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古城遺址
⑴ 襄陽的歷史
襄陽區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 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 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 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 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 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1968年8月改稱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屬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為襄樊市襄陽區。
⑵ 求湖北地區的太古文明!!
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
(這是我網路的,具體你還是去大學的圖書館查查,或者歷史學教授)
下面是我從豆丁網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詳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舊石器時代 建始直立人遺址 位於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原稱巨猿洞,俗稱龍骨洞。1968年至2000年間曾在此進行了9次發掘,發現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時發現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80多個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遺址為東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長120米,高6—7米,寬2—15米。洞內為早更新世堆積,東洞發掘區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為13層,直立人牙齒化石分別出自東洞的第八層、西洞的第八層和西支洞的第五層。距今約120-250萬年,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點,對研究巨猿的生存、遷徙和滅亡以及巨猿與人類發展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西猿人遺址 位於鄖西縣城東10餘公里安家鄉神霧嶺東坡。俗名白龍洞。距今約50萬至100萬年,為我國8處猿人遺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發現8枚猿人牙齒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豬、鼠狗、大熊貓、劍齒象、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糞便化石。後來,又發現了一批人工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跡象,被稱為「鄖西猿人文化」。白龍洞內景物壯觀,穹窿式、攢尖式、藻並式景物互相接連,上懸千姿百態的「石鍾」、「石乳」、「石幔」、「石佛」,各種景象栩栩如生。
學堂梁子遺址 位於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先後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發現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命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距今100萬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鋪猿人遺址 位於鄖縣梅鋪龍骨洞。1975年在此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20多種動物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
長陽人遺址 位於長陽縣城西南45公里大堰鄉。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洞遺址 位於鄖西縣香口鄉。2004年在香口鄉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
雞公山遺址 位於荊州市荊州城小北門外4公里處的郢北村雞公山,是一處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址和舊石器時代加工場遺址。遺址內文化層厚達1米多,由於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可見其加工石料來自遠處。遺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由5個礫石圍成的圓形石圈和腳窩等居住遺跡,石圈直徑約2米,其內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推測,石圈應是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的遺跡。遺址中還出土有石製品數萬件,石器類型以小型刮削器為主。此外,在遺址的南部還發現有一處石器製作場所。雞公山遺址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現已在原地建立了遺址博物館,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秋木溝遺址 位於鄖西縣河夾鎮小秋木溝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在此發現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約10厘米的錐形石質砍砸器,重約700千克,3枚石英質的刮削器,重約100千克。
古犀牛洞遺址 位於神農架紅坪。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發掘,為舊石器遺址。共出土各種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實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動物化石和骨骼殘骸中,有犀牛、大熊貓、野牛、斑鹿、水鹿、劍齒象、獼猴、豹、狼、獐、麂、豪豬、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個個體,劍齒象也已拼出6個個體。另外,出土的舊石器有20餘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錘以及石葉、石片等。這些舊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為原料的,多為擊打加工而成,該洞的發現對鄂西北古人類活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樟腦洞遺址 位於房縣白窩鄉棗陽村。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出土石製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鑽具等,以邊刃刮削器數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兩岸,還發現了距今九至十二萬年的鰱魚山遺址和距今十三萬年左右的伴峽小洞遺址。這兩處都發現了人類的用火遺跡和珍貴的舊石器,還發現了距今二萬七千年的榨洞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發掘了三萬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遺址 位於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發現於1954年。面積約40萬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餘年,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士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雕龍碑遺址 位於棗陽市鹿頭鎮武庄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發現於1957年,1990~1992年間進行了發掘。遺址中發現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跡,並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動物骨骼數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它遺址中所沒有的,尤其是一幢類似現代單元房並配有拉門的房屋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世界古遺址中也屬罕見。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河遺址 位於天門市石河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遺址發現於1957年,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石家河遺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陰湘城遺址 位於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還發現了大型分間房子,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門板灣遺址 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
