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和大汶口文化
㈠ 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不同點
不同點:
半坡文化:
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房屋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中央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商周三代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是中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古代禮制最為規范的時期。「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因此,夏商周時期也是中國酒禮最復雜、酒與政治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正因為夏商周時期酒禮最受重視,因此,酒器發展也最為迅速,青銅酒器也就成為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中最為輝煌的亮麗點。
半坡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古籍中記載的少昊氏文化地區。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他們從事著以種植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在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
大汶口人死後的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後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瓮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二者意義: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可以說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遺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歷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繼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遺址的發掘,是我國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的揭露,並且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學術上稱它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這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資料。痕跡檢驗專家從半坡遺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體指紋堪稱最早的人類指紋,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根據半坡遺址建立的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大汶口文化:
由已發掘的遺跡可以發現,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而且有個人學者根據已有的資料將大汶口文化視為初級奴隸社會的文化。
㈡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與大汶口遺址有什麼不同
相同點:二者都來開始了農業生產和定源居生活,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
不同點: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半坡部落位於黃河流域,而河姆渡部落位於長江流域;房屋的結構不同,前者為半地穴式房屋,後者為干欄式房屋.糧食作物不同,半坡部落主要種植粟,而河姆渡部落主要種植水稻
㈢ 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三處遺址和紅山文化遺址都是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麼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㈣ 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其作用是什麼,反映了當時的人們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1,出土的生產工具分別用石、骨、角、蚌、陶製成。有斧、鏟、錛、刀、石磨盤和磨棒、箭頭、魚鉤、魚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紅色陶為主,還有紅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質有夾砂、泥質和細泥 3種。陶器器形以夾砂陶罐、泥質或細泥陶缽、盆和小口雙耳尖底瓶為主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飾以繩紋、錐刺紋、弦紋、指甲紋和附加堆紋等,在細泥陶器上多飾以黑色彩畫,圖案主要有人面魚、鹿、寬頻、三角以及植物紋飾,有的還把人面和魚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生動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魚紋。在缽口沿的寬頻紋上發現有22種刻劃符號,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淵源之一。在許多陶器的底部發現有布紋席紋和其他編織印紋,另外還有:精美多樣的裝飾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種子,粟的遺跡,人工飼養的豬、狗骨骼,以及各種動物骨骼、魚骨和果食等,說明半坡人過著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狩獵和採集也佔有一定地位。
2,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耜耕農業已佔統治地位。這里出土的石耜多於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還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長的鹿角鶴嘴鋤,至於各種質料製作的鐮刀,其總數超過了整地農具的數倍。耜用於翻地,鶴嘴鋤用於中耕,鐮刀用於收割,整套農具的出現,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農業技術的提高。當時農業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家畜飼養業和制陶等手工業都有賴於它的發展。由於剩餘糧食的出現,制陶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豬的飼養也得到很大發展。半坡氏族的豬,絕大部分是在幼小時宰殺掉的,因為那時人們的生活資料還比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宰殺的,則多為一二歲的成年母豬,且豬的數量也很大。豬的飼養,間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農業的相對發達。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還有製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綠松石等質料的裝飾品。墓葬隨葬品懸殊之大,反映貧富分化已很顯著。 它從一個側面又反映了農業已佔據了重要地位。在以農業為基本生計,家畜飼養、漁獵和手工業占著重要地位。社會中,在男子至少也和婦女一樣加入了農業勞動,獨佔了漁獵部門,和成為手工業勞動的主要擔負者的情況下,顯然可以認為,男子已把社會勞動的主要職能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婦女的勞動在家族和社會中的意義,已是今非昔比,降到次要地位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對比關系中占據的優越地位,是父系制代替母權制的經濟基礎。
㈤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按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5、龍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5)半坡遺址和大汶口文化擴展閱讀:
其它文化:
1、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下川文化山頂洞人。
2、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仙人洞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3、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4、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周原遺址半鎬遺址夏家店文化
㈥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遺址分布非常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於長回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答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以及位於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東北,揭示了距今約7000年的南方濕潤炎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過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農業方面最重要的發明,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人以農業為主,還兼有飼養等其他行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生產力大大進步了;陶器不僅是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現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這一時期,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築了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
㈦ 與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歷史進步表現在
答案D
本題屬比較類選擇題。說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比半坡文化進步,這首先要回排除A、B、C三項共性的答東西。一些考生不敢選D項。主要是想:一個好端端的社會怎麼出現貧富分化了,還能稱其為進步呢?其實不然,貧富分化出現的前提是生產力和社會生產的大發展,然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歷史進步的重要標志。貧富分化說明當時社會產品有較大的剩餘,產品剩餘說明社會生產和生產力的大發展,因此說貧富分化的出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歷史進步的重要表現。
㈧ 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半坡文化等等在年代上與夏、商或西周是什麼關系
大汶口文化復(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半坡文化制(距今5600-6700年)
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 延續時間達二千年之久)
夏朝 (公元前2070-前1600,計471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前1046,計554年)
西周 (公元前1121-前771,計351年)
以上按時間順序排列的
㈨ 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不同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復游地區新石制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房屋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中央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單體魚紋陶盆器紋是用人的臉和魚的身體結合而成的人面魚紋盆,賴以為生的魚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護神,人們栽種穀物,只有需要時才捕魚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