦當及空心磚上。而鑄於銅器、漆器上的紋樣就更加精美,如三角形、波形、渦形等,其中若干亦已用於建築本身的裝飾。
E. 「曲阜」正確的讀音是
曲阜 Qūfù
曲阜市位於中國山東省南部,是濟寧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古稱魯縣,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國都,也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它與南臨的孟子故鄉鄒城市並稱為「孔孟桑梓之邦」。
曲阜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顏回、左丘明、魯班等名人的故鄉,黃帝誕生地,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曲阜古稱「少昊之墟」,據說上古時炎帝、黃帝和少昊都曾在這里定都。商代屬奄國。周武王開創周朝時,將其弟、開國功臣周公旦分封在此,稱魯公,但只由其子伯禽領國,而周公本人則留駐中央、輔佐朝政。於是,從周初起,這里作為魯國都城,歷經了八百七十三年歷史,是周朝各諸侯國都中,定都時間最長的,以「禮儀之邦」而著稱於世。
周朝時期的曲阜城城牆為夯土版築,全長11771米,其中東垣長2531米,南垣長3250米,西垣長2430米,北垣長3560米。四垣各開三座城門,南垣自西向東依次為稷門(又稱高門)、南門(雩門)和鹿門;東面自北向南為上東門、東門、石門;北面自東向西為萊門、北門、爭門;西垣自北向南為子駒之門、西門、吏門。魯城城內中央為宮殿,遵循《周禮》中有關諸侯宮殿等級的規定,有庫門、雉門、路門三重宮門。路門之內為寢宮,稱為「路寢」。依據《禮記·檀弓下》和《史記·魯周公世家》的記載,雉門外路東為宗廟區,有祭祀周文王的周廟、祭祀周公旦的太廟,以及祭祀伯禽以下歷代魯國諸公的宗廟,依昭穆順序排列。雉門外路西為商代修建的亳社和周代修建的周社,兩社之間為朝廷大臣辦公區域。宮殿區之北為市場(《左傳》魯文公十八年,襄仲殺文公長妃哀姜之子,立次妃之子為宣公,哀姜歸齊,從宮城出而過市,走北垣之門)。整座城市布局符合周禮中「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規范。除了宮城之外,在南門附近還有魯僖公修建的泮宮。大城城西為制陶區,城北為冶金區,城東為軍營,其餘皆為民居、市場和娛樂設施。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出現了一位被後人尊為「文聖」、「大成至聖先師」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孔子。他的思想流派後來被稱為儒家,深刻影響中國達幾千年之久。孔子逝世後僅一年,魯哀公就下令祭奠,到西漢時,漢高祖劉邦更以祭天的儀式來祭孔子。孔子的後人們便世居於曲阜,並接受歷代朝廷的封賞,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家族並延續至今。他們的家廟及府第曲阜孔廟及孔府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不斷擴建,現已形成規模極其宏大的一組建築群。其北的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大約有十萬座墓,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戰國末期,魯國被楚國滅亡後,楚國設置了魯縣。西漢時,這里是宗室魯王的封地,亦稱為魯國。漢朝魯恭王劉余(漢景帝之子)為修建靈光殿,曾拆壞孔子舊居,從夾壁中出土大量當時已失傳的春秋文獻。劉余在魯國宮殿北牆和東牆一線修築新城垣,城池的面積縮小,四面各有兩門:南面保留周朝的稷門和雩門;西邊保留吏門,在其南新開麥門;北垣為龍門和閨門;東垣為齊門和章門。東漢光武帝先後封劉興和廢太子劉強為魯王,沿用西漢魯城。三國和西晉時復設魯縣,為魯郡郡治,城垣再度縮小。隋代易名為曲阜縣,以「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而得名,屬兗州。宋真宗時曾改名為仙源縣,金朝天會七年改回曲阜之名。此時的曲阜縣城已經移至今日曲阜城東舊縣村一帶,孔廟和孔府位於城外。明朝正德六年山東爆發劉六、劉七起義,攻下曲阜縣城,並在孔廟內飼馬駐軍,導致朝廷震驚,於是在正德七年下令「移城就廟」,環繞孔廟和孔府修建新縣城,即曲阜現址。嘉靖元年新城竣工,城牆全長八里三十六丈,高二丈、厚一丈,內為夯土,外包城磚。全城有五門,其中孔廟前的正南門為仰聖門,其東為崇信門。東門為秉禮門,北門為延恩門,西門為宗魯門。
除了著名的曲阜三孔之外,曲阜城內外還遍布著祭祀孔子大弟子、「復聖」顏回的顏廟以及西夏侯遺址、周公廟、春秋書院、漢魯王墓、少昊陵、石門寺、宋景靈宮故址等無數文物古跡。
曲阜位於山東省中部偏西南,處在北京至上海的中間位置,北距其省會濟南為135公里。北依泰山,南瞻鳧嶧,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北長35.8公里,東西寬25公里,總面積為895.93平方公里。境內百餘座山頭綿亘在東、北、南三面邊境線上,群山內側散布著幾十個崮丘,中西部為大片的良田。山丘與平原之比約為3:7,形成了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最高點是北部的鳳凰山,海拔548.1米, 最低點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區中心海拔60.5米。
境內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條,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嶮河4條河流。泗、沂兩條主幹河流自東向西橫貫全境。河流總長度245.9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044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201.4毫米,年平均實際可利用水資源總量23087萬立方米。全市有水庫塘壩270座,總庫容約15516 萬立方米。其中:水庫62座,主要有尼山水庫、河夾店水庫、梨園水庫、胡二東水庫、白塔水庫、吳村水庫、韋家莊水庫等。
曲阜的生物資源較為多樣。其中,糧食作物為十五種主要有小麥、玉米、高梁、穀子、綠豆、地瓜、大豆、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等。常種的蔬菜、瓜果類作物有四十餘種。花卉一百三十五種,其中蘭花為曲阜的「市花」。 葯材一百二十餘種。林木有喬、灌、花木一百四十種及變種。果樹主要有蘋果、桃、杏、梨、山楂等二十九種。觀賞樹木有檜、柏、銀杏、雪松、丁香等四十九種,其中檜柏為曲阜的「市樹」。水生植物二十六種。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兔等。各種鳥類二十九種,其中鷺鷥為曲阜的「市鳥」。各種野生獸類十餘種,昆蟲類三十餘種。水生動物主要有魚類、蝦類、貝類等。