走馬嶺遺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屯子山村的交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築。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築有城門。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嶺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早期。走馬嶺屈家嶺文化古城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走馬嶺遺址的發現為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廟山遺址 位於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長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遺跡。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築,房址內有坡頂、竹骨泥牆、隔牆等遺跡。小型房基面積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積52平方米。磨製石器品種多,製作精細,多為斧、錛類工具。陶器有口徑達76厘米的陶盆、蛋殼胎彩陶,還發現有陶鼓、陶搖鈴等陶質樂器。大型陶盆、蛋殼胎彩陶的出現及內黑外紅的燒造工藝,均表明關廟山陶器製造工藝的領先地位。遺址中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徵、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家垸遺址 位於沙洋縣五里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為梯形,東西牆各長640、南牆400、北牆00米,西牆緊鄰東港河,並引東港河水環繞城址一周為護城河。南北城牆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還不能肯定就是當時的城門。西牆中段偏北至城的東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紹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內採集到大溪、屈家嶺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遺物,故城址的年代總不越出這個范圍。
陶家湖遺址 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雞鳴城遺址 位於公安縣獅子口鎮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6年發掘。東西400、南北5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外有護城河,唯東牆中段不知何時何故斷缺,城垣平面近似一個C字。城內中央有高出周圍1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台地,上發現大量紅燒土堆積,當是遺址的主要居住區。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雞嶺遺址 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計有墓葬12座,瓮棺葬(兒童或嬰兒墓)15座,房屋10座,窯6座,溝25條,灰坑52個;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類有刀、斧、鑿、箭簇等,陶器類有鼎、瓮、罐、盤、杯、碗、缽、器蓋等,玉器類有玉環等。其中紅釉陶鼎、蛋殼陶碗、穿孔石刀堪稱同時期器物中的精品。該聚落由生活居住區和制陶作坊區組成。在生活居住區發現1號房基全部由石塊砌成,房基結構為較規整的長方形,面積近150平方米。這種大型石砌房基在整個長江中游同時期都屬於首次發現。 城背溪遺址 位於宜都紅花套鎮。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發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製,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製石器有斧、錛。 陶器採用泥片貼塑法製作。陶系主要是夾砂夾炭紅褐陶,少數灰褐陶和泥質陶,一部分器表施紅衣,胎黑色。多數陶器有紋飾,以淺而錯亂的繩紋為主,細繩紋、印壓紋、刻劃紋等少。器形主要有釜、缽、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穀殼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農業的證據。
後港遺址 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
店子頭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肖家坪村。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達7000平方米。1994年發現,1998年發掘。分為9個層位。器形陶器類有罐、釜、支座、碗、鑿、砍砸器、穿孔石飾、石片等;發掘出一些獸骨,可辨認的動物有豬(牙)、羊(牙)、鹿(牙、角)、魚(腮、鰭)、大型動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遺址中清理出兩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
官莊坪遺址 位於秭歸縣香溪鎮官莊坪。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994~2000年進行了6此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共發現灰坑27個、灰溝3條、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屬於新石器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灰坑5個,房基1座;屬於二里頭時期的墓葬4座、灰溝1條;東周時期灰坑19個,房基1座 、灰溝1條,墓葬2座;屬於宋、明時期的灰坑2個、灰溝1條、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嶺文化遺存中灰坑都是不規則圓形淺底,遺物以泥質灰陶碗、盤、豆及夾砂黑陶罐、鼎等為主。房基僅發現柱洞及墊土層。其中77號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以大熊貓作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園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楠木園村。海拔110~140米,面積逾100000平方米。遺存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碎骨,其中以魚的鰓蓋為主,獸骨也占相當比重。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飾繩紋的夾砂深褐色陶為大宗。器類有圜底釜、支座、平底缽、圈足碗、壺等。這類遺存中的釜、支座與城背溪文化同類器接近,其年代略晚於城背溪文化或與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時代。
神農洞 位於隨州市東北60公里歷山。傳神農氏誕生於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口「方一步」,洞內可「容數人立」,壁石凝蒼顯綠,極具古色。
相關鏈接 1.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2.新石器時代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長陽紗帽山發現距今10萬年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1970年在建始龍骨洞發現六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屬「步氏巨猿」距今250萬年----200萬年。1975年在鄖縣梅鋪龍骨洞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俗稱白龍洞)發現八枚猿人牙齒化石,距今100萬年----50萬年。1989.1990年在鄖縣曲遠河口出土了兩具完整的顱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距今100萬年。2004年在鄖西縣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據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發展層次即從建始人-----鄖縣人-----鄖縣亞種人----鄖西人----長陽人------鄖西智人這一脈胳,進而推斷出鄂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並早於黃河文明。
⑶ 棗陽市太平鎮有哪些自然村
關於襄樊!
