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梁河遺址游
『壹』 牛河梁遺址(600字)作文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東經119度30分,版北緯41度權20分。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祭祀建築和積石冢群相結合的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遺址於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對了解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遺址出土有眾多文物,其中以女神頭像最為珍貴。玉雕值豬龍、玉雕鵠鳥(貓頭鷹)等,造型古樸神似,也令人嘆為觀止。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貳』 1983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在牛梁河發現里一處大規模的史前遺址,時間在距今5000
(1)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2)相同點:都過農耕生活。不同點:種植農作物品專種、使屬用的工具不同。 (3)材料一:玉器、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藝術品、保存完好典型的木建築房屋。材料二:骨制箭頭、漁叉、漁鉤、紡輪、彩陶等。
『叄』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觀後感250字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東經119度30分,北緯版41度20分。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權化祭祀建築和積石冢群相結合的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遺址於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對了解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遺址出土有眾多文物,其中以女神頭像最為珍貴。玉雕值豬龍、玉雕鵠鳥(貓頭鷹)等,造型古樸神似,也令人嘆為觀止。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肆』 怎麼去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到達方式:
1.乘車路線:
坐從凌源到建平的中巴,凌源上車在牛河梁博物館下(車會先路過積石冢展館,但建議先去博物館,這樣游覽最近)。
2.自駕路線:
長深高速公路 → 京沈路 → G101 → 公園。
『伍』 朝陽牛河梁遺址的歷史故事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陸』 牛梁河遺址的主要景觀
紅山文化——東方文明的新曙光
在101國道旁,遼寧凌源與建平交界處有一處人類文化遺跡,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廣闊地域內的先民們創造的一種農耕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前。因1935年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區有一座山叫紅山,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紅山文化最早在紅山山後發掘,後來就稱這種考古文化為紅山文化。它的中心區域在朝陽市牛河梁。80年代初,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多年的調查,紅山文化的分布范圍基本明確。其北界越過西拉木倫河,並有繼續向內蒙古草原深入趨勢;東界越過醫巫閭山,到達下遼河西岸;南界東段可達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確定在河北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從現在地域行政劃分講,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兩市區域內最為集中。
1983年,考古專家們在牛河梁清理發掘時,發現了一個饅頭狀的紅燒陶物。經過挖掘,發現牛河梁南側竟有一座女神廟,數處積石大冢群,以及面積約為四萬平方米的類似城堡或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還有如下珍貴文物:女神頭像、玉佩飾、石飾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紅山文化特徵的陶器。
紅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徵是:第一,從生產工具看經濟城狀況。那時,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三者共存。石器以大型石器如石斧、石錛、石耜為主,它們與砍伐、起土、墾荒有關,說明農業耕廣而粗放。打制石器、細石器與切割皮肉有關。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牛、羊、豬等家畜骨骼和野生鹿、獐等動物骨骼,說明狩獵、畜牧占很大比重。遺址分布區正處於草原森林向平原過渡的中間地帶,經濟類型屬於綜合性的。第二,從居住地址看生活狀況。居住遺址分布稀疏,位置在較高的山崗上,多在南坡,高出河床10—40米,文化堆積層薄,反映居住不夠穩定。有的遺址群已有等級之分,小遺址群(4—5千平方米)圍繞大遺址群(3— 10萬平方米)。大遺址群出土玉器等高級品,附近分布積石冢、陶窯區和玉器作坊,說明已產生中心聚落。房址多為方型半地穴式,並出土成套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說明獨立性的社會單元已存在。第三,從陶器特點看文化聯系。紅山文化的夾沙灰陶,多為圓筒器,形制簡單,壓印之字紋。我國整個東北地區以至亞洲東北部都有這種陶器,可見它的共性。紅山文化的泥質紅陶多為缽碗盆類、瓮罐類,彩陶以黑彩為主,與我國黃河仰韶陶器相近,都加飾壓印之字紋,表現了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比較深。
過去,一直認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華夏歷史的源頭,紅山文化只是一個分支或者是一種長城南北「混合文化」。可是隨著紅山玉器的進一步考定,紅山文化遺址的大量發現,特別是東山嘴、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考古界對紅山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把史前文化研究重點由黃河流域向北轉移,認為紅山文化在我國文明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中華5000年文明發源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