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監獄遺址
❶ 漢朝皇帝的陵墓在哪裡
漢武帝從即位第二年起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前後長達53年,工程十分浩大。最終建成了一個在西漢帝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墓,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茂陵。
茂陵位於興平縣東北約9公里的茂陵村,東距西安市約4O公里,是漢陵中最西邊的一個。因該地在西漢屬槐里縣茂鄉,故名茂陵。
西漢建立了一系列封建制度,包括皇帝陵寢制度。陵墓的形狀、規格都有統一而嚴格的規定。其他皇帝墓冢都遵循制度,覆斗形墓冢高度均在3O米左右,唯獨茂陵超出這一高度,這是漢武帝好大喜功性格的表現。
皇帝美人
茂陵底邊東西231米,南北234米,封土頂東西39.5米,南北35.5.米,陵高46.5米,墳丘四周有夯築城垣,東西長430米,南北長414米,牆寬58米,陵園四面中央各開一門,門外置雙闕,東、西、北夯築土闕遺址尚存。在茂陵西北5O0米處是那位史書上稱是「傾國傾城」的李夫人墓,墳丘約為茂陵的1/2。在墳丘外沒有發現垣牆,墳丘中腰處向內平收形成二層台,這形式的覆斗狀墳丘稱為「莫陵」,平添了幾分女性的嫵媚。
良將作伴
茂陵東南約1公里處,有大面積的漢代建築遺址,出土很多有四神圖案的空心磚、青玉鋪首和帶有谷紋的琉璃壁、有字瓦當等,可能是茂陵的陵寢所在。茂陵的陵邑在陵園東南,現在尚有遺跡可尋。茂陵的陪葬墓在茂陵之東,今尚存13座,有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禪、陽信長公主 公孫弘 上官安 上官桀等的陪葬墓。衛青墓起冢象廬山,霍去病墓起冢象祁連山,冢上立石,置石人石獸,以表示生前的武功。霍去病墓位於茂陵東北I000米,其石刻有「人與熊斗」 「馬踏匈奴」等16件,作風樸素渾厚,雕刻簡練傳神,是中國現存最早而又保存完整的成組石刻,堪稱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珍品。今在霍去病墓建茂陵博物館。
地宮藏珍
史載茂陵殉葬品 為豐富,陵內「金銀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井將唐渠國王所贈玉箱、王杖以及武帝生前閱讀雜經30卷,均盛入金箱,一並入墓。到武帝入葬時,墓中隨葬品早以塞滿,不復容物。茂陵地宮連同其中的珍貴文物又是一個千古之迷。
❷ 漢朝皇帝的所有宮殿名稱及用處
漢代長安城內的宮室,有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明光宮,另外在城西緊挨著未央宮的有建章宮。其中自惠帝以來,皇帝居未央宮,太後居長樂宮。自武帝時營建建章宮,武帝常居,昭帝亦常居。未央、長樂、建章,為西京三大宮,地位非其餘宮室所能及。
1、未央宮:皇帝居所,政令中心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2、長樂宮:太後居所
長樂宮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位於西漢長安城內東南隅,始建於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居於此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後居所,惠帝以後的漢帝居未央宮。
3、桂宮:後妃居所
桂宮是漢武帝時期後妃居住生活的宮殿,建築十分奢華,其中桂宮二號遺址是桂宮中最大的一個宮殿遺址,它分南院和北院兩個部分,面積4000多平方米。
此前,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曾兩次對這里進行了發掘。國家文物局、陝西省和西安市文物保護部門對桂宮二號遺址的保護非常重視,並期望在保護形式上有所突破。
4、明光宮:祈求神仙降臨
明光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秋,位於長城樂宮北,具體地點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其地望當年在清明門大街以北,宣平門大街以南,安門大街以東,東城牆以西范圍之內。
據班固《西都賦》和張衡《西京賦》所說,明光宮與長樂宮。桂宮以及未央宮之間皆有閣道相連。
建造這座宮殿的目的有點特殊,是為了祈求神仙降臨。「明光」之名,本指神話傳說中晝夜常明的丹丘,是神仙之地,意為供神仙享用的宮殿。
5、建章宮:朝會、理政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
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並可確認的有前殿、雙鳳闕、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遺址。《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❸ 監獄在古代叫什麼
監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獄是原始人馴養野獸的 (音景)檻或者岩穴,到氏族社會後,用來關押俘虜,驅使他們勞動。國家產生之後,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監獄也產生了。
最初沒有「監獄」這個名字,夏朝叫「夏台」(現在河南禹縣境內),是中央監獄的名稱,一般叫「圜(音喚)土」。商朝監獄叫「□(音游)里」(現在河南湯陰縣東北),還叫「圉」(音雨),是甲骨文中出現的一個字,意思就是「獄」。周朝時也叫「圜」或者「囹圄」(音零雨)。
周朝的監獄圜土中關押的犯人,要在監督下進行勞動,如果能改過自新的,重罪三年後釋放,中罪兩年後釋放,輕罪一年釋放。但是釋放後三年內不能被當平民對待。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監獄的規模已經擴大了很多,此時的監獄名稱也有了變化,叫做「圄」。到秦朝時,因為法律嚴酷,犯罪的人增多,所以監獄也比以前增加許多,郡縣基本上都有監獄。同時,為了適應需要,秦律的《囚律》中有了監獄管理方面的詳細規定。
監獄從漢朝開始稱為「獄」,漢朝的監獄更多更濫,除了中央監獄即廷尉獄外,還有各個官府自行設置的監獄。此時的監獄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內宮、居室、保宮和請室等。地方上的郡縣也都有自己的監獄,當時全國共有兩千多所監獄。南北朝時的監獄體制基本上繼承了漢朝體制,但北朝除了監獄外,還挖地為獄,叫做地牢。
❹ 漢代和宋代的監獄分別稱為什麼
漢代,始稱為「來獄」,又稱為「牢獄自」。《漢書?蕭望之傳》:「望之仰天嘆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宋代,稱為「牢城」。《宋史?刑法志三》:「凡命官犯重罪……其坐死特貸者,多杖,黥配遠州牢城。」《水滸傳》中林沖發配滄州看守草料場。草料場即是「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