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國皇城遺址
㈠ 商代有哪些諸侯國了有杞國了么
有!!!!!商朝時期,杞國就已存在。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了杞(今河南杞縣一帶)。但後來曾數次廢掉杞國封號(《史記》:「杞在商時,或封或絕」)。
其他還有大彭、豕韋、周、刑、囂、相、庇、奄、毫、崇國、孤竹國、鄧、燕、紀、許...
據說商朝有1500個諸侯國。
杞國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證實,武丁娶了一位杞國的女子(「婦杞」)為妻,是其60多個妻子之一,當時,杞被冊封為侯爵,甲骨文卜辭有【杞侯】的字樣。而在商紂(帝辛)時,卜辭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的字樣。
商代時的杞國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時期杞國國君世系較全,現公認能考證出來的有20位國君,自杞東樓公始,至杞簡公終,基本父子相繼,偶有兄終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四位國君在位具體時間不可考,並且其間很可能還有缺漏。杞武公之後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有記載,其中最長的是杞桓公,在位共70年,最短的是杞隱公,在位僅數月,便被弟弟殺死篡位。
至於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史記》皆記載為公爵,但實際上爵位卻有變化。周武王時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東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封號逐漸被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被稱為「杞子」。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標記,可以證明杞國爵位曾降至伯爵。
㈡ 古時忋國在什麼地方
位於現山東省濰坊市一帶。目前在濰坊市坊子區還有杞國遺址。
㈢ 杞國一共多少年拜託了各位 謝謝
周武王滅商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同時把舜的後人封到陳國,主管對舜的祭祀。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史記》記載共傳四世,其間年份不詳,但謀娶公在位時期,正值周厲王當政,和周武王封東樓公差了200多年,共經歷了十個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間杞國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杞謀娶公的時候,將杞國從杞縣一帶遷到了山東。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到新泰一帶。 後來,由於別國的入侵,杞國被迫繼續向東遷徙。先回到國君的祖籍今濰坊市,後來,西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時,將杞國遷到緣陵,即今山東昌樂縣附近。到了魯襄公二十九年(西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國遷到淳於,即現在山東安丘縣附近。現在安丘黃旗堡鎮西南的杞國古城遺址,是杞都城之一。 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之間,常被侵擾,魯國就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佔「杞田」。杞國為求自保,便和晉國結盟。 杞國末年,內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西元前506年,杞悼公死,杞隱公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就被其弟弟所殺,這就是杞釐公。好景不長,杞釐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湣公,在位16年後,於西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史記》中記載杞國事跡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杞國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 前445年,杞國終於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亡國,杞簡公成了末代君主。
㈣ 現在的河南省杞縣是古代的杞國嗎
故城遺址在山東省安丘市東北部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版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權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杞國建國始於夏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國亡於楚國。
㈤ 濰坊歷史人物有哪些
濰坊是中華民古老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南倚山,北臨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不乏對國家和民族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英傑。濰坊文化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歷代一些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如管仲、晏嬰、鄭玄、孔融、蘇東坡、范仲淹、賈思勰、李清照、鄭板橋等出生在這里或在這里生活過. 翻開歷史地圖就可驚奇地發現,濰坊的古國竟象今天的各縣區一樣星羅棋布。
爽鳩 季則 逄國 爽鳩是少昊司寇的名稱,又指他的封國,地處今昌樂縣東南部。少昊是父系社會東夷的首領。至堯。舜時代,爽鳩氏為季則氏取代。商代。季則氏又為陵所來,建立起逄國,因陵的爵位是伯,故亦稱公伯陵。商周之際,博興一帶興起了蒲姑氏。逄國又為蒲姑所滅
斟灌 斟(尋)斟灌,據<<續山東考古錄>>卷16"壽光條'說:斟灌國故城在東北四十里,稱灌亭,一稱東壽光城.今基灌店.今壽不 留呂鄉基灌村一帶,即斟灌立國之處.距今約4000多年.斟(尋).據<<讀史方輿紀要>>--濰縣平壽條說:"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尋)國. 上述二斟是大禹的後代,是夏朝統治者姒姓部落的兩個氏族.自太康失國的到少康中興.為王室的主要依靠力量,在夏朝上留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章.
