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良渚遺址圖

良渚遺址圖

發布時間: 2021-02-09 02:30:19

❶ 為什麼說距今50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區域已進入了文明社會

沒有圖,只能按最基本的回答
遺址出土很多器物,有等級劃分。

❷ 良渚遺址玉器有什麼文化價值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佔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緻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面紋和獸面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面紋和獸面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復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面復合的圖像。這是在玉器器表僅有3×4厘米的面積上,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面紋,臉面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面以橢圓形的凸面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面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樑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徵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面復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發了學術界、古玉愛好者、收藏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學術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以來,「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灘、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村晉侯墓地、成都金沙遺地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春秋,中國古代玉器的頻頻出現,使得玉器文化更燦爛輝煌,極大推動了研究的進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玉琮。這種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創造,器形為外方內圓,中間是上下貫通的圓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飾神人獸面紋。對於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說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研究者在論述時,都把玉琮與神、巫聯系起來進行闡說,而玉琮的主人,則應是掌握神權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點,也不過十餘處,凡是隨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隨葬品一定比較豐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達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間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的一件,被稱之為「琮王」,成為國寶級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獸面紋的器種,以厚重、圓大、光素為特點。在良渚文化隨葬品中較多見,反山23號墓出土玉璧多達54件。研究者多認為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物。

玉鉞是與石鉞形態基本一樣的器物,石鉞是良渚文化常見的石器,作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製成鉞,就不具實用性,但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鉞的數量最少,而隨葬品中只要出現玉鉞,尤其是那種鉞的上端帶王冠飾、把手也用玉製作的豪華型玉鉞,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別高。不具實用性的玉鉞,象徵著軍事指揮權。

反山墓地的主人們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體現大量財富的玉璧,以及裝飾在冠帽上、佩帶在身體上的各種特殊玉飾件,充分顯示了他們是凌駕在廣大平民之上的貴族階層。

❸ 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良渚遺址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
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莫角山遺址
主詞條:莫角山遺址
莫角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中最大的遺址,位於今杭州市西北25公里,該遺址的中心土墩平面呈東西向的長方形,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土層厚達10.2米。大土台上還有三個小的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勢:南為烏龜山,北為小莫角山,東為大莫角山,整個人工堆建的巨大土墩台基形同一座所謂的「土築金字塔」。而在這個大土台上,現已發現有大片的夯築基址和大型柱洞遺跡,是當年大型建築的遺跡。而緊鄰莫角山遺址西北的就是反山遺址墓葬群這一所謂的「良渚王陵」。
此外,在「莫角山遺址」之外的太湖周邊地區,還分布著「青浦福泉山遺址」(殘留之人工土墩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武進寺墩遺址」(殘留之人工土墩高約20米,直徑約100米,遺址總面積90萬平方米)等諸多建有所謂「土墩金字塔」的大型聚落遺址,而這些以「土墩金字塔」為其特色的中心聚落或日「沒有經典城牆的城市」則連同其附近的中小聚落一起構成了4 800一4 500年前整個東亞大陸上聚落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最高的古文明區。在這個遺址群中,今人也同樣發現了類似「大汶口陶尊文字」的所謂「良渚文字」,以及各種體現了復雜邏輯思維能力的繁縟神秘之抽象圖案。對於這么一個遠在西元前3千紀前期就已經擁有了原始文字、原始城市和超高密度人口的古聚落群而言,其當初的「主人」究竟是誰,這究竟是一支脫離於中國歷史之外的「史前文明」,還是一支真正屬於中國歷史之有機組成部分的「中國文明」?顯然,鑒於前例已經證明,「地名干支密碼」對「前龍山時代」的「九黎」地區同樣適用,我們是不難就此直接找到答案的。事實上,無論是從今天仍被印在地圖上的震澤、漕湖等該地區附近的現代地名來看,還是從各種古地理文獻記載的具匾澤、躊陂、苞山、御兒、楱李城、句章等該地區附近的古地名來看,這個著名的良渚文化「古國」之主人無疑應該就是一個以中國「十二地支星神」之第一位「陬(子)」為其守護神的古老九黎語部族。
反山遺址
良渚文化時期的「王陵」——反山遺址。反山遺址位於良渚遺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區,其東南就是著名的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其餘都是低窪的農田。反山的海拔高度約10米,東西長90米,南北寬30米,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約4米。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深挖洞」的高潮中,當地村民曾在反山南部挖了兩個小型防空洞,其中偏西的一個出土了不少石器、玉器等,另一防空洞距反山最重要的大墓——反山12號墓南端僅50厘米。1985年,原長命鄉(現屬瓶窯鎮)一企業的廠址選中了反山,廠區北圍牆建在反山頂部北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得知這一信息後,於1986年5月8日正式進駐考古工地,次日便開始了考古發掘。
塘山遺址
良渚文化時期的「西險大塘」——塘山遺址。塘山遺址位於良渚遺址的西北側,是一條東西向的土垣,全長約6.5公里,寬度約在5卜70米,高約3-5米不等。從1996年底到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塘山盧村段和貓耳弄段進行了多次試掘。1996年底首先在盧村段進行了試掘,在30平方米的探溝內發現了玉器殘件和石質加工工具。1997年4-6月,義在盧村和貓耳弄段進行試掘。盧村段揭露面積100平方米,探明良渚文化堆積被戰國層疊壓,在良渚文化層堆積內出土了100多件石質制玉工具、玉料和玉器半成品,清理良渚文化顯貴者墓葬2座。

