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三里河文化遺址

三里河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1 17:26:55

Ⅰ 青島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部分,青島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發祥地,6000年人類生活記錄的城市,文化遺產還是非常多的。

Ⅱ 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址

最著名的 圓明園
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無比輝煌的歷史紀念,是中華民族歷史恥辱的紀念遺址,在人類文明史上,她是西方尖端文明毀滅東方文明的歷史見證,是全人類檢討和反思的文化遺存。

圓明園寄託著人們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情懷,圓明園所教育的,不僅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是一代又一代西方人,教育的對象是全人類。

中國瀕危遺址有:
河北懷來雞鳴驛、浙江省東陽盧宅 、山西省磧口鎮村落、甘肅秦城天水的古樓群建築、雲南團山歷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區的石林。
雞鳴驛:坐落在河北省境內,修建於1420年,是至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大的驛站。外層開始脫落,一些廟宇瀕於消失。在2004年曾經被列為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

盧宅:被稱為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有「中國民間故宮」的美譽。洪水和不得當的保護方法使得盧宅面臨許多危險。排水、防火和防風化等都做得不到位。

磧口:位於山西臨縣境南,明清時期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上世紀30年代,磧口碼頭功能盡失,但留下了一座座相對完整的商業建築群和周邊村落的民宅深院。近年來一些扶貧項目的開展和高速公路開通已經破壞了古鎮的文化韻味。

天水古樓群建築:天水市秦城區古民居有2000餘座,古巷不下數百條,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學士的故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秦城區的古建名人故居屢遭拆除,至90年代呈愈演愈烈之勢。

雲南團山歷史村(音譯):完整地保持了19世紀的歷史的風貌。但近年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卻破壞了歷史原貌,一些地區對歷史文物的開發利用和改建項目已經破壞了歷史村落的完整性。

石林:約有250座千姿百態的石林鑲嵌在四川和西藏五大景區里,這些石林隨季節的不同和陽光的照射,不斷地變化著璀璨絢麗的色彩。然而有些石林甚至被砍斷作為休憩之所,微小的地震活動對其有巨大的危害。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7日在北京揭曉。上榜名單中,最「古老」的河北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和最「年輕」的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之間,相隔近
8000年。

,「搶救性發掘」保存下來的遺址有5個: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葬、遼寧省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臨安城御街遺址、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Ⅲ 山東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遺址
煙台白石文化遺址
山東周村漢碼頭文化遺址
瀘溪文化遺址
三里河文化遺址
後李文化遺址

