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遺址高大身高
1. 已知六項世界之最 賈湖遺址還有多少秘密
原文如下
河南舞陽,這個面積777平方公里的小縣,因為從這兒發掘出中華第一笛——骨笛而蜚聲海內外。近日,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者進行第八次考古發掘,再次發現了8000年前的骨笛。
8000年前,賈湖人是怎樣製成七音孔骨笛,吹出優美旋律的呢?8000年前,賈湖人又是怎樣馴化家畜的呢?文字、美酒、稻米……賈湖文化,還有多少個「最早」等待我們的發現?11月2日上午,紀念賈湖遺址發掘30周年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漯河市正式開幕,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及國內的7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並到舞陽縣賈湖遺址參觀考察。
◎ 賈湖文化神秘的輝煌
賈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遺址發現30年來,先後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窖穴、陶窯、獸坑、墓葬、瓮棺葬等重要遺跡數以千計,出土陶、石、骨等各種質料的文物5500餘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據炭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距今7500年至9000年,以賈湖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和發展序列,目前已被稱為「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的發現更是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如今,賈湖文化的很多個「最早」也被專家一一印證。
世界上最早的樂器——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賈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長度大約都在17.3-24.6cm,直徑在0.9-1.72cm間,其製作材料系用鶴的尺骨製作而成,製作規范,形制固定。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笛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並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這一古配方已復製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號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世界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賈湖人盛行巫術崇拜。在他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現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的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稻作農業主要發源地在賈湖遺址內,發掘出我國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資料,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對研究稻作農業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馴養世界上已公認狗的馴化家養始於賈湖。國內外專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豬的馴化圈養也始於同時期的賈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馬、羊及龜、鶴等動物,研究價值極大。這表明賈湖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相當豐富。
或許,賈湖文化中還有更多個「最早」,有待於考古專家們進一步驗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認為,賈湖文化展示了淮河流域早期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它把裴李崗文化推後,使賈湖文化在新石器文化中占據鰲頭。賈湖文化中的一系列信息,孕育了中國文明的諸多因素,為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並帶動了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賈湖文化的發現,給中國的遠古文明塗抹上了一層神奇莫測獨特風采,使考古工作者為之著迷。
「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中國最早的農民,更是優秀的音樂家。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是當時東亞地區的一個縮影,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說。
◎ 賈湖骨笛九千年的絕響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後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並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制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後,賈湖骨笛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賈湖遺址中出土的用丹頂鶴尺骨製作的骨笛已達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備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經過研究,賈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把人類音樂史推進到8000多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在專題研討會中分析說。
多年來,專家們都對賈湖骨笛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發現,但骨笛背後依然有未解之謎。
「8000多年前,賈湖人製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類在新石器初期最進步的樂器。賈湖骨笛的發現,為世界音樂考古的重大事件,當時的賈湖人要在管形不規則的鳥骨上開刻出符合準確七聲音階音律關系的音孔,確定音孔位置的步驟至關重要,而且確實是項十分復雜的工作。賈湖人應該經過反復度量,仔細研究計算後,才完成了骨笛的製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這樣認為。但要在鶴類尺骨這樣不規則的異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僅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而且需要對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加以考慮和計算,顯示出賈湖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知識和經驗。但是,他們是通過何種辦法計算音孔位置的?
賈湖骨笛早期遺址距今9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骨笛上音孔直徑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時代,古人是用什麼材質的鑽孔工具,才能鑽透堅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國人的數學知識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上?雖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個,但已可以看出,賈湖先民不但能夠熟悉從1到10的差別,而且對於數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靈活運用。
「賈湖人又是如何實現石質飾物呢?」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分析認為,賈湖遺址出土的石質飾物穿孔技術也十分精湛,這些飾物一般體形碩大,之所以能製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後是否應用了輪軸機械的加工?其背後隱藏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有待於日後的觀察和考量。
遺址公園要面向全世界