一、地理環境
襄樊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被漢水分為南北兩城,南為襄城,北為樊城。襄樊交通發達,自古即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四省通衢」之稱。歷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樊市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屬於我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西部為荊山山脈放武當山余脈的山區,東部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間的低山丘陵區,北部地處武當山、桐柏山之間,素稱「鄂北崗地」,漢水流域及南部地區為較開闊的沖積平原。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16o 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國南北過渡型的氣候特徵。
襄樊市198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市域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200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棗陽市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內涵豐富,獨具特色,屬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秦漢以前,襄樊市為艱、盧、鄀、羅、鄢、谷、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隨後為楚境,秦漢以後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區域和歷朝歷代的重鎮。
古襄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張自忠棗陽抗日會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其間英才名士也如繁星,堪稱人文薈萃、燦若繁星。這里是伍子胥、宋玉、劉秀、龐統、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英才。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軼聞傳說,這里是發展旅遊的理想地方。
襄樊交通優勢突出,「一條漢江、兩座機場、三條鐵路、四通八達公路」是襄樊水、陸、空立體交通的寫照,尤其是高速公路發展十分迅速,以我市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十」字形與周邊城市相聯,可與1000公里左右的大城市朝發夕至。同時,也為我市發展現代物流業和商業提供了條件,襄樊正在成為鄂西北及鄂豫陝渝毗鄰地區的物流中心,樊城有華洋堂、襄城有鼓樓商場;人民廣場有解放路品牌專賣店一條街;另外還有著名的白鶴市場、新華市場等,居全國最佳商業城市第54位。襄樊的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較高,科研院所、大學院校、金融機構、涉外服務、醫療單位等比較完善,如襄樊學院,中心醫院等等,在鄂西北及毗鄰地區堪稱一流。
二、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中國歷來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遠在60萬年前,人類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歷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襄樊市始建於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為省轄市,1983年9月與襄陽地區合並,實行市帶縣體制。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華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和「隆中對」,聞名中外的《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1回發生在襄樊這片大地上。宋玉、杜審言、孟浩然、皮日休、張繼、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蘊。
襄樊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這里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和東漢漢光武帝劉秀的誕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多寶佛塔,有號稱「華夏第一城池」全國最寬的護城河。諸葛亮在襄陽隆中躬耕10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戰場,也是歷史文人騷客薈萃之地,孕育了楚國詩人宋玉、戰國時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詩人杜審言、孟浩然、張繼和宋代書畫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歷史賢達雅士的足跡和傳頌千古的詩章。李白在《襄陽曲》一詩中寫道:「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堤。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近幾年,全市大力開發了被確定為國家名勝風景區的古隆中風景區,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條街,恢復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當年寫下膾炙人口的名作《登樓賦》的仲宣樓以及明王府、昭明台,開辟了峴山自然風景區、潭溪萬山風景區、鹿門山自然
