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唐代單於大都護府遺址
『壹』 唐朝六大都護府中,主要轄區設立在內蒙古的是哪個 安北都護府、北庭都
安北都護府所轄區是正北~~內蒙地區~~負責防守北部突厥
而北庭都護府轄區是輪台地區(新疆地區)負責的是治理~~協調~~調節~~西域各部族的關系~~加強聯系~~與商貿關系
『貳』 都護府是什麼哦。
http://ke..com/view/175082.htm?fr=ala0 希望對你有幫助西域都護府(漢)漢朝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後,尤其是在張騫通西域、李廣利伐大宛之後,為將西域納入自己統治范圍,為以後對匈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暢,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今羅布泊),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漢書 西域傳》)由此取代的匈奴的勢力,將天山南北第一次置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都護府府治立在烏壘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策大雅南),鄭吉被任命為首位都護。 鄭吉之後,西漢時期擔任西域都護職位的已知姓名的共有18位。宣帝時有鄭吉,元帝時有韓宣、甘延壽,成帝時有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有孫建、但欽,新莽時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龜茲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十四年,班超還洛陽,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復置都護。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復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
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在西漢,都護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或諫議大夫兼領,領二千石俸;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 唐代的六大都護府①安東都護府
屬河北道。總章元年(668)九月平高麗,得城一百七十六,十二月分其地為羈縻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初置時轄境西起遼水,南盡高麗故土,東北有原依附於高麗的諸部地。不久由於高麗民眾的劇烈反抗,都護府遷治遼東,鴨綠水南岸之地遂放棄。聖歷元年(698)粟末部建震國(渤海國初稱)於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都護府轄境乃限於遼東地區。開元十四年(726)安東都護薛泰請於黑水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置州,朝廷置長史監領,轄境乃擴大至黑龍江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以東地區。都護府遷治遼東後,或治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或治新城(今遼寧撫順東北),聖歷元年改都護府為都督府,神龍元年(705)復為都護府,以幽州都督兼領都護。開元二年又遷至平州(今河北盧龍),十一年再遷燕郡故治(今遼寧義縣)。天寶二年(743)復移於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東南大凌河東岸)。開元七年置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安史之亂時,平盧節度南遷青州,都護府遂廢。
②安北都護府(粗體字為歷次所改之名,下同)
屬關內道。貞觀二十年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正月置瀚海(回紇部)、燕然(多濫葛部)、金微(仆骨部)、幽陵(拔野古部)、龜林(同羅部)、盧山(思結部)六都督府,皋蘭(渾部)、高闕(斛薛部)、雞鹿(奚結部)、雞田(阿跌部)、榆溪(契芯部)、林(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陰山、大漠、玄池等都督府和渾河、狼山等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於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後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歷元年遷至單於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後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單於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③單於都護府</b>
屬關內道。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雲中等三都督府,蘇農等十四州,設瀚海都護府以統之。與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龍朔三年,移燕然都護府於磧北,並改名瀚海都護府,原瀚海都護府移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雲中。麟德元年(664),改名單於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盡拔諸羈縻府州。垂拱二年改置鎮守使,聖歷元年移安北都護府來治。開元二年復為單於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會昌年間,改名安北都護府。垂拱以後都護府何所領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金河縣。
