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遺址
1. 河南漯河出土過什麼文物沒有什麼名勝估計沒
在郾城縣城西北45里處,有宋崗、梁庄、殿高、城高等村,屬郾城縣裴城鎮,據傳,均與商高宗有關。宋崗村原有寨,北門有商高宗廟。梁庄村的一家農戶里,曾發現商高宗廟的半截碑。明初,從山西洪洞里遷來的高姓移民,在商高宗廟殿旁建村,稱殿高;在一土城旁建村,稱城高。
據廟碑記載,商高宗廟始建於西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5年),重修於明代萬曆年間,最後一次重修在清朝康熙年間。高宗廟里原有數十棵蒼松翠柏,高約三丈,合抱粗細,樹齡500餘歲。廟內有青石碑近百通,高的一丈有餘,由石龜相駝,低的七八尺,由石座固定。傳說在石碑上磨磨饅頭,小孩吃後可免災。因此,每當三月三、六月六廟會以及春節、元宵節等節日,很多香客和農民便來趕會,帶著小孩來磨饅頭。久而久之,石碑被磨得光亮如鏡,字跡也不清了。
城高的土城遺址分兩大部分,北邊的較大,叫作寨;南邊的較小,叫作城。城的四周有城牆,城牆上有城牆垛兒。城的東面有城門,城門上有城樓,城樓上書寫著「青龍城」三個大字。據說,這個樣式一直保存到解放前夕。
在城高遺址上,有修城時的夯土層和打夯時的夯窩。古代的人們築牆是用碗口粗的大棍捆在一起,夯過的土層上會留下棍頭砸下的圓坑,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建築方式。由於在此發現了粗、細繩紋的陶片、陶壺以及灰坑、文化層,有人推測此城建於5000多年前。同時,這里還出土過西周時期的樂器,春秋時期越國的兵器刀、矛、戟頭以及戰國時期的青銅箭簇,有人又推斷出此地曾是一個古戰場,而且此城的歷史綿延不息。
在民間,青龍城被傳得神乎其神。據說,此城是當地幾個村的村民躲避兵災匪患的地方。避難時,只要城上的人不說「人滿了」三個字,人就只管往裡進,十萬八萬也能容得下;一旦有人說「人滿了」三個字,即使裡面只有一萬人,也再進不去一個人了。此事聽起來頗具迷信色彩,可是,一些老人至今仍然深信不疑。
據說,在距青龍城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青娥城,相傳是商紂王為妲妃所築。結合出土文物推測,城高之城可能築於夏商時期,其歷史可謂久矣。
2. 漯河的戰爭遺址
蘇進(1907年~1992年),郾城縣裴城鎮人。1923年,他在西北軍學兵團當學兵, 1925年參加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他在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職,同年被調到洛陽軍官教導團當隊長,不久報考留日學生,被錄取去日本,入東亞預備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30年,蘇進結束在日本的學習,回到中國,隨同馮玉祥到前沿視察部隊,指揮作戰。不久,他到14師即原手槍旅任參謀長。1931年,中共在第26路軍發展了不少黨員,第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也加入中共。趙博生開始聯絡蘇進、季振同和黃中嶽等決定在寧都起義。寧都起義時,蘇進指揮部隊控制了總指揮部電台。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5軍127團團長、44師師長。 同年,蘇進從戰斗部隊調到紅1軍團隨軍學校,擔任總隊長;8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軍事主任教員。
1933年秋,紅軍學校的高級班和幹部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蘇進被調到紅大,任參謀科科長兼教員,負責訓練團、師、軍的參謀長。 長征時,蘇進任幹部隊政治科科長兼教員。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撤消了幹部團,成立紅軍大學和特科團,他任特科團騎兵科科長。紅軍抗日大學成立時,蘇進任騎兵科科長。抗日戰爭時,蘇進離開軍校,任陝甘寧邊區警備司令部參謀長、120師359旅副旅長。
解放戰爭時,蘇進到東北。1948年7月,隨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的成立,蘇進任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一副局長, 同年8月調到炮兵縱隊擔任司令員。建國後,蘇進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蘇進於1992年去世。
梁冠英
他早年跟馮玉祥當兵,內戰時期是鄂豫皖剿"匪"副總指揮,49年反正.好象在文革其間去世了,他當年在問十創辦"冠英學校"
王拱璧,
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王拱壁先生,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時,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學任教授。他當時所作的《東征曲》八章,曾在許多學校流傳;《為自由而戰》四章,曾在中國軍隊的好幾個師里流傳。他還在各學校、團體和公眾集會上發表宣傳抗日救亡的講演二十餘次,給流亡開封的東北大學學生講日本侵華史,他撰寫的《抵制日貨之理論與實踐》一文,刊登在了海《大公報》上。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又在華北製造事端,企圖侵佔華北。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主義,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義憤。當時,王拱璧任河南省淮陽縣契稅局局長。他先後在各學校、團體的集會和太昊陵廟會上發表抗日救國講演四十餘次,聽眾達數萬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時,年已半百的王拱璧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他很快就寫了《抗日必勝》提綱,到各處進行演講,使聽眾深受感動,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當時,王拱璧還經常邀請親友同事到家裡座淡抗戰局勢。他從軍事、政治、經濟及國際圍內等方而進行分析,斷定七年半後日本必敗。實踐證明,他的這判斷與事實是十分接近的。