⑷ 中國有幾個棗陽市我在的一的 是湖北的
就一個
湖北省棗陽市
湖北棗陽地處鄂豫邊界的漢水與唐白河匯合處東部,屬漢水流域。介於東112°30′至113°00′和北緯31°40′至32°40′之間。東連華中重鎮武漢、西接古城襄樊。棗陽境東西寬53公里,南北長78公里,總面積為3277平方公里,占襄樊市面積的12.26%;其中林地和荒山758平方公里,水面74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768平方公里,概括為「二山、二水、六分田」。 全境以平原為主。東北部、南部是山,中部、北部為崗地和平原。崗地面積大,有「九十九崗頭,勞人萬古愁」之說。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的東北部玉皇頂,海拔778.5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最低的西南部瓦子崗,海拔70米。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平均269天,年平均降水量750至1000毫米,全年日照2100小時。有主要河流180條,分為滾河、黑青河、小黃河、三夾河、鶯河、淳河六個水系統和沙河、滾河、熊河、華陽河、清潭河、黑青河、小黃河七大河流。沙河由東北部向西南,境內流長80公里,流域面積717平方公里,經新市、鹿頭、吉河、市區,在琚灣與滾水會合,至襄陽注入唐白河。有名山46座,其中大阜山為自然風景區。 棗陽歷史悠久,秦為蔡陽縣,漢置章陵縣、隋設棗陽縣至一九八八年撤縣建市,歷經1300多年,棗陽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新石器時代 的遺址雕龍碑、西周時期居住遺址象弓河、劉秀故里白水寺、以及紅學、香草堂、報恩寺、白竹園寺森林公園等李白、韓愈、孟浩然、錢起等文人墨客均到此瀏覽題賦、這里被漢代大科學家張衡譽為「龍飛白水、松子神陂」的寶地。 棗陽盛產小麥、稻米、棉花、瓜果等,是著名的水果之鄉。礦產資源得天獨厚,金紅石貯量2.4億噸,鈣芒硝、食鹽、大理石、膨潤土、磷礦石、重金石、石灰石、石英石等品位高,貯量多、開采價值高。改革開放以來,棗陽走出了一條「工農一體、城鄉共榮」發展地方經濟的路子。92-97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省經濟十強縣市」,1998年全市工農業總值111.1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0億元。擁有機械、化工、輕紡、卷煙、食品、醫葯、電子等十多個行業,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與經濟建設同步,城市布局合理,「龍飛白水」市標矗立市中心,市區樓房鱗次櫛比,格調新穎,科技文衛體事業蓬勃發展,環境優美,氣候適宜,是交通旅遊,興辦實業的理想之地。 全市有總人口105.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85.99萬人,非農業人口為19.22萬人。漢族約占總人口數的99.72%,有漢族、回族、土家族、朝鮮族、黎族、滿族、壯族、高山族、蒙古 族、彝族、侗族11個民族。除漢、回兩族外,其餘9個民族,多系建國後由中央、省、地先後分配棗陽機關、學校、廠礦等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屬。 棗陽於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棗陽縣,建立棗陽市,轄18個鎮,4個鄉,3個辦事處,2個國營農場。623個村(居)民委員會,3997個村(居)民小組。
⑸ 棗陽在哪是哪個省的
湖北省棗陽市 湖北棗陽地處鄂豫邊界的漢水與唐白河匯合處東部,屬漢水流域。介於東112°30′至113°00′和北緯31°40′至32°40′之間。東連華中重鎮武漢、西接古城襄樊。棗陽境東西寬53公里,南北長78公里,總面積為3277平方公里,占襄樊市面積的12.26%;其中林地和荒山758平方公里,水面74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768平方公里,概括為「二山、二水、六分田」。 全境以平原為主。東北部、南部是山,中部、北部為崗地和平原。崗地面積大,有「九十九崗頭,勞人萬古愁」之說。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的東北部玉皇頂,海拔778.5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最低的西南部瓦子崗,海拔70米。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平均269天,年平均降水量750至1000毫米,全年日照2100小時。有主要河流180條,分為滾河、黑青河、小黃河、三夾河、鶯河、淳河六個水系統和沙河、滾河、熊河、華陽河、清潭河、黑青河、小黃河七大河流。沙河由東北部向西南,境內流長80公里,流域面積717平方公里,經新市、鹿頭、吉河、市區,在琚灣與滾水會合,至襄陽注入唐白河。有名山46座,其中大阜山為自然風景區。 棗陽歷史悠久,秦為蔡陽縣,漢置章陵縣、隋設棗陽縣至一九八八年撤縣建市,歷經1300多年,棗陽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新石器時代 的遺址雕龍碑、西周時期居住遺址象弓河、劉秀故里白水寺、以及紅學、香草堂、報恩寺、白竹園寺森林公園等李白、韓愈、孟浩然、錢起等文人墨客均到此瀏覽題賦、這里被漢代大科學家張衡譽為「龍飛白水、松子神陂」的寶地。 