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牟平遺址
① 牟平紅色遺跡有什麼
龍泉溫泉,位於昆嵛山北麓,龍泉鎮龍泉湯村北,方圓半里,水源充足。古人見泉水常年沸騰涌流,如蛟龍吐水,故取名為「龍泉」。明朝弘治年間有宋姓人氏來到此地建村,按當地習慣取名為宋家莊。後來,許多人家都看好龍泉風水,紛紛遷來定居,宋家莊漸漸擴大,並成為東西來往的交通要道,人們開始利用溫泉水洗浴,龍泉也從此繁華起來。直到詩人王蘋雲游至此,賦詩將「龍泉溫泉」與號稱天下第一湯的華清池相提並論,便有了「龍泉湯」之美名、「華清第二湯」之說。由於龍泉溫泉水溫宜人,能治百病,所以,古人說:沐浴了溫泉水,使醉者變醒,愁者轉樂,乏者提神,病除體壯,欲弱變強,延年益壽。
相傳,龍泉溫泉的美境、神水,使眾多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和騷人墨客流連忘返。秦始皇、乾隆、叢尚書、鄭板橋,都到過此地戲水凈身。全真教主王重陽路經龍泉,因貪戀龍泉浴,竟不顧與弟子王玉陽的約會和道家體統,入泉與眾人洗澡嬉戲,發出了「龍泉溫泉天下奇,一洗能使百病除」的贊嘆。龍泉溫泉的奇妙,傳到了八仙耳中。他們選派張果老騎著毛驢來溫泉探個究竟。結果,張果老在昆嵛山中迷了路,見到了九龍池,把九龍池當成了龍泉溫泉。至今,在九龍池當年張果老毛驢的遺跡仍依稀可辨。
從萊山區煙台大學,可以在濱海路站點乘坐62路公交車到牟平終點站,再到終點站路南的客運站乘公交到龍泉鎮駐地。車次較多,可視時間選擇。
② 煙台有哪些名勝古跡
旅遊景點
煙台旅遊資源豐富。
牟氏庄園
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典型特徵的封建地主庄園。主要景觀有東忠來、西忠來、南忠來、日新堂、牟墨林故居、酒房、庫房、葯鋪、茶館等。共分三組,括六院,佔地20000平方米,廳堂樓廂480多間,各獨力院分別由大門、客廳、群房、樓房等構成多進院落,吸收了中國北方民俗建築的優秀成果,是最典型的民俗旅遊點。
煙台山公園
位於市區北端,三面環海,亦名為"海洋島",岡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最高海拔43米,總面積11.6公頃。明洪武(三十一年,1938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修建狼煙墩台,又稱烽火台。煙台由此而得名。1862年煙台開埠後,英、法、日、美等16個國家曾相繼在此建造領事館、教堂和郵局。清末在墩台築航海燈塔,沿用至今,解放後山上又增建革命烈士紀念塔.山陰半腰有巨石橫卧,其型如船,下有石頭墊擱,俗稱"石船".上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積熙七言律詩題刻,石船背面刻"造化奇觀"楷書大字.主要景點有狼煙墩台、燈塔、燕台石、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和原各國領事館舊址。
毓璜頂公園
又名小蓬萊,坐落在芝罘區中心南部的毓璜頂上,是保留較完整的元代古建築群。因為山頂有坐玉皇廟,又稱玉皇頂.最高海拔72米,總面積8、9公頃。主要建築有小蓬萊坊、玉皇廟和玉皇閣三部分,松柏掩映,殿閣儼然,清秀淡雅,風姿絕俗,可俯瞰市區,可眺望大海,置身其間猶如入蓬萊仙境。
西炮台公園
位於市區西北部的通伸崗上,最高海拔106米,總面積10.7公頃,因山上建有與東炮台相對峙的海防炮台,故稱西炮台。西炮台由圍牆、大小炮台、演兵場、地下指揮所、彈葯庫等組成。
塔山游樂園
坐落於市區東南的塔山懷抱之中,林木蔥蘢,景色宜人。主要景觀有競技館、國防教育館、太平庵、太平晨鍾、龍王殿、觀音峰、三和塔、熱帶雨林館、鱷魚館、園林景觀等。
第一海水浴場
坐落於市中心東海岸,全長1070米,沙灘面積6公頃沙細灘平,設有沖水設施,可容納30000人同時活動,陸地有海濱廣場,海上有芝罘島、崆峒島作屏障,為天然優良海水浴場。
煙台市博物館
原為福建會館,又稱天後行宮,由福建船商捐資1884年始建,1906年竣工。會館結構典雅,雕飾精美,具有閩南建築的獨特風格。由山門、大殿、後殿、戲樓和東西廊廡五部分組成有。棟枋樑柱之間的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木石雕刻巧奪天工,匠心獨具,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是由南洋富商張弼士先生於1892年在煙台投資創辦,清朝重臣李鴻章簽發執照。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公司親筆題贈"品重醴泉"。1915年張裕公司的白蘭地、紅葡萄、雷司令、瓊瑤漿榮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狀。1987年國際葡萄、葡萄酒局命名為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百年地下大酒窖和酒文化展廳,展示了中國民族釀酒工業的百年輝煌歷史。
芝罘島
橫亘於市區北部海面上,又稱芝罘山,主峰高298米總面積10平方公里。三面環海,南面連陸,是我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主要旅遊資源有天然形成的月牙灣、婆婆石、石門春波;有經海風、海浪多年侵襲形成的海蝕礁、海蝕洞;有陽主廟、射魚台。島北崖壁陡峭,怪石嶙峋,島南山坡平緩,林木蔥蘢。傳說秦始皇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留下千古遺跡。
養馬島
又稱象島,位於牟平區寧海鎮以北海面上,總面積14.2平方公里。四面環海,丘陵起伏,山海秀麗,氣候宜人,相傳秦始皇東巡曾在此養馬,因而得名。養馬島旅遊資源豐富,海灘、岸礁、山林獨具特色,島上建有賽馬場、西游記宮、海底洞天、錦綉城、海水浴場和旅遊休閑度假服務設施。
③ 牟平區有多少年歷史
漢朝,因地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
