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游記
1. 從武漢到周邊省份開車六七個小時左右的旅遊景點
可以到江西廬山,安徽黃山,湖南張家界,河南雲台山!
武寧.西海水上樂園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柘林湖西側的華夏國際旅遊度假區內。景區距永武高速出口3公里,距武寧縣城2公里,距九江130公里、南昌120公里;交通極為便利,大廣高速縱穿南北,永武高速橫貫東西,村道縱橫交錯、干支相連。
園內設有魅力3D海浪,奇幻漂流河,極速和彩虹滑道。更有大型風情水寨,奇妙兒童池的親子樂園。
音樂與3D海浪的完美結合,讓您置身於玄幻漂渺的仙境之中,一波波的刺激海浪,讓你享受無窮的快樂巔峰。
情侶相牽,家人相攜,朋友相約穿越奇幻空間的漂流河,突破山洪爆發的生死考驗,緊緊相依,體驗不一樣的空間冒險。
將近90度直角下垂的極速滑道,讓你瞬間感覺穿越了太空,失重的樂趣讓你欲罷不能,久久無法平靜。
奔跑在風情水寨的雨林之中,感受全身透心涼的夏日激情,讓您和您的家人,孩子一起享受那浪漫又帶著無比溫馨的感人瞬間。放縱身心與樂趣的兒童樂園更是孩子的快樂天堂,那感人、美妙的一刻,將會是孩子心中最為難忘的美好回憶。
璀璨的夜場燈光、玄幻的3D海浪、刺激的三彩滑梯、熱帶雨林的風情水寨、還有即將釋放的音樂噴泉,一定能夠讓你享受到精誠的服務與快樂的清涼
當然武寧.西海水上樂園的精華景點有很多,我到那裡是和美途游記的幾位朋友。
當你徜徉在優美而又獨具匠心的建築、欣賞天然美景間的和諧融洽,為大自然添幾分風采。神秘的傳說、傑出的建築、優美的自然風景,無不在深深觸動我們的靈魂。
3. 鵲橋仙作者是誰
鵲橋仙作者是秦觀。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白話譯文:
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鵲橋仙·纖雲弄巧》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情頌歌,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於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此詞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蘇高郵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觀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4. 武寧文峰塔游記600字
打個飯等會就
5. 九江有什麼人文古跡
九江古稱潯陽、柴桑,是江西省三大城市之一。境內京九鐵路、合九鐵路、銅九鐵路等鐵路線貫通。她左鄰鄱陽湖,右連洞庭水,京九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在這里構成了中國南北、東西交流的軸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著名旅遊城市。長江邊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齊全。市區非農人口(潯陽區、廬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65萬。
風景名勝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匡廬奇秀,天下聞名,佳境美景奇詭瑰麗。其襟江帶湖之勢、懸泉雲瀑之勝、登臨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風情集於一身,觀光旅遊與休養避暑的總體優勢雄冠諸山。鄱陽湖納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而注長江,浩浩盪盪,煙波萬頃,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向以魚米之利、舟楫之便、風光之秀而著稱於世。千里湖山之觀,美不勝收;或淼淼然橫無際涯,或欣欣然歸帆漁歌。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觀,尤其令人嘆為觀止,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彭澤的龍宮洞、沙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夢似幻,撲朔迷離,恍如隔世而仙游。九江城北面長江,南屏匡廬,東臨湖口而西望幕阜,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灧,岸柳成蔭;薄暮、輕煙漫籠,畫舫漣漪,可謂優雅之至。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九江長江大橋、浪井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可觀今日之成就。誠如古人詩雲:九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
九江主要旅遊景點:廬山天合谷、廬山、剪刀峽、三疊泉、廬山瀑布群、花徑公園 含鄱口 石門澗 烏龍潭 白鹿洞書院 蘆林湖 美廬別墅 龍宮洞 石鍾山 柘林湖 仙人洞 能仁寺 九江長江大橋 五老峰 秀峰 錦綉谷 黃龍潭 會址 植物園 潯陽樓 鎖江樓 九江學院 觀音橋 落星墩 點將台 東林寺 愛蓮池 上湯溫泉 桃花源景區 廬山蓮花洞森林公園 龍灣溫泉度假村 龍首崖 三寶樹 銅嶺礦冶遺址 太乙村景區 天沐溫泉 九嶺山森林公園 甘棠湖 雲居山 雲居山真如禪寺 岳母墓 棲賢寺 歸宗景區 黃岩國家森林公園 水晶宮 天花宮 琵琶亭 武寧縣彌陀寺 獅子洞 九江大孤山 大漢陽峰 鐵船峰 江西青山 廬山海會寺 姑塘 碧龍潭 青山旅遊度假區 長嶺 神霧山 中正行宮 廬山別墅園林 廬山別墅區 牯嶺
6. 徐達、戚繼光、鄭成功,除此以外,明朝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一、明朝的著名人物:
1、太祖朝 文臣: 劉伯溫 李善長 宋濂 胡惟庸 朱升 馮勝 陶安
武將: 徐達 常遇春 沐英 李文忠 朱文正 胡大海 花雲 郭英 廖永忠 湯和 鄧愈 常茂 周德興 藍玉 康茂才
2、建文朝 文臣: 齊泰 黃子璒 方孝孺 卓敬 高巍 陳迪
武將: 盛庸 鐵玄 瞿能 李景隆 平安
3、成祖朝 文臣: 姚廣孝 謝縉 夏元吉 蹇義
太監: 馬雲 鄭和
4、仁宗 宣宗朝 文臣 金幼孜 楊士奇 楊傅 楊榮 況鍾
5、英宗 代宗朝 太監 王振 曹吉祥
文臣 袁洪 於謙 石亨 徐有貞 吳謹 楊善
石清
6、憲宗朝 文臣 萬安 楊繼宗 商輅
太監 張敏 汪直 梁芳
7、孝宗朝 文臣 劉健 謝遷 邱漕 王恕
8、武宗朝 太監 劉瑾 張永
文臣 錢寧 江彬 王守仁 李東陽 楊一清
二、簡介:
1、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2、徐達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3、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7. 江西九江除了廬山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門票都多少錢
