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式遺址
⑴ 進入艾茲卓-尼拉布王國遺址 血鑰匙在哪裡 war3迷們速來幫忙!謝謝啦~
打到最後會有法斯琪出來的,把她和那些駐守在那裡的娜迦全殺完,鏡頭會自動移到鮮血鑰匙那....
⑵ 這是以弗所的什麼遺址
感謝神!
以弗復所,又制譯艾菲斯,是呂底亞古城和小亞細亞西岸希臘的重新城邦。位於愛琴海岸附近巴因德爾河口處。這個曾經著名的城市,今天一部分成了土耳其小鎮Selcuk,那裡還坐落著聖約翰教堂,位於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南邊約50公里的地方。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遺址。
願神祝福你!
⑶ 亞美尼亞的風景名勝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是建於公元10世紀的拜占庭式建築,在基烏里克王朝繁榮時期(約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是當時重要的學府。薩那欣修道院以其注釋和書法學校而舉世聞名。這兩個修道院建築群融匯拜占庭教會建築風格和高加索地區本土傳統建築風格,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亞美尼亞宗教建築的頂尖水平。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於1996年和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群及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
茲瓦爾特諾茨古跡是一組7世紀中期在埃奇米阿津附近興建的古建築群,在建築史上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茲瓦爾特諾茨古跡包括聖喬治教堂,又叫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和三世總主教宮殿。茲瓦爾特諾茨教堂上作為亞美尼亞最重要的教堂是於641年到661年建造的,規模氣勢遠遠超過埃奇米阿津教堂。這一建築傑作與其它古代和拜占庭風格的宗教建築的最大不同是其典型的創造性的中間圓頂的建築形式。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建築的本意是通過其非凡的藝術輝煌給每一個參觀者以深刻印象,這就決定了它的規模、設計和空間的安排、它的結構特徵和強調建築中軸和向上彎曲的整體裝飾的與眾不同。
根據10世紀晚期到11世紀初期亞美尼亞著名歷史學家的描述,茲瓦爾特諾茨早在在10世紀的時候化為一片廢墟,但是他並沒有說明這場災難發生的原因。即使是茲瓦爾特諾茨的廢墟------殘留下來的只是低矮的圍牆和教堂的個別部分,依舊遮擋不住它往日的輝煌,其景緻可謂壯觀。
在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的修復完成之前,它的建築性和藝術性充分體現在652年659年間修建涅爾塞斯三世在伊斯卡翰的教堂上,這座教堂和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如出一轍。敘利亞和拜占庭沒有這種類型的建築,這一點在亞美尼亞10世紀歷史學家的書中得到證實。他在書中描述了拜占庭的康斯坦丁皇帝於652年親臨即將完工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建築現場,旨在於自己的都城修造一座同樣的教堂。這一計劃由於建築師死在前往康斯坦丁堡的路上而沒能實現。
茲瓦爾特諾茨是幾世紀以來亞美尼亞建築師建築傳統的見證。在藝術形象和大膽的空間安排上,茲瓦爾特諾茨教堂都是傑出的世界遺產,是7世紀亞美尼亞藝術思想和工程技術已經達到很高水平的證據。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的建築理念最後廣為傳播,並且在新的建築和藝術傑作中得到發展。
總主教的宮殿在茲瓦爾特諾茨教堂西南,也已經倒下成為一片廢墟。其規模、建築和藝術特徵都與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相呼應。整個宮殿分成由一條長廊連接的兩部分。西邊有幾個小房屋和兩個廳,其中較大的夏廳是招待宴會和舉行會議的地方,由圓柱被分成三個正廳,在連接長廊處有一騎樓。稍小一點的廳是用做餐廳用的.長廊東邊的部分包括居住和服務區,例如儲存室和浴室。浴室又包括兩個區,面積較大的部分是日常使用的,較小的是專門為朝聖的參觀者准備的。和宮殿相臨的南邊是一個小廳式的教堂,建於5世紀到6世紀。涅爾塞斯三世總主教的宮殿是已知的7世紀亞美尼亞最大最著名的宗教建築。
格加爾德修道院和上阿扎特山谷
格加爾德修道院,擁有非凡的岩洞教堂和墳墓,是中世紀亞美尼亞修道院迄今整體建築和裝飾藝術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其不拘一格,開拓創新的建築風格對此後這一地區的建築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格加爾德修道院位於首都埃里溫東南40公里的峽谷中,在7世紀到10世紀古代記載中,叫做「艾里凡克」,它在亞美尼亞語中的意思是「岩洞教堂」。修道院建築群坐落在13世紀所建的圍牆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門廊、兩個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寢陵。在出口處有依山勢本身的層次修鑿的許多禮拜堂和小密室。圍牆外以西是在岩石中鑿成的禮拜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4年。修道院的中心教堂建於1215年,迄今為止保存完整。門廊建於1225年。一座岩洞教堂建於13世紀30至50年代,在中心教堂門廊西北,另一座建於1283年。寢陵位於第一座岩洞教堂斜上方,有外廊,12米見方,4排列拱坐「井」字型交叉,4個交點為4根粗壯的石柱,中間拱頂上是天窗,極為壯麗。寢陵及其外廊均建於1288年。
⑷ 艾陵之戰的地形介紹
據《續山東考古錄》載:「周魯蒙邑、齊堂阜邑、艾邑。」《蒙陰文史資料》載:「艾內邑,在今新容泰、萊蕪、沂源等縣交界處,因艾山而得名。」《續修萊蕪縣志》載「杜預謂艾山在牟縣東。」「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牟城在今萊蕪東二十里,其東皆曰艾也。」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牟城(牟縣城)即今萊城區辛庄鎮趙家泉村的古牟子國城,以東的廣大丘陵山地,古時稱艾邑,是牟子國轄地,後是萊蕪、新泰、沂源、博山的交界地。現在的鋼城區艾山辦事處、黃庄鄉、寨子鄉,沂源縣的土門鎮、草埠、徐家莊,萊城區苗山鎮的常庄一帶,博山區的南博山鎮以南,當屬艾邑轄一地艾百,因有艾山而得名。其地區叫艾山的有兩處,一處在鋼城區的艾山辦事處宋家莊村北。海拔116米,頂有石山寨,山腳東南處有鐵礦、冶煉遺址。另一處在沂源縣徐家莊鄉,海拔約400米。兩地均傳說古時建城時,忽然一夜間起了一座山,礙於修城而停建,因名礙山。另一說是山嶺到處生長著艾草,故名艾山。此地地殼有斷裂帶,史載漢時山在地震中有所變化,但據較多的史料載為艾,因此應名艾山。由此看來,原牟子國境東有艾山,因地廣名艾邑。又因全是低矮丘陵,又名艾陵。