隴右道西部(669)④安西都護府
屬隴右道。貞觀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萬年降唐,獻所屬七城,唐政府即在該地置西伊州,貞觀六年(632)改稱伊州。貞觀十三年(639),唐攻取西突厥葉護屯兵的可汗浮圖(即金滿城,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唐設庭州;唐平定高昌王麴文泰勾結突厥叛亂後,於貞觀十四年(640)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又置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時駐交河城(今吐魯番西雅爾郭勒),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軍政機關,下轄多個都督府及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將府治遷至龜茲(今庫車縣),其時轄焉耆、龜茲、疏勒、毗沙等16個都督府,下轄88個州、110縣。永徽二年(651)遷回西州。
顯慶二年(657)唐軍在伊犁河、碎葉川地區大破西突厥,設昆陵、蒙池二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升為安西大都護府,其管轄范圍東起陽關、玉門關,西至鹹海一帶(昆陵、蒙池都護府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
顯慶三年(658)府治再遷龜茲,其間安西都護府曾撤建,長壽元年(692)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管轄天山以北至裏海各地)。
為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公元662年(龍朔二年)唐設金山都護府(治所先在西州,後移至庭州,今奇台縣北道橋古城遺址)。其為在原西州都督府基礎上設立,取代昆陵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金山(阿爾泰山)以西、中亞兩河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垂拱元年(685)復置昆陵都護府,金山都護府裁撤。
長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於庭州設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北路23個州,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改隸北庭都護府。玄宗年間唐置磧西節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護府之上,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將安西都護府更名為鎮西都護府,後再改為安西都護府。開元、天寶時,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於大食、吐蕃。安史之亂後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另外,安西都護府另設有四個軍鎮,即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也有焉耆時而替代)。上述四鎮實為唐朝在西域的駐軍地,執行都護府下的職責,與都督府的職責有別。
⑤北庭都護府
屬隴右道。長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於庭州設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北路23個州,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改隸北庭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轄境東起伊州(今哈密),西至鹹海,北抵額爾齊斯河及巴爾喀什湖,南依天山。
景龍三年(709)改北庭都護府為北庭大都護府,管轄范圍以天山以北和巴爾喀什湖廣大地區為主,安西大都護府這時只管理天山南部和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玄宗年間唐置磧西節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護府之上,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但實際上其時自碎葉川(今中亞楚河)和蔥嶺以西,兩都護府已難以有效控制。北庭所領西突厥故地已為突騎施所並,葛邏祿則役屬於突厥、回紇,都護府所能控制者僅為府治附近一帶;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於大食、吐蕃。安史亂後兩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⑥安南都護府
屬嶺南道。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載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復名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咸通元年(860)十二月都護府治為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七年復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
『叄』 唐朝的六大都護府都是哪幾個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朝鮮,西達中亞鹹海,南麵包括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業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不僅改郡為州,對地方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還逐步確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
