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嶺南遺址
❶ 關於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遺跡.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對其進行科學、合理、適當的開發利用是必須的,但如果企圖依靠市場機制對遺產進行配置與利用,顯然是走不通的。國內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資源,由於經營管理者目光短淺,熱衷於創造經濟效益而對遺產資源進行竭澤而漁的開發改造,或者打著遺產保護、弘揚歷史文化等旗號搶奪旅遊資源、擴大地方知名度等等,如近一段時間各地大建古代名人廟宇祠堂,再如某地花費數千萬打造劉邦塑像等等,不僅僅使歷史文化遺產的公共價值,或者遺址遺跡的歷史面貌遭到了嚴重破壞,而且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於1972年在巴黎通過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就規定,世界遺產本身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真實性,即遺產必須是原始的、獨具特色的、而非人為的東西;二是整體性,即遺產與其周邊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應當是和諧共存的。而那些人為的破壞或無序開發無疑會使遺產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體性應具有的真正價值。
以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木構水閘遺跡為代表的南越國歷史文化遺存,作為嶺南地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體現了廣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僅使屬於廣州、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的。全面保護好這些遺跡與文物,使其與廣州市、廣東省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名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廣州在這些遺跡的發掘過程中盡量使其保持原始面貌,實行原址建館保護的方針,並將遺跡保護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作出恢復遺跡周邊自然環境面貌的規劃,就體現出了保護遺產整體性與原始性的良好意識,也為城市中心遺址保護方式作出了有益的示範與探索。
當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僅僅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按照申遺要求對遺跡保護進行改造和調整還是不夠的,申遺不應該成為保護廣州歷史文化遺產的目的,而應該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必須帶動全社會形成一種保護遺產的意識與責任感,摒棄只看重經濟價值,把遺產當作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聚寶盆的思想。
南越國作為西漢時期嶺南地區一個封建地方政權,以廣州(當時稱番禺)為都凡93年,促使嶺南地區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跨越式的發展。近50年來嶺南地區(主要是廣州地區)發現的南越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其是南越國宮署、南越王墓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等三大遺跡,為研究南越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當時嶺南地區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和貿易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南越國遺跡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2002年起,廣州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南越國遺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06年12月15日,南越國遺跡正式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目前,南越國遺跡的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和展示利用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工作正在全面推進。學界對南越國遺跡及其在廣州古城的地位,以及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我們也深深地認識到,對南越國遺跡和廣州歷史文化內涵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保護、展示和利用,需要國內外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參與和共同努力。
為此,中國古都學會與廣州市文化局於2007年6月11-14日在廣州共同舉辦了「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大會邀請了國內歷史、文化、文物、考古、古建築、園林、規劃、旅遊等多領域專家學者共計120餘位(外省80餘位,省內40餘位)進行研討,為南越國遺跡的保護展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資源的開發利用出謀劃策。在大會的開幕儀式上,廣州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徐詠虹就會議的意義及組織目的進行了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劉慶柱研究員,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先生分別就南越國遺跡保護和國內古都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大會發言。
幾天來,眾多專家學者雲集廣州,進行了熱情洋溢,針對性強,主題突出的討論工作。這次大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獲益豐厚,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既有集中的專題報告,又有分組的學術研討;既組織參觀南越國遺跡;又觀賞南越國話劇;既和專家學者進行單獨訪談溝通,又廣泛徵求並促進南越國遺跡保護和利用的謀略。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既有年逾古稀的老專家、老學者,也有剛剛入行的文博新人,既有從事科研工作的學者教授,也有從事實際行政工作的文物官員和城市規劃官員,多領域、跨學科,老中青三代學者共同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利用出謀劃策。