⑸ 了解遺跡的歷史
亞洲和大洋洲的38個國家以及歸屬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擁有211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156項,自然遺產44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1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與地區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或地區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考慮到中文資料的傳統,本列表把中國列在最前面);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1、關於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其中某些國家,如塞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這個列表包括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亞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
3、這個列表也不包括亞洲大洋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亞洲或大洋洲屬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英國屬地皮特凱恩群島的遺產項目亨德森島)。
目錄
[隱藏]
* 1 中國(31項)
* 2 阿富汗(2項)
* 3 亞美尼亞(3項)
* 4 澳大利亞(16項)
* 5 亞塞拜然(1項)
* 6 巴林(1項)
* 7 孟加拉國(3項)
* 8 柬埔寨(1項)
* 9 塞普勒斯(3項)
* 10 朝鮮(1項)
* 11 喬治亞(3項)
* 12 印度(26項)
* 13 印度尼西亞(7項)
* 14 伊朗(7項)
* 15 伊拉克(2項)
* 16 以色列(5項)
* 17 日本(13項)
* 18 耶路撒冷(1項)
* 19 約旦(3項)
* 20 哈薩克(2項)
* 21 寮國(2項)
* 22 黎巴嫩(5項)
* 23 馬來西亞(2項)
* 24 蒙古(2項)
* 25 尼泊爾(4項)
* 26 紐西蘭(3項)
* 27 阿曼(4項)
* 28 巴基斯坦(6項)
* 29 菲律賓(5項)
* 30 韓國(7項)
* 31 索羅門群島(1項)
* 32 斯里蘭卡(7項)
* 33 敘利亞(4項)
* 34 泰國(5項)
* 35 土耳其(9項)
* 36 土庫曼(2項)
* 37 烏茲別克(4項)
* 38 越南(5項)
* 39 葉門(3項)
[編輯]
中國(31項)
23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泰山(nc,1987年)
* 長城(c,1987年)
* 明清皇家宮殿(c,1987年,2004年):北京故宮(1987年)-沈陽故宮(2004年)
* 敦煌莫高窟(c,1987年)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c,1987年)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c,1987年)
* 黃山(nc,1990年)
*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黃龍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c,1994年)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c,1994年)
* 武當山古建築群(c,1994年)
*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區(c,1994年,2000年,2001年):布達拉宮(1994年)-大昭寺(2000年)-羅布林卡(2001年)
* 廬山國家公園(c,1996年)
*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nc,1996年)
* 麗江古城(c,1997年)
* 平遙古城(c,1997年)
* 蘇州古典園林(c,1997年,2000年):網師園、環秀山莊、留園、拙政園(1997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2000年)
* 頤和園(c,1998年)
* 天壇(c,1998年)
* 武夷山(nc,1999年)
* 大足石刻(c,1999年)
* 青城山與都江堰(c,2000年)
*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c,2000年)
* 龍門石窟(c,2000年)
* 明清皇家陵寢(c,2000年,2003年,2004年):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2000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3年)-盛京三陵(2004年)
* 雲岡石窟(c,2001年)
*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n,2003年)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c,2004年)
* 澳門歷史城區(c,2005年)
[編輯]
阿富汗(2項)
2項文化遺產。
* 賈姆的尖塔和考古遺址(c,2002年)
*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c,2003年)
[編輯]
亞美尼亞(3項)
3項文化遺產。
* 哈格帕特修道院與薩那欣修道院(c,1996年,2000年)
* 埃奇米阿津教堂與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c,2000年)
*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c,2000年)
[編輯]
澳大利亞(16項)
1項文化遺產,11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卡卡杜國家公園(nc,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n,1981年)
* 威蘭德拉湖區(nc,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nc,1982年,1989年)
* 豪勛爵群島(n,1982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n,1986年,1994年)