曲阜有眾多的的文化遺產,僅僅八百九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各類文物古跡六百餘處,其中六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一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學的廟宇。始建於周朝,完成於明清時期,是全世界現存的兩千餘座孔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的宮殿式建築中佔有中有地位。
孔廟現佔地十四萬平方米,三路布局,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堂、十七座碑亭,共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主體建築大成殿,重檐九脊,黃瓦飛甍,周繞迴廊,為東方三大殿之一。一千二百餘株古檜明蒼翠欲滴,莊重威嚴,自然天成。漢以來的歷代碑刻一千零四十多塊,連同大量書、畫、牌、匾等珍貴文化遺存,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鐫刻了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孔府是孔子嫡系長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國現存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築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稱。孔子去世以後至宋代以前長子長孫依廟居於闕里故宅,看管孔子遺物,奉祀孔子,稱「襲封宅」。歷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時,對其子孫一再加官封爵,賜地建府 宋朝寶元年間,首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兼曲阜縣令,並新建府第,改稱衍聖公府。明洪武十年,重建府第,府內始設置官,署,後經歷代擴建,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府現佔地十二萬平方米,按明代一品官府第形制,以明清建築為主體風格,三路布局,前堂後衙,府第功能分區明確,建築排列有序。中路前為官,衙,供衍聖公處理公務及宗族事務;後為內宅,是衍聖公飲食起居之所。東路前為東學,供衍聖公讀書勵志、接待官員;中部為家廟,供衍聖公奉祀先人;後部為一貫堂,供衍聖公次子、奉祀子思的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使用。西路前為西學,供衍聖公學詩學禮、詩文會友;後為花廳,供衍聖公閑居。
衍聖公的主要職責是護衛孔府林廟、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孔府因此保存了眾多的祭祀禮器,最為著名的是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別頒賜的中和韶樂樂舞具和商周十供。衍聖公世代恪守「詩禮傳家」的祖訓,著意收集歷代禮器法物,藏品達萬余件,尤以孔子畫像、元明衣冠、衍聖公及夫人肖像著稱於世。孔府最著名的珍藏還有明清文書檔案,它是孔府四百年各種活動的實錄,共有三十多萬件,是中國數量最多、時代最久的私家檔,案,對於研究中國明清史特別是明清經濟史具有重要價值。這是世界上現存最為顯赫的貴,族府第。
孔林是其家族墓,地,為世界之最。自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其子孫接冢而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林內墓,冢累累,多達十萬余座,成為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現佔地二百餘萬平方米,有墳,冢十萬余座。孔子去世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林內現有樹木十萬余株,其中樹齡超過二百年及其以上的古樹名木超過九千多株。孔林還有各種奇花異草一百三十餘種,可以說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孔林還是一座集墓,葬、建築、石雕、碑刻為一體的露天博物館。歷代王朝為褒揚儒學,不斷增拓墓園,辟神道,築周垣,建林門,刻石儀;子孫也代代博葬,立碑刻石。林內現有金、元、明、清至民國歷代墓碑四千餘塊,是我國數量最多的碑林。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康有為等明清著名書法家題寫的碑文。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的沿革,以及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少昊—五帝之首 黃帝的兒子,姓己名摯,號金天氏。
柳下惠—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稱為「和聖」。柳下惠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孔子—至聖,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同時也是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論語·雍也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顏子—復聖 名回,字子淵。
魯班—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人,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孔伋—述聖,字子思,孔子之孫。著有《中庸》。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著有《左傳》和《國語》。
穀梁赤,儒家經典《春秋穀梁傳》作者。
申培,名培,亦稱申公、申培公。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開創者 孔安國字子國,西漢經學家。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古文尚書學派開創者。
