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期遺址
❶ 關於彩陶考古中的半山是青海的半山還是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呢
彩陶考古中的半山是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
❷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
半山
是整個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部分,佔地41公頃,集生態、文化、休閑、旅遊為一體。
層巒疊翠:由仿古牌坊、疊石花壇、玉蘭亭和文化雕塑等構築物組成的主入口,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景觀。
綠溪滴翠:綠溪滴翠景點有綠漪橋、綠溪亭、綠溪廊橋、臨溪軒和積翠亭,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棧道尋幽:在山谷開辟的一條石棧道,夾道藤蘿繚繞,樹草交掩,曲徑通幽,營造了山林的野趣。
半山樓:半山樓為遊客休閑品茗之處,左側有仿古建築翠微軒。
休閑樂園:有望山亭、友梅軒、歲寒亭、室內娛樂室、廊架以及室外健身活動室等建築設施。
雲錦亭:雲錦亭,曾建於南宋,清代,亭中有石碑,題「古雲錦亭」四個大字,刻有文學家毛先舒的《雲錦亭》詩。
丹心台:由文天祥全身塑像、文天祥《自嘆》詩刻和丹心亭組成。
博文苑:進入博文苑山門,沿溪拾階而上,走入文化陳列室,可飽覽古代先人留下的一份寶貴的半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雨花聽泉:由「雨花岩」山體石刻,雨花泉、雨花亭、雨花橋組成。
隱雲飛天:由隱雲亭,觀景遠眺平台組成。
翠峰攬秀:登上西峰閣,放眼遠眺,令遊客大開眼界,心曠神怡。
半山觀桃:由桃樹、梅樹,寒香亭,仙源,景觀牆組成。
廟址瞻禮:為「半山娘娘廟」遺址,建有娘娘亭。
虎山: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沿虎山路慢慢向前走近虎山水庫,視野豁然開朗,青山依依、綠水迢迢,彷彿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一般舒適悠然——這便是虎山公園。
整個公園以虎山水庫為中心,周圍青山綠樹環繞,總面積約13.4萬平方米,其中虎山水庫就占約三分之一,綠化覆蓋率接近7成。
虎山公園採用「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布局手法,力求達到雖由人做、宛若天開的意境。「漁」為延續虎山水庫的原有功能,為市民提供垂釣平台。「樵」為保留原有山體植被,倡導全民愛山護山,沿部分山道放置歷史古物或其仿製品。「耕」即在公園相對開敞平坦區域,營造半山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桑蠶文化的田園景觀。「讀」為解讀半山田園的文化,設置一些反映半山生活和文化的雕塑,並在公園內建設一座半山歷史文化展覽館。
虎山公園共有15個景點,分為卧虹橋、柳影綠屏、白鷺島、迎柳橋、千步廊橋、撒金古道、卧龍攬勝、摩崖石刻、東亭迎朝、西亭夕照、山下迎賓、車水排雲、望湖台、綠影青谷、情人谷。
龍山:位於半山田園地塊北端,東至虎山路,西側比鄰龍山水庫,南至依山路,北至半山山麓,綠化建設面積約為6.8公頃。現有保存完好的水庫、溪流、山體和豐富的原生態植被。
水竹居:位於龍山水庫的北端,此處竹影婆娑,鳥鳴婉轉悅耳,舒適自得,在盡量不破壞整體空間環境下設置此亭,取名「水竹居」,供途經於此遊人休息小坐之用。
問樵處:位於公園保留的原始森林的山頂之上,此處空間相對比較開闊,是遊人登上休息和集會的好地方,此處修建小屋,取名「問樵處」,寓意此處乃是一樵夫居所。
瞻碧亭:立足於此可遠觀虎山水庫,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瞻望碧水青山。
錦園:一茶園,其間種植了大片的茶樹,並有一些小的建築物散布其中,整個區域就像一個綠色的錦帶,中間的幾個小建築也便是錦帶上的綉花,遊人可以在此親身體驗制茶工藝,領略其中的奧妙,趣味無窮。
魚躍鴛飛:在錦園南端有一水塘,為原來田園人養魚之用,經過適度開挖後加大水域面積,引北部山體泉水匯集於此,形成開闊水面,池中設有二島,島上植有大量水生植物,吸引鳥類駐足,沐浴著江南的綿綿細雨遊人跨過知魚橋見得此處魚躍鴛飛,與不遠處的錦園茶園和後面深山裊裊雲煙,不免陶醉其中。
水樂榭:通過對山體雨水的收集,水自北向南層層跌落,並有棧道穿梭其中,伴隨著旁邊的沙沙作響,人行其中彷彿駕馭雲層之上,飄飄欲達仙境。
❸ 半山馬廠文化遺址發現的陶罐說明了什麼
距今4000年至4500年前的半山馬廠文化,相當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遺址中有一陶罐,雙耳,小口,大腹,底部緊收,面積如罐口。罐體有一清晰彩繪浮塑裸體人像。
這人像雙腳平放,比肩稍寬,下肢彎曲做蹲襠式,腹部微隆,雙手環抱,置於腹部之前,口張開,做吐氣狀,兩目微閉,似凝視守神,面部表情平和靜穆。整個身體呈站樁功氣沉丹田的姿態。
令人驚異的是,此裸體人像上身為男性,下身為女性,顯示了下陰上陽,陰陽合和的思想。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以藝術的形象顯現氣功演練的實物。
這樣一個意守丹田的姿勢,對於古代提高氣功的醫療保健效果,一定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人們競相學習的榜樣。因而古代的藝術家們才創作了這樣的陶罐塑像。