廬山東林大峽谷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廬山東林大峽谷是生態文化旅遊休閑度假區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唯一優秀生態景區、國家5A級風景區廬山的主要構成部分。廬山東林大峽谷位於廬山腹地,雲中山城牯嶺北側東林大峽谷內。(南)昌----九(江)高速公路及105國道均貼景區西側經過。距九江市區10公里。是峽谷型自然景區。...........[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登山] [漂流] [生態旅遊] ****於2009-9-17 23:44:38對廬山東林大峽谷發表點評 這里的漂流是在東林大峽谷大門外!下午才開始,因為需要從山上的放水,等了...(查看所有廬山東林大峽谷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票¥57¥45¥2景區支付兒童票¥30¥30¥0景區支付廬山東林大峽谷點評(43) 廬山東林大峽谷問答(9) 廬山東林大峽谷游記(12) 江西廬山天沐溫泉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天沐溫泉景區在廬山南麓西端,距星子縣城13公里,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栗里故居所在地。區內有陶淵明故里和溫泉度假村兩個游覽區,分布於星德公路南北兩側。...............[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溫泉] ****於2010-4-10 15:11:52對江西廬山天沐溫發表點評 來這里泡溫泉真的十分舒服,很值。建議在周圍的旅館住宿...(查看所有江西廬山天沐溫泉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門票¥138¥118¥5景區支付江西廬山天沐溫點評(16) 江西廬山天沐溫問答(0) 江西廬山天沐溫游記(5) 柘林湖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柘林湖座落在距九江市區100餘公里的修河中上游,地跨永修、武寧、修水三縣。由興建亞洲第一大土壩----柘林水電樞紐工程而形成。庫區內形成了蔚為秀美壯觀的人工湖,湖區面積308平方公里,有九百多個島嶼。..................[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文化游] [生態旅遊] ****於2010-4-1 20:14:46對柘林湖發表點評 環境不錯,就是票價高了點。那裡的魚特別好吃。...(查看所有柘林湖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票¥100¥90¥2景區支付兒童票¥50¥45¥0景區支付柘林湖點評(6) 柘林湖問答(1) 柘林湖游記(3) 廬山石門澗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因天池山、鐵船峰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避暑] [遊船] [攝影] [戶外拓展] ****於2010-2-2 10:37:08對廬山石門澗發表點評 風景:劉公島、海水浴場,成山頭都好漂亮,不過市區的什麼公園就太沒勁了。...(查看所有廬山石門澗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門票(含保險)¥52¥47¥2景區支付廬山石門澗點評(7) 廬山石門澗問答(0) 廬山石門澗游記(15) 廬山三疊泉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廬山瀑布首推三疊泉,當地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三疊泉位於五老峰下,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溪水分三疊飛瀉而下,落差共155米,很是壯觀。每疊瀑布各具特色,上級如飄雪拖練,中級如碎玉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站在第三疊抬頭仰望,三疊泉水拋珠濺玉,宛如白鷺千羽,又如明珠飛灑。在暮春初夏多雨的季節,...[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避暑] [登山] [探險] [攝影] ****於2010-3-17 12:21:33對廬山三疊泉發表點評 景點很不錯,就是爬山累了點,不過感覺還是值的。...(查看所有廬山三疊泉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門票¥64¥60¥2景區支付廬山三疊泉點評(18) 廬山三疊泉問答(3) 廬山三疊泉游記(17) 白鹿洞書院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白鹿洞書院建於公元940年,南宋時經朱熹重建擴充,成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理學家朱熹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講過學。「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頤,也在廬山創辦過開宋明理學新氣象的濂溪書院。........................[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避暑] [文化游] [攝影] ****於2010-4-6 21:05:35對白鹿洞書院發表點評 不錯的書院,感謝同程~~~~~...(查看所有白鹿洞書院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票(4月1日起)¥40¥35¥2景區支付1.2米以下兒童及中小學生票¥40¥30¥2景區支付白鹿洞書院點評(8) 白鹿洞書院問答(0) 白鹿洞書院游記(10) 廬山碧龍潭 位置:九江 景點介紹:奇幽絕勝的碧龍潭(王家坡雙瀑)風景區,位於江西九江市廬山小天池東北面,景區以25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相融成,是廬山自然風光中的精華。號稱廬山「第一潭」,俗有「到了碧龍潭,不願把家還」之說。............[詳細] 遊玩主題: [休閑] [避暑] [登山] [攝影] [生態旅遊] ****於2010-2-20 4:13:01對廬山碧龍潭發表點評 真的很差。冬天想去的朋友我勸你打消去念頭吧!都是雪,冷的要死,所有地方...(查看所有廬山碧龍潭點評) 門票類型原價優惠價另返獎金支付方式 成人門票¥38¥30¥2景區支付廬山碧龍潭
8. 文言文問題
①、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沒。
③、駢:成雙成對。槽櫪:原指養獸的食器,這里指養馬的處所。
④、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⑤、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時。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⑦、食:同「飼」,喂養。
⑧、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這,指示代詞。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⑿、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⒀、安:怎麼,哪裡,疑問代詞。
⒁、策:駕馭。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⒂、盡其材:全發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鳴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⒅、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⒆、其:語氣助詞,加強肯定語氣。
