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墓地遺址
① 大理市公益性公墓------蒼山萬佛寺海會是否合法
是否合法這個問題,您可以資訊客服,是否有相關證書,問清購買以後是否有民政局下發的安葬證書(原件一定不能是復印件)。
② 蘭陵是什麼意思
(一)魯國建立次室邑地處魯南的今蒼山縣蘭陵鎮周圍區域在夏、商、西周時代為鄫國(向城西北有鄫國故城遺址)所屬。公元前602年,經淮河入海的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鄫國以南茫茫濕地和浩瀚湖泊現露大面積灘塗,成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魯國季孫行父(季文子)任魯國正卿大夫,掌管魯國經濟大權。這時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勢北上,搶占黃淮灘塗。鄫國弱小,無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魯國,為維護魯國利益和季孫氏費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魯國軍隊、奴隸南下,占據今蘭陵建立次室邑。同時,在魯國、鄫國井田上耕作的奴隸們也紛紛南下謀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灘塗邊開墾「王土」。一時間黃淮灘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隸們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魯國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稅畝」制度。於是,次室周圍的土地上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自耕農,農戶家庭單位,有了屬於諸侯規定或自己登記納稅的姓氏,老百姓從此成為農民的別稱。公元前568年,鄫國秘密歸附魯國,魯國莒國發生戰爭,魯國收復鄫國故地。因魯國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家族長期專權,次室成為魯國南部疆土上並行於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機構,並建有宮殿式建築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憂君愛國的凄婉故事。漢劉向《列女傳.魯漆室女》載:「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三年,魯果亂,齊楚攻之,魯連有寇。男子戰斗,婦人轉輸不得休息。」據魯穆公和三年後的時間推算,此為公元前382年。齊楚爭霸,魯國衰微,次室當為楚國控制,成為與吳越爭霸北方的陣地。今縣域至開陽(今臨沂)、莒國(今莒縣),這一東北至西南的狹長地域成為楚國新辟的東北邊疆。楚國派出官員管理鄫國故地,《荀子》「堯問」篇中有繒丘(鄫國故地)之封官拜見見楚相孫叔敖的記載。(見中國歷史地圖集:公元前350年諸侯稱雄形勢圖)。
(二)楚國更名蘭陵。據考,蘭陵地名應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間出現,距今約2320多年,名字應與楚國大夫屈原擔任楚懷王左徒期間有關。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懷王時的左徒,他「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兼管楚國內政外交事務,受到懷王的信任,權重一時。秋,為合縱連橫攻秦,屈原首次東使齊國。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任三閭大夫。前312年,為緩和楚齊兩國因爭霸的對立,楚懷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齊國,齊楚復交。此時楚國佔有東北邊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稱霸,誰佔地盤誰做主。次室是和魯國公室曲阜相對應的地理名稱,帶有濃郁的魯國色彩,楚國要在魯國舊地建立行政機構,須廢除魯三桓專政遺留下來的「次室」,還要讓魯國遺民接受楚人的統治。他們認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魯國舊地,還要打上楚國政治的印記。擬定一個充滿時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義不容辭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戰國時代,烽煙四起、群雄爭霸,諸侯林立。屈原從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東使齊國,大江東去,入邗溝達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東北邊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齊的必經之地。屈原作為主管民政外交事務的重臣,對東北邊邑密切關注,應是這個時期將次室改名蘭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蘭陵令,距楚人占據蘭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齊亦64年間隔,蘭陵地名早已定位。
