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姚家河遺址

姚家河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7 18:23:23

Ⅰ 《山海經》是什麼樣的書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專述古代地理、物屬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Ⅱ 求教關於《山海經》中刑天,炎帝,黃帝等人的問題!

基本屬性
具體內容
山海經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據說原共22篇約 3265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藏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流傳版本
《山海經》傳本較多,除各種單行本外,收入叢書者有 《道藏》本 《四庫全書》本 《格致叢書》本 《二十二子》本 《百子全書》本 《四部備要》本 《龍溪精舍叢書》本等 現存最早的注本是晉郭璞《山海經注》。清郝懿行采前人注釋之長,撰《山海經箋疏》十八卷,別為《訂論》一卷,貢獻甚大。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集諸家之長而又時有發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1] 書籍特點《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昌儀(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隻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像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早稻田大學藏 山海經蔣本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 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書籍目錄
山海經
山經 第一卷 《南山經》 第二卷 《西山經》 第三卷 《北山經》 第四卷 《東山經》 第五卷 《中山經》 海經 第一卷《海外南經》 第二卷 《海外西經》 第三卷 《海外北經》 第四卷 《海外東經》 第五卷《海內南經》 第六卷 《海內西經》 第七卷 《海內北經》 第八卷 《海內東經》 大荒經 第九卷 《大荒東經》 第十卷 《大荒南經》 第十一卷 《大荒西經》 第十二卷 《大荒北經》 第十三卷《海內經》
地域范圍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 《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 《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 《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 《中山經》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帶。《山海經》把巴蜀和中原同列為《中山經》體現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華夏民族觀念。也有一說山海經中所述之處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
編輯本段歷史考究
簡介 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里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里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山海經
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龍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范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是龍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龍山聚落群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游群,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蒼山南半部、棗庄東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尚有少數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群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群,總計達11個聚落群,僅山東境內就有遺址450處以上,佔山東境內龍山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因此,龍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布區域為南起江蘇灌雲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區,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家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日照地區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域。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 據《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嵎夷。」 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山海經
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由於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著膠東地區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的聯系。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雲縣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雲港市的灌雲縣。《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郁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雲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范圍。 《海外東經》諸方國地望考證 (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洲,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登九淖以伐空桑,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山海經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Ⅲ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的旅遊信息

地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北距渭河南岸約2公里,遺址分布於大劉寨、馬家寨、小劉寨、柯家寨、周家河灣和盧家口七個村莊范圍內。
門票:免費。
交通:234路、331路公交車

Ⅳ 運城市的古跡

池神廟 泛舟禪師塔 常平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春秋樓 崇寧殿 舜帝陵 舜帝廟 在北相鎮。李岐山墓
李健吾故居 陶朱公墓 蚩尤城遺址 戰國墓群 漢墓群 明三官廟 太平興國寺磚塔 魏豹城 靜林寺 元代墓塔 漢博望侯張騫墓 關羽故里 杜康墓 聖壽寺大殿 。漢蔡倫墓 院藏書樓、文廟 。裴祠石刻 裴柏碑館 伯里合不花墓
上郭春秋-戰國古城址 在聞喜縣。
邱家莊墓地 在聞喜縣。
回坑新石器遺址 在聞喜縣。
保寧寺塔 在聞喜縣東鎮。
宋相趙鼎故里 在聞喜縣禮元鎮阜底村。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墓 在聞喜縣下陽鄉。
楊深秀舊居遺址 在聞喜縣下陽鄉。
戰國古墓群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
香山寺遺址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有大雲寺古柏。
湯王山八景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郭璞讀書處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南白石文化遺址 在聞喜縣白石鄉。
鎮風塔 在聞喜縣白石鄉。
新絳縣
洚州大堂洚州三樓 洚守居園池 福勝寺 白胎寺 碧落碑 稷益廟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澤掌鎮。
西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境。
龍興寺唐塔
元代孚惠聖母祠
唐代孚惠聖母橋
清濂洞 青龍寺 法王廟馬村磚雕墓 稷王廟 大佛寺 宋金古墓群 金文學家段克已墓 北陽城磚塔 聖壽寺舍利塔 大禹渡 廣仁王廟 三清殿 龍虎殿 純陽殿 重陽殿 風陵渡 西侯度遺址* 魏國古城遺址 唐五龍廟
城隍廟 關岳廟 風後墓 羈馬古城遺址 後土祠 觀音堂 關帝廟 三聖母廟 坡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大禹廟碑 神柏 段干木祠 新石器文化遺址 禹王城址*
司馬光墓及祖塋* 薛嵩墓
崔家河新石器遺址 文廟 關帝廟火神廟
唐名臣陽城墓 。
陽公廟 柏塔寺 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墓
忠清德之碑
余慶禪院
堆雲洞
東下馮文化遺址
馮道墓
西陰新石器文化遺址
金代大鍾
大廟新石器文化遺址
稷王廟 古後土祠 秋風樓 東岳廟*
飛雲樓 隋思相家王通故里 清過風樓 王通祠 王通墓 八龍寺塔 舍利塔
新石器文化遺址明文廟大成殿
明學者薛萱故里 宋漢泉塔 宋代稷王塔 東漢太尉皇甫嵩故里 孤山桃花洞 戰國縱橫家張儀故鄉 湯陵
雙塔交影 棲岩寺塔 普救寺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
古庄遺址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延祚寺梭羅樹
王官谷瀑布 葯王廟
扁鵲墓
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
元八卦戲台
漢墓群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獨頭遺址
二賢祠遺址
夷齊墓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吳雯墓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Ⅳ 誰知道關於山海經的東東

