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遺址地名秦城
1. 長平之戰的遺址
在山西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系。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幾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就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的過早滅亡。
2.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的長平之戰屍骨坑解說詞
看戰國七雄,秦趙爭峰。這個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歷史大背景。大家都知道,戰國末期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號稱戰國七雄。在這七個國家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成為最為強盛的國家,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成為東方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因而秦趙相爭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顯著特徵。
馮亭獻地,上黨歸趙。這個是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公元前270年,秦王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發兵韓國,佔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斬斷。韓王十分緊張,欲將上黨獻給秦國,但是上黨將領馮亭以及老百姓們都不願意降服以苛暴著稱的秦國,願意聯合趙軍共同抗擊秦軍,於是將上黨十七城獻給了趙國。秦王眼看到手的城邑歸了趙國,十分惱火,於是派將領王壑發兵上黨。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廉頗拒秦,長平對峙。這個是長平之戰初期的戰爭特徵。秦國遠途作戰,糧草不足,趙國將軍廉頗看到了這一點,採取了防禦措施。秦強而趙弱,秦攻而趙守,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而趙國有利於持久戰廉頗採取了築壘固守的防禦措施,於是,秦趙兩軍相持兩年有餘。
范雎獻計,趙王易帥。這個是使長平之戰戰局發生關鍵性變化的一個轉折點。秦趙兩軍相持了兩年,廉頗的防禦戰術積極有效地阻擊了秦軍的近攻,戰爭持續下去將對秦軍極為不利,秦王十分著急,於採取了范雎的「反間計」,不僅買通了趙王身邊的人,而且向趙國民間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老將廉頗,而是懼怕年輕有為的趙括」,而趙王平時就對廉頗的一些戰術不太滿意,於是就聽信讒言,准備啟用趙括。
相如上書,括母進諫。這個是說當時趙國國內的形勢,當時聽說了秦王要啟用趙括。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先後向趙王進諫,他們認為,趙括只適合「紙上談兵」不可實際領軍作戰,但趙王不明事理,不聽良言相勸,最後還是招回廉頗,啟用趙括。
紙上談兵,白起坑趙。這個階段是長平之戰最為慘烈的階段,公元前260年,趙括領軍長平,他一反以往廉頗的防禦戰術,主動出擊,最終導致了趙軍的必然失敗。具體的戰役情況請看地圖。
這個坑是1號屍骨坑,此坑長11米。寬4米,高1.2米,大家可以看到坑內有幾百具屍骨,呈不規則狀態堆放,有的仰面躺著,有的附著身子,仔細觀看,還可以看到有的顱骨上還留有刀痕。可以說是累累白骨,慘不忍睹。據考證,坑內的屍骨平均年齡只有十幾歲,當時是先被秦軍擊殺,然後推入溝內,掩上薄草,散上薄土草草掩埋。這個坑是1995年永錄村村民李珠海及其兒子在平整田地時偶然發現的,這一發現是我省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在史學界引起極大重視。當年10月份,山西考古所、晉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館聯合進行了挖掘。那裡是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證件。發現由於我們的保護技術有限,為防止風化,還未敢大面積進行開發,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屍骨已經有些發紅。關於屍骨坑,那邊的版塊上有詳細的介紹。
長平之戰歷史意義深遠,經過長平大決戰,秦國打敗了趙國,獨霸的形勢已經形成,實現中化民族的統一已經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這個版面對於長平之戰的歷史意義有詳細的評說。長平之戰留下了許多疑問,尤其是白起為什麼要坑殺40萬趙卒,歷來被世人所責難,在當時,40萬趙卒,養,養不起,放,放不得,編,編不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在當時,秦軍遠途作戰,養活自己的士兵,已經不容易了,根本負擔不起40萬趙卒。放,放不得是指放了40萬趙軍,等於放虎歸山;編,編不成,是指40萬趙軍參差不齊,難以成軍。
這是《史記》里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大家知道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是惜墨如金,但卻用如此大量的篇幅來記載長平之戰,由此可見,長平之戰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個是地圖,它南北長約30餘公里,東西長約10餘公里,面積大概有300多平方公里。地圖上的許多村名都因長平之戰而得名,比如說我鄉的三軍村,在長平之戰時就是趙軍指揮部所在地。
長平之戰雖然只持續了三年,對後世的文化影響卻有幾千年,歷代有很多文人都曾作詩詞憑吊長平之戰,這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家所看到的這些照片都是有關長平之戰的一些地名及傳說。
這些照片都是我市現存的與長平之戰有關的真實遺跡。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凝聚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智慧,兩千年過去了,往事煙消雲散,但戰爭的悲涼與雄渾卻仍然回盪在殺谷。關於長平之戰還有許多疑問,期待在諸多有識之士的悉心研究下做出更科學的解釋。