棗陽盛產小麥、稻米、棉花、瓜果等,是著名的水果之鄉。礦產資源得天獨厚,金紅石貯量2.4億噸,鈣芒硝、食鹽、大理石、膨潤土、磷礦石、重金石、石灰石、石英石等品位高,貯量多、開采價值高。改革開放以來,棗陽走出了一條「工農一體、城鄉共榮」發展地方經濟的路子。92-97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省經濟十強縣市」,1998年全市工農業總值111.1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0億元。擁有機械、化工、輕紡、卷煙、食品、醫葯、電子等十多個行業,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與經濟建設同步,城市布局合理,「龍飛白水」市標矗立市中心,市區樓房鱗次櫛比,格調新穎,科技文衛體事業蓬勃發展,環境優美,氣候適宜,是交通旅遊,興辦實業的理想之地。 全市有總人口105.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85.99萬人,非農業人口為19.22萬人。漢族約占總人口數的99.72%,有漢族、回族、土家族、朝鮮族、黎族、滿族、壯族、高山族、蒙古 族、彝族、侗族11個民族。除漢、回兩族外,其餘9個民族,多系建國後由中央、省、地先後分配棗陽機關、學校、廠礦等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屬。 棗陽於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棗陽縣,建立棗陽市,轄18個鎮,4個鄉,3個辦事處,2個國營農場。623個村(居)民委員會,3997個村(居)民小組。
⑹ 古代的鄢城是現在的哪
鄢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市。
宜城市的地理位置:宜城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界隨州、棗陽,南接鍾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地處東經111°57′-112°45′,北緯31°26′-31°54′。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53公里,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
宜城市稱謂的歷史:
1、夏為巳國;
2、周為羅、鄀鄢地;
3、春秋時並於楚,為巳阝、鄀、鄢3邑;
4、秦時為鄢、巳阝、鄀3縣,隸屬南郡;
5、公元前192年(漢惠帝三年),改鄢縣為宜城縣;
6、748年(唐天寶七年)又改名宜城縣,宋、元、清名因之;
(6)棗陽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鄢城的相關歷史事件:
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
在戰爭中,秦將白起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楚的戰略主動。秦軍孤軍客戰楚境,期於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攻入楚國。
並採用了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然後沿長江東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焚毀楚國的宗廟和夷陵,取得最後的勝利。此戰,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⑺ 湖北棗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白竹園寺風景區
棗陽雲峰寺
九連墩戰國古墓
青龍山熊河風景區
唐梓山
⑻ 湖北省襄樊市有哪些革命烈士的遺址和事跡
襄樊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為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樊市襄陽地區合並後,現轄襄陽、南漳、保康、谷城四縣和棗陽、老河口、宜城3個縣級市。總面積1.9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5萬。
襄樊市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屬於我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西部為荊山山脈放武當山余脈的山區,東部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間的低山丘陵區,北部地處武當山、桐柏山之間,素稱「鄂北崗地」,漢水流域及南部地區為較開闊的沖積平原。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16o 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國南北過渡型的氣候特徵。
襄樊市198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市域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200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棗陽市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內涵豐富,獨具特色,屬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秦漢以前,襄樊市為艱、盧、鄀、羅、鄢、谷、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隨後為楚境,秦漢以後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區域和歷朝歷代的重鎮。
