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渾源窯遺址

渾源窯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0 08:57:37

① 山西渾源民風民俗調研報告

渾源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轄6鎮12鄉358個行政村,總人口約34萬,縣城人口12萬人。 目錄 [隱藏] 1 概述 2 行政區劃 3 歷史沿革 4 氣候 5 地理 6 經濟 7 資源 8 交通 9 旅遊 10 參考資料 渾源縣-概述 圓覺寺(渾源縣晉劇團) 渾源始置於西漢,定名於唐,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故名渾源縣。現轄6鎮12鄉。2000年總人口32.6萬。渾源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轄6鎮12鄉358個行政村,總人口約34萬,縣城人口12萬人。
渾源縣-行政區劃 渾源縣轄6個鎮、12個鄉:永安鎮、西坊城鎮、蔡村鎮、沙圪坨鎮、王莊堡鎮、大磁窯鎮、東坊城鄉、裴村鄉、駝峰鄉、西留村鄉、下韓村鄉、南榆林鄉、吳城鄉、黃花灘鄉、大仁庄鄉、千佛嶺鄉、官兒鄉、青磁窯鄉。渾源縣-歷史沿革 渾源縣第二中學 漢置崞縣、繁峙縣,俱屬雁門郡。(崞縣故治在今渾源縣西二十里麻庄,繁峙縣故治在今渾源縣北二十里。)東漢末二縣俱廢,晉復置二縣,永嘉五年(311)皆入於代。北魏改崞縣為崞山縣,東魏天平二年(535)改屬繁峙郡。同年繁峙縣移往今繁峙縣東。後周廢崞山縣。隋為雲內縣地,唐為雲中縣地,後分置渾源縣。屬應州。以渾源河發源於縣境之唐峪,故名渾源。五代晉,縣隨州入遼仍為渾源縣。金貞佑二年(1214)於縣置渾源州,元初改渾源縣為恆陰縣。至元四年(1267)並入渾源州,屬大同路。明清時俱為渾源州,均屬大同府。民國元年五月改為渾源縣,後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南北山區均為我根據地,屬晉察冀邊區。公元1912年渾源州改為渾源縣。1945年全縣解放。1949年10月,屬雁北專署歸屬察哈爾省。後屬察哈爾省,1952年重歸山西省。1952年11月,雁北專置劃歸山西省,縣隨屬。1958年11月至1959年7年,渾源縣與廣靈縣合並為渾源縣,屬山西省晉北專署,隨後兩縣分治。1961年,本縣屬山西省雁北地區專署。1993年7月,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並為大同市,本縣隨屬至今。 渾源縣-氣候 渾源屬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2℃,一月份平均 -12℃,七月平均21.6℃。年平均降雨量429.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696.3小時。渾源縣-地理 渾源縣渾源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地貌類型復雜,結構多樣。縣境地貌南山北坡中間川。南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54%;北坡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29%;川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7%。域內地勢起伏較大,卧羊場山海拔最高,主峰高達2333米。渾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僅為1050米。境內山脈較多,主要有恆山、卧羊場山、穆桂英山、鬍子嶺、馬鬃崖、翠屏山、搶風嶺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恆山山脈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沿東北――西南走向,將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構成渾源的地貌骨架。