* 烏盧魯—卡塔楚塔國家公園(nc,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n,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沙克灣(n,1991年)
* 弗雷澤島(n,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n,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n,1997年)
* 麥誇里島(n,1997年)
* 大藍山地區(n,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n,2003年)
* 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c,2004年)
[編輯]
亞塞拜然(1項)
1項文化遺產。
*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c,2000年)
[編輯]
巴林(1項)
1項文化遺產。
*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c,2005年)
[編輯]
孟加拉國(3項)
2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巴凱爾哈德的古清真寺之城(c,1985年)
*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跡(c,1985年)
* 孫德爾本斯(n,1997年)
[編輯]
柬埔寨(1項)
1項文化遺產。
* 吳哥古跡(c,1992年)
[編輯]
塞普勒斯(3項)
3項文化遺產。
* 帕福斯(c,1980年)
* 特羅多斯地區的彩繪教堂(c,1985年,2001年)
* 喬伊魯科蒂亞(c,1998年)
[編輯]
朝鮮(1項)
1項文化遺產。
* 高句麗墓葬群(c,2004年)
[編輯]
喬治亞(3項)
3項文化遺產。
* 姆茨赫塔古城(c,1994年)
* 巴格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c,1994年)
* 上斯瓦涅季(c,1996年)
[編輯]
印度(26項)
21項文化遺產,5項自然遺產。
* 阿旃陀石窟(c,1983年)
* 埃洛拉石窟(c,1983年)
* 阿格拉古堡(c,1983年)
* 泰姬陵(c,1983年)
* 戈納勒格的太陽神廟(c,1984年)
*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群(c,1984年)
* 加濟蘭加國家公園(n,1985年)
*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85年)
*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n,1985年)
*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c,1986年)
* 克久拉霍古跡群(c,1986年)
* 亨比古跡群(c,1986年)
*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c,1986年)
* 帕塔達卡爾古跡群(c,1987年)
* 埃勒凡塔石窟(c,1987年)
* 朱羅王朝現存的神廟(c,1987年,2004年):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康凱康達秋里斯瓦拉姆神廟、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2004年)
*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n,1987年)
* 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和花谷國家公園(n,1988年,2005年):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1988年)-花谷國家公園(2005年)
* 桑吉的佛教古跡(c,1989年)
* 德里的胡馬雍陵(c,1993年)
* 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周圍建築(c,1993年)
* 印度的山地鐵路(c,1999年,2005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99年)-尼爾吉里山鐵路(2005年)
*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c,2002年)
* 比莫貝卡特岩洞(c,2003年)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c,2004年)
*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c,2004年)
[編輯]
印度尼西亞(7項)
3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
* 婆羅浮屠寺廟群(c,1991年)
* 烏戎庫隆國家公園(n,1991年)
* 科莫多國家公園(n,1991年)
* 巴蘭班南寺廟群(c,1991年)
* 桑吉蘭早期人類遺址(c,1996年)
* 洛倫茨國家公園(n,1999年)
* 蘇門答臘熱帶雨林(n,2004年)
[編輯]
伊朗(7項)
7項文化遺產。
* 喬加贊比爾(c,1979年)
* 波斯波利斯(c,1979年)
*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c,1979年)
* 塔赫特蘇萊曼(c,2003年)
* 帕薩爾加德(c,2004年)
*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觀(c,2004年)
* 蘇丹尼耶(c,2005年)
[編輯]
伊拉克(2項)
2項文化遺產。
* 哈特拉(c,1985年)
* 亞述古城(c,2003年)
[編輯]
以色列(5項)
5項文化遺產。
* 馬薩達(c,2001年)
* 阿卡古城(c,2001年)
* 特拉維夫白城(c,2003年)
* 米吉多、夏瑣和貝爾謝巴的聖經古跡(c,2005年)
* 香料之路—內蓋夫沙漠中的城市(c,2005年)
[編輯]
日本(13項)
10項文化遺產,3項自然遺產。
*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c,1993年)
* 姬路城(c,1993年)
* 屋久島(n,1993年)
* 白神山地(n,1993年)
*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c,1994年)
* 白川鄉和五個山的歷史村落(c,1995年)
* 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c,1996年)
* 嚴島神社(c,1996年)
* 古奈良的歷史遺跡(c,1998年)
* 日光的神社與寺廟(c,1999年)
