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許家莊遺址

許家莊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1 22:02:30

⑴ 山東的歷史,高密的歷史

山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

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

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後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秦置高密縣後,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新莽天鳳元年,改高密曰章牟。東漢復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

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後,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

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後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

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高密市歸濰坊市代管。

(1)許家莊遺址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調查面積總計15.7965萬平方公里。2017年山東省年末總人口10005.83萬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轄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37個(市轄區55個、縣級市26個、縣56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824個 。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腹地,秦代置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屬幾經改變。撤縣設市後,作為縣級市,歸濰坊市代管。行政區劃及其稱謂因社會發展變化而多次發生變更。

⑵ 請幫我列一下山西大同七個縣各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標志性的旅遊景點或是建築物

華嚴寺、善化寺、平型關戰役遺址 懸空寺 平城遺址
許家窯人遺址內 九龍壁 曲回寺石像容冢、方山永固陵、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
覺山寺塔、渾源永安寺、長城(大同段)
栗毓美墓、沙梁坡墓群、古城堡墓群、禪房寺塔、大同煤礦萬人坑、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天鎮慈雲寺、廣靈水神堂、雲林寺
鼓樓、大同府文廟、大同關帝廟觀音堂、高山遺址、青磁窯遺址、
許從贇墓、吉家莊遺址、盤山石窟、趙武靈王墓、古城墓群、千福山漢墓群、洗馬庄漢墓群、
渾源文廟、恆山建築群、、界庄遺址、古磁窯窯址、麻庄漢墓群、
李峪彩陶文化和青銅器遺址、興國寺、
大同古城牆、北魏鹿苑、大同天主堂、帝君廟、龍王廟、高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寧靜寺、宜寧縣城遺址、揚州窯石徑幢、魯班窯石窟、吳官屯石窟、代藩九王墳、
羅家灣遺址、古城遺址、雲岡南梁遺址

