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陝西半坡遺址游記

陝西半坡遺址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2-08 16:41:46

① 半坡遺址的參觀游覽記

為了讓我們這些城市裡的孩子了解一些農業知識,體會一下農村生活,學校組織我們去農場參觀。

星期五早上,我們坐車去農場。一路上,兩旁的樓房高低不平,還有田野和河流在其中縱橫交錯,非常迷人。

到了農場,一下車我們就向蔬菜大棚走去。大棚形狀似一個立體的直角三角形,它的斜面是由幾塊塑料布圍成的,另幾面是由磚砌成的牆,透過塑料布,大棚里的蔬菜可以採集到陽光。塑料棚可以調節棚內的溫度和濕度,模擬夏季的氣候,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冬季吃到夏季的蔬菜了。在第一個蔬菜棚里,我們看到裡面種著十幾排西紅柿,每一株西紅柿都由四個竹竿支起的三腳架支撐著,西紅柿還沒有成熟,還是綠色的,像一盞盞綠色的小燈籠掛在上面,非常有趣。在另一個大棚里種著一些黃瓜,它們還很小,一個個毛茸茸的,頭頂還戴著一朵朵小黃花,可愛極了。

參觀完蔬菜大棚,我們來到養雞場,一排排的籠子里養著許多雞,雞在籠子里很擁擠,挺可憐,據說這樣一來可以節約場地,二來雞運動量小,可以節省飼料。在每隻雞的面前都有一個食槽,食槽下方有一個放雞蛋的槽,雞下蛋後,雞蛋可以通過一個鐵絲網做成的斜面滑落到槽中,可以方便地把雞蛋收集起來。

接著,我們又來到養豬場,豬圈裡養的豬有大有小,大的像一頭小牛犢,小的像一隻小哈巴狗。那些豬有的在呼呼大睡,有的晃著尾巴在吃食物,有的懶洋洋的在曬太陽,憨態可掬。我們還看到美國品種的進口豬,這些豬又肥又大,還長著棕色的毛,它們的食槽比普通的要大一倍。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么大的豬。後來,我們還參觀了農場小學,並到農家吃了午飯,直到下午兩點才一一(依依)不舍地離開農場。

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了許多在城市裡見不到的東西,增長了很多知識,我非常喜歡學校組織的這樣的活動

② 半坡遺址觀後感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征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新石器時代,陝西半坡遺址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典型。有幸參觀了半坡遺址博物館,它既給了我不少驚奇,也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凝視著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u,我不禁驚詫於古代人類的智慧。
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接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製它,他們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來創造出他們所需的物品。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後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裡抓魚時,發現前端有叉的木棒總能捕到更多的魚,並且有很多是掛在叉叉上;或許經過很長時間他們才觀察到這一點,但終究是觀察到了:鉤狀能捕到很多魚!於是這個消息傳開了,很多人又開始嘗試,於是又過了很長時間,又發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像!骨針上的那個小孔——針眼,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走進第二陳列廳,紅陶欲奪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彷彿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雙粗糙卻靈巧的雙手製造著如此完美的藝術品。他們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半坡時代陶器數量很多,技術也比較成熟。如出現了大量的陶缽,陶缸,陶盆,甄等。我們最高興的是親眼看到了尖底瓶,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於提攜。它是一種汲水器具,其汲水過程符合力學原理:將尖底瓶側置水中,待汲滿了水,尖底瓶會自動浮起來並且保持平衡。這可能是尖底和雙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們都很難想像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還有一種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較大,但是至今這個尖底瓶的用途還未弄清楚。我猜,這種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種貯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們為了供奉而特別製造出這樣一個大造型;還有可能是由於尖底瓶對半坡人幫助很大,他們為了紀念它、感謝它而造出這個大瓶子來。我覺得很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麼從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出這個力學原理的?即使他們腦中沒有什麼力學原理可言,但他們卻造出了這么漂亮又實用的尖底瓶,這僅僅是半坡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嗎?我有點狐疑。
陶器上有很多圖案,較多的一種就是魚紋了。由於半坡人居住在滻河沿岸,漁業自然在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對魚也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他們想記錄下來,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只有通過在陶器上的紋飾來表現了。這里並不是說半坡人以魚為圖騰,只是魚已經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魚紋也隨之產生了,這也是半坡人對美的追求。
我也追尋著半坡原始的美,追尋著歷史的美。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遺址中佔有很大的面積,每一個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為土坑墓和瓮棺墓兩種。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內,其內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為同性合葬,沒有發現異性合葬;還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還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個因犯了錯誤而受懲罰的成員的下場;有屈肢葬,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親復仇中抓獲而被活埋的。還有一種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兒的,一般位於居住區之內的村落路旁,並且每個陶瓮上都留有一個小孔,可能是供幼兒「靈魂出入」的吧。

