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園子遺址
Ⅰ 圓明園的遺址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掠奪更多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向海外殖民擴張,於1840年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由於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4年還少了75萬英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著矛盾。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1857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聯合出兵侵略中國,
在侵佔廣州後,繼續進犯北京,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
Ⅱ 太平天國運動留下了哪些遺址
全國各地的古跡,只要碑寫毀於道光年間重建於某某某,那就是太平天國弄的
Ⅲ 山東莘縣有哪些遺址
名勝古跡【莘亭伊尹耕處】 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贊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馬陵道古戰場】 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2005年5月,由大張家鎮出資,修建了馬陵之戰紀念館。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寫了館名。【太子冢】 位於莘縣十八里鋪鎮太子張庄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雖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畝多大,遠遠望去象一座小山。據載,衛宣公納太子伋妻宣姜為妾,生二子壽、朔。伋生性寬厚,宣姜多次陷害他,想讓己子繼位。宣公派伋出使齊國,並與朔合謀,派人在莘野殺伋。壽救兄長,設法將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被伏兵殺死。伋醒後趕往莘野說明真相,也被殺。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自動湊錢出工,將其收斂合葬,名曰太子冢。一張姓人家自願守墓,後此處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名太子冢張庄。伋之同母妹妹聞兄死訊,私自逃出,奔向莘野,行之當時的杜婆村,患病身亡。後人便把杜婆改稱「妹冢」,即現在的妹冢鎮駐地。【文廟】 清代祠廟建築。位於莘縣東街路北。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50年。原有大門、大殿、奎文閣等建築,今僅存大殿3間。大殿建於高出平地0.5米的平台之上,東西長16.5米,南北寬9.4米,高9.1米,磚牆,歇山,青磚灰瓦,重梁疊架,飛檐斗拱。建國後曾辟為「烈士祠」。每年清明節,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在此開展紀念活動。80年代,因大殿破損嚴重,烈士遺物被移往丈八烈士陵園。文廟內現僅存大殿和幾株古柏、古藤。2002年對文廟進行重修。1999年4月被聊城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窪遺址】 古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庄村北。遺址佔地約180公頃,低於四周0.7-1米。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遺址東北部為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制高點9.5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三合土築成,夯土痕跡層次甚清,清代《朝城縣志》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1978年被聊城地區行署列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干故城】 漢代城址。位於莘縣城東北20公里的馬橋村。北長570米,東西寬450米。遺址中心高出四周3.5米。地表暴露有漢代灰陶片和唐、宋、元時期的瓷片。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騎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獲匈奴裨王10餘人、將士1.5萬人,漢武帝晉升衛青為大將軍,衛青的3個兒子皆被封為侯。其中第三子衛登被封為發干侯,發干始成為侯國所在地。遺址東1公里處曾有一碑,記載大名府發干縣的沿革情況,1958年毀掉。1974年冬,遺址東挖出一眼古井和木製車輪以及陶缸、盆等。1983年,遺址內出土了12個明代瓷盆。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氏墓群】 唐宋石刻群。位於莘縣董杜庄鎮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額上浮雕6條龍,曲折盤繞,層次分明,龍首飾在碑首側,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額。碑文多有殘缺,可辨者有2500字,書體工整秀勁,波折險峻,有褚體韻致。墓表,位於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圓形,飾仰蓮,座方形。八稜柱體刻有宋紹聖二年的簡短文字,記敘了宋代補添神道石刻的經過。石豕,首殘,殘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於方形基座上,隱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樣子。石羊,高0.96米,俯卧在長方形基座上,雙角大而彎曲,安祥地注視前方。石馬,首尾長2.36米,高1.60米,著鞍轡,雕琢渾朴。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帶牽馬石俑,頭部已殘,高1.40米,形象威嚴,神態逼真。武士俑,頭戴冠,雙手持劍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頸,雙目圓睜,威武庄嚴。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為顯官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偉有異於常。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武陽故城遺址】 隋代古城遺址。
