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游記
㈠ 有沒有關於探索的故事
黑洞革命性理論!2006-06-23 19:03:28 來源: 網易探索 網友評論 13 條 進入論壇
黑洞以驚人的高密度而聞名,但新的研究表明,除重力場之外,磁力風也使得黑洞周圍的星球不可抗拒的出現坍塌。
GRO J1655-40的藝術圖,它由一個小型黑洞和其附近的一顆星球共同組成
黑洞以其驚人的高密度而聞名,因為有著強大的重力場,它能將周圍所有的物質,包括光在內都吸入其中。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除了黑洞的重力場之外,磁力風也使得黑洞周圍的大量星球不可抗拒的出現坍塌。在22日《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科學家認為磁場幫助物質流入到了黑洞裡面。該報告的主要作者密歇根大學的喬·米勒說,超過特定的距離,「物質能夠繞著黑洞運行,使它非常像一顆普通的星球,或者類似於物體繞著地球運行的方式。」
米勒說:「已經在一個穩定軌道上運行的物體趨向於停留在穩定的軌道上,我們把它稱之為角動量。」但是,假如在黑洞近軌道上存在著一顆相鄰的星球,那麼來自這顆星球的氣體就會被黑洞吸走,並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薄而明亮的圓盤,以螺旋狀環繞在黑洞周圍,然後再慢慢的沉降到黑洞裡面。
在這個星球氣體的圓盤裡面除了重力之外必然還有其他的力在發揮著作用,而米勒的研究小組認為這種力是磁場摩擦力。
強烈的風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在銀河系裡面已經確定了20個黑洞,並且猜測在我們的銀河系附近還存在著數百萬個更多的黑洞。
科學家已經知道了大量有關黑洞的信息,其中包括了黑洞在星系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關於天體為什麼會違背角動量定律長期以來一直還是個謎。
通過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米勒的研究小組將目光指向了GRO J1655-40。GRO J1655-40是一個小型黑洞和其附近一顆星球的名字,或者稱之為雙星系統,它們就坐落在我們銀河系裡面的。
GRO J1655-40的黑洞大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七倍,一直以來它在不斷的從它附近的那顆夥伴星球上吸收超熱氣體。
通過錢德拉衛星,米勒和他的同事們觀察到一陣充滿了粒子的電子風從GRO J1655-40黑洞散發出來。他們認為這陣風是由以漏斗狀的形式將物質吸入黑洞的同一個磁場所產生的。研究小組的資料顯示,其他一些原因如熱量和射線壓力,根本不可能產生如此強烈的風,因為它們釋放的力量太弱,。
磁場本身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環繞GRO J1655-40黑洞的圓盤軌道在逐漸的衰退。
米勒說:「磁場在那些圓盤狀氣體裡面引起了摩擦力,正是這種摩擦力才征服了角動量,使得這些氣體緩慢的以螺旋狀進入到黑洞裡面。」
X射線視覺
研究人員說,這種摩擦力也可以用來解釋了另外一種現象,那就是為什麼黑洞吸收星球氣體會成為宇宙中最明亮的X射線物體。
米勒說,磁場產生的摩擦力使得黑洞周圍圓盤里的星球氣體變得超級熱而且變的耀眼。他說:「它所釋放出來的X射線是如此的明亮,甚至能夠與整個銀河系其他所有釋放的X射線亮度相抗衡。」
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丹尼爾·普羅哥稱,關於磁力風的爭論都是依靠一些間接的證據,沒有一位科學家認為它可以信服。「但目前它是最好的可以使用的證據,」 普羅哥在《自然》雜志的一篇新聞中寫道。
他說:「這項研究工作將激勵許多科學家去開發和探索這項存有希望的模型。」
米勒說,1999發射升空的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為這項具有革命性的理論收集數據做出了貢獻。他說:「沒有像錢拉德這樣的儀器的進步,像這種觀察黑洞的工作是不可能實現的。」
天文物理學家們稱美國宇航局計劃的一種名為「X星座」(Constellation-X)的高新X射線望遠鏡在未來也能完成與此相類似的科學發現。而且它將使我們完成許多比研究黑洞更細致的工作。(網易探索 卡麥拉/編譯)
㈡ 中國作家有哪些
1、老舍
老舍(1899年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
5、賈平凹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副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
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1997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㈢ 沙溪鎮的著名人物
1、瞿孝楨,字逢節,號月蕉。元末由昆陽遷徙至沙溪,稟性閑曠不羈,善吟誦,兼精琴棋書畫諸藝,因屢試不第,屏跡仕途,築樂隱園於團溪之上,投竿而漁,撫琴而歌,同時代鐵崖體詩人楊維楨贊其「可謂得性情至正憲矣」,著有《月蕉稿》。
2、瞿智,字惠夫一字睿夫,傳為東晉瞿鵲子之後,由嘉定遷至沙溪。喜讀書,敦儒行,風流儒雅,師表一時。歷任郡縣校官,屢辭,蕃府皆有美譽。隱居於沙溪南園,築壽愷堂。其弟瞿信,字實夫,與他齊名,人稱「二瞿先生」。
3、張洪,字宗海,號止庵,明初沙溪人,本姓候,生下五日後母死,父游燕未歸,鄰居張炯撫為子。十歲能誦詩書,十一歲補諸生,十五歲學商賈,二十一歲因坐鄰人累,滴戍雲南。永樂初年,被授行人、副使,出使日本、遼東、緬甸等地。後奉召入修《永樂大典》,任副總裁。仁宗改元,進翰林院修撰。宣德初,預修《太宗仁宗實錄》,書成後乞致仕,卒年八十有四。
4、狄雲漢,字天章,由常熟學諸生入國子監,明成化十年中順天舉人,知沅江縣政,九年秩滿政聲彌者,調任臨清判官,官民夾道相迎,為官清正廉潔,致仕歸後,生活清苦,當時常熟縣令對其十分推崇,曾對他說:「先生心中富藏天下,眼前獨缺四壁矣」。其妻對他說的一句話,竟也流傳至今矣,即:「清官吃麥粥」。
5、陳蒙,字允德。詩宗許渾,溫靚流妥,有《育庵集》、《泛雪稿》等著作。詩文名噪吳中,士大夫往求者絡繹不絕,每一鋪紙,輒成數十篇,談論天下,縱橫捭闔,史載其:「談古今成敗得失,或喜或怒,不知為羸書生也」。晚年嗜習吐吶,自號玉井翁,又號東象生。卒之日,端坐而逝,沈周志其墓。
6、郁震,字鼎文,隨父(郁性,字繼善)學醫,得真傳,應召至京,隨鄭和經略西域諸國共三次,任船隊醫士。後以功授蘇州府醫學正科,賜三品服,卒年八十一歲。
7、桑悅,字民懌,號思玄。明成化乙酉舉人,歸庄穿山人,曾徙居沙溪。桑悅富有才氣,善文賦,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書法家,南戲鑒賞家。1497年太倉建州後的第一部《太倉州志》就是出自他手。另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著作。史書載其「文詞瑰麗汗漫間,以晉人風度形之篇章,而其議論行正,亦略似之,中歲後頗厭華繪而趨平實,探索理奧,《易》、《春秋》、《周禮》皆有傳,解集凡六十餘卷,遺集二十卷。
8、歸庄(1613—1673年),又名作明,號恆軒,崑山人,乃歸有光曾孫。明亡後,曾隱居沙溪鎮北鄉野中,所謂地以人傳,該處日後便地名為歸庄(今屬沙溪)。歸庄的詩歌充滿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散文則氣勢雄渾筆力酣暢,突出地表現出了緬懷故國之情和憤世嫉俗的思想。他與同學顧炎武志同道合,17歲時便一起參加了復社,明亡後又一起參加抗清斗爭,有「歸奇顧怪「之曰。
9、曹逵:字殿中,號沙溪,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後任御史。因糾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謫隨州判官,為官期間不畏權貴,不愛錢財,帶領州民抵抗洪水,人稱「絕頂曹」,因政績優而進南京入工部事事,後遷廣州知府,又因其治跡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臨安。曹逵一生清貧,晚年辭官回鄉後,里人以其名號「沙溪」立為鄉名。
10、程穆衡,字惟惇,號迓亭,祖籍安徽休寧,後遷居沙溪。清乾隆丙辰(1736年)恩科舉人,丁已(1737年)聯捷成進士,授山西榆社縣知縣。學問鴻博,無所不至,著有《據梧齋文集》、《燕程日記》、《州乘備采》、《舄吟集》、《吳梅村詩箋注》等近二十種。年九十二歲卒,是沙溪古代進士中壽命最長的一位。
11、韓吉廷,乳名吉,幼喪父母,由族嫂撫養長大。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佔領蘇州。沙溪士紳籌糧犒師,韓自告奮勇領餉,繞道至蘇州城北進行犒師。遂參加太平軍,改名吉廷,轉戰於蘇州、崑山、太倉、常熟等地,因屢建功勛而提升為太平天國監軍。太平天國失敗後,韓剃發易裝,匿居於沙溪鄉下,後經人密報而被捕入獄,被害於太倉州橋之上,葬於沙溪北橫瀝河東的北道院附近。
12、劉師竹(1874—1934),名鎔經,字師竹,出生於農民家庭。1897年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龍門師范學校,畢業返回故里從教。1904年創辦沙溪鎮初等小學堂,1914年創建太倉縣立高等小學堂(校址設在當時的南道院,即今沙溪中學校址),並任第一任校長。1921年調任縣立甲種師范講習所所長。1927年調任縣教育局督學。1934年,因勞累過度病逝,享年六十。
13、胡端行(1888—1946),原名胡殿楷,號粹士,清光緒十四年生。宣統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學學習,後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攻讀,受該校監督唐文治器重,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被部派留學美國,入俄亥俄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獲碩士學位,成為太倉第一個留美學生。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工程院院長。
14、吳曉邦(1906—1995),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新舞蹈藝術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名吳祖培,字啟明,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學習音樂、舞蹈。創作演出《游記隊員之歌》、《義勇軍進行曲》、《丑表功》、《飢火》、《思凡》等一百多個作品。1957年創立天馬舞蹈工作室,1982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碩士、博士導師,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舞蹈史論專業研究生。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論》、《舞蹈論》、《吳曉邦論藝錄》、《舞蹈學研究》等。
15、王淦昌(1907—1998),出生於常熟支塘,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曾參與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首屆何梁何利基金成就獎(優秀獎)等多項重要獎勵。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1999年9月18日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6、陸京士(1907—1983)又名陸之鎬,1925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而考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郵務生。後參加國民黨,拜「青幫」大流氓杜月笙為老頭子,出任全國郵務總工會主席,中國勞工協會理事長,上海市總工會籌委會常委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由戴笠、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後改稱忠義救國軍),任第一支隊少將司令。抗戰勝利後,任社會部駐京(南京)滬特派員、農工部副部長、解放前夕去台灣,繼續在國民黨中央任職。1983年12月病故於台北。
17、龔樹模(1915—2001):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36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大同大學物理系,1948年初赴美國加州大學和密歇根大學求學,獲天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3年秋回國,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天體物理研究,多次參加國際天文活動,並獲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8、王珏(1930—2007),原名王佩玉,中國音協會員,女音樂活動家,曾任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發表作品《聲樂民族化問題小議》、《淺談大理白族調》、《白族情歌選》等。
