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呼市古代遺址

呼市古代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9 04:21:15

① 呼和浩特有哪些名勝古跡

呼和浩特有哪些名勝古跡


哈素海
蒙古語哈拉烏素海的簡稱,意為黑水湖。位於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西部,呼和浩特西70公里,距包頭80公里,交通便捷。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
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
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五塔寺後院。始建於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金剛座舍利寶塔是一個在金剛寶座上建有5個玲瓏舍利小塔的建築,人們通稱為五塔。塔身高16.5米,為金剛寶座式,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
葛根塔拉草原
格根塔拉草原,蒙語意為「避暑勝地」。位於大青山以北四子王旗境內,距呼和浩特145公里,是國家旅遊局和自治區投資興建的草原旅遊景點。
昭君墓
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綠野間矗立著一座傳誦古今、馳名中外的西漢古墓--昭君墓。墓呈覆斗形高33米,佔地二十餘畝,系人工夯築的大土堆,巍峨高聳,遠望如山。傳說,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時,附近草木枯黃,唯獨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稱之為「青冢」。
大召寺
大召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內,蒙古語名「伊克召」,意思為「大廟」,始建於明代,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旅遊區位於烏蘭察布草原中部,在呼和浩特市北約90公里,是距呼市最近的草原旅遊區。
希拉穆仁,蒙語,意為黃河,又名召河,草原四周丘陵起伏,綠草如茵。
大窯文化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保合少鄉大窯村,距市區33公里,於1973年發現並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萬部華嚴經塔(白塔)
因塔身通體潔白又稱白塔,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18公里的白塔村,據傳為遼聖宗時所建。
該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高約45米,雄偉壯觀,塔內有旋轉式樓梯,還有多層交錯搭接的木樑,攀至塔頂可遠眺山川景色
烏素圖召
位於呼和浩特市區西北12公里大青山南麓。「烏素圖」為蒙語,意為「有水的地方」。烏素圖召主要由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廣壽寺和羅漢寺5個毗鄰的寺院組成。烏素圖為其總稱。
清真大寺
位於市區舊城北門外,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當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在以後的年代裡,他們漸漸在這里站穩了腳跟,並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清真寺。
該寺佔地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的格局表現出對聖地麥加的尊崇。
綏遠城將軍衙署
綏遠城將軍衙署,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樓西側。清雍正年間(1723—1735),清王朝為鞏固西北邊防,在呼和浩特舊城東北2.5公里處另築新城1座,駐屯滿洲八旗官兵。
清公主府
清公主府,位於呼和浩特市北郊。府第共5進,有過廳、大廳和內院,門前立照壁,東部有假山、池沼。據抄本《公主府志》載,府中先後居住順治第四女靜宜公主、多爾袞的曾外孫女和碩格格、康熙第六女夠恪靖公主。
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是土默特地區黃教發樣地之一。位於畢克齊北部7公里的大青山中。建於明萬曆初年(1573—1575),清順治十五年(1658)擴建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賜名「廣化寺」。洞召由前寺及後寺組成。
席力圖召(小召)
席力圖召是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位於舊城東興旺巷,距離大召僅為100米。該處原是一座小廟,後經清代的重修與擴建,才成了現在的規模。
大經堂是席力圖召的主體建築,金碧輝煌;大殿採用藏式結構,四壁飾以彩色琉璃磚,殿前立有康熙皇帝御制的「平定噶爾丹紀功碑」;
烏素圖森林旅遊開發區
烏素圖森林旅遊娛樂開發區位於呼和浩特市區北大青山前山中段,東起哈拉沁溝,西到東棚村,佔地6萬畝。
這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緊靠110國道、呼包、呼集高速公路和京包鐵路,距離火車站5公里,距離飛機場10公里。
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市區中心。1957年建館,是自治區一級的綜合性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的大樓,造型新穎別致,既富民族特色,又具現代意識。
烏蘭恰特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市東。2007年建成,規模宏大,造型獨特。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呼和浩特傳遞的起點。
青城公園
青城公園位於呼和浩特市區中部,中山西路,體育場路西,佔地面積48公頃,園內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園內楊柳參天、繁花似錦,百鳥啼鳴,是市內主要游覽地之一。
據《歸綏縣志》記載,現青城公園前身為龍泉公園,建於1931年,佔地面積1.33公頃,此處原有一座山崗名為"卧龍崗"。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漢墓位於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境內渾河北岸。漢墓是一座磚砌墓,墓壁及甬道上繪滿了精心設計的壁畫,內容包括墓主所任官職、車馬出行、生產勞動、城垣府舍、歷史故事等,共約50多組,形象的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生活,是極為罕見的漢墓壁畫。
清水河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清水河縣窯溝鄉老牛灣村,是黃河九曲十八灣中風景秀美的一灣。傳說太上老君當年令神牛耕田,行至此處,被前山明燈山上神燈驚擾,逐折回而形成此灣,凌空俯看,灣若卧牛狀。這里不僅自然景觀秀美,而且因有明代長城與黃河在此交匯,明長城遺址、敵樓、烽大台、古城堡等人文古跡又平添了這里濃郁的人文色彩。..
.

