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古墓遺址
⑴ 南越王墓有哪些文物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工程挖地基時,鐵鎬挖著了一塊石板,後經聞訊趕來的廣州市文管所考古隊員勘探,發現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四壁彩繪斑斕,一側的東耳室中,竟然整體地擺放著從未在廣州發現過的編鍾、編磬,一根有彩繪的漆木鍾架還在編鍾之上。旁邊則是排列有序的銅提筒等。西耳室內則塞滿器物,過道中,幾十個小銅鼎,捆綁成束的銅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著……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倫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後,趙倫代理南海郡尉職務,公元前204年,趙倫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說服趙倫向漢稱臣。趙倫接受了封贈,並在今越秀山上築「越王台」。趙倫於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孫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時,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兵叛漢。漢武帝派路博德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這座地處廣州越秀山旁的象崗山上的越王墓於8月25日正式開始發掘。這是一座鑿山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崗山的腹心深處。陵墓坐北朝南,採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達1000多件(套)。計有金、銀、銅、鐵、陶、玉等十餘種。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金印、玉器和禮器等。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只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定只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的只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後、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為引人注目。此次共發現金印3枚,分別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龜鈕「泰子」金印和龜鈕「右夫人璽」金印。其中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樣,是文物中的極品。
「文帝行璽」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看得出來,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過。
另一隻龜鈕「泰子」金印可能是趙昧父親的遺物。該印印台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字體公正,四周有邊欄,正中有一條豎界。
還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從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璽及其隨葬品的規格來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後。該印龜鈕長寬215厘米,通高15厘米。陰刻篆文「右夫人璽』四字。
除此之外,還有幾枚玉印,印面全為陰刻篆文。分別為「趙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鑿刻精工,布白勻稱。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餘件,包括作為葬工用的「金縷玉衣」,裝飾用的11組玉佩飾和玉具劍中的首、格、璲、珌劍飾共58件,作器具用的銅框鑲玉卮、銅框鑲玉蓋杯、玉角形杯、玉盒、銅承盤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種實用器物,還有禮儀用玉的壁等。
金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王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為墓主人置備的禮儀用璧有在棺室棺槨的頭廂內的大壁7塊,足廂中的玉璧2塊,西耳室中的玉璧6塊。作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於鋪墊屍體。
南越王墓共出土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漢墓發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員對這11套組玉佩進行復原組合後,發現其中最精美、最繁雜的是墓主的一套組玉佩和右夫人的兩套組玉佩。
墓主組玉佩由32件不同質地的飾件組成,以玉飾為主,計有雙鳳渦紋青玉璧、龍鳳渦紋玉璧、犀形玉磺、雙龍蒲紋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壺形玉飾、獸頭形玉飾各1件,玉珠5粒,玉套環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顆。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飾計有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金鉤玉龍、魯首銜壁、透雕鳳紋牌形飾、帶鉤。其中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和帶鉤令人嘆為觀止。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是一件雕鏤精細、布局新穎、構圖完整的藝術佳作。紋飾分為兩區,內區為一透雕游龍,前後兩爪都伸入外區,前爪托承一隻鳳鳥,後爪基部呈圓鼓形,顯得壯健有力。外區的鳳鳥婀娜多姿,回眸與龍對視。雕刻技法嫻熟,栩栩如生,是難得的珍品。
龍虎並體玉帶勾長188厘米,鉤體扁形,鉤部浮雕虎頭形,鉤尾雕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一圓環;虎亦伸爪抓圓環。龍虎軀體及圓環上都飾有勾連雲紋。整件器物構圖奇妙,雕琢精細,構思非常絕妙。