境內河流主要有渾河、唐河,分屬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境內主要有渾河、唐河兩大水系,河床年經流量為1.19億立方米,注入永定河、海河。境內山脈為恆山山脈,它西銜雁門,東延燕雲,兩千米左右山峰並肩面立,號稱108峰,蜿蜒起伏,奔騰如行,全縣海拔高度為1050—2333米之間。渾源縣-經濟 農業採取有效措施,培育壯大萬生黃芪、美華草業、裕春飼料、大瑞涼粉、恆山畜產品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全縣黃芪、仁用杏、雜糧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6萬畝、20萬畝,一大批農民依靠龍頭企業增收致富。全縣新建了龍窪、西坊城、王莊堡3個農貿市場,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6個,培育農民經紀人1000多人。流通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使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加順暢。該縣還立足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渾源縣-資源 山西恆山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渾源縣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全縣耕地91萬畝,糧食產量正常年景在1.4億公斤左右。主要品種有:穀子、黍子、蠶豆、莞豆、莜麥、大豆、小麥、玉米、高粱、土豆等。蔬菜產量2億公斤,土豆澱粉產量可達1.5億公斤。味道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且高蛋白、高磷、高鈣、低脂肪的黃芪羊,年飼養量30萬只。全縣黃芪面積33萬畝,是中國黃芪之鄉,世界頂級黃芪—正北芪的產地。宜林面積103萬畝,主要品種有華北落葉松、油松、樺樹、楊柳樹、經濟林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煤、膨潤土、沸石、花崗岩、鐵、鉬、銅、金、高嶺土等20多個礦種。煤炭儲量17億噸。屬山西八大煤田之一。膨潤土儲量1億噸,是全國大型優質鈣基膨潤土礦藏之一;沸石儲量4億噸,為山西唯一產地;花崗岩儲量1.93億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崗岩為世界石材精品;大白泉優質天然礦泉水,含偏硅酸18.9mg/l,日出水量2000噸。渾源縣-交通 渾源縣郵政局 渾源縣地理位置優越,屬環渤海經濟區,東西部結合部,東距北京300公里,天津350公里,石家莊300公里,南距五台山140公里,太原280公里,北距大同60公里,呼和浩特260公里。沿(北)京大(同)高速公路到渾源3.5小時,境內公路東西南北,十字貫通,通訊手段網路系統先進齊全,電力供應充足。渾源縣-旅遊 恆山後山牌樓 境內名勝古跡甚多,有恆山主峰山腰上的北嶽朝殿,其中有建築年代最早的飛檐凌空和結構玲瓏的北嶽寢宮。恆山主峰西側的唐峪口有著名的北魏懸空寺,寺廟建於峭壁之上,以建築驚險奇特而著稱。此外,縣城西北的麻庄漢墓和城東的栗毓美美清墓,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凌空摩崖建築懸空寺,建於北魏時期,距今1400多年,是國內現存唯一建於懸崖上的木構建築,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結構奇特,巧奪天工。青銅器遺址、麻庄漢墓群、古長城、古城堡、古峰火台、古磁窯遺址、革命烈士紀念塔等文物勝跡。境內湯頭溫泉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氡泉,出面水溫72℃,譽為北方第一泉。