寒國距今約40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濰坊市寒亭鎮.寒國是伯明氏所建的古老部落,寒浞不為國君所用,便投靠了後羿.後羿不修民事,寒浞將其推翻,奪取了王位,建立了寒國,為穩定統治局面,他把兒子澆封在過(今掖縣境),把另一個兒子殪封在戈(今河南境). 少康中興,逐步消滅了寒浞的勢力,現在.濰坊市仍然有寒亭,浞河等古地名,有寒鼎,寒浞家等文物古跡.足以說明這里就是當年寒浞的統治中心
諸國 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治.其統治區域在諸城,安丘一帶.
杞國 周朝建立後,求先賢的後代進行分封,從諸城的牟婁尋到大禹的後代東婁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國.西周末年,由於鄰國的侵逼,杞在河南無法立足,便舉國東遷,回到國君的祖籍(今濰坊市),後來在昌樂,安丘等地建國,現在安丘黃旗堡鎮西南有杞國古城遺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國被楚國攻滅.
淳於國周武王把安丘縣東北部封給淳於公,建立淳於國.淳於公為姜姓,和當時的菜,紀等國為鄰.春秋初年,從河南搬來的杞國不斷侵逼,淳於無力抵抗,國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難,淳於國亡.
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大,齊國打敗萊國,佔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士,萊公被迫遷都黃縣,稱東萊.戰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並.
紀國紀國是商朝在東方的與國,都城在今壽光縣紀台鄉,周滅商,紀國又臣服於周.春秋初年,齊國強大起來,逐步向東發展,紀國成為主要障礙,經過長期戰爭,到公元前690年,紀便被齊國吞並
齊國周朝建立後,封姜太公為齊候,建都於營丘(今昌樂境內),後來齊國又遷都於今淄博市臨淄區.齊國初建時,濰坊西部一些地區便由齊國統轄.隨著勢力的增強,齊國逐步統一了許多鄰國.到春秋末年,今濰坊市所轄各縣區都成為齊國的領土.
秦漢魏晉南北朝秦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度,全國初設36郡,後逐步增至40餘郡,轄1000縣,濰坊分屬膠東,臨淄,琅琊三郡.今濰城,寒亭,坊子三區.昌邑,安丘,高密3縣屬膠東郡,青州市和壽光,臨朐,昌樂等縣屬臨淄郡,諸城屬琅琊郡.西漢除襲秦的郡縣制外,還實行封國制,國越封越小,到西漢末, 全國有130個郡國,1500個縣,僅濰坊市就分屬3郡2國,51個縣.東漢時,濰坊市境內有20個縣,分屬青,徐二州和北海國,樂安國,齊國和琅琊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隨有變動,但均屬青,徐二州.
隋唐五代宋金隋朝濰坊市地屬三郡十四縣,有些縣已與現在各縣相符了,北海郡移治益都縣,原平壽縣改稱北海縣,治所在今濰城,下密縣治所在今寒亭區,壽光縣,臨朐縣治所在今該兩縣縣城,都昌縣漢所在今昌邑縣城,營丘縣治所在今昌樂營丘,高密郡治所在諸城縣,另轄安丘縣,高密縣,治所在今該兩縣縣城,吾城縣治所在今安丘縣西部,東莞縣在今諸城一帶,唐承隋制,地方行政區劃為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五代十國時期,形成道.州, 縣,基本沿襲唐代.北宋改道為路
㈥ 杞國在那個地方
杞國,是中華大地上一個古老的方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為宋滅,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於一帶,重建杞國,於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杞國雖小,但它對華夏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卻有很大的貢獻。
杞文化源遠流長,它的源頭可追溯到5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和神農氏(炎帝)時候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NEC百萬象素手機1元拍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國貿開幕
