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盧龍縣考古遺址
❶ 盧龍縣在哪裡
樓主你好 盧龍縣
盧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1988 年,盧龍縣被確定為全國對外開放縣,並列入河北省秦(秦皇島)—唐(唐山)—滄(滄州)環渤海灣開放序列。盧龍縣交通發達,京哈、京秦、大秦、三條鐵路和 205 、 102 兩條國道及京沈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縣境內鄉鄉通油路。現代化通訊網覆蓋全縣,電力條件優越。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位於東經118°46』至119°08』、北緯39°42』至40°08』之間。東距濱海城市秦皇島80公里,西距新興城市唐山89公里,周邊與撫寧、昌黎、灤縣、遷安、青龍五縣為鄰。盧龍秦皇島市轄縣,總面積10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萬畝。現轄12個鎮,548個行政村。盧龍縣轄6個鎮、6個鄉:盧龍鎮、潘庄鎮、燕河營鎮、雙望鎮、劉田各庄鎮、石門鎮、下寨鄉、劉家營鄉、陳官屯鄉、印庄鄉、蛤泊鄉、木井鄉。
盧龍縣迄今已有3500餘年的歷史。上古唐堯之世屬冀州之域,隋唐以來縣城曾為郡、州、府、縣治所。史志所載名勝古跡頗多,有文物至今猶存,金大定年間重修的石幢,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商朝時這里曾是孤竹國的國都。歷史上著名的遜讓君位的伯夷、叔齊,其故里就在此地。春秋戰國至秦、漢時這里是遼西郡。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中的遼西恰是指此地。西漢著名將領李廣也曾在此地駐守。李廣箭穿石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坐落在城南六里之處,稱為「虎頭喚渡」的古渡口,就相傳是其射虎之地。正式將此地命名為盧龍縣始於隋朝,據說是因其北部依傍古之漆水(今青龍河)而有其稱。盧龍也是秦、漢長城的古塞名,叫「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因山體色黑形似龍而得名。由此也可以說,盧龍縣名也是由「盧龍塞」移用的。
遼、金時,將這里改稱平州。元朝時,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從明朝起這里又改稱為永平府。當時此地地處邊關,又是連接山海關和京師的交通要沖,因而這里又成為了一座軍事重鎮。明末,皇太極因屢攻寧城不克,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清朝時,這里仍稱永平府。清廷在這里長期駐守重兵,以拱衛京師和保衛皇陵[清東陵]。在明、清兩朝,永平府一直是京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這里也就有了「京東第一府」之稱。
盧龍的古城建築和城外原有的八景絕大部分已毀於戰火,現存的古跡僅有始建於金代的石幢[俗稱石塔]。石幢呈八角形,共有七層,高約十米。幢的四周有十二根石柱和欄板環繞,柱、欄上刻有雲中浮龍、石獅、和人物造型,其形態各異,姿態優美,極其生動。幢身的上、下均雕刻著八條盤龍,幢身中間刻有佛像、飛天神象、佛經和創建石幢記。整座石幢造型極為美觀,雕刻極為精湛,堪稱為石雕中的傑作。
盧龍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有34種,礦產產地137個。礦產資源以砂石為主,建築砂儲量3.4億噸,含碳酸鈣在0%以上的石灰石儲量1.2億噸,花崗岩儲量30萬立方米,白雲石、硅石、重晶石等儲量豐富。鐵、金、油母頁岩等也有一定儲量。主要礦產資源具很好的開發條件。
盧龍縣工業發展較快。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現已初步形成符合當地特點的生產體系。全縣縣辦工業52家,有煤炭、化工、機械、紡織、水泥等22個工門類。主要產品有350多種,有31種達到省級以上標准。DL乳酸、鋼絲鎖、檸檬酸鈉、手把壺、油石等20多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工業企業尤以石、水泥、陶瓷等產品為主的建材業發展較快。縣域南部石門地區有武山水總公司、陶瓷總公司、武山石礦等7個規模較大的建材企業,已經構成了建材工業基地的雛形。目前,全縣鄉鎮企業中農用汽車系列、璃纖維製品系列填補了省內空白,汽車內裝飾板、檸檬酸鈉、電教器材等填了國內空白。