襄樊市境內歷代戰爭頻繁,人文薈萃。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張自忠棗陽抗日會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其間英才名士也如繁星。這里是伍子胥、宋玉、劉秀、龐統、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英才。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軼聞傳說,這里是發展旅遊的理想地方。
襄樊市旅遊資源以融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為特色,可供游 覽觀賞的歷史古跡、革命舊址、自然風光、現代工程景點甚多。加之 地處華中地區旅遊線路的交匯點,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夭獨厚的條件, 東游武漢、大洪山,西覽武當山、神農架,南下張家界、江陵、葛州 壩和三峽,北上古都西安、洛陽,都經由市區中轉,路程均不出一日,分別有汽車、火車、飛機直達。
襄樊市人文景觀資源堪稱豐富。到川歷年查明的文物點708處,其中古遺址185處,古墓葬220處,古 建築陰處,古石刻110處,古樹106處,古化石4處。出土文物表明, 域內進入人類文明較早,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在各類著名歷史古跡中,寶剎禪林有承恩寺、白水寺、廣德 寺、鹿門寺:古塔精英有廣德寺多寶佛塔,古城遺址有鄧城、楚皇城、襄陽城、夫人城等;王墓、名人墓有明襄簡王墓、擂鼓墩一號、二號 墓、杜甫墓、盂涪然墓、伍子餚墓、余岡丸家古墓群,魯城河古墓群 等;名人故居有水鏡庄(司馬徽)、古隆中(諸葛亮、、米公伺(米 帝)、習家池(習郁、習鑿齒)、劉秀故里、蔡侖故里。
境內三國遺跡甚多,是「古三國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 要景點除古隆中、水鏡庄外,引人神往的還有徐庶故居、龐統故居、 諸葛亮讀書的學業塔、「建安七子」之一王桑故居、孫堅隕斃處風林 關、劉備馬躍檀溪遺址、關羽水淹七軍的冒口川、曹操得襄陽後置酒 歡晏的漢濱樓、劉表的「呼鷹壇」遺址等。
⑼ 棗陽哪個鄉鎮最有發展前景,大家來華山論劍
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古白水鄉)是歷史「十大明君」之一——東漢世祖光武帝劉秀的故里,「光武中興」的發祥地,素有「古帝鄉」之稱。改革開放以來,吳店鎮抓住發展機遇,立足鎮情,以農業起家,靠工業發家,建城鎮興家,走出了一條「糧豐林茂,工興商活,城鎮崛起,旅遊興旺」的發展之路。全鎮版圖面積366平方公里,共轄46個村(社區居委會),人口11萬人,2011年,工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2億元,農業總產值18億元),財政收入8848萬元。吳店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處在漢十高速公路進出口處,這里歷來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千山獻寶車馬鬧,山貨雲集吳家店」,享有「買不空的吳家店」之美譽,並有「商賈通八省,物流挽九州」之說。鎮內名勝古跡甚多,東有光武舊宅——皇村劉秀遺跡陳列館和戰國楚墓九連墩,西有千年古剎白水寺,南有劉秀聚兵計伐王莽的巍巍磨劍山,北有西漢古城遺址舂陵城。被列為國家AAA級風景區和湖北省外事參觀風景名勝區,與隨州神農洞、襄陽古隆中齊名,成為(武)漢——十(堰)旅遊線上必經的旅遊熱點。吳店鎮具有南山北崗中間畈三類不同的地域特點,棗陽水流量最大的滾河——橫穿鎮域東西,昆河、優良河縱橫全鎮南北,是棗陽市重要的優質糧棉油和農副特產品生產基地。被列為「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吳店鎮企業從五十年代的手工業作坊起家,現已發展擁有1300家,從業人員2.8萬人,初步形成了輕紡、機械、塑料化工、汽車配件、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五大特色工業園區。先後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和「湖北省副縣級工業園區」。吳店鎮城區規劃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現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萬人,18條主要街道排列有序,呈「井」字形,棋盤狀分布,樓房林立,鱗次櫛比,逐步建設形成了新型工業、行政辦公、商業貿易、醫療教育、文化旅遊、休閑居住等六大功能小區,各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整個小城鎮充滿了強烈的現代城市氣息,被評為「全國村鎮建設示範鎮」、「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和「湖北省小城市改革試點鎮」、「全省衛生鄉鎮」
⑽ 棗陽屬於湖北的哪個市
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境內名勝古跡眾多,被漢代大科學家張衡譽為「龍飛白水、松子神陂」的寶地。
棗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鄂豫邊界的漢水與唐白河匯合處東部,屬漢水流域。全境以平原為主,崗地面積大,有「九十九崗頭,勞人萬古愁」之說。