這個雙耳彩陶罐充分證明,我國氣功不僅發現甚早,而且在遠古時代就已十分流行,並已形成了相當成熟的演練方法和思想觀念。
❹ 470餘尊佛像鑿在1塊巨石上是在哪發現的遺址
470餘尊佛像鑿在1塊巨石上是在重慶江津石佛寺發現的遺址,石佛寺遺址位於江津區版長江北岸的半山腰權,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寺廟遺址。
經過4年多時間的挖掘,沉睡千年的江津石佛寺終於「露出真容」。沿著建築基址,可以看到發掘區地層堆積、採集遺物等考古成果。在方寸之間,窺見寺廟的千年興衰。專家介紹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現已發掘460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標本900多件。
(4)半山期遺址擴展閱讀
江津石佛寺遺址簡介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曾亮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該遺址為近年來重慶繼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寺廟巧借巨石布局,曾號稱「西蜀第一禪林」。2016年至2019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石佛寺遺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石佛寺遺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通過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來的布局完整的石窟寺。遺址體現了「隨山就勢、巧於因借」的山地建築規劃設計思想及營造技術特色,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提供了一項傑出範例。遺址中發現的石造像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❺ 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出圖的中陶罐有怎樣的外形特徵
關於上古氣功,在先秦時期的一些醫學和哲學著作中多有涉及。但較為形象地向人們反映當時氣功存在的重要的資料,是距今4000年至4500年前的半山馬廠文化,相當於黃帝時代,遺址中有一陶罐,雙耳,小口,大腹,底部緊收,面積如罐口。罐體有一清晰彩繪浮塑裸體人像。
這人像雙腳平放,比肩稍寬,下肢彎曲做蹲襠式,腹部微隆,雙手環抱,置於腹部之前,口張開,做吐氣狀,兩目微閉,似凝視守神,面部表情平和靜穆。整個身體呈站樁功氣沉丹田的姿態。
令人驚異的是,此裸體人像上身為男性,下身為女性,顯示了下陰上陽、陰陽合和的思想。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以藝術的形象顯現氣功演練的實物。這樣一個意守丹田的姿勢,對於古代提高氣功的醫療保健效果,一定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人們競相學習的榜樣。因而古代的藝術家們才創作了這樣的陶罐塑像。
這尊雙耳彩陶罐充分證明,我國氣功不僅發樣甚早,而且在遠古時代就已十分流行,並已形成了相當成熟的演練方法和思想觀念。
❻ 寫出9個歷史遺跡或出土文物的名稱和地方。
1、西安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安陽司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3、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4、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藏文:པོ་ཏ་ལ),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據說源於桑珠孜宗堡),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7、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
戰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8、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屬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9、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黑漆描金龍紋葯櫃為明代宮廷御葯房所用葯櫃,原存太醫院御葯局御葯庫。黑漆地,正面及兩側飾描金雙龍戲珠圖案,背面及櫃里飾描金松竹梅蝶紋,四足鑲銅下腳。
高94.5厘米,寬78.8厘米,縱57厘米。木製,髹黑漆描金。櫃為 方角櫃,是「一封書式」。葯櫃正面為雙柱三抹頭結構,抹間攢框裝抽屜3個,用以存儲方劑和葯具。
櫃門2扇,採用格門構造,為兩柱四抹頭的格門,裝有板心和絛環板,門扇內面和櫃身的背面為三抹頭結構,櫃兩側為四抹頭結構,櫃底端均安有牙條。
櫃內兩旁各有長屜10個,中部立軸設有一組八方可旋轉的抽屜80個,屜上寫有葯名,葯屜總共100個,可儲存葯140種。