② 呼和浩特歷史名稱的演變

呼和浩特過去稱「歸綏」。漢語「歸綏」是「歸化」「綏遠」兩詞的簡稱,是明、清兩朝在呼和浩特建立的兩座軍事要塞,曾駐有中央派來的軍隊和管理當地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

明朝大破元朝後,蒙古勢力的殘部退回到草原,各股勢力散落各處,各自為政。1449年,成吉思汗的後裔巴圖孟克重新統一了紛亂的蒙古草原,即位蒙古大汗,史稱「達延汗」。

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

歸化城與綏遠城相距不遠,後把它們統稱「歸綏」。「歸化」和「迪化」意思相近,「綏遠」是平定、安撫邊遠地區的意思。1954年,我國政府正式把歸綏改稱「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2)呼市古代遺址擴展閱讀

1、蒙古族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

2、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3、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③ 呼和浩特的各長城遺址

呼和浩特有長城嗎?我怎麼沒聽說過,汗
從呼和浩特去海拉爾的草原列過北京的嘉
峪關

我太無知了,多謝下面的哥們
我只是坐過一次呼和浩特到海拉爾的草原
列,好象中間有一站是什麼關,具體什麼
我忘了.

④ 呼和浩特長樂宮的歷史由來

長樂宮應該是內蒙古自治區50周年的獻禮工程,和鼓樓立交橋建設情況差不多,比立交橋早幾年。隸屬內蒙古民族集團,也就是雲文廣的民族集團。當時屬於民族集團自己經營,二樓是游戲廳,一樓是商場,當時也是非常火的商場。長樂宮就是商場。

還有就是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說長樂宮遠看像座陵園,門前幾根柱子就是幾柱香。但是長樂宮的建設也為現在呼和浩特東邊的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因為在東邊長樂宮的開業,也為東邊的商業做了貢獻。

雖然現在呼和浩特地區商場林立,但是放在十幾年前,呼和浩特的商場都可以數的上來。

(4)呼市古代遺址擴展閱讀

呼和浩特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跡,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遊集散中心之一。有戰國趙、秦漢、明朝的古長城;有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有見證胡漢和親、被譽為民族團結象徵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黃教寺廟大召。

有清朝管轄漠南、漠北等地的將軍衙署;有現存中國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標注的天文石刻圖的金鋼座舍利寶塔;有遼代萬部華嚴經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兒和碩恪靖公主府;有號稱「召城瑰寶」的席力圖召。境內還有哈達門高原牧場、神泉生態旅遊風景區、「塞外西湖」哈素海。

呼和浩特市2016年全年共接待遊客3458萬人次,同比增長13%;實現旅遊總收入617億元,同比增長21%。

參考資料:網路-呼和浩特

⑤ 呼和浩特古代叫什麼名字

呼和浩特在古代叫做歸綏。

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

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市域面積為17224平方公里,轄4區、4縣、1旗,2017年末常住人口為311.5萬人,市區常住人口215.2萬人。

(5)呼市古代遺址擴展閱讀:

呼和浩特景點介紹:

1、伊斯蘭風情街

伊斯蘭風情街就是通道南路的一段,南起舊城北門、北接新華大街,全長1150米,總投資6500萬元,由美國龍安集團進行規劃、設計,2006年5月開工建設,7月全面完工。

這里回族群眾聚居、伊斯蘭風格建築集中、穆斯林商業繁榮,特別是因有著千百年濃厚的伊斯蘭文化積淀,使這里形成了濃郁的伊斯蘭氛圍。

2、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通道南街東側。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

3、席力圖召

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漢名延壽寺,寺廟因四世的老師第一世席力圖活佛長期主持此廟得名。建於明朝隆慶和萬曆年間。

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召廟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延壽寺是康熙帝御賜席力圖召的寺名,因此,在席力圖召的古佛殿中也供有葯師佛。