,那時中國的部落聯盟可分為東西兩大集團,一是以東夷族著名領袖太昊為首的東夷部落聯盟;二是以神農氏為首領的姜姓羌戎族部落聯盟。後來太昊集團帶著大汶口文化,西進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神農氏則帶著河南仰韶文化東進,並佔領了太昊故地的陳,爾後又繼續向東北(山東)推進,約在公元前3000年,神農氏與東夷族的補遂氏發生大戰(史稱中國第一戰),補遂氏戰敗,神農氏部落聯盟進駐曲阜一帶,並控制附近的部落。通過這兩大集團的西上東進,加速了兩大部族的接觸、融合。公元前26世紀,黃帝與炎帝為爭奪中原在坂泉發生大戰,炎帝為黃帝所敗,黃帝初步建立了對中原各部落的領導地位。此時,山東的汶泗流域和魯西南地區出現了初步融合的東夷文化,仰韶文化的風姓已繁衍分化為以少昊及蚩尤為首的兩大部落聯盟,蚩尤控制了魯、冀、豫邊沿地區後向西爭奪中原,因此,蚩尤與黃帝在涿鹿之野發生了大戰,蚩尤戰敗而死。後來少昊與炎帝結盟,歸黃帝指揮,黃帝便在泰山舉行由各族參加的聯盟大會,他的領導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加速了各族的融合,為華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矗公元前25世紀,少昊的後裔顓頊,在東西部多族文化相融合、眾部落聯盟統一的情況下,西進到冀、魯、豫地區被推為共主,號高陽帝,建都帝丘(今濮陽市東南),由太昊到顓頊,至堯、舜,東夷族的大汶口文化與羌族的仰韶文化互相接觸、融合,初步形成了華夏文化。綜上所述可知,沒有當時水平較高的東夷文化,沒有東西文化的接觸、摩擦、交流、融合,就沒有華夏文化的形成,也就沒有後來的杞文化。
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21世紀的唐堯時期,中國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原來活動於菏澤、濮陽一帶的唐堯、虞舜,率領部眾往西經太行山逃往山西南部,另一部分則逃往沂蒙山區,因此,在那裡出現了原居於夏族的姒姓國和顓頊後裔的妘姓國。至夏太康失國,少康在復國的過程中,在沂蒙山區又出現了一個來自夏族的姒姓國群,如斟尋、斟灌、婁等國,杞國的先代就是這些姒姓國群的一部分。這些深入到夷人腹地的姒姓國群,乘著夏初的政治風潮,挾帶著深厚的華夏文化(即河南龍山文化)從西邊走來,入鄉隨俗吸納當地帶有濃重東夷文化風貌的山東龍山文化,逐漸醞釀形成為有特色的杞文化。可見杞文化是對東夷文化的繼承,是華夏東西文化融合的產物。
杞縣城,古稱「雍丘城」,是杞國的都城。杞在這里立國1000餘年,它在這里留下許多文化足跡。在杞縣境內有眾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積。《商代杞國文物考》說:「杞縣屬各代黃河泛濫區,但近年來考古工作者仍在杞縣段崗、牛角崗、西伯牛崗、竹林、白暢崗、鹿台崗等地發現有不少的二里頭文化和商文化遺址。特別是朱崗遺址西距雍丘城約2公里,是一處二里頭文化和商代文化遺存,說明這里是夏人和商人活動的地區,應當就是或至少部分應是杞人在這里留下的物質文化遺存。」邢樹恩孫繼書
㈦ 城子的歷史傳說
可是在少數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處偏遠的城子村,為什麼會有這種結合?在和楊永明深入考察幾次之後,這個答案漸漸明晰起來。 明清兩代,朝廷對雲南土司制度實行普遍的「改土歸流」,即將地方土官(大多是少數民族)改成流官(大多是漢族),如此,則上層統治有了漢族;改土歸流後,政府又大量遷入外來移民,大多是漢民,於是,上下層級都有了漢族的因素。據《瀘西縣志》記載,城子村古時則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區,但今天永寧鄉一帶的彝族多是從金沙江流域遷徙而來。漢族遷入後,會和當地彝族有各方面的接觸和磨合,而最後的結果,在最表層的表現上,就是這種漢彝結合的土掌房。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么大規模?今天城子村外仍有護城河,形制規劃上完全是城堡的格局,可以想像,以前這里一定是一個極為輝煌的府城。而它今天不過一個鄉而已,這又與當時的土官相關。明朝成化年間,廣西(今瀘西)土知府昂貴便在這里建造土司衙門,改白勺(城子村舊名)為永安府。昂貴土司的到來使城子村飛速發展,並很快成為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勺頓時從一個小村升級為擁有1200多戶人家的府城,建築物也得到大規模發展,府城依山勢修築城牆、城門、樓堡,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城堡,樓堡高聳、城門森嚴。 可惜好景不長,昂貴因為驕淫無忌,被人進京告發,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昂貴兵敗自殺,府城大部分房屋被燒毀,土府衙門也僅留下前廳。昴貴死後,很多土著彝族遠逃他鄉,政府遷入大量移民,並進駐軍隊,在此設立了哨樓、炮台等軍事設施,使城子村的房屋建築形成了既適應民眾居住,又能抵禦外敵入侵的最佳房屋結構。幾百年來,雖然外敵多次入侵,城子村卻從未被攻破。而這些頗為光輝的歷史,都與另一個大背景密切相關。楊永明在經過多年考證後,發現了一個震驚全國的事實:城子村就是古代滇國中非常出名的「自杞國」遺址。在有關自杞國的記載里,充斥著馬幫、絲綢之路、開放、輝煌等潔光片羽。可是很快,蒙古的鐵蹄跨入雲南,自杞國雖與蒙古軍血戰6年,最後仍然兵敗,白勺城淪陷,「自杞國」歸順元朝。 