⑶ 何家莊的歷史遺跡

遺址位於新樂市何家莊村北約300米處,遺址北約300米為中同村,南距新樂市約7公里。遺址地表早年因燒磚取土被挖掉1.5米-2.5米,使遺址上部堆積遭到嚴重破壞。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京石段引水明渠從遺址的西部邊緣穿過的情況,本次發掘保護工作在遺址的西部進行,I區和Ⅱ區位於西南部近何家莊村一側,Ⅲ區位於西北部近中同村一側。
本次發掘總面積3000平方米,鑽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馬坑1座;出上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銅器、鐵器等約300件;遺存分屬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西周晚期、戰國晚期和金代。
新石器時代遺存未發現獨立的堆積,單位,主要是散見於晚期堆積中的陶片,有泥質橘紅陶,器表裝飾細繩紋和紫紅彩。器形有雙耳小口尖底瓶、彩陶缽、夾砂繩紋罐等。文物性質屬西陰文化,與早年曲陽釣魚台遺址發現的同類遺存性質相同。
夏商時期遺存的遺跡主要是灰坑,多作圓形筒狀。出土遺物多為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系車要有夾砂灰陶、夾砂灰褐陶、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器形主要有侈口袋足鬲、鬼臉足鼎、單耳茸、觚形杯、侈口鼓腹罐、敞口平底盆等;夾砂陶器表多裝飾細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素麵陶器表則見有磨光和刮抹的處理方式。石器主要有石斧、石杵、石刀、石鐮、石鏟等,均為打制和磨製成器。在文化面貌上既表現出與豫北冀南地區下七垣類型的相同特徵,又表現出同時期分布在太行山西側以及分布在黃河下游地區的考古遺存的特徵。
西周晚期遺存的遺跡主要有墓葬1座、馬坑1個及灰坑若乾等。墓葬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有二層台,二層台上放置隨葬器物破壞較甚,未見人骨;馬坑為近方形豎穴,雙馬並列陳放,頭南面西,不見飾件隨葬;灰坑多為圓形筒狀。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和銅器,陶器為隨葬的仿銅鬲,夾砂黑灰陶,寬沿弧襠,柱足,器表裝飾繩紋和扉棱;銅器有殘戈及當盧、節約(四通)、泡飾和圓形銅飾、方形銅飾等。
戰國晚期遺存的遺跡主要有房址1座和灰坑若干,房址為圓形單間,地面建築,直徑近4米,殘存高0.1米-0.2米,中心有一圓形地面灶,灶面有用火痕跡及殘陶罐1件。灰坑多見圓形筒狀,少見圓形鍋底狀和橢圓形鍋底狀。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銅器和鐵器,陶器的陶系主要有泥質灰陶、泥質黑灰陶和夾砂紅褐陶;器形主要有鼓腹瓮、小口壺、敞口盆、深腹弧襠鬲、斂口缽、敞口碗等;除素麵陶器外,器表裝飾主要有細繩紋、花生皮狀繩紋、籃紋、弦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銅器和鐵器主要是武器和生產工具,銅器主要有銅鈹和銅杖頭帽等。鐵器主要有鐵犁鏵、鐵錐、鐵釘、鐵環、鐵鍤、鐵鑿、鐵刀、鐵鐮、鐵錘、鐵鉤形器等金代遺存主要是一座殘墓。墓葬開口在耕土』層下,破壞嚴重,殘存高約0.2米,墓葬平面呈圓形,直徑約5.2米,墓壁由長方形灰磚壘砌而成。墓室底部遺留有腐朽的棺木殘體和散亂的人體肢骨,從殘存的入骨看,應為單人葬。從墓室底部清理出南宋銅錢約20枚,主要有開元通寶、元豐通寶、咸平元寶、宋元通寶、祥符元寶、皇宋通寶、皇宋元寶、天禧通寶、景德元寶、熙寧元寶、大觀通寶、唐國通寶、建炎通寶等。