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里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
都護府的出現,是唐初邊疆地區民族關系發展的客觀需要。許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動內附。自太宗同年間起,唐朝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唐王朝面臨著如何處置眾多歸附民族的課題。由於數百年民族聯系的不斷加強,友好往來的不斷增長以及唐初統治者民族偏見較少,唐太宗將治理內地的經驗推廣到周邊,於少數民族地區列置州縣,使各部首領管理本部。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後,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於、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於、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
安東都護府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
其後由於吐蕃和新羅擾邊,上元三年(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今遼陽)。儀鳳二年(677年),遷治新城(今撫順高爾山)。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遼西契丹族反唐,唐與安東都護府的陸路交通一度中斷。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安東都護府治所內遷平州(今河北盧龍)。天寶二年(742年)年遷治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受安史之亂影響,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廢止。
安西都護府
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到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約170年。管轄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東半部、烏茲別克大部等地。
安史之亂前,安西都護府和大都護府三異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為都護府,共約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為大都護府,共約71年。安史之亂後,765-778年為都護府,781年後又名為大都護府。
安北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646)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
都護府治故單於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669)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後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歷元年(698)遷至單於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
開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749),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755)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後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單於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單於都護府
單於都護府,唐朝安置東突厥降部的都護府。630年三月,唐朝軍隊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唐朝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 以及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663年,改稱雲中都護府;664年,改稱單於大都護府。後突厥建立後,698年廢除,並入安北都護府。720年,重新設立。845年,改稱安北都護府(原安北都護府於780年廢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都護府廢除。
北庭都護府
武則天時期所設置的唐朝六大都護府之一。治所在庭州[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公元679---681年間,東突厥復辟,重建汗國,史稱「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兩代可汗志在重新統一東西突厥,多次入侵西域,並蠶食西突厥十姓部落,一度奪取了蒙池都護府治所碎葉城。
後突厥的西征卻意外的遭到西突厥部落頑強抵抗。為遏制後突厥西侵的勢頭,唐廷冊封非阿史那氏的異姓突厥---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為瑤池都督,利用其實力抵禦後突厥的西侵。突騎施汗國建立後,奪回碎葉城,並將其歸還給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唐朝將安西都護府分出另立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突厥諸羈縻府州,轄境東起今阿爾泰山,西達今鹹海(一說裏海)范圍內的突厥諸部族。