盧龍縣農業已形成穩固的基礎,多年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發展創匯農具有廣闊的前景。農業生產條件好。過近幾年大規模的配套建設,主分乾渠灌溉網遍布全縣,1992年實現了全縣水利化。農產品豐富多樣,農物有甘薯、玉米、小麥、水稻、花生、大豆等。甘薯是主栽作物,盧龍素有「薯縣」、「粉鄉」之稱,是華北甘薯主產區之一,甘薯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產鮮薯5.5億公斤以上。以甘薯為原料搞多層次加工已形成規模。化工產品有乳酸、檸檬酸鈉,出口日本、德國、荷蘭等國。正在研製開發的有L型乳、檸檬酸、總溶劑、酒精、醫葯、植物膠、變性澱粉、飴糖、蛋苕酥等化工品和食品;加工的食品有澱粉、粉條、粉絲、粉皮、罐頭、薯脯、薯醬、冷、薯葉柄、薯棗、膨化薯片等。全縣7家湯粉廠年生產能力1.5萬噸,產品大部分出口。從長遠看,薯類產品原料豐富,逐步由傳統加工向深層次、綜合開發發展。盧龍發展干鮮果品加工業有充足的原料,尤其是盧龍的「石門核桃」以個大、皮薄、香甜、含油量高而馳名中外。盧龍素有養豬的傳習慣,牛、羊、雞、鴨、鵝等畜發展較快,幾年前盧龍已被確認為全國奶山羊、商品牛基地縣。
盧龍縣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吸引外商提供了良好條件。京山、京秦、大秦三條鐵路橫貫東西,五個火車站均勻分布;公路四通八達,京山、京秦、三撫干線公路環繞四周,鄉級公路1992年全部實現油路化。電話與秦皇島市並網,可以與國內外直撥通話。供電條件較好。其它方面的基礎套設施也比較齊全。
❷ 盧龍縣在哪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在秦皇島
盧龍縣全縣總面積961平方公里,轄6鎮6鄉,548個行政村,總人口41.7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57‰,其中農業人口38.1萬人。耕地面積4.21公頃,農業人均1.66畝。
盧龍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7℃,降水725mm,雨量充沛。全縣耕地面積64萬畝,草場4萬畝,林地面積44萬畝,森林覆蓋率31.5%。
盧龍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34種,礦產產地137處,以砂石為主。建築砂儲量3.4億噸,碳酸鈣含量80%以上的石灰石儲量1.2億噸,花崗岩儲量30萬立方米,白雲石、硅石、重晶石等儲量也很豐富。鐵、金、油母頁岩等也有一定儲量。主要礦產資源具有很好的開發條件。
盧龍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全縣果樹面積13萬畝,其中乾果3萬畝。果品產量7200多萬噸,以「石門核桃」最為有名。板栗、李子、紅杏等也很有名。盧龍縣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洋河、飲馬河等六條主要河流,建國以來,全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修建了被譽為「群星落地」的121座小水庫,開挖了被譽為「銀河下凡」的68.6公里長的引清大渠,使全縣一半以上的耕地成為水澆地。
盧龍縣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甘薯產區,甘薯栽植面積多年來穩定在30萬畝左右。其最具特色的是甘薯生產加工,薯製品品種有13種以上,形成了兩大系列:一是化工產品系列。其中檸檬酸鈉填補了國內空白。二是食品加工系列。除澱粉、粉條、粉絲、粉皮外,還有冷麵、薯罐頭、薯脯、薯醬、金屬片、薯葉柄、薯棗、膨化薯片等產品。
1996年盧龍縣被命名為「中國甘薯之鄉」。
據《水經注》記載:「盧龍古城,始建於東漢建安12年(公元207年),魏武征踏頓所築城池」,始為土城,後經多次拓建。在古代,盧龍一帶的地理位置顯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故於明
❸ 介紹一下 河北 秦皇島市 的歷史!
