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遺址
1. 柳州的歷史
柳州歷史如下:
1、先秦時期,柳州屬百越之地,有西甌、駱越等百越分支。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於公元前214年最終統一嶺南。
3、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朝將領路博德平定南越國,為柳州建城之始。
4、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州、縣治均設於今象州縣。
5、宋朝時期,柳州屬廣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縣舊柳城。
6、明朝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
7、清朝時期,柳州府隸屬廣西省。
8、民國2年(191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各省一律裁府與州、廳,省下設道,改行省、道、縣三級,由道領縣。
9、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10、2016年3月,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2. 柳州何時建城,柳州以前叫龍城,柳州在歷史上什麼時候改名為柳州
建城史
百越時期 柳州位於先秦時期的百越之地,相關的有西甌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蠻王城遺址處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 秦朝時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深入嶺南,現在的柳州地方隸屬秦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南越國時期 秦朝滅亡後,該地區成為原秦將領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國的一部分(建國時間約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國的統治持續了近百年時間。
漢朝時期 漢武帝時,路博德率軍進行了漢平南越之戰(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滅南越國,同年在現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稱之為潭中縣屬鬱林郡。地方則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漢武帝和漢宣帝五銖錢,是柳州最早的貨幣貿易證物。鐵鍤和鐵條表明潭中縣已進入鐵器農具時期。出土的琉璃飾品有可能來自東南亞或印度東海岸,從合浦登陸,經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進口。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
3. 柳州有多少年歷史
柳州有著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5萬多年前,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2009年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此為柳州之原始地域。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柳州東門城樓(明代)(7張)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
4. 柳州文化古跡有哪些
柳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以柳州為圓心的250公里半徑范圍內,集中了廣西80%的四A級以上旅遊風景區。柳州的北部地區和毗鄰的桂林市,共同構成享譽世界的大桂林旅遊風景區。
柳江繞著柳州市區迴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環水,形成一個巨大的「U」字,古籍稱其為「三江四合,抱城壺」,故又有「壺城」之稱,也有人將它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天然盆景」。柳州市區內外由石灰岩構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自然景觀,而且柳州氣候溫和,四季長青,任何時候都很適合旅遊。
市內大小公園十餘個,主要景點有紀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的柳侯公園,湖光山色秀麗,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的龍潭公園,傳說歌仙劉三姐騎魚上天的魚峰公園,以岩溶洞景為主,瑰麗神奇的都樂公園,集游樂文化和科普文化為一體的雀山公園,有「柳州外灘」之稱的江濱公園,於現塔文化歷史,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蟠龍山公園,中國第一座洞穴博物館白蓮洞和休閑度假勝地大橋、洛維觀光農業旅遊區等等。
「柳州石玩天下奇」。柳州擁有目前全國唯一的奇石園-箭盤山奇石園,三個石玩專業精品館-八桂奇石館、魚峰公園石玩精品館和柳侯公園盆景園石玩館。馬鞍山下的石玩市場,讓你充分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柳州附近還有「世界瑤族第一鄉」金秀的聖塘山萬畝變色杜鵑,融水苗寨元寶山的原始森林和貝江風光,侗寨的古建築風雨橋和鼓樓,象州四季如春的花池溫泉,融安大洲的民族度假村,宜州下梘河壯鄉風情等讓你驚漢不已的旅遊風光;其少數民族的民俗如「山歌會」、三月三」、「搶花炮」、「賽蘆笙」、「斗馬」等將會使您耳目一新!