這次盛會是廣州文博界與古都學會首次合作舉辦的高層次、高規格、大規模的學術研討會是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添磚加瓦的大會,也是一次以實際行動推進構建和諧廣州的會議,為廣州文博界和古都學會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台。
❷ 三國時期的廣東屬於哪個州
就是「廣州」。
三國時期,嶺南地區被劃分為「交州」、「廣州」兩個州,其中,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屬於「廣州」。三國時期的「交廣分治」,也是「廣州」這個地名的起源。
❸ 三國時期南海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出於什麼文獻
但從行政區域來說南海就是指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天的廣州老城區)
南海作為行政區劃建制名稱,始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平定六國,統一天下,實行君縣制,設36郡(郡下設縣),以統治全國;三十三年平定嶺南,再增設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南海郡轄多少縣,《史記》未有記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南海郡辭條的注釋稱:「廣東舊廣州、韶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舊平樂府東境,梧州府東南境皆其他」。據《前漢書》所述,南海郡轄番禺、博羅、中宿(縣治在清遠西北60公里)、龍川、四會、揭陽6縣,《後漢書》所載則多了從番禺分出之增城縣共7縣。
南海郡,從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區劃名,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市區。
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廣州),主體范圍在今廣東、海南和廣西東南部。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把嶺南三郡析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設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縣,領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六縣。
西漢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月改為交州,南海郡隸交州。
孫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分為交、廣兩州,南海郡隸廣州,但不久就撤銷了廣州,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又復置廣州。
而南海郡的郡治(行政中心)番禺,雖然叫做番禺,但地理位置卻不在番禺,而是今天的廣州市區
❹ 清遠市是三國時期的哪個地方
清遠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面積內最大的地級市和容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
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❺ 怎樣劃分嶺南文化的歷史時期
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那麼,什麼是嶺南文化呢?接下來,讓小編為大家科普一下吧!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證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 從地域上來說,嶺南文化大體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 明清之際,嶺南三系文化相互融匯貫通,嶺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獨立的風格、精神,並區別於南方文化。嶺南文化形成後在政治、哲學、學術、藝術、經濟、工藝和生活各方面全面發展,至晚清達到了高峰時期。 到了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嶺南文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的先導。從洪秀全金田起義、康梁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到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嶺南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概念,而愈益成為一個文化的概念,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指
認。它創造出一種與傳統文化有新的變異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它與本地的生存行為
存境界密切相關,它以自身的面較與特徵,表證看一種文化的存在與價值體系,並進西促動著
與之相關聯的社會發展,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嶺南文化如{
邊緣演變發展或熟為現時性的文化中心,如何作為一種與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同步的文化指認
為我們澄清了一種認知,的南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因其具有源遠流長的傳統而且因其兼具兼容
並蓄生長新變的創造力,才會形成嶺南文化獨特的存在形態及價值體系,才會為不斷進步的!
個社合所認同、所接納,進而逐步擴散與宏揚開來
當嶺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背景與文化實體,與文學相交融匯的時候,對嶺南文化的視界審
定側重於文化學的內涵作為一種研究取向,更有利於讓文學研究回到社會發展進程本身回
本文對嶺南文化歷史與現實視界的審定,另指限與側重,一是將其作為一種精神的土
礎,一種獨特的文化氯圍:二是將其作為發展新變的動力與文學創作的想像之源
意義的一種視野、一種範式,或一種策略,因此它是作為生活與創作
忽略的背景而被觀照、而被
以此作為選擇的研究視角與研究途徑,循
的認知與把握獲得另一種情態的
❻ 三國魏 人物墓址
三國墓一覽
(一)漢墓
張角墓 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城南25公里,是息冢鎮的駐地。
愍帝陵 位於河南許昌市東14公里張潘鄉g_m院內,為東漢獻帝衣冠冢。
伏皇後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南15公里的冢劉村東北角,是獻帝皇後伏壽之陵墓。
董貴妃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內東北。有明顯被盜掘痕跡。
王允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北郊清潩河西大堤,以說位於山西省祁縣西北修善村西。
劉表墓 位於湖北省襄樊市東。
黃祖墓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聯盟村。