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從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才能的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點出論證的前提。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實際上指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但這里的「伯樂」是一個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別善於相馬的人。因此下面接著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一論斷,突出了這「常有」和「不常有」之間的尖銳矛盾,說明千里馬的被埋沒簡直具有必然性。然後趁勢而下,說到千里馬的命運上來,用「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引人深思。這一段,從全篇來看,目的是提出問題;它之所以要強調知馬者惟伯樂這個意思,則是為下文揭露「食馬者」的「不知馬」張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不知馬」。
千里馬被埋沒,在一般人看來,大概要歸咎於它的才美「不外見」。因此,本段一開頭就用「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點出問題的要害。「一食或盡粟一石」是誇張的說法,強調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常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說「食馬者」只是按照常馬的食量來喂養它,說明這種人的無知。接著,先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再用一組排比句揭示這「才美不外見」,正是「食不飽,力不足」所造成的惡果;最後又用反詰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
第三段,歸納全文中心,對「食馬者」的無知妄說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食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三句緊承上文,全面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執策而臨之」,寫他們洋洋自得、以「知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馬,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竟然宣稱「天下無馬」,這是十足的妄說。兩相對照,生動地揭露了這種人的愚蠢、荒唐。然後用「嗚呼」領出作者的感慨:「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是作者對「食馬者」的反詰,也是向讀者發問,用來為下句蓄勢;然後以「其真不知馬也」作答,結住全文。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貫穿全文的是「不知馬」這句話。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已隱含著「不知馬」的意思;中間先明確指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後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食馬者」的無知,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為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 )。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相關故事:
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汗明見春申君,候問三月,而後得見。談卒,春申君大悅之。……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能駕車的年頭滿了)服(駕)鹽車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膚」)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行動遲緩),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衣(薴麻織成的衣)以(覆蓋)之。驥於是(同「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馬說》賞析(吳小如)
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據說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於識別什麼是千里馬。這原是《戰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裡的人物。這故事可能是古代傳說,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造出來的寓言。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見他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由於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論,還是他的這篇《馬說》寫得最好,讀者也最愛讀,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像一首詩了。
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訴諸形象思維,它的創作手法也常以比興為主。當然,一首好詩總要比散文寫得更加含蓄曲折,餘味無窮。而從常識論,一篇說理散文,基本上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韓愈的《馬說》肯定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學習古典散文應該注意的新課題。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裡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麼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裡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裡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9. 范仲淹是怎麼創作《岳陽樓記》的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人品行止猶如一塊豐碑,聳立在中國歷史的長廊中,後人在仰慕他的風采時,往往要詠誦他的千古絕唱《岳陽樓記》,其浩渺雄渾的自然景觀,光風霽月的人格境界,讓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然而,一些學者在經過詳盡考證後,居然提出范仲淹一生從沒到過洞庭湖,更沒登過岳陽樓的觀點。那麼,《岳陽樓記》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這些學者的這一觀點能成立嗎?