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里,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幹人就屯成在北庭。北庭附近的輪台,亦為唐軍重點駐扎所在,城中設有輪台都督府等重要軍事機構。唐朝先後把三個公主嫁給了回鶻可汗。國家空前統一,中西文化頻繁交流,以及社會長期安定,使北庭地區的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絲織業繁榮興旺起來。北庭遂成為與西州、於闐齊名的西域大「絲都」之一。
安史之亂後,回鶻、葛邏祿進入該地,至貞元六年[790] 府治被吐蕃攻佔。北庭都護府在遏制後突厥西侵,以及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安南都護府
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復名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
咸通元年(860)十二月都護府治為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七年復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
『肆』 內蒙古都有那些旅遊風景點
內蒙古旅遊景點列表—— 呼和浩特 :喇/嘛/洞/召、哈/素/海、輝騰錫勒草原、大窯文化遺址、大/召、昭君墓、五塔寺、萬部華嚴經塔(白塔)、烏素/圖/召、希拉穆仁草原旅遊區、內蒙古博物館、綏遠城將軍衙署、清公主府、烏素圖森林旅遊娛樂開發區、大皇城、雲中城、將軍府、玉泉井、小/召、大/召、五/當/召、西漢古墓、清真大寺 阿拉善 :巴丹吉林沙漠、世界最高沙山、南寺旅遊區、通湖草原旅遊區、曼德拉山岩畫、黑城遺址、東風航天城、額濟納胡楊林、賀蘭山廣宗寺、騰格里達來月亮湖探險營地、賀蘭山南寺等 巴/彥/淖/爾 :阿/貴/廟、大樺背、後/契/勒/陶/力/蓋遺址、瑪瑙湖、金堂廟、狼山石刻、秦長城、趙長城、漢長城、五原誓師台、常素廟、古墓葬、洪羊洞、四大股廟、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烏/拉/山、烏梁素海、陰山岩畫等 包頭 :昭君島、百靈廟、美/岱/召、包頭博物館、包頭渡口、春坤山、哈/布/圖·哈/薩/爾/祭奠堂、漢代麻池古城遺址、吉/木/斯/泰、昆都侖水庫、梅/力/更、乃/春/廟、南海旅遊、秦長城、賽/汗/塔/拉草原、轉/龍/藏、白/雲/鄂/博大草原、五/當/召、永興湖旅遊度假村、希拉穆仁草原旅遊中心、新世紀青年生態園、石門風景區 赤峰: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玉龍景區、達/里/諾/爾/湖、遼太祖陵、遼上京遺址、阿/斯/哈/圖冰石林、第四紀冰川遺跡、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山公園、貢/格/爾草原、喀/喇/沁王府、龍泉寺、巴林奇石館、遼中京遺址、打虎石水庫、大明塔、梵/宗/寺、罕山自然風光、黑里河森林、紅山國家森林公園、黃崗峰、薈/福/寺、遼「真/寂/之/寺」、遼祖州城遺址、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曼/陀/山莊、熱水溫泉、沙地雲杉、榮/憲/公/主、烏蘭布統古戰場、興/源/寺、巴/拉/奇/如/德/廟、巴/彥/花水上游樂園、百/興/圖自然、百岔河岩畫、寶山壁畫、達拉哈草原旅遊區、根丕廟、後/召/廟遼石窟寺、遼慶州城遺址、福/會/寺、旺/業/甸自然風景、奈/曼/王府、寧城熱水溫泉旅遊療養度假村、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翁旗紅山水庫旅遊、翁旗玉龍沙湖旅遊區、耶/律/羽/之家族墓群、巴/彥/他/拉草原、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冰臼奇觀、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青公園等 鄂爾多斯 :響沙灣旅遊區、成吉思汗陵、西鄂爾多斯珍稀植物自然保護區、百眼井、郡王府、恐龍足跡化石、紅鹼淖、黃河峽谷、統/萬/城、秦/直/道、王/愛/召、百/眼/窟、轉/龍/灣旅遊區、釋/尼/召/沙漠人工湖、烏/仁/都/西、昭君墳、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無定河、准/格/爾/召、油松王、阿爾寨石窟、世珍園旅遊區、恩/格/貝、烏/審/召/廟、「鄂爾多斯人」、庫布其沙漠等 呼倫貝爾 :呼倫湖、呼和諾爾草原、鳳凰山莊、呼倫貝爾草原、敖/魯/古/雅馴鹿之鄉、滿洲里國門、嘎/仙/洞、白/音/忽/碩草原、維納河療養區、烏蘭泡、伊敏河、匯河口、金帳汗蒙古部落、靈泉、美/人/湖、莫/爾/格/勒/河、熊谷、一目九嶺、樟子松林、五泉山自然保護區、敖魯古雅鄂溫克族、巴彥呼碩草原風情旅遊區、布里亞特蒙古族、蒼狼白鹿島度假村、大汗憑吊、黑山頭古城、九曲松風、喇/嘛/山風景區、龍岩覽勝、烏爾旗漢原始森林、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偃松幽徑、貝爾湖、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旅遊區等 通遼 :阿/日/昆都冷草原旅遊區、陳國公主墓誌銘、舍力虎旅遊區、燕長城、大/樂/林/寺、金代界壕、開魯白塔、雙/合/爾/山白塔、章/古/台/佛/塔、莫/力/廟沙湖旅遊區、福/緣/寺、珠/日/河草原旅遊區、大青溝等 烏海 :胡楊島、黃河灘島嶼、甘德爾山奇峽谷、桌子山岩畫等 烏蘭察布 :格根塔拉草原旅遊區、元趙王城遺址、九龍灣、百/靈/廟、二/龍/什/台國家森林公園、和/林/格/爾漢墓、黃花溝旅遊區、玫瑰營鎮天/主/教/堂、明徐低樓、蘇木山、唐代單於大都護府遺址、烏蘭察布岩畫、永興湖、涼/城/岱/海旅遊區、輝/騰/錫/勒草原等 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草原、洪格爾岩畫群、平頂山、元上都遺址、貝/子/廟、灰騰草原、恐龍之鄉、阿/巴/嘎/旗、呼/很/淖、東山墓地、白/音/錫/勒、金四郎城古城遺城、啤酒泉、錫林浩特烈士塔、奧/奇/牧村、忽/必/烈夏宮、成吉思汗文化廣場、白/音/查/干、鍋盔山、玄石坡與立馬峰、九曲回溯等 興安盟 :阿爾山溫泉、察爾森水庫、成吉思汗廟、葛/根/廟、哈/拉/哈/河、好森溝景區、摩天嶺、三角山、石塘林、達/格/吐自然、大小神山、代/欽/塔/拉、公主陵古城遺址、科爾沁珍禽自然保護區、哈/倫/阿爾山、翰/嘎/利水庫、金/界/壕、鹿鳴湖、玫瑰峰、松葉湖、台來花草原、烏蘭毛都草原、五里泉、五一會議辦公舊址、科/爾/沁草原、杜鵑湖等
