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區域
『壹』 良渚文化的核心區域是哪裡
應是浙江省
『貳』 「良渚」這個地名的由來
良渚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瓶窯鎮上的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四個城牆門,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農田裡,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牆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跡
北城牆同樣也挖出了一個坑,同樣的黃土和石頭,唯一不同的是「這座城牆坑比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層是泥和沙相間,而且很有規律,從上到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做工非常考究」,據劉斌推測,土牆上的那些黑色雜物,應該是原始居民殘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一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鏟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鏟頭就能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
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古城文明勢力曾影響半個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里,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
城牆比西安城牆寬2~4倍
本報訊浙江省考古所近日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在進一步考古工作後才能確定。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編輯本段]良渚
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約10公里,系杭州市餘杭區中部中心城鎮。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域面積101.69平方公里,轄26個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壩等6個村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託管)及3個社區。常住人口達8.8萬餘人,流動人口4.5萬餘人。杭州繞城公路北線、東西大道橫貫全境;104國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縱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庄兜為起點,同衢州路相連,與杭州繞城公路北線十字相交,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為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宣杭鐵路,東苕溪航道東西橫貫全境,京杭大運河沿鎮東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綜合運輸體系。
良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全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70億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3.4億元。工業經濟圍繞良渚、安溪、勾庄三大工業功能區塊建設,扶優扶強重點骨幹企業,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38家,億元企業9家。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加大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金恆德國際汽車物流廣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浙江物產集團、杭州港大松樹集裝箱碼頭、浙江億豐裝飾城等省、市、區等二十餘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使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一主三副六組團」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一,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沖刺「雙百」強鎮(農村經濟總量100億元、躋身省百強鄉鎮),打造「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
『叄』 出於保護文化遺址的考慮,餘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遺址區域或均處於未發掘 怎麼修改呢
出於保護文化遺址的考慮,餘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遺址區域均處於未發掘
『肆』 出於保護文化的考慮,餘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遺址區域均處於未發掘.(改病句,劃句子成份)
出於保護文化的考慮,餘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遺址區域均處於未發掘
改正
出於保護文化的考慮,餘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遺址區域均處於未發掘的狀態。
劃句子成份 略
這個要用語音給你講解
『伍』 為什麼說距今50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區域已進入了文明社會
沒有圖,只能按最基本的回答
遺址出土很多器物,有等級劃分。
『陸』 你覺得「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麼
我認為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結構,在之後的版幾千年的都權城都有這樣設計良渚還是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規模最大的,擁有最完善水利系統的,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鉞文。
『柒』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哪裡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極小部分位於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6′40″~120°03′228″,北緯30°22′36″~30°26′17″。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
良渚遺址所在地處於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遺址分布區地形地貌為丘陵山地與平原過渡地帶的山間河網沖積平原。分布范圍東至荀山東南部,南達大雄山、大觀山丘陵,西至瓶窯毛元嶺,北抵天目山余脈大遮山丘陵南麓。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從而使其成為3300—2300BC間中國境內最重要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
『捌』 良渚文化分布在哪些地區
考古發現表明,良渚文化分布的重心主要在長江下游南岸的太湖流域,其范圍專北抵江蘇的揚州、海屬安一帶,南入浙江的寧(波)紹(興)平原,東及舟山群島,西達寧(南京)鎮(江)地區,是公元前5300年至前4000年遺存,是中國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的一支高度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玖』 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良渚遺址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
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莫角山遺址
主詞條:莫角山遺址
莫角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中最大的遺址,位於今杭州市西北25公里,該遺址的中心土墩平面呈東西向的長方形,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土層厚達10.2米。大土台上還有三個小的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勢:南為烏龜山,北為小莫角山,東為大莫角山,整個人工堆建的巨大土墩台基形同一座所謂的「土築金字塔」。而在這個大土台上,現已發現有大片的夯築基址和大型柱洞遺跡,是當年大型建築的遺跡。而緊鄰莫角山遺址西北的就是反山遺址墓葬群這一所謂的「良渚王陵」。
此外,在「莫角山遺址」之外的太湖周邊地區,還分布著「青浦福泉山遺址」(殘留之人工土墩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武進寺墩遺址」(殘留之人工土墩高約20米,直徑約100米,遺址總面積90萬平方米)等諸多建有所謂「土墩金字塔」的大型聚落遺址,而這些以「土墩金字塔」為其特色的中心聚落或日「沒有經典城牆的城市」則連同其附近的中小聚落一起構成了4 800一4 500年前整個東亞大陸上聚落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最高的古文明區。在這個遺址群中,今人也同樣發現了類似「大汶口陶尊文字」的所謂「良渚文字」,以及各種體現了復雜邏輯思維能力的繁縟神秘之抽象圖案。對於這么一個遠在西元前3千紀前期就已經擁有了原始文字、原始城市和超高密度人口的古聚落群而言,其當初的「主人」究竟是誰,這究竟是一支脫離於中國歷史之外的「史前文明」,還是一支真正屬於中國歷史之有機組成部分的「中國文明」?顯然,鑒於前例已經證明,「地名干支密碼」對「前龍山時代」的「九黎」地區同樣適用,我們是不難就此直接找到答案的。事實上,無論是從今天仍被印在地圖上的震澤、漕湖等該地區附近的現代地名來看,還是從各種古地理文獻記載的具匾澤、躊陂、苞山、御兒、楱李城、句章等該地區附近的古地名來看,這個著名的良渚文化「古國」之主人無疑應該就是一個以中國「十二地支星神」之第一位「陬(子)」為其守護神的古老九黎語部族。
反山遺址
良渚文化時期的「王陵」——反山遺址。反山遺址位於良渚遺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區,其東南就是著名的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其餘都是低窪的農田。反山的海拔高度約10米,東西長90米,南北寬30米,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約4米。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深挖洞」的高潮中,當地村民曾在反山南部挖了兩個小型防空洞,其中偏西的一個出土了不少石器、玉器等,另一防空洞距反山最重要的大墓——反山12號墓南端僅50厘米。1985年,原長命鄉(現屬瓶窯鎮)一企業的廠址選中了反山,廠區北圍牆建在反山頂部北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得知這一信息後,於1986年5月8日正式進駐考古工地,次日便開始了考古發掘。
塘山遺址
良渚文化時期的「西險大塘」——塘山遺址。塘山遺址位於良渚遺址的西北側,是一條東西向的土垣,全長約6.5公里,寬度約在5卜70米,高約3-5米不等。從1996年底到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塘山盧村段和貓耳弄段進行了多次試掘。1996年底首先在盧村段進行了試掘,在30平方米的探溝內發現了玉器殘件和石質加工工具。1997年4-6月,義在盧村和貓耳弄段進行試掘。盧村段揭露面積100平方米,探明良渚文化堆積被戰國層疊壓,在良渚文化層堆積內出土了100多件石質制玉工具、玉料和玉器半成品,清理良渚文化顯貴者墓葬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