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大遺址研究與保護
㈠ 為什麼說洛陽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永遠的痛
古墓作為我們考究歷史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古墓里出土的文物包羅萬象,有很多都是現代歷史學家都嘆為觀止的。除了文物,古墓里的其他東西對於我們研究古代歷史也有很大的意義,所以一個古墓的發現,就意味著我們對古代歷史的研究更進一步。
因此古墓文化對於我們的歷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從古墓里出土的一切文物,不僅僅是它的物體本身的價值很高,它所自帶的文化價值也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我們應該要培養好這種保護文物的意識,杜絕文物再因為這些問題而流離失所,以免給我們的歷史研究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密切關注文物的流失情況,及時呼籲文物回歸祖國。
㈡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遺址保護
隋唐洛陽城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是當時世界范圍內不多見的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隋唐洛陽城還是中國隋唐都城中保存比較完好的都城遺址。因此,在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中,它被列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作為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項目標志性工程之一,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於牡丹文化節期間部分對外開放。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以後,洛陽市政府規定在保護區進行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並由文物部門進行鑽探和發掘,重點文物保護區一般不許進行基建。對發掘出土的重要遺跡,如石砌圓形建築基址、大型石柱礎等,修建了保護房或圍欄加以保護。1989年又重新明確保護范圍,並建立多處石質保護標志碑。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隋唐洛陽城遺址(SiteoftheSui-TangPeriodCapitalLuoyang)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㈢ 為什麼說洛陽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的痛
信奉於一些學說,認為人死之後便會去往另外一個世界,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由此去世之人的陵墓應仿照世間,這就使得以帝王為代表的權威之人去世的陵墓十分浩大,陪葬與隨葬的人或者物品十分繁多,也為我們研究古代歷史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但除此之外,由於帝王之類的人物陵墓中有大量的財物,也催生出了盜墓賊這一類職業,他們會從古代的書籍或者是各個地區的消息上來尋找墓穴,獲得不義之財。
而在我國的洛陽金村,當年便是發掘出了一座恢宏的古墓,但這座陵墓的發現並沒有推動我國考古對這段古代歷史的研究,反而是留下了一段難以回首的創傷,那麼在此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呢?
1928年,洛陽金村發現古代大墓
洛陽作為河洛文化形成的中心城市,作為夏商周等13個王朝的都城,建都史長達1500多年,文化底蘊十分的深厚。
在長達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無數個王侯將相或者才子佳人紛紛將自己的陵墓建立在洛陽北邙,因此洛陽保留了許多地上與地下的古代文物,當地的古代墓葬數量十分巨大,在我國整個國家中都十分罕見,而金村大墓所處的位置正是各朝各代帝王陵墓群的核心。
無數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國內僅存三件
在金村出土的這批文物還未被國人所完全覺察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已經出現在了其他國家,到目前為止,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博物館中都有這批文物的身影。
由於文物流失十分之嚴重,本應推動我國文化進程發展的文物轉眼之間便流落他鄉,而且數量還如此巨大,讓我國考古學者怎麼能不扼腕嘆息呢?目前在我們國家,出土於洛陽金村的文物僅存金村大鼎、錯金銅尺和命瓜壺三件。
這三件文物分別被收藏於洛陽博物館、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中,在被埋藏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終於重見天日的文物們卻落得了這樣的結局,實在是讓人遺憾和痛心,這也是我國近代發生的最為慘痛的文物流失事件,更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缺憾,在未來的歷史研究中,我們斷不會再發生第二次這樣的事情
㈣ 我國大遺址保護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保護格局已經形成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保護自覺性空前提升
盡管大遺址作為學術名詞,進入公共傳播領域時間不長,但是,良渚、牛河梁、二里頭這些大遺址「新貴」的發現、發掘和保護,重新書寫和闡釋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這些中華大地上人類活動的重要遺址、遺跡,不僅應被每一個華夏子孫「耳熟能詳」,也是世界人類文化歷史的驕傲。
除了毋庸置疑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之外,大遺址保護的另兩「大」是規模大和影響大。萬里長城、千里運河不必說了,朝陽的牛河梁大遺址、成都金沙遺址、無錫鴻山遺址等等,無不佔地數公里乃至數十公里,一些大遺址項目甚至跨省跨區域,關於大遺址保護的任一舉措都必然影響深遠。因此,近年來,從長城資源調查到大運河申遺,從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到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關於大遺址保護的每一項活動,幾乎都是「國家行動」。「十一五」期間,我國有100個大遺址項目進入文化發展規劃,即將到來的「十二五」規劃中,大遺址保護已被列為主要內容。