而人們對它的記憶,隨同它輝煌歷史的遠去而一起流逝,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大山裡面默默默無聞地度過一代又一代。而取代「白勺」的「城子村」,則幾乎被遺忘。瀘西永寧城子村價值:瀘西永寧城子村 瀘西永寧城子村是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距縣城瀘西25公里。整個村子,竟有著600多棟300年前的古民居土庫房群落。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一間間的平頂土庫房,層層疊起,集中連片,美麗壯觀。初來乍到時,你一定覺得它不是村莊,而是一座古老神秘的土城堡。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山坡,東臨龍盤山,西接玉屏、筆架山,北對芙蓉山(又名木榮山),後枕金鼎山。這里的座座峰嶺,險峻高遠,蜿蜒盤旋,它的美麗,就如它的名字,讓人陶醉和驚奇。飛鳳山中間突起,狀如飛風,太陽山、太陰山(又名月牙山)左右峙立護衛,地勢險峻。昔時,這里有位自號飛鳳山人的隱士,在關聖宮牆壁上揮筆留詩:歧山今何向?嗷嗷是處鳴,四靈神鳥舞,七彩紫龍橫;浴日凌雲漢,清泉濯玉屏,丹山鍾鼓響,萬國頌咸亨。 這首詩,寫出了城子村的坐落形勢及隱居於此的喜悅之情。土庫房依山而建,用泥土築就平頂,左右相連,上下相通。 城子村其中竟有24戶人家的屋頂相接,幾乎在同水平線上;最具特色的是,下家房頂便是上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層疊最多的有17台,一般都在十台以上。遠遠望去,古村城子的土庫房群落,如堆疊齊整的蜂房,又如碩大無比的台階;似層層奇巧的梯田,又似質朴古老的布達拉宮殿。在你驚嘆之後,你不禁會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古老的土庫房群落保存得如此完美?在你觀賞之後,你一定會深思:這樣的房屋建構,它體現了或是促成了一種什麼樣的人文底蘊?
㈧ 遼中黃旗堡的歷史
黃旗堡鎮位於安丘市東北部,距市區中心21千米。地處濰河、汶河匯流的三角地帶。膠濟鐵路橫穿境內,濰(坊)膠(州)公路橫穿鎮境。杞城有春秋戰國時杞國故城遺址。
1955年設逄王區,1958年成立公社,1978年改黃旗堡公社,1981年設區,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5.4萬,2007年,將安丘市黃旗堡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黃旗堡鎮位於坊子區中部。2010年,撤銷黃旗堡鎮,設立黃旗堡街道。
轄夾河套、安丘莊子、乙甲庄、花塢、獅子口、黃旗堡、東安泰、西安泰、顏家汶畔、柏台、於家汶畔、田家汶畔、田東、賀家汶畔、杞東、杞西、城後、周家莊子、東門口、楊家街、張家莊子、城裡、西門口東村、西門口西村、水場官莊、逄王新村、劉家石橋、田家石橋、王家石橋、前車埠、周家車埠、王家車埠、禹家本埠、黑埠子、小桃、南新莊、大桃、北新莊、東樓、東庄、高家莊東村、高家莊西村、半截樓、傅家莊科、大庄科、小庄科、逄王一村、逄王二村、逄王三村、逄王四村50個行政村。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地處汶、濰兩河沖積平原,曾是春秋戰國時期杞國都城所在地,文化底蘊源遠流長。轄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5.4萬人,耕地面積58000畝,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建設活動示範點、全國科教興村計劃省級示範單位、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山東省中心鎮、省級文明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鎮、山東省村鎮抗震試點鎮。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帳下大將軍韓信率兵與楚霸王的驍將龍且決戰於濰河,為迷惑楚軍、振奮軍威,積土成埠,並遍插黃旗於埠頂,遂取名黃旗堡。近年來,該街道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一體兩翼」的工作思路,突出「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工業興街」三條主線,搶抓機遇,真抓實干,轄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建成面積7.5平方公里,常駐人口2.9萬人,構築了「四橫四縱」的主框架,城區綠化、亮化、美化、環衛、供排水、污水處理等設施配套齊全,城市化程度達到55%;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轄區50個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柏油路、自來水、有線電視等,大姜、牛蒡、蘆筍等現代高效農業面積發展到4.8萬畝;工業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以紡織、機械製造、食品、木業加工四大主導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企業發展到180家,三產業戶達到330家。