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院遺址
❶ 繁華的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的建築規劃有哪些特點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區東南部,始建於582年。唐代進一步修建完善,並增建了大明宮、興慶宮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582年,隋文帝下詔興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並組織施工,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故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宮城為大興宮,宮城正殿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為大興門,新設禁苑為大興苑。
大興城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由於城牆過長,修建時間倉促,大興城初完工時城牆較低矮,以後陸續增築過多次。
大興城外郭城南、東、西三面各開三門,到了唐代相承未改。南面中間為明德門,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東面由北至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西面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
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則天的祖諱改為芳林門。
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規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為界,兩側相互對稱。
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因城東南角曲江池佔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有都會市和利人市。
都會市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為東市;利人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稱為西市。坊四面有圍牆,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是相對封閉的居住區。東、西兩市是商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即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同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區。除個別一些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
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在皇城城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
曲江池本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修鑿,辟為游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處一坊之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一處風景區,並在這里修建離宮別館,供帝王權貴游賞。
隋文帝忌諱「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為芙蓉池,同時將曲江池邊的園林館捨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城故城,東止灞水、滻水岸邊,北至渭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
大興城的宮城北牆,同時也是外郭城的北垣,牆外沒有其他依託,而北面的龍首原為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將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滻水,以及四面的苑牆,拱衛皇宮。
唐代定都大興城後,更名大興為長安,同時將大興宮、大興殿和大興門,分別更名為太極宮、太極殿和太極門,大興苑更名為禁苑。從唐太宗時起,長安城陸續發生一些變化。
634年,唐太宗下令在宮城東側北郭牆外的龍首原上,興建永安宮,作為太上皇李淵避暑的離宮。635年改名為大明宮。至662年,唐高宗因患風痹病,嫌太極宮低窪湫濕,屋宇雍蔽,大規模擴建大明宮,並改名為蓬萊宮。670年,又改名為含元宮,但不久即復改回為大明宮。
唐高宗擴建後的大明宮,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建築之弘壯則往往過之。唐代除高宗、玄宗以外的歷朝皇帝,都是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是在舉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依循禮制到太極宮中舉行。
隨著君主住所的遷徙,太極宮中的一切附屬設置也隨之轉移到大明宮中,如大明宮中的少陽院,即是相當於太極宮東宮的太子寢宮。
由於大明宮在原來的宮城太極宮的東面,這兩處宮殿又分別被稱作東內和西內。
唐玄宗李隆基原來居住在長安城東垣下的隆慶坊,登基後避諱改為興慶坊,714年,改建此坊為興慶宮。至726年,又拓展興慶宮,占據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勝業坊的一部分。753年,又大規模修築興慶宮的牆垣。728年以後,唐玄宗基本居住於興慶宮內,故興慶宮又被稱作南內。
興慶宮內有引龍首渠水匯注而成的龍池,是長安城內僅次於曲江池的水泊。
隨著大明宮和興慶宮的興建以及其他實際情況,隋時城市街道坊市形態也陸續發生一些變化。
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開在外郭城北垣上,門南面正對翊善坊,坊牆如同影壁遮擋著宮門。為此只好將翊善坊和它南面的永昌坊從中一分為二,辟出通道,連接到皇城東面延喜門與外郭城東側通化門之間的東西幹道上。
興慶宮擴建後,佔去永嘉、勝業兩坊的一部分,732年時在興慶宮西南角修建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為拓展樓下地面開辟廣場,又拆毀其西南面東市的東北角和它南面道政坊的西北角。
城東北角的永福坊,在玄宗時築入苑地,作為專供皇子王孫居住的宅院,名為十六王宅。這便阻斷了沿東城牆和北城牆下伸向城東北角的順城街。
至唐宣宗時,為方便從曲江池去往新昌坊的青龍寺,又將曲江池與新昌坊之間的升道、廣德、立政、敦化四坊一分為二,從中開出一條新路。