結語:打開歷史這扇大門,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得到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不,我們要接受歷史,還要去思索歷史,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輕輕揭開克里奧女神的那層面紗,讓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③ 關於半坡遺址的小故事100字的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1957年建成博物館。

④ 半坡遺址好玩嗎

還行。那裡有一些文物,也有一些復原的場景,看過之後可以感受一下古代先民的生活狀況和生存環境,更會給觀光者對半坡文化的發展延續和中華民族的成長發達的歷程以很大的想像空間。

⑤ 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代表作之一-人面魚紋彩陶盆,它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急啊

這說明當時已經可以燒制彩陶了!是歷史的進步。而且還可以繪制圖畫

⑥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復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制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⑦ 急需一篇陝西游記!!!!

對不起我只有資料,不過參考參考吧!

陝西省

簡稱陝、秦。位於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與山西、內蒙、寧夏、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等7個省區毗鄰,成為聯結西北、西南的天然紐帶。

地圖:陝西省

行政區劃 陝西省省會為西安市。全省有 5 個地級市,8個縣級市,84個縣。

表:陝西省行政區劃

人口、民族 1994年人口3481萬。除漢族外,有44個少數民族在全省雜居、散居。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已超過10萬人,1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蒙古、壯、藏等 4個民族。陝西省有佛教(含喇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派別,全省各縣均有信教群眾分布,重點分布在關中一帶,屬於中國重點的宗教活動場所共11處。
建制沿革 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據考古發現,關中地區早在六七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春秋戰國時為秦地。秦為內史郡、上郡、漢中郡,部分屬北地郡。漢屬司隸部及益州、並州諸部。唐屬關內、山南等道。宋初置陝西路,後分屬永興軍及秦鳳、利州等路。元設陝西行中書省。明置陝西布政司。清為陝西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陝北建有革命根據地,1937~1948年為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
自然資源和物產 由於秦嶺山系橫貫陝西省中部,將陝西省分成溫帶和亞熱帶兩個自然帶,因此陝西省兼有中國南北方兩大特色,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全省土地面積 20.56萬平方千米 ,其中耕地面積353.3萬公頃。林地 836.3萬公頃,草地353.5萬公頃,森林面積497.35萬公頃 ,集中分布於秦嶺、巴山、喬山 、關山 、黃龍山五大林區 。森林覆蓋率為24.10%,林木蓄積量3.21億立方米 。其中秦嶺林區是中國重點林區之一 ,主要用材林有 :雲杉 、冷杉 、柏類、鐵杉、落葉松、油松、華山松、白皮鬆、馬尾松、櫟類、樺類、楊類、刺槐、泡桐等。野生纖維、油脂、澱粉、果品、化工原料植物及中葯材資源也十分豐富 。僅中葯材就有 1000 多種,產量較大的有生地、甘草 、黃芪 、連翹 、五味子 、川烏等,名貴中葯材有天麻、杜仲、黃連、麝香、鹿茸等。野生動物種類較多,稀有珍貴動物有金絲猴、熊貓、羚牛、蘇門羚和朱䴉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煤 、石油 、天然氣 、油頁岩 、鈾、鐵、錳、鉬、鈦、鉻、汞、銻 、錸、鎳、銅 、鉛 、鋅 、金、銀以及磷、硫、石棉 、藍石棉 、石膏 、重晶石 、晶質石墨、滑石、綠松石等86種,其中錸居全國第一位,鉬、汞、重晶石居全國第二位,石棉、水泥灰岩居全國第三位,磷礦儲量居西北五省之首,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三位,以銅川為中心的渭河北岸 , 有陝西黑腰帶之稱 , 近年發現的神府煤田,儲量達1000億噸以上。陝西省河川年徑流總量為414.42億立方米,以長江、黃河水系為主,年徑流總量分別為322.45億立方米和92.9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 169.69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有 32.82億立方米,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38.46萬千瓦,長江、黃河分別為858.09萬千瓦和580.37萬千瓦。