柳州主要旅遊景點:柳州大龍潭 ·柳侯公園 ·立魚峰 ·三江侗鄉 ·融水苗寨 ·東門城樓 ·雀兒山公園 ·八桂奇石館 ·廣西工學院 ·柳侯祠 ·蟠龍公園 ·九萬山 ·魚峰公園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 ·馬鞍山 ·程陽永濟橋 ·西來寺 ·響水風景區 ·大橋、洛維農業旅遊區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都樂公園·都樂岩·箭盤山奇石園 ·鵝山公園·江濱公園 ·象州溫泉療養旅遊區 ·柳州清真寺 ·元寶山 ·紅茶溝森林公園 ·老虎潭峽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陽景區 ·石門沖生態旅遊景區 ·香橋岩 ·天生橋
5. 廣西有什麼著名的歷史遺址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融安縣南朝古墓群。融安縣地處桂中北部,地屬山區,全縣大部分地區為山坡土嶺。融安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代為融州。秦未漢初、三國時代為潭中縣地。唐、宋、元、明時期為融州。融安縣發現及發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為主。在廣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甑皮岩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號,地處桂陽公路與萬福路交匯處,距市中心約8千米,公交車可直達,是嶺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文物景區。
曉錦遺址坐落在距資源縣城13公里的曉錦村後龍山上。經有關專家對原始文化層與出土文物進行分析,曉錦古人類遺址至少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後期可能至商周時期。
百穀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畢鄉大和村百穀屯東北,為舊石器時代遺址。 百穀遺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製品埋藏豐富。已發現數量較多的石製品,及可供年代測定的玻璃隕石標本。遺址表面還發現更多的大型礫石石器。在高嶺坡遺址內,出土了石製品69件和玻璃隕石等。之後又出土石製品90餘件,證實磚紅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層,推斷距今約70萬年,把人類在廣西活動的歷史大大提前。
頂螄山遺址遺址地處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整個山丘呈橢圓狀南北延伸,地勢東高西低,總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被列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
社山遺址又稱交東貝丘遺址,位於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西南海邊,是新時期時代的遺跡。遺址在高出海面約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遺址在社山東部隆起處,故得名社山遺址。
鯉魚嘴遺址為舊石器至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岩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餘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屯西北500米的楞寨山,洞口離地面約為90米。1956年該屯村民覃秀懷在挖岩泥時發現,1957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先後六次對該洞進行發掘,挖掘總長度為180餘米,是挖掘到巨猿和其他動物化石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方,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地質變遷有重大科學意義。
靖江王陵,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七星區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靖江王是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個王國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孫輩受封的藩王。
靈泉寺遺址。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會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靈泉寺東南80米處的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發掘清理,揭露地下遺址約300平方米,清理出靈泉寺3期建築遺跡:一期約為唐代,二期約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約為明代中期。
智城城址位於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遺址包括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智城古城建於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間,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總面積6.19公頃,周長1.7公里。
6. 柳州的舊名稱是什麼
柳州建城已有二千一百年余年的歷史,遠在舊古器時代晚期,聞名遐邇的"柳江人"和"白蓮洞人",就已在生活在這個神奇的地方了。
柳州舊稱"龍城",皆因得名於"相傳人八龍見於柳江中"。公元七四二年(唐朝天寶元年)故名龍城郡,有一別名叫"壺城",明朝崇禎年間大旅行家徐霞客來柳考察,著名書?quot;柳郡三面距江,故曰壺城"。