櫃門外面及兩側描錦地開光雙龍戲珠紋,門內上下兩格描花卉,上為月季山石,下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飛舞花間。背面上下兩格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圖案。
櫃門拉手處安有面葉、鈕頭、吊環,四足安有銅套腳飾件。上格正中貼近邊抹處,楷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承德避暑山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布達拉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後母戊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銅神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水晶杯
❼ 半山歷史有多少年,歷史有1000嗎
半山遺址位於福建省平潭縣平原鄉半山村與官井村之間半山山上。1992年9月調查回發現,遺物答分布面積約2500平方米,斷面可見厚約20厘米文化堆積層。採集有段石錛、小石錛、殘石斧和陶片。陶片為灰硬陶、紅硬陶和黃陶。飾紋有弦紋、雲雷紋、戳點紋、復線回字形刻加戳點紋。陶片飾紋具有福清東張新石器遺址中層類型和閩侯黃土侖商周遺址類型的特徵,距今約4000~3500年
❽ 中國公元前的歷史遺跡有什麼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秦始皇陵
二里頭遺址
三星堆遺址
殷墟
曾侯乙墓
趙邯鄲故城
鄭韓故城
半山遺址
❾ 求教兩個工藝歷史問題,急!!
史前最重要的應該是陶器和石器吧 石器裡面也包括玉石的粗加工
至於第二個我給你點資料你摘取一點就成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以豐富的彩陶為特徵,迄今為至出現了距今約8000年以來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它經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特別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類型均由該遺址而得名。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論述、分析、探討彩陶花紋的演變、裝飾手法的運用、裝飾部位的選擇等,研究工作在不斷地深入。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臨夏是馬家窯文化的核心區域,東鄉縣的林家遺址、康樂縣的邊家林遺址、廣河縣的地巴坪遺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遺存。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黃土塬上,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
1978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共同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3 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跡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5個(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四集)。從地層上初步搞清了馬家窯類型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系。發掘和採集各類遺物3 000餘件,其中各類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餘件,以石器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遺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銅渣。銅刀由兩塊范澆鑄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勻,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柄端有明顯的安裝木把的痕跡。1981年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驗,為含錫青銅。在一個窖穴內還發現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說明粟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主要採用泥條盤築和捏塑法製作。根據地層堆積,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數量較少,主要有瓶、罐、盆、缽等,瓶多為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彩繪為黑色,漆黑發亮,紋飾以旋紋和弧線紋為主,線條粗健古樸;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粗,主要器形有盆、缽、碗、壺、瓶、罐等,色彩也發生變化,出現了白彩,紋飾簡化、潦草,以旋紋、平行條紋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分明,對比強烈,是晚期的突出特點。