* 琉球王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跡(c,2000年)
* 紀伊山地的聖地和朝聖路線(c,2004年)
* 知床半島(n,2005年)
[編輯]
耶路撒冷(1項)
1項文化遺產。
*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c,1981年)
註:(由約旦申報)
[編輯]
約旦(3項)
3項文化遺產。
* 佩特拉(c,1985年)
* 庫塞爾阿姆拉(c,1985年)
* 烏姆賴薩斯(c,2004年)
[編輯]
哈薩克(2項)
2項文化遺產。
* 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的陵墓(c,2003年)
* 泰姆格里考古景觀的岩刻(c,2004年)
[編輯]
寮國(2項)
2項文化遺產。
* 琅勃拉邦古城(c,1995年)
* 占巴塞文化景觀區(c,2001年)
[編輯]
黎巴嫩(5項)
5項文化遺產。
* 安傑爾(c,1984年)
* 巴勒貝克(c,1984年)
* 比布魯斯(c,1984年)
* 提爾(c,1984年)
* 聖谷和神杉林(c,1998年)
[編輯]
馬來西亞(2項)
2項自然遺產。
* 基納巴盧公園(n,2000年)
* 穆魯山國家公園(n,2000年)
[編輯]
蒙古(2項)
1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俄羅斯共有)
* 烏布蘇盆地(n,2003年)(與俄羅斯共有)
*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c,2004年)
[編輯]
尼泊爾(4項)
2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n,1979年)
* 加德滿都谷地(c,1979年)
*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n,1984年)
*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c,1997年)
[編輯]
紐西蘭(3項)
2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
* 湯加里羅國家公園(nc,1990年,1993年)
* 紐西蘭西南部的蒂瓦希普納穆(n,1990年)
* 紐西蘭的次南極群島(n,1998年)
[編輯]
阿曼(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拜赫萊要塞(c,1987年)
* 巴特、胡特姆和艾因的考古遺址(c,1988年)
* 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n,1994年)
* 乳香之路(c,2000年)
[編輯]
巴基斯坦(6項)
6項文化遺產。
* 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跡(c,1980年)
* 塔克西拉(c,1980年)
* 塔赫特巴希的佛教遺跡和鄰近的薩爾巴赫洛古城遺址(c,1980年)
* 特達的歷史遺跡(c,1981年)
* 拉合爾的古堡和夏利馬爾花園(c,1981年)
* 羅赫達斯古堡(c,1997年)
[編輯]
菲律賓(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n,1993年)
* 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c,1993年)
*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c,1995年)
* 維甘古城(c,1999年)
*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n,1999年)
[編輯]
韓國(7項)
7項文化遺產。
* 石窟庵與佛國寺(c,1995年)
* 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c,1995年)
* 宗廟(c,1995年)
* 昌德宮建築群(c,1997年)
* 水原華城(c,1997年)
* 慶州歷史區(c,2000年)
* 高敞、和順和江華的古墓遺址(c,2000年)
[編輯]
索羅門群島(1項)
1項自然遺產。
* 東倫內爾島(n,1998年)
[編輯]
斯里蘭卡(7項)
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c,1982年)
* 波隆納魯沃古城(c,1982年)
* 錫吉里耶古城(c,1982年)
* 辛哈拉賈森林保護區(n,1988年)
* 康提聖城(c,1988年)
* 加勒古城及其城堡(c,1988年)
* 丹布勒金寺(c,1991年)
[編輯]
敘利亞(4項)
4項文化遺產。
* 大馬士革古城(c,1979年)
* 布斯拉古城(c,1980年)
* 巴爾米拉遺址(c,1980年)
* 阿勒頗古城(c,1986年)
[編輯]
泰國(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大城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通艾—會卡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91年)
* 班清考古遺址(c,1992年)
* 棟巴耶延山—考愛山森林保護區(n,2005年)
[編輯]
土耳其(9項)
7項文化遺產,2項雙重遺產。
*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c,1985年)
* 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西亞石窟遺址(nc,1985年)
* 迪夫里伊的大清真寺和醫院(c,1985年)
* 哈圖沙什(c,1986年)
* 內姆魯特達格(c,1987年)
* 桑索斯—萊頓(c,1988年)
* 赫拉波利斯—帕穆克卡萊(nc,1988年)
* 薩夫蘭博盧城(c,1994年)
* 特洛伊考古遺址(c,1998年)
[編輯]
土庫曼(2項)
2項文化遺產。
*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c,1999年)
* 庫尼亞—烏爾根奇(c,2005年)
[編輯]
烏茲別克(4項)
4項文化遺產。
* 伊錢卡拉(c,1990年)
* 布哈拉歷史中心(c,1993年)
* 沙赫里薩布茲歷史中心(c,2000年)
*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c,2001年)
[編輯]
越南(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順化歷史建築群(c,1993年)
* 下龍灣(n,1994年,2000年)
* 會安古城(c,1999年)
* 美山聖地(c,1999年)
*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n,2003年)
[編輯]
葉門(3項)
3項文化遺產。
* 希巴姆古城(c,1982年)
* 薩那古城(c,1986年)
* 宰比德古城(c,1993年)
*