東漢建武五年(29)平齊地後,廢弘德縣,復名東牟縣。永平二年(59),割東萊郡東牟等縣入琅琊國。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晉初(265)撤東牟縣,以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
東晉未至南朝劉宋初年,一度為甫朝政權收復,旋又淪為北魏。在此期間,今牟平縣地先屬治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繼屬治在今黃縣境的牟平縣(《太平寰宇記》謂在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北齊天統四年(568)分牟平縣地置文登縣後,今縣地改屬光州文登縣。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初,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武德四年(621)於文登縣置登州,貞觀元年(627)州廢縣存。貞觀二年,省設治於今黃縣境的牟平縣。麟德二年(665)分文登縣地復置牟平縣,治漢東牟縣城,即今縣治,是為漢牟平縣名,移至漢東牟縣,即今縣之始,亦為今縣地定設牟平縣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設登州於黃縣境,後移治蓬萊縣,牟平縣隸屬不變。天寶元年(742)登州改名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復稱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宋時登州又別稱東牟郡,屬京東路。 「靖康之變」後,金扶立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京東路地為齊所轄。齊阜昌二年(1131),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阜昌八年(1137),金廢齊,寧海軍為金直接統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時(1644-l911),沿襲明建置。
1914年,改稱牟平縣。
1994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和萊山區。
1992年4月25日,撤銷牟平縣武寧鄉、大窯鄉、龍泉鄉、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鎮。1992年12月26日,撤銷牟平縣玉林店鄉、院格庄鄉、埠西頭鄉,分別設立玉林店鎮、院格庄鎮、埠西頭鎮。 。
1996年5月24日,撤銷牟平區王格庄鄉、劉家夼鄉,設立王格庄鎮、劉家夼鎮(魯政函民字[1996]24號)。
1998年底,全區轄15鎮,即埠西頭鎮、觀水鎮、院格庄鎮、寧海鎮、養馬島鎮、大窯鎮、姜格庄鎮、玉林店鎮、莒格庄鎮、龍泉鎮、水道鎮、劉家夼鎮、王格庄鎮、高陵鎮、武寧鎮,共608個行政村。
④ 山東煙台牟平有哪些古遺址、古建築、革命紀念地
雷神廟啊!班長
⑤ 牟平大窯鎮的歷史文化遺產名字的由來
我國已擁有各類世界遺產29處,其中文化遺產21處、自然遺產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自然遺產部分:武陵源歷史風景名勝區、九寨溝歷史風景名勝區、黃龍歷史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部分: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
文化遺產部分:長城、故宮、莫高窟、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 廟、孔府及孔廟和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廬山、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皇家園林頤和園、皇家祭壇天壇、重慶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陽龍門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大同雲岡石窟。
1 自然遺產
2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3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指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
漢朝,因地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
東漢建武五年(29)平齊地後,廢弘德縣,復名東牟縣。永平二年(59),割東萊郡東牟等縣入琅琊國。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晉初(265)撤東牟縣,以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