林家遺址的發掘,弄清了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地層堆積關系,為文化遺物的33期提供了明確的地層證據。特別是陶器,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發展和演變情況比較清楚,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邊家林遺址位於甘肅省康樂縣虎關鄉關風村,是馬家窯類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級台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1981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康樂縣文化館聯合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個,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為主,器形有壺、罐、盆、瓶、碗、缽等。壺頸較細直,出現紅彩。邊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紋飾與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層遺存類似,已清楚地顯示出向半山類型過渡的趨勢,填補了從馬家窯類型發展到半山類型的缺環。
地巴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廣河縣城東南6公里處地巴坪村西北的廣通河南岸台地。這里不但有半山類型遺存,還有馬廠類型、齊家文化的遺存。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廣河縣文化館先後兩次進行發掘,清理半山時期墓葬66座,形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遺物756件,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還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達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遺址是半山時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處遺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頸彩陶壺和侈口短頸彩陶瓮(罐)較為普遍。陶器組合基本是壺、瓮、罐或瓶,少數墓兼有盆或碗。陶質細膩,呈橙黃色或磚紅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為主、紅色為輔繪制花紋,紋飾精美、繁縟,以旋紋和菱格紋為主。經過對出土的彩陶整理,與馬家窯類型和馬廠類型彩陶紋飾作對比研究,地巴坪遺址應屬半山類型早期遺址(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 《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墓地》,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遺址是半山類型保存較好、出土物較多的一處墓地,為研究半山時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黃河中上游: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❿ 親,去過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嗎
交通信息
編輯
自駕車
可以走半山路到廣濟路,然後從主入口上;
或者從半山路拐到明園路,從半山公園的入口進。
也可以華中路一直往北,從龍山公園入口進。這三個入口旁邊都有臨時停車場[2]。
公交車
可坐75路、129路、131路、196路、304路、312路、528路、1102路到「杭鋼南苑」
或者「半山路公交站」下,從半山公園入口進;
還可坐371路到「大塘口」、535路到「筧丁路口」站下,從虎山公園入口進。[2]
從杭州火車東站西廣場可坐43路到"白田昄"下換成528路或192路至"半山路公交站"下,從明園路半山公園入口進.
主要景點
編輯
半山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5張)
是整個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部分,佔地41公頃,集生態、文化、休閑、旅遊為一體。[3]
層巒疊翠:由仿古牌坊、疊石花壇、玉蘭亭和文化雕塑等構築物組成的主入口,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景觀。
綠溪滴翠:綠溪滴翠景點有綠漪橋、綠溪亭、綠溪廊橋、臨溪軒和積翠亭,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棧道尋幽:在山谷開辟的一條石棧道,夾道藤蘿繚繞,樹草交掩,曲徑通幽,營造了山林的野趣。
半山樓:半山樓為遊客休閑品茗之處,左側有仿古建築翠微軒。