2009年,轄區完成工業生產總值7.7億元,同比增長35%;農業收入實現4.1億元,同比增長18%;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2.1億元,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42元。
今後,街道重點圍繞特色景觀旅遊建設的要求,突出杞文化和水文化這一明顯特色,開發旅遊資源,努力打造特色景觀旅遊。
以打造特色鮮明的地方特色為起點,以建設現代化的小城市為目標,修訂完善新一輪城市規劃。繼續加強城區硬體和城區道路交通、居住環境、美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實施「三開發兩建設」,即陽春美食街開發、柏台商貿街開發、黃旗堡商貿城綜合開發和黃旗堡法庭、東環路兩個重點項目建設。同時,規劃建設供暖供氣、數字電視、寬頻網路等配套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口和經濟聚集度,使城區盡快達到現代化、城市化水平。
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努力搞好生態、文化、特色旅遊。一是建設夾河套生態湖。充分發揮地處汶、濰兩河環抱的優勢,建成水域面積4000畝以上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旅遊於一體的水上游園;圍繞親水沙灘、生態觀光、時尚、動感、實惠的主題風格,打造沿河沙灘風情帶,建設國內首個內河沙灘游樂場,實現與峽山生態旅遊區、九龍澗生態保護區的旅遊鏈接。按照「三步走」的計劃,今年完成遊船、垂釣、餐飲等旅遊項目的開發。二是杞國古文化開發。作為春秋時杞國古都,黃旗堡鎮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成語「杞人憂天」就是在這里形成。清初著述家張貞曾在此隱居10多年,廣泛考證,寫成全面反映古杞國歷史的《杞紀》,被收入《四庫全書》。近幾年,黃旗堡街道本著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主旨,充分挖掘和恢復古杞國歷史文化景點,先後對古杞國皇城頂、九女冢、杞隱公墓、將軍埠、梳妝台等春秋遺跡進行了整理開發,把歷史文化遺跡與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有機結合,形成與生態湖遙相呼應的生態文化游,在全省范圍內舉行杞文化論壇,進一步提升黃旗堡的知名度。
黃旗堡鎮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漢將韓信率兵與楚軍決戰於濰河,插黃旗於埠頂以樹軍威,遂取名黃旗堡。夏朝時為斟尋國,西周屬淳於國,春秋為杞國,戰國屬齊,秦屬琅琊郡,西漢時在此建淳於縣,唐初並入輔唐,北宋歸安丘至今。清朝末年,安丘縣分為交區54社,今黃旗堡鎮轄區,當時設逄王、杞城、安泰三社,社內設社長。民國初期,仍沿襲清末的分社編制。1927年後,國民黨政府下令分社制改為區鎮制,全縣分54個分鎮,黃旗堡鎮屬安丘二區。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安丘縣人民政府指示,縣以下設區,分村三有政權機構,黃旗堡鎮一帶設逄王區,後改為安丘縣第四區,區政府設在逄王村,1957年撤區並鄉,原逄王區大部分村莊劃歸新成立的逄王鄉,另有石橋子,西村等部分村莊劃歸韓吉鄉。1958年9月成立逄王人民公社,劃出的村莊又重新劃回。公社機關仍設在逄王村。1974年3月,公社機關由逄王村遷往黃旗堡火車站南一公里處新址,1981年更名為黃旗堡公社。1982年9月濰坊地區行署由副專員劉永辰帶隊,來黃旗堡進行區劃試點,撤銷黃旗堡公社,建立黃旗堡區,下轄安太、民甲、杞城、西村、車埠、逄王六個鄉,並分別建立了分機關。1984年4月,根據上級指示,黃旗堡區撤銷,下轄6鄉也分別撤銷,正式建立黃旗堡鎮。2007年9月,經上級批准,黃旗堡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至今。