於莘縣十八里鋪鎮東段屯村西北150米處。遺址高出四周耕地1.5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200米,地表暴露出宋、元時期的瓷片,多為碗盤。1978年被莘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鐵鍾】 金代鑄鐵器。鐵鍾體高2.41米,鈕高0.49米,通高2.90米,唇部直徑1.77米,圍徑5.56米;頂部鈕由兩條氣度兇悍的蠕龍交織而成。鍾重約10噸。鍾體上的紋、字大部清晰可見。下部為一周陽線植物形花紋;上面是較小的方各,其中一格內有「承包四年六月初六日鑄造」字樣及鑄造者姓名;下為大方格,與小方格以八卦文作界,格內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等鑄字,頂部為氣象雄渾的雲雷紋。現存於莘縣古城鎮,2002年建有鍾亭。【三槐堂】 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兵部侍郎,雖有經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他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祝願說:「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不謀私,不受賄,不置田產,不蓄聲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創王家世代家風。其後輩子侄多經科舉入仕途,僅在宋史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為官清正,各有建樹。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不斷有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地的名人來莘縣「三槐堂」尋根訪祖,延續家譜,追思先人之高風亮節,宏揚中華之傳統美德。正如古詩雲:「三槐始植兆三公,不與陶門五柳同;朝代更替星斗轉,至今堂下播清風。」 【燕塔】 亦名寶塔、雁塔、燕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作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內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5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在。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之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館。1981、1982年《文物》雜志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以後,歷屆縣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終止。至今人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跡的缺憾。2005年8月由縣政協組織成立莘縣燕塔研究會,籌備重修燕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現燕塔正在修復之中。【野豬林】 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寫道:「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志》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復雜。【十字坡】位於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現在的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園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琉璃井】 位於莘縣觀城鎮東南7華里古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鍾般的嗡嗡聲。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而且特別甘冽清爽。相傳古時候有一張姓人家,為躲避官府豪紳的盤剝,攜妻子兒女來此定居,每逢大旱,吃水就發生困難。為此張家女兒翠玉,經常跪求嫦娥仙子幫助,經仙子指點從雲峰山上採下10條紫荊,放入井中燃燒,井中流沙很快被燒的堅如石亮如鏡,井底也有泉水湧出。紫荊尚未燒完,雲峰山守山老人趕來,把火熄滅,拿走紫荊,於是這口井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陵園坐北朝南,佔地10畝。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埋葬習俗用的墳丘和烈士紀念祠堂。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寫的輓聯。「馬本齋烈士陵園」門額系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這些主建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甬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庄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吊。馬本齋是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盪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閑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一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一帶,給盤踞在這里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丈八烈士陵園】 又名魯西北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建於1945年,佔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庄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Ⅳ 面對圓明園的遺址,你有什麼話想說請簡要寫下來。
剛一進園,就看見一些關於荷文化的宣傳標語,只見池水盪漾,噴泉美妙絕倫,荷影風姿綽約,遊人戀戀忘返,心裡暗想:「圓明園遺址「難道就是這些嗎啊?且往前再看看吧,無非又是一些池水荷塘,亭台樓閣,一邊拍照,一邊暗裡懷疑,這難道就是所謂遺址?
沿著亭台樓閣一直往前,看到了十二生肖獸首博物館,難免想到了成龍主演的《十二生肖》中的國際文物販子勞倫斯。迄今為止,獸首中的六個已經回到中國,它們是:牛首、猴首、虎首、豬首、羊首和馬首銅像,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與兔首被法國人收藏;龍首、蛇首、雞首、狗首則下落不明。想到這里不免有些氣憤,我們中國的文物不能展覽在自己的國都里,卻要被一些不法分子拍賣,收藏,心裡很是悲痛。憑什麼我們的東西你們要拍賣,你們要收藏呢?