以下摘自網路,詳見http://ke..com/view/11017.htm
山海經網路名片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山海經
《山海經》全書 18 篇,約 3100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 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特點
《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1]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隻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像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因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表》(6)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7)認為,盡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目錄
山海經
山經 第一卷 《南山經》 第二卷 《西山經》 第三卷 《北山經》 第四卷 《東山經》 第五卷 《中山經》 海經 第一卷 《海外南經》 第二卷 《海外西經》 第三卷 《海外北經》 第四卷 《海外東經》 第五卷 《海內南經》 第六卷 《海內西經》 第七卷 《海內北經》 第八卷 《海內東經》 第九卷 《大荒東經》 第十卷 《大荒南經》 第十一卷 《大荒西經》 第十二卷 《大荒北經》 第十三卷 《海內經》
地域范圍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也有一說山海經中所述之處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
編輯本段考究
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里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里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龍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范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是龍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龍山聚落群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游群,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蒼山南半部、棗庄東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尚有少數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群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群,總計達11個聚落群,僅山東境內就有遺址450處以上,佔山東境內龍山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因此,龍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布區域為南起江蘇灌雲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區,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家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日照地區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域。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 據《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嵎夷。」 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由於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著膠東地區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的聯系。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雲縣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雲港市的灌雲縣。《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郁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雲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范圍。 《海外東經》諸方國地望考證 (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洲,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Ⅵ 靈寶市歷史簡介

1,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屬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晉三省交界的樞紐地帶。境內的函谷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陽、達長安、連京都、接帝畿的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靈寶虞夏時屬豫州,商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關。春秋初屬虢,關西屬秦。晉滅虢,函谷關東屬晉。

2,秦置桃林縣,屬三川郡。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關遷新安縣,同年在函谷關故關置弘農縣(以弘農澗水得名)。

西漢元鼎四年置弘農郡,領弘農、陝、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縣。同年在湖關地置胡縣。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縣,屬京兆尹。新莽改弘農郡為右隊,領弘農縣。後漢復弘農郡。

3,建武二年(26年)劃丹水、析屬南陽郡。建武十五年(39年)劃商、上洛屬京兆尹,增湖縣、華陰兩縣。弘農郡領弘農、陝、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湖縣、華陰9縣,後改為恆農郡。

4,義寧元年(617年)復置湖城縣,仍存閿鄉縣,屬河南郡。同年弘農郡更名鳳林郡,領弘農、閿鄉、湖城3縣,屬豫州。此時靈寶地區有弘農、朱陽、邑陽、桃林、閿鄉、湖城、玉城(義寧元年置)7縣。

5,中華民國初年屬河南省豫西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靈寶、閿鄉初屬陝州專區。1952年4月,陝州專區撤銷後屬洛陽專區。

(6)姚家河遺址擴展閱讀

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

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靈寶市境內,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為一體的人文游覽區,以兩個文化為主題,形成了文武合璧的太初宮和函谷關兩大景區。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從時間意義上講,堪稱「天下第一關」。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

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名勝區

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境內,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

鑄鼎原現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關於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亞武山風景名勝區

亞武山位於靈寶市豫靈鎮南25公里的小秦嶺山脈之中,東據崤函,西臨潼關,背靠秦嶺,俯視黃河,主峰海拔2156.9米,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海拔最高、

面積最大的風景名勝區。相傳真武大帝在此出家,後轉至湖北武當山得道,這里便稱作亞武山。遠看諸峰如鳳凰展翅,躍躍欲飛,故又名鳳凰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靈寶

Ⅶ 白河縣有什麼古建築

文物古遺址

白河縣城綉屏山古生物化石點
在白河一中至縣政府機關後院,沿綉屏山坡地段發現有石斧、石鑿、骨錐。出土還有劍齒象、梅花鹿、野豬、倉鼠、箭豬等動物骨骼化石。化石上多有砍砸、刮削痕跡。石化程度深的近似綠玉。

牛家灣漢、三國、南北朝遺址
位於縣城西10公里漢江南岸第二階地,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餘米。出土有灰色素麵大板瓦、筒瓦,板瓦長40厘米、寬25厘米、厚2.5厘米。還有素麵陶罐、盆、瓮等,另有「正始元年」、「元熹二年」紀年磚。在遺址附近還有南北朝墓群,70年後多被毀作耕地。

月兒潭秦、漢、三國、南北朝遺址
位於月兒潭街後,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00米,上延至麒麟溝,出土有大量薄壁灰色素麵陶器,幾何紋、葉脈紋長條磚和「太康」、「天監」、「熹平」、「和平」、「正始」、「鴻嘉」紀年磚。附近有磚券墓(俗稱參筒),出土有平底圓腹灰陶罐、貝幣、半兩、五銖錢、銅箭鏃、弩機等。