東晉未至南朝劉宋初年,一度為甫朝政權收復,旋又淪為北魏。在此期間,今牟平縣地先屬治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繼屬治在今黃縣境的牟平縣(《太平寰宇記》謂在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北齊天統四年(568)分牟平縣地置文登縣後,今縣地改屬光州文登縣。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初,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武德四年(621)於文登縣置登州,貞觀元年(627)州廢縣存。貞觀二年,省設治於今黃縣境的牟平縣。麟德二年(665)分文登縣地復置牟平縣,治漢東牟縣城,即今縣治,是為漢牟平縣名,移至漢東牟縣,即今縣之始,亦為今縣地定設牟平縣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設登州於黃縣境,後移治蓬萊縣,牟平縣隸屬不變。天寶元年(742)登州改名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復稱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宋時登州又別稱東牟郡,屬京東路。 「靖康之變」後,金扶立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京東路地為齊所轄。齊阜昌二年(1131),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阜昌八年(1137),金廢齊,寧海軍為金直接統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時(1644-l911),沿襲明建置。
1914年,改稱牟平縣。
1994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和萊山區。
1992年4月25日,撤銷牟平縣武寧鄉、大窯鄉、龍泉鄉、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鎮。1992年12月26日,撤銷牟平縣玉林店鄉、院格庄鄉、埠西頭鄉,分別設立玉林店鎮、院格庄鎮、埠西頭鎮。 。
1996年5月24日,撤銷牟平區王格庄鄉、劉家夼鄉,設立王格庄鎮、劉家夼鎮(魯政函民字[1996]24號)。
1998年底,全區轄15鎮,即埠西頭鎮、觀水鎮、院格庄鎮、寧海鎮、養馬島鎮、大窯鎮、姜格庄鎮、玉林店鎮、莒格庄鎮、龍泉鎮、水道鎮、劉家夼鎮、王格庄鎮、高陵鎮、武寧鎮,共608個行政村。
宋初,一初姓來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1958年,將原大窯劃分南北兩村,此村居北為北大窯。
大窯鎮隸屬於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在牟平區北部,牟平城東側北臨黃海。面積86平方公里。該鎮政府網站顯示[7],該鎮有人口3.22萬人。轄45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395公頃。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有山有海,有丘有泊,以泊為主。以駐地村命名,1992年撤鄉設鎮。
所謂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牟平大窯鎮的名字由來是:宋初,有初姓在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明初,王姓由雲南遷來後,人口不斷增多,成為大村,更名為「大窯」。
除了名字有來歷外,古跡有 蛤堆頂 新石器時期遺址。位於牟平大窯鎮蛤堆後村南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早年,這里因地勢隆起呈頂狀,土中含有大量蛤皮,故稱蛤堆頂。蛤堆頂遺物暴露已久,除大量貝殼外,尚有獸骨、木
炭粒、紅燒土,以及出土的石器斧、鏟、鑿、紡輪、磨棒、礪石等;陶器有鼎、釜、紡輪、網墜、支座等;骨器有錐、針、笄等。文化層的堆積一般為1~3米。該
遺址1962年被發現後,經各級文物考古部門考察鑒定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左右。它是研究新石器時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列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⑥ 煙台市牟平區景點名勝古此
牟平是一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的地方。
其中,面積13.5平方公里的養馬島是省級旅遊度假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相傳是秦始皇東巡牧馬之地,島上有神奇的「一島三灘」自然景觀,島東金沙灘是天然海水浴場,島北礁石灘是觀濤賞景的好去處,島南黑泥灘是拾貝捉蟹的海趣園。島上丘陵起伏、草木蔥蘢,島前海域開闊、風平浪靜,島後懸崖峭壁、群礁嶙峋,風逐浪涌、驚濤拍岸,有天馬廣場、跨海大橋、體育休閑公園、賽馬場等多處景觀和娛樂設施。
位於城區東南的昆嵛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海上仙山之祖的美譽。昆嵛山是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王重陽和全真七子曾在此修煉,全真七子中的「五子」是牟平人;是馮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創作的背景地,同時也是個天然生態博物館,有鵝掌楸、古銀杏等植物品種1000多種。其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是膠東半島最高峰,山上有森林氧吧、煙霞洞、九龍池、岳姑殿、神清觀等著名景點。
牟平境內有兩處按國際標准建設的18洞的海濱高爾夫球場,其中煙台東海宏偉娛樂有限公司所屬的球場坐落於濱海黑松林中,設有功能齊備的會館。養馬島休閑體育公園內的18洞高爾夫球場,坐落於海島之中,迷人的海島風光使其更具魅力。
牟平境內有2處溫泉,其中養馬島深海溫泉取自海下1500米溫泉水,是國內首家露天深海溫泉。位於昆嵛山腳下的龍泉溫泉亦稱龍泉湯,是膠東半島最著名的溫泉,素有「天下第二湯」的美稱。泉水中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對各類皮膚病、關節病等均有明顯療效。