角形玉杯出於墓主人棺槨的頭箱內,由一塊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橢圓,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運用了圓雕鏤空、高浮雕、淺浮雕、線雕等四種技法雕出了四層紋飾。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轉,鏤空成離地的雲紋,環繞杯身的下部,雲紋上施刻束絲紋;接著由高浮雕修琢寬體的卷雲紋。杯口緣下方淺浮雕一隻夔龍,尖嘴,堅耳,額上的獨角像雲朵一樣飄出。實屬玉器中的絕品。
承盤高足玉杯高17厘米,共由青玉杯、玉杯托、銅托座、承盤、木墊5個部件組成。玉杯身、座分別由兩玉琢成,各鑽小孔,塞入竹丁連接杯身成圓筒形,有三區不同紋飾,平底。座足飾花瓣紋,下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一塊小木承墊。銅托座平置於銅承盤的口沿上為一扁鋼圈,嵌納三條金首銀身的龍,三龍張口各銜住杯托的一片花萼。最下為銅承盤。此器由5種不同質地的部件構成,組合奇巧。三龍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五色葯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套承盤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來承接雲表之露,以服食葯石而求長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青玉盒、銅框鑲玉益杯和一件玉卮,玉卮為極高貴的盛酒器,出現在殉人身旁,實在難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還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們形態各異,造型優美。有一個圓雕玉舞人,高35厘米,寬35厘米。舞姿曼妙生動,頭向右微偏,張口,做鶯歌燕舞之狀。這是出土的漢代玉舞人中首見得圓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隨葬器物不僅品種繁多,做工精絕,而且文化內涵也相當豐富,顯示出漢、越、楚、秦、齊、巴蜀、駱越、匈奴等文化與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一墓之中有如此多樣的文化遺物共存,在已發現的漢墓中相當罕見。
考古學家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大大小小共51件鼎,其中銅鼎有36件,鐵鼎1件,陶鼎14件,分別放置在西耳室,後藏室,東側室和外藏槨里。
出土的這些鼎中,有一件銅鼎屬楚式風格。此外,還有漢武鼎19件(其中五件為陶鼎,余為銅鼎),越式鼎31件(銅鼎17件,鐵鼎1件,陶鼎13件)。所謂漢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來區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⑵ 南越國宮署遺址的介紹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將趙陀割據嶺南版,建立南越國權,在都城番禺(今廣州)興建王宮御苑。南越國宮署遺址內不僅有南越宮苑,還有從秦、漢、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到民國共12朝的遺跡遺物。這些遺跡層層相疊,構成了一部記載廣州兩千多年發展的無字史書。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1分三期建成南越王宮博物館。2012年11月,南越國宮署遺址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遺產點之一,2015年完成申報世界遺產准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⑶ 想知道: 廣州市南越古墓在哪
廣州南越古墓博物館在廣州市解放北路867號,可以搭地鐵2號線到越秀公園站A出口下
⑷ 南越王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工程挖地基時,鐵鎬挖著了一塊石板,後經聞訊趕來的廣州市文管所考古隊員勘探,發現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四壁彩繪斑斕,一側的東耳室中,竟然整體地擺放著從未在廣州發現過的編鍾、編磬,一根有彩繪的漆木鍾架還在編鍾之上。旁邊則是排列有序的銅提筒等。西耳室內則塞滿器物,過道中,幾十個小銅鼎,捆綁成束的銅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著……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倫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後,趙倫代理南海郡尉職務,公元前204年,趙倫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說服趙倫向漢稱臣。趙倫接受了封贈,並在今越秀山上築「越王台」。趙倫於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孫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時,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兵叛漢。漢武帝派路博德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這座地處廣州越秀山旁的象崗山上的越王墓於8月25日正式開始發掘。這是一座鑿山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崗山的腹心深處。陵墓坐北朝南,採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達1000多件(套)。計有金、銀、銅、鐵、陶、玉等十餘種。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金印、玉器和禮器等。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只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定只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的只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後、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為引人注目。此次共發現金印3枚,分別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龜鈕「泰子」金印和龜鈕「右夫人璽」金印。其中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樣,是文物中的極品。