棗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悠久的歷史賦予棗陽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在黨的富民政策下,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棗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工農業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市區人口已達20萬人,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現代化城市骨架已全面拉開。年供電量4.8億度,日供水能力12萬噸.並建成綜合市場80個、專業市場24個、水果批發市場1個,形成5條商品貿易一條街。成為鄂北崗地的一顆明珠。
棗陽市地處中國湖北省西北部,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座新型城市。現轄15個鎮(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110萬,地域面積3277平方公里。
棗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鄂豫兩省交匯處,東靠「九省通衢」的經濟重鎮武漢,西依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南臨經濟發展的江漢平原,北抵資源豐富的南陽盆地。棗陽市位於湖北省武漢、襄樊、宜昌「金三角經濟帶」主幹線的中部,是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棗陽居於由湖北、河南、陝西、四川、重慶等五個省市70多個縣市共同構建的秦巴經濟走廊的前沿位置,是接東連西的紐帶,是東部企業「中拓西進」的戰略跳板和重要橋頭堡,區域優勢十分明顯。
棗陽市交通十分便捷。漢丹鐵路、316國道橫穿東西,寺沙省道縱貫南北。境內的「漢(武漢)十(十堰)」高速公路把棗陽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北上可直達許(許昌)樊(襄樊)高速公路,並與京珠高速公路相連;南下,由襄(襄樊)荊(荊州)高速公路與滬蓉高速公路相通。從棗陽南下東進、北上西行都十分便利。襄樊劉集機場距棗陽市區僅40公里,可飛往上海、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
棗陽屬於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熱冬冷,春秋溫和,四季分明。冬干夏濕,光照充足,無霜梅長,雨量適當。但也有寒潮、伏旱、秋澇、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出現。適宜種植小麥、水稻、大麥、芝麻、油菜、花生、大豆、棉花、煙葉、麻類等農作物,白蘿卜、胡蘿卜、白菜等蔬菜,蘋果、梨子、桃子、棗子、栗子、獼猴桃、山楂等特產,松樹、楊樹、中草葯等植物。境內已發現的礦藏資源有23種,其中金屬8種、非金屬15種,鹿頭鎮金紅石礦儲量居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太平鎮的大理石分布面積約20平方公里,儲量2億立方米。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新石器時代的雕龍碑遺址、白水寺、唐梓山、白竹園寺、青龍山、熊河風景區等。
棗陽處於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帶,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境內平原、丘陵、山區共存,地貌多姿,物種繁多。全市山地面積大,達150萬畝,其中牧草地5萬多畝,棗陽特別適宜發展豬、牛、羊、雞、鴨、鵝等多種家畜家禽,是發展畜禽業的理想之地。
棗陽歷史悠久,自秦設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建縣歷史。棗陽人傑地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里,素有「古帝鄉」之譽。境內有距今約6000年的雕龍碑遺址,它是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之間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九連墩」戰國楚墓群,有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勝白水寺,有道教聖地唐梓山,有佛教名寺白竹園寺;更有風景如畫的熊河青龍山風景區等自然景觀。棗陽被漢代科學家張衡譽為「龍飛白水,松子神陂」的寶地。李白、孟浩然、韓愈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游歷於此,並留下贊美的詩篇。
今天的棗陽,社會安定,民風淳樸,市民既有南方人的精明能幹,更有北方人的朴實豪爽特點。勤勞的棗陽人民為建設國家、建設自己的家園努力奮斗,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先後榮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化、體育、科技、衛生、民政工作先進市等稱號。電力、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良好。