黃旗堡鎮鎮區面積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人,它地處安丘市北部,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膠濟鐵路橫穿全鎮,鐵路電氣化改造和安丘火車站在該鎮的設立,使境內鐵路沿線由3.9公里增加到6公里。濰膠公路、下小路在境內交匯,與安黃路、景(芝)黃路組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另外該鎮還加強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鎮總體規劃是在省市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編制而成的。同時,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城鎮規劃。確立了「南延西擴」的小城鎮中長期規劃,即向南拓寬鎮區到逄王路段,使鎮區向南延伸2.1公里,鎮區面積由原來的4.5平方公里擴大到7平方公里,與逄王連成一體。子2005年來,新修硬化鎮區道路2條,其中鎮區至逄王段,長2100米,建設紅線60米,柏油路面寬20米,成為鎮區連接省道下小路的景觀大道。為進一步完善鎮區供排水系統,去年投資360萬元,更新了鎮區的供排水系統,新修了鎮區至逄王路段的排水工程,為沿路開發建設打下了基礎。還投入資金310萬元用於鎮區路燈安裝維護,使鎮區內8條主要街道全部安裝了路燈,路燈總數達到380盞(組),其中2006年在鎮區至逄王路段新安裝110盞。目前,鎮區內已有水沖式公用廁所2處,設垃圾集中處理點2處,垃圾箱50個。三年來新增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實現了主街兩側的綠化、美化,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鎮區內工業小區、商業小區、居民小區、文化娛樂小區規劃合理,設有一處高中、一處初中、8處小學及成教中心,擁有200多個床位和先進醫療設備的中心衛生院一處,投資350多萬建成了全省鄉鎮一流的文化中心。黃旗堡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榮獲安丘、濰坊市級文明鎮稱號;1994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鎮;1996年,被評為省級經濟強鎮;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建設示範點;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2月,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黃旗堡鎮地處濰坊市坊子區東南部,膠濟鐵路橫貫鎮區北部,省A級濰膠公路、下小路在此交匯、景黃公路、安黃公路四通八達。黃旗堡鎮距濟青高速公路20公里,距濰萊高速公路10公里,距濰坊機場18公里,東距青島港100公里。
1、鐵路:膠濟鐵路1900年修建,次年全線貫通,橫穿鎮境並設黃旗堡、南流兩個火車站。黃旗堡境內鐵路長3、9公里,這里東臨濰河,西接汶水,四座鐵路大橋雄偉壯觀,鐵路有彎有直,穿鎮區而過,是膠濟線上風景最為秀麗的一段。2004年開始,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全面展開。黃旗堡段由原站址取直改道,途經柏台、付家莊科、高東、高西、半截樓,從東樓村東越過濰河直奔昌邑,全長由原來的3.9公里延伸到6公里。火車站將進行擴建,由原站址取直改道並升格為三級車站。改造後客流量和貨運量將大幅度增加,特別是石油、煤炭、沙河運輸以及農產品外運等儲運量急劇增加,年接發貨量可達170餘萬噸,年發送旅客9萬人次。將有力帶動小城鎮建設和三產服務業發展.
2、公路:黃旗堡鎮公路交通四通八達,主要道路有景黃路、濰膠路、商場路、安黃路、青年路、田柏路、田莊路和西門口蔬菜方四縱四橫等道路。其中,市級柏油路有景黃路、濰膠路,市級普通道路有安黃路,鎮區道路柏油的有一馬路、二馬路、西環路商場街、政府街、教育街。鎮村公路主要青年路、田柏路、田莊路、汶河路以及西門口蔬菜方的四縱四橫八條道路。1、景黃路。從安丘市景芝鎮駐地,經王家莊鎮、趙戈鎮、到鎮駐地全長40公里,路面寬8米,在鎮轄區內從趙戈入我鎮車埠、經逄王到鎮區。2、安黃路。從安丘城經賈戈、趙戈韓吉入我鎮西門口,經官莊、車埠、逄王到鎮區,全長30公里,路面寬8米。3、濰膠路。從濰坊經坊子區南流鎮入我鎮西安太,經鎮區、逄王、東樓入昌邑到膠州,在我鎮全長11公里,路面寬8米,全部柏油。4、青年路。從鎮區向西至於家,南至景黃路。5、商場路。從鎮區一馬路向西至顏家,全長3公里,路面設計紅線60米,路面寬35米,兩側栽植雪松、白玉蘭、黃玉蘭、紅葉小棠等綠化樹木,設有三葉草綠化帶,安裝了高標準的蓮花路燈。6、下小路。從昌邑下營到臨朐小關,在我鎮全長6.8公里。
黃旗堡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12℃,年降水量900mm,年均無霜期208天,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再加上該鎮屬汶、濰兩河沖積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豐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農業生產一直保持了快速發展,是旱澇保收的著名「糧倉」和「錢囤」,素有安丘的「金三角」之稱,而且是濰坊市重要的水源地。農業種植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優質蔬菜、西瓜、蘆筍、林果等為主的現代化農業格局,其中蔬菜、牛蒡、圓蔥、胡蘿卜等種植規模發展,歷史悠久,有較高的種植技術。該鎮在鎮區西側規劃建設了佔地2000畝的工業小區。相繼投入資金1000萬元,新修拓寬西環路,完善了交通、供排水、通訊、供電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了綠化、美化的力度,使小區全部實現了「六通一平」,並實行一站式管理,一條龍服務。