[編輯]
阿爾巴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
* 布特林特(c,1992年,1999年)
* 吉諾卡斯特古城(c,2005年)
[編輯]
安道爾(1項)
1項文化遺產。
*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c,2004年)
[編輯]
奧地利(8項)
8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匈牙利共有)
* 薩爾茨堡城歷史中心(c,1996年)
* 申布倫宮殿和花園(c,1996年)
* 薩爾茨卡默古特的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文化景觀(c,1997年)
* 塞默靈鐵路(c,1998年)
* 格拉茨城歷史中心(c,1999年)
* 瓦豪文化景觀(c,2000年)
* 維也納歷史中心(c,2001年)
* 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c,2001年)(與匈牙利共有)
[編輯]
白俄羅斯(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波蘭共有,1項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比亞沃韋扎森林(n,1979年,1992年):波蘭的比亞沃韋扎森林(1979年)-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1992年)(與波蘭共有)
* 米爾城堡建築群(c,2000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c,2005年)
[編輯]
比利時(9項)
9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法國共有)
* 佛蘭德地區的貝居安女修會建築(c,1998年)
* 拉盧維耶爾和勒勒的中央運河上的四座水力升降機及其周邊設施(埃諾)(c,1998年)
* 布魯塞爾大廣場(c,1998年)
* 比利時和法國的鍾樓(c,1999年,2005年):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鍾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鍾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鍾樓(2005年)(與法國共有)
* 建築師維克多·奧爾塔設計的主要城市建築(布魯塞爾)(c,2000年)
* 斯皮耶納的新石器時代燧石礦(蒙斯)(c,2000年)
* 圖爾奈的聖母大教堂(c,2000年)
* 布魯日歷史中心(c,2000年)
* 普朗坦—莫雷圖斯印刷博物館(c,2005年)
[編輯]
波黑(1項)
1項文化遺產。
*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c,2005年)
[編輯]
保加利亞(9項)
7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博亞納教堂(c,1979年)
* 馬達拉騎士浮雕(c,1979年)
*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c,1979年)
* 伊萬諾沃的岩洞教堂(c,1979年)
* 里拉修道院(c,1983年)
* 內塞伯爾古城(c,1983年)
*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n,1983年)
* 皮林國家公園(n,1983年)
* 斯韋什塔里的色雷斯古墓(c,1985年)
[編輯]
克羅埃西亞(6項)
5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c,1979年,1994年)
* 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和戴克里先宮(c,1979年)
*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n,1979年,2000年)
* 波雷奇歷史中心的尤弗拉西安教堂宗教建築群(c,1997年)
* 特羅吉爾古城(c,1997年)
* 希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c,2000年)
[編輯]
捷克(12項)
12項文化遺產。
* 布拉格歷史中心(c,1992年)
* 捷克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c,1992年)
* 泰爾奇歷史中心(c,1992年)
* 澤萊納霍拉的內波穆克聖約翰朝聖教堂(c,1994年)
* 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及聖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大教堂(c,1995年)
* 萊德尼采—瓦爾季采文化景觀(c,1996年)
* 克羅梅日什的花園和城堡(c,1998年)
*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c,1998年)
* 利托米什爾城堡(c,1999年)
* 奧洛莫烏茨的三位一體聖柱(c,2000年)
*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c,2001年)
* 特熱比奇的猶太社區和聖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c,2003年)
[編輯]
丹麥(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耶靈墓地、古北歐石刻和教堂(c,1994年)
* 羅斯基勒大教堂(c,1995年)
* 克倫堡宮(c,2000年)
* 伊盧利薩特冰灣(n,2004年)(位於屬地格陵蘭)
[編輯]
愛沙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塔林古城歷史中心(c,1997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編輯]
芬蘭(6項)
6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勞馬古城(c,1991年)
* 芬蘭堡(c,1991年)
* 佩泰耶韋西古教堂(c,1994年)
* 韋爾拉磨木紙板廠(c,1996年)
* 薩馬拉赫登邁基的青銅時代墓地(c,1999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編輯]
法國(30項)
28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其中1項與西班牙共有,1項與比利時共有)
*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c,1979年)
* 沙特爾大教堂(c,1979年)