19、吳之非(1929—2005),筆名「史索」、「裘實」,《解放軍報》總編輯,正軍職。1945年8月經地下黨引導進入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955年4月調解放軍報社,歷任編輯、評論處處長、總編室主任,解放軍報社總編輯、黨委書記。1985年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1987年任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1990年離職休養。張愛萍將軍曾為其題詞:「勿逐名利自蒙恥,要辨偽真休奴顏。破世俗一塵不染,立高潔兩袖清風。」
20、唐文治(1865-1954年),字穎候,號蔚芝,晚號茹經。六歲入學,十五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十歲會試登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外務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員外郎、郎中、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等職。1907年後,他棄官從教,先後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從事教育救國實踐。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又出任中國文學院院長之職,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創辦功臣。著有《茹經堂文集》等,是享有盛名的國學大師。
㈣ 寫一篇歷史遺跡的游記文章(側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感嘆)450字
雲南
一、漢習樓船
漢武帝初年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報告說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身毒(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身毒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那大夏一定離蜀地不遠,於是建議開通一條從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身毒。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當地的昆明族給擋住了。因為西漢的士兵大多不習水性,無法征服洱海周圍善於水上作戰的昆明族,於是,征討一失敗告終。漢軍回長安以後,漢武帝在長安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了「昆明湖」,操練水軍,以期能打敗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區。這就是雲南歷史上有名的「漢習樓船」的歷史典故。
之後,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舉國投降,漢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設置了益州郡。這為雲南成為祖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礎,也為祖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礎。同時,郡縣制度的建立,改變了雲南諸部林立、不相統屬的局面,把雲南歷史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唐標鐵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佔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後,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諸蠻的道路。隨後,吐蕃與唐朝在洱海地區展開了爭奪,他們之間的爭奪,其勝負關繫到唐朝政權的生死存亡。因為吐蕃向東擴張,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寧,連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脅;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區又使唐朝西南邊疆的安全面臨危機。為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唐必須從洱海地區抗擊吐蕃,與西北相配合,形成對吐蕃的包圍。因此,鞏固姚州都督府就成為保衛唐王朝全局戰略的重要措施。要鞏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須依靠洱海諸蠻;洱海諸蠻的向背關系著姚州都督府的命運。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務就是隔斷吐蕃與洱海諸蠻的聯系,招撫諸蠻
為保衛姚州和抗擊吐蕃,唐朝於公元707年派監察御史唐九征為姚雟道討擊使,進討深入到洱海地區的吐蕃。當時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間架設鐵橋,以通西洱河,並在西洱河兩岸構築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毀了守橋的城堡,繼而焚毀了兩坐鐵索橋,截斷了吐蕃進入西洱河地區的通道,戰役結束後,命書記閭邱均在劍川勒石建碑,立鐵柱於洱海北面,以紀念這次戰役的巨大勝利。這個鐵柱是唐對洱海地區實行有效統治的標志。
但這次戰爭的勝利也並未徹底改變洱海地區諸蠻對唐王朝時叛時附的局面,因為安戎城和昆明城還為吐蕃所控制。於是,奪回這兩坐城池成為唐朝爭奪洱海地區的當務之急。之後,又經過了4次戰爭,安戎城終於又回到了唐朝手中。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敗而去,兩城的收復,不僅鞏固了唐在西南地區的統治,也為南詔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三、宋揮玉斧
「宋揮玉斧」這一典故說的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後,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圖的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這並不是因為宋朝不想要大理國這塊土地,而是因為北宋不像漢唐那樣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當時北宋國勢貧弱,已無力再進攻雲南;加之宋太祖錯誤地總結唐朝扶持南詔而南詔叛唐的教訓,因此將雲南劃在疆域之外。
而實際上,大理國自建國以來,與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公元965年,當宋統一蜀地時,大理國立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員送牒入宋朝表示祝賀。968年,大理國又派使臣帶牒到宋朝要求通好。976年,白王請求內附,太宗冊封大理國國王為「雲南八國郡主」。1115年,大理國與宋朝正式建立臣屬關系,而這一關系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反映大理國與宋朝關系密切的另一個側面是以市馬為紐帶的經濟文化交流。宋朝的戰馬主要來自北方,稱為「陝馬」。宋朝南渡以後,陝馬來源斷絕,不得不主要依靠來自大理的戰馬。而馬市的繁榮,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大理國與宋朝之間相互依存、親密友好的關系。
四、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計劃先滅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態勢,最後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來到金沙江畔,可是面臨著洶涌的金沙江水,蒙古軍隊無法渡江。正在為難之間,當地少數民族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單個革囊縛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個皮囊連綴為筏子。於是忽必烈大軍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過金沙江,滅了大理國,將雲南歸於元的統治之下。
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回朝,留下大將兀良合台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經過兩年多的征討,1256年大理國王段興智舉國歸附蒙古。之後,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議在雲南設置郡縣,設官料理民情。朝廷贊同並支持了他的建議,加封他為大元帥,賜給銀印,鎮守雲南。
元統一全國之後,1273年,忽必烈從親信大臣中派選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到雲南籌建雲南行省,他也成為了雲南第一任行省長官。1276年將雲南行省所定的路、府、州、縣上報朝廷,並把雲南的政治中心從大理轉移到昆明。他在任期間,一方面整頓吏制、加強統一,穩定了社會。另一方面鼓勵農業,發展經濟,在全省各地大規模的實行屯田,並帶人修築了松花壩水庫這一沿用至盡的利民工程,水庫的修建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不僅使滇池及其水系周圍的農田受益,而且在滇池的周圍形成了萬畝良田。
五、三征麓川
明朝朱元璋治理雲南諸族群的基本原則是「非為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王朝採取了許多重要的舉措,企求在雲南的統治長治久安,並且的確取得了超過前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自明代統一雲南以後,當地族群的動亂此起彼伏,不絕於史。
最大的動亂是在明正統年間麓川(今雲南德宏瑞麗)思氏的反叛。至正初年,思可法崛起於勐卯,勢力逐漸擴大,於是設置平緬宣慰司
任命思可法為宣慰使。元末,思可法乘中原爭擾,兼並金齒各部,稱雄一方。
1382年,思倫法繼承職務,1385年思倫法調集10萬兵力又攻佔景東。1388年,思倫法以5萬兵力,大象百餘只,發動「定邊之戰」。沐英率
15000精騎,晝夜兼行,直奔定邊,大破象陣,殲滅了思氏的有生力量,思倫法敗退麓川。1389年,思倫法請降朝貢。為了穩定局勢,明朝廷於
永樂年初分設麓川、木邦、孟養、緬甸四個宣慰司。以後一直到明宣德年間,各部之間雖然有一些小糾紛,但是大體上安定。1413年,思任法繼任麓川宣慰使,他極力想要恢復他的父親思倫法所失去的失地,多次與鄰近的土司發生爭端。1438年,鎮守雲南的黔寧王沐晟開始調集大兵征討思任法,可軍事進展不順利,主將方政戰死,沐晟也因害怕朝廷怪罪而暴死。沐昂再次出兵,但是也無成效。思任法想要派遣使臣進貢朝廷以示修好,但是朝廷想徹底的解決麓川的爭端問題,於是在1441年、1443年、1448年三次派王驥率大軍征討麓川。「連年用兵,死者十七八,軍資爵賞不可勝計」。大軍三次征討麓川,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思任法與其他三個宣慰司的爭奪。
1449年,因北方空虛,瓦剌攻入土木堡,明軍大敗,明英宗被擄走。可以說,瓦剌是「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驥三征麓川是導致「木之變」的根源。
六、改土歸流
明朝在平定雲南之後就根據雲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並不斷的使之完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僕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斗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亂不絕。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後性與弊端日益突出。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於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
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主持西南改土歸流的是雲貴總督鄂爾泰。鄂爾泰認為土司制度是西南邊疆的最大隱患,必須盡早盡快解決。只有將橫暴桀驁的土司逐漸擒拿,在其統治地區逐漸改設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否則是不能解決西南邊疆的穩定和安寧的。