秦皇島是因秦始皇東巡駐於此,並派人從這里渡海求仙而得名。原為一個孤島,到清乾隆年間成為陸連島。
秦皇島最早發現有人類居住的記錄是在50--100萬年前,在灤河東岸秦皇島市盧龍縣武山北側有喀斯特溶洞遺址,素稱狼洞,寬四丈,方兩丈,因石礦採石,洞內遺物已袒露出來。1976年曾整理出人頭顱骨化石、馬鹿頭骨和無名獸骨化石、六顆牙齒化石等。1982年,經北京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鑒定,為50--100萬年的動物化石,此外,還有灰燼遺跡。因此,認為是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被稱為"武山猿人遺址"。位於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孟姜鄉小毛山村西南金絲河畔的500米高地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石斧、石鋤、石鐮、石磨盤、石磨棒、石球等多件及大量的紋理粗糙的黑陶片。經初步認定,此為5000年前蘭古人類定居的地方,有比較齊全的生產、生活用具,是紅山文化的遺存。還有位於秦皇島市山海關區高建庄鄉黑汀村北、石河兩岸的高地處的將軍台新石器遺址,與小毛山為同一時期的古人類定居的地方,這里緊傍石河,便於魚耕。
在秦皇島地區最早出現的國家是三千年前商代的一個方國----孤竹國,位於今盧龍縣青龍河畔。《史記索引》載:「高湯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史志多有記載,「孤竹」本名「觚竹」,「觚」即商周時期用青銅制的酒器,「竹」即當年刻字記事用的竹簡或木簡。1973年,在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的銅器上,有銘文「觚竹」的字樣。這就表明孤竹文化的發達和孤竹地域的廣闊。 孤竹國國王的二子,就是古代的大賢人---伯夷、叔齊,忠於商而恥為周臣,不食周栗,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伯夷、叔齊更有「夷齊讓賢」之佳話,後人皆仰之。孔子說:「古之賢人也。」孟子說:「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韓非說:「聖人清若堯舜,行若伯夷。」屈原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為像也。」歷代帝王更是對伯夷、叔齊倍加歌頌。孤竹國還為後人留下了「老馬識途」的典故。至今,秦皇島還有孤竹國、孤竹城、闞各庄殷商遺址、書院山(夷齊讀書處)、首陽山等古跡名勝。
明、清時期,秦皇島地區行政區劃較為穩定。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
民國時期,隨著政權更迭,區劃變動比較頻繁。抗日戰爭時期,適應政治、軍事斗爭需要,秦皇島地區曾建立「遷盧撫昌聯合縣辦事處」、「臨撫凌青綏聯合辦事處」等。1945年以後形成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兩個區域。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是月,在秦皇島建立秦榆市,秦榆市轄山海關辦事處、一區(現海港區鐵道南)、二區、三區(現海港區鐵道北東區、西區)、海濱區、上庄坨區。1949年3月山海關改為市,劃歸遼西省;同時,秦榆市改稱秦皇島市,為河北省省轄市。1984年4月,國務院確定秦皇島市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❹ 尋找劉氏宗親 祖籍河北永平府撫寧縣(關門臉)劉家莊 現秦皇島市盧龍縣境內誰知道
我是盧龍劉田各庄的,還沒聽說有劉家莊。如果有大概位置,例如盧龍縣內大概哪個方向,我幫你問下。
❺ 河北省盧龍縣祖先有段姓嗎
虹高日頭低,大雨溫過溪
❻ 歷史上的首陽山權威的認為在哪裡
歷史上著名的首陽山位於甘肅省定西縣。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鎮張家灘村和古跡坪村交匯處,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稱,是古絲綢南路上的一顆瑰麗明珠。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長眠於此地而聞名全國。
在商代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的國君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鍾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後來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繼位。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進軍討伐商紂。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後,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馬韁繩,勸諫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攻伐別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吩咐將士不要為難他們。等到打敗了殷紂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為天子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的統治區,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採薇菜充飢。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❼ 盧龍有什麼古跡