⑥ 了解呼和浩特的建城歷史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潔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我國重要的毛紡織工業中心之一,現已成為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除傳統的民族用品工業、輕紡工業外,製糖、卷煙、乳品、醫葯、化工、冶金、電力、建築材料等工業都已形成較大規模。涌現出了仕奇集團、伊利乳業、蒙牛乳業、呼和浩特市卷煙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呼和浩特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乳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文明遐邇的"乳都"。

呼和浩特市還是內蒙古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現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醫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還有中央、內蒙古直屬和市屬的多家科研機構,學科遍及農、林、畜牧科學、社會科學、草原科學、水利科學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大量文化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呼和浩特市( 蒙語為"青色的城市"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歸綏市工作團進入歸綏。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稱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郊區。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71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5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呼和浩特市現行政區劃共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辦事處,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 095個村委會,土地面積17 224千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 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 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氣候] 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差異較大,其特點: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暫炎熱,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北部大青山區僅在2℃左右,南部達到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l3.5-13.7℃。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時。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水文]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 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 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 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 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 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 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o.177公里/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大青山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有20多種,礦產地85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3處,小型15處,礦點礦化點63處。礦產規模以礦點及礦化點居多,工業礦床較少。除少數礦產地外,大多數礦產地開發利用較低,僅為普查階段。其品種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崗岩、石棉,雲母、沸石、珍珠岩、膨潤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築材料為主,僅有少量冶金輔料和特種金屬礦。大理石、花崗岩、石墨及拂石礦為優勢種。能潭礦產主要有煤及泥炭.貴金屬、稀有金屬和放射性礦產主要有金、綠柱石以及偉晶岩型鈾、釷。普通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銅、鉛、鋅。野生植物主要有種於植物和蕨類植雉、半翅、雕,鷹等10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青羊、雲豹:鳥類有金雕、雀鷹、松雀鷹、燕鷹、灰背鷹、貓鷹、紅鷹、小鶴、長耳鶴、短耳鶴,雕鶴、紅角鶴等10多種.農作物天敵資源共有6目27科100多種,其中食蚜蟲、氍蟲、草蛉等捕食天敵在田密度高,分布廣、食性大,適應性強,從春到秋均能捕到多種蚜蟲,尤其在麥田中基本能控制麥蚜的蔓延和危害.中華廠扁步行蟲,分布很廣,數量大、壽命長,捕食時動作迅速、兇猛,對粘蟲的發生能起到一定的控製作用.利用天敵治蟲,經濟有效,無公害,是今後發展方向.光能資源:呼和浩特地區光能資源豐富,日照充足,是全國的一個次高值區.農作物生長季太陽輻射總量達3 559 2 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的63%,日照1 600小時以上,佔全年日照的55%,是相當優勢的生產潛力;地下水:地下水分為淺層水含水層和深層水含水層.淺層水含水層包括淺層潛水及半承壓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質、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規律的變化,全市淺層地下水年補給量為9.87億立方米。林牧用地: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的中上部,多屬林牧用地: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中下部,以林牧用地為主,有少量農耕地:粗骨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陽坡、半陽坡,以林牧用地為主:新積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積扇,郊區黃合少鄉的東部及托克托縣黑城鄉的南部,主要以農林牧綜合用地,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沙爾沁鄉、托克托縣黑城鄉和郊區榆林鎮東南部、黃合少鄉的東部,主要為農業用地:潮土,主要分布在黃、黑河沖積平原上,洪積扇下部和湖積台地及低窪地,是全市比較好的農業用地,鹽土,主要分布在沖積平原低平處及黃、黑河兩岸,多為荒棄土地:沼澤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淺水溢出帶,主要為牧草灘,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托克托縣東南部及南部黃土丘陵邊緣處,部分可植樹種草,其餘為難利用土地。

呼和浩特市交通方便,有京包鐵路和110國道通過市區,距北京僅有669公里,京包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兩地間的交通時間。呼和浩特機場為4D級民航機場,與北京、廣州、長沙、西安、太原、石家莊以及自治區內的錫林浩特、赤峰、海拉爾等地有定期航班,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呼和浩特市容整潔,城市綠化良好,市內建造了"青城"、"滿都海"兩處大型公園和多處街心供參考公園。市內有民族商場、天元商廈、百勝購物中心、北京華聯商廈、維多利商廈等大型購物商場和義烏、祥和、通達等大型批發市場。近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各主要交通幹道(機場路、東風路、海拉爾路、中山路等)已重新擴路,修繕和綠化新華廣場、街心花園,正在實現"現代化首府城市"的建設目標。不論哪個季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都掩映在飛紅流翠之中,使呼和浩特成為名符其實的"青色之城"。