❹ 為什麼良渚古城能被稱為「中華第一城」

我國著名的古城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成為中國第55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一時間,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走紅網路,許多人紛紛打聽,這良渚古城,究竟為何物?有何故事?

❺ 餘杭良渚文化村跑道地圖

餘杭良渚文化村地圖如下:

❻ 你覺得「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麼

我認為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結構,在之後的版幾千年的都權城都有這樣設計良渚還是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規模最大的,擁有最完善水利系統的,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鉞文。

❼ 良渚蹦遺址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遺址之一,是否因為它不夠出名才得以保存完好

說它不出名才得以保護的好,這個說法肯定是錯的,老話講「是金子總會發光」,而且良渚古城不止一次的被英國考古學家倫福儒推薦到「非常值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所以直接否認了良渚古城不出名的說法!

良渚古城之所以會保存的如此完整是中國政府在保護文化遺址方面做得非常棒。

「中國的考古工作細致而成功。良渚古城之所以會保存的如此完整是中國政府在保護文化遺址方面做得非常棒。

❽ 良渚博物館中的文物介紹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第一展廳,這里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的內涵、分布范圍。整個第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 復原了當時的快輪制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其成套而製作精良的生產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復雜的,並處於領先地位。從中我們不難想像,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當滋潤的,他們飯稻羹魚、漁獵採集而怡然自得。高度發達的農業為分工明確、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產生了諸多的手工業生產門類,並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展覽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滿經緯之美的織物、神聖而精緻的玉器、珍貴而艷麗的漆器以及發達的竹木器,都將讓你領略良渚先民的獨創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東側,用6組展櫃展示著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製精細的石器及製作規整的陶器。每兩組展櫃之間都有一組燈箱圖片相連,選擇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館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廳中央又立著四組與展廳同高的玻璃屏風來象徵性地阻擋視線,每組玻璃屏風由兩片玻璃夾著一張雙面精美器物圖片,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些燈箱片和屏風一方面給整個展覽營造了一個適合精品展廳的較好氛圍,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展示的容量,豐富了展覽的信息。
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禮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鉞;另 良渚文化博物館一部分則主要為裝飾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錐形器、帶鉤、鐲、匙、匕、項飾及鳥、龜、魚、蟬等動物飾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種類型的陶器外,還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單把杯、橢圓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劃著8個符號的刻文黑陶罐為最,被稱為「前所未見的珍品。」在展廳的末端還介紹了良渚遺址最早考古發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驅者何天行兩位先生的簡要事跡,以及歷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資料。
第三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西側,復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同時在四周牆面展示了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照片,通過豐富的墓葬資料的對比展示來揭示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詮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個展覽達到了高潮。
三個展廳內容相互映照,各有側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創造出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說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
2006年,為紀念良渚文化發現70周年,二三展廳特別舉辦了反山瑤山玉器精品展,共展出玉器600餘件(組)。這是反山、瑤山遺址考古發掘20年來,大量精美玉器在博物館的首次展出。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良渚玉器的獨特內涵和功能。