山東省安丘市鑫利達食品有限公司是創建於1995年的集生產、加工、儲藏、出口於一體的私營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5000萬元,佔地60000平方米,職工600餘人。廠內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生產設備,有恆溫庫八座,低溫庫六座,儲藏量達5000噸,可根據客戶需求生產和加工保鮮、速凍、鹽漬蔬菜。主要產品有:保鮮大姜、風干大姜、胡蘿卜、大蔥、青筍、芋頭、白菜、牛蒡、大蒜、圓蔥等各類蔬菜。該公司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的治廠方針,公司產品現已覆蓋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打入日本、美國、南亞、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濰坊新康農牧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禽繁育、商品苗孵化、飼料加工、家禽宰殺、食品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一條龍民營企業。公司擁有固定資產2000餘萬元,注冊資金560萬元,總佔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種鴨場、孵化廠、飼料廠、冷藏廠、羽絨加工廠、熟食加工廠使公司發揮出最大的產業鏈效應,公司率先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食品QS體系認證。公司生產的「新康」牌鴨苗、飼料、凍品、熟食等系列產品多次榮獲市級職能部門表彰,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部分產品遠銷海外。
1、杞城故城位於安丘城東北18公里的黃旗堡鎮杞城村周圍,故城遺址呈長方形,地勢平坦,西北部偏高,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800米,總面積360萬平方米。現城牆盪然無存,根據附近村:東門口、西門口、城北、城裡村的分布,故城面積的確不小。在杞城村西約200米處有一面積約300平方米的高台地,當地傳為皇城所在地,台地北側有斷崖,文化層厚達1.5—2.0米,漢代灰坑及春秋、戰國及漢代磚瓦陶器殘片皆有,出土的文物有戰國至漢代的筒瓦、瓦當、陶罐、陶盆、陶瓮、鐵钁、銅劍、錢范及硯石等。該遺址1984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杞城夏商屬斟尋國地,周武王滅斟尋,封淳於公於此,為淳於國都城。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起,杞國為免遭諸侯吞並,從雍丘(河南杞縣)東遷,周旋於列強之隙,處境維艱,於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被迫遷至淳於國境內(今安丘杞城一帶)。周桓王十一年,杞與魯結盟。周桓王十四年,杞借魯之力來淳於國,設都城於淳於國都處,至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被楚所滅,歷時260餘年。西漢初又在此設淳於縣治所,屬高密國,為高密侯鄧禹食邑,北齊天保年間並入高密,城遂廢圮。相傳當時杞國有一人,怕天塌下來,吃飯睡覺都感到不安,「杞人憂天」的典故源於此。後人在此建村時,遂以「杞城」命名,流傳至今。
2、漢盤龍三足石硯是在1976年黃旗堡鎮杞城村出土。石硯呈圓形,通高12厘米,直徑15厘米。表麵灰色,質地堅硬細膩,由硯身、硯蓋、研石三部分組成。硯身高4厘米,硯面平坦光潔,墨跡尚存,周邊刻三條屈曲盤旋的龍,龍首下伸形成三足。研石雕成一隻蹲羊形,高4厘米。硯蓋高8厘米,表面雕刻5條龍,正中的一條形體較大,昂首挺立形成蓋紐,周圍刻出波浪紋,襯托出蛟龍出水的雄姿。其餘4條較小,刻在蓋紐四周的斜面上,恰似在水中游盪,形象生動自然。整個硯蓋的雕刻採用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方法,線條流暢,稜角分明。頗具匠心的是,在蓋底面與蓋紐對應處,刻有一個略大於研石的圓形凹槽,研石恰好藏於其中。這件石硯的年代為漢代。它的出土,不僅為硯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而且也為我們了解杞城遺址的內涵提供了依據。1991年12月,經山東省文物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楚漢相爭時,漢將韓信率兵與楚軍戰於濰河,樹黃旗於埠頂,以振軍威,遂取名黃旗堡。濰水之戰,是韓信大破楚將龍且(ju),攻佔齊地的關鍵戰役。
