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
㈠ 《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是誰
提起《西遊記》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唐僧師徒,也是特別受人們喜歡的神話人物。在故事中唐僧也叫唐三藏,前世是如來的二弟子金蟬子,尊稱為「三藏法師」,在敦煌的壁畫里就有唐僧取經的故事,後來不斷變化,演變成了現在的《西遊記》。
唐玄奘13歲出家皈依佛門,他經常挑燈夜讀,對佛家的經典研修不斷,而在取經的路上,年輕的玄奘為求佛法真諦,一路上千難萬阻,也沒能阻擋他的決心,等他回到自己的國家時,已經是年逾50歲的老人了。
這樣堅強的性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這種堅強的品質。在任何時候都不拋棄不放棄,堅持自己的理想。
㈡ <<西遊記》》故事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的高僧誰
《西遊記》故事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㈢ 西遊記的唐僧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品質
玄奘,俗稱唐僧,通稱「三藏法師」,又稱玉華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內。俗姓陳,本名容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我國著名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大師。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歷盡千難萬險前往天竺取經求法,前後17年,博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攜帶回許多經籍,並用19時間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於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在玉華寺園寂,享年65歲。
他的事跡經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改編後,寫入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玄奘法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我國佛教學界負有崇高聲望的大德,
品質
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冒險的、勇於克服困難的、在溝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貢獻的一個人。他意志力堅強,最後是隻身一人,不遠千里,去的印度。非常的了不起!個人品質是:堅定、有毅力、有犧牲精神。
㈣ 西遊記中唐僧原型是誰
就是唐初去天竺求學,帶大量貝葉經回到長安的玄奘法師,名字都沒有變,只是杜撰了很多神奇的故事而已
㈤ 西遊記中 唐僧的原型是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
玄奘原來的名字叫做陳禕是法相宗的創始人,被人們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來被後世的人們稱為唐僧。
玄奘在貞觀元年的時候一個人向西邊徒步走了五萬多里的路,最終到達了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回了真經。
玄奘取經的過程用了十七年之久,學遍了當時的大乘佛經和小乘佛經。總共給唐朝帶回了150枚舍利子7尊佛像和657部佛經。
(5)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擴展閱讀:
唐高宗元年,玄奘大師六十五歲,他依然在玉華寺翻譯佛經。在這一年的歷史記載中,有他對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的這么一句話: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里,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凈之身,宜須屏遠。
意思是你們在送我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不要用很多的禮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靜的地方,不要靠近宮室和寺院。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
他說:這部《大寶積經》的分量不亞於《大般若經》,我自己覺得我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足以再翻譯如此大部的佛經了,死期已至不是將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經到了,不遠了。
說完這句話以後,玄奘大師從此絕筆,停止了翻譯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後可以預見的很少的歲月留給自己去禮拜佛像,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做好准備。
㈥ 西遊記中的唐僧的原型是鑒真還是玄奘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法名玄奘,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唐朝第一高僧。
唐朝建國的時候,發源於印度(古稱天竺)的佛教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好幾百年,涌現出不少精研佛典、傳播佛法的高僧。有的高僧甚至不顧性命,遠涉艱險,前去印度學習佛學,然後回國譯經傳法,讓佛教在中國的傳布。
玄奘向唐太宗介紹了取經的經歷,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對玄奘鍥而不舍的精神十分佩服。不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開始在長安郊外的玉華寺里翻譯佛玄奘一干就是十九年,共翻譯佛經1335卷,總計130多萬字。他的譯文優美流暢,忠於原著,堪稱典範,有些專用名詞如「印度」一名,就是由他翻譯定下來的。
長期嘔心瀝血的翻譯工作,耗盡了玄奘的精力,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這位偉大的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在玉華寺撒手人寰,去了天國極樂世界。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那大量的漢譯佛經,還有一部他與人合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取經所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城市風光等等,是一部傑出的地理著作。
現在這部書已經被譯成多國文字,成了一部世界名著。明朝人吳承恩根據玄獎西天取經這件事,經過大膽的虛構和想像,寫成了著名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因此,唐玄奘也就成了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
鑒真東渡日本
鑒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於,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後六次東渡,弘傳佛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763年(廣德元年)6月25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 」,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㈦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的歷史原型是誰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我國著名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大師。版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權歷盡千難萬險前往天竺取經求法,前後17年,博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攜帶回許多經籍,並用19時間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於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在玉華寺園寂,享年65歲。
㈧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在真實歷史上是怎麼死的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1] ,其先潁川人[2]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直到現在,玄奘的影響還在持續著,雖然他所翻譯的經卷已大部分遺失,但他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刻苦專研、惜時如金的治學態度,給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