盧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1988 年,盧龍縣被確定為全國對外開放縣,並列入河北省秦(秦皇島)—唐(唐山)—滄(滄州)環渤海灣開放序列。盧龍縣交通發達,京哈、京秦、大秦、三條鐵路和 205 、 102 兩條國道及京沈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縣境內鄉鄉通油路。現代化通訊網覆蓋全縣,電力條件優越。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位於東經118°46』至119°08』、北緯39°42』至40°08』之間。東距濱海城市秦皇島80公里,西距新興城市唐山89公里,周邊與撫寧、昌黎、灤縣、遷安、青龍五縣為鄰。盧龍秦皇島市轄縣,總面積10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萬畝。現轄12個鎮,548個行政村。 盧龍縣轄6個鎮、6個鄉:盧龍鎮、潘庄鎮、燕河營鎮、雙望鎮、劉田各庄鎮、石門鎮、下寨鄉、劉家營鄉、陳官屯鄉、印庄鄉、蛤泊鄉、木井鄉。
盧龍縣迄今已有3500餘年的歷史。上古唐堯之世屬冀州之域,隋唐以來縣城曾為郡、州、府、縣治所。史志所載名勝古跡頗多,有文物至今猶存,金大定年間重修的石幢,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商朝時這里曾是孤竹國的國都。歷史上著名的遜讓君位的伯夷、叔齊,其故里就在此地。春秋戰國至秦、漢時這里是遼西郡。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中的遼西恰是指此地。西漢著名將領李廣也曾在此地駐守。李廣箭穿石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坐落在城南六里之處,稱為「虎頭喚渡」的古渡口,就相傳是其射虎之地。正式將此地命名為盧龍縣始於隋朝,據說是因其北部依傍古之漆水(今青龍河)而有其稱。盧龍也是秦、漢長城的古塞名,叫「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因山體色黑形似龍而得名。由此也可以說,盧龍縣名也是由「盧龍塞」移用的。
遼、金時,將這里改稱平州。元朝時,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從明朝起這里又改稱為永平府。當時此地地處邊關,又是連接山海關和京師的交通要沖,因而這里又成為了一座軍事重鎮。明末,皇太極因屢攻寧城不克,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清朝時,這里仍稱永平府。清廷在這里長期駐守重兵,以拱衛京師和保衛皇陵[清東陵]。在明、清兩朝,永平府一直是京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這里也就有了「京東第一府」之稱。
盧龍的古城建築和城外原有的八景絕大部分已毀於戰火,現存的古跡僅有始建於金代的石幢[俗稱石塔]。石幢呈八角形,共有七層,高約十米。幢的四周有十二根石柱和欄板環繞,柱、欄上刻有雲中浮龍、石獅、和人物造型,其形態各異,姿態優美,極其生動。幢身的上、下均雕刻著八條盤龍,幢身中間刻有佛像、飛天神象、佛經和創建石幢記。整座石幢造型極為美觀,雕刻極為精湛,堪稱為石雕中的傑作。
盧龍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有34種,礦產產地137個。礦產資源以砂石為主,建築砂儲量3.4億噸,含碳酸鈣在0%以上的石灰石儲量1.2億噸,花崗岩儲量30萬立方米,白雲石、硅石、重晶石等儲量豐富。鐵、金、油母頁岩等也有一定儲量。主要礦產資源具很好的開發條件。
盧龍縣工業發展較快。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現已初步形成符合當地特點的生產體系。全縣縣辦工業52家,有煤炭、化工、機械、紡織、水泥等22個工門類。主要產品有350多種,有31種達到省級以上標准。DL乳酸、鋼絲鎖、檸檬酸鈉、手把壺、油石等20多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工業企業尤以石、水泥、陶瓷等產品為主的建材業發展較快。縣域南部石門地區有武山水總公司、陶瓷總公司、武山石礦等7個規模較大的建材企業,已經構成了建材工業基地的雛形。目前,全縣鄉鎮企業中農用汽車系列、璃纖維製品系列填補了省內空白,汽車內裝飾板、檸檬酸鈉、電教器材等填了國內空白。
