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彩陶遺址
㈠ 史前彩陶遺址有哪些
廣義的彩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主要以赭、紅、黑、白等色繪飾的手制陶器。根回據不答同彩繪工藝,彩陶又分為彩陶(狹義的)和彩繪陶。彩陶是先將礦物顏料繪畫在陶坯表面,入窯燒制,彩陶的繪畫花紋經久不脫;彩繪陶則是先將陶器燒成後,再在其表面繪制花紋,這種彩繪顏料容易剝落。
中國彩陶分布廣泛,從北到南跨連著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有東海之濱橫貫中原,陝甘青地區而西至新疆天山南北,東南達福建、台灣、廣東,西南到四川、西藏地區。
㈡ 中國的彩陶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斷地總結和內積累經驗,從容而掌握了制陶技術,並且在陶器製作和圖案裝飾的過程中,提高和豐富了藝術造型的能力。由於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先在陶坯上彩繪花紋後再燒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 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繪顏色有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紅色和高嶺土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半坡類型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紫、紅兩種彩色顏料錠。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紅色寬頻紋用寬筆繪成,而幾何圖案和符號則用細筆繪成。由於人們進 一步掌握了顏料、筆等繪畫工具,使繪畫的興起具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㈢ 關於彩陶的問題`
彩陶舞蹈紋盆
製造年代: 新石器時代
材料: 細泥紅陶
規格: 口徑29厘米,高14厘米,底徑10厘米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紹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孫家馬家窯文化墓葬中出土。此盆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內壁用黑彩繪有舞蹈人紋,共為三組,每組五人。人人手拉手,跨步為舞,頭帶頭飾,每組成為一個獨立的舞蹈場面。畫面中,人物突出,神態逼真,飽含著歡樂的氣氛和純真的情趣。
這幅原始的舞蹈圖許多學者對它進行了研究,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狩獵舞;有人說是在跳圖騰舞;有人說是禮儀舞;也有人說是在跳祈求豐產的儀式。
它的另一個奇妙之處在於,當盆中注入清水,隨著水的盪漾,人就像在這種佳境中起舞,視覺上充滿動感。
從"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處中可見,孩童頭像造型生動逼真,笑容可掬,雙唇微啟,想像他在期待著什麼 憧憬著什麼 或是想說點什麼 給人以各種暇想;從它的用處看,可能是貯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藝術品,說明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已趨成熟.
人面魚紋彩陶盆"的資料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傑作———人面魚紋彩陶盆回到故鄉了,這是人面魚紋盆闊別西安50年後首次歸寧省親公開亮相。昨日,半坡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負責人在我市向公眾宣布了這一消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人面魚紋盆從國家博物館調出,將於6月9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舉行一個回鄉展與家鄉人見面。
孤品文物是西安的驕傲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
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瓮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瓮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於陶瓮中,以瓮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類形,在半坡遺址出土的諸多彩陶中,最獨特的就屬繪有人面魚紋紋飾的彩陶。這件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徑39.5厘米,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加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奇特的人魚合體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此盆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當時,發掘共發現7件繪有人面紋的陶器,有兩件較為完整(其他5件為器物殘片),其中一件就是人面魚紋盆。當時的發現令考古工作者驚喜不已,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把包括此盆在內的部分文物標本帶回北京,此後人面魚紋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彩陶在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數量都很少,保存完整的器物更顯得彌足珍貴。目前國內發現人面紋的10件完整器物中,這件文物堪稱孤品,也是一級文物。自打它出土後,西安人就沒見過它的真面目。
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紋飾神秘莫測最令人回味無窮。這種圖案代表什麼含義?目前學術界對於人面魚紋的研究已經出現了近30種觀點說法,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權力象徵說、太陽崇拜說、原始歷法說等等,還有的認為是水草魚蟲或嬰兒出生圖,甚至還有外星人形象之說。
有人認為,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生活方式與漁獵密不可分,他們喜愛魚崇拜魚,認為其氏族起源於魚,故把魚奉做自己氏族的圖騰祖先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滲」。此外,古籍記有人魚互變的神話,《山海經》說顓頊死後復甦化身為魚,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有人以《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含義。
無論半坡人用這種圖案表達什麼思想意識,能夠把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凝聚於繪畫藝術之中的這種創作動機,都是令人驚嘆的。今天的人們無法知道它的真實含義,但它仍然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產生對悠久歷史之謎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館宣稱,他們將組織專家對圍繞人面魚紋盆所引起的種種謎團進行破解,人們期待著謎底的早日揭開。