『伍』 內蒙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呼和浩特
昭君墓
內蒙古賽馬場
大窯文化
內蒙古博物館
金剛座舍利寶塔回
清公主府
敕勒答川民俗博物館
康熙平定葛爾丹紀念碑
唐單於都護府遺址
烏蘭夫故居
呼倫貝爾盟
成吉思汗拴馬樁
大草原
金帳汗蒙古部落
陳巴爾虎旗
呼倫湖
札蘭屯
滿洲里
貝爾湖
嘎仙洞
鄂爾多斯
烏蘭察布盟
格根塔拉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
灰騰梁
陰山
普會寺
涼城岱海旅遊區
海拉爾
烏海
鄂爾多斯大草原
胡楊島
烏蘭布和大沙漠
桌子山
地質奇觀
阿拉善盟
賀蘭山南寺生態旅遊區
阿拉善王府
戈壁蜃樓
賀蘭山
黑城遺址
甲渠候官遺址
曼德林烏拉岩畫
沙漠奇觀
延福寺
赤峰
烏蘭不統旅遊區
打虎石水庫
貢格爾草原
遼真寂之寺
遼中京遺址
達拉哈沙湖
馬鞍山森林公園
達里湖
熱水黑里河
響水玉瀑
阿斯哈圖石林
罕山風光
巴彥花水上樂園
百興圖自然風景區
大明塔
梵宗寺
根丕廟
後召廟遼石窟寺
江慶州城遺址
奈曼王府
耶律羽之墓群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曼陀山莊
榮憲公主墓
赤峰紅山公園
包頭
成吉思汗陵
五當召
陰山古剎美岱召
九曲黃河
梅力更旅遊區
石門風景區
後套的包頭渡口
大青溝
庫布齊沙漠
響沙灣
阿善遺址
包頭南海
『陸』 唐朝瀚海都護府統治突厥草原(蒙古草原)有多少年,改名字也算。
管理外蒙古從650年設置瀚海、燕然都護府到685年僑置安北都護府(燕然都護府的後回身瀚海答都護府的後身)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總共35年。管理內蒙古從646年破薛延陀到907年唐亡,總共261年。
『柒』 草原絲綢之路的途經地區
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上京(今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元上都(今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集寧路(今集寧路古城遺址)、天德軍(今豐州古城遺址)、德寧路(今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哈喇浩特(今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遺址)、訛答剌(哈薩克奇姆肯特市)、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等地。
單於大都護府
唐王朝在北部疆域建五大都護府,直接控制中亞至遼東半島的通道。其中,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川上建的單於大都護府(故址在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的政治地位最高。該城為突厥人阿思德為唐高宗的兒子李旦籌建,李旦後來做了皇帝(唐睿宗),單於大都護府也成為通往草原絲路的商貿中心。
內蒙古考古工作者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在土默川平原上,多次發現東羅馬金幣和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在土默特左旗水磨溝,出土了彎月形金冠飾片及東羅馬商人的墓葬;在陰山山脈中,還發現有突厥人的石人墓,這些都是唐代北方草原地區通過絲綢之路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1976年在內蒙古東部赤峰市敖漢旗曾出土了典型的波斯銀器——波斯銀執壺(胡瓶)。在壺的頂端有一個鎏金胡人頭像,高鼻深目,八字鬍須,短發後梳,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是唐代中西交流中的輸入品。
集寧路古城遺址 集寧路古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巴彥塔拉鄉土城子行政村。 2002年至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對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收獲。
集寧路古城始建於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原為金代集寧縣,當時是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進行商貿交易的榷場所在,元代屬中書省管轄,為「路」一級的城市。在城址內發現瓷器窖藏10處,出土瓷器涉及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定窯、耀州窯、建窯七大窯系。蒙元時期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貿易非常發達,古城內保存較為完好的遺跡以及大量的器物窖藏,再現了當時商貿往來的真實狀況,折射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非常豐富。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北20公里處的閃電河北岸。既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融合的產物,是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典範。
1964年,元上都遺址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
蒙古國:哈拉和林
草原絲綢之路西段就是由哈拉和林開始,經阿爾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抵達歐洲。