紅花縣南北朝遺址
位於倉上鄉冷水河與裴家河交匯處東側一級階地上,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南高北低,地勢開闊平坦,土層較厚。出土有細繩紋紅陶片、圓腹薄壁素麵灰陶罐,幾何紋、波浪紋、葉脈紋、寶相紋長條磚,並有磚券墓,「紅花縣」地名舊縣志無載。傳說白河縣城原定建此,因選址縣官嫌土輕而棄。道光年間有人以古磚上「紅花」二字杜撰為「紅花縣」。訛傳日久,變成地名。據實查考,疑為古代村鎮遺址。該遺址西側臨冷水河,河北階地上亦有大量磚券墓,墓室中有陶豬、陶狗、灰色素麵薄壁陶罐等陪葬品。

茅坪遺址
位於茅坪街北側緩坡地帶,在這一地段已發現過石斧、石鑿、石鏟、石刀、陶器,淺層地下有繩紋磚與素麵磚,現為耕地。

張家莊新石器遺址
位於冷水鄉觀音灘下東南250米,面積約85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0.70~0.90米,距今約5000年左右。出土有褐色繩紋夾砂陶罐、盆、瓮和泥質紅陶缽,石器有石斧、石刀。70年代後受破壞嚴重。

大坪新石器遺址
位於大坪街西南10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0.70米,距今4000年左右。出土有紅色夾砂陶罐、盆,個別器物上繪有蘭紋。稍有破壞。

Ⅷ 陝西省安康市 的歷史資料

1、乾隆四年(1739)興修萬工堰,分衡河水西流入渠,每歲派款雇修,歷九年未成。乾隆十三年(1748),知州劉士夫到任勘察,捐養廉金三百,籌集資金,另派督工,授以規劃,漸引漸墾,經三年成渠1260丈,灌田2000餘畝。

2、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萬春堤(古石堤),長210丈。15年後又增高5尺。

3、乾隆三十五年(1770) 五、六月洪水入城,匯積東關,不能泄。次日巳刻(9~11時)決惠壑堤。

4、乾隆四十八年(1783) 興安州升為興安府,領六縣二廳,以本州地並漢陰地,在府城設安康縣。

5、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四川、湖北流民絡繹徙流安康,棲谷依岩,開墾度日。湖南、河南、江西、甘肅等地貧民,攜家室來川道兩山墾荒。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興安府各縣查報戶口共380125人,安康縣129575人。

6、嘉慶二年(1797)三月,王聰兒、姚之富率白蓮教起義軍,突破清軍封鎖,進入白河、旬陽,轉至安康。九月,與川北入陝李全起義軍在興安府漢江南會合,活動於安康、平利、紫陽、嵐皋一帶。十二月,起義軍一部攻興安,渡漢江北上。

7、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老城,經四年竣工。此年,知府葉世倬為《蠶桑須知》作序,推行植桑、飼蠶、烘繭、繅絲之法,勸諭紳民興桑養蠶,優獎廣植桑樹,勤於飼養者。此年,全縣人口203579人,其中客籍49243人,僧道452人。

8、嘉慶二十年(1815)鄭謙、王森文纂修《安康縣志》20卷。

9、道光二年(1822)劃縣境南區設磚坪廳(今嵐皋縣)。

10、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八日至十二日,大雨如注,漢水上漲,加上南山洪水暴發,十四日水高數丈,淹城塌房,溺死多人。

11、道光十三年(1833)徐登元等勸捐建成衡口嶺南書院。

12、道光十七年(1837)新城舉人張鵬飛主關南書院講席,開辦「來鹿堂」,刊刻經史子集200餘種。同年秋,運書數車赴京,以自用書拒交厘金,被緝拿。張鵬飛秘折《治平二十四策》上奏,道光皇帝赦「越職言事罪」,放還鄉里。十九年(1839)詔免書籍筆墨厘稅。

13、道光十九年(1839)陳僅調任安康知縣,從紫陽引進紅薯新品種。

14、道光二十年(1840)恢復已失學田,興建學舍。

15、咸豐二年(1852)八月三十一日,漢水溢,決小南門入城,廬舍坍塌無算,兵民溺死3000多人。十月,賑濟興安災民口糧一月。

16、咸豐六年(1856)大旱,大飢。太平軍遣人自湖北入境,偵察軍情。

Ⅸ 山海經是什麼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專奇書。該書作者屬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 。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9)姚家河遺址擴展閱讀:

《山海經》中,有大量看似「超自然」的內容,呈現出客觀知識和主觀想像混合的雜糅局面,所以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語境中,深入研究它的人不多。

到了近代,隨著國人知識結構、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的大大拓展,以及甲骨文等新資料的不斷出現,被視為中國神話第一經典的《山海經》地位躍升,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普通讀者中,粉絲數都大大增加。王國維、譚其驤、小川琢治等中外學者都對它的價值,給予了相當的肯定。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