先秦時期考古遺存的發現並清理是本次發掘的主要收獲。西陰文化遺存的發現,表明在仰韶時代的中期冀中平原為強大西陰文化居民所控;西陰文化遺存不見於冀南地區,而於太行山東麓的曲陽釣魚台發現,這一現象表明西陰文化居民進入華北平原是自太行山西側的汾河流域翻越太行山實現的。夏代「先商」遺存的多樣性表明,從主體上看其與豫北冀南的「下七垣類型」關系親近,同時又受到自太行山西側和黃河下游地區的滲透,但未表現出來自燕山南側的文化因素。西周晚期二層台墓葬出土的仿銅陶鬲和銅車馬飾件屬於典型的周文化遺存,表明分封後周王室對這一地區的實控和周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同化。與西周時期墓葬材料表現的問題有所不同,戰國時期的材料主要來自遺址,深腹弧襠鬲、鼓腹瓮、小口壺、敞口盆、斂口缽、敞口碗等,卻顯現出更多的地方特點,表明這一時期王室勢力的收縮和諸侯勢力的張揚。
何家莊遺址在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規劃中屬於A類遺址,本次發掘工作獲得的5個史前和歷史時期的豐富的考古遺存,證明了其遺產價值和保護意義。 新樂何家莊,千餘戶居民沒一戶人家姓何,何以村名為「何家莊」?原來早在北魏時期,遠處遷徙而來的「徒何」人在這里建立了村莊,世代繁衍生息,如今這個村莊已經是一個5000多人的大村。而在何家莊,比村莊的歷史更古老的,則是村西那處載入史冊的伏羲台。
伏羲被尊為「百王之先」和「三皇之首」,相傳伏羲氏生於成紀(甘肅天水),長於新市(河北新樂),與女媧在新樂伏羲台成婚,組建了華夏民族第一個家庭,並在此教民漁獵,開創了 中華文明的先河,受到歷朝歷代的尊崇。祭祀伏羲的新樂伏羲台,與何家莊的村民們共同書寫了 近2000年綿延不絕的歷史。
元代建築六佐殿
龍師殿建於高台之上
追溯
無人姓何,為何名為何家莊?
在新樂縣城往北10里許,有一個名叫何家莊的村子,屋舍儼然,道路平整,有著5000多人口。按照人們以往的印象,「何家莊」這樣的村名,自然應是何姓為主,然而村裡1000多戶居民卻沒有一戶姓何。何家莊的「何」,又是從何而來呢?
何家莊的主幹道上有一塊立了20多年的村碑,上面記載先人為「徒何族」,來到此村後定居下來,為了讓子孫後世牢記族名,故將村子命名為徒何庄,後將「徒」字去掉,正式定名為何家莊。
細諳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找不到關於「徒何族」的記載。新樂當地文博學者、67歲的老文保所長相振穩推測,村民們口耳相傳的「徒何族」,應為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在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地,遼寧錦州一帶從先秦時期便是屠河方國的領地。此後,中央政權設置郡縣時,因「屠」字不雅,改「屠」為「徒」。由於傳寫的錯訛,在不同的古書中,有的寫作「徒河」,有的寫作「徒何」。
公元3世紀中葉,部分鮮卑人離開東北,向西南遷徙,通過不斷的南征北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天興元年(398)春正月庚子,拓跋珪和隨從們一路南下,考察都城選址,先到了常山真定,再到趙郡之高邑,最後來到宮室壯麗的鄴城(今邯鄲臨漳),最後將帝都選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將「山東六州民吏及徒河、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餘萬口」安置到平城,「以充京師」。
這些宏大的歷史事件,看似與蕞爾小庄何家莊無其干係,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徒河人從遙遠的東北來到了漢文化發達的中原。
如今,在唐山、廊坊、秦皇島乃至首都北京等地,依然有「張各庄」、「梁各庄」之類的村名,這些名字便是魏晉之際「徒河鮮卑」、「慕容鮮卑」和「宇文鮮卑」等民族的聚居地。而新樂的「徒何庄」,推測起來可能也是鮮卑人建立的村莊。這里地處南北交通要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這里激烈的撞擊、融合,最終,游牧文明投入了農耕文明的懷抱。「唐朝時,皇帝曾封不少少數民族人士為李姓,何家莊的居民也得到了李姓,至今村裡的第一大姓便是李。此外,韓姓也為數不少,但是到何家莊的年代應該稍晚。」相振穩推測。
遺跡
趙武靈王建野台,後成伏羲台
原在白山黑水間逐水草為生的鮮卑人來到何家莊一帶時,一定會被一座古代祠廟深深吸引。這座廟宇便是如今位於村東兩里許的伏羲台,這里是祭祀伏羲的聖地。