哈拉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台汗七年(1235)在此建都。哈拉和林見證了蒙古帝國數個歷史階段,也反映了原始蒙古的游牧文化和當時蒙古商業貿易、軍事、政治、宗教的發展狀況。哈拉和林於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哈拉和林城及城內的宮殿結合了中原漢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築風格,既體現了漢族傳統的城市布局觀念,又體現了具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草原特點。哈拉和林城由外城和宮城兩個部分組成。外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宮城即窩闊台汗興建的「萬安宮」,圍牆呈不規則方形,類似唐宋宮殿的布局,而這些中原文化影響莫不由草原絲綢之路帶來。
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托克馬克市位於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的邊界,北面是兩國的界河楚河。
托克馬克地處絲綢之路兩條干線的交匯處,古時中西商人匯集於此,是東西使者的必經之路。由於地處楚河河谷的中東部,有來自附近雪山上的雪水滋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作為喀喇汗王朝、西遼的都城。
唐代碎葉城遺址在今托克馬克市東南8公里處。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也是絲綢之路上一重要城鎮,是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與龜茲、疏勒、於田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
哈薩克:訛答剌
訛答剌位是東方商人沿草原絲綢之路到伏爾加河及東羅馬帝國的必經之路。
訛答剌位於哈薩克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錫爾河交匯處,距離庫車五百里,是中世紀時代的中亞古城。
爆發於751年的著名的怛羅斯戰役就發生在哈薩克塔拉茲附近,交戰雙方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該戰役被稱作是當時歷史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此戰唐朝軍隊失利,由此退出了中亞勢力的角逐,絲綢之路也深受影響。
『捌』 內蒙古烏蘭察步市有幾個旗縣區
烏蘭察布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簡介
烏蘭察布市地處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200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烏蘭察布盟,成立烏蘭察布市。全市轄1區、1市、4旗、5縣,共11個旗縣市區,總人口272.87萬,總面積5.5萬平方公里。
烏蘭察布市屬呼包銀經濟區和京津唐經濟帶的結合部,區位優越。東距北京320公里,西接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130公里,南倚煤都大同100公里,北與蒙古國接壤,距中國北方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300公里,國境線104公里。
烏蘭察布市交通發達、便利。京包、滬蘭、集二、集通、豐准五條鐵路貫穿全市。集張高速鐵路正在緊張建設當中。全市通車總里程近7000公里,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以110、208國道和京呼高速、呼滿大通道為主幹的公路交通網路。烏蘭察布市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是自治區東進西出的 「橋頭堡 」、北開南聯的交匯點,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蒙古、俄羅斯和東歐的重要國際通道。
歷史
滄海桑田,歲歲年年,揭開歷史的塵帷,駐足蒼茫的古原,我們彷彿感覺到了生生不息的各民族於歷史長河中游戈繁衍,彷彿聽到了於金戈鐵馬,獵火狼煙之中傳來的鼙鼓的聲聲,彷彿看到了烏蘭察布大地上演出的一幕幕歷史活劇…………
戰國時,烏蘭察布區域的大部分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秦並六國後,又在原來這里的趙地設置雲中、代郡、雁門三郡。秦亡後,匈奴趁中原地區楚漢相爭,無暇它顧之機,大舉南進,這里的大部分地區為匈奴所佔有。西漢時,匈奴還在今天的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機關——中部單於庭。北魏前夕,拓跋、鮮卑在盛樂(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土城)設立北都,建立代政權,續據匈奴故地。隋唐時,突厥又在今和林格爾境內建大利城進行管轄。以後的宋、元、明、清歷代,這里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女真、韃靼、瓦剌、蒙古相繼生息之地。把這塊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正式命名為烏蘭察布,是從清朝天聰年間開始的。據《綏遠通志》記載,烏蘭察布得於蒙古語「烏蘭察布」一詞,即為 「紅山口」之意。「紅山口」在歸綏城(今呼和浩特市)東北25公里的大青山腳下,歷史上為重要軍事要塞。所轄六個部落旗於一定時間常常會盟於烏蘭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來的欽差大臣的檢閱和聽取皇帝的詔命,將會合處的地名冠之為盟。清天聰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烏拉特前、中、後三旗、茂明安部落、喀爾喀右翼部落(即達爾罕旗)等六個部落首次會盟於烏蘭察布,故有烏蘭察布盟之稱。
現屬烏蘭察布市管轄的豐鎮等地,早在乾隆年間,就在「口外七廳」的管轄之下。光緒年間,又定四子王部落及達爾罕的一部分墾地和村落為興和廳;設豐鎮東界盧家營等地至察右正黃旗九佐領地為興和廳;設寧遠界灰騰各村及毗連之右正黃、正紅兩旗地為陶林廳等。民國建立後,所有的廳一律改為縣治。