蕭氏家釀:蕭氏家釀即蘭陵美酒。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記載「鬯其酒」。漢代蕭氏精釀製造,亦稱「蕭王美酒」。蕭家重臣,朝覲漢宮,貢酒侍賓,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負盛名,世代傳承。【鎮中蘭陵美酒廠內有美酒車間有釀造工藝流程】 蘭陵不等於蕭,因為它的文化很多內容。蘭陵歷史文化 蘭陵荀子文化 戰國時期兩任蘭陵縣令的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公元前255年,先後兩次任蘭陵縣令近二十年,後居於蘭陵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其墓地陵園猶存,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國理念奠定了秦漢封建帝國統一發展的局面,治縣政績為蘭陵地區世代傳頌。荀子學術思想源於儒家而又有創新發展,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為代表,蘭陵地區人才輩出,法家學派代表韓非與秦朝開國丞相李斯「俱事荀卿」,從其「學帝王之術」;漢代學者劉向曾雲「蘭陵多善為學,蓋以荀卿也。」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傳說中造字的倉頡、造律條的邱營均出自蘭陵。歷代著名學者有:秦漢時期的疏廣、疏受、孟喜、蕭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繆襲、何承天、鮑照、鮑令暉、徐勉、何遜、顏之推,隋唐以後的顏師古、蕭穎士、賈仲明、蘭陵笑笑生等。
蘭陵美酒文化 蘭陵是美酒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釀酒業發達,以蘭陵美酒而著稱,釀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漢墓出土了兩壇印有「蘭陵承印」的陶質器皿裝有蘭陵酒,酒香依舊。唐朝詩人李白為蘭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絕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使蘭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揚古今,定格了蘭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蘭陵美酒榮獲金質獎章,更使這一傳統名酒名播海外,躋身於國家名酒之列。隨著釀造技術的不斷進步,至今蘭陵美酒系列產品以其品牌化、產業化優勢,不斷佔領國內外市場,在整個地區經濟發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蘭陵氏族文化 蕭望之,蕭何六世孫,字長倩,宣帝時,歷任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將軍光祿勛等職,為官剛正不阿,後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殺。其墓在今蘭陵鎮小仲村(實為蕭冢村)。其後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蕭齊、蕭梁政權統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國封建文化歷史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一章。蘭陵是蕭氏郡望尋根之地,近年來已有大批海內外蕭氏後裔前來祭祖,吸引越來越多的歷史愛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蘭陵運河文化 明朝萬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徵召民力歷時10年,在蘭陵西泇河下游開掘泇河運道,長260餘里,避開黃河的險要河段330里,沿泇河運道可直達京杭。此工程使蘭陵古鎮有了通航之利,成為經濟戰略重鎮,蘭陵古城牌坊高懸的「逵達鄒魯」、「衢通淮徐」匾額,見證了蘭陵明清時期的繁榮和輝煌。
蘭陵紅色文化 在近現代革命斗爭中,蘭陵地區留下了許多英雄史詩。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譽為文壇上的一顆彗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蘭陵紅槍會起義;抗戰初期中國軍隊與日軍在臨沂、台兒庄大戰時重創日軍的阻擊戰場;解放戰爭初期陳毅、粟裕在這里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了魯南戰役的勝利。
③ 雲南給有古墓
有的,楊家將的也在這邊但是我不告訴你在什麼地方.金沙灘之戰就在雲南,蛇太君的墓就在這邊.
④ 劍網3 蒼山洱海 乃古修死後埋在哪裡
親密之後 依然要到殷羊那裡算卦 酒神附體之後去蓮花峰山崖邊那個大石頭上面去喝酒 一瓶就可以了
⑤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也強制實行公墓了嗎
臨沂市現在都要求火葬公墓了
⑥ 大理蒼山腳下部隊遺址還有嗎
有的,影視城旁,三月街上面。望採納
⑦ 典故蒼山鑄志
不知對不對。。。 姑子山,俗稱灌子山、觀子山、女郎山 漢中曾經是道教始祖張修、張衡、張魯創建和傳播五斗米道的地方。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載:「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其後,張衡在漢中傳道,尤其從初平二年(191)到建安二 十年(215)年,張魯佔領漢中期間,更將五斗米道發展壯大,並建立政教合一的漢寧郡政權,26年間,在漢中留下了大量遺跡,不少遺跡經歷近千年,至今還有遺存。位於勉縣溫泉鄉中壩村姑子山(俗稱灌子山、觀子山、女郎山)的張魯女墓就是其中的一處。 最早記載張魯女墓祠的史料,莫過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漢)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遠望山墳,嵬嵬狀高,及即其所,裁(才)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入漢,謂之女郎水。」《隋書·地理志》亦載:「褒城縣南有女郎山。」宋《輿地紀勝》曰:「俗名女郎山。」