孔融,東漢文學家,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以散文見長。
賈應寵,明末清初著名鼓詞作家 字思退,一字晉蕃,號鳧西,又號澹圃,亦稱木皮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
孔尚任,清初戲曲作家 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塘,自號雲亭山人。著有傑出的歷史劇《桃花扇》。
孔繼涑,著名書法家 字信夫,一字體實,號谷園,別號葭谷居士。他廣泛搜集古今名家書法,刻意鑒別,先行臨摹、構繪,而後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塊,名為「玉虹樓法帖刻石」。其拓片裝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現存孔廟。
桂馥,著名書法家和訓詁學家 字冬卉,號未谷,別號老苔、紫雲仙館。當時一些名門貴族,對他的字畫爭相收藏。在當時有「無桂不成世家」的說法。
孔孚,現代山水詩風的開創者,原名孔令桓。著有《山水靈音》、《山水清音》等。
F. 中國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遺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是1973年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重要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經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建築構件等文物7000餘件。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最早的編織技術、最早的船漿……河姆渡遺址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1979年,這一結論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遺址
位於芮城縣中瑤鄉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經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匼河遺址
位於芮城縣風陵渡匼河村一帶,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澗,南至芮城縣澗口南溝,長達13.5公里范圍內的17個地點組成的匼河遺址舊石器地點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遺址,地質時代為距今約6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1960一1980年,先後5次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腫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對麗蚌、德氏水牛、二門馬、野豬、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三趾馬等。文化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為石英岩。石器數量較少,類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峪洞穴遺址
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店頭村南海峪溝口東側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1957年發現,1958年發掘。遺址由相鄰的三個地點組成,洞穴產自震旦紀砂質石灰岩區,遺物和化石出自黃褐色的角礫岩中。第一地點含有動物化石,第二地點發現石製品和用火遺跡,第三地點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皆有。該遺址與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下馮遺址
位於夏縣城北15公里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系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其絕對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1974年進行發掘。遺址西部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東、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岡文化的城牆和圓形建築基址,北部有東周時期遺存。遺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跡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箭頭、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
東下馮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夏文化問題,促進夏代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遺址
位於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東北土嶺上,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民國15年(1926)發現並發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遺物,其中有半個蠶繭化石。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大肆盜掘西陰文物達數卡車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調查,其面積為500x600米,遺物包含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的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並出土了大批文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荊村遺址