柳州市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時期早中期,距今3萬一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7000年左右),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 柳州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氣息。柳州市是漢、壯、瑤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和嶺南各土著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匯集點,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沉積。民間傳說的壯族歌仙劉三姐就是出於柳州。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展示了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白蓮洞是中國南方古人類"柳江人"文化遺址,這座位於市南郊的長約1500米、迂迴曲折、起伏跌宏的岩反式洞穴,是中國第一座集旅遊、科普於一體的洞穴科學博物館;在數峰相連的都樂岩風景區溶洞中,一幅幅神奇的畫面構成了"大自然的奇幻藝術之宮";市中心的魚峰山是傳說中的壯族歌仙劉三祖傳歌和騎魚升天的地方,每當睛朗的日子常有許多來自街巷和鄉間的歌手到山下對唱山歌;柳候公園建有中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的衣冠墓和柳候祠,並珍藏看唐代韓愈撰文、宋代蘇東坡手書、頌楊柳宗元事跡的"三絕碑"等石刻詩文;"柳州石玩天下奇",柳州的石玩在東南亞地區和全國已享有盛謄。以奇石文化為特色的八桂奇石館、以明清文化及道、佛、儒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蟠龍山公園都反映了柳州豐富的奇石資源與濃厚的歷史文化。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柳州市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林茂、 草豐"是她的特色,市區山環水繞,柳江蜿蜒穿過,"江流曲似九回腸",展現出"世界第一自然盆景"的風姿。中國南方古人類"柳江人"文化遺址白蓮洞,這座岩廈式洞穴堪稱中國第一座集旅遊、科普於一體的洞穴科學博物館;中國電影藝術家趙丹題為"天下都樂"的都樂岩風景區,溶洞奇秀,別有洞天,鍾乳石千姿百態,一幅幅維妙維肖的神奇景象,構成了"大自然的奇幻藝術之宮";撥地而起的魚峰山和山下的小龍潭相傳是歌仙劉三姐傳歌和騎魚升天的地方;建有中國唐代文學藝術家、哲學家柳宗元衣冠墓和柳候祠的柳候公園是憑古懷舊的勝地;被譽為"東方奇觀"的大龍潭公園,那迷人的湖光山色和古樸的少數民族村寨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使遊人流連忘返;以奇石文化為特色的箭盤山公園和以明清文化及道、佛、儒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蟠龍山公園,展現出柳州豐富的奇石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7. 柳州古跡,地域文化有哪些
東門,柳江人 柳侯公園 ·立魚峰 ·三江侗鄉 ·融水苗寨 ·柳侯祠 ·蟠龍公園 ·九萬山 ·馬鞍山 ·程陽永濟橋 ·西來寺 ·響水風景區·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都樂公園·都樂岩· ·柳州清真寺 ·元寶山 ·紅茶溝森林公園 ·老虎潭峽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陽景區 ·石門沖生態旅遊景區 ·香橋岩 ·天生橋
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此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
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市先後被列為:
1、全國最早進行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
2、全國「科技經濟體制綜合配套試點城市」
3、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
4、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
5、歷史文化名城
6、國務院批準的一類口岸城市。
7、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確定柳州為中國「二十一世紀城市規劃、管理和發展」的試點城市。
8. 關於柳州的歷史故事
百越時期
柳州位於先秦時期的百越之地,相關的有西甌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蠻王城遺址處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
秦朝時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深入嶺南,現在的柳州地方隸屬秦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南越國時期
秦朝滅亡後,該地區成為原秦將領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國的一部分(建國時間約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國的統治持續了近百年時間。
漢朝時期
漢武帝時,路博德率軍進行了漢平南越之戰(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滅南越國,同年在現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稱之為潭中縣屬鬱林郡。地方則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漢武帝和漢宣帝五銖錢,是柳州最早的貨幣貿易證物。鐵鍤和鐵條表明潭中縣已進入鐵器農具時期。出土的琉璃飾品有可能來自東南亞或印度東海岸,從合浦登陸,經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進口。
古代史
三國時期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三國時期,潭中縣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縣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紅水河流域和今龍、融兩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區和河池地區的桂西北,就完全沒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這標志著桂西北少數民族和漢化程度較高的桂東以至中原的經濟交流進入了波谷時期。