② 中國古代的瓷器窯都有那些

平定窯: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盪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xqypic澀圈&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綉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 「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徵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 「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 「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 「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xqypic鐵銹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南方篇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岳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一 更多信息請登陸博寶寶珍商城自行查閱。

③ 邢窯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瓷器,和他的來歷,朝代

中國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 8月,邢窯遺址首先在河北省臨城縣境內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祁村、雙井村一帶發現,其中祁村窯燒制的白瓷最具邢窯白瓷的特徵。但根據唐李肇《國史補》中關於「內丘白瓷甌」的記載,邢窯的中心窯址應當在內丘縣境內。據此,考古工作者又在與臨城相鄰的內丘縣廣泛進行了調查,發現邢窯遺址20餘處,並採集到大量白瓷標本。從所獲資料看,臨城與內丘燒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徵基本一致,應當屬於一個瓷窯系統。這一重要的發現,解決了邢窯遺址的問題,並對邢窯歷史、品種及其窯口分布范圍等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邢窯位於太行山東麓,散布在內丘縣馮唐村、宋村以北,臨城縣祁村、雙井村以南,內丘縣西丘村以東,隆堯縣雙碑村以西的狹長地帶內,總面積約 300餘平方公里。其中內丘縣城關一帶的唐代白瓷窯最為集中,燒制白瓷的質量也最為精緻。因此,這一地區應是當時邢窯瓷器的燒制中心。它四周的窯址應是由此而發展的。唐代瓷窯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內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隸邢州,故名邢窯。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白如雪」。但從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白釉又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佔少數。這說明陸羽《茶經》中所描寫的僅僅是邢窯瓷器中的精品,並不是邢窯瓷器的全貌。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燒成,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佳,當是還原焰燒成。一般器物純白光亮,有些則白中微微泛青。器形有盤、碗、杯、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碗有多種形式,最多的為淺形敞口碗,碗身呈 45 度角斜出,口緣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內丘城關地區白瓷窯燒制的玉璧形底碗與臨城祁村窯同類的精緻白瓷製品相同,並在碗底中心往往刻劃有一個「盈」字。此外,還有斂口碗,分深淺兩種。圈足較玉璧形底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八出者,口緣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線。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為盤形,托口微高出盤面,矮圈足。臨城祁村窯還出土 1件皮囊壺,殘高約16厘米,上部扁形,中間有提梁,流口殘失,壺下部飽滿,平底,左右兩側有線紋凸起,形如皮囊縫合痕,壺前後兩面有劃花三角形紋飾。注子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為圓唇口,頸極短,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從上述這些精細白瓷來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並不過譽。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為多,此外有注子、長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妝土,大碗多為平底,小碗多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採用疊燒法,碗與碗之間墊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殘留有支具燒痕。枕為長方形小枕,裝飾以褐色斑點,有的裝飾以篦點紋。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淺碗、唇口小罐、花口缽、雙系罐等,胎體與釉均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處呈黑色。
邢窯瓷器素以色白見稱,歷來不見邢窯器有附加裝飾的記述。但是在邢窯遺址范圍內卻發現了一些用模印、劃花和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的白瓷標本,增進了對邢窯白瓷的進一步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窯器最為有名,李肇《國史補》說那時邢窯白瓷已經天下通用,表明邢窯絕不是初創。繼唐代邢窯遺址發現以後,考古工作者又在內丘、臨城發現了隋代白瓷窯址多處,證明邢窯在隋時就已開始燒制白瓷了。
唐代後期,邢窯由於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漸趨衰落。河北曲陽定窯受邢窯的影響繼之而起,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除邢窯與定窯外,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平定窯與渾源窯等,也都以燒白瓷為主。正因為有眾多的白瓷窯的出現與發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從唐墓中出土了不少白瓷,以陝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為多,有些白瓷可能屬於鄰近瓷窯的產品。其中一部分為精緻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陽薛家莊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盞托等。特別是盞托的製作精工,是絕無僅有的珍品。這些白瓷與邢窯白瓷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可見它們應出自邢窯。此外,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中出土的帶「盈」字款的碗與內丘城關邢窯遺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知是內丘窯的產品。
邢窯白瓷當時曾遠銷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國家的古代遺址中,均有發現。
祝你好運

④ 發現唐代黑瓷最多的省份是

發現唐抄代黑瓷最多的省份是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
唐代交城窯燒瓷品種有盤、碗、壺、罐等,以白釉瓷產量最大,還有一定數量的黑釉瓷器。在窯址發現有黑釉花釉瓷拍鼓殘片,胎土多為灰白色,釉面呈黑褐色,鼓身飾凸起的弦紋,花釉裝飾色彩斑斕。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濁感強,發色偏灰暗或偏褐色。交城窯花釉瓷以黑釉為底,裝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極富藝術性,在黑釉瓷器裝飾方法不多的唐代,開創了造瓷藝術的新境界。
唐代渾源窯遺址發掘出了黑瓷與素燒的動物瓷胎,在交城窯遺址中發掘出了黑釉小動物瓷塑像。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交城窯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鈞,它以黑褐釉為地,釉上隨意灑點月白色彩斑,如雲霞,似岩漿,瀟灑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見有完整器物。同時只有河南魯山窯生產類似器物。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濁感強,發色偏灰暗,或偏褐色,或偏黃綠,不及宋金時候的黑釉釉面玻化程度高,玻璃質感強。

⑤ 豐鎮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自然概況:豐鎮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東盟東南部。總面積3383平方公里,人口31萬。地勢高峻,峰巒起伏,丘陵廣布,川灘谷地錯落。有飲馬河、巴音圖河等10條,主要河流。土特產有銅火鍋、銅酒具、大黃。