位於萬榮縣萬泉鄉荊村西北500米,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2米。民國20年(1931),山西省立圖書館、北平女子師范學院研究所和美國弗里爾藝術館合作發掘過該遺址。在出土的谷類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兩種,暴露有窯址、灰坑。採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較完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位於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遺址、位於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東的周家莊遺址、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西北的光村遺址、位於新絳縣橫橋鎮西尉村南的西尉遺址、位於新絳縣萬安鄉馬庄村南的馬庄遺址、位於聞喜縣陽隅鄉回坑村西的回坑遺址、位於永濟市蒲州鎮石庄村北的石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大王鄉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嶺底鄉坡頭村的坡頭遺址、位於平陸縣西侯鄉趙家滑村的趙家滑遺址等。
古動物化石遺址
土橋溝化石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寨里村土橋溝。民國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學家安特生發現。東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發掘出土有甲殼類、淡水軟體動物、黃河猴等8種動物化石,距今約5000萬年,是國際人類進化及始新統地層的最早資料。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擔山石化石遺址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擔山石村南龍骨山的山腰,1957年發現。面積50平方米,屬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門馬牙齒、鹿牙等化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獨頭化石遺址
位於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後澗河南北溝一帶。1953、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認定為共事匼河文化遺址范圍。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獼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七里坡村東南800米崖嘴頭下。1958年11月發現,採集有麂化石。
五龍廟溝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大澗北村西側200米處。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150米,溝西岸斷層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堆積層厚2—6米,出土有黃河象、三門馬等哺乳動物化石。屬中更新世時期。
小東延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東延村小東延溝。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50米。溝兩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出土有黃河象、二門馬、鹿、羚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沉積層厚2—6米。屬中更新世時期。
古城遺址
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南關外的毫清河與黃河間的高台上。1984年發現,1985年發掘。城內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中北方的城牆保存在地上,長330米,寬5—12米,殘存高3—5米,夯層夯窩極為清晰,其它三面城牆均保留在地下。城東南為居民區,文化層較厚,有灰坑、窖穴等遺址;中部偏東有一組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宮殿區。文化遺物主要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銅器有鼎、斝、爵等,此外還有卜骨。據地層和出土物判斷,最晚不會晚於商代二里岡文化的上層,為一座較為完整的商代方國小城,是研究商前期歷史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毫城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城東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間的第二台地,1989年發掘。城址邊長300米,正方形。夯土層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龍山灰坑與較多漢墓。出土有雙環素麵扁壺、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許多漢代瓦片。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查認為,該遺址對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遺址現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湯聖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遺址