坐著觀光車來終於來到了圓明園遺址景區,斷壁殘垣赫然顯現在眼前,剛進園時的疑慮一掃而空,心裡只剩下震撼與憤怒:那一座座殘缺不全的石碑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苦難;那倖存的石獅怒睜的雙眼似乎正在仇視著踐踏這里的侵略者;那一片片瓦礫與石塊似乎在告訴人們當時八國聯軍是怎樣貪婪的掠奪······歹毒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使108所園子中的107所木質園林所剩無幾,又在大肆掠奪,火燒之後,採用轟炸的辦法使得石質的園子也這般慘不忍睹,偌大的石碑從中變為兩半,厚實的石墩也能辟為幾塊,這些慘無人寰的人啊!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向世人訴說著它曾經的不幸和遭遇。走在斷垣殘壁中,體味著它的辛酸歷程,感受著時空的痕跡,似乎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戰亂的時代,火燒圓明園時,那近300多個苦苦掙扎的宮女和太監,當權者的不執政與尋歡作樂,不戰即退的軍隊······「你看,咱在這里沒看見一個外國人,是不是他們沒臉來這里呢?」一位遊人的話喚醒了我,仔細看看,今天確實沒有看見一個外國人,希望真如那位遊人所說,它們自知有愧,無顏前來目睹他們曾經的「戰果」。
隨後觀看的全景模型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慨嘆於圓明園曾經的輝煌,「這么多的園亭,皇帝不知道幾個月才能游遍?」另一遊人的話又讓我想到了從康熙帝到同治帝奢侈的皇宮生活。圓明園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她的美讓人眩暈,正如所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所描述的人間仙境: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成的夢······同時圓明園又是英法等八國聯軍曾經罪孽的見證,它的毀滅讓人心痛,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
走出圓明園,我只想對我的同胞們說: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強我中華!
Ⅳ 永仁縣的歷史文化古跡
靜德寺
靜德寺位於方山之巔的立象峰上。方山靜德寺始建於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由方山佛教開山祖師嶺南禪師創建,是楚雄州內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名山。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共有三重佛堂(大雄寶殿、金剛殿、藏經樓),九個天井,大小房屋36幢126間,佛像108尊,寺僧曾達800名。
每年三次佛教盛會(即觀音會、太子會、月光會)川、滇、黔諸省香客雲集方山,終日鍾鼓聲聲,庄嚴肅穆,青煙繚繞,如此鼎盛時期曾長達600餘年。清咸豐九年(1859年)寺院遭火焚,民國十二年(1923年)重建。
方山寺
方山寺位於方山東南嶺崗頂部,始建於元朝,傳說活人變-,得名-寺,毀於「文革」浩劫年代。
2001年比丘尼釋明照在汶萊國彌托法師的資助下,重修「-寺」。-寺正殿供奉有11108尊佛,稱「萬佛殿」。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迦趺於蓮台上,神態端莊安祥,披掛袈裟,垂目下視,靈光四照。佛祖坐側站立著得意弟子迦葉和阿難,佛祖後牆上用龕台裝飾嵌入11105尊小佛,金光閃閃,構成萬佛眾中一佛二弟子組像。天井內設一蓮池,滴水觀音菩薩立於蓮花叢中,宛如從蓮花瓣內脫出,婷婷玉立,給人以無穹無盡遐想於天地之間。彌勒佛在大門過道笑口常開,笑迎走進寺院大門的朝拜徒,笑觀古今天下,笑看俗世凡塵。
後來,整座寺院建築毀於「文革」。1992年開發方山後,通過全縣人民的努力,靜德寺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現在已建成的靜德寺,佔地37.68畝,有天王殿、金剛殿、大雄寶殿、大小佛像18尊,建築面積3700平主米,寺內有古柏、青岡櫟、滇楸木、孔雀杉等元、明時期種植的國家級保護植物數百株。
中和夏家大院
夏家大院是當年夏氏家族中最為有錢有勢的人物——夏皓的房屋,始建於1933年,1934年竣工,佔地面積3畝。房屋為土木結構,典型的四合八天井構造,走馬轉0設計。共有大小房屋12棟,48間,主要建築有正西方的會客廳,連接兩邊各有一棟正房,南北各有一棟廂房,大門向東開,大門左右各有一棟面房,院心有一棟兩樓底的秀花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有耳房四棟。房屋主要著紅、黑色漆,灰瓦,翹角飛檐,莊重大氣,格子門窗雕梁畫棟,題詩繪畫回味無窮。
屋內牆上設有槍眼,可觀察外界動靜。整體來說,樓閣建造錯落有序,房屋設計古樸優雅、易守難攻,綜合考慮了居住的舒適性和安全性。該房屋於1952年被沒收,文革中未遭到破壞,一直保護到現在,奇特的建築構造和形式吸引了不少遊人來觀賞。