此外,唐代在外郭城北面的芳林、廣化二門中間,又新開一座景耀門,這是外郭城垣較大的變化。
隋唐長安城內各區域人口居住疏密很不均衡。沿外郭城南垣的四排坊,除城東南角曲江池附近因辟為游覽風景勝地而比較繁華以外,其他諸坊都很少有人居住。
長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區的北側,尤以東、西兩市周圍地區最為繁華。
長安城外郭北垣諸門都通向禁苑,日常出入使用的是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
這九座城門除南面正中的明德門為五個門道以外,其他各門都是三個門道,中間的一個門道很少使用,可能只供皇帝出行。一般出入分別走兩邊的門道,「左入右出」。
街道的寬度,根據交通需要,分作幾個等級。第一級是連同幾座主要城門的街道。除了東西兩側靠南頭的延興、延平兩門,由於城南部人口稀少,這兩座城門離城外東西方向的大道也較遠,行人比較稀少,因此街道寬度一般外,與東、西、南三面其他幾座城門相對的街道,寬度都在100米以上。
皇城朱雀門到外郭明德門之間的大道最寬,達150米左右。這條大街向北,一直貫穿到宮城朝廷正殿,設計這樣的寬度,不但凸現出朱雀大街的全城中軸線作用,還顯示出強化皇權核心地位的用意。
另外,隋唐兩代都在明德門外設有天壇,皇帝登壇祭天德的儀仗規模浩大,普通寬度的街道很難容受,也需要這樣一條寬闊的道路。
第二級是城中大多數道路,寬度在40至70米不等。第三級是順四面城牆下的道路,寬度在2.5米以內。
長安城內街道兩旁大多挖有水溝,以排除路面積水,但因地面系顆粒細小的黃土,稍遇雨水,即泥濘不堪,排水溝也無濟於事,晴天則車馬一過塵土飛揚。
為保持路面的乾燥清潔,744年以後,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鋪設從滻河岸邊運來的河沙。為防止路沙散出,在道路兩旁築有低矮的土垣,當時人稱之為「沙堤」。
隋唐兩代是佛、道兩教的興盛時期,長安城中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觀。這些寺觀大多散布在城內各坊當中。此外在宮禁中也有專設的佛堂、道壇;東、西兩市專設有供信徒放生的水池,名為「放生池」,池邊建有供奉佛像的佛堂;還有一些著名寺院,坐落在城垣外邊。
青龍寺是唐代長安城名寺,位於陝西西安鐵爐廟村北,寺前身為隋靈感寺,是佛教密宗教派的根本道場,711改名青龍寺。寺址西北部有東西並列的兩組院落遺跡。
青龍寺隋代靈感寺部分毀於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晚期為唐宣宗時重建,沿用至北宋。早期西院有中三門,門內設塔,塔北建佛殿,四周有迴廊或院牆。
青龍寺東院中心亦有一殿堂。晚期西院伽藍廢中三門,在早期舊基上重建殿、塔,並修治迴廊,新設北門。東院也重建了殿堂。晚期殿、塔規模不如早期宏偉。
青龍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寶以後,日本、新羅等國僧人來中國學習密教,多到青龍寺求法。寺址的發掘,為研究唐代寺院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
長安城中雖然寺觀林立,卻對城市建築景觀影響不大。當時寺觀的建築形式與平面布局,與富貴人家的住宅沒有太大差別,長安城中有許多寺觀就是由官宦舍宅改作。
體現寺院特色的建築物主要是塔。長安城中最有名的佛塔應是城西南角和平、永陽二坊內的大庄嚴寺塔和大總持寺塔。
這兩座塔,形制完全相同,塔身木構,都是由宇文愷規劃建造。宇文愷意圖用這兩座高塔,來彌補城西南角地勢較低的缺憾。
保存下來的慈恩寺塔和薦福寺塔,即俗稱的大雁塔、小雁塔,也都是當時著名的佛塔。
唐代地官僚勛戚除在城內佔有豪華的住宅,許多人還在城外近郊風景秀麗的地方建有別墅。別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樊川一線,其次在城東灞、滻兩河附近以及藍田附近的輞川也比較集中。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安史之亂後走向衰落。
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佔領15天。晚唐時黃巢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
至此,有著總計306年歷史的隋大興城或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規劃和建築,不僅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在當時就已為隋唐王朝周邊的一些地方政權和域外鄰國所仿效。例如渤海國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受到長安城的深刻影響。
❷ 古代長安到底是什麼樣的
隋朝大興城(唐朝改稱呼為長安)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城周長35·5公里。
大興城(唐朝改稱長安)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詔興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並組織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故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宮城為大興宮,宮城正殿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為大興門,新設禁苑為大興苑。開皇三年(583年)三月,遷入大興城。
大興城完全按照宇文愷的總體規劃施工建造,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
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城周長35·5公里。由於城牆過長,修建時間倉促,大興城初完工時城牆較低矮,以後陸續增築過多次,見於記載者即有隋大業九年(613年)一次、大業末年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兩次、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後共5次。大興城外郭城南、東、西三面各開三門,至唐相承未改。南面中間為明德門,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東面由北至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西面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後祖諱改為芳林門。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規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為因城東南角曲江池佔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為54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有都會市和利人市。