鄂爾泰的改土歸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撫為主,在一些地區也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改土貴流。經過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後,雲南境內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餘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制度,如設立保甲、編制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推廣儒學等。這不但促進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進步,也大大加強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使雲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七、反清起義
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
19世紀,雲南的地主商人之間為爭奪土地與礦權時常發生爭執,經濟權益的爭斗常常導致鄉紳權力之爭。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這些斗爭逐漸演變成為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日益激化。1845年,永昌府發生回漢互斗,官吏袒護漢人,大殺城內回民。1847年,杜文秀赴京控告永昌府殘殺回民之事,清廷改變了態度,支持回民。永昌漢人起而反對官府,再次攻殺回民。清政府前後態度不一致,意在擴大矛盾,使回漢自相殘殺。1856年5月,昆明發生回漢沖突,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昆明城內外,大肆搜殺回民三天,殺死回民約三千人。繼而全生之內,不斷的出現燒殺回民的慘劇。回民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求助官府主持公平的希望徹底破滅之後,憤慨而勇敢的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回民起義在各地風起雲涌,不久匯成兩支大軍:一支由馬如龍、馬德新為首,活動在滇南和滇東地區;一支由杜文秀領導,戰斗在雲南西部。
1867年,杜文秀派二十萬大軍包圍昆明城,久攻不下。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1872年,清軍圍困大理,杜文秀服毒就義,起義失敗。
李文學領導的彝族人民起義。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彝族貧苦農民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李學東的幫助下,於1856年5月,率領五千多農民,在彌渡縣瓦盧村天生營誓師起義。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於1870年進攻哀牢山區,王泰階、田四浪不幸犧牲。1872年,李文學支持杜文秀起義失敗,不幸被俘,第二年慘遭殺害。起義軍將士在首領被害之後還英勇抵抗,最後義軍將士或犧牲、或失散,起義失敗。
八、保疆斗爭
景頗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世紀初,英帝國侵入緬甸後,企圖從雲南開辟一條自印度、緬甸到中國長江流域的通道。1831年,英國陸軍大尉斯普萊由印度經緬甸到雲南考察回國後,給英國政府寫報告,建議修築從緬甸仰光到雲南的鐵路。他的建議受到英國大資本家的重視,他們積極推動入侵雲南,開辟市場的活動。不久英國取得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自由貿易的權利。1874年,英國派遣伯朗率領二百餘人的武裝探測隊由緬甸進入雲南。同時,英國駐華公使派翻譯官馬嘉理從上海到雲南,前往中緬邊境迎接伯朗。馬嘉理沿途收集情報,在騰沖繪測地圖,激起了騰沖人民的反對。騰沖地方官員將他護送出境。他到了緬甸和伯朗會合後,於1875年率領武裝隊伍侵入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邊疆各族人民義憤填膺,自動組織起來保衛祖國門戶,並得到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支持。當馬嘉理率領先頭部隊到達盈江芒允、雪列時,景頗族、傣族、漢族群眾200多人將他們包圍住,勒令他們退出中國邊境,馬嘉理竟悍然開槍大、打死邊民。憤怒的民眾將馬嘉理及其隨從消滅在雪列戶宋河邊。此後,參加戰斗的群眾增加到了6千多人,乘勢將伯朗率領的英軍包圍起來。伯朗縱火燒山,乘煙霧彌漫逃脫,退出了中國邊境。
苗族人民的抗法斗爭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和駐雲南清軍是抗擊法軍的主力,在西線大捷中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1884年法國軍隊入侵麻僳坡、馬關兩縣,當地猛峒苗族首領項崇周帶領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民眾數百人,用大刀、毒弩、火銃經過大小數十次激戰激退一千多以洋槍洋炮武裝的法國侵略軍,收復失地約七千平方公里。1855年,法國侵略者在猛峒一帶橫行霸道,項崇周率領苗族人民,在蒙通、船頭、扣林等地襲擊殲滅法國軍士200多人,擊退從黃樹皮、清永河前來救助的數百名援兵,迫使法軍退出中國邊境,不敢再踏入中國領土一步。法國軍隊曾多次派遣使者以重利厚禮誘惑項崇周,但他毫不為動,大義凜然,庄嚴宣告苗族是中國人,誓死保衛自己居住的中國領土,決不服從法寇。1889年中法會勘滇越邊界時,項崇周參與堪界工作,並提供邊界歷史資料,據理力爭,保衛國土,維護國家主權。清政府加封他為邊防團練營管帶,准許子孫世襲,並題賜「廟中之豪傑,邊防如鐵統」的巨大匾額。
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00年,英國侵略者侵佔片馬地區,當地僳僳族人民聯合景頗族、白族、漢族民眾在土把總左孝臣的領導下,群起反抗,將侵略軍逐出國境。1911年初,英國軍隊再次侵入片馬地區,左孝臣在抗擊英國侵略軍中壯烈犧牲。;僳僳族人民在僳僳族管事勒黑攝帕率領下,奮力抵抗。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聲援和支持。在僳僳族和邊境各族人民的打擊下,英國被迫正式承認片馬、古浪、崗房三個僳僳族村寨是中國領土,卻在當時私立界樁,建造營房,企圖長期霸佔。第一此世界大戰爆發後,英軍一度撤離。1922年,英軍卷土重來,再次侵佔片馬地區。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將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歸還中國。
佤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英帝國佔領緬甸後,就把侵略魔爪伸到我國雲南西部的阿佤山區。他們不斷的派遣傳教士、探險隊進入阿佤山區收集情報,以金錢利誘、收買當地頭人酋長。班洪、班老、永班三個佤族部落之間盛產銀礦,1934年1月,英國派軍隊侵佔銀礦。班洪、班老佤族首領胡玉祿、胡玉山、胡忠華等召集十七個佤族部落首領歃血為盟,奮起抵抗英軍,保衛礦區。英軍沿南滾河推進,焚燒班老寨,班老王胡玉祿率領全寨男女老少退據龍頭山誓死不降。在當地傣族、漢族人民的支援下,擊退英國侵略軍,收復失地。1941年英國利用抗日戰爭面臨危機之時,以封閉滇緬公路相威脅,以換文方式同中國政府在阿佤山劃定一條有利於英國的邊界線,即所謂的「1941年線」,但未能在這條線上實際堪界,樹立界樁。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把班洪、班老地區歸還中國。
傣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891年英國組織兩個「探險隊」擅自侵入雲南邊疆傣族地區測繪地圖,收集情報。一隊沿伊洛瓦底江進入德宏地區。當英國探險隊到盈江縣干崖土司所屬銅壁關西側時,剛承襲干崖宣撫使的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漢族民眾阻止英國探險隊的深入。與英國人對峙幾個月後,擊退英軍。不甘心失敗的英國軍隊再次侵入干崖,攻打天馬、漢龍兩關。刀安仁領導傣族人民奮起抵抗,將英國人驅逐出境。1898年英軍侵犯大青樹營盤,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景頗族等邊境民眾堅持抗擊英軍八年。使英國入侵德宏地區的陰謀未能得逞,為保衛邊疆,維護祖國領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另一支英國「探險隊」約500人,經阿瓦山、孟連、勐遮、勐海抵達允景洪。當他們到達孟連時,明目張膽地將英國國旗插在白鶴山上,並召集當地的傣族民眾開會,鼓吹孟連如果歸附英國,傣族人民就會有「好日子」過。愛國的傣族人民不理睬他們的胡言亂語,砍到了英國國旗以示抗議。探險隊到勐遮、勐海時,傣族人民關門閉戶,不賣任何食品給侵略者,拒絕他們進入村寨。他們到允景洪時,再次把英國國旗豎起來,利誘車里宣慰寫投降書。他們的強盜行經立即遭到傣族人民的反抗。宣慰議事庭大臣都隆臘華嚴正警告英國人:車里是中國的領土,不準他們在中國的領土上胡作非為。隨即下令,全境居民不得賣食物給擅自闖入的英國人吃,不準他們進入村寨,並把英國國旗給扯了下來。這些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西雙版納。當他們路過阿瓦山時,又遭到佤族人民的嚴重警告,不準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勒令他們全部下馬,否則全部擊斃,「探險隊」的英國人只好乖乖的下馬鼠竄而逃。
㈤ 名人眼中的《徐霞客游記》
歷朝歷代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的評述
徐霞客及其游記不僅獲得了他同時代人的推崇和贊賞,而且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在徐霞客的朋友中,陳繼儒、文震孟、錢謙益、陳函輝、陳仁錫等人無不對徐霞客的旅遊壯舉和游記奇文給予高度評價。
錢謙益對《徐霞客游記》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前已述及;黃道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對徐霞客「乃欲搜剔窮真靈,不畏蠼岩不避死」的探險精神贊嘆不已,當他在獄中得到徐霞客長子徐屺送來的游記,則不僅「感激不已」,而且「讀游記知名山幽勝無奇不有,不覺手舞足蹈欣賞無已」;陳函輝《徐霞客墓誌銘》說:「霞客工詩,工古文詞,更長於游記。文湛持、黃石齋兩師津津贊美而霞客自怡笥篋,雅不欲以示人。今散帙遺稿,皆載六合內外事,豈長卿《封禪書》乎?」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陳繼儒的評價。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自稱「清懶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隱逸傳》載,陳眉公自幼穎異,能文章,得到後來任首輔的同郡徐階的器重;為諸生時,與董其昌齊名;當朝宰相王錫爵曾招他與自己的兒子王衡一起讀書;文壇盟主「王世貞」亦雅重之。他在二十九歲時,焚棄儒冠,隱居崑山。顧憲成在東林講學時,「招之,謝弗往」;朝中官員多次舉薦,「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終生杜門著述,閑時與黃冠老衲登山臨水,吟嘯忘返,足跡罕入城市。《明史》認為他「通明高邁」、「志尚高雅」。這樣一位可以薄丞相的名士對小自己二十九歲的一介布衣徐霞客卻禮敬有加,殷勤有加,他說徐霞客「不謁貴,不借郵符,不覬地主金錢,清也;置萬里道途於度外,置七尺形骸於死法外,任也;負笠懸瓢,惟恐駭魚樵而驚猿鳥,和也。吾師乎徐先生也」。正由於對這份「清」、「和」的欣賞,陳眉公為徐霞客寫了許多推薦信,盡量為其西遊提供幫助,而且請求徐霞客「出遊記示我,請為滌耳易腸而讀之」(《答徐霞客》)。