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做准備,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第八次發掘該遺址,目前已發掘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獸坑、墓葬等賈湖文化遺跡數十處,出土石磨盤、磨棒、骨鏢、骨錐、陶器等文物數百件,有一些遺跡和遺物還是首次發現。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11月2日,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紛紛在《加強賈湖遺址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倡議書上》簽下了名字。與會的國內外學者表示,這次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達成了廣泛共識。為了進一步保護賈湖遺址,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下一步,要加大賈湖遺址的保護管理力度。要把賈湖文化保護管理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鄉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遺址保護管理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遺址及其周邊區域古文化,妥善解決遺址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加大對賈湖文化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把賈湖文化保護開發納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大示範項目。要組織專門力量發掘、整合、研究、弘揚賈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轉化利用。
據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賈湖遺址保護規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賈湖遺址考古公園規劃》業已完成上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表示,賈湖遺址的發掘,從一開始就邀請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請他們獻言獻策,希望賈湖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能成為國際考古人員進行交流合作的橋梁,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2. 我們的個子比古人高還是低,哪些遺址出土過巨人,高過2.4米
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至少有三處遺址出土過巨人,分別是賈湖遺址、山東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以及位於新疆阿拉爾市塔里木古河道的昆崗古墓群中。這些遺址中發現的身高都有超過2米,但是高過2.4米的並不存在,也許是還未被發現。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巨人國的存在么也一點都不覺得假,我們人類還太渺小,這世界上總是有未知的事情等待我們去揭露真相。
這些身高在我們所認知的高度里已經算是挺高的了,就連我們現在一些地區男女身高平均可能也都不會超過一米八。對於「巨人國」「小人國」「精靈國」等等奇妙的東西我還是認為有存在過的,正是因為存在過所以才會流傳下來。
3. 人類各個時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中國人在各歷史時期的平均身高:
新石器時代:男性平均身高156厘米,女性148厘米。
先秦時期:男性平均身高163厘米,女性150厘米。
西周至西漢時期:男性平均身高169厘米,女性1.56厘米。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男性平均身高165厘米,女性154厘米。
元朝時期:男性平均身高163.5厘米,女性152厘米。
明朝時期:男性平均身高164.5厘米,女性154.5厘米。
清後時期:男性平均身高160.5厘米,女性150厘米。
目前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cm和155.8cm
在人類發展演變的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的身高也在不斷變化著。
而到了動盪不安的晚清,生產力開始倒退,人們連吃飯都成問題,平均身高甚至出現了倒退。
(3)賈湖遺址高大身高擴展閱讀:
身高的遺傳因素
是根據父母的遺傳因素來預測成年後的身高。也有好幾種預測公式。
經過使用比較,國外的公式誤差較大,湖北省體育科研所於1983~84年對1821 名男女青年及其父母的身高進行了調查統計後,計算出的身高預測公式,比用國外的公式預測誤差小,在我國運動員選材和青少年體質評定中運用效果較好。身高預測公式如下:(單位:厘米)
男孩身高=59.699+0.419×父親身高+0.265×母親身高
女孩身高=43.089+0.306×父親身高+0.431×母親身高
用骨齡預測的未來身高,主要是從當前的發育水平來預測,用父母身高預測的未來身高,是從先天的遺傳可能性方面來預測,所以,兩者的預測結果是完全可能不一致的。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無論用那種方法預測,預測公式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而且,在某時間內預測後
被預測對象的營養、疾病、環境等許多變化因素也無法預測。所以,雖然我們肯定這些預測方法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預測的結果所反映的趨勢是不會錯的。但是,身高預測的誤差總是不可避免的。
4. 現代人和古代人相比,究竟誰的身高更高
按照史料記載,孔子、項羽、諸葛亮、劉備、關羽等人,身材換算下來都在1.8米以上,其中「身長九尺」的關羽,身材逼近2.2米,和姚明都差不多了。而且,即便史書上明確記載的身材矮小之輩曹操,換算下來身材也有1.69米,以今天眼光來看並不算矮。
隨便拿出一些歷史名人,按照史料記載,幾乎都是大高個,難道古人真比現代人身材更高?考古不斷發現史前遺址,或解開了真相!
總得來說,秦漢之前的古人與現代人的身材差不多,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波動,至於秦漢之後的中國人,身高應該不如現代。
在倒數第二張圖片中,留下一個令人不解之處:為何新石器時代的先民身材,普遍高於後來的夏商周秦漢時期?或許,新石器時代實行的原始公社制,加上當時肉類食物充足,所以先民反而身材高大,到了夏朝階級產生之後,加上人口增多、主要食用農作物等原因,古人營養反而跟不上了,最終導致身材下降。
5. 古代身高
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其實從上古之時起,就相當可觀了。
下面是一組考古數據,根據骨骼得出的當時中國人平均身高:
陝西寶雞組 168.82厘米
陝西華縣元君廟組 168.4厘米
陝西臨潼姜寨一期組 170.29厘米
二期組 168.81厘米
山東大汶口組 172.26厘米
西夏侯組 171.3厘米
上海崧澤組 168.95厘米
仰韶組 169厘米
河姆渡組 170厘米
半坡組 169.45厘米
百首嶺組 168.8厘米
河南賈湖組 172厘米
其實秦軍兵馬俑身高過180CM真算不得什麼……秦漢時說「七尺男兒」,按秦尺27.65CM算,那就是193.55CM。
按秦始皇陵旁邊刑徒墓地發掘情況來看,刑徒們的身高在156.4-178.7之間,平均身高為167.4CM,超過170CM實在很平常。
陝西,某四千年前的男子身高190以上
新疆,漢朝男子180-186CM,樓蘭美女170以上
河南,唐朝高昌大將軍張雄190以上
湖南,漢朝辛追夫人160CM
安徽,碭山清朝女子168CM
江蘇,連雲港漢朝女子凌惠平162CM,其丈夫東公175CM
還有更簡單直接的,東漢時有本書叫《論衡》,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中人之體七八尺,身大四五圍,食斗食,斗羹,乃能飽足,多者三四斗。」
此書寫於東漢,按東漢時一尺約在23.2-23.9CM之間,取中間數23.5CM來計算的話,那年頭164.5CM-185CM的成年男子,都算在中等身材的范圍內……倒塌……
可憐的曹操啊……你那華麗的一米六身高……難怪你不願意出來見使臣……
6. 磁山文化遺址人的基因,和賈湖遺址人的基因是一樣的嗎
沒這種說法
賈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前期遺存,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垂青史冊。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賈湖遺址是世界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嗎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C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離世界最早的古人類遺址還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