經濟掃描:豐鎮市堪稱物寶天華,境內山多地沃,糧、油、薯、林草、礦產、地下水、電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生產發達,農產品的品種多樣,主要有小麥、莜麥、穀子、胡麻等。近年來,豐鎮市逐步形成了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牧、副全面發展的新格局。與此同時,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產、三產蓬勃興起。豐鎮市已形成電力、冶金、建材、機械、采礦、食品、塑料、制酒、皮革、服裝、鑄造等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新興工業體系。全市擁有200多家工商企業,各類產品多達百種。其中豐鎮特曲、白酒、金星牌銅製品系列(火鍋、銅壺、宮廷酒具等六大系列)、機用打包帶、稀土暖氣片、少林牌童鞋、豐花牌布鞋(曾出口美國、新加坡、法國等五個國家並銷往香港特別行政區)等50種產品獲部級、省級榮譽稱號。豐鎮市交通、通訊發達、電力充足。

科教衛生:豐鎮市已有有中專院校3所,中小學校195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後面均有長足的發展。
名人名勝:境內古文化遺址多有秦漢時期古城堡,遼金時期古墓葬,明長城。豐譽豐鎮有八大勝景,即青山藏寶、碧海風濤、雲門古洞、煙浦靈泉、牛心獨秀、馬脊雙流、海樓夜月、山寺朝霞。豐鎮是很好的旅遊休息地,市區離大同雲崗石窟僅60公里,離恆山五台山等旅遊區也僅150-200公里。

豐鎮歷史:豐鎮有著古遠的文化歷史.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設行政建制,乾隆十五年設豐鎮廳,民國三年改廳建縣.解放初期,一度為綏遠省政府所在地,為市建制.「9.19」以後,省政府遷往歸綏(呼市),又恢復為縣建制.1990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豐鎮撤縣設市.199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行政區劃:豐鎮市轄4個街道、6個鎮、6個鄉:新城區街道、舊城區街道、北城區街道、工業區街道、新城灣鎮、黑土台鎮、隆盛庄鎮、巨寶庄鎮、紅砂壩鎮、三義泉鎮、元山子鄉、渾源窯鄉、永善庄鄉、馬家囗囗鄉、黑圪塔窪鄉、官屯堡鄉。

豐鎮交通:豐鎮市交通便利,鐵路有京包線、大准線,均橫貫豐鎮市區,公路有208國道、呼(市)陽(高)省級公路,橫貫豐鎮市區.豐鎮市距呼和浩特飛機場170公里,距大同市機場70公里,距首都機場400公里.市區及鄉鎮開通30000門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無限尋呼已與國內外聯網運行並且開通了因特網路.豐鎮賓館、豐鎮電力賓館、滿都拉不夜城等飯店和娛樂場所裝飾典雅、服務周到,曾接待過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受到普遍贊譽.

豐鎮資源:豐鎮資源非常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二十七種,其中玄武岩遍布全境,儲量極為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石墨已開采加工,成為自治區出口創匯的基地之一.輝綠岩儲量在1100萬立方米以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為「豐鎮黑」墨玉,是建築裝修及工藝加工的極好材料,倍受國內客商青睞.銀、鉛、鋅共生礦,經國家有關勘探部門勘探,銀儲量在1200砘以上,已達到國家大型銀礦標准.礦泉水日流量1400噸以上,經鑒定,是低鈉、含偏硅酸、含鍶較高,國內少有的優質礦泉水.豐鎮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旅遊資源也很豐富,亟待開發.

豐鎮能源:豐鎮是華北地區的重要電力能源基地,能源充裕,豐鎮電廠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市區有3.5萬、11萬、22萬變電站各一座,有四條工業專線,可為各類工業企業提供充足的電力.豐鎮農牧業發展迅速,二00一年全市糧食總產量2.8億斤,其中馬鈴薯鮮薯產量6億斤,玉米產量1.14斤,油料產量0.14億斤,飼養牲畜98萬頭(只),是客商七發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的理想之地.

豐鎮市經過五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依託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城市建設初具規模,投資環境大有改善,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電力、采礦(特別是墨玉礦開采加工)、制酒、冶金為骨乾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成就,工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豐鎮市出口產品介紹一、「豐鎮黑」板材及墓碑豐鎮市輝綠岩(即「豐鎮黑」)儲量在1100萬立方米以上,經加工處理後,光澤度可達90度以上,它具備耐酸、耐鹼、抗壓、抗折、抗風的優點,是高檔建築裝飾、裝橫中的天然材料.其產品遠銷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荷蘭、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二、石墨製品豐鎮市石墨已形成生產中碳石墨3000噸、高碳500噸、可膨脹石墨50噸、超細粉700噸的生產能力,其產品80%以上出口,主要銷往日本、英國、德國及東南亞等國.