隨著文化傳播和城市職能的轉化,大遺址保護不僅「修正和改變歷史」,也書寫和規劃城市的當代歷史。「縱觀無錫發展歷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輝煌,其背後最根本的動力是文化因素,而這些又都根植於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之中。」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詩意的講述可以說是很多城市共同的體會。
「規劃一塊綠地,可以帶動上百畝土地升值,而建設一個遺址公園,則可以讓整個城市升值;建設一個工業項目,可以服務一個城市幾十年,而保護一處大遺址,可以讓一個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正如洛陽市委書記連維良所說,厚重的歷史給洛陽留下了包括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等6處大型遺址,古老的洛陽因此而名,因此受益。僻居鄉野一隅的牛河梁遺址的發現,使朝陽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舉成名天下曉」,更是典型案例。
如何保護這些「聲名顯赫的文明使者」,為歷史和子孫盡可能完整、安全地傳承這些影響深遠的文明載體?從國家到民眾,大遺址保護的文化自覺性空前提升。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周口店、隋唐洛陽城、唐乾陵等多處大遺址專項管理法規施行,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批復了90餘處大遺址的保護規劃。高句麗、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大明宮、鄭州商城等大遺址拆遷和環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遺址周邊環境,以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新疆段和西安片區、洛陽片區三線兩片為核心,包括100處重要大遺址在內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兩年,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大遺址保護理念不斷創新,形成了《西安共識》、《良渚共識》、《洛陽宣言》,提出了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新理念,大遺址保護進入新階段。
三大矛盾有所緩和
「舉政府之力」幾成共識
文化遺產保護千古事,大遺址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鎮,大遺址保護也是難上難。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達到同期世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兩倍,城市發展將面臨「加速發展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矛盾的焦點是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急劇擴張,使許多過去處於城市邊緣的大遺址逐漸納入城市用地范圍。
首先是如何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土地城建之間的矛盾。無錫鴻山遺址范圍內的土地,原來都屬於無錫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用地。算眼前賬還是算傳承賬?算經濟賬還是算發展賬?算局部賬還是算大局賬?無錫政府最後將鴻山遺址7.5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用於鴻山遺址公園建設,對遺址規劃范圍周邊的農業用地進行統一規劃和引導,並進行農業結構規劃,形成了省級都市農業生態園;並充分利用鴻山遺址、泰伯墓等歷史文化資源,結合拆遷安置工作,規劃建設了鴻山文化新市鎮。通過配套功能的完善,使鴻山大遺址保護和宜人宜居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如何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居民生產之間的矛盾。生活在遺址區的居民守著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大遺址,受文物保護法的限制,他們不能辦工廠、修路、建房,只能眼看著周邊地區的經濟不斷地超越自己,遺址內的生活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臟亂,社會治安也不是很好。
每個人都有享受先進文明發展的權利,不能讓傳承文明成為「落後吃苦」的理由。西安市在大明宮等大遺址保護規劃中,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民和居民採取不同的措施,如在保護核心區,把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對中青年人員安排就業,對文物保護區實行疏散人口的政策,以減輕對文物本體保護的壓力等等。這些做法不一定廣泛適用,但是善意的出發點可資借鑒。
由於歷史原因,大遺址上往往已經「盤踞」著眾多的工廠企業居民住房。拆遷、安置、重建,資金壓力大。巨額的資金單單依靠中央補貼遠遠不夠,如何創新投資營運機制,以地方政府籌集為主中央財政補貼為輔,同時支持和鼓勵社會多元力量參與,順利解決了資金籌集的難題,成為大遺址保護要過的第一關。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融資渠道也不同。以西漢南越國遺跡保護為例,對經濟相對發達的廣州來說,在城市中心發現這一遺跡,全民「狂喜」,城市規劃建設為之繞道,保護資金不成問題。這是發達地區。相對不發達的安陽、朝陽等地區,投入資金雖有多少之別,但「舉政府之力」之魄力之見識令人感佩。
保護成果受惠於民
展示特色和法規制定並重
專家表示,城市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肌理,順之則勝,逆之則敗,遺址各具特色,所以遺址保護的方式也要防止雷同的傾向,要在深化對遺址文化內涵的理解上下功夫,實現遺址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民眾體驗到文化遺產保護好處,才會成為身邊大遺址最有力的守護者。「考古遺址公園是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依託考古成果所建成的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遺址為內容,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相較於單純的遺址保護而言,它更注重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全民所共享,其服務公眾、反饋社會的功能更加突出。」童明康說。