「文帝行璽」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看得出來,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過。
另一隻龜鈕「泰子」金印可能是趙昧父親的遺物。該印印台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字體公正,四周有邊欄,正中有一條豎界。
還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從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璽及其隨葬品的規格來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後。該印龜鈕長寬2.15厘米,通高15厘米。陰刻篆文「右夫人璽』四字。
除此之外,還有幾枚玉印,印面全為陰刻篆文。分別為「趙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鑿刻精工,布白勻稱。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餘件,包括作為葬工用的「金縷玉衣」,裝飾用的11組玉佩飾和玉具劍中的首、格、璲、珌劍飾共58件,作器具用的銅框鑲玉卮、銅框鑲玉蓋杯、玉角形杯、玉盒、銅承盤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種實用器物,還有禮儀用玉的壁等。
金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王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為墓主人置備的禮儀用璧有在棺室棺槨的頭廂內的大壁7塊,足廂中的玉璧2塊,西耳室中的玉璧6塊。作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於鋪墊屍體。
南越王墓共出土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漢墓發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員對這11套組玉佩進行復原組合後,發現其中最精美、最繁雜的是墓主的一套組玉佩和右夫人的兩套組玉佩。
墓主組玉佩由32件不同質地的飾件組成,以玉飾為主,計有雙鳳渦紋青玉璧、龍鳳渦紋玉璧、犀形玉磺、雙龍蒲紋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壺形玉飾、獸頭形玉飾各1件,玉珠5粒,玉套環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顆。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飾計有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金鉤玉龍、魯首銜壁、透雕鳳紋牌形飾、帶鉤。其中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和帶鉤令人嘆為觀止。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是一件雕鏤精細、布局新穎、構圖完整的藝術佳作。紋飾分為兩區,內區為一透雕游龍,前後兩爪都伸入外區,前爪托承一隻鳳鳥,後爪基部呈圓鼓形,顯得壯健有力。外區的鳳鳥婀娜多姿,回眸與龍對視。雕刻技法嫻熟,栩栩如生,是難得的珍品。
龍虎並體玉帶勾長18.8厘米,鉤體扁形,鉤部浮雕虎頭形,鉤尾雕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一圓環;虎亦伸爪抓圓環。龍虎軀體及圓環上都飾有勾連雲紋。整件器物構圖奇妙,雕琢精細,構思非常絕妙。
角形玉杯出於墓主人棺槨的頭箱內,由一塊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橢圓,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運用了圓雕鏤空、高浮雕、淺浮雕、線雕等四種技法雕出了四層紋飾。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轉,鏤空成離地的雲紋,環繞杯身的下部,雲紋上施刻束絲紋;接著由高浮雕修琢寬體的卷雲紋。杯口緣下方淺浮雕一隻夔龍,尖嘴,堅耳,額上的獨角像雲朵一樣飄出。實屬玉器中的絕品。
承盤高足玉杯高17厘米,共由青玉杯、玉杯托、銅托座、承盤、木墊5個部件組成。玉杯身、座分別由兩玉琢成,各鑽小孔,塞入竹丁連接杯身成圓筒形,有三區不同紋飾,平底。座足飾花瓣紋,下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一塊小木承墊。銅托座平置於銅承盤的口沿上為一扁鋼圈,嵌納三條金首銀身的龍,三龍張口各銜住杯托的一片花萼。最下為銅承盤。此器由5種不同質地的部件構成,組合奇巧。三龍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五色葯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套承盤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來承接雲表之露,以服食葯石而求長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青玉盒、銅框鑲玉益杯和一件玉卮,玉卮為極高貴的盛酒器,出現在殉人身旁,實在難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還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們形態各異,造型優美。有一個圓雕玉舞人,高3.5厘米,寬35厘米。舞姿曼妙生動,頭向右微偏,張口,做鶯歌燕舞之狀。這是出土的漢代玉舞人中首見得圓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隨葬器物不僅品種繁多,做工精絕,而且文化內涵也相當豐富,顯示出漢、越、楚、秦、齊、巴蜀、駱越、匈奴等文化與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一墓之中有如此多樣的文化遺物共存,在已發現的漢墓中相當罕見。
考古學家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大大小小共51件鼎,其中銅鼎有36件,鐵鼎1件,陶鼎14件,分別放置在西耳室,後藏室,東側室和外藏槨里。
出土的這些鼎中,有一件銅鼎屬楚式風格。此外,還有漢武鼎19件(其中五件為陶鼎,余為銅鼎),越式鼎31件(銅鼎17件,鐵鼎1件,陶鼎13件)。所謂漢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來區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⑸ 西漢南越王墓是誰的陵墓,出土了什麼