民國三年(1914年)曾建綏遠特別區,所轄有歸綏(民國元年以綏遠城糧餉同知廳並入前歸化廳,始稱歸綏縣)、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等八縣,烏、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綏東四縣(豐鎮、興和、陶林、涼城)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
民國要七年(1928年)改特區為綏遠省,當時廢道存縣,又將東四縣由察哈爾省劃歸綏遠省,連同民國十二年以後增設的包頭、集寧、安北、固陽、臨河等五縣,共17個縣均為綏遠省所轄。
1949年,綏遠省解放後,將全省調整為4 個專員公署、兩個盟、一個中心旗、一個省直轄旗。其中,集寧專員公署管轄集寧、豐鎮、陶林、龍勝、武川、興和6縣;和林專員公署管轄和林、清水河、托克托、涼城4縣;烏蘭察布盟管轄四子王旗、達爾罕、茂明安、中公、東公、西公6旗。今天的烏蘭察布基本上由集寧、和林兩個專員公署所轄地和原烏蘭察布盟所轄地構成。
遠古時期,烏蘭察布山地「森森極盛」,故《史記》謂居此之民族為「林胡」。秦漢以來,到17世紀末一直還是山西木材的供給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這里曾是「草過於馬背,擇水而棲,擇沃而耕,水草肥美」的優良牧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烏蘭察布草原風光的真實寫照。
烏蘭察布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雜居的地方。各兄弟民族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創造了這里的文明。同時,各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同歷代反動勢力的斗爭中,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遠的不說,在近代,就有波及到玫瑰營一帶的「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時豐鎮的「小狀元」起義,給這里的各兄弟民族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種子。抗日戰爭前夕,又有震驚中外的1936年紅格爾圖、百靈廟戰役;抗日戰爭中,我黨我軍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和在全市境內開展的敵後游擊戰,更使這里名揚四海;解放戰爭中,著名的集寧戰役,就發生在今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獨特的文物古跡,是烏蘭察布悠久歷史的見證。這里,出土過具有重大科研價值,距今900餘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屍;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窩闊台創業的事跡,還有解放戰爭時期「軍調」三人談判小組代表駐地、老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烏蘭察布主要旅遊景點:格根塔拉草原 ·黃花溝 ·輝騰錫勒草原 ·明徐低樓 ·唐代單於大都護府遺址 ·二龍什台國家森林公園 ·元趙王城遺址 ·九龍灣 百靈廟(吉祥灣)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玫瑰營鎮天主教堂 ·蘇木山 ·烏蘭察布岩畫 ·永興湖諸景 ·涼城岱海 ·輝騰錫勒外事旅遊中心 ·老虎山公園 ·輝騰錫勒鐵騎旅遊中心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維信國際高爾夫度假村 ·廟子溝遺址 ·和布克賽爾喇嘛廟 ·莫爾道嘎森林公園
新中國成立後的烏蘭察布,轄有四子王、達爾罕、茂明安、烏拉特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等6旗。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區建制撤消,所轄地區歸烏蘭察布盟管轄。同時,烏蘭察布盟原轄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劃歸巴彥淖爾盟。同年,烏蘭察布盟機關由固陽遷至集寧。這時的烏蘭察布盟轄有:1市、6旗、11縣共18個縣級區域,即集寧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豐鎮縣、涼城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卓資縣、興和縣、托克托縣。薩拉齊縣、固陽縣、武東縣。在此以後,武東縣、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劃出,商都縣、化德縣劃入,固陽縣、蘇尼特右旗、二連市劃入劃出,豐鎮撤縣建市。
1995年~1996年,和林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達茂旗劃歸包頭市。目前,烏蘭察布市轄集寧區、豐鎮、興和、涼城、卓資、化德、商都5縣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4旗共11個旗縣,213個鄉鎮蘇木,10個街道辦事處, 1826個村民委員會,204個居民委員會,8244個自然村(浩特)。總人口272.87萬人,其中主體民族蒙古族7.8萬人,占總人口的3.5%,漢族居多數,其他有回族、滿族、達斡爾族、朝鮮族、鄂溫克族、苗族、藏族、土族、維吾爾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
歷史走入20世紀90年代,烏蘭察布這片古老的土地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紀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風起雲涌為祖國北部這塊神奇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為烏蘭察布盟的歷史辟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我們相信,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一定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烏蘭察布的歷史上添上濃重的一筆。
行政區劃