後來的《徐霞客游記》整理者,從不同角度重申或闡釋錢謙益「奇人奇書當流傳不朽」這一看法,對徐霞客及其游記進行熱烈禮贊。清代著名山水詩文作家潘耒傲視千古,對往昔諸名人游記皆不以為然,可是在讀了《徐霞客游記》後卻「遜謝弗如」,在《序》中不但發出「牧齋稱為古今紀游第一,誠然哉」的感嘆,而且進一步強調說:「宇廟間不可無此畸人,竹素中不可無此異書。惜吾衰老,不復能褰裳奮袂,躡其清塵,遂令斯人獨擅奇千古矣。」奚又溥《序》將徐霞客及其游記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比,說:「先生之游過於子長,先生之才氣,直與子長埒,而即發之於記游,其得山川風雨之助者,固應與子長之《史記》並垂不朽,豈僅補桑《經》酈《注》之所未備耶。」楊名時《序一》以徐霞客的探險喻「學道」,說:「霞客之游也,升降於危崖絕壑,搜索於蛇龍窟宅,亘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學者之於道也,若覃思鼓勇,亦如霞客之於山水,則亦何深之不窮,何遠之不屆?」楊名時《序二》則對《徐霞客游記》的文學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大抵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悶,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然其中所言名山巨浸弘博富麗者,皆高卑定位,動靜變化之常;下至一澗一阿,禽魚草木,亦賢人君子,偃仰棲遲,寤言寫心之境,正昔人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徐霞客游記》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尤其強調其地理學價值:「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游;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游記之夥,雖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記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猶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紀之外編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葉廷甲《序》稱《徐霞客游記》為「千古不易之書」。除了這些整理者之外,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82歲高齡時欣然賦詩盛贊徐霞客的豐功偉業:「霞客乃好奇,足踏天下半。」「曷勿繼遐蹤,探奇盡禹甸,歸補圖經全,供我臥遊遍。」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徐霞客身上體現出來的科學考察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清華園中掀起了一股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記的高潮。
中國古代的學者大多在書齋里皓首窮經,研究學問,徐霞客卻能走出書齋,通過實地考察糾正經書上陳陳相因的錯誤。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徐霞客這種科學的考察方法和精神推崇有加,他認為徐霞客和宋應星是晚明新風氣下誕生的兩大怪人,留下了兩部怪書,而《徐霞客游記》是「中國實際調查的地理書」中的「第一部」,並強調說:「是以科學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實測為基礎,如霞客者真獨有千古矣。」
新文化運動的骨幹胡適也十分推崇《徐霞客游記》,他不僅建議而且自始至終關心丁文江整理《徐霞客游記》的工作。在《丁在君與徐霞客》一文中,胡適說:「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游,為求知而遠游,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世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
這一時期,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的研究用力最深、貢獻最大的是首任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1887~1936)。丁文江自16歲始留學歐洲10年,歸國後,前輩葉浩吾對他說:「君習地學,且好游,宜讀《徐霞客游記》。徐又君鄉人,表彰亦君輩之責。」他千方百計購得此書,在雲南野外考察時,以《徐霞客游記》與所見所聞對證,「驚嘆先生精力之富,觀察之精,記載之詳且實」。於是,他在梁啟超、齷適、羅叔韞、張菊生等人的幫助之下,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記》,並撰寫《徐霞客年譜》,又集地學界同仁編制《徐霞客旅行線路圖》,還將《徐霞客游記》中的部分精華譯成英文推向世界。丁文江以銳利的地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徐霞客及翼游記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迥異於傳統的新學風,並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當明之末,學者病世儒之陋,舍章句而求實學,故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輩,奮然興起,各自威家,遂開有清朴學之門。然霞客先生生於顧、黃、王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摯,殆有過之無不及焉,然則先生者,其為朴學之祖歟?」(《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丁文江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和實踐者,是朴學的先驅和近代地理學的先驅。如果說,明清文人評價徐霞客及其游記為奇人奇書,主要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那麼,丁文江對徐霞客的全面推介,尤其是對其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的推介,則已上升到理性的層面。這一評價奠定了現代「徐學」的基調。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等倡議召開了紀念徐霞客逝世300周年學術討論會,產生了第一批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記的論文,全方位肯定了徐霞客在地理學上的貢獻及其作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者的地位。這是徐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紀念大會和學術活動,對日後徐學的深入發展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除了地理學界之外,文學界、政界不少名人也曾給予徐霞客及其游記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青年魯迅曾為自己珍藏的《徐霞客游記》題《跋》,從《跋》中得知,魯迅曾將《徐霞客游記》由原來的八冊重訂為四冊,閱讀過兩遍,並擬以「獨鶴與飛」四字為次。對此,有人認為魯迅是化用蘇軾《後赤壁賦》中「孤鶴掠舟而飛」之典,表明自己如一隻孤鶴與霞客一起神遊祖國山水;也有人認為,魯迅是受徐霞客「我欲倒騎玉龍背,峰顛群鶴共翩翩」等詩句的啟發,以此四字來表達自己與徐霞客一樣的高蹈之志。李先念曾為徐霞客誕生400周年的紀念活動題詞:「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對徐霞客其人其游其書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毛澤東在1958年1月一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游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岷山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這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江』。」毛澤東說徐霞客沒有官氣,能夠堅持實地考察並敢於糾正經書否定權威,強調的是「實踐出真知」以及「反對官僚作風」。
在國外,徐霞客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早在17世紀中葉,義大利傳教士就研讀過《徐霞客游記》,並將它作為編寫《中國新圖志》的重要材料之一。現代美國、英國的一些學者也很重視徐霞客及其游記。美國學者亨利·G·施瓦茨在《徐霞客與他的早年之游》一文中說,徐霞客追求並體現了一種「中國的自然之愛」。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祁有著作《徐霞客旅遊日記》,第一章即以「中國的自然之愛」為題,認為徐霞客是這種「自然之愛」的代表人物。所謂「自然之愛」就是徐霞客自己所說的「五嶽之志」,即有別於政治旅行和宗教旅行、完全超功利的對山水的興趣和摯愛。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鄭和、耶律楚材等都是受朝廷的派遣而出遊,具有政治色彩;唐玄奘西遊求佛典,出於宗教目的,並且也曾得到唐天子的資助,像徐霞客這樣「非宦非賈,而山水是癖」(《豫庵徐公配王孺人傳》)之游,的確別具一格。這種「自然之愛」雖然不能說始於徐霞客,卻由徐霞客而發揚光大。此外,美國匹茲堡大學地理學教授謝覺民在《徐霞客——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一文中認為,顧炎武的《日知錄》、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都受到《徐霞客游記》的影響。
在所有外國學者中,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最深、評價最高的是英國著名學者、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他認為,就徐霞客觀察自然之精細和記載之翔實而言,「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中國科技史》)。李約瑟強調的有三點:第一,徐霞客寫於17世紀的游記幾乎與20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具有同樣的科學價值;第二,分析推理的邏輯方法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上的弱項,徐霞客卻具有驚人的邏輯分析能力;第三,徐霞客沒有也不可能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專門訓練卻已系統地使用了各種專業術語。從這三個方面來說,徐霞客及其游記的確可以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不禁要再次重復潘耒的感慨: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徐霞客游記》的內容涉及地理、民俗、民族、政治、宗教、邊防等諸多方面,其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地理方面,李約瑟說它像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也主要指地理方面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地理學界研究的主要對象,對一般讀者來說卻比較枯燥、隔膜。據筆者了解,唐錫仁、楊文衡《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一書在這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統而且條理清晰,我們即參照此書中的有關章節進行介紹。
概括地說,《徐霞客游記》在地理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地貌;二、水文;三、生物;四、人文地理。這四個方面又各自包含若乾子項。
地貌:《徐霞客游記》記載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岩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應用地貌7種;描述地貌形態時所使用的名稱多達102種,分別是山、洞、峰、嶺、江、溪、水、關、瀑布、灘、石、河、湖、塘、潭、泉、岩、伏流、渡、坪、石峰、崖、台、原、坡、坳、池、岡、灣、壩、沖、峒、川、石山、坑、峽、天生橋、井、澗、塢、溝、典流、壑、一線天、谷、分水嶺、脊、干海子、岳、隴、頂、眢井、盤窪、穿山、洲、嶂、磯、窩、峪、隘、渠堰、阜、嶠、崾、尖、屏、落水坑、門、槽、岫、獨山、梁、淵、坂、澤、闕、天窗、丘、窪、凹、堆、平川、洋、窟、平原、砥柱、石鍔、石齒、石鍾乳、石筍、乳柱、天池、阱、穿、龍井、巔、瀆、海、菌類有樹蛾、木耳、靈芝、竹菰、玉菌、蕈、蒸菌、天花菜、八擔柴等等。
藤類有扶留藤、木氈藤、藤、藤刺等等。
竹類有竹、刺竹、粽竹、方竹、觀音竹、實心竹、細竹、貓竹、筋竹、淡竹、紫竹等等。
《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動物約50種,包括魚類、昆蟲類、鳥類、家禽家獸類、鼠類、蛇類以及虎、象、猿等等,其中魚類最多,近20種,包括:大魚、竹魚、白鰱、香魚、錦鯉、綠鱖、鯽魚、金線魚、油魚、比目魚、時魚、鯖魚、黑魚、邊魚、金魚、青魚、巨魚、小鯽等等。
人文地理:除了自然環境外,徐霞客還很注意人們改造、利用地理環境的各種活動,記錄了手工業、礦業開采、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的分布和興衰演替等情況,這些都屬於人文地理尤其是經濟地理的研究范疇。