陝西省的農業兼有南北方兩大類型,種植業是農業的主導部門,但耕作制和作物種類南北各不相同,陝南屬亞熱帶作物區,以水稻種植為主,主要分布於漢中盆地,而關中平原則以種植小麥為主,成為中國小麥的主產區之一,玉米是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 八五期間已建成 266.7萬公頃基本農田,即133.3 萬公頃無水利設施的農田和 133.3 萬公頃水澆地。楊陵已成為全國小麥育種天然基地。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6個小麥品種中,楊陵培育了4個。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花生為主,果樹有蘋果、梨、棗、核桃、柿、柑橘等。陝西為蘋果大省,種植面積46.7萬公頃,總產 22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陝西省在歷史上是一個盛產牛羊的富饒之地,畜牧業是僅次於種植業和副業的農業部門,口馬、黃牛、驢、駱駝 、綿羊 、山羊以關中和陝北最多 ,還有秦川牛 、關中驢、佳米驢、奶山羊等均有名。肉類產量44.5萬噸。陝西省境內有漢水、黃河、渭河等較大江河,水域面積41.0萬公頃,養殖水面2.8萬公頃 ,1990 年水產品產量為2.1萬噸 。陝西省物產豐富,土特產品種繁多。生漆主產於秦巴山地;平利縣的牛王漆馳名中外;有名的秦椒產於關中八百里秦川;核桃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 柿子產於關中 , 以臨潼火晶柿最為有名;紅棗產於大荔、清澗等縣;蘋果主產於秦嶺山麓和陝北高原;獼猴桃主產於陝南和周至、戶縣等地,還盛產油桐籽、木耳、黃花、蠶繭、板栗、棕片等;陝西天麻,主要產於漢中、安康、商洛等地,產量居中國第一位。
經濟文化 1995年陝西國民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提前5年實現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陝西省是中國的工業中心之一,已形成了以機械、紡織為主,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建材、冶金、森林工業、食品、造紙等工業在內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中電力、飛機製造業和電子 、 彩色顯像管 、 縫紉機等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西安、寶雞、咸陽、銅川為主要工業中心,延安、漢中等各縣市也都建立了中小型企業。從1991年起,陝西提出「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和「科技興陝」的總體發展戰略,多方籌建以西安為中心,西至寶雞 ,東達渭南,綿延 300多千米的關中高技術產業開發帶,並實行與沿海經濟特區相同的優惠政策。成立於1991年的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經過5年的建設,到1995年底已累計創辦科技開發企業 421家,批准外資項目2052個,吸引外資15億美元,涌現了一批其產值和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公司。陝西是聯結中國西南、西北的交通要沖,目前鐵路通車里程為1845.2千米,其中電氣化鐵路已達 982千米,隴海復線橫貫關中平原 ,寶成鐵路穿越秦嶺,是通往西南的大動脈,與襄渝線、陽安線、咸銅線、西韓線、梅七線 、 西戶線等形成了鐵路運輸網路 。 全省公路總里程3.80 萬千米 ,基本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 ,連接陝南、陝北、關中,貫通城鄉山村的公路交通網。民航開辟了20多條航線,可通北京等 26 個大中城市 ,4 條省內航線可達延安 、漢中、安康、榆林。陝西省的郵電通信事業發展較快,已成為西北通信樞紐和其他省市的重要接轉中心。陝西省的文教衛生事業已發展到新的水平,至1990年底,全省縣級以上政府部門所屬研究與開發機構179個,公共圖書館57座 ,高等學校 47所,中等專業學校107個,普通中學3041所,小學 3.72萬所,衛生機構6416個。古老而深受群眾喜愛的劇種有秦腔、眉戶、碗碗腔、漢劇等,還有仿唐樂舞、陝北秧歌、民間社火、火花等群眾 文藝活動 , 皮影戲也是頗 有特色的地方戲種之一。民間工藝美術品在國內外頗負盛名,如西安、乾縣等地生產的各種仿唐彩俑、器皿、馬、駱駝、侍女、文臣武將等,與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並列的耀州青瓷,鳳翔罩金漆器,木版年畫,戶縣農民畫等,陝西皮影、剪紙等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1993年陝西省國內生產總值614.51億元。
名勝古跡 有橫亘於中南部的秦嶺山脈,有東部的華山、中部的終南山(又稱太乙山)、西部的太白山和西安南部的翠華山、南五台山和驪山等名山。有藍田猿人遺址,半坡遺址,西京灃京、鎬京和秦阿房宮,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及岐山、扶風縣的周原遺址;大型帝王陵墓72座,著名的有黃帝陵、秦始皇陵、漢茂陵 、唐昭陵 、唐乾陵等 ;古建築中保留完整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有唐代修建的大、小雁塔和明代修建的城牆、鍾樓、鼓樓等;西安碑林保存有漢唐至今大量的石刻藝術,還有漢中的宋代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等;寺廟有興教寺、香積寺、興善寺、草堂寺、清真寺、樓觀台、法門寺、三原城隍廟杜公祠、葯王廟、武侯祠等;革命紀念地有延安革命舊址、文物及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西安事變舊址等。