慶歷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范仲淹五十八歲,在知鄧州(治今河南鄧縣)任上,完成了這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呼!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座岳陽樓,乃江南古代三大名樓之一,位於今湖南嶽陽市西邊的洞庭湖畔。據說,早年是岳陽城的西門樓,三國時吳國名將魯肅曾將它作為閱兵台,在其上檢閱了浩浩盪盪的東吳水師。唐宋以來,久負盛名,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登臨賦詠之所。經歷了數十次的重建與修葺,還有三次遷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迥然有別的風景與外貌。然而在讀過此篇《岳陽樓記》的人們的心目中,它卻始終是范仲淹筆下的那座能俯瞰八百里洞庭,景色氣象萬千,使人心曠神怡的千古名樓。
樓以文顯,文以樓傳,千百年來,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名篇而聲譽益著。該文對岳陽樓景物描寫得如此生動逼真,人們不由被那風雲變幻的洞庭山水所深深吸引。文章的抒情也獨具匠心,表現出作者非凡的抱負,演繹出一種光風霽月的人格精神,令人高山仰止。凡是讀過此名篇的人,誰不嚮往到岳陽樓一睹其卓絕景觀和精神風姿呢?
然而,在對《岳陽樓記》的研究中,許多學者查閱了《範文正公文集》、《範文正公年譜》等有關史籍,卻發現范仲淹「少長北地」,成年後考中進士,就一直在其他各地做官,一生從未到過洞庭湖,更未登過岳陽樓。我國四大淡水湖區域,范仲淹曾守蘇州、饒州,在兩地留下過有關詩文,所以到過太湖、鄱陽湖;他任京官和外放之間,也多次經過洪澤湖;唯獨沒有資料表明他去過洞庭湖。有學者對范仲淹在成年後的行蹤和宦歷作了詳盡排察,繪成往返路線圖,最後的結論仍是:范公無法到達洞庭湖區域。
既然許多學者認為范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也沒登過岳陽樓,那麼這篇如此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是如何寫出來的呢?范仲淹是怎樣把有關景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的呢?
一種說法是,范仲淹的祖籍是蘇州,所以說他是生在蘇州,長在蘇州,甚至斷言范仲淹「誕生在蘇州郊區的香山鎮」,曾經在蘇州的天平山下發憤苦讀。所以他從小在太湖的岸邊長大,對湖泊那種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氣象萬千的景觀十分熟悉。
其實,范仲淹的出生地及其少年成長之地都存在不同說法。據富弼所撰《文正范公墓誌銘》記載,唐代後期,范氏從長安舉家南遷,有一支定居蘇州吳縣。五代時,范氏數代在吳越做官。范仲淹的父親范墉於太平興國初歸宋,先後任一些地方的幕僚官。端拱二年(989)八月,范墉官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其繼室謝氏生下小兒子范仲淹。樓鑰《範文正公年譜》明確記載:「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已丑秋八月丁丑,公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就是說,范仲淹生於山東徐州,而不是蘇州。
也有學者認為,范仲淹出生地應是當時的北道重鎮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而不是徐州。范仲淹對自己的出生地有非常明確、極為清晰的表述,就是在慶歷八年(1048)致摯友韓琦的一封信中這樣說:「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識別以來,卻未得一到,諒多勝賞也。」對自記事以來,未能對出生地重遊,懷著無限的惆悵。問題是出在范墉原為真定府節度掌書記,應在范仲淹出生後,才調任武寧軍,後人誤以為范公出生在武寧軍(徐州)。上述二說不知孰是?然而「蘇州說」肯定不對,它大多是地方史話的產物。
當然,范仲淹即使不是生長在蘇州,也在蘇州做過官,對太湖的風光還是了解的。但是說其《岳陽樓記》是模擬太湖來寫洞庭湖,還是頗為牽強。因為兩湖的氣勢其實還是有較大差別的,如據有關姑蘇人士所說,太湖基本沒有驚濤裂岸、濁浪排空的景觀。范仲淹也有《蘇州十詠》,其描述太湖的「萬頃湖光里」,大多是「無風還練靜」的勝景。