至此,我們對《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分別對這些內容舉例進行分述。
岩溶地貌
我國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其中,從湖南南部至雲南東部有55萬平方公里,接近全國岩溶面積的一半。徐霞客第一階段主要游覽的是非岩溶區的名山勝景,雖然在《游嵩山日記》、《閩游日記前》等篇章中也有一些關於岩溶的記載,但不多,也不夠典型;第二階段西南萬里遐征,對湖南至雲南的岩溶地貌作了詳細的考察,並有10餘萬字的記載和論述,具體可分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兩部分。
地表岩溶
石芽、溶溝、谷峽等是典型的地表岩溶地貌,《徐霞客游記》對它們的特徵作了生動形象的記錄。
石芽和溶溝。石芽與溶溝是由於地表水沿石灰岩節理裂隙流動,不斷進行溶蝕和沖蝕而形成的。溶痕由微小而逐步加深以至形成溶溝,溝槽間突起的地方就是石芽。溶溝寬一般為十幾厘米至兩米,深為幾厘米至三米。溶溝間的間距一般為一至二米,很少超過十米。石芽與溶溝將平坦的地面分割得崎嶇不平,難以行走。《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杭州飛來峰「洞頂靈石攢空,怪樹搏影,跨坐其上,不減群玉山頭也」;湖南茶陵雲陽山附近「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交戟」;湖南永州(今零陵縣)南面的陳皮鋪「西山層墜而下,時現石骨,逗奇標異,已而一區奏靈,萬竅逆幻」,「石片層層,盡若雞距龍爪下蹲於地,又如絲瓜之囊,筋縷外絡而中悉透空」;廣西桂林以東的廖村「石俱廉厲鑿足」,使徐霞客「目有餘而足不及」等等,其中,靈石攢空不減群玉山頭、亂石森列若暫刃交戟、石骨逗奇標異、石片若雞距龍爪又如絲瓜之囊、石俱廉厲鑿足等等都是典型的石芽溶溝地貌。此外,《徐霞客游記》中描寫的「花萼」、「石萼」、「石鍔」、「石紋」、「石齒」等也都是指石芽溶溝地貌。
岩溶裂隙。岩溶裂隙是由於地表水沿可溶岩的節理裂隙進行垂直運動,不斷對裂隙四周進行溶蝕和沖蝕,從而不斷擴大成幾厘米至一二米寬的岩溶裂隙。《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雲南省羅平與師宗交界處,路面上有「石孔眢井,故用木補填之也」,即用木頭嵌在石隙中填平道路;雲南騰沖烏索附近的一個岡脊,「脊兩旁皆削,中復有容下陷,故以木填之」。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流水沿裂隙進行溶蝕和機械侵蝕,使裂隙擴大,引入大量的地表水,當流速較大時,水中挾帶的岩屑就對管道進行強烈的磨蝕,使原本狹窄的地下通道不斷擴大,頂板發生崩塌,就形成了落水洞。它多分布在溶蝕窪地和岩溶溝谷的底部,有時也分布在斜坡上,形態有圓形、井狀和縫隙狀三種,寬度一般在十米以內。《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湖南省茶陵縣東嶺「嶺頭多漩渦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或深或淺,或不見其底,是為九十九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瓏,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竅之直者,故下墜無底;竅之曲者,故深淺隨之。井雖枯而無水,然一山而隨處皆是」。這里描寫的是井狀落水洞的形態,而且明確指出它形成的原因是「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在廣西崇左縣媚娘山附近,「路側有容一圓,名龍井。下墜五六丈,四圍大,徑三丈,俱純石環壁,墜空綴磴而下,下底甚平,東北裂一門,透門以入其內,水聲潺潺,路遂昏黑。踐崖捫隙,其下忽深不可測」,這是圓形落水洞。在崇左縣青蓮山,「有深客懸平疇中,下陷如阱,上開線峽,南北橫裂,中跨一石如橋,界而為兩,其南有磴,可循而下,泉流漱溉,仰睇天光,如蹈瓮牖也」,這是縫隙狀落水洞。漏斗又稱斗淋、灰岩坑、溶斗、盤坑、盆坑等,為漏斗形或蝶狀的封閉窪地,直徑在一百米以內,因地表水沿節理裂隙不斷溶蝕並伴有塌陷、沉陷、滲透及溶濾作用發育而成。前引「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即典型的「漏斗」地貌;再如,《徐霞客游記》所記載的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的一個大型漏斗地貌:「兩山夾中,又回環而成一窪,大且百丈,深數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競無水。」
豎井。豎井又叫天然井,天坑。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育而成,深度由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徐霞客在湖南省茶陵縣東嶺所見「九十九井」、在廣西慶遠(今宜山)會仙山所見的「周回大數十丈,深且百丈」的深井、在廣西崇左縣馱朴墟所見的「下墜五六丈,四圍大,徑三丈」的龍井等等都是典型的豎井地貌。
溶蝕窪地。溶蝕窪地是由於岩溶作用而產生的封閉窪地,四周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圍。《徐霞客游記》稱溶蝕窪地為「盤窪」,具體形態為「深岩回淵,其上削崖四合,環轉無隙,高墉大纛,上與天齊,中圓若規」。這些「盤窪」「淺者為田,上下異穴,彼此共容」,「低平可植五稼」。在湖南、廣西的一些地方,溶蝕窪地被當地百姓稱為「峒」,有的峒底部有「大溪橫貫之」,有的峒則「甚辟,居民甚眾」。
岩溶槽谷。岩溶槽谷即長條狀的合成窪地,《徐霞客游記》對其形態有具體的描寫:「南北石山排閥成塢,中有平疇,東向婉轉而去,大溪亦貫其中」;在貴州獨山縣普林堡村有一個塢,「南北開洋,其底甚平,犁而為田,波耕水耨,盈盈其間」,這都是平底塢。有的平底塢規模很大,是農業生產基地,如雲南劍川縣沙溪塢,「東西闊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穀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貴州定番州(今貴陽市)八壘有一個塢,「南北長二里,水亦中窪下墜,兩旁多犁為田」。也有的塢荒無人煙,貴州普安縣有一個很大的塢,「皆荒茅盤錯,絕無禾塍人煙」。塢底也並不一定是平的,有時地形漏陷,會導致「塢中有坑,中墜如井」。
岩溶盆地。岩溶盆地是大型的溶蝕窪地,也可稱作坡立谷。其底部或邊緣常有泉和暗河出沒,《徐霞客游記》中稱之為「盤壑」、「甸」、「塢」。如,雲南羅平有一個地方,「環山成窪,中有盤壑,水繞其底而成田塍」,「盤壑之東,有峽穿隴而至,其峽自東南大山破壁而至者。峽兩崖皆亘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峽,或上覆而成梁,一塢之中,倏斷倏續,水亦自東南流穿盤壑」。塢的形態是「夾環為塢,中平如砥,而四面崖回嶂截」;雲南騰沖縣芹萊塘有一個塢,「乃四面小山環圍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峽而已」,這些都是圓形塢。雲南右甸城(今昌寧)處於一個典型的岩溶盆地之中,「右甸之城,中懸南坡之下,甸中平疇一圍,聚落頗盛。四面山環不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高,而甸乃圓平,非狹嵌」。
盲谷。盲谷是岩溶地區沒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的常流河或間歇河的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的落水洞中而轉為暗河,多見於封閉的岩溶窪地或岩溶盆地里。《徐霞客游記》記載的雲南保山縣的大小落水坑都是典型的盲谷,他「西下絕壑,視西來騰躍之水,一里抵壑之懸絕處,則水忽透石穴下墜,此所謂『小落水坑』也」;又見「一溪西南自落水寨後,破石門東出,盤曲北來,至此嶺東麓,即搗入峽,水從南入峽,懸溜數尺丈,匯為潭。東崖忽迸而為門,高十餘丈,闊僅數尺,西向峙潭上,水從潭中搗而入之,其勢甚沸,余從西崖對瞰,其人若飲之入喉,汩汩而進」,此即大落水坑。《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各地盲谷十餘個。
干谷是岩溶地區乾涸的河谷。因地殼上升,地表河侵蝕基準面下降而轉為地下河,地表河谷則成為干谷。《徐霞客游記》記載了不少干谷,如:雲南元謀縣茶房附近,「有枯澗自西來,其中皆流沙沒足,兩傍俱回崖亘壁,夾峙而來,底無滴水」;雲南鶴慶縣松檜之南,「山盤大壑而無水,溝澗之形,似亦望東南去」;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崖腳院附近,「院東南有窪地在村廬問,中涸無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舊之海子環為園亭者,今成廢壑也。又南二里,有枯澗嵌地甚深,乃雪山東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今引其水東行塢脊,無涓滴下流澗中。南四里,有枯澗東西橫塢中」。
㈥ arthur miller是誰
阿瑟.米勒
㈦ 茅惠芳的人物簡介
1960年上海舞蹈學校建立,來自工人家庭的茅惠芳作為第一屆學員被錄取。跌打爬滾數載,舞藝始得長進。
1965年改編成8場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並於1964年成功公演,1965年5月參加「上海之春」首次演出,茅惠芳因飾演「喜兒」脫穎而出。芭蕾舞劇《白毛女》經過13個月的電影拍攝,在春節期間,芭蕾舞劇《白毛女》,在全國上映,茅惠芳甜美的微笑和那雙噴火的眼睛使她她成為紅遍中國的「芭蕾舞明星」。
1979年,茅惠芳與在復旦大學讀書的沈維滇結為夫妻。婚後生子,後重返舞台,在《吉賽爾》﹑《蝶雙飛》、《苗嶺風雷》、《春江花月夜》等劇中均有不俗表現。其間,茅惠芳任上海市第五屆政協常委。
1984年,茅惠芳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她隨夫赴美伴讀。在她丈夫攻讀博士學位的底特律維恩大學,茅惠芳應聘在該院芭蕾舞系任教,以後被提升為芭蕾藝術系主任。旅美期間,她曾舉辦舞蹈專場,演《白毛女》時因找不到藝術搭檔,在密歇根州立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的丈夫沈維滇,自告奮勇跳「楊白勞」,演出贏得一片喝彩。
(7)密歇根游記擴展閱讀:
茅惠芳的主要
1,吉賽爾:
浪漫主義芭蕾舞劇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美譽。這部舞劇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時面臨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兩個方面的嚴峻挑戰。舞劇是既富傳奇性,又具世俗性的愛情悲劇,從中可以看到浪漫主義的兩個側面:光明與黑暗、生存與死亡。在第一幕中充滿田園風光,第二幕又以超自然的想像展開各種舞蹈,特別是眾幽靈的女子群舞更成為典範之作。
2,《春江花月夜》
又名《春江花月夜之潯陽游記》,通過舞台聲、光、電的手段,將九江2000多年的文化歷史搬上舞台,運用舞蹈的表現形式,串聯九個章節的內容,濃縮了九江文明鉅變的過程。從大氣磅礴的《周瑜點將》,到人世滄桑的《琵琶行》,再到近現代文明的《古鎮潯陽》,全方位的展示九江的文化魅力。
㈧ 薩勒姆的女巫原文和作者簡介
1、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1915年生於紐約,畢業於密歇根大學,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家,著有《我的兒子們》、《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維希事件》、《代價》、《美國大鍾》等多部戲劇,還寫過兩部小說。1987年米勒寫了回憶錄《時間彎曲》,年過古稀時,還寫了劇本《踏破摩根山》和《末代美國佬》。他的作品針砭時弊、直言不諱,被譽為20世紀良心的代表。其中《推銷員之死》是其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阿瑟·米勒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批評家獎,奧利維爾最佳劇作獎。
1953年冷戰達到高潮,米勒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一部劇《TheCrucible》(譯為「煉獄」)。創作這部戲是為了回應麥卡錫參議員對所謂共產黨同情者的鎮壓。在80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創作了影射夢露的作品《完成畫面》。
《完成畫面》是最後一次涉及夢露這一他心目中美好而陰暗的領域。劇中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美國內華達州的一次電影拍攝過程中,一個情緒極度不穩定的女演員基蒂因為自己失控的狀態而無法投入表演,她使得電影超支並超期,使劇組到了危險的邊緣。在這一危機時刻,和此電影有關的演員聚集在賓館里,商量如何喚起這個沉溺於毒品中的女演員重新振作起來,繼續拍片。
http://ke..com/view/645870.htm
2、原文網上沒有下載,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阿瑟·米勒》專集里有。
㈨ 誰能幫忙介紹一下,現代文學!急用!!!