盧龍縣農業已形成穩固的基礎,多年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發展創匯農具有廣闊的前景。農業生產條件好。過近幾年大規模的配套建設,主分乾渠灌溉網遍布全縣,1992年實現了全縣水利化。農產品豐富多樣,農物有甘薯、玉米、小麥、水稻、花生、大豆等。甘薯是主栽作物,盧龍素有「薯縣」、「粉鄉」之稱,是華北甘薯主產區之一,甘薯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產鮮薯5.5億公斤以上。以甘薯為原料搞多層次加工已形成規模。化工產品有乳酸、檸檬酸鈉,出口日本、德國、荷蘭等國。正在研製開發的有L型乳、檸檬酸、總溶劑、酒精、醫葯、植物膠、變性澱粉、飴糖、蛋苕酥等化工品和食品;加工的食品有澱粉、粉條、粉絲、粉皮、罐頭、薯脯、薯醬、冷、薯葉柄、薯棗、膨化薯片等。全縣7家湯粉廠年生產能力1.5萬噸,產品大部分出口。從長遠看,薯類產品原料豐富,逐步由傳統加工向深層次、綜合開發發展。盧龍發展干鮮果品加工業有充足的原料,尤其是盧龍的「石門核桃」以個大、皮薄、香甜、含油量高而馳名中外。盧龍素有養豬的傳習慣,牛、羊、雞、鴨、鵝等畜發展較快,幾年前盧龍已被確認為全國奶山羊、商品牛基地縣。
盧龍縣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吸引外商提供了良好條件。京山、京秦、大秦三條鐵路橫貫東西,五個火車站均勻分布;公路四通八達,京山、京秦、三撫干線公路環繞四周,鄉級公路1992年全部實現油路化。電話與秦皇島市並網,可以與國內外直撥通話。供電條件較好。其它方面的基礎套設施也比較齊全。
❽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有幾個鄉鎮
截至2019年月,盧龍縣下轄9個鎮、3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盧龍鎮、潘庄鎮、燕河營鎮、雙望鎮、劉田各庄鎮、石門鎮、木井鎮、陳官屯鎮、蛤泊鎮、下寨鄉、劉家營鄉、印庄鄉、河北盧龍經濟開發區。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明長城腳下,區位在北緯39º43′00″至40º08′42″,東經118º45′54″至119º08′06″之間。東西橫距28公里,南北縱距47公里。面積961平方公里。東連撫寧縣,南接昌黎縣,西南隔灤河與灤縣相望,西瀕青龍河與遷安市為鄰,北與青龍滿族自治縣以長城為界。東距秦皇島市區82公里,西距北京225公里,西南距石家莊432公里。
盧龍縣常用信息如下:
1、行政區類別:縣級行政區;
2、政府駐地:盧龍鎮;
3、電話區號:0335;
4、郵政區碼:066400;
5、車牌代碼:冀C;
6、行政代碼:130324;
(8)河北盧龍縣考古遺址擴展閱讀:
盧龍鎮位於河北省的東北部,盧龍縣中西部,是盧龍縣的縣城所在鎮,西與灤縣、遷安市隔青龍河相望,北、東、南與印庄鄉、下寨鄉、木井鄉相鄰,處於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內,隸屬秦皇島市。102國道、京沈高速從境內東西貫穿,西與北京相距240公里,東與秦皇島市相距70公里,交通便利。面積106.45平方公里。
潘庄鎮地處縣境北部偏西,鎮政府駐地潘庄村位於縣城北19公里。國家鐵路運輸大動脈大秦鐵路橫貫該鎮東西,省道三撫線(S363)、省道蛇劉線貫通東西南北。
燕河營鎮位於盧龍縣東北部,該鎮南與撫寧縣台營鎮為鄰,西與潘庄鎮相望,北倚長城,全鎮總面積107.56平方公里。燕新線、三撫公路和大秦鐵路過境。
❾ 請教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的歷史沿革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隸屬於秦皇島市,總面積961平方公里,全縣轄12個鄉鎮、548個行政村,總人口.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所轄6個鎮分別為:盧龍鎮(轄80個行政村)、潘庄鎮(轄27個行政村)、燕河營鎮(轄35個行政村)、雙望鎮(轄45個行政村)、劉田各庄鎮(轄76個行政村)、石門鎮(轄49個行政村);6個鄉分別為:下寨鄉(轄37個行政村)、劉家營鄉(轄15個行政村)、陳官屯鄉(轄34個行政村)、印庄鄉(轄40個行政村)、蛤泊鄉(轄41個行政村)、木井鄉(轄55個行政村)。 盧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1988年,盧龍縣被確定為全國對外開放縣,並列入河北省秦(秦皇島)—唐(唐山)—滄(滄州)環渤海灣開放序列。盧龍縣交通發達,京哈、京秦、大秦、三條鐵路和205 、102兩條國道及京沈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縣境內鄉鄉通油路。現代化通訊網覆蓋全縣,電力條件優越。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位於東經118°45'54"至119°08'6"、北緯39°43'00″至40°08'42″之間。東西橫距28公里,南北縱距47公里。周邊與撫寧、昌黎、灤縣、遷安、青龍五縣市為鄰。東距秦皇島市區82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25公里,西南距省會石家莊432公里。