⑦ 威海歷史的遺址、古建築圖片
威海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威海,中國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與山東煙台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總面積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7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85.9公里。轄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1]
威海別名威海衛,意為威震海疆。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門」之一。1984年,威海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為中韓自貿區先行示範城市。
2016年6月14日,中科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顯示,威海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2]
城市網路景點美食文化人物歷史建設學校
快速導航
旅遊預測
中文名稱
威海(漢語拼音:wēi hǎi)
外文名稱
Weihai
別 名
威海衛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山東省
下轄地區
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
政府駐地
威海市環翠區新威路1號
電話區號
(+86)0631
郵政區碼
264200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東端
面 積
5797平方公里[3]
人 口
280.92萬(2014年)
方 言
膠遼官話-登連片-威海話
氣候條件
北暖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劉公島、成山頭、國際海水浴場、赤山、銀灘、華夏城、天鵝湖
機 場
威海國際機場
火車站
威海站、威海北站、文登東站
車牌代碼
魯K
主要港口
威海港、石島港、龍眼港、俚島港
重點高校
山東大學、哈工大(威海)
重點中學
威海一中、威海二中
市 花
桂花
市 樹
合歡
地區生產總值
2790.34億元人民幣(2014年)
人均生產總值
16170美元(2014年)
汽車站
威海汽車站、威海汽車北站
行政代碼
371002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地理環境
▪ 氣候特徵
▪ 地質地貌
▪ 土壤類型
▪ 水文
▪ 海岸線
3 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 土地
▪ 水力
▪ 生物
4 行政區劃
5 人口
6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中韓自貿區
8 交通
▪ 航空
▪ 鐵路
▪ 航運
▪ 公路
9 城市建設
▪ 民生
▪ 科技
▪ 教育
▪ 文化
▪ 衛生
▪ 體育
10 旅遊
▪ 注意事項
11 城市榮譽
12 友好城市
13 著名人物
14 七子之歌——威海衛
歷史沿革
編輯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
望採納
⑧ 煙台市牟平區的歷史,急用,快快快!!
漢朝
因地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 牟平區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唐《元和郡縣圖志》載:「東牟故城在文登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依方位與距離核查,則今縣城近是東牟縣治。惟尚未發現漢城遺跡,有詩考古證實。時同郡另有牟平縣,東牟縣之名,當因其在牟平縣東而來。宋初《太平寰宇記》謂此漢牟平縣治所,在今蓬萊縣「東南九十里故城」。其地屬今福山區境,一般認為即今該區古現村,此牟平縣與當時的東牟縣僅系鄰縣。與今牟平縣境並無關系,但今牟平縣名卻淵源於該縣。後世文獻,如《元和郡縣圖志》而下的諸地誌,相傳以為漢牟平縣的得名,系因縣治「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據此,漢時的牟平,當在今福山區境。但今牟平縣城西北亦有牟山,《大明一統志》有記載。這可能是因後世牟平縣治移此,山名隨之遷指的緣故。 牟平區王莽代漢,建「新」朝,自天鳳元年(公元14)起,大舉更易郡縣名稱。東牟縣改名弘德縣。
東漢
東漢建武五年(29)平齊地後,廢弘德縣,復名東牟縣。永平二年(59),割東萊郡東牟等縣入琅琊國,見《後漢書·光武十王傳》。《續漢書·郡國志》記東牟迄屬東萊郡,疑屬失載。又該《志》謂東牟非縣,而系侯國。考《後漢書》,失記此東牟侯,疑其為琅琊王劉京後裔,始封於東牟縣並入琅琊國之後。
東牟侯國之復為東牟縣,還屬東萊郡,史失年月。疑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琅琊國除之時,亦或更早。
三國—隋朝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晉初(265)撤東牟縣,以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 牟平區「永嘉」之亂,晉室渡江。青州地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政權或短時的地方割據勢力所有。東晉未至南朝劉宋初年,一度為甫朝政權收復,旋又淪為北魏。在此期間,今牟平縣地先屬治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繼屬治在今黃縣境的牟平縣(《太平寰宇記》謂在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北齊天統四年(568)分牟平縣地置文登縣後,今縣地改屬光州文登縣。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朝—元朝