西晉時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時期
南朝齊(479─502年),從潭中縣轄地分置齊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後為潭中縣治馬平郡治所。
隋朝時期
開皇11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郡。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
唐朝時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唐太宗時期,開通了桂州經現在柳州到邕州的買馬路,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嚴州(來賓縣)200里,嚴州至賓州190里,賓州至邕州(南寧)245里。武則天時期又在臨桂相思埭開辟了桂柳運河,溝通湘江經灕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運動發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聞名,當時在市中心建有紀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羅池,現存唐開元寺遺址等遺跡。當時經濟依然以農業為主。
北宋時期
坊間圍牆拆除,商販攤點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擴散到城廂各處。柳江上游的龍江以及融江地區之間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於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應等道宮,列舉所用各地木材8種,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製品從此聞名於世,成為後來柳州棺材相關諺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產生的歷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暫被儂智高軍控制。之後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羅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設有博易場(貿易市場),山區土特產特別是木材大量外銷。《宋會要輯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運到柳州的記載。柳布行銷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窯,可能曾銷往東南亞。柳城大埔有坡式龍窯群。柳州城下碼頭除了運載宜州地區的鉛、錫礦,可能還有瓷器銷售到海外市場。馬鞍山下靈泉寺「來棲之士,指以千計。」,意味著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
南宋及元朝時期
唐宋諸多遷柳官員的到來為柳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南宋丞相吳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彥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駕鶴書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為防範蒙古騎兵的沖擊,宋朝將州官署從柳州城搬遷到西北面偏離桂邕大道的柳城縣,此後經元朝一代共百年時間是柳州歷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強化了驛道的管理,桂林到馬平縣城的陸路驛站有東泉驛等4個,水路驛站經洛清江有蘇橋、大石、橫塘、舊縣等5個,主要為軍事需要,但對地方經濟交流也有一定推動作用。
明朝時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為統轄二州十縣的府署駐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擴建柳州城垣,城高舊制一文八尺,城東西長三華里,南北寬二里,即今城中區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圍之內,環城布有東、北、西、鎮南、靖南共五個城門,現存柳州鎮南門古城牆及清代重修的柳州東門城樓一段。詩雲:壺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麗江凡四折,如環抱城郭。於是壺城和龍城,並為柳州之別稱。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粵西盛郡的發展階段。葡萄牙商人曾從廣州買桐油運往歐洲,很可能為柳州產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賢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兩朝在柳北一帶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損失。
清朝時期
清朝平定南明後,相對的穩定使得柳州城成為廣東,貴州和湖南間的貿易中心,今魚峰區太平街一帶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設古州運館,辦理柳古(今貴州榕江縣)間航運之倉挽運業務。柳州主要向南方輸送木材,糧食,並向北運鹽。當時在今柳州高中內建立了粵東會館,今景行小學內建立了湖南會館,十二中今群眾藝術館有江西會館,今柳州劇場附近的福建會館, 和今青雲路近樵家巷處廬陵會館等,柳州的商業地位在當時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柳州城內出現了大量表現行業特色的地名,意味著城市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清朝末期