Ⅵ 岱海遺址群的「三大代表遺址」
岱海遺址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岱海周圍,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版遺址。岱海遺址群權,由王墓山、老虎山、園子溝等三處典型遺址組成。 墓山遺址分成上、中、下三區,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
王墓山遺址分成上、中、下三區,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已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21座、灰坑15個,其年代為距今6000年至5000年左右。
老虎山遺址是「老虎山文化」的命名地,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已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68座、灰坑34個、窯址和墓葬各3座。其年代為距今4500年至4300年左右。
(6)米園子遺址擴展閱讀
園子溝遺址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已清理出窯洞式或半地穴式房址87座、灰坑4個、窯址6座,出土陶、石器200餘件。
房址均沿等高線成排分布,居住面及牆壁上抹有白灰面,這批保存較好、布局有序、形制規范的窯洞式房屋在國內同期遺址中少見。其年代為距今4500年至4300年左右。
Ⅶ 在中國的戰爭遺址及其背後故事 急啊!!!最好快點 好的加分
你系邊個?系唔系玉蘭中學學生,初二(3)班既?
Ⅷ 圓明園遺址哪句詩觸動你
08年奧運年過後,我來到了我們的首都北京,我目前最最想感受與經歷的城市。可能因為抱的希望太多,以至於我站在北京城市之中的時候,發現現實與想像中很不一樣的。北京是時尚、活力的,但它給我更多感覺是古老、莊重的。 當然我也來到了圓明園。 在圓明園時,我的感受是悲衰與憤怒並存。 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 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 可是,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現.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闖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10月18日、19日,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為掩蓋搶劫擄掠罪行,下令米啟爾騎兵團3500人在園內四處點燃罪惡的大火,全園頓時化為一片火海,所有廟宇、宮殿、歷代收藏都付之一炬。如今它以是傷痕累累,遍體鱗傷! 在園子深處,這些景物讓人觸目驚心,殘花敗柳,斷石凌亂,讓人感覺不到自己居然是走在皇家園林里,就算是再有想像力的人,也難以想像出這曾經是「萬園之園」,曾經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使我心靈震撼的是西洋樓景觀群,在這個景觀群里,由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等十餘座西式建築和庭院組成,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大水法了,看了它被毀之前的圖畫,可以說是金壁輝煌,庄嚴大氣,氣勢恢弘。 它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大量血汗和智慧、經六朝皇帝150餘年悉心經營的一代名園圓明園就這樣被閃電般劫毀而破壞殆盡。圓明園的大火,不僅僅是燒去了曠世珍寶,更多的是警世了所有的中國人,勿忘國恥,落後就要挨打。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歷史,但我們可以創造未來。 我們要牢記國恥!不要再讓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從我們的手中再度流失!
Ⅸ 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偏東,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
Ⅹ 解放前山東濰坊東40里左右有個村子叫「下米楊家」或「下米營家」
我就住在這個村來子前面,可惜我不自是這個村的,有時間幫你打聽一下。
現在叫濰坊市寒亭區朱里鎮大楊西村,全村都姓楊,也有堂字輩,應該就是你要找的地方。你在什麼地方?
經查實,楊安堂老人已經去世,他有一個兒子叫楊洲千,電話在這不方便說,我給你發消息。
另:他非常想知道你的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