另一種說法是,巴陵郡守滕子京在請范仲淹作記時,曾寫來《求記書》,並附送來一本《洞庭晚秋圖》,供其「涉毫之時或有所助」。范仲淹形象思維能力很強,雖未親臨洞庭,但以來信和圖中描述為依據,再參考前人的有關詩賦,便寫出了《岳陽樓記》中洞庭湖的浩瀚場景。此說也難以令人信服,我們知道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所謂「神遊物外,心與景接」。認為僅憑一幅畫,加以想像,就能將洞庭景色描寫得如此出神入化,恐怕勉為其難吧。且古人寫游記,未親歷而著筆墨者極為少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根據鄱陽湖的風光加以聯想而描繪完成的。范仲淹知饒州一年半,未留下關於鄱陽湖的片言隻字,說明其對鄱陽湖的景觀印象不深。既然對鄱陽湖都沒有多少印象,何談以此來描繪洞庭湖呢?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范仲淹不但到過洞庭湖,甚至在湖邊生活過一些歲月,對八百里洞庭之景觀曾有過細致入微的觀察與體驗,否則寫不出如此膾炙人口的神來之筆。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無所依,只得帶著襁褓中的兒子改嫁,其青少年時代的生平行實在史籍中幾乎是空白,其實就應從這里尋找范仲淹與洞庭湖的關系。其時,范仲淹隨繼父朱文翰宦遊四方,曾經到過澧州安鄉(治今湖南安鄉西南),還有池州(今安徽貴池)、淄州(今山東淄博南)諸地,度過了他少年苦讀的歲月。
學者方健經詳盡考證後指出,約在至道、咸平年間(995~1003),少年范仲淹約在七至十五歲的時候,其繼父朱文翰任安鄉知縣,仲淹就從母隨朱氏生活於今湖南的安鄉縣,這里正位於水勢浩渺的洞庭湖畔。在此「縣三面皆大湖」的安鄉度過了其難忘的少年生涯,數年中,洞庭壯麗秀媚的湖光山色。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懷,范仲淹就是在這時與洞庭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末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和祝穆的《方輿勝覽》都載:「範文正公讀書堂,在安鄉縣。仲淹幼孤,從其母歸朱氏,朱宰安鄉,與俱來讀書此地。」《範文正公文集·褒賢集》卷三有南宋寶慶三年(1227)時所記的《澧州範文正公讀書堂記》,其詳細記載了安鄉縣范氏讀書堂的情況,南宋初曾毀於兵火,慶元中再重修。康熙《安鄉縣志》中保存了最早記錄范仲淹在安鄉遺事的文獻,為慶元二年(1196)時澧州州學教授王仁撰寫的《重修範文正公書台記》,其更為翔實地敘述了安鄉范氏讀書台的來龍去脈,尤其是相當精確地描繪了讀書台的地理位置,在澧陽縣南八十里處,正位於洞庭湖畔。而「書台夜雨」已成為安鄉著名的八景之一。此外,從縣志中一塊殘碑上考證出范仲淹在安鄉讀書的啟蒙老師為太平興國觀中的司馬道士,所以范仲淹對道家學說有較為精湛的研究,實源於此。其他有關佐證不勝枚舉。
其後,朱文翰調任淄州長山縣令,仲淹與母親也自然隨之來到山東,曾苦讀於長白山醴泉寺僧舍,此時仲淹約十六歲上下。此山位於山東中部,即今鄒平縣以南的白雲山,因山中雲氣長自而得名。范仲淹在這里發憤苦讀,博覽群書,山中溪水清澈,讀倦了就「以水沃面」,從而「慨然有志於天下」。所以,今天這里也有范仲淹的讀書紀念堂,它與安鄉的范氏讀書台並沒有矛盾,而兩處讀書堂之遺跡,正好填補了范仲淹青少年時行跡記載的空缺。
在離開洞庭的四十餘年之後,當他應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寫《岳陽樓記》之時,少年時候的一碧萬頃、浮光耀金的洞庭風光再次浮現腦海,真是文思如泉湧,筆鋒在八百里湖面上縱橫馳騁,將浩渺壯觀的湖光山色盡收筆底,寫出這一千古絕唱的名篇,也就不奇怪了。不過,人們還是比較一致地認為,范仲淹沒有時間去登臨寫此名篇的前一年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所以在行文至此之際,只能採用「避實就虛」的手法,僅記「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也輕巧簡雅。
總之,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是晚年的范仲淹根據四十餘年前少年時的洞庭印象而寫就的。你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