中國現代文學——作家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他的作品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曾留學日本,後棄醫從文,意在改變國民精神。他曾在北大、北女師大任教。1927年起定居上海,完成了由民主主義者向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偉大轉變。魯迅一生著、譯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17本、小說集3部、散文和散文詩集各1部。先後選入教材的有:小說《社戲》、《故鄉》、《孔乙己》、《葯》、《祝福》、《阿Q正傳》;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雜文《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友邦驚詫」論》、《論雷峰塔的倒掉》、《吶喊自序》、《拿來主義》、《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燈下漫筆》(節選)等。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紹興人,現代散文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五四運動時期提倡「人的文學」,30年代和林語堂一起倡導「閑適幽默」小品,著有《自己的園地》、《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等。
【柳亞子】(1887—1958)江蘇吳江人,現代著名詩人,工於舊詩,尤長於七言,詩詞具有愛國精神。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作家、學者。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任北大教授,五四初期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影響很大。曾在古代文學史、哲學史方面做過一些開創性工作。主要作品有《胡適文存》。
【劉半農】(1891—1934)江蘇江陰人,現代文學家、語言學家。著有詩集《揚鞭集》和《回聲實驗記錄》等專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沫若是筆名,四川樂山人。現代作家、詩人、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曾留學日本,後棄醫從文,回國後組織「創造社」,開展革命文藝運動。大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聯主席、中科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其著作極為豐富,主要詩集有《女神》、《星空》,主要劇作有《屈原》、《虎符》等。另有小說、散文、評論、學術專著等。詩歌《天上的街市》、歷史劇《屈原》(節選)以及《〈魯迅詩稿〉序》被選入教材。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他集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和詩人於一身,撰寫了大量的政論著作、軍事著作和哲學著作,並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詞作。選入教材的有《紀念白求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農村調查序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和詞作《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水調歌頭·游泳》等。
【顧頡剛】(1893—1980)字銘堅,江蘇蘇州人。歷史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建人。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曾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述頗豐,主持了《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懷疑與學問》一文被選入教材。
【許地山】(1893—1941)原籍福建,生於台灣,現代作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著有《空山靈雨》,還編有《中國道教史》(上)、《印度文學》、《大藏經索引》等。
【丁西林】(1893—1974)原名燮林,字巽甫。物理學家、戲劇家。英國伯明翰大學理科碩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主任。他熱心文藝創作和翻譯工作,出版了《丁西林劇作選》。散文《三塊錢國幣》入選教材。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長期在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任編輯,編過《小說月報》和《中學生》等刊物,並從事創作工作。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倪煥之》,批判了「教育萬能」的錯誤思想。被選入教材的有《蘇州園林》、《景泰藍的製作》和小說《夜》。
【鄒韜奮】(1895—1944)名恩潤,字韜奮,江西余江人。著名政論家、出版家。畢生從事新聞工作,先後在上海、香港主編《大眾生活》等刊物。《工作的大小》一文被選入教材。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哲學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回國後,曾在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馮友蘭教授曾以「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釋今古,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紀貞元」,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他繼承和闡發了程朱理學的傳統,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成為一代哲學宗師。主要論著收入《三松堂全集》。散文《人生的境界》入選教材。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著名作家、學者。早年留學美國、德國。提倡小品文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京華煙雲》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筆名,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積極開展革命文藝運動,在魯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開創性貢獻。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和《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等。先後選入教材的有:《自傳》,散文《白楊禮贊》、《風景談》,評論《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茅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我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作家。曾留學日本,歸國後與郭沫若等組織了創造社。1945年在印尼被日本憲兵殺害。小說大多帶有「自敘傳」性質。代表作有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等。散文《故都的秋》被選入教材。
【徐志摩】(1896—1931)筆名詩哲、南湖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詩人。曾留學美國、英國,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任教。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再別康橋》入選教材。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科教育系。193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碩士學位。1933年獲法國斯堡大學文科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擔任教授。曾任中國美學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畢業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在西方美學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詣較深。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譯著有《美學》等。散文《咬文嚼字》、《談讀詩的趣味的培養》入選教材。
【田漢】(1898—1968)湖南長沙人,我國革命戲劇奠基人和戲劇改革運動的先驅者。他與音樂家聶耳、冼星海、賀綠汀合作創作了《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優秀歌曲,其中《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新中國的國歌。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現代作家、學者、民主戰士。曾留學英國,是「文學研究會」成員,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從事創作與學術研究,最後成為一名堅強的民主戰士。其著作共26種,約200萬字。散文名篇《背影》、《春》、《綠》、《荷塘月色》、《威尼斯》被選入教材。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史家,福建長樂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先後主編《小說月報》、《文學周刊》等。文學研究著作有《文學大綱》、《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等。
【翦伯贊】(1898—1968)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代表作游記體散文《內蒙訪古》入選教材。
【瞿秋白】(1899—1935)原名阿雙,後改名爽,又名霜,江蘇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之一,著名作家、翻譯家、文藝理論家。畢生從事革命斗爭,曾與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餓鄉紀程》、《赤都心史》,雜文集《亂彈及其他》。《魯迅雜感選集序言》的節選《魯迅的精神》曾被選入教材。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曄,筆名一多,湖北浠水人。現代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前期新月派代表和新格律詩理論的奠基者。曾留學美國,歸國後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英勇投入愛國民主運動,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詩集《紅燭》、《死水》表現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思。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筆名,滿族,北京人。現代作家。五四時期開始白話創作。曾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回國後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1951年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濟南的冬天》、《小麻雀》、《在烈日和暴雨下》、《茶館》(節選)被選入教材。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女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期開始創作,曾參加「文學研究會」。小說詩文中,「愛」是主旋律。是當時最有影響的女作家之一。1923年在美國留學時寫了書信體散文集《寄小讀者》,解放後開始寫《再寄小讀者》和《三寄小讀者》。散文《小橘燈》和《〈自然·生活·哲理〉序》被選入教材。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現代戲劇家、電影藝術家。曾留學日本,回國後,積極投身革命文藝運動,創作了許多劇本。主要劇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並改編了《春蠶》、《祝福》、《林家鋪子》等。著名報告文學《包身工》被選入教材。
【王力】(1900—1986),廣西博白人。語言學家,詩人。曾留學法國,歷任清華大學、廣西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力一生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音韻學、漢語語法、漢語語匯、漢語史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有《王力文集》20卷傳世。《語言與文學》入選教材。
【魯彥】(1901—1944)即王魯彥,原名王衡,浙江鎮海人。現代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長期從事編輯和文教工作。抗戰爆發後,為抗戰文藝運動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作品多描寫農民生活,被魯迅稱為「鄉土文學作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憤怒的鄉村 》。散文《聽潮》被選入教材。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抗戰期間曾任新四軍軍長,解放戰爭時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長於詩詞創作。《梅嶺三章》被選入教材。
【梁思成】(1901—1972),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廣東新會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築史。他是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畢生研究中國古代建築。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所著《中國建築史》,第一次對中國古建築特徵及其發展歷程作出系統的論述。有《梁思成文集》四卷出版。《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入選教材。