伏羲台到底是什麼時候建的,問起村裡年紀最大的老人,得到的答復也是連他們的祖輩都不知道,伏羲台似乎從來便有.
伏羲台首次進入正史,是在北齊人魏收撰寫的《魏書》中。在《魏書·地形志》中記載:中山郡,領縣七…….新市有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隸屬中山郡的新市,便是新樂,也就是說,鮮卑人來到何家莊時,伏羲台還不叫伏羲台,叫羲台城.所謂「城」者,大概便是指這組建築的規模之大,有如城市.
伏羲歷來被認為是百王之先,民間逐漸將其神化,成為一個亦人亦神的古代帝王。為伏羲建立祠廟,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僅記載了位於首都長安附近的雍縣太昊祠(大多數學者認為「太昊」即「伏羲」)。到了北魏時期,伏羲的祠廟已有多處,伏羲的出生地甘肅成紀和河南淮陽均出現了伏羲的祠廟,新樂的羲台城也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當時的羲台城,或許是以趙武靈王時期的「野台」為中心營建。
伏羲崇拜所在多有,為何河北一帶惟新樂有伏羲台?2006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託,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大學考古專業在石家莊市文物局、新樂市文物保管所的協作下,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所穿越的何家莊遺址進行了發掘。據悉,這次發掘總面積3000平方米,鑽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馬坑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銅器、鐵器等約300件;遺存分屬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西周晚期、戰國晚期和金代。專家考證,何家莊一帶出土的新時期文物性質屬西陰文化。西陰文化發源於山西河南山西交界地區,鼎盛時期,整個中原均受西陰文化影響。這些文物的出現,也證明上古時期,何家莊一帶的確發展到了相當的文明。
展望
將躋身「國保」,打造新樂文化名片
何家莊當地傳說,農歷三月十八是伏羲誕辰日,附近村民都會來到伏羲台為伏羲慶生。新樂市委宣傳部的王民介紹,三月十八這天這天當地百姓會准備各種食物,早晨8時許就開始置辦酒席,一直到夜裡方散。其間,十里八鄉數萬村民陸續來到伏羲台,祈禱風調雨順,此事王崇簡的《重修伏羲台碑記》也有記載。「可以說,三月十八的廟會,是何家莊一帶僅次於過年的重大節日。」王民說,這個節日不僅流傳時間久遠,而且輻射范圍非常廣,甚至保定等地的人也會有人來參加。
利用伏羲台的影響力,新樂已經成功舉辦五屆伏羲文化節,每一屆都吸引到了全國各地的學者前來。在第二節伏羲文化節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看到具有元代風格的伏羲台六佐殿時說:「就憑這個,伏羲台也可以參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據介紹,已經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伏羲台,很快將升級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這將是新樂第一個國家級文保單位。」做了一輩子文保事業的相振穩滿懷激動地說。
按照歷史記載,伏羲生於甘肅成紀,葬於河南淮陽。此前羅哲文在河南淮陽伏羲文化論壇上說:「伏羲從甘肅天水到河南淮陽,一路上有很多遺址,有伏羲廟、伏羲祠,還有河北新樂的伏羲台。我們不忘祖先,到處都有他的蹤跡,我們到處都在紀念他,不忘祖先這個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 這一說法和100多年的一個人物不謀而合。清朝光緒年間,正定府學教授趙文濂來到伏羲台時,不免困惑,伏羲的時代,如何能行走數千里?於是「退而考諸史」,但沒想到「其說頗支離」,史書也沒能給出解答。趙文濂掩卷思索,想起華夏之內隨處可見孔子和關羽的祠廟,「皆非本地人,到處有崇祠」,不禁釋然。