⑥ 渾源是哪的,有什麼旅遊勝地拜託各位大神

渾源始置於西漢,定名於唐,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故名渾源縣。現轄6鎮12鄉。2000年總人口32.6萬。渾源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轄6鎮12鄉358個行政村,總人口約34萬,縣城人口12萬人。 渾源縣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具有很強的發展優勢。全縣耕地91萬畝,糧食產量正常年景在1.4億公斤左右。主要品種有:穀子、黍子、蠶豆、莞豆、莜麥、大豆、小麥、玉米、高粱、土豆等。蔬菜產量2億公斤,土豆澱粉產量可達1.5億公斤。味道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且高蛋白、高磷、高鈣、低脂肪的黃芪羊,年飼養量30萬只。 全縣黃芪面積33萬畝,是中國黃芪之鄉,世界頂級黃芪—正北芪的產地,李時珍《本草綱目》列其為「本經上品」「補葯之長」。宜林面積103萬畝,主要品種有華北落葉松、油松、樺樹、楊柳樹、經濟林等。 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煤、膨潤土、沸石、花崗岩、鐵、鉬、銅、金、高嶺土等20多個礦種。煤炭儲量17億噸。屬山西八大煤田之一。膨潤土儲量1億噸,是全國大型優質鈣基膨潤土礦藏之一;沸石儲量4億噸,為山西唯一產地;花崗岩儲量1.93億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崗岩為世界石材精品;大白泉優質天然礦泉水,含偏硅酸18.9mg/l,日出水量2000噸。 域內旅遊資源 [編輯本段] 遐邇聞名的北嶽恆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面積 359.62平方公里,由天峰嶺、翠屏山、千佛嶺、天賜溝、神溪、落子窪、龍盆峪、大川嶺、上樺嶺、凌雲口、五峰山、西河口、湯頭、城關、龍山等15個各具特色的景區組成。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北嶽恆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壯美,山水如畫,氣候涼爽,民俗獨特,自然、人文景觀兼勝。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之美譽。林海松濤,古廟奇閣、道佛仙蹤、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美景。凌空摩崖建築懸空寺,建於北魏時期,距今1400多年,是國內現存唯一建於懸崖上的木構建築,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結構奇特,巧奪天工。 2006年以來,按照旅遊立縣的總體戰略要求,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宣傳力度,著力打造北方旅遊名縣。投資300萬元,編制完成了《恆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圓覺寺、永安寺歷史街區廣場規劃》等,為搞好深度開發指明了方向;投資1350萬元,完成了懸空寺三期整治工程、栗毓美墓整體修繕工程,進一步提升了景區品位。與此同時,按照「佔領重點城市拓市場,發布巨型廣告塑形象,參加大型展會創品牌」的思路,加大旅遊推介促銷力度,去年以來參加了上海世界旅遊資源博覽會、北京國際旅遊博覽會等10多次大型宣傳促銷活動,並與中央電視台、英國BBC等合作,拍攝了展示恆山、懸空寺風貌和歷史文物的電視專題片。在2007年12月舉行的博鰲旅遊國際論壇上,北嶽恆山被推選為首批「國家旅遊名片」之一。去年,恆山景區共接待遊客6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達到3000萬元,同比增長20%;拉動社會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31.4%。 青銅器遺址、麻庄漢墓群、古長城、古城堡、古峰火台、古磁窯遺址、革命烈士紀念塔等文物勝跡。境內湯頭溫泉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氡泉,出面水溫72℃,譽為北方第一泉,東漢時期被發現利用,北魏時期建皇家行宮,經測定,含有38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保健、醫療價值。 麻庄:在渾源縣西二十里,漢崞縣治此。有漢墓群(共墓冢十四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磁窯口關:在渾源縣南十七里恆山左側。路通靈邱,明洪武四年(1371)築堡設巡檢司,又名磁峽口。自從唐代起,這里就盛產磁器,故名。近處多古窯址。 歸潛堂:在渾源縣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東,元代劉祁隱居於此。劉祁,渾源人,字景叔,劉從益之子,金時為太學生,入元復試為進士。所著《歸潛志》即寫於此,是書多為修篡《金史》採用。 龍山:在渾源縣西南,亦名封龍山。《魏書·太宗紀》:泰常二年,「司馬順之久常山,遂聚黨於封龍山」,即此。金未,元好問、李治、張德輝嘗游此山,時號龍山三老。 溫泉:在渾源縣東南百里湯頭村,出地水溫約攝氏六十度,宜沐浴。早在北魏天賜年間即有官員到此沐浴治病,興光元年(454)文成帝「幸靈邱,至溫泉宮」,即此。《水經注》:滱水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現設有湯頭療養所。