據介紹,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將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同時,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作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遺址保護的重要內容得到大力推動和支持。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可建成30處考古遺址公園和50處遺址博物館。對此,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提出針對大遺址保護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國家應該制定《大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將大遺址保護納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軌道;其次,由於大遺址保護涉及人口調控、征地、移民、拆遷、環境整治、土地利用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等復雜問題,國家應該出台配套政策來協調和處理這些問題。
過去高樓大廈曾普遍被認為是現代城市生活的象徵,今天,文化遺產尤其是大遺址則成為城市生活改善的重要標志。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積極保護下,大遺址正在擺脫「蓬頭垢面」的形象,逐漸成為城市中最美麗的地方,「莫問遺產興廢事,請君只看大遺址」。
㈤ 隋唐洛陽城的文保規劃
早在1963年,隋唐洛陽城便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1988年1月,它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立以洛河為軸線,洛河南北對稱發展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2008年12月1日,洛陽市頒布實施了《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為該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國家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的腳步更是明顯加快,這一千年遺跡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定鼎門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當時累計拆除不協調建築物、構築物5萬余平方米,搬走企業6家。該工程計劃10月完成,今後將作為一個新的文物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晚唐詩人禇載曾賦《定鼎門詩》一首:「郟褥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屆時市民可現場一睹其風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陽市還啟動了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環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廠一帶實施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17家企事業單位、595戶居民實施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7.8萬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經於2014年底完工並對外開放。
應天門展示工程
據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北城牆、應天門、南城牆等保護展示工程已通過立項,隋唐洛陽城遺址將建成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遺址公園。在原洛陽日報社一帶實施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8家企事業單位,167戶居民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1.7萬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關拆遷工作已開始進行。
隨著各項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石代都城將逐漸走出象牙之塔,讓更多的社會大眾通過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大遺址保護的成果也將惠及社會大眾。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應天門建成後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2015年7月13日應天門復建工程指揮部通知,應天門復建工程將開工建設,定鼎路施工路段將全部封閉。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十一五「期間,國家計劃投資20億元,用於全國100處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的大遺址的保護工作,洛陽片區大遺址將作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予以重點支持。
2005年,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重點保護。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佔地10.59公頃,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歷史上,洛陽城在武則天時期地位最高、最為宏偉,且這個時期的遺址遺跡保存情況較好,所以重點選擇唐代武則天時期洛陽城宮城正殿明堂遺址以及天堂遺址(分別被稱為「萬象神宮」和「通天浮屠」)實施保護與展示。公園另有宋代太極殿建築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陽城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建築。現存的明堂遺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對其保護採取跨空結構建築方式對原建築進行復建,是集遺址保護、文物陳列、考古發掘、模擬展示、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天堂遺址的保護,在外觀上將清晰地再現唐朝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內部功能設置上,完全按照現代人居環境要求設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㈥ 如何進行大遺址保護的規劃