抗戰爆發不久,王拱璧就把女兒王俊嵐(後改名程邁)送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女兒到延安後給父親寫信,表示「不取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決不回河南」。王拱璧題詩一苗贈給女兒:「嵐兒抗日在陝北,不勝倭寇誓不回。喜汝堅信持久戰,莫負英明總指揮。」同時,他還介紹愛國青年邵慧敏、楊文曼等七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後來,程邁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成為一名優秀的幹部,直到1952年才回家鄉探親。
王拱璧的兒子王膺民抗戰前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即參加留學生集訓,後被友人推薦到駐洛陽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任司令長官衛立煌的外文秘書,並協助編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出版的《抗戰月刊》和《北戰場半月刊》。應范長江之約請,他兼任了遠東通訊社駐第一、第五戰區的特派員。他還在西北陸軍大學任教官,培訓抗日軍官。當時,他用王一民的筆名,在國內許多家大報紙上發表了100多萬字抗日論文和專著,受到軍界要員和社會輿論的關注。
1938年春,王拱璧攜眷屬遷移到鎮平縣。不久,他組織了鎮平自治研討會,被推選為副會長。他向鎮平縣政府遞交了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以利抗戰的建議書;還組織了抗戰十人工作團,深人農村,發動農民支援抗戰。不久,抗戰十人團發展到六個團,當時在鎮平頗有影響。
這其問,他編印了《抗戰三字經》小冊子,印刷了數百冊,在當地散發。他還給抗日前線的將士寫了三十多封慰問信,捐贈棉背心十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1938年l0月,王拱壁攜眷屬遷往四川成都。不久,他受國民黨政府川康禁煙督察處處長張靜愚的委派,任西昌禁煙所所長。1939年4月初,他率領六七名工作人員和一百四十多名士兵前往西昌。他們翻雪山,越大嶺,過大渡河,艱苦備嘗,於月底到達。
在西昌工作期間,王拱璧閱讀了許多有關我國邊疆的文獻資料.游覽了許多地方,了解到許多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他撰寫了《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提綱)》、《研究彝獻(提綱)》等文章。其中,歌頌祖國山河風物民情,抒發抗戰豪情的旅寧七篇(《西川歌》、《西昌懷念戰役》、《寧遠河上》、《歐戰又起》、《兩昌風物》、《西昌思鄉》、《山歌》),分別刊登在《西昌報》、《建寧報》上。
1940年4月,西呂禁煙所被撤銷。對於所結余的二千多元經費,有人主張分掉.但王拱壁將其全部上交。離開西昌時,有人勸他帶些鴉片、麝香和名貴葯材回四川,以便賺錢,遭到了他的堅決反對。由於他在禁煙所工作時廉潔奉公.上級曾擬委任他為豫、陝省稅總局局長,但他以不願發國難財為由,致函謝辭。
回到成都後,王拱璧在生活非常同難的情況下,撰寫了長達五萬多字的《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文稿。該文由某學者推薦給邊疆學會會長顧頡剛先生,被編為《邊疆叢書》第1輯。該書在桂林出版時因日寇侵擾而未能問世。他撰寫的《國難西行》六百句,記述了自己從淮陽出發.經開封、鎮平、洛陽、潼關、西安、寶雞,然後越秦嶺、出劍門、小住蓉渝,再翻雪山、渡瀘水,最後到達西昌的「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艱難歷程。
他把自己在川康收集的有關參考資料數捆和一些礦物、植物標本,分別贈送給四川省圖書館、博物館。此舉充分體現了他對於公益事業的關注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成都期間,王拱璧被梁仲華主持的中國鄉村建設學會聘任為總會幹事,並主辦《會訊》刊物。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有關邊疆問題的論文十五六篇(共十二三萬字),分別在成都、重慶、西呂等地的報刊上發表。他還被聘任為華西大學的特約客座教授,講授鄉村建設課程。
1942年春,青年中學師生和家人多次給工拱壁寫信,請求他回家鄉主持青年中學的工作。回到家鄉後,他以青年中學為陣地,積極協助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斗爭。他首先整頓青年中學,將國民黨、三青團的勢力趕了出去,使該校成為「共產黨活動的大本營」。
1942年,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王拱璧撰寫了《河南災況目睹記》一文,寄至重慶《大公報》。這篇文章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和當時河南省慘絕人寰的災況,因而受到《大公報》的重視。該報派記者到河南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發表了題為《看重慶憶中原》的評論。此舉對於國民黨政府向河南撥發救濟款起了推動作用,但該報卻受到了「停刊三天」的處分。