⑦ 膽瓶的窯

大同窯: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燒於金代,終於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謂有「青瓷窯」,距城二十三里。據此在大同西郊瓦窯村發現一瓷窯遺址,證實即方誌中的青瓷窯。遺址面積不大,以燒黑釉器物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袖;弦紋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劃花線條纖細,有水波及魚紋,黑釉烏黑光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 渾源窯:在今山西渾源,故名。明《大明一統志》記載渾源產瓷器。清乾隆《渾源州》又有「天贊初與王郁略地燕趙破磁窯鎮」語,知在五代後梁時渾源已有磁窯鎮地名。經實地考察,渾源窯當建於唐代,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等品種。金元時期窯廠擴大,品種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與劃花,有盤、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為雁北地區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區也屬少見。交城窯: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自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自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儲彩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相同,儲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品種有枕、洗等器,但產量較少。
介休窯: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鎮,故名。1959年發現。始燒於宋,歷經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較少見。宋代以自釉為主,早期碗體厚重,與交城窯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盞,胎白紋細,受定窯一定影響,碗盞里心都留有三個細小支燒痕,是其特徵之一;白釉黑花品種也有發現,釉面光亮,與河南、河北同類裝飾有別。金代燒黃褐釉印花器較多,器內多印花,尤以孩童盪船紋飾為多,富有介休窯待色。 淄博官窯:在今山東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後期發現,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始燒子唐而終於元代。該窯在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有剔花、刻花裝飾,金代出現蓖劃、絞胎、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裝飾,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區瓷窯風格。
安陽窯: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十天傅二鎮還發現宋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後者燒白瓷;二鎮距磁州窯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碌武窯:也稱「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當陽峪,故名。為北方著名民間瓷窯之一。所燒器物以剔花品種最富盛名,紋飾流利灑脫,又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其藝術感染力遠在磁州窯系瓷窯同類裝飾之上;絞胎也屬成功品種之一,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組成與羽毛相似的紋理,製作技巧高超。內鄉窯:在今河南內鄉大窯店,故名。因宋屬鄧州,故舊稱「鄧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唐時燒黑釉及帶斑點的花瓷,宋金時燒青瓷,過去曾將一種釉色青綠、器底呈紫褐色的,稱為「鄧窯」;印花盤碗較多,與宜陽、臨汝窯近似。遺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濟宮碑一座,碑文有「孤村陶煙時起,前事宛然在目」語,可知元時仍燒瓷。(鄧窯即「內鄉窯」)
柴窯:窯址迄今未發現。柴窯一名最早見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曆以後的《玉芝堂談套》、 《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姐》、《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多論及此窯,但眾說紛紜。基本有兩種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對其形質,曹昭認為「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但均屬傳聞,未見實物。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柴窯而概括之。
蕭山窯:在今浙江蕭山,故名。共發現窯址三處,一在進化區茅灣里,是浙江地區戰國時期原始瓷產地,碗里有螺旋紋,江浙地區戰國墓葬出土的不少這類器物中,即有茅灣里的產品;其餘兩處在戴村區上董村、石蓋村,遺物有褐斑及劃花蓮瓣紋裝飾,具有東晉、南朝時期特徵。
玉溪窯:在今雲南玉溪,故名。始燒於宋元,而止於明,共發現三處窯址,均燒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無紋飾三種,印花多陽紋花卉,劃花為雲紋與水波紋;青花瓷器釉色與青瓷相同,紋飾有魚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紋;器皿以盤碗為多,還有玉壺春瓶、罐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