休閑樂園:有望山亭、友梅軒、歲寒亭、室內娛樂室、廊架以及室外健身活動室等建築設施。
雲錦亭:雲錦亭,曾建於南宋,清代,亭中有石碑,題「古雲錦亭」四個大字,刻有文學家毛先舒的《雲錦亭》詩。
丹心台:由文天祥全身塑像、文天祥《自嘆》詩刻和丹心亭組成。
博文苑:進入博文苑山門,沿溪拾階而上,走入文化陳列室,可飽覽古代先人留下的一份寶貴的半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雨花聽泉:由「雨花岩」山體石刻,雨花泉、雨花亭、雨花橋組成。
隱雲飛天:由隱雲亭,觀景遠眺平台組成。
翠峰攬秀:登上西峰閣,放眼遠眺,令遊客大開眼界,心曠神怡。
半山觀桃:由桃樹、梅樹,寒香亭,仙源,景觀牆組成。
廟址瞻禮:為「半山娘娘廟」遺址,建有娘娘亭。
虎山: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沿虎山路慢慢向前走近虎山水庫,視野豁然開朗,青山依依、綠水迢迢,彷彿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一般舒適悠然——這便是虎山公園。
整個公園以虎山水庫為中心,周圍青山綠樹環繞,總面積約13.4萬平方米,其中虎山水庫就占約三分之一,綠化覆蓋率接近7成。
虎山水庫
虎山公園採用「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布局手法,力求達到雖由人做、宛若天開的意境。「漁」為延續虎山水庫的原有功能,為市民提供垂釣平台。「樵」為保留原有山體植被,倡導全民愛山護山,沿部分山道放置歷史古物或其仿製品。「耕」即在公園相對開敞平坦區域,營造半山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桑蠶文化的田園景觀。「讀」為解讀半山田園的文化,設置一些反映半山生活和文化的雕塑,並在公園內建設一座半山歷史文化展覽館。
虎山公園共有15個景點,分為卧虹橋、柳影綠屏、白鷺島、迎柳橋、千步廊橋、撒金古道、卧龍攬勝、摩崖石刻、東亭迎朝、西亭夕照、山下迎賓、車水排雲、望湖台、綠影青谷、情人谷。
龍山:位於半山田園地塊北端,東至虎山路,西側比鄰龍山水庫,南至依山路,北至半山山麓,綠化建設面積約為6.8公頃。現有保存完好的水庫、溪流、山體和豐富的原生態植被。
水竹居:位於龍山水庫的北端,此處竹影婆娑,鳥鳴婉轉悅耳,舒適自得,在盡量不破壞整體空間環境下設置此亭,取名「水竹居」,供途經於此遊人休息小坐之用。
問樵處:位於公園保留的原始森林的山頂之上,此處空間相對比較開闊,是遊人登上休息和集會的好地方,此處修建小屋,取名「問樵處」,寓意此處乃是一樵夫居所。
瞻碧亭:立足於此可遠觀虎山水庫,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瞻望碧水青山。
錦園:一茶園,其間種植了大片的茶樹,並有一些小的建築物散布其中,整個區域就像一個綠色的錦帶,中間的幾個小建築也便是錦帶上的綉花,遊人可以在此親身體驗制茶工藝,領略其中的奧妙,趣味無窮。
魚躍鴛飛:在錦園南端有一水塘,為原來田園人養魚之用,經過適度開挖後加大水域面積,引北部山體泉水匯集於此,形成開闊水面,池中設有二島,島上植有大量水生植物,吸引鳥類駐足,沐浴著江南的綿綿細雨遊人跨過知魚橋見得此處魚躍鴛飛,與不遠處的錦園茶園和後面深山裊裊雲煙,不免陶醉其中。
水樂榭:通過對山體雨水的收集,水自北向南層層跌落,並有棧道穿梭其中,伴隨著旁邊的沙沙作響,人行其中彷彿駕馭雲層之上,飄飄欲達仙境。[1]
景點簡介
編輯
杭州半山公園新景(21張)
[3]半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拱墅區東北部半山街道境內,是杭州城北唯一的大型山體,規劃總面積1002.88公頃,自西向東北綿亘10餘公里。作為杭城生態植被保護最完整的山體之一,這里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0%,擁有植物143科440屬671種,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3張)
國家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據測算,森林公園中的多年平均氣溫16.5攝氏度,年平均濕度80%左右,空氣負氧離子平均4000個/立方厘米,堪稱杭州城區的森林氧吧,與西溪濕地、西湖並列為杭州主城區三大生態支撐。
半山國家森林公園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除了森林景觀優美之外,人文景觀也是非常值得稱道。這里曾留下了秦始皇 、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帝王的蹤跡,記敘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愛國抗元故事,記載了白居易、蘇東坡、郁達夫等歷代文人雅士的題詠、賦文和以此為背景的神話傳說近200首(篇),傳承了半山觀桃、蠶花廟會、半山泥貓等八大習俗,為杭州諸山歷史文化之最。
近幾年,隨著半山地區綜合整治,杭州市、拱墅區兩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開發建設半山森林公園。
至今,拱墅區已搬遷污染企業194家,截污納管52.3公里,截污率達93%,新增綠地205萬平方米,半山公園里久違的白鷺又飛回來了。2012年「十一」,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3張)
半山、龍山、虎山三大公園連通,組成一個大的半山森林公園,蜿蜒二十餘公里的游步道貫通三大景區,成功打造了杭城第二個「十里琅璫」。
