酃縣故城遺址
1. 酃縣的古城遺址
衡陽酃縣古城遺址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衡陽市郊酃湖鄉酃湖町,西漢置酃縣,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廢。1952年被發掘,城址東面為老茶亭,南為胡家台,西靠排漬站,北頻耒水,面積20萬平方米 。經考古發掘,故城呈長形,城側周圍有便河,城牆用黃土堆砌而成,殘高4,寬5左右。城基土層中有繩紋大瓦片、繩紋小簡瓦及印紋硬陶壇罐殘片等。城址內有陶片,漢代銅瓦板瓦,陶器有盆、壺、罐、缽,另有鐵劍、銅渣等 。
酃縣遺址西面、北面殘存高低不一的城垣和低窪的護城河;城牆的夯土層中,夾有繩紋板瓦、筒瓦和印紋硬陶殘片;存有筒瓦、板瓦、瓦當、和盆、罐、壺、缽等陶器殘片;城西的象山上,幾乎等距離地突兀著三座小山巒,似埃及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一樣,站在山巒上便可俯瞰整個城池;城址東面的耒水河岸邊現留下一大缺口,為當時東城外的一座碼頭,起著縣邑商業與軍事物資的吞吐功能。
酃縣故城遺址的保護范圍:以遺址外緣為起點,四向各至10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100米處,保護范圍為22萬平方米。酃縣故城是衡陽市區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址,它拉開了衡陽建城的序幕,是衡陽城市之根,是衡陽城市之魂,對於研究衡陽市的演變史和發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 酃湖鄉的區位優勢
酃湖鄉地處湘南丘陵中心,境內有衡陽最大的內河沖擊平原——酃湖町。陸地佔90%,水域佔7%,耕地面積6.54萬畝。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的起伏不大,坡度和緩,頂部渾圓,連續分布的圓丘狀地貌集群。丘陵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結果。在地貌演化過程中,丘陵是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中間階段。從構造上看丘陵所在地區一般地殼抬升緩慢,從氣候條件上看,一般在溫暖濕潤地區丘陵分布較多。根據起伏高度,相對高度小於100米者為低丘陵,100—200米者為高丘陵。從發展經濟、建設開發山區的角度上看,山地、丘陵及部分高原具有共性。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森林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多種經濟。 在酃湖鄉境內,漢初設酃縣,即以此湖而名,酃縣故城遺址就在附近。酃湖水清例甘沁,據傳源出清泉山,附近居人汲湖水烹糯米釀酒,即古之酃醁,亦稱酃酒,味極甘美,為酒中珍品,晉人張載特為之作《酃酒賦》。現衡陽名產湖之酒(酃湖之酒),醇美可口,釀造沿用其法。酃湖水面遼闊。原來有2000畝以上,後逐年淤塞縮小,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尚有水面1100餘畝。60年代初期,建成國營酃湖漁場。現投資興建為酃湖水上度假中心,一年四季遊人如織,成為衡陽市人休閑的好去處。
酃湖鄉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中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礦產資源:酃湖鄉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金、銀、鉛、鋅、煤、鹽、高嶺土、鈉長石等50 多種,芒硝、鹽鹵儲量數億噸,富甲中南地區,開發潛力巨大。水力資源:區內水資源豐富,有水庫 13 座,中型電站一座,年發電量 8000 萬千瓦時。城鄉電網密布,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農副特產:主要有柑桔、葡萄、雞蘿卜、食用筍、畜禽、花卉苗木等。
酃湖充分落實衡陽市城區「東拓」的發展戰略,重點工程建設成績斐然。東外環路、衡州大道和武廣高鐵衡陽東站等先後動工。2004年,湖南省重點工程——衡陽師范學院和湖南工學院的「兩院」大學城的建設落戶酃湖。
該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群眾生活豐富多彩,財稅、教育、民政、綜治、計生等工作都跨入市、區先進行列。
3. 衡陽酃湖的介紹
衡陽酃湖位於珠暉區酃湖鄉境內,漢朝初年在此設置酃縣,即以此湖而專名,酃縣故城遺址就在附近屬。酃湖水清例甘沁,據傳源出清泉山,附近居人汲湖水烹糯米釀酒,即古之酃醁,亦稱酃酒,味極甘美,為酒中珍品,晉人張載特為之作《酃酒賦》。現衡陽名產湖之酒(酃湖之酒),醇美可口,釀造沿用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