⑷ 諸城歷史遺跡有哪些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Mountain攝影。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另外,在山東境內發掘的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最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參見:齊魯文化) 位於華北平原東部的山東很早就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統治的中心區域;對山東東部未漢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於齊;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後輔佐周成王)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尊尊而親親」,農業發達,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孟子、莊子、孫子、墨子、魯班、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周公東征三年,撲滅紂王子武庚聯合東夷的反叛,齊、魯遂兼並奄、薄姑等國。姜太公又攻滅萊國,齊國勢力擴張至膠東半島。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1700餘萬人、390餘萬戶,接近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
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
至隋朝初年,山東地區的戶數佔全國總數的21%。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
北宋時期,宋江等人在梁山造反,這個故事後來被寫進《水滸傳》。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更不及西漢時期的十分之一。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省(當時包括遼寧)。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⑸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⑹ 大同有什麼名勝古跡

九龍壁

⑺ 魏徵故里的魏徵故里

隋朝時期,晉州先稱昔陽縣,後改稱鼓城縣。唐代初期,五代時,沿襲不變。
元朝時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
從隋朝起一直到元朝以致到明清到今天,晉州都與巨鹿二字無關,可見晉州考證魏徵是晉州人是站不住腳的。
相反邢台在隋唐時期既有邢州、鉅鹿郡之稱,又一直有巨鹿縣之稱不變,所以很明顯晉州所依據的眾多「魏徵為巨鹿人」的記載中唯一的一條「魏徵,巨鹿下曲陽人」而考證魏徵是晉州人是不可信服的,因為當時的巨鹿根本和晉州無關。
魏徵故里(魏家莊遺址)位於今河北省晉州市,據晉縣縣志記載,此處為魏徵故里,今遺址尚存。
巨鹿下曲陽在今藁城市東、晉州市西的方位,即春秋時的鼓國都城,現晉州市晉州鎮古城村一帶,也就是許多文獻、辭書上所註明的今河北晉縣(晉州)西,是正確的,而且作為權威性的《畿輔通志》,早就明確指出魏州所屬無「曲城」,曲城就是「巨鹿郡下曲陽」的簡稱,在正定府所轄的晉縣西。古之巨鹿郡下曲陽,即原本的晉縣,也就是如今的晉州市。 同許多名人一樣,魏徵故里也有爭論。有大量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證明魏徵出生於劍閣(今廣元市劍閣縣)。
劍閣武連鎮現存一塊清代石碑,碑高約一丈,寬四尺,正中刻有:「唐魏文貞公故里」(魏徵謚號文貞)七個大字。在武連鎮十五公里處的天字山下,也有一唐朝時代的建築——「魏公祠」。
<<保寧府志》卷二十七記載;「文貞書院在劍閣武連驛。元泰定年間遷縣治於梓潼,監察御史忽魯大都與亞中大夫李義甫以魏徵生此,因改舊學建書院,今廢。」這說明在元朝時,武連鎮為紀念魏徵丞相出生於此曾辦起一座文貞書院。
明隆慶五年出生的著名史學家曹學(人全)所著的《蜀中名勝記》卷二十六記載:「《志》雲逍遙樓廢址,在武連舊鎮,唐顏真卿書三大字碑刻在焉,元改武連縣學為魏公書院,以魏徵所生之地也,學正王惠為之記」。魏公書院即後來的「文貞書院」。據《蜀中名勝記》成書年代推測,《志》書當為明代或明以前之作,因此可更進一步斷定,在元明之時,已經有了魏徵生於劍閣武連的記載。
清朝雍正時,知縣李梅賓所撰《劍州志》記載;「唐魏徵,州之西鳳凰山,傳為征之生處」。清同治年間,翰林李榕所輯的《劍州志》記:「鳳凰山在武侯坡東,傳為魏徵生處」。
民國初年劍閣知事張政於武連驛柵門題的對聯也可以看出魏徵出生於此。其聯文:
「千萬古不改溪山是秦蜀通衢晉唐舊縣數百家自成村落願文貞再出諸葛重來」
清朝光緒時,武連丞李樹在其《月樓詩抄》、《登壽中即景》中有這兩句;「鳳凰山下宿曜,魏公往業紹蜀山」。另還有一副對聯,前四字風化脫落:「……先後問睽魏諫議,餘生也晚往來唯拜武鄉侯」。可見武連鄉人經常把魏公祠的魏徵和武侯坡的諸葛亮的遺址常常提到,如果沒有鄉土感情,願「文貞再出」和「諸葛重來」的詩句是無論如何寫不出來的。
但經多方考證,劍閣是魏徵的祖籍。