半山國家森林公園有671種植物、74種鳥類,還有杭城最古老岩石。
公園由「四區十二景點」組成,集生態、文化、休閑、旅遊為一體,是杭州城區一座開放式的山地公園。
半山,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時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廟(今遺址尚存)和流傳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間故事而出名,故俗稱為半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被定名為半山。
景區生態
編輯
植物
據初步調查統計,半山森林公園內植物共有143科440屬671種,國家級保護植物5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2種:銀杏、水杉;二級保護植物3種:野蕎麥、香樟、野大豆。
森林公園東南角,有面積一百畝的檵(讀jì)木園。沿乾隆御道而上,是一大片天然檵木林,樹齡都有50多年,平均樹高2米,胸徑約10厘米。
森林公園北部,毛竹溪入口,有約100畝的苦櫧(讀zhū),園。樹齡大多超過30年,平均樹高12米。整整齊齊排列在那裡,美得規則、壯觀。
香樟林帶:龍山水庫大壩左邊,有一條100米長的香樟林帶,面積約有20畝,香樟樹齡都在30年以上,平均樹高15米,四季常青,就像一條綠色翡翠玉帶纏繞於水庫邊。
杉木林:森林公園里有杉木林6.7公頃,主要分布在娘娘廟和公園北部山坡。杉木樹干筆直,枝葉茂盛,樹形呈圓錐形,針葉墨綠,凌空挺直,整排、整片看很有韻味。
竹林:竹林也是森林公園一大特色。整個公園有竹林16.9公頃。分布最廣的是毛竹,另外還有少量的雷竹、早竹、剛竹、水竹等。公園南面山麓,綠竹成片,碧波茫茫,一陣風吹過,竹葉會掀起陣陣竹浪。
古香樟:森林公園東南部,老虎山下,有一棵樹齡超過一百年的香樟樹,樹高18米,胸徑80厘米,冠幅16米。
離地約1米處,樹干還分叉成三枝,有點像三兄弟緊緊圍擁,又像三簇鮮花並根同時盛開。[1]
動物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受拱墅區農業局委託,浙江野鳥會對半山區域(半山公園、虎山水庫、杭鋼廠區)進行了鳥類調查。共調查記錄到鳥類9目29科74種,其中,留鳥44種,夏候鳥6種,冬候鳥20種,旅鳥4種。
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14種,有赤腹鷹、紅隼、鳳頭鷹、普通鵟、穿山甲、雀鷹、雕鴞、紅角鴞等。
浙江省重點保護鳥類有11種:白鷺、夜鷺、斑姬啄木鳥、紅嘴相思鳥、棕背伯勞、喜鵲、牛頭伯勞、紅尾伯勞11種;
半山地區最常見的鳥類有:夜鷺、白鷺、白頭鵯、領雀嘴鵯、麻雀、大山雀、白鶺鴒、紅頭長尾山雀等。[1]
展示館
標本
公園內還能看到杭城最古老岩石,公園里有一座半山森林公園展示館,兩層樓的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展示了100多種動物標本,50多種植物標本,以及一些古老的岩石品種。
古老岩石
館里保存著杭州市區現存的一塊最古老岩石,是志留紀時期的一塊泥質粉砂岩,距今有4.4億年。[1]
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位置
半山位於杭州城區東北部,地處拱墅區半山街道,與江干區丁橋鎮的黃鶴山等諸山一脈相連,自西向東北綿亘十餘公里。
地理氣候
半山森林公園林地面積931.81公頃,森林覆蓋率90.1%,空氣負氧離子平均每立方厘米4000個,空氣中細菌濃度也大大低於城區。
森林公園多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濕度80%左右,年可游天數達300天。[1]
發展歷史
編輯
2010年9月29日,半山、龍山、虎山三大公園連通,組成一個大的半山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約172公頃,總長23公里的游步道全線貫通。[5]
2011年1月21日,獲國家林業局批准,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3張)
半山公園正式掛牌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杭州主城區內首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公園門樓
2013年9月24日,2013中國城市森林建設座談會上,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決定:授予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杭州市首個雙「國字型大小」森林公園。
半山森林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東北部,由杭州市、拱墅區兩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開發建設。
半山是杭州城北惟一的大型山體,登上山頂,放眼遠眺,可一覽全城景色。公園修建了遊客接待中心,文化建設上注重傳統因素的加入,坊館等處翰墨飄香。「一地花光,桃詠曾揮宸翰;四山林籟,松聲時協民歌」(《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半山國家森林公園遊客接待中心》)等楹聯,擔當了公園歷史文化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