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盧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殷商時期為孤竹國地,春秋屬北燕,後為肥子國。秦漢至晉均屬幽州遼西郡。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設盧龍縣,屬北平郡。唐至遼、金時期屬平州,遼、金時,將這里改稱平州。元朝時,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從明朝起這里又改稱為永平府。當時此地地處邊關,又是連接山海關和京師的交通要沖,因而這里又成為了一座軍事重鎮。明末,皇太極因屢攻寧城不克,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清朝時,這里仍稱永平府。清廷在這里長期駐守重兵,以拱衛京師和保衛皇陵[清東陵]。在明、清兩朝,永平府一直是京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這里也就有了「京東第一府」之稱。元屬中書省永平路,明清為永平府首縣,屬直隸省所轄,1913年(民國二年)裁府設永平縣,翌年復置盧龍縣,屬津海道。1928年直轄於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遷盧撫昌和盧撫昌聯合縣,1945年復盧龍縣治。屬冀東行署。1949年8月,屬唐專署。1958年11月,析盧龍並入昌黎、遷安兩縣。1961年6月復置盧龍縣。1983年5月始,屬秦皇島市管轄。建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致力於縣城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60年代到80年代的接力治水,形成了「吃苦務實、團結奉獻」的盧龍精神,多次獲得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稱號,於1992年實現了水利化,步入全國水利化先進縣行列。80年代到90年代,鄉鎮企業建設和鄉村道路建設,為盧龍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988年,盧龍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247個開放縣之一,並列入河北省秦(皇島)一唐(山)-滄(州)環渤海開放區序列。90年代末開始,縣委、縣政府又著力實施龍頭帶動和項目帶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使域內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以甘薯、酒葡萄和養殖三大產業為龍頭的產業化建設模式已基本形成。1991年,盧龍被命名為「中國甘薯之鄉」。2000年又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酒葡萄生產基地縣」。 盧龍縣迄今已有3500餘年的歷史。上古唐堯之世屬冀州之域,隋唐以來縣城曾為郡、州、府、縣治所。史志所載名勝古跡頗多,有文物至今猶存,金大定年間重修的石幢,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商朝時這里曾是孤竹國的國都。歷史上著名的遜讓君位的伯夷、叔齊,其故里就在此地。春秋戰國至秦、漢時這里是遼西郡。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中的遼西恰是指此地。西漢著名將領李廣也曾在此地駐守。李廣箭穿石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坐落在城南六里之處,稱為「虎頭喚渡」的古渡口,就相傳是其射虎之地。正式將此地命名為盧龍縣始於隋朝,據說是因其北部依傍古之漆水(今青龍河)而有其稱。盧龍也是秦、漢長城的古塞名,叫「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因山體色黑形似龍而得名。由此也可以說,盧龍縣名也是由「盧龍塞」移用的。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盧龍的古城建築和城外原有的八景絕大部分已毀於戰火,現存的古跡僅有始建於金代的石幢[俗稱石塔]。石幢呈八角形,共有七層,高約十米。幢的四周有十二根石柱和欄板環繞,柱、欄上刻有雲中浮龍、石獅、和人物造型,其形態各異,姿態優美,極其生動。幢身的上、下均雕刻著八條盤龍,幢身中間刻有佛像、飛天神象、佛經和創建石幢記。整座石幢造型極為美觀,雕刻極為精湛,堪稱為石雕中的傑作。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盧龍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7℃,降水725mm,雨量充沛,全縣耕地面積64萬畝,草場4萬畝,林地面積44萬畝,森林覆蓋率31.5%。盧龍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34種,礦產產地137處,以砂石為主。建築砂儲量3.4億噸,碳酸鈣含量80%以上的石灰石儲量1.2億噸,花崗岩儲量30萬立方米,白雲石、硅石、重晶石等儲量也很豐富。鐵、金、油母頁岩等也有一定儲量。主要礦產資源具有很好的開發條件。