由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准研製組編寫的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七年級·上冊》在每個學習單元之後設計了一節「學習與探究課」,全書共有四節這樣的「學習與探究課」。其第一單元教學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相關的學習與探究課為「破解彩陶之謎」。這節課開始即以設問的方式出現,提出了三個相關的問題:「你注意過已學課文中的彩陶圖片嗎?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處嗎?彩陶圖片反映了遠古居民什麼樣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情況呢?」課文給出了四幅新石器時代陶器圖,即陝西黃陵出土人形陶罐、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半坡類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陝西半坡遺址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各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彩陶的造型和圖案,想像並描述彩陶的用處,並由此想像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養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關於尖底瓶,該教材的提示語為:「觀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這只汲水用的瓶子為什麼被做成這種樣子?如果你用這個瓶子去河裡汲水,會出現什麼奇妙的現象?為什麼?」(該書19頁)。這節課的「活動目標」是:1、通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片直觀地感受歷史;2、在探究彩陶之謎的過程中,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3、學習和運用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登陸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新世紀課程網」還可獲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第一次送審就被評為一類一等,並有許多內容獲得國家教委領導的一致好評,引起學術界、教育界、社會各界極大關注」,也是「同類教材中使用范圍最大的一套教科書」。在互聯網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關「破解彩陶之謎」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學探討文章或心得、體會;關於尖底瓶,老師則著力引導學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別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時會出現的「奇妙的現象」(即尖底瓶入水時會自動傾倒汲水,水滿則陶瓶自動扶正,通過穿系陶瓶雙耳的繩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務)。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沒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應的教學活動,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上亦有相關內容。其「學科教育·歷史與社會」版塊上有半坡類型尖底瓶實物圖,註明其用途為「汲水工具」,文字介紹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兩側的環耳處系繩,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置於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於水中,注滿水後,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來」;其「中華文化·中國文物」版塊上有一幅馬家窯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實物圖,文字介紹為:「這支尖底瓶是用來打水用的,實用而美觀。」
㈣ 陝西寶雞出土船形彩陶壺與傳說中黃帝造出車船的關系是
答案B
陝西寶雞出土船形彩陶壺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船形的交通工具,從而證明了傳說中的黃帝製造出車船是有一定的歷史史實為依據的。答案B
㈤ 中國的彩陶出現於
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於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灣文化中,這些最早的彩陶都是在陶器的口沿外側裝飾一圈紅色寬頻紋。雖然除了紅色彩寬頻紋以外,也能見到一些其他的紋飾或符號,但其數量遠不及紅彩寬頻紋。不僅如此,全世界各個地區各種古代文明最早期的彩陶都有這樣兩個十分顯著的共同特徵:一是早期彩陶的彩繪都是紅彩或者以紅彩為主,二是紋樣都以圍繞器物口沿一周的寬頻紋為標志,從而形成了早期彩陶以紅寬頻紋為主的世界性特徵。這些早期彩陶雖然彩繪特徵相同,年代也大致相同,但它們遍布於西亞、中亞、埃及、印度、歐洲、中國、美洲,「絕不可能是在某一個地方首先產生以後傳播到另一個地方去的。」[47]。從圖騰崇拜的角度看,這種早期彩陶紅寬頻紋顯然既不能與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雕塑相銜接,也不能與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魚紋、鳥紋、蛙紋(包括抽象紋飾)相銜接。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為什麼會由寫實的象生的動物紋樣向抽象的幾何形紋樣演化,這從圖騰崇拜的角度找不到答案[48],而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雕塑作為圖騰也不能說有確鑿的依據和理由。與圖騰說並列的是巫術說(即狩獵巫術):「在法國、西班牙、前蘇聯等國相繼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岩畫和雕塑,這些岩畫有的畫在人們難以到達的洞穴深部,有的畫在臨近地面不到一米的岩石底部,畫家和觀眾都要平躺在地面上才能看到岩畫,有的畫在離地面幾十米的懸崖上,有的岩畫上的動物形象全身幾乎被刺穿,血正從一個個傷口中流出,有些洞穴中的動物塑像也有被長矛或標槍刺穿的痕跡。許多研究者認為,創作這些岩畫和塑像,顯然不是為了審美的目的,而是為了巫術的需要」[49]。1940年發現的拉斯科洞穴眾多的壁畫中,有一處動物的圖像被重復畫了三次,這致使圖像有些模糊。「學者們認為這幅畫之所以被反復勾描,就在於這幅畫被看作發生了預期的巫術效果,給狩獵者帶來了好運,反復勾描為的是後來人能有先前的有求必應」,因為「原始人認為,繪畫中的圖像與被描摹的動物都有生命,前者影響著後者的生命,因此,畫動物就有助於畫者獲取畫中所畫的那種動物」。又如歐洲的史前洞穴三兄弟洞中畫有一隻口鼻噴血的垂死的熊,馮·特·高姆洞中畫有一隻落入陷井的猛獁象,這些史前洞穴壁畫上的動物身上至今還殘留著當年被長矛或棍棒猛戳或敲打後留下的痕跡,它們都是一種祈求獵捕動物成功的巫術行為[50]。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尤玉柱先生認為「歐洲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真實地記載了遠古時代人類狩獵的場面」,並且他也提到:「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畫面有動物被射殺的情形,這些與近代原始部落的巫術十分相似,被認為是迷信產生的時期」[51]。比較而言,「巫術說」比「圖騰說」似更為有理有據(那些動物被射殺的場面當然不能說是圖騰崇拜),雖然二者均生發於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巫術說」之外可能還有更為切合實際的認識。
㈥ 船形彩陶壺是哪個遠古居民
屬新石器時代半坡文化。
船形彩陶壺為1958年陝西省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泥質紅內陶,口徑4.5厘米、寬24.9厘米、通高容15.6厘米, 口部呈杯狀,器身橫置,上部兩端突尖,頗像一隻小船。在兩側的腹部,各用黑彩繪出一張魚網狀的圖案,漁網掛在船邊,似正撒網捕魚,又像小船剛剛捕魚回來,在晾曬魚網。陶壺上端兩肩上,橫置兩個橋形小耳,既便於提拿,又可穿繩背負,隨身攜帶。這件陶壺的壺身兩側均畫有魚網紋,學者認為當時原始人已有劃船撒網捕魚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網墜,這也證明了當時確已使用魚網捕魚。根據出土的魚骨鑒定,仰韶文化的居民所捕的魚,主要屬鯉科類。屬新石器時代半坡文化,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半坡文化,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
㈦ 如何對彩陶遺址進行考察
對這彩陶器來說,首先看它製造人的大名與製造人的年月,就知到是那一個一代的,另還要看製造的工藝技術製造人有沒有名望,要看很多方面才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