公元前203年10月(漢高祖四年),漢大將韓信率軍由歷下東進,輕易地佔領了齊都臨淄。齊王田廣敗退高密。韓信領兵東追齊王。項羽聽到韓信東進的消息,便命龍且率20萬楚軍到高密,與齊軍會合,決戰漢軍。韓信得知龍且率兵救齊,便在濰水下游(今趙戈鎮、王家莊鎮一帶)集中兵力,准備迎戰。
龍且在高密安營紮寨後,有人為其謀劃曰: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擋,我軍應深避堅守,四處宣傳齊王在此,齊地之民聽說齊王尚在,必然反漢,韓信不戰而敗。但龍且素來瞧不起韓信,決心攻而勝之。時值11月,漢楚兩軍隔濰水對峙。韓信知龍且兵多,硬拼會敗,遂夜令軍兵備萬余沙袋,在上游把濰水堵住,親自引兵涉水向龍且發起進攻,然後佯敗後退。龍且見韓信軍敗,不知是計,大喜曰:我早知信會敗。他一馬當先,率軍追韓信。韓信見楚軍近一半已渡河,急使人掘開沙袋,濰水暴漲,楚軍大半被水隔在對岸,正渡河者被水沖走淹死。韓信乘機猛烈反擊,全殲渡河楚軍,擒楚將周蘭,殺死龍且。隔岸楚軍見主帥已亡,不戰而潰散。漢軍乘勝追擊,俘虜了齊王田廣。至此,齊地全被漢軍佔領。不久,劉邦封韓信為王。
該鎮鎮區面積4.5平方公里,「六橫四縱」構築了小城鎮主體框架,截至2007年,該鎮主要街道全部柏油硬化,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鎮區內工業小區、商業小區、居民小區、文化娛樂小區規劃合理,設有高中、初中、小學及成教中心,擁有200多個床位和先進醫療設備的中心衛生院,投資350多萬建成了全省鄉鎮一流的文化中心。
該鎮抓住強鎮擴權機遇,以道路硬化、排水管網、綠化亮化、居民園區等8項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城建投入,著力打造設施齊全、服務配套、適宜人居的環境,有力地推進了小城鎮建設提升工作。
截至2009年7月,該鎮加強道路建設,投資1050萬元,新修全長8.6公里的東環路,實現與新濰膠路的連接,拉近了與中心城市的距離。全面實現「村村通」油路工程,方便群眾出行,城鎮居民人均道路面積達35平方米。按照「高、大、密、厚、多、彩」、「一團一簇、紅綠相間」的綠化模式,改造提升主要街道的綠化檔次和水平,完善橋頭公園和濰、汶兩河生態林帶建設,補植完善農田林網4萬畝,打造生態靚麗、和諧優美的城鄉環境。依託陽春啤酒、新康農牧公司兩處污水處理廠,完成沿政府街、三馬路的管道鋪設,完善鎮區排污管網建設,鎮區8條交通幹道排水設施健全,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0%。加大環衛設施投入,成立30人的保潔環衛隊伍,配備環衛垃圾車等專用車輛,新建一處容量超過10萬立方米的垃圾處理廠,實現城鎮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成立水務中心,建成大型集中供水中心,全面完成鎮區供水管網鋪設,自來水普及率達100%。
該鎮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電力、通訊、休閑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修繕改造鎮敬老院,提高農村五保供養率;開通公交車服務業務,方便群眾出行;投資新建黃旗堡商貿城、陽春美食街和柏台商業街等商貿流通服務場所,擴大勞動就業,提高鎮區服務功能。按照城鎮總體規劃,大力推進舊城改造、遷村並點工程;截至2009年7月,該鎮投資2000萬元,完成鎮區申家莊村整體搬遷;加快杞王世家小區開發,新開發樓盤4座,吸引東安泰、柏台等鎮區周圍6個村群眾入住,並完善小區內綠化、亮化、供暖等配套設施;結合招商引資,加快工業小區建設,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完成鎮工業小區、柏台磚廠、原棉紡廠、火車站物流園「三區一園」開發,引進一批現代商貿物流項目和節能環保項目。
黃旗堡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多次榮獲安丘、濰坊市級文明鎮稱號;1994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鎮;1996年,被評為省級經濟強鎮;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建設示範點;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2月,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中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