位於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後辛庄、郭里村一帶,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據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公里。四面城牆皆版築夯打而成,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除北牆外,其餘城牆都不直。東牆殘長1530米,西牆長約4980米,南牆長3565米,北牆長2100米,外側有護城壕。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後辛庄以北,發現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中城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西、南兩城牆分別是大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部分,北牆長1522米,東牆現存長960米,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從出土遺物分析,中城稍晚於大城。小城總面積754000平方米,形狀是缺去東南角的長方形。西牆和北牆分別長930米、850米,城牆現存寬1。4米。19卯年秋試發掘,出土遺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陰文「東三」的鏟范、鏵范、車轡范、六角承范、圓形承范、花紋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當多為雲紋圓瓦當,此外還有五銖錢、半兩錢、鐵渣等。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魏城遺址
位於芮城縣城北2.5公里,南北城牆在地面可見。古城東起柴澗村、鐵家莊,西至後龍泉村、城南溝村,北至永樂宮北0.5公里,南至永樂宮門前,呈方形,周長4500米。殘留於地面之上的城牆高出地面l—7米,城址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城牆版築而成,古城東南、西北、東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都有月牙狀的夯土台。城內出土有東周時期的南、豆、罐、瓦等遺物,在城西柴澗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過數批青銅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壁城遺址
位於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險要。玉壁城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系西魏抵禦東魏侵襲的前沿重鎮。玉壁城早已廢圯,夷為平疇,唯西、南兩面尚有夯土殘垣斷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內寬約0.8—1米,高約1.2—1.8米,為東魏高歡攻城時所鑿。對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
G. 孔子故里號稱「三孔」的文化遺址是哪三個
孔府孔廟孔林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山東的曲阜,是孔子的故鄉。這里有一座巨大的宮殿式建築----孔廟,有中外歷史上罕見的世襲了七十多代的貴族府第----孔府,有一片比曲阜縣城大一倍的園林墓地----孔林。孔廟、孔府、孔林簡稱為「三孔」,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
孔廟
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國,幾乎是每一個省府或縣城,都有一座孔廟,但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全廟南北長1公里多,佔地327畝,共有廳堂殿廡400多間,包括三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五十四門坊,前後共9進庭院,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是我國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
孔廟的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闊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佔地1836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巨大的古建築之一,可與故宮的太和殿媲美。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於雲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故名之曰二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殿內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兩側是顏回、曾參、孔及、孟軻「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廟里共碑碣3000餘塊,被人們視為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寶庫。最為珍貴的是22塊漢魏六朝石刻。
孔府
又稱衍聖公府,位於孔廟的東側。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漢元帝封孔子十二代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這是封建帝玉賜孔子後裔府第的最早記載。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宋徽宗時封為世襲「衍聖公」,孔府也就稱「衍聖公府」。現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築,包括廳、堂、樓、軒等463間,共九進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有號稱「天下第一人家」的說法。事實上目前世界上還找不到子孫持續七十七代更久的人家。