*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c,1979年)
* 韋茲萊的教堂和山丘(c,1979年)
* 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c,1979年)
* 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c,1981年)
* 亞眠大教堂(c,1981年)
* 奧朗日的古羅馬劇院和凱旋門
⑹ 怎樣完成寵物小精靈銀版中的艾魯夫遺跡的拼圖
在樓梯左邊的裡面有個戴帽男人,和他談話會得道具(金版可得金色之羽,銀版新小精靈發現 20 艾魯夫遺跡分為上下兩個洞穴,先進入上側那個,完成16塊
⑺ 瓦崗寨遺址准確的地方在那裡
瓦崗寨
滑縣是河南省安陽市轄縣之一,位於黃河以北,安陽市南部。瓦崗寨位於滑縣南內部,是隋末容農民起義軍——瓦崗軍根據地。
2006年,河南投資3億元建設瓦崗寨旅遊區。河南省滑縣人民政府投資近3億元,建設瓦崗寨歷史文化旅遊景區。
河南滑縣瓦崗寨是隋末瓦崗軍大起義之地。瓦崗寨歷史文化旅遊景區包括隋唐商業街、一個主景區和十個分景區,主要景觀組成分太玄林、八陣圖、瓦崗軍寨和國公祠。主景區佔地3000餘畝,投資1.2億元。瓦崗寨歷史文化旅遊景區建成後,將與林州紅旗渠、湯陰岳飛廟、內黃二帝陵、浚縣大丕山等共同構成豫北自然人文旅遊景觀帶。日前開工建設的點將台景觀,是瓦崗寨主景區之一,佔地面積140畝,預計2007年底前完工
隋大業六年(公元611年),翟讓聚眾瓦崗寨
⑻ 古天竺國遺址出土在哪
釋傳正法師領眾僧誦經:「天竺之魂———來穗巡禮的印度古國青銅佛像是印度文明古國智慧的結晶。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源遠流長,佛教文化更是水乳交融,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師求法於那爛陀寺,得甚深妙法,加速中印兩國文化向前發展,因緣殊勝。」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成功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破解。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文明進程
1、笈多王朝(320-540年)
4世紀初,貴霜帝國衰落,笈多王朝(320-540)興起,建都華氏城,該王朝取代貴霜帝國,逐漸統一了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北印度地區。到超日王(380-415)時,國勢強盛,疆域擴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首都是華氏城。該王朝同國外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往來。
2、啞噠人入侵時期(5-6世紀)
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中亞侵入印度。6世紀初,啞噠人佔領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聯軍打敗啞噠人。但笈多國家經啞噠人打擊後,內部各小邦紛紛獨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統治結束。
3、戒日帝國(606-647年)
戒日帝國是從笈多分裂後的一個小邦中發展起來的。7世紀初,戒日帝國(606-647)興起,啞噠人被逐,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東到孟加拉灣,西迄旁庶普的幾乎整個北印度。戒日王統治時正值玄奘訪印,他對玄奘給予很好的禮遇。
4、拉齊普特人時期(7世紀中葉-12世紀末)
戒日王死後,帝國陷入分裂。8世紀時,拉齊普特人統治的各小國割據稱雄,拉齊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貴族後裔,軍事種姓(另一說是外族人,北大學者馬克堯認為,拉齊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羅人的游牧部落,後與當地貴族融合,因而該民族的源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他們勇武好戰,彼此削弱,失去了對外防禦能力。8-10世紀,印度有三個大國互相爭霸。
5、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
該王朝是中亞阿富汗境內興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1001-1026年,該王朝的蘇丹馬穆德(999-1030年)先後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說是15次),使其遭受嚴重破壞。馬茂德的遠征以掠奪財物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統治,他死後,其國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並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時,印度南部在10-12世紀時興起一個朱羅王國,該王國曾遠征錫蘭,並與阿拉伯有頻繁的貿易往來。12世紀末陷入分裂。
6、德里蘇丹國家(1206-1526年)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期間經歷了五個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斷從西北山口侵入,這些外族侵入後大都與當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與以往大為不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聖戰」的旗幟下進來的,他們不但沒有被當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當然,印度教的傳統力量也根深蒂固。總之,印度最大的特點是多分裂少統一,以及多種宗教長期並存。
7、莫卧爾帝國(1526-1707年)
莫卧爾帝國的創立者是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故自稱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爾率2萬多大軍進攻德里蘇丹國,德里國的蘇丹親率4萬多大軍迎戰,巴布爾取得戰爭的勝利,蘇丹戰死。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兒帝國(1526-1858)。1529年,巴布爾統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後,莫卧兒帝國進入鼎盛時代。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超過了歷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