唐初,今 牟平區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武德四年(621)於文登縣置登州,貞觀元年(627)州廢縣存。貞觀二年,省設治於今黃縣境的牟平縣。麟德二年(665)分文登縣地復置牟平縣,治漢東牟縣城,即今縣治,是為漢牟平縣名,移至漢東牟縣,即今縣之始,亦為今縣地定設牟平縣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設登州於黃縣境,後移治蓬萊縣,牟平縣隸屬不變。天寶元年(742)登州改名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復稱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宋時登州又別稱東牟郡,屬京東路。
「靖康之變」後,金扶立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京東路地為齊所轄。齊阜昌二年(1131),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阜昌八年(1137),金廢齊,寧海軍為金直接統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1998年
清時(1644-l911),沿襲明建置。
1914年,改稱牟平縣,隸屬膠東道、東海道、山東省和第七行政區。1941年1月,牟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後屬膠東行政區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1958年10月,並入煙台市。1959年11月,恢復建制,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改屬煙台市。
1994 牟平區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和萊山區。將原牟平縣的萊山、解甲庄兩鎮成建制劃出後設立牟平區,區人民政府駐寧海鎮。
1992年4月25日,撤銷牟平縣武寧鄉、大窯鄉、龍泉鄉、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鎮。1992年12月26日,撤銷牟平縣玉林店鄉、院格庄鄉、埠西頭鄉,分別設立玉林店鎮、院格庄鎮、埠西頭鎮。
1996年5月24日,撤銷牟平區王格庄鄉、劉家夼鄉,設立王格庄鎮、劉家夼鎮(魯政函民字[1996]24號)。1998年底,全區轄15鎮,即埠西頭鎮、觀水鎮、院格庄鎮、寧海鎮、養馬島鎮、大窯鎮、姜格庄鎮、玉林店鎮、莒格庄鎮、龍泉鎮、水道鎮、劉家夼鎮、王格庄鎮、高陵鎮、武寧鎮,共608個行政村。
2000年以後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牟平區總人口 498999人;轄15個鎮,各鄉鎮人口: 寧海鎮 145139、埠西頭鎮 24983、觀水鎮 32061、院格庄鎮 19336、武寧鎮 31600、養馬島鎮 7755、大窯鎮 34502、姜格庄鎮 44848、龍泉鎮 28443、玉林店鎮 19391、水道鎮 20043、莒格庄鎮 19951、高蘞鎮 37877、王格庄鎮 19858、劉家夼鎮 13212。2000年,全區總面積1588平方千米。轄15個鎮,608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19日,撤銷院格庄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高陵鎮;撤銷劉家夼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水道鎮;撤銷埠西頭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觀水鎮;撤銷養馬島鎮,以原養馬島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養馬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養馬島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寧海鎮,設立文化街道辦事處和寧海街道辦事處,將原寧海鎮的西關村等28個村劃歸文化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原寧海鎮人民政府駐地;將原寧海鎮的曲家埠等37個村劃歸寧海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通海路(魯政函民字[2000]78號)。
2001年,全區總面積1588平方千米。轄13個鎮、街道辦事處,608個行政村。年底全區總人口48.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8萬人。
2002年,全區總面積1588.45平方千米。轄13個鎮、辦事處,608個行政村。年底全區總人口47.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2萬人。
2003年,全區總面積1588.45平方千米。轄寧海、文化、養馬島3個街道辦事處及高陵、水道、觀水、姜格庄、龍泉、玉林店、王格庄、莒格庄、武寧、大窯10個鎮,608個行政村。年底全區總人口47.5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