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歷史,為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區內保存有豐富的珍貴的名勝古跡,如:人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文化遺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東郊遼代的白塔(即"萬布華嚴經塔")、公主府、將軍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譽為"召城",有著豐富的召廟文化,這里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等。呼和浩特不僅擁有鑒證歷史的文物古跡,還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哈達門國家森林公園、烏素圖旅遊開發區、哈素海旅遊度假村、大青山避暑山莊等景區(點)無不是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之處。

近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的契機,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我市的重點,努力使之成為我市新的支柱產業,旅遊基礎設施得到基本改善,旅遊企業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得到提升。現在又有一批重大旅遊項目已開工建設:將蒙古族風情、歷史文化、秀美的草原風光和現代旅遊相結合的蒙古風情園;使呼和浩特市北方城市冬季旅遊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烏素圖大型滑雪場;擁有現代功能,集休閑娛樂於一體的高爾夫球場;人稱"塞外西湖"的哈素海;而匯集了世界名亭和歷代古幣且環境優美的和林南山公園已向遊人開放。

郵電通訊:呼和浩特通信網分為市話網、長話網、移動通信網,電話已全部實現交換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字化。市電話網現有市話局12個(含五個旗縣區),程式控制交換設備總容量為290918門,全市共有話機250702部。現有兩個行動電話局,一個模擬移動局。另一個是GSM數字移動局,總容量為16萬門。

市政建設:呼和浩特地區由內蒙古西部電網供電,並同華北、京津唐電網聯網,電力充足,目前已建成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6千伏、0.4千伏6個供電配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和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3個等級變電站,形成了三級電壓供網,總供電量7億度。隨著呼和浩特電廠的擴建和托克托電站群的興建,呼和浩特的電力將更加充裕。

呼和浩特聯合、聯5片供暖、供熱、供氣發展較快。到目前,市區已建成熱力站61個,形成區域聯合供熱面積667萬平方米。煤氣日生氣能力達到16.4萬立方米,石油液化氣年供氣總量6006噸,現在有11.6萬戶居民使用煤氣或液化氣。充足的供熱、供氣能力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呼和浩特道路設施建設、環衛綠化、城區改造突飛猛進。已形成了以中山路、錫林路、新華大街和鼓樓立交橋為中心的城市交通主軸線,配已東西向和南北向的16條主幹道,形成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城市環境衛生明顯改觀,園林綠化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市區園林綠化面積2318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20.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2平方米。

自然資源:呼和浩特物產資源豐富,有多種黑色和有色金屬及貴重金礦產,而非金屬礦產資源比金屬礦產資源更為豐富。主要礦產有煤、泥炭、石墨、大理石、沸石、珍珠岩、膨潤土、高嶺土、石灰石、白雲岩、金、銅、鐵、鉛、鋅等上百種。現已探明的礦產地170餘處,礦點及礦化點128處。其中武川境內黃金儲量居內蒙古自治區前列,清水河境內的煤、高嶺土等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特別是陶土的儲量之大,品位之高屬全國之冠。經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崇山峻嶺區和平原的野生種子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有770餘種。葯材資源更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區。
特色飲食:呼和浩特地區的特色飲食主要有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血腸、肉腸、羊雜碎湯、稍麥、莜麵、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乳酪、油香、麻花、饊子等。
氣候條件: 呼和浩特屬西北大陸性氣候,夏季無酷暑,冬季無嚴寒,年平均氣溫6℃。每年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在零下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2℃左右。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⑦ 呼和浩特的歷史

呼和浩特政區圖城市由來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為加強防務,清朝政府在歸化城東北5里處,修建了一座八旗軍隊的駐防城。歷時兩年多建成,乾隆皇帝賜名「綏遠」,是「綏靖遠方」的意思。並設綏遠將軍駐城主持軍務,將軍衙署至今猶存,從門前照壁上的「屏藩朔漠」四個大字,猶可想見當年的赫赫威儀。 綏遠城俗稱「新城」,對應的歸化城為「舊城」。如果說歸化城是典型的商城,則綏遠城是典型的軍事城鎮,除綏遠將軍衙門的文官武將外,駐扎八旗軍兵4000餘人。綏遠城周長九里,呈正方型,東、南、西、北各設城門。四門之外有瓮城、石橋和護城壕。城門上建望樓,城中央有鼓樓,從鼓樓通向四門有四條大街,向四面八方伸向眾多小巷,構成整齊的棋盤狀布局。

⑧ 呼和浩特市有多長的歷史了

呼和浩特市-城市簡介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 呼和浩特市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市-名稱由來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 呼和浩特市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
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