⑼ 樓蘭古城遺址的具體地理位置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回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答丹地形之中。從地理位置,歷史文獻與實地踏察,自一九○○年三月,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做工的維族人艾爾迪克,順原路為斯文·赫定尋找丟失的鐵鏟時意外發現樓蘭古城遺址,回報給斯文·赫定。經斯文·赫定確認是樓蘭古城遺址。即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處。
⑽ 古埃及遺跡有什麼(具體)
1.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於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當時,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一個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設計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地點在薩卡拉。但喬賽爾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滿意,覺得不夠庄嚴雄偉。於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又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這就成了現在仍可見到的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則用圍牆圍了起來。第4王朝第一個國王斯涅弗魯時,建造了三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座金字塔在麥杜門,原為一個層級金字塔。後來將各層階梯填平,成為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其後,他又命人在達淑爾為其建造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但由於設計上的誤差,建到一半時發現角度太大,不得不改變角度,從而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或稱彎曲形金字塔。對此,斯涅弗魯當然不滿意,於是他又命人在達淑爾建造了另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可以說,斯涅弗魯時期是從層級金字塔向真正角錐體金字塔轉變的時期。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國王(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奧普斯)時修建的,其建築師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選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羅河西岸的基澤。該金字塔高146.5米,每邊邊長約為230米。據說該金字塔用了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墓室原建在塔底,後又在塔內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離地面13米處,呈三角形,從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勻地散開,不致將通道口壓垮。
據希羅多德說,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時間,頭10年是修築運石頭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後20年用於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萬人。
在胡夫的金字塔旁,還有該王朝的哈佛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夫林)和孟卡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麥凱林努斯)兩個國王的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不遠處有該國王的一個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高20米左右,長50米左右,用一整塊石頭雕成,據說其面部是按哈佛拉的像雕成的。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者。
在這些金字塔四周,還仆伏著許多貴族的馬斯塔巴,這象徵性地反映了君主專制對其臣屬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代埃及國王為什麼要將墳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呢?這有兩種說法。傳統認為,這種墳墓形式是埃及王陵形式自然發展的結果,即從前王朝的畫墓,到早王朝的馬斯塔巴,到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最後發展成角錐體的金字塔。英國學者愛德華茲在其《金字塔》一書中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認為,金字塔的修建,與古埃及的宗教崇拜有關。因為,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升天,而層級金字塔的階梯就是國王靈魂上天的天梯。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發現的大木船,也是用作運載國王靈魂升天的;而角錐體的金字塔則象徵了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金字塔的四條棱線就形似太陽的光芒。他認為,斯涅弗魯時期是這兩種不同的宗教觀念的轉換時期。
古埃及的金字塔現存約80座,起自第3王朝,止於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採用了岩墓的形式)。它們分布於孟斐斯附近尼羅河西岸。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耗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君主專制的實力。希羅多德和狄奧多拉都記載說,人民對修建金字塔滿懷憤怒,甚至可能爆發過人民起義。第5王朝就可能是在人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無怪乎新王朝更加依賴神權勢力來維護其統治。