可見,北魏時即建有張魯女墓及祠,可謂歷史悠久。 在《道家雜記》中,亦有關於張魯女墓的記載:「魯之女曾浣衣於山下,有白霧蒙身,因而孕焉。恥之,自裁將死,謂其婢曰:『我死後,可剖腹驗之。』婢如其言,得龍子一雙,遂送於漢水之濱。女殯於山,後數有龍至,其墓前成溪。」 清《漢中府志》轉載《郡國志》雲:「梁州(今漢中)女郎山,張魯女浣衣於上,女便孕,生二龍。及女死,將殯,柩車忽騰躍升此山,遂葬焉。其水旁浣衣石猶存。後平陵城有女郎山祠。」 在《傳仙錄》中有《張玉蘭》一文,內容卻是:「張玉蘭者,天師之孫,靈真之女也。幼而潔素,不茹葷血。年十七歲,夢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字篆文,繚繞數十尺,隨光入其口中。覺不自安,因遂有孕。母氏責之,終不言所夢,唯侍婢知之。一旦謂侍婢曰:『吾不能忍恥而生,死而剖腹,以明我心。』其夕無疾而終。侍婢以白其事,母不欲違,冀雪其疑。忽有一物如蓮花,自疈其腹而出,開其中。得素金書本際經十卷,素長二丈許,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將非人功。玉蘭死旬月,常有異香,乃傳寫其經而葬玉蘭。百餘日,大風雷雨,天地晦冥,失經。其玉蘭所在墳壙自開,棺蓋飛在巨木之上。視之,空棺而已。今墓在益州溫江縣女郎觀是也。三月九日是玉蘭飛升之日,至今鄉里常設齋祭之。靈真即天師之子,名衡,號曰嗣師。自漢靈帝光和二年已未正月二十三日於陽平化白日升天。玉蘭產經得道,當在靈真上升之後,三國紛競之時也。」這里,把該女說成是張衡之女,而非張魯之女,其地址說在益州溫江縣(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一些情節雖與其他記載有所不同,而明言「陽平化」,則當是在今漢中勉縣去世無疑。此史料被錄入宋《太平廣記》卷61。 《太平廣記》卷61同時轉載《集仙錄》雲:「褒女者,漢中人也,褒君之後,因以為姓。居漢、沔二水之間。幼而好道,沖靜無營。既笄,浣紗於浕水上,雲雨晦冥,若有所感而孕。父母責之,憂患而疾。臨終謂其母曰:『死後見葬,願以牛車載送西山之上。』言訖而終。父母置之車中,未及駕牛,其車自行。逾漢、沔二水,橫流而渡,直上浕口平元山頂,平元即浕口化也。家人追之,但見五雲如蓋,天樂駭空,幢節導從,見女升天而去。及視車中,空棺而已。邑人立祠祭之,水旱祈禱俱驗。今浕口山頂有雙轍跡猶存。其後,陳世安亦於此山得道,白日升天。」此故事中之「褒女」,未言是張魯之女,但其「浕口化」情節,亦符合「五斗米道」歸化方式,「浕口」亦在今勉縣境內。筆者以為,此「褒女」抑或就是張魯女,只是相傳過程中走了樣。 在地方誌乘中,也不乏有關張魯女墓的記載。清康熙時陝西巡撫畢沅《關中勝跡圖志》載,張魯女墓在褒城縣西南八十里,並援引《水經注》、《隋書·地理志》、《輿地紀勝》的記載。此處為褒城縣之西南,沔縣之東南,兩縣所距方位、里程自然不一,但顯然所指為同一處,即今勉縣之女郎山。清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即《漢中府志》)載:「女郎山,(沔)縣東四十五里。在黃沙驛南,山上有女郎冢,遠望山勢嵬嵬,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相傳為張魯女也。」據清光緒八年《沔縣新志》載:「灌子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山神廟競稱靈應,下有泉灌溉民田,故名。按此即《水經注》之女郎山也,在小中壩。山不甚高,而林木蔚然。《郡國志》雲:梁州女郎山,張魯女浣衣於上,女便孕而生二龍。及女死將殯,柩車忽騰越升此山,遂葬焉。其旁浣衣石猶存。」「漢張魯女墓,在縣東四十里灌子山,詳見《水經注》,舊志不載。小中壩人清明拜掃。」光緒後期編纂的《沔縣鄉土志》所載與此相同。 由於女郎山距離交通大道較偏,故歷代題詠較少,但並非沒有。唐代大詩人王維《送楊長史入川》詩曰: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馬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 官轎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應聽子規啼, 清代大文豪王漁洋寫有《女郎廟》一詩: 朝過女郎道,遙望女郎祠。溪水疑環佩,春山學黛眉。 千秋丹橘熟,一徑碧苔滋。日暮神靈雨,西風滿旌旗。 清光緒四年(1879),張魯女祠曾經修葺。經過民國時期,到解放初期,該祠規模不斷擴大。據筆者2001年12月31日在當地了解,至解放初女郎墓有廟36間,有五層磚塔一座。當地善男信女紛紛在祠廟瞻拜求子,尤其每年清明節廟會,香火很盛。1958年「大躍進」時,廟宇及塔均被拆毀,碑碣無存。 1985年,勉縣人民政府,把張魯女墓定為縣級文物遺跡保護單位。1987年在政府支持下,重建一小祠。1996年,經勉縣文化局、勉縣博物館批准,勉縣溫泉鄉光明村籌款51552.65元,重修女郎廟5間。廟柱有楹聯兩幅: 清風常護女郎廟 明月高懸觀子山 綠水沉星崖山跋涉尋女郎 青松掛月山下佇立憶芳魂 十多年來,女郎廟及其墓地香火日盛。2000年,漢中市政府將張魯女墓確定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有保護標志。2001年,勉縣溫泉鎮政府、勉縣博物館在女郎山頂建墓亭,立墓碑,碑正中為「漢五斗米教首張魯之女琪瑛之墓」,上款為「生於漢建安元年七月十二日,卒於漢建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享年二十二歲」。 目前,張魯女墓及祠已經成為勉縣旅遊勝地之一,逐步恢復著昔日的風采。
⑧ 臨沭蒼山公墓對外出售嗎,
山東臨沂寶泉寺靜園坐落於美麗的寶泉寺公園西側,千年的古寺,萬內年的古泉,自然的景觀,容依山傍水,得天獨厚。自古以來被公認為風水寶地。
2013年根據國家有關殯葬改革的條例法規和羅庄區民政局文件【羅民字(2013)37號】關於對寶泉寺公園墳墓集中管理的批復特成立寶泉寺靜園。
園區佔地200餘墓,特邀請國內著名風水大師和專業規劃設計團隊親臨現場參與規劃設計和建設,使之成為集觀光、旅遊、祭拜、追思、人文展覽為一體的現代園林式生態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