⑧ 半坡遺址有什麼特色

新石器時代,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所有部落已經開始進入了半穴居時代。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半坡遺址即是其中之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的東方,渭水支流滻河河床的上層河階,背對關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著滻河,附近草木興盛,河裡的魚蝦與陸上小動物不可勝數,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後經考古發現,河階上建有數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頂或圓形或三角形,人們就住在這種半穴居的土坑內。

半坡遺址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豐富的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遺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築,有的是地面建築。每座房子在門道和居室之間都有泥土堆砌的門坎,房子中心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周圍有1個至6個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牆壁都用草拌泥塗抹,並經火烤以使堅固和防潮。

圓形房子直徑一般在4米至6米,牆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編籬笆並塗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長方形房子面積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達160平方米。儲藏東西的窯穴分布於各房子之間,形狀多為口小底大圓袋狀。家畜飼養圈欄兩個均作長方形。

這些房屋均採用木骨塗泥的構築方法,其建築風格:門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雛形,再向屋內發展,形成了後進的"明間";隔牆左右形成兩個"次間",正是傳統的"一明兩暗"的形式,如若橫向觀察,又將隔室與室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形成"前堂後室"的格局。

半坡遺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約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進門後,前面是活動空間,後面則分為3個小間。前面的空間是供氏族成員聚會、議事的場所;後面3個小間,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領的住所。同時,也是老人和兒童的"集體宿舍"。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從早期的"半地穴式"發展而來的。這種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築而成。整個房子用12根木樁支撐,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規整的柱網,初具"間"的雛形,它是我國以間架木為單位的"牆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構框架式建築。

半坡這種隨農業經濟興起的河階住地,不僅出現於半坡村所在的滻河與灞水河兩岸的河階地,該地域附近隨處可見類似遺址的分布,據考古統計,已發現數十處之多。可見,這種"河階寶地"是多麼的受歡迎。

河階台地不僅建立起燦爛的半坡文化,也是許多著名遺址的發源地,像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在磁山遺址有兩座房基址,為橢圓形和圓形。半地穴,深約1.2米,長3米,寬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階。房內堆積很多,蘆葦壓印的燒土地當是房子牆壁或屋頂的遺存。

窖穴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等幾種,以長方形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塊大礪石,周圍散布很多石塊、石片、殘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當時石器加工場所。有的底部發現在石磨盤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糧食窖穴形狀多長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間,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積,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間。

從半坡遺址的住房狀況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住房發展已經從茹毛飲血、巢穴而居的蠻荒時代演變到住房條件初步細分的居住文明時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