袁術墓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楊公廟鎮西南3公里處的孤堆回族鄉蔡圩村閻家小集,也名袁氏孤堆。
華佗墓 位於河南許昌城北15公里蘇橋村南石樑河西岸。
鄭玄墓 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也稱鄭公墓。
孔融墓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范家村東。
禰衡墓 位於武漢市漢陽鸚鵡湖湖心島上。
袁紹墓 位於邯鄲市郊外滄縣前高龍華村。
顏良墓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馬騰墓 位於許昌市北10公里的蘇橋鄉冢許村。
張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韓玄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現長郡中學內。
文丑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鴻暢鄉東南賈村。
張任墓 位於四川省德陽縣北外桅桿村。
(二)曹魏墓
曹丕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首陽山。
甄後墓 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辛店鄉靈芝村,又稱朝陽陵。
曹睿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大安茄店村。
曹奐墓 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28公里,習文鄉趙彭村。
曹彰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
曹植墓 在山東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
蔡邕墓 位於河南禹州白沙鎮西,逍遙嶺南麓。
荀攸墓 位於安徽省淮南市西壽縣。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莊村。
陳琳墓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西郊射陽湖鎮趙家村。
華歆墓 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
鍾繇墓 位於河南長葛縣增福廟鄉孟庄村。
賈詡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北10公里尚集鄉崗朱村。
毛玠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東16公里的五女店鎮毛王村金龜崗。
郄慮墓 位於許昌市東20公里張潘鄉郄庄。
夏侯淵、夏侯敦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鄉賀庄北。
張遼墓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為衣冠冢。
徐晃墓 位於許昌市東20公里張潘鎮城角徐村。
李典墓 在巨野縣昌邑鄉發現李典石室墓,現已原樣移建菏澤博物館。
鄧艾父子墓 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北10公里北廟鄉孤玉山。
杜預墓 位於洛陽市偃師縣杜樓村。
嵇康墓 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東嵇山南麓。
阮籍墓 位於江蘇南京市城內西南角花盝北崗19號四十三中學內。
(三)蜀漢墓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
武侯墓 位於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
龐統祠墓 位於老陝路旁,距德陽15公里的羅江縣白馬鄉。
徐庶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
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為衣冠冢。真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
關林 位於洛陽市城南7.5公里,又稱關帝冢,是埋葬關羽六陽之所。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里處,埋葬著關羽屍骸。
張桓侯祠墓 位於閬中市城西。
勉縣馬超墓 位於陝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
新都馬超墓 位於四川新都城南三里處桂林鄉馬超村。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里。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處,有待考證。
趙雲墓 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里的銀屏山下,現將墓移入附近公園。
黃忠墓 成都西郊營門口鄉黃忠村,有三國名將黃忠的墓,已不存,只留地名。
嚴顏墓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城西門。
魏延墓 在陝西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
馬岱墓 位於四川新都縣軍屯鎮與彌牟鎮交合之處。
姜維衣冠墓 位於劍門關。
甘谷姜維墓 距甘谷縣城十里。
李嚴墓 位於四川省梓潼縣城東南。
王平墓 位於四川省南充縣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
張嶷墓 位於陝西南鄭縣柏鄉街。
費禕墓 位於昭化古城東門一公里處。
鄧芝墓 位於四川廣漢市向陽鎮。
譙周墓 位於四川南充市工人文化宮後院大花園。
張松墓 位於四川彭縣城西北關口鎮4公里的雙松樹。
孟達墓 位於陝西旬陽縣廟嶺鄉王家山上。
蔣琬祠墓 位於綿陽市西山。
(四)孫吳墓
孫堅墓 位於蘇州南門外青暘地。
孫策墓 位於蘇州盤門外染絲廠內。
孫權墓 位於南京市鍾山南麓梅花山,也稱孫陵崗。
孫休墓 位於安徽省當塗縣。
孫皓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
周瑜墓 位於安徽廬江縣城東1公里處。
小喬墓 位於安徽廬江縣城西1公里處。
魯肅墓 位於岳陽樓東南角約300米。武漢龜山傳有魯肅墓衣冠冢。
陸遜墓 位於蘇州婁門外五里許陸墓鄉。
諸葛瑾墓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太史慈墓 位於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
丁奉墓 位於安徽廬江縣西門外龍子口。
朱然墓 在安徽馬鞍山市朱然墓葬。
呂岱墓 位於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
黃蓋墓 位於江西省南昌縣麻丘鎮。
甘寧墓 位於陽新縣富池鎮半壁山。
❼ 陽江市在三國是那個國的
據「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
秦始內皇統一全國容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統一了嶺南越族地方後,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兩陽初屬其中的南海郡,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