⑻ 王因的王因街道 - 歷史沿革

王因街道是濟寧地區的經濟強鎮,大汶口文化發祥地.「王因遺址」於200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位於山東省濟寧高新區東部,魯南大都市的金三角地帶。北依巍巍泰山,南望碧波盪漾的微山湖,東臨孔子故里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全鎮轄59個行政村,人口5.8萬.總面積72平方公里。
1948年解放初期,本鎮為本縣第八區;1949年稱王因區;1956年撤區分屬王因、柳溝、黃屯三個大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立「紅旗人民公社」;1962年與曲阜分治後稱王因公社;1966年5月,改王因公社為區;1968年底又撤區仍稱王因公社;1984年5月,行政區劃改革時,與婁庄公社合並改為王因區。1986年12月撤區改為王因鎮。
本鎮駐地王因村歷史悠久,相傳古時候,有個王子因為被人侮告謀反,被大王囚禁於此村貶為庶人永世不得出村,此村因得名王囚。後來覺得囚字不雅,加一橫改作王因。 劉台庄:本村原名中郯庄,清代順治年間劉姓發展成大戶族,出了個進士劉布春,村名改稱劉家郯庄,後訛為劉家台庄。1964年「四清」時改名劉家村。1980年因與他處重名,命名為劉台庄。
晏家村:本村歷史悠久。據傳晏姓於宋代來此建村。此村原稱晏家郯庄,轉音為晏家台庄。後因泗河決口,多次被淹,逐漸衰落,晏姓僅存兩戶人家,習稱晏家村。
梁家營:據傳明初梁、路兩家表親同由山西遷來落戶,始建此村。因系兩姓,稱兩家營,亦稱梁路營,後梁姓繁盛,改稱梁家營。
前侯家營:據村內明崇禎九年(1636)創建娘娘廟碑記載:此村原名劉者營,後來劉家地權轉賣給侯家,村名改為侯家營。與北面的後侯家營相對稱前侯家營。
北許:本村許姓祖居南部距此二公里的許家莊。清朝中期,泗河發水被淹。有幾戶遷此居住,周圍築了土堰,始建此村。因地處北部,稱北許家莊。今簡作北許。
東郭家營:此村臨近泗河,過去經常決口。明、清時駐有防汛的兵營,帶兵的將領姓郭,故村得名郭家營。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黃屯鎮的郭家營同名,更名為東郭家營。
南許:據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廟碑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許姓最早來此定居,村名許家莊。到了清代中期,一部分人家遷至北邊重新建村,稱北許家莊,此相對稱南許家莊。今簡為南許。
後韓家堂:本村原名韓家堂。韓姓於明初由鄒縣韓寨村遷來,系唐代文學家韓愈後裔。建有家祠,稱韓家祠堂,村以此得名。後分出一支於南邊立村,此村相對稱後韓家堂
前韓家堂:村內原有三聖堂廟宇一座,明崇禎三年(1630)建。廟碑記載,此村系由後韓家堂分支而來,因在南,稱前韓家堂。
程家街:據村內《程氏家譜》程氏始祖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由泗河東遷此落戶。村中只有一條主要街道,故村得名程家街。
呂家廟:據本村清代康熙年間(1736—1795)立「關聖帝君廟碑」記述,呂姓於清初最早來此居住,並出資建了一座關帝廟,故村得名呂家廟。
周庄:本村原名周家柳溝。周姓於明末由曲阜地初遷至本市今黃屯鎮蒜園村,再遷至此村。村名改稱周家莊,今簡為周庄。
西仁美庄:此村始建於宋代。明代明嘉靖、萬曆年間出了任瀛等父子三進士,明朝末期,任姓遷走、村內讀書人根據《論語·里仁》篇的句子:「里仁為美」,改村名為仁美庄。後分為四個村委會。本村居中西部,稱西仁美庄。
東婁庄:本村歷史較悠久。此村為北魏婁昭攻打瑕丘屯兵之處。此村農歷一、六日有定期集市。村內久無婁姓。村近置集市,後改為婁庄集,今簡為婁庄。
河口:本村李姓於明代末年來此建村,原稱李家河口。因地處泗河向西轉彎的地方,過去有通往鄒縣的渡口,故名。今簡稱河口。
業庄:本村建於清初。相傳當時有個南方人買葯,留居此地,四鄉群眾都來買葯,稱此村為「葯庄」。因「葯」、「業」音近,後漸訛為業庄。 ·優越的位置
系濟寧市城市東城區,位於濟寧任城區、兗州區、曲阜、鄒城四個城區的中心位置,距任城區6公里,兗州區7公里,曲阜市區15公里,鄒城市區18公里。
·一流的園區
整個工業園規劃總面積20平方公里,劃分為六大園區:高新區中小企業科技園A區、B區、C區、雪花工業園、山推重工科技園、楊村工業園。已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區內基礎設施「七通一平」。高新區中小企業科技園A區、B區、C區已建成10萬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
·配套的產業
生物醫葯、機電加工、汽車零部件、木業板材、金屬容器與輕鋼網架、紡織紡紗等主導產業已基本形成,區域內工業年產值達到110億元。
王因鎮
·良好環境
山東省文明鄉鎮,山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最適宜人居鄉鎮,全面建設「經濟強鎮、特色園區、生態城鎮、和諧王因」。
硬體環境: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配套齊全,價格優惠。區內擁有13.5萬千伏安的熱電廠,日供水量15萬噸的水廠,3萬千伏安的變電站,日供氣量2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站。以崇文大道、黃王路、濟微路、中心路等集綠化亮化、給排水於一體的「五縱五橫」,交通路網日益完善。
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30%以上,鎮駐地行政商務區、林蔭綠地、楊村城市居住區、仁美城市居住區、崇文城市居住區、泗河生態休閑觀光帶等城鎮建設已全面展開。
人文環境:幹部群眾支持項目建設已形成一種社會風氣。 王因鎮交通便利,濟微公路、崇文大道(濟寧——曲阜)縱貫南北,太白路(嘉祥——濟寧——高新區——鄒城)縱貫東西,是濟兗鄒曲嘉的中心區域,距離濟寧、兗州、曲阜、鄒城均在10分鍾以內。京滬、兗石鐵路,日荷高速公路在鎮北交匯,東靠10 4國道,西鄰327國道、濟寧港和濟寧機場。形成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立體交通網。通訊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⑼ 大同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雲岡石窟 華嚴寺、善化寺、平型關戰役遺址 懸空寺,平城遺址,許家窯人遺址,九龍壁,曲回寺石像冢、方山永固陵、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覺山寺塔、渾源永安寺、長城(大同段),栗毓美墓、沙梁坡墓群、古城堡墓群、禪房寺塔、大同煤礦萬人坑、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天鎮慈雲寺、廣靈水神堂、雲林寺 以上全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大同府文廟、大同關帝廟觀音堂、高山遺址、青磁窯遺址、許從贇墓、吉家莊遺址、盤山石窟、趙武靈王墓、古城墓群、千福山漢墓群、洗馬庄漢墓群、渾源文廟、恆山建築群、、界庄遺址、古磁窯窯址、麻庄漢墓群、李峪彩陶文化和青銅器遺址、興國寺、大同古城牆、北魏鹿苑、大同天主堂、帝君廟、龍王廟、高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寧靜寺、宜寧縣城遺址、揚州窯石徑幢、魯班窯石窟、吳官屯石窟、代藩九王墳、羅家灣遺址、古城遺址、雲岡南梁遺址,法華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