1944年中原會戰後,豫中、豫西大片國土淪入敵手。此後,日軍曾對該校進行過騷擾。郾城偽政權的縣長李子芬曾向王拱璧封官許願,但遭到王的嚴詞拒絕。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軍第一二八團團長王定烈與當地的中共地下黨員馮明高等,在硝華、西平、上蔡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當時,王拱壁在青年中學為第一二八團提供辦公地點,還動員部分師生參加新四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慶祝大會上,王拱璧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臨潁縣陳台鄉陳村人,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台北知府陳星聚
陳星聚,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先後中過秀才,舉人。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
在他出任縣令期間,憂國憂民,辦事認真,是老百姓衷心擁戴的父母官。調任閩縣縣令後,為政清廉,政績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光緒初年,陳星聚被調往台灣,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為台北知府。
當時正是中華多難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者紛至沓來,蹂覦我國東南沿海。寶島台灣物產豐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覬覦的對象。陳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築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又積極購置武器,擴充軍隊,隨時准備迎戰入侵之敵。1884年8月,法帝國主義出兵進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軍旋即兵分兩路,進攻淡水、台北,並封鎖了台灣與大陸的交通。陳星聚,早已置生死於度外,下決心與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帶領闔家老小10餘口,團團圍坐在府衙後花園的水井旁邊,一旦城池陷落,即舉家殉國,決不受辱。台北軍民在他的激勵之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終於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正氣歌。
曹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男,漢族,1935年12月生,河南舞鋼人,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7月入伍,蘇聯炮兵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大學學歷,上將軍銜。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許慎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他歷經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540個部首。
3. 離漯河最近的縣又有很多歷史文物在哪
舞陽縣:城隍廟、西城森林公園、山陝會館及牌樓。
臨潁縣:受禪台、小商橋、楊再興墓、陳星聚紀念館、南街村。
許昌縣: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天寶宮、毓秀台等。
4. 漯河歷史遺跡作文600字
我的家鄉漯來河位於中源原地區,這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文化悠久,是一個有名的游覽勝地。
漯河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沙澧河象一條白色綢帶從西往東流淌,把漯河分為兩部分—沙南和沙北。早上,許多老人在沙河兩岸鍛煉身體,打太極拳,做操,跳舞等。這里還經常看到來來往往的船隻,有的是在捕魚,還有的是在運送貨物。放眼沙澧,波光粼粼;兩河四岸,楊柳青青。沙澧河雖然沒有灕江的水那樣清、靜、綠,但是當你站在橋上欣賞河面風光時,依然會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漯河有許慎陵園,商橋遺址,楊再興陵園,羅成墓址......這些地方雖沒有洛陽的龍門石窟高大威武,沒有少林寺那樣聞名世界,沒有蘇州古典園林那樣風景宜人,但是許慎是我們的文宗字祖,楊再興為抗擊金兵壯烈犧牲於商橋。為了紀念他們,漯河人民為他們修建了陵園,值得大家去欣賞,參觀。
漯河物產豐富,這里生產大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還有聞名遐邇的國際化大型食品集團—雙匯集團,開創了中國肉類品牌,是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肉類供應商。它生產出的冷鮮肉銷往海內外,使人贊不絕口。
5. 漯河市有什麼著名旅遊景點和歷史文化遺跡
漯河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保護較好。東漢文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墓專、紀念館,修葺一屬新;建於北宋的《彼岸寺經幢》,又稱「龍塔古篆」,造形優美,挺拔壯觀;著名的具體記載三國魏黃年間,魏公卿將軍勸進及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歷史經過的,「公卿將軍上尊號奏」與「受禪表」兩通石碑,由著名的文學家王朗撰文,書法家梁鵠書寫,書法家鍾繇鐫刻,因撰文、書法、鐫刻俱絕世稱「三絕碑」;曹丕稱帝的靈壇「受禪台」;還有北舞渡山陝會館綵牌樓遺址、賈湖古文化遺址、天下第一橋――-小商橋、抗金名將楊再興的陵園、西游記宮、善惡宮、科幻官、沙河橡皮大壩水上游覽區等數十處人文景觀。辟有小商橋旅遊度假區、雙龍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