古王國的衰落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末期,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王權更加依賴神權勢力和地方貴族。國王們把越來越多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財富給予神廟和地方貴族,豁免神廟的賦稅,使神廟和地方貴族的勢力更加膨脹,而王權更加速了衰落。第6王朝國王培比二世的長期統治(據說他六歲登基為王,活了一百多歲)後,古王國的統一局面終於不能維持,君主專制也不復存在。第7王朝時,埃及陷入分裂混亂局面。據曼涅托殘篇23所記,第7王朝的70個王只統治了70天(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是同時並立,而非互相承襲的);而據其殘篇24,則為5個國王統治了75天。殘篇記載的混亂和分歧反映了當時實際局面的混亂。從第7王朝起,埃及實已小國林立,幾乎一個諾姆就成了一個小國家。每個諾馬爾赫都感到自己是不再受制於人的獨立王國的國王,是自己獨立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往往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稱號之中。為了擴大自己統治的地盤,他們彼此爭戰不已,使局勢更為混亂。
2.獅身人面像
如果不游覽一下金字塔[1],就不能說是到過了埃及。從開羅西行數公里,來到吉薩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築奇跡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東側,便是獅身人面像,它以誘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遊客。胡夫的聖旨: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來這里巡視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發現採石場上還留下一塊巨石。胡夫當即命令石匠們,按照他的臉型,雕一座獅身人面像。石工們冒著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細刻,終於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臉長五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上刻著「庫伯拉」(即cobra:眼鏡蛇)聖蛇浮雕,下頜有帝王的標志--下垂的長須。一隻耳朵,有二米多長。「怪物」--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頭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兒的嗎?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獅身人面像的鼻子被拿破崙給炸掉了,所以現在不管怎麼看都是會很別扭,也有人曾想過修繕,但由於技術和修繕後的效果都不敢保證,所以有現在的樣子。
3.聖書體象形文字:俗稱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由圖形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構成。
它是最早的文字形式,書寫正規,圖畫性強,使用時間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紀。
4.木乃伊
它是指長久保存的古埃及人屍體,這些屍體能保存數千年是因為它們經過特別的處理。首先,古埃及人清除屍體的內臟,然後用特製的葯物浸制這些內臟,再把鹽和香料塗在屍首上,以吸干屍體上的水份;最後用長布條把屍體包裹起來,屍體便不會腐爛。製造木乃伊的人是古埃及的祭司,祭司除了把屍體製成木乃伊外,還需祭祀神明及為法老在墓穴、紀念碑和廟宇的牆上刻上「神碑體」。古埃及人喜歡把木乃伊放入人形的棺木內,而這個藏有木乃伊的棺木僧被埋葬在墓穴中。考古學家在現今的埃及各地發掘出很多木乃伊。這些發現有助我們認識古埃及人的面貌及文明,亦能幫助我們研究古埃及人保存屍體的方法。
5. 紙草
古埃及人除了發明了犁、汲水器和渠道外,還於約公元前2600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由蘆葦製成的紙。古埃及人制紙的過程非常簡單,他們首先會在尼羅河邊割下蘆葦,跟著把切成一片片的蘆葦放進水裡,然後將濕透的蘆葦片橫直重疊壓平成一塊塊,風干後便成紙。古埃及人除發現紙外,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用蘆葦的莖來造寫字的筆和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來製成墨水的民族。
6.數學
古埃及人是最先懂得用手掌和前臂來量度距離的人群之一。最初,他們利用手指來計算數目,其後又創造了一種數字:
|=1
||=2
|||=3
||=4
||
|||=5
||
|||=6
|||
||||=7
|||
||||=8
||||
|||=9
|||
|||
7.天文學和歷法
古埃及擁有相當水準的天文學知識,他們通過觀測太陽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稱「索卜烏德」,意思是水上之星)的運行制定歷法,即科普特歷。古埃及人將一年定為365天,每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剩餘5天作為節日。古埃及使用太陽歷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這種日歷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差不多。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個季節,每季4個月,他們還發明了水鍾及日晷(即以太陽的倒影來計時)這兩種計時器,把每天分為24小時。考古學發現古埃及人了解許多星座,如天鵝座、牧夫座、仙後座、獵戶座、天蠍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團等。另外,古埃及人還把黃道恆星和星座分為36組,在歷法中加入旬星,一旬為10天,這與中國農歷的旬的概念類似。旬星概念至少是在埃及第三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由於古埃及文化有顯著的星神崇拜,天文學觀測和記錄由祭司負責。每年夏天,當天狼星黎明前升起之時,尼羅河就開始泛濫,因此古埃及人認為天狼星是掌管聖河尼羅河的神只,因此他們建造神殿,祭祀天狼星。另外也有人認為金字塔是用來觀測天狼星而建造的。通過對天狼星准確的觀測,埃及人確定一年(天狼年,即一種恆星年)的長度為365.25天,與現在的計算長度相當接近。古埃及人賦予太陽濃重的宗教色彩,代表太陽的神只就有數種,其中最重要的有拉和阿頓等,很多法老都以自己是拉或者阿頓的代表來統治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