第二展廳,在燈光的映射下,良渚文化玉器散發出獨有的「雞骨白」和「南瓜黃」色,觸目所及,高低錯落、形態各異,蔚為壯觀。第一部分介紹的是良渚社會藏禮於玉的禮制。良渚時期,玉被賦予神聖的品格,展櫃中良渚時期三大禮儀重器:玉琮、玉璧、玉鉞盡顯高貴與神聖,它們是溝通天地人神的靈物,是神聖的法器,也是維系社會等級與秩序的重要禮器,更是世俗權力的象徵。第二部分表現的是良 渚人的精工琢玉。良渚先民善於琢玉,從原料選擇、設計定樣、磋切成坯、紋飾雕刻到拋光成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在反山、瑤山遺址中,出土了160餘件表現手法多樣、制琢精緻的刻紋玉器,其合理的布局、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無不反映出良渚時期精湛的琢玉技術和獨特匠心。在一件件珍貴文物面前,無不令人駐足停留,以期看清其中的奧秘。那鬼斧神工般的技藝連現代工藝美術大師們都自嘆不如。第三部分是種類別玉,良渚社會用玉的普遍性和等級化造成了玉器功能的復雜化,目前已知的種類有40多種。為便於區分,在展覽中,我們按照出土情形和器物形制兩方面的差異,從使用方法上將良渚玉器分為單體件與復合件兩類,其中復合件又再分為組裝件、組佩件、穿綴件和鑲嵌件四類,整個展示圖版、文物相互對應,帶你感受先民的精緻生活。
第四部分的內容設在第三展廳,以復原陳列的方式再現了良渚文化反山遺址23號墓。此顯貴者大墓出土遺物包括玉器、嵌玉漆器和陶器,以單件計共467件。其中出土玉璧54件,為良渚文化遺址中隨葬玉璧最豐富的墓葬。展覽還通過大小墓葬在墓制規模、隨葬品多寡、類別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生動揭示了良渚文化時期貧富的兩極分化和社會的分層。

❾ 良渚遺址出土了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佔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緻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面紋和獸面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面紋和獸面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復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面復合的圖像。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面紋,臉面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面以橢圓形的凸面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面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樑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徵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面復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發了學術界、古玉愛好者、收藏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學術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以來,「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灘、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村晉侯墓地、成都金沙遺地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春秋,中國古代玉器的頻頻出現,使得玉器文化更燦爛輝煌,極大推動了研究的進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玉琮。這種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創造,器形為外方內圓,中間是上下貫通的圓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飾神人獸面紋。對於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說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研究者在論述時,都把玉琮與神、巫聯系起來進行闡說,而玉琮的主人,則應是掌握神權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點,也不過十餘處,凡是隨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隨葬品一定比較豐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達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間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的一件,被稱之為「琮王」,成為國寶級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獸面紋的器種,以厚重、圓大、光素為特點。在良渚文化隨葬品中較多見,反山23號墓出土玉璧多達54件。研究者多認為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物。

玉鉞是與石鉞形態基本一樣的器物,石鉞是良渚文化常見的石器,作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製成鉞,就不具實用性,但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鉞的數量最少,而隨葬品中只要出現玉鉞,尤其是那種鉞的上端帶王冠飾、把手也用玉製作的豪華型玉鉞,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別高。不具實用性的玉鉞,象徵著軍事指揮權。

反山墓地的主人們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體現大量財富的玉璧,以及裝飾在冠帽上、佩帶在身體上的各種特殊玉飾件,充分顯示了他們是凌駕在廣大平民之上的貴族階層。

❿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上的那些神秘圖案到底在訴說著什麼

良渚文化為什麼會出現在,昌南山區?這里出現的玉蟬玉豬龍和玉璧。還有玉玄機。骨笛,這里會不會是良渚的先祖。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