一是要突出保護為主,以「申遺」為目的,在維護遺址真實性、完整性的原則下,以系統考古、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據,謀定而動,反復論證,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指導性;二是要處理好規劃編制與考古研究的關系,處理好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處理好與山水自然環境的關系,並與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與現有項目相協調,增強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三是在展示方法上要堅持特色,在不破壞遺址環境風貌,確保可逆性、可識別性的前提下,揭露展示、地面展示、模擬展示等多種形式應各有側重,搞好試點;四是在總體功能布局上,要與外部大配套相銜接,合理布局,留有餘地,要認真梳理交通關系,旅遊項目和旅遊線路的設計要以遺址為主角,新增建築的數量體量要嚴格控制,做好視線保護;五是在細節設計方面,要注重保留遺址文化元素符號,原生樹種、建築材料的選擇都要認真分析;六是要堅持文物保護與提高城市品位,帶動產業,改善民生相結合,積極開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遺址保護與利用共贏的新局面。(根據浙江省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對大遺址保護規劃的思想)
㈦ 漢魏洛陽故城的故城保護
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保護古跡之一。
1961年在城址樹立一批保護標志。
1964年在故城涉及的4個公社各設一名專職文物保護員。
1972年,以村為單位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
1974年,劃定10處重點文物保護區。
1976年,洛陽市成立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專職保護白馬寺和城址。
1989年劃定了城址保護范圍。
2006年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啟動後,漢魏洛陽故城文管所率先實施了宮城閶闔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該工程已於2008年完工。
2009年6月,內城東北城牆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也得以實施。施工人員清理了城牆上的灌木,通過夯土修補、土坯填洞、泥漿注縫、頂部覆土植草等方法來保護牆體。
2011年,宮城二號宮門、銅駝大街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完成。 漢魏洛陽城遺址是公元1-6世紀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重要王朝的都城,位於中原地區的洛陽盆地,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東漢時期,絲綢之路第一次從中亞地區延伸到歐洲,絲綢之路的全貌由此形成。尤其是羅馬帝國與中國的通使交流,正是在漢魏洛陽過程掀起的新篇章。漢魏洛陽城遺址代表了東漢至北魏歷代中原王朝的文明與文化特徵,見證了北魏時期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大融合所促生的獨特城市文化,展現了城市形制的跨區域、跨時間交流,展現了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
這一多元因素促生的新的城市形制還對隋唐以來的中國古代都城和地方城市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這不僅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城鎮有關城市文化的跨地域交流,同時展現了這一交流活動促成的獨特城市形制在時間上的持久影響力。作為北魏時期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建築遺存,北魏永寧寺遺址及《洛陽伽藍記》等歷史文獻記述的東漢至北魏時期洛陽城的其它寺院展現了公元 1 到 6 世紀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北魏永寧寺塔基遺址反映的樓閣式木塔的建築形象,展現了印度、中亞佛塔建築與中原傳統樓閣建築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傳播和本土化的發展歷程。
㈧ 什麼叫 大遺址保護區
大遺址保護區,就是人們通常把佔地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圍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移動的地下文物遺跡保護起來稱為大遺址保護區。在我國已公布的六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約有500餘處是大遺址,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實施大遺址保護工程,在有效保護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的同時,加強展示和宣傳工作,對於全面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水平,發揮文物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㈨ 為何說洛陽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的痛,有何深意呢
洛陽金村大墓之所以說是中國考古的痛,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八座東周王陵大墓被盜掘一空,文物絕大多數流失海外
㈩ 洛陽大遺址的歷史和文化
洛陽大遺址
在洛河沿岸、東西不足3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5處大型遺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遺址,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洛陽片區大遺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華文明與文化重要起源和發展階段的大規模遺存,不僅在歷史文化內涵上具有一定的文明發展延續性,而且在分布區域上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是我國文明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區域。
但是夏林、樊會濤代表在調研時發現,由於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位於城市建設區和城鄉接合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大,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基本建設矛盾異常突出,遺址外部環境威脅加劇。如果保護不善,將面臨損害或滅失的危險。為有效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建議:一、加強立法保護;二、加大資金投入;三、工廠和村莊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