【柔石】(1902—1931)浙江寧海人,現代小說家,「左聯五烈士」之一,原名趙平復。主要作品有小說《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文物學家。1926年起先後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文學》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其創作中影響較大的是鄉土小說,主要表現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數民族的生活,謳歌下層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風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邊城》(節選)被選入教材。
【李偉森】(1903—1931)湖北武昌人,現代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遺著有《朵斯退也夫斯基》、《革命歌集》等。
【馮雪峰】(1903—1976)浙江義烏人,現代作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原名馬福春。主要作品有詩集《湖畔》、《靈山歌》,雜文《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等。
【胡也頻】(1903—1931)福建福州人,現代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作品有小說《一幕悲劇的寫實》、《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們前面》。
【巴金】(1904— ),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著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小說《寒夜》、《憩園》等。獲「國際但丁文學獎」。
【艾蕪】(1904— ),四川新繁人,現代作家,主要著作有《百煉成鋼》、《故鄉》、《山野》、《一個女人的故事》、《南行記》等。
【沙汀】(1904— ),四川安縣人,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在其香居茶館里》。
【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冰之,湖南澧縣人。主要著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51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
【呂叔湘】(1904—1998),中國語言學家。江蘇丹陽人。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歷任雲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1952年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是我國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創始人,同時在語言文字的應用和語文知識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呂叔湘文集》6卷傳世。《語言的變化》入選教材。
【臧克家】1905年出生,現代詩人,山東諸城人,主要著作有詩集《烙印》,小說集《掛紅》,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短詩《有的人》被廣為傳誦。
【李廣田】(1906—1968)山東鄒平人,現代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灌木集》、《引力》、《春城集》。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現代散文家。學生時代即開始散文創作。抗戰期間到延安後,從事教育工作,其作品感情真摯,朴實自然。《記一輛紡車》、《獵戶》、《難老泉》被選入教材。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現代作家。早年即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40年代先後發表《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作品,影響很大。代表作《李有才板話》的節選《老楊同志》被選入教材。
【張天翼】(1906— ),湖南湘鄉人,現代作家。抗戰初寫《速寫三篇》,揭露抗戰中的陰暗面。主要作品還有《華威先生》等。
【李健吾】(1906—1982)筆名劉西謂,山西運城人。現代作家、戲劇家、文學翻譯家。學生時代即寫作小說、散文和新詩。曾留學法國,研究福樓拜作品。回國後致力於教學、寫作和翻譯工作。散文《雨中登泰山》被選入教材。
【馮鏗】(1907—1931)廣東潮州人,現代女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主要著作有《春雷》、《鐵和火的新生》、《最後的出路》等。
【蕭軍】(1907—1988),遼寧義縣人,現代作家,原名劉鴻霖。主要作品有《八月的鄉村》、《五月的礦山》、《過去的年代》等。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現代作家。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描寫了東北農村土改運動的全過程,獲斯大林文學獎。解放後還創作了長篇小說《鐵水奔流》、《山鄉巨變》。被選入教材的有小說《分馬》(《暴風驟雨》的節選)和散文《娘子關前》。
【吳組緗】(1908—1994)原名祖襄,字仲華,安徽涇縣人。現代作家、著名學者。學生期間即開始小說創作。從1935年起任馮玉祥的國文教師、秘書,長達13年,其間還創作了長篇小說《鴨嘴嶗》和一批短篇小說、散文。解放後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是全國《紅樓夢》研究會長、中國文學會會長。在寫作的同時,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小說史的研究。《我國古代小說及其發展規律》入選教材。
【殷夫】(1909—1931),又名徐白、白莽。現代詩人。1924年開始寫詩。其早期作品大多帶著他對黑暗現實的憂憤,交織著詩人的孤寂和熱烈的感情。在參加革命以後,迅速地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詩人。《別了,哥哥》入選教材。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著名歷史學家、雜文作家。曾與聞一多一起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是著名的民主戰士。解放後歷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及北京市副市長的等職。致力於歷史研究幾十年,著作頗多,是著名的明史研究專家。代表作有《朱元璋傳》、京劇劇本《海瑞罷官》。《談骨氣》一文被選入教材。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鄧縣人。現代作家。30年代即開始發表小說,其代表作《李自成》共5卷,約300多萬字。這部歷史小說巨著,經過了長時期的醞釀准備,傾注了作者幾十年的心血,其第二卷節選曾被選入教材。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玉,湖北潛江人。現代戲劇家。學生時期就經常參加戲劇演出,大學畢業前寫成話劇《雷雨》,轟動劇壇。此後又創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劇本。曹禺在話劇藝術上的成就,使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戲劇家之一。《雷雨》(節選)被選入教材。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曾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回國後,從事愛國運動,遭逮捕入獄,在獄中創作了他的詩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名震詩壇。40年代在延安先後出版6部詩集和許多長詩。主要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等。《給烏蘭諾娃》、《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土地》被選入教材。
【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現代作家、著名學者。他博學多能,學貫中西,曾任西南聯大、暨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和《宋詩選注》、《管錐編》、《七綴集》等。散文《讀〈伊索寓言〉》入選教材。
【蕭乾】(1910—1999)原名蕭秉乾,黑龍江興安嶺人。現代作家、翻譯家。1939年赴英國講學。二戰期間,曾作為《大公報》記者在歐洲戰場采訪,寫出許多優秀特寫。1979年赴美進行文學交流活動,寫出特寫集《美國點滴》。有長篇小說《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和翻譯作品《好兵帥克》、《培爾·金特》、《尤利西斯》等。特寫之一《棗核》被選入教材。
【吳強】(1910— ),江蘇漣水人,現代作家。代表作《紅日》是繼杜鵬程《保衛延安》之後新中國的又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小說。
【蕭紅】(1911—1942)黑龍江呼蘭人,現代女作家,原名張乃瑩,主要著作有《生死場》、《小城三月》、《呼蘭河傳》等。
【馬南邨】(1912—1966)原名鄧拓,筆名馬南邨,福建閩侯人。新聞工作者、雜文家、歷史學家。曾從事工人運動、史學研究和報刊領導工作。60年代寫作的《燕山夜話》,共收雜文150篇,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從三到萬》、《雜文四則》被選入教材。
【孫犁】(1913— )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作家。曾當過職員和小學教師。30年代到延安魯藝,發表了《荷花淀》、《蘆花盪》等優秀短篇小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一些散文集、論文集。小說《荷花澱》、評論《好的語言與壞的語言》、散文《黃鸝》被選入教材。
【楊朔】(1913—1968)原名楊毓晉,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30年代參加革命後開始創作小說、散文。抗美援朝時,隨軍入朝,著有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其散文充滿詩情畫意,如《香山紅葉》、《茶花賦》等。《荔枝蜜》被選入教材。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浙江鎮海人。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30年代曾在魯迅影響下寫作散文和雜文。魯迅去世後,參加《魯迅全集》的編校工作。主要從事雜文寫作和現代文學研究。散文《同志的信任》、《瑣憶》,評論《作家要鑄煉語言》被選入教材。
【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湖南湘陰人。現代女作家。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3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和思想歷程的優秀作品。其節選《堅強的戰士》曾被選入教材。
【周而復】(1914— )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現代作家。30年代末到延安從事革命文藝工作,寫了長篇報告文學《諾爾曼·白求恩片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截肢與輸血》曾被選入教材。
【徐遲】(1914—1996)原名徐高壽,浙江吳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家。抗戰以前即開始詩歌、小說創作。代表作有詩集《共和國的歌》、特寫集《 我們這時代的人》、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等。游記散文《黃山記》被選入教材。
【葉君健】(1914—1999)湖北紅安人。翻譯家、兒童文學家。他能用漢語、英語、世界語三種文字進行創作,著有童話、散文、小說多種。主要譯作有《安徒生童話集》,主要作品有《葉君健童話故事集》,中篇小說《開墾者的命運》、《在草原上》,長篇小說「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等。《看戲》一文被選入教材。
【嚴文井】(1915— )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30年代到延安從事革命文藝工作。曾任《人民文學》編輯。其作品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寓言和童話,故事生動,構思巧妙,富有哲理和詩意。《濃煙和煙囪》被選入教材。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人。現代作家。主要從事長篇小說的創作,有反映解放區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種谷記》,有反映解放戰爭的《銅牆鐵壁》。代表作是《創業史》。這部反映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史詩性巨著未及完稿作者即病逝。《創業史》的節選《梁生寶買稻種》曾被選入教材。
【劉白羽】(1916— )北京人。現代作家。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40年代是隨軍記者。抗美援朝期間曾兩赴朝鮮。其作品以散文為主,代表作有散文集《萬炮震金門》、《紅瑪瑙集》、《長江三峽》等。《長江三峽》被選入教材。
【袁珂】(1916— )著名學者。長期從事古代神話的研究,代表作《中國古代神話》是我國第一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盤古開天闢地》被選入教材。
【田間】(1916—1985)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人。現代詩人。中學時代即開始詩歌創作。抗戰時期寫了許多鼓舞抗戰的詩歌,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主要作品有《中國牧歌》、《趕車傳》等。《假使我們不去打仗》被選入教材。
【碧野】(1916— )原名黃潮洋,廣東大埔人。現代作家。他在50多年的生涯中,創作了7部長篇小說、3部中篇小說以及多部散文集。散文《吳門橋游記》、《天山景物記》被選入教材。
【查良錚】(1918—1977),筆名穆旦,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中學時即開始寫詩著文。1948年赴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學,回國後在南開大學任教。主要譯著有《普希金敘事詩選集》、《歐根·奧涅金》、《雪萊抒情詩選》、《拜倫詩選》等。他的譯詩韻律和諧,忠實傳達了原著風格。詩歌《贊美》入選教材。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現代作家。其文學創作涉及面廣,寫過小說、詩歌、散文、雜文以及文藝評論、科學小品,但以散文為主。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文藝隨筆集《藝海拾貝》、《語林采英》。科學小品《大自然警號長鳴》、散文《土地》被選入教材。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歷史學家。1950年從台灣軍隊退伍後,入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歷史,獲博士學位。著有《萬曆十五年》、《中國的大歷史》等書,在內地熱銷,稱「黃仁宇現象」。參與《劍橋中國史》的編寫。《孔孟》入選教材。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豐寧人。現代詩人。抗戰時期在延安創作了許多鼓舞鬥志的詩篇。《青紗帳——甘蔗林》被選入教材。