Ⅳ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編輯本段]特徵
(1)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
(2)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還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長方形,短檐,攢尖頂,前面開門,三面設窗,門口及周圍牆上刻有狗的形象。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開門,左右及後牆也開窗。另一件橫斷面呈圓形,上有一周短檐,攢尖頂,有五道腎,無窗。這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
(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4)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
(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線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製法,早期以手制為主,到了晚期輪制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為黑綵線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彩陶紋樣有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
(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7)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三人,多則達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異性合葬。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它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疊葬等。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多少十分懸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二層台和塗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於頭和頸部的3串77件石質飾品,玉臂環、玉指環各1件,腹部置玉鏟1件,還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達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還有豬頭、獸骨、鱷魚鱗板等。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編輯本段]類型
關於大汶口文化的類型問題,目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劃分為「青蓮崗」、「劉林」和「花廳」3個類型。也有人認為可以劃分為「大汶口」、「大墩子」和「三里河」3個類型。現將後一種劃分的3個類型,簡介於下:
(1)大汶口類型: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州崗上、曲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該類型的特點,表現在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高柄豆、背壺、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帶耳杯等較有代表性。墓葬以頭向東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並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俯身葬。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王因早期墓葬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同性合葬墓。
(2)大墩子類型:因最初發現於江蘇北部的邳縣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的蘇北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有邳縣劉林、新沂花廳、連雲港二澗村等遺址。陶器以鼎、鬶、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缽、觚形杯、高圈足杯、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頭向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兩眼處還放有石環。
(3)三里河類型:因山東膠州三里河遺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山東濰坊地區和日照等地。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日照東海峪、安丘景芝鎮、諸城呈子等遺址。陶器以釜、罐形鼎、鬶、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尊、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缽等具有代表性,背壺、豆、筒形杯較少。葬式以頭向西和西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在呈子遺址中還有較多的合葬墓,並有重疊葬,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或蚌器。有的死者手臂處放有石鉞、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還含有玉琀。用豬下頜骨隨葬比較普遍。
[編輯本段]發展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我國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的一種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東泰安、寧陽兩縣交界的大汶口、堡頭遺址,發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獨具風格的文物。以後同一類型文化的遺址和墓葬在山東和蘇北的廣大區域也不斷發現,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就已發掘的材料看,可以初步分為早、中、晚三期。
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的性別,先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從男女隨葬的石鏟、石斧、石錛和紡輪這兩類工具的變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家豬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種重要動產。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隨葬的豬頭和豬的下顎骨,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和各種裝飾品等。
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從墓的規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從隨葬品來看,差別更加懸殊,有兩組墓葬可以對比:一組七個墓,隨葬品比較豐富,最多的達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豬頭等;另一組四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總共只有17件,為陶器、紡輪、獐牙等。可見貧富分化已經十分顯著。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
根據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墓葬的發掘,對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目前有3種不同看法:
一種認為私有制已經確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鞏固,應處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階段。
另一種認為墓內隨葬品懸殊很大,並已出現文字,應是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
再一種是根據大汶口墓葬材料,認為應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
[編輯本段]社會
經濟: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漁獵和採集。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鏟、刀、鏃,骨角制的鋤、魚鏢、魚鉤和鏃等。制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製法生產。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 也有圜底器, 主要有鼎 、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鬶等。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進行鑲嵌的手工業也很興盛,出土的玉鉞、花瓣紋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製作精緻,工藝水平很高。
居民習俗: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中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
墓葬: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無葬具,中、晚期出現木槨;早期有反映氏族成員間牢固血緣關系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有屬於父權制確立後葬俗的夫妻合葬墓。在大汶口墓地,1959年發掘墓葬 133座,時代相當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這里的大、中、小墓差別極大。大墓不但規模大,且常有木槨葬具,隨葬品豐富精美,如有潔凈的白陶 、烏黑而略帶光澤的黑陶和優雅的彩陶,還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僅隨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鮮明對比,表明私有制產生,已出現貧富分化。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和諸城前寨等遺址,還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引起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重視。大汶口文化淵源於北辛文化(見青蓮崗文化),後繼為山東龍山文化。該文化居民的種族,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東夷族。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
圖為紅陶器,高22.5厘米,1971年嶧山鎮野店村出土,夾砂紅陶,手工塑制。橢圓口,微外侈,喙狀流,細長頸,圓鼓腹,寬頻式把,三錐狀足。

Ⅳ 青島膠州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 膠州市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畔,因東南臨膠州灣,以膠水而得名。先後被授予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中國秧歌之鄉等榮譽稱號。

  • 膠州擁有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社會的三里河文化、西漢祓國舊址、明代養馬城「牧馬城」遺址、清代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的左筆高手高鳳翰故居舊址等各級遺址14處,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廟宇和金石碑刻、書畫詩文。

  • 勤勞智慧的膠州人民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具有300多年歷史的「膠州大秧歌」馳名中外,全國保留劇種膠州茂腔、膠州剪紙等也都在國內外有一定的藝術影響力。

Ⅵ 山東省膠州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1、三里河文化遺址

三里河文化遺址位於膠州市城區南部的三里河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里河文化遺址共分兩層,上層為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較完整地記錄了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社會的文化、生活狀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

2、高鳳翰紀念館

高鳳翰紀念館坐落於其故里膠州南三里河村北,佔地約16畝,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清代著名左筆書畫家高鳳翰是「揚州八怪」中傑出人物之一,其書畫以清雅乖拙蜚聲宇內,更以其左手奇才彪炳藝林。

紀念館包括故居、陵園、附設三大部分,故居部分有石鰲館、春草堂、北堂、竹西亭、南齋、南齋池等,供參觀者了解高氏之家世行實等情況。


(6)三里河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膠州的特產

1、膠州大白菜

據史料記載,膠州大白菜栽種歷史已有1000多年了,原產膠州市三里河、丁家莊,盛產於膠城一帶,具有品質柔嫩、汁白、味美,纖維細軟,葉幫薄、易炒熟,生食清爽可口、熟食味甘肥美的特點,並有耐儲存等特點。

2、北梁蜜桃

北梁蜜桃1976年引進栽植的「上海水蜜桃」,8月上中旬成熟,平均單果重250一300克,最大可達800克,含糖量達17.1%,被譽為「蜜桃之冠」,在膠州廣泛栽培,已形成地方品牌。

3、膠州灣雜色蛤

膠州灣雜色蛤,學名叫菲律賓蛤仔或馬尼拉蛤仔,喜棲於淡水流入的波浪平靜的內灣中沙和泥沙質的海底。產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

Ⅶ 請列舉出中國的主要遺址文化類型.如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等等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