2005年,烏蘭察布市轄1個區、5個縣、4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
烏蘭察布市面積54491平方千米,人口270萬人(2004年)。
集寧區面積 114平方千米,人口26萬。郵政編碼012000。區人民政府駐集寧新區。
豐鎮市面積27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012100。
卓資縣面積3119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012300。縣人民政府駐卓資山鎮。
化德縣面積2527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013350。縣人民政府駐長順鎮。
商都縣面積4304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13450。縣人民政府駐商都鎮。
興和縣面積3520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01365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涼城縣面積3451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013750。縣人民政府駐岱海鎮。
察哈爾右翼前旗面積 2734平方千米,人口26萬。郵政編碼012200。旗人民政府駐土貴烏拉鎮。
察哈爾右翼中旗面積 420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013550。旗人民政府駐科布爾鎮。
察哈爾右翼後旗面積 3803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012400。旗人民政府駐白音察干鎮。
四子王旗面積2401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011800。旗人民政府駐烏蘭花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
『玖』 和林格爾是不是古城啊詳細點
和林格爾縣歷史悠久,秦屬雲中郡、西漢置定襄郡,北魏時曾建都盛樂,唐代置單於大都護府,其後歷代都設縣置郡【其故址在今上土城村北,西漢為定襄郡成樂城,北魏時為盛樂,唐朝初年,663年(龍朔三年)遷渤海都護府於漠南(即漢代成樂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第二年又改稱為單於都護府或稱單於大都護府,唐朝中期以後,出現了節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王忠嗣任振武節度使,將振武軍遷至單於大都護府,振武節度使管轄著單於大都護府。從設置單於大都護府時起,這里就成為內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軍事中心。遼代在此設置振武縣,為豐州下屬的縣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稱為振武鎮。元代稱為振武城,可知當時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渾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渾河北面設置了紅城屯田所(今和林格爾縣小紅城),軍民共同在這一帶墾殖,生產的糧食多次輸往陰山以北地區賑濟。元朝北遷後,振武城便淪為廢墟。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內,清朝末年以後便遷移出去。】清康熙年間,在現在的城關鎮置二十家子驛站,因為當時有二十戶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和林格爾蒙古語為二十家子,和林格爾縣名稱由此而來),雍正
和林格爾縣地圖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
『拾』 和林格爾縣的歷史沿革
和林格爾縣歷史悠久,秦屬雲中郡、西漢置定襄郡,北魏時曾建都盛樂。
唐朝初年,663年(龍朔三年)遷渤海都護府於漠南(即漢代成樂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第二年又改稱為單於都護府或稱單於大都護府,唐朝中期以後,出現了節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王忠嗣任振武節度使,將振武軍遷至單於大都護府,振武節度使管轄著單於大都護府。從設置單於大都護府時起,這里就成為內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軍事中心。
遼代在此設置振武縣,為豐州下屬的縣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稱為振武鎮。
元代稱為振武城,可知當時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渾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渾河北面設置了紅城屯田所(今和林格爾縣小紅城),軍民共同在這一帶墾殖,生產的糧食多次輸往陰山以北地區賑濟。
元朝北遷後,振武城便淪為廢墟。
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內,清朝末年以後便遷移出去。清康熙年間,在城關鎮置二十家子驛站,因為當時有二十戶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雍正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爾縣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區中壩村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遷回縣城。
1950年2月5日,原國民黨縣政府撤銷,正式成立了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後,和林格爾縣先隸綏南專署、薩縣專署,後隸平地泉行政區、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