隨著廣西多個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梧州辟為通商口岸之後(1887年),中國大西南物產經西江東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兩艘商業輪船行駛柳梧航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法國以柳州發生陸亞發會黨起義事件,需要保護商民為由,駐兵柳州。南寧辟為商埠的當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後派出電龍、電馬等8艘客輪船行梧邕、梧柳線;翌年,又將所代理的美商利國號等4艘客輪投入梧州線運輸。這一年,又有法國兵輪「亞居士」號由鬱江駛至柳州。大量洋紗涌進,柳州農村出現離開農業生產而從事紡紗的專業戶。同時,本地蠶絲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楊道霖時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興起辦實業的風潮,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試圖成立柳州官銀號,但不能與外資競爭,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務總會。合資試辦華興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購辦鋸木、起重機器,依照先進技術鋸辦木材運出,分銷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國初年
軍閥混戰時期,桂系在柳州大力發展金融業和製造業,但柳州曾於1928年遭受巨大火災,半城被燒毀。後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牆,開建馬路。當時廣西省主席黃紹竑原策劃1928年將省會遷至柳州,在柳州大興城市建設,並在規劃中將魚峰路作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龍嶺興建了會展中心;三十米寬的魚峰路時為廣西第一路;輻射出的東大路,正南路等甚為繁華。三十年代,由於蔣桂戰爭,柳州錯失了成為省會的最好一次機會,但1937年時,在雞喇的廣西機械廠製作出了柳州歷史上第一輛軍用戰斗機。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西南重鎮柳州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柳州曾為韓國臨時政府駐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漢,廣州失守後,柳州不斷遭到日機的空襲。1939年柳江鐵橋開始建設,次年完成,和黔桂鐵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區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曾被國民黨當局關押在柳州蟠龍山扣留所舊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關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釋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經常與越南革命同盟會的各黨派負責人在柳州現樂群社舊址會面及討論工作。
豫湘桂戰役及日軍佔領時期
1944年春,為打通從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桂柳會戰之後,桂林、柳州相繼被日軍占據。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軍佔領。抗戰時期柳州城區遭受了大規模的破壞和焚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建交時放棄了對日賠款,不反對個人對日索賠。相應的從1979年到2004年,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接受了日元無償援助:42.03億日元,以當時人口計算人均約280日元,日元協議貸款額:2177.92億日元,人均約14500日元,及部分技術交流。注意,因為各個時期日元實際價值不一致,真實值需要另外統計,這里為各時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聲明並非戰爭賠款。)
民國政府統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之後,桂系和國民黨政府控制的軍隊18萬餘人收縮廣西,11月25日,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三四三團從沙塘方面進入並佔領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長。
9. 柳州城的文物古跡分布
施州建治源於後周。前代在這一地區也曾設官建治,但僅是置於治所,在四川巫山、湖南沅陵、湖北荊州等「郡」轄下的「縣」級行政單位。自後周起,始在當地設「州」級單位,下轄「郡」、「縣」,並為後代因襲。施州的設置,使該地逐漸成為湘鄂川黔邊境地區重鎮。清《太平御覽》載:「北周建德二年,酋長向鄒四人相率內附,置施州。」「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另據《恩施縣志》載:「東晉末,恆元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監施水,號施王,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餘地。」「施王屯」又名蠻王寨,位於恩施城西2公里瓦店子,坐落於山間坪壩之中,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臨施水有一出口。山如刀削,兩相傾斜,形如開然城牆。本世紀60年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和鐵器。隋唐五代各朝建治名稱更迭無常,宋設施州並創建土城,元仍其舊,明設施州衛,清設施南府,歷經1000餘年,逐漸形成了以恩施作為鄂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祐三年五月(公元1243年)庚子,詔施州築土城及關隘60餘所,地址即今象牙山及瑞獅岩,因山為之。南宋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郡守謝昌元移州治於柳州城。《恩施縣志》載:「謝昌元開慶元年四月乙酉知施州,自備緡錢百萬,米麥千石,築郡城有功,詔轉一官。」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遷因原址。相傳在遷州址時,有人曾將恩施城、大龍潭、柳州城的土各一升,進行稱重比較,結果恩施城的土最重,加之臨清江,故決定遷回現址。