3. 長平之戰現在的遺址是不是有當時的屍骨坑一共有多少人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棄甲院、三甲、趙庄、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台、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跡尚存。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至今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庄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庄。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很,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游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1995年 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屍骨坑現已原地保護,不久就會對遊人開放。
4. 請問長平之戰發生在哪裡最好是古代地名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為長平。這里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後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裡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里崇山峻嶺,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企甲院、三甲、趙庄、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台、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跡尚存。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至今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庄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庄。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
5. 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0萬人遺骨被發現了嗎
將軍嶺下的驚人發現
1995年5月12日上午,山西高平城西北10多公里的永祿鄉永祿村60多歲的農民李珠孩像往常一樣,叫上他的兒子李有多,一起到位於將軍嶺下楊家山的承包地里勞作。手下的鐵鍬
突然鏟出一大堆壘壓交錯的森森白骨。坑越來越大,屍骨也越來越多。眼尖的李有金還在屍骨堆里發現了一串長滿銅綠的刀幣,一數共有17枚。更奇妙的是,他們還看到,在一根粗大的胯骨上還嵌進一個在脊形「鐵頭銅尾鏃」箭頭,顯然是當年惡戰中射入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報告後,組成專人迅速趕到高平現場考察,一致認為,將軍嶺屍骨坑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以及規模最大,也是最具文物價值的長平之戰屍骨坑遺址。
空前的慘案傳說千年卻無實證
山西高平,戰國時稱長平,為韓國上黨郡所轄。
相傳公元前260年,秦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向東擴張,首當其沖的就是與之毗鄰的韓國。秦繼佔領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後,又將鋒芒直指橫亘在秦、趙之間的韓國上黨。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中,唯有趙國在國力與軍事實力上能夠與秦抗衡。因此,在強秦看來,欲征服六國,必先擊敗趙國,而欲擊趙,必先佔趙國的側翼,即當時地屬於韓國的上黨。於是,秦昭王派出20萬大軍橫掃「河內」(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北一帶),進襲上黨。趙國派軍隊迎敵。
後來,趙國中了秦昭王的反間計。在長平西部狹長的平川里,40萬趙軍全部成了「瓮中之鱉」;被圍困46天後,主帥趙括在突圍時陣亡,群龍無首,40萬趙軍全部向秦軍投降。
據史書記載,秦軍主將白起殘暴兇狠,嗜殺成性。數十萬趙國戰俘被白起設詐坑殺於今山西高平西北韓王山至丹河一帶。
長平之戰40年後,秦始皇以武力統一中國。盡管趙國等國史籍對長平之戰曾有詳細記載,但「焚書坑儒」之後,六國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有關長平之戰的史料也悄然失傳。《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此戰雖有記載,也是匆匆帶過,語焉不詳。歷代對長平之戰遺址所考均無結果,更沒有發現一個有規模的屍骨坑。由此「白起坑趙」便成了只有傳說無實證的一樁歷史懸案了。
1995年10月20日,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於將這個寬5米、長11米的屍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考古人員又運有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
發掘工作主要在一號坑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屍骨都清理完畢。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專家們推測,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屍體至少超過百具。他們分析認為,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
重要的考古成就
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的發掘,是我國近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它有力地印證了長平之戰秦軍野蠻屠殺趙國戰俘這一歷史事實。同時,長平之戰的許多疑難問題也得以澄清和解決。
秦之後相當多的史籍在記載長平之戰時,都沿用「白起坑趙」的說法。坑,在古代漢語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後來不少史學文章便稱白起「活埋了趙國40萬戰俘」,但誰也說不清這40萬人究竟是怎麼活埋的。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的發掘,對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干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
專家們還在坑中發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戰時束腰的衣帶鉤。經鑒定,這些金屬佩飾中只有少量是青銅質的,多數是鐵質。特別是「鐵頭銅尾鏃」箭頭的發現,表明鐵器在當時已經開始用於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