都會市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為東市;西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稱為西市。坊四面有圍牆,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是相對封閉的居住區。坊又稱里,坊制是由秦漢在城鄉普遍施行的閭里制沿承而來。東、西兩市是商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即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狹義的大興宮或宮城,即指這一部分。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同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區。除個別一些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在皇城城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愷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曲江池本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修鑿,辟為游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處一坊之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一處風景區,並在這里修建離宮別館,供帝王權貴游賞。隋文帝忌諱「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為芙蓉池,同時將曲江池邊的園林館捨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城故城(漢長安城被圈圍在苑內),東止灞水、滻水岸邊,北至渭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大興城的宮城北牆,同時也是外郭城的北垣,牆外沒有其他依託,而北面的龍首原為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將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滻水,以及四面的苑牆,拱衛皇宮。
大興城所在的位置,地勢起伏不平,有許多岡坡。宇文愷規劃大興城,總體設計思想是將整個城區作為均一的平面來安排布局,大興城布局規劃的最大特點,是平面幾何形式上的整齊對稱。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的完美,必然會妨害合理利用地形。大興宮中有一半地方,海拔高程在410米以下,而全城109個坊中,卻有80個左右的坊,海拔高程在410米以上,這與帝王之居很不相稱;而宮城南面的皇城,地勢更為低窪,同樣不適於布置朝廷百司。
唐代定都大興城後,更名大興為長安,同時將大興宮、大興殿和大興門,分別更名為太極宮、太極殿和太極門,大興苑更名為禁苑。從唐太宗時起,長安城陸續發生一些變化。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在宮城東側北郭牆外的龍首原上,興建永安宮,作為太上皇李淵避暑的離宮。翌年(635年)改名為大明宮。至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因患風痹病,嫌太極宮低窪湫濕,屋宇雍蔽,大規模擴建大明宮,並改名為蓬萊宮。咸亨元年(670年),又改名為含元宮,但不久即復改回為大明宮。唐高宗擴建後的大明宮,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建築之弘壯則往往過之。唐代除高宗以外的歷朝皇帝(玄宗除外),都是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是在舉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依循禮制到太極宮中舉行。隨著君主住所的遷徙,太極宮中的一切附屬設置也隨之轉移到大明宮中,如大明宮中的少陽院,即是相當於太極宮東宮的太子寢宮。由於大明宮在原來的宮城太極宮的東面,這兩處宮殿又分別被稱作東內和西內。
唐玄宗李隆基原來居住在長安城東垣下的隆慶坊,登基後避諱改為興慶坊,開元二年(714年),改建此坊為興慶宮。至開元十四年(726年),又拓展興慶宮,占據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勝業坊的一部分。天寶十二年(753年),又大規模修築興慶宮的牆垣。開元十六年(728年)以後,唐玄宗基本居住於興慶宮內,故興慶宮又被稱作南內。興慶宮僅興盛於玄宗一朝,以後即冷落衰敗。興慶宮內有引龍首渠水匯注而成的龍池,是長安城內僅次於曲江池的水泊。
❸ 大明宮的功能包括哪些
自唐高宗來開始,大明自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
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曾經是中國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
大明宮是開元盛世這個空前繁華時代最顯著的標志。公元八世紀,與大唐交往的國家達到了兩百多個。日本遣唐使到達長安十五次,阿拉伯帝國曾三十六次派出使節,東羅馬的使節先後七次到達長安。在這時,長安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而大明宮是這個大都會中最迷人的地方。
(3)少陽院遺址擴展閱讀:
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大明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❹ 求歷史題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專是許多外國人心懷景仰而來頂禮屬膜拜的偉大中國城市。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古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0年的兩段時間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長安在它發展的頂峰時期大約擁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長安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唯一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❺ 考古學通論期末考試題:漢唐長安城平面布局的演變。
班長飈,……你上這里求助了……你這個名字被使用太頻繁了……哈哈哈你猜不到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