柳州城內遺址保存較多。城內眾多。城內眾多山峰、山岩、溝槽名稱,尚有舊施州城之格局。如:北門溝、南門槽、將軍岩、玄武峰、朱雀峰。有許多山岩,當地民稱雅名。如「獅搶寶」、「龍戲珠」、「崖勒馬」、「鳳朝陽」、「鹿含花」、「雞冠岩」、「老鷹岩」等。現南面建築的城牆、飲馬池、雲台觀、寶塔,山頂的校場壩和點將台,東面的城門舊址尚可辨識。東北有縣崖絕壁自成城牆,西南人工砌成的城牆保存較多,城牆垛保存仍有。點將台有一似圓形壘砌的台基,台上有大量素麵筒瓦。校楊壩尚有鐵柱一根,相傳是當年演武廳旁的縻馬樁。城內原建有寺廟兩座。雲台觀為五進七殿,供大小佛像60餘尊,殿前有六角亭、戲樓、看台等,有柱聯「白雲瑞雪兆州地,玉竹蒼松滿舊城」。雲台觀大約在1956年左右才予拆除。今恩施市二中退休教師王壽襄老家即在柳州城天池嶺,在他孩提時代,曾跟其善大叔(廟里和尚)去過雲台觀。去的那天,正值中秋,天晴,見有大約300餘香客坐在石桌旁看「人大戲」——《漢宮秋》。雲台觀後有一壁岩叫打兒岩,岩下有一古槽,求子的人在廟里燒香許願後,再到廟後撿石塊拋向石槽,若打中了便認為許願靈驗,即可生子。打中幾次石塊,便認為可得幾子。尼姑廟建在天池嶺(又名天竺山),為四合院式廟堂。西樓是尼姑室,東殿供佛像20餘尊,西廂是香客憩息之所。原廟旁鑼石和鼓石之間,立有清宣統年間《重修尼姑廟記》石碑一塊,廟毀後多年不見。1985年,王壽襄在一農戶牆基上尋得。碑文共300餘字,形容了天池山、柳州城等處山巒起伏錯落、山泉清純的勝景,記載了先年李氏於此修建尼姑祠樂善好施及清宣統年間當地百姓捐資重建尼姑廟經過等。尼姑廟於1948年才拆除。
在南門口城門處,有「漸入佳景」石刻4字。南門關外,摩岩題刻一處,碑文為:「宋咸淳丙寅季冬(即公元1266年),郡守張朝寶平削險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說明了當年建州城之狀況。《恩施縣志》載:「張寶臣,咸淳初知施州,開拓險徑,人皆便之。」張寶臣即張朝寶,寶臣一或為字,一或為號。位於州城村二台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寬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岩削麵鐫刻而成的。刻銘框高1.49米,寬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將軍到此栽養萬桑諸果園開修蓮花池創立接客亭及種西瓜西瓜有四種內一種雲頭蟬兒瓜一種團西瓜一種細子兒名曰御西瓜此三種在淮南種食八十餘年矣又一種回回瓜其身長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帶過種來外甜瓜梢瓜有數種咸淳五年在此試種種出多產滿郡皆與支逸其味甚加種亦遍及鄉村谷刻石於此不可不知也其瓜於二月盡則以種須是三五次垵種恐雨不調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
□伯玉謹記
地處地鄂西地區的恩施自治州,在今天來講,西瓜種植僅為小部分地區,而史志中更少見記敘。清代湘鄂川黔邊等縣撰修的地方誌中均無有西瓜一名的記載,僅有民國7年(公元1918年)卷永禧所著《施州考古錄》,曾記錄了這一塊有關西瓜種植史的碑文資料。解放後,恩施州、市文博工作者對西瓜碑進行了數次調查,發現該碑刻保存完好。它不僅對鄂西南山區瓜果種植史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國都屬罕見的並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明確記載了西瓜種類、種植方法、引種路線等情況。1988年,恩施自治州博物館館長鄧輝所撰《鄂西南西瓜種植史小考》一文在《農業考古》上發表後,1990年《今日中國》將該文以日文譯介到國外;1997年,《人民日報》海外版、《法制日報》、《科技日報》、《文匯報》、《中國文物報》、《湖北日報》等數十家報刊又都相繼刊載、轉載恩施市委宣傳部全平的《恩施南宋西瓜碑》一文,再度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注。
碑文所提秦將軍,應為1270年左右知施州。城內原建有將軍基墓。於今50年代修東風水庫時廢。據咸豐《覃氏族譜》稱:原世居恩施椅子山,元時遷咸豐。椅子山秦將軍墓是其族祖宗。覃與秦為同音借用。
位於距七里鎮1公里處通天洞內的石刻,與恩施州公安局汽車駕駛培訓學校和七里鄉中心小學毗鄰。通天洞系一天然石灰岩大溶洞,坐東朝西,洞體形似張開的蛤蟆口。洞門呈半圓形,高約30米,寬約40米,因洞內正中頂部有一直徑約2米的竅孔直通山頂,可見雲天,故名通天洞。《恩施縣志》載:「通天洞在城東10里,其洞寬敞,上有石竅通天,內有田、有溺愛、有古碑。元、明時人多題詠,即木杪仙人洞。」明代詩人沈慶有詩詠:「勝日尋芳跡,山中洞府寬。碧桃千樹古,流水一溪寒。火伏丹應結,雲凝龍沿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鸞。」詩人劉子歷亦作詩雲:「一竅中通小天,旁開門戶揖群仙。金丹合就懸鍾乳,玉粒收成廢石田。殘榻欲醒盧氏夢,斷碑猶記至元年。游來似作尋遊客,洞中桃花莫浪傳。」通天洞造型獨特,猶如人工雕鑿一般。洞底部有兩子洞,可供出入,洞左側有清泉湧出,涓涓泉水長年不幹。每當正午太陽當頂時,陽光穿過山洞竅孔,形成一束大光柱,直射洞內田中,十分壯觀。原洞內有宋代以來碑刻詩文眾多,惜已廢。今僅存記載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郡太守王次疇侍親游覽該洞盛景的碑刻一塊。清代詩人彭人檀《題木杪仙人洞》詩亦提及此事:「木杪仙人洞,出城東七里余。宋寶祐元年,清江郡守王公次疇侍其親,挈僚佐一游,稱『洞府窈深奇怪,不類人間世』。」現碑刻長80厘米,寬60厘米,碑文共89字:
寶祐元年歲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疇侍親游木杪仙人洞約貳車開封趙興端郡從事重慶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陽龍孫法曹橡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類人間世親年八十步履如飛觀者矚目莫春十有二日
在西瓜碑所處的二台坪,尚存現代文物州城養豬場遺跡,保存有養豬用大池塘一座,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尤為珍貴的是豬場石大門保存較好,拱形門額上雕刻「農業學大寨」5字。兩旁石門柱上雕刻「以糧為綱,全面發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1975年4月8日」。石門旁刻方形石碑一塊,文為「毛主席語錄:養豬業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柳州城附近,還有寨溝魏晉南北朝崖墓、陽鵲壩清代黃氏墓群、活龍溪洪憲元年墓等重要文物點。根據《恩施縣志》關於「清江縣在衛城東十里」和「馬公泉」等記載,沮江縣舊址也應在通天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