棗陽能源充足,發展穩健。周圍有兩大煤礦、兩大油田、兩大水利樞紐工程和一個大型火電廠,充足的能源供應為棗陽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經過多年發展,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優勢顯現,已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農副產品加工、精細化工、輕紡等四大工業支柱產業和水果、畜禽等農業支柱產業,集群效應正在強化並得到釋放。綜合實力曾進入全國百強,連續八年進入全省十強,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 投資棗陽,就是投資未來。「十一五」期間,棗陽市委、市政府把棗陽定位於「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基地、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國內外生產要素流動與重組的承接基地和區域性物流中心」。今天的棗陽,乘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東風,將以最滿意的服務、最優厚的政策、最優越的環境,熱忱歡迎更多的海內外朋友前來投資興業,共創美好的明天。
棗陽市東靠「九省通衢」的經濟重鎮——武漢,西依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東連西的紐帶,東部「中拓西進」的戰略跳板和重要橋頭堡。棗陽交通便捷,漢(武漢)丹(丹江口)鐵路、316國道、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並與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滬(上海)蓉(成都)高速公路相通,距襄樊機場40公里。
棗陽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帶,氣候適宜,地貌多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中國「桃之鄉」。棗陽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是漢光武帝劉秀故里,素有「古帝鄉」之稱。這里有雕龍碑原始部落文化遺址、戰國楚墓九連墩、千年古剎白水寺、國家森林公園白竹園寺、青龍山生態旅遊風景區等名勝古跡。
棗陽地處湖北經濟發展「金三角」黃金地帶,十堰至武漢汽車工業走廊中心地帶,是湖北重點發展地區之一。目前,棗陽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市委、市政府確立了「項目立市、富民強市」的發展戰略,把項目作為加快市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點和切入點,積極營造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使投資者在棗陽享受到同類地區最優惠的政策。對來棗陽投資的企業,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辦證、「一個窗口」收費和限時辦理制、跟蹤督辦制,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環境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來棗陽投資興業。
棗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鄂豫兩省交界處,介於東經112°30′至113°00′和北緯31°40′至32°40′之間;東與隨州市接壤,西與襄陽縣毗連,南與宜城市為鄰,北與河南省新野、唐河、桐柏三縣相連。南北長78公里,東西寬65公里,總面積3277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 積的1.76%。
棗陽市地形屬丘陵崗地。東北和南部分屬桐柏山、大洪山余脈,丘陵起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玉皇頂為境內最高點,海拔778.5米,其餘大都在400米左右;中部和西北為崗地和平原,連綿漫崗與襄北、光北 組成湖北著名的「三北崗地」,崗地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4.8%,海拔高度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境內最低點是蔡陽瓦子崗,海拔70米。境內有名山46座,其中大阜山為自然風景區。有主要河流178條,分為滾河、黑青河、小黃河、三夾河、鶯河、淳河六個水系。概括為「三山一水六分田」。
棗陽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無霜期為232天,年均降水量在500至1000毫米之間。降水量分布是:東北部和南部降水量950至1000毫米,中部850至950毫米,西部750至85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1255毫米(1964年),日最大降水量為260.9毫米(1973年4月29日);年最小降水量為548.3毫米(1966年)。伴有寒潮、伏旱、秋澇、暴雨、冰雹等災害天氣現象,對工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棗陽日照充足,年平均2100小時左右,日平均5.8小時,年日照率48%,基本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
棗陽年平均氣溫15.5℃。山區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氣溫下降0.5℃。年氣溫變化,一月份最冷,歷年平均2。3℃;七月份最熱,歷年平均27.7℃。極端最高溫日達40.8℃(1959年8月21日至23日);最低溫日為零下15.1℃(1977年1月30日);歷年各月晝夜溫差為8.5℃至10.4℃之間,元月至6月溫差在10℃以上,7月最小為8.5℃以下,余介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