【魏巍】(1920— )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軍旅作家。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寫有多部小說集、詩集、雜文集,代表作是苦心創作20多年的長篇小說《東方》,該書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我的老師》、《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小駁論兩則》被選入教材。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受過深厚的國學教育,精通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小說渾朴自然、清淡委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較有影響的作品有《大淖記事》、《受戒》等。《胡同文學》選入教材。
【杜鵬程】(1921—1991)筆名司馬君,陝西韓城人。現代作家。曾是隨軍記者。所著《保衛延安》是我國第一部大規模描寫解放戰爭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夜走靈官峽》被選入教材。
【何為】(1922— )原名何振亞,浙江定海人。現代作家。中學時期即發表小說《路》。自抗戰時期起,發表許多小說和散文。曾任電影廠編輯,後轉為專業作家。代表作《第二考試》被選入教材。
【峻青】(1922— )原名孫俊卿,山東海陽人。現代作家。曾是隨軍記者。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海嘯》、《決戰》,短篇小說集《黎明的河邊》等。散文《海濱仲夏夜》、《雄關賦》和小說《黨員登記表》被選入教材。
【李季】(1922—1980)現代詩人,原名李振鵬,河南唐河人,代表作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以陝北「信天游」的形式反映了上個世紀30年代農民的革命斗爭和青年人的純朴愛情。
【馬峰】(1922— )現代作家,山西孝義人,主要作品有《我的第一個上級》、《劉胡蘭傳》、《呂梁英雄傳》(與西戎合作)等。
【曲波】(1923— )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代表作《林海雪原》、《山呼海嘯》。京劇《智取威虎山》出自《林海雪原》。
【賀敬之】(1924— )山東嶧縣人。現代詩人
㈩ 推薦一個好地方: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沙溪古鎮怎麼寫四年級作文
我在沙溪住了幾年,特產豬油米花糖,
1、曹逵:明代雲南副史
字殿中,號沙溪,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後任御史。因糾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謫隨州判官,為官期間不畏權貴,不愛錢財,帶領州民抵抗洪水,人稱「絕頂曹」,因政績優而進南京入工部事事,後遷廣州知府,順德承趙某向其行賄遭到拒絕,並受到制裁,曹逵因此受御史相某誣告,但由於其治跡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臨安。曹逵一生清貧,晚年辭官回鄉後,里人以其名號立為鄉名,故沙溪得名於此。
2、韓吉廷:太平天國監軍
乳名吉,太倉沙溪人,住鎮北橫瀝河西,幼喪父母,孑然一身,由族嫂撫養長大。清咸豐十年(1860年)夏,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江南,不但丹陽、常州、宜興、無錫相繼盪平,且佔領蘇州。信息傳至沙溪,人心惶惶。鎮上士紳准備籌糧餉犒師,而解餉無人。韓聞之,自告奮勇,願肩此重任,眾亦同聲鼓勵。韓領餉,繞道至蘇州城北,進行犒師,得見忠王。韓要求參加太平軍,忠王立即允許,從這時起,韓始取名吉廷。隨後韓轉戰於蘇州、崑山、太倉、常熟等地,屢建功勛,漸次提升至監軍。
沙溪鎮納入太平天國版圖後,每年冬季納糧應征,其中唯龔、范二戶士紳拒交,韓不得以拿下法辦示威。龔、范二人恨韓入骨,待機報復。韓於太平天國失敗後,剃發易裝,匿居於沙溪鄉下,龔、范得知後,密報太倉州官,遂被捕入獄。韓遭貪官惡吏百般威逼勒索,受盡了折磨,被害於本城州橋上,家產也被抄沒。韓墓在沙溪北橫瀝河東,北道院附近。
3、劉師竹(1874---1934)沙溪中學創始人
名 經,字師竹,太倉市沙溪人。1874年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897年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龍門師范學校,畢業返回故里,從此進入了教育界,致力於教育事業。於1904年創辦沙溪鎮初等小學堂,在1914年經申請批准創建太倉縣立高等小學堂。校址設在當時的南道院,也就是現今沙溪中學校址。劉老任第一任校長。
1921年縣舉辦縣立甲種師范講習所,調劉老為所長。劉老擇善用人,如請肖墉臣為教務,聘蔣平所、王蘭亭授國文,李虎臣授讀經,李石鯨授理化,陸佐霖講農業,王君麓授國語,龔均如講教育等,以上諸君都屬一時之選,學有專長。並請學界名人到校講學,又率學生外出參觀,增長知識。在經濟方面,以勤儉辦校為責,愛校如家,廉潔奉公,深孚眾望。1923年師范改組,劉老離職時,節余經費千元有餘。後將餘款捐贈公園,建造四面廳一座。而建築物上既無敘述,更不留名,顯得劉老胸懷坦盪。
1923年劉老復任太倉縣立高等小學校長。1927年調任縣教育局督學。任職期間,終年在外,巡視各校,不辭勞苦。
當時太倉縣內僅有一所中學。劉老見各鄉鎮有志升學者不甚便利,便創議在沙溪鎮建一中學,取得各界人士贊同。遂請命於縣。但縣當局以教育經費不足為由置之不答。劉老獨立自任,不畏困難,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得到各方贊助,購地興工,規劃建造。半年後,七開間新校舍落成。
1934年,劉老因勞累過度,體力不支,竟染病不起,卒於當年,享年六十。
4、胡端行(1888---1946):太倉留美學生第一人
原名胡殿楷,號粹士,太倉沙溪人,清光緒十四年生。童年就讀於沙溪小學堂,學業優良,當時清政府洋務正興,萌生「非精研科學無以應進」的思想,於宣統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學學習,後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攻讀,品學兼優,為該校監督唐文治器重,被部派留學美國。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入俄亥俄大學攻讀電機工程,成為太倉第一個留美學生,三年後獲碩士學位回國。民國十四年,奉交通部令,參加接收青島膠濟鐵路,任該路機務處廠務科科長。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工程院院長。民國二十六年,太倉淪陷,駐太倉日軍曾要挾他回太倉主持縣政,遭到拒絕,他隨交通大學滬校遷入法租界。抗戰勝利後聞其子在緬甸前線殉職,十分悲憤,促使喉結核病發作,醫治無效,於民國三十五年逝世,時年59歲。
胡端行對社會事業熱心躬行,曾囊助太倉建造兩座電廠,並兼任兩廠工程師,在戰亂時期曾聯絡縣士紳籌款賑災。
5、吳曉邦(1906---1995):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新舞蹈藝術開拓者和實踐者
原名吳祖培,字啟明,沙溪人,1916年入東吳大學附中,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積極投身於「五四」愛國運動,並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學習音樂、舞蹈,隨高田苗子、江口隆哉、宮操子等學習古典、現代芭蕾,因仰慕波蘭音樂家肖邦而改名吳曉邦。
1931年秋,在上海開辦第一所現代舞蹈學校,1935年舉辦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個人舞蹈作品發表會,此後一直投身於新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教學之中,先後創作演出《游記隊員之歌》、《義勇軍進行曲》、《丑表功》、《飢火》、《思凡》等一百多個作品。
解放後,任中央民族學院文工團團長,對曲阜孔廟祭祀樂舞、蘇州道教樂舞、江西儺舞等文化藝術進行深入研究,1957年創立天馬舞蹈工作室,《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開山》等作品得到廣泛好評。
1982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碩士、博士導師,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舞蹈史論專業研究生。吳曉邦同志曾任第二、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委、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論》、《舞蹈論》、《吳曉邦論藝錄》、《舞蹈學研究》等。
6、陸京士(1907---1982)
又名陸之鎬,太倉沙溪鎮人。民國14年初中畢業後,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而考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郵務生。後參加國民黨,拜「青幫」大流氓杜月笙為老頭子,得到杜的器重,出任全國郵務總工會主席,中國勞工協會理事長,上海市總工會籌委會常委,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行委員,南昌行營參議等。民國21年,協助杜月笙將門徒結成團體,建立「恆社」。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由戴笠、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後改稱忠義救國軍),任第一支隊少將司令。上海淪陷後,隨國民黨去重慶任社會部組訓司司長。抗戰勝利後,歷任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長、社會部駐京(南京)滬特派員、農工部副部長、《立報》社社長、上海「工人福利會」主任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等職。在太倉,曾任勵志社社社長、太倉銀行、利泰紗廠、婁東中學董事。解放前夕去台灣,繼續在國民黨中央任職。1982年12月,病故於台北。
7、龔樹模(1915--- ):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
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太倉沙溪人,1936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大同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抗戰期間在該所昆明鳳凰山天文站工作,1946年復員返寧。1948年初赴美國進修,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學求學,獲天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3年秋回國,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天體物理研究,1995年退休。曾任該台研究員、恆星室主任、副台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等職,多次參加國際天文活動,1985---1986年為迎接哈雷彗星每隔76年的回歸期,擔任中科院哈雷彗星觀測研究協調組負責人,並獲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龔樹模還曾擔任過江蘇省政協常委。
8、吳之非:(1929--- )《解放軍報》總編輯
男,1929年出生於沙溪,江蘇常熟人。1945年畢業於太倉縣立初級中學二校,後曾在華中建設大學、山東大學學習。歷任新華通訊社魯南分社、《魯南時報》、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新華通訊社支社記者、編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前哨》副總編輯、《人民前線報》編輯、《解放軍報》評論處副處長、處長、總編室主任、總編輯。1985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副主席。著有《漫談評論寫作》等。
9、龔堡(1936---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長、研究員
太倉沙溪人,195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歷任中科院動力研究室、力學所研究員、助研室副主任、中科院651設計院、國防科委總字815部隊助研室副主任。1977年後任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長、所長。1984年後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研究員、副院長、院長。1982年被選為中央12大代表,1993年任北京市政協第八屆常委,1998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常委。
10、顧阿桃簡歷
女,江蘇太倉人。1916年10月出生,196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盲。
建國前,紗廠童工,資本家奶媽、種田。建國後,在太倉縣沙溪公社洪涇大隊務農。1964年10月,中央工作組在洪涇大隊進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其成為全國「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的典型。
1963年3月,任太倉縣貧下中農協會委員;1966年10月1日國慶,顧阿桃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的接見。1967年5月,《人民日報》連續報導洪涇大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經驗。1968年3月,任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常委、蘇州專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太倉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太倉縣沙溪公社洪涇大隊黨支部委員;1969年4月,為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0年12月,為省五次黨代表,當選為省委五屆委員;1975年1月,為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6年11月,恢復社員身份;1993年3月,為中共太倉市沙溪鎮黨員代表大會代表。
1994年1月病故。
11 ,張雨豪
1991年出生,太倉人雙鳳人,在沙溪短住過幾年,當代知名畫家,行為藝術家,開創抽象思維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