西漢南越王墓位來於我國廣源東省廣州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吞並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嶺南三郡的范圍,東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嶺,西達廣西西部,南瀕南海。
從趙佗最初稱王以後,南越國共傳5代王,歷時93年。開國之君趙佗僭稱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趙眜為趙佗次孫,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在《史記》中被稱為趙胡,僭稱文帝,第三代王趙嬰齊為趙眜之子,死後稱明王,皆築有陵墓。
趙眜的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
⑹ 西漢南越王墓的內容
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後四共7室,寬 12.5米,長10.85米。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鍾、石編鍾和提筒、鈁、錇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兩耳室是兵器、車、馬、甲胄、弓箭、五色葯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昧」玉印等。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豬、牛、羊三牲。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共千餘件(套),金印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金印。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⑺ 南越王陵的墓主是誰
在兩千多年前的嶺南地區,曾建立了一個南越王國。1983年在廣州的建築工地,發現了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雖然發現於基建工地,幸而保存完好,沒有遭到破壞。墓的形式獨特,兼有豎穴墓與崖洞墓的建造方法與特徵,不過從整體上看,應屬於崖洞墓系統。墓中出土的隨葬品異常豐富,共有金銀器、銅器、鐵器、玉器、陶器、漆器、玻璃器、絲織品等千餘件,其中不少是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美術價值。
南越國名義上是西漢的一個諸侯王國,實則僭越稱帝,可以說具有雙重性質。從南越王墓來看,形式和規模並沒有超出諸侯王墓的規格,可用以隨葬的部分金玉之器,如「文帝行璽」龍鈕金印、「帝印」玉印、特大玉璧等都是其他王陵所未見的。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南越王稱帝的物證;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此墓在某些方面已超出王陵的規格,可能在某些方面模仿了皇帝陵。西漢十一陵至今尚無一陵發掘,沒有可用於對比的資料。南越國一主趙佗長眠何處?至今還是一個謎。廣州市考古隊從50年代起就開始尋找南越王墓,可尋找的重點放在了廣州市遠郊地區。象崗二主趙目末墓和西村三主趙嬰齊墓的發現,說明南越王墓不在廣州遠郊,就在市區人們的眼皮底下。象崗是越秀山最西的1個小石崗,再往西就是聞名的芝蘭湖,再無山崗了,因此,趙佗墓應該往象崗以東的越秀山中去尋找。在越秀山附近就分布有比象崗還要高大的土石山崗,趙佗墓很可能深藏於此。趙佗墓葬所隱秘,被盜的可能性不大。趙佗在位67年,其時國力強盛,他的墓中一定藏有更多的珍寶。所以,趙佗墓一旦被發現,定會成為更大的考古發現。
⑻ 南越國遺址的出土文物
在南越國宮殿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萬歲」瓦當、雲紋瓦當、帶釘瓦、大型花紋磚、凹面磚等各類建築材料,大量帶「官」、「公」、「宮」、「居室」等內容的戳印瓦片,少量帶釉的繩紋瓦片;還有陶罐、盤、瓮等生活用品。
在已發掘范圍內共發現南越國井5口,其中一口井現存深14.3米,是中國秦漢考古發現最深的。御苑附近出土木簡的滲水井裡,專家從其沉積土中浮選出了不少珍貴的動植物遺存。光植物就有觀賞和食用兩大類,還有材用類(楝樹)、芳香類(山雞椒)、葯用類(紫蘇),其中冬瓜籽是我國現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實例,幾萬粒甜瓜籽是廣東地區首次發現的古代甜瓜遺存。滲井的淤泥中還有不少植物葉片,主要是木蘭科和榕樹這兩種至今為嶺南園林所廣為採用的園林植物。
2005年,在南越國宮殿遺址中出土南越木簡100餘枚,為南越王宮中的檔案文書。出土的一百餘枚南越木簡,內容經初步考察為南越王宮的紀實文書,如宮室管理、職官、地理、法律、風俗等等,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可說是「嶺南第一簡」。這批木簡或是當時廢棄後沖入井內積聚形成的,直接印證了發現的南越國宮殿與宮苑遺跡,還有明確的紀年,彰顯出南越國遺址的歷史真實性和對該遺跡定性定位的正確,也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補充。木簡中有好幾處栽培和管理棗的記載,說明兩千年前的廣州地區盛產大棗,但是廣州棗樹已經幾乎絕跡。
黃釉陶脊吻
2008年3月,遺址中出土南漢國宮殿使用的黃釉陶鴟吻,這件出土的鴟吻殘件全身刻魚鱗紋,背部刻羽翼,龍爪鳳尾,身下刻雲氣紋,頭部殘缺。但仍可以判斷它是一個瑞獸的建築構件,並且延續了唐代鴟吻的敦實風格,線條流暢。 高約一米,寬八十厘米左右,重量逾七十斤。 釉色均勻帶有光澤。這是目前廣東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釉陶雕塑鴟吻,比陳氏書院(陳家祠)屋頂上的石灣釉陶鴟吻要早950年,比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山西華嚴寺大殿琉璃鴟吻還要早近100年,可以說,它是廣東石灣釉陶雕塑鴟吻的鼻祖。」
⑼ 南越國宮殿遺址是屬南越王博物館的嗎
是的。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內展示南越王墓容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將綜合陳列大樓、古墓保護區、主體陳列大樓幾個不同序列的空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突出了遺址博物館的群體氣派,是嶺南現代建築的一個輝煌代表,曾獲得六項國內外建築大獎。博物館還設有楊永德伉儷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和不定期的臨時展覽。博物館現藏陶瓷枕多達400餘件,製作年代由唐迄民國,以宋、金為主,數量之多、品質之精、窯口之廣在國內同類收藏品中均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