盧龍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全縣果樹面積13萬畝,其中乾果3萬畝。果品產量7200多萬噸,以「石門核桃」最為有名。板栗、李子、紅杏等也很有名。盧龍縣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洋河、飲馬河等六條主要河流,建國以來,全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修建了被譽為「群星落地」的121座小水庫,開挖了被譽為「銀河下凡」的68.6公里長的引清大渠,使全縣一半以上的耕地成為水澆地。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到1998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8億元,其中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9.8億元、8.7億元、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7%;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57091萬元;縣財政收入實現8519萬元,其中地方性財政收入6397萬元。盧龍縣是傳統的農業縣,甘薯、酒葡萄、畜牧養殖被列為全縣農業產業化三條主線。盧龍縣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現已初步形成符合當地特色的生產體系。全縣縣辦工業52家,有化工、機械、水泥、陶瓷等4個工業門類。主要產品350多種,全縣有鄉鎮企業1萬多家,從業近5萬人,1998年總產值24億元。 盧龍縣工業發展較快。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現已初步形成符合當地特點的生產體系。全縣縣辦工業52家,有煤炭、化工、機械、紡織、水泥等22個工門類。主要產品有350多種,有31種達到省級以上標准。DL乳酸、鋼絲鎖、檸檬酸鈉、手把壺、油石等20多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工業企業尤以石、水泥、陶瓷等產品為主的建材業發展較快。縣域南部石門地區有武山水總公司、陶瓷總公司、武山石礦等7個規模較大的建材企業,已經構成了建材工業基地的雛形。目前,全縣鄉鎮企業中農用汽車系列、璃纖維製品系列填補了省內空白,汽車內裝飾板、檸檬酸鈉、電教器材等填了國內空白。 盧龍縣農業已形成穩固的基礎,多年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發展創匯農具有廣闊的前景。農業生產條件好。過近幾年大規模的配套建設,主分乾渠灌溉網遍布全縣,1992年實現了全縣水利化。農產品豐富多樣,農物有甘薯、玉米、小麥、水稻、花生、大豆等。甘薯是主栽作物,盧龍素有「薯縣」、「粉鄉」之稱,是華北甘薯主產區之一,甘薯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產鮮薯5.5億公斤以上。以甘薯為原料搞多層次加工已形成規模。化工產品有乳酸、檸檬酸鈉,出口日本、德國、荷蘭等國。正在研製開發的有L型乳、檸檬酸、總溶劑、酒精、醫葯、植物膠、變性澱粉、飴糖、蛋苕酥等化工品和食品;加工的食品有澱粉、粉條、粉絲、粉皮、罐頭、薯脯、薯醬、冷、薯葉柄、薯棗、膨化薯片等。全縣7家湯粉廠年生產能力1.5萬噸,產品大部分出口。從長遠看,薯類產品原料豐富,逐步由傳統加工向深層次、綜合開發發展。盧龍發展干鮮果品加工業有充足的原料,尤其是盧龍的「石門核桃」以個大、皮薄、香甜、含油量高而馳名中外。盧龍素有養豬的傳習慣,牛、羊、雞、鴨、鵝等畜發展較快,幾年前盧龍已被確認為全國奶山羊、商品牛基地縣。 盧龍縣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吸引外商提供了良好條件。京山、京秦、大秦三條鐵路橫貫東西,五個火車站均勻分布;公路四通八達,京山、京秦、三撫干線公路環繞四周,鄉級公路1992年全部實現油路化。電話與秦皇島市並網,可以與國內外直撥通話。供電條件較好。其它方面的基礎套設施也比較齊全。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 甘薯產業:盧龍縣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甘薯產區,其最具特色的擦黑農業就是甘薯生產加工。盧龍甘薯栽植面積多年來穩定在30萬畝左右,1998年鮮薯總產量達到6.86億公斤,為開發薯製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盧龍縣大力推進甘薯產業化進程。全縣現有薯製品加工企業18家,固定資產近3500萬元,年生產能力達2.6萬噸;有粉條、粉皮加工專業村115個,加工大戶29500個,民間小型加工機械廠50多家,已形成「小規模、大群體」的加工格局。盧龍薯製品品種有13種以上,形成了兩大系列:一是化工產品系列。其中檸檬酸鈉填補了國內空白。二是食品加工系列。除澱粉、粉條、粉絲、粉皮外,還有冷麵、薯罐頭、薯脯、薯醬、金屬片、薯葉柄、薯棗、膨化薯片等產品。1996年盧龍縣被命名為「中國甘薯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