孔府有前廳、中居和後園之分。前廳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聖公處理公務的場所。衍聖公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前廳另設知印、掌書、典籍、司樂、管勾和百戶廳等六廳辦事機構,為孔府服務。
中居即內宅和後花園,是衍聖公及其眷屬活動的地方。內宅的前後樓是府上老爺、太太、少爺和小姐的住房,現陳列著當年的生活用品;如古老的紅木傢具和新式的沙發。孔子第七十七代孫、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房間內就擺設著當時結婚時用的中西結合的傢具。
最後一進是花園,又名鐵山園。園內假山、魚池、花塢、竹林以及各種花卉盆景等一應俱全。尤為難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樹,一棵古老的柏樹派生出5個分支,內中包含一株槐樹,為世所罕見。
孔府現在還保存著不少歷代珍貴文物,如商周銅器、元明衣冠、古代書畫、名人墨跡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琺琅等藝術珍品。此外還有大批明清以來的文書檔案。整個孔府宛如一座珍藏無數的博物館。
孔林
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曲阜城北.佔地3000餘畝。它是我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
孔林神道長達1000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龍干虯枝,多為宋、元時代所植。林道盡頭為「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由此往北是二林門,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築,亦稱「觀樓」。四周築牆,牆高4米,周長達7000餘米。林牆內有一河,即著名的聖水——洙水河。洙水橋北不遠處為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獸。享殿之後,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東邊為其子「泗水侯」孔鯉墓;前為其孫「沂國述聖公」孔子思墓。據傳此種特殊墓穴布局稱之為「攜子抱孫」。
孔子墓前東側有三亭,是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來此祭孔時停留之處,叫作「駐蹕亭」。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氣派較大、墓飾規格也高的,要數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妻子的墓——於氏坊。這位於氏夫人原來是乾隆皇帝的女兒,因當時滿漢不通婚,皇帝便將女兒過繼給一品大臣於敏中,又以子女名義下嫁給衍聖公,故稱於氏坊。
孔林里還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書面名盛一時。他的墓穴位於內圈外側的東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為康熙皇帝導游孔廟和孔林,由於他學識淵博,講解生動而深得皇帝的賞識。
參考資料:
H. 商周時期建築開創了那些為後來朝代繼承的成就
中國獨特的建築體系是在商周時期初步形成的。中國建築基本特徵的一些形式,如夯土台基木構架、斗以及院落式組合、對稱布局等在這個時期均已出現。城市開始有了「城」和「郭」的區分。周代基本定型的建築禮儀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見彩圖[陝西鳳翔東周時代宮殿蟠虺紋銅制建築構件]、[西周早期青銅器「日己」方上的建築形象]上的建築形象" class=image>)
被認為是商朝早期都邑西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和中期都城(鄭州商城)以及晚期都城殷(河南安陽殷墟)均經考古發掘,遺址中有夯土城垣、壕溝、宮殿、陵墓、祭祀場所、手工業作坊等遺跡。二里頭遺址有大面積夯土台,規模相當宏偉,有廊廡圍繞的廣庭,庭院式布局已見端倪。鄭州商城范圍很大,有宮殿遺址,城垣夯土至今存留地面。殷墟宮室區有很多夯土基址,殘存銅質柱;陵墓使用井構造的木槨,出土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刻,有漆飾痕跡。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商代古城,有城壕、城垣和夯土高台上的木構宮殿基址。河北藁城台西村發現十二座商代房基,有單間、雙間、三間數種,牆基夯土築成,還使用了土坯牆。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均在夯土基中發現陶水管,是已知最早的陶質給水排水設施。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建都於豐京和鎬京(均在今西安西郊);分封諸侯,屬國范圍比商代疆域更為擴大。公元前771年,遷都洛邑(東周王城)。陝西周原(今岐山、扶風一帶)發現周早期的建築遺址,有採取中軸對稱的兩進院落布局,出現最早的瓦,房屋柱網間距加大,建築技術比商代有明顯進步。湖北圻春西周毛家嘴干闌遺址,有木柱、樓板、樓梯和板牆,反映了長江流域另一種建築體系即干闌式建築的技術發展。
戰國時期各國生產力蓬勃發展,建築技術迅猛進步;各國都城成為區域性經濟政治的中心,出現了數十萬人口的大城市。現存許多戰國城址,如臨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燕下都遺址、楚紀南城址、邯鄲趙國故城、秦咸陽和雍城、鄭韓故城等,均有高厚夯土城垣,大體分為「城」(王宮所在)和「郭」(居民區)兩部分,規模很大。當時宮室盛行台榭建築,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建造層疊的木構建築,已使用青銅建築構件。當時的斗、欄桿、門窗、瓦飾等的形象可以從西周以迄戰國的銅器、漆器的局部和紋飾中窺見一斑(見周代建築圖象)。戰國時陶質材料類型更多,質量更好,陶質的瓦、脊飾、下水管、空心磚、井圈等大量應用,有的有精美的藝術加工。壁面則有壁畫和彩色飾帶。
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 匠人》中記載的建築禮儀制度和關於城市、道路、溝洫、城垣的規定,是有關中國建築的最早文獻資料。
戰國時,北方諸國為防禦匈奴游牧部落,修築了長城。這是後世稱為「萬里長城」的偉大工程的開端。
I.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