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教會學校遺址
① 教會學校行政歸屬方面唯一的出路是什麼
教會學校在行政上,多歸屬於各宗教差會管理經營。此外在美國還有由各差會的幹事專與代表組成的託事部屬,託事部為差會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選聘校長、教授,批准經濟預算,並授權在華董事會經營學務。董事會主要由各差會在華傳教士組成,間有一二華人,也無實權。差會是西方教會特派宣傳與進行某種使命的一種臨時團體,一旦使命完成,便無繼續存在的理由。因此,教會學校在行政歸屬方面,尚沒有形成穩定的體制,其惟一的出路就是逐步脫離教會的管束,轉化為中國教育系統的一部分。這一點導致教會學校在管理和課程設置方面加強了中國化的因素,並且注重迎合中國現實的需求。
② 教會學校的擴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教會學校在華擴展的過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842年以前為嘗試性的初始階段,代表性的學校主要為前述的英華書院、馬禮遜學校及古特拉富夫人創辦的女塾,集中在澳門、香港及東南亞的馬六甲等地。1842年至1860年為第二個階段,這個時期的教會學校得到不平等條約制度的庇護,獲得較快的發展,分布范圍也擴展到開放的五個口岸城市;在辦學的規模和數量方面,天主教差會超過了新教。1860年至1900年為第三階段。由於《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不僅增開了十個通商口岸,並允許傳教士到內地自由傳教,這就使教會學校擴大到了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同時逐步地深入到內地城鄉各地,教會學校的數量和規模均有迅速的發展。在這一階段,教會學校的辦學手段及學校類型也趨於多樣化。由於廣泛地分布於城鄉各地,因而與中國各種社會階層及其文化、禮俗接觸更為頻繁;教會學校藉助條約制度所予的種種特權,積極干涉或介入中國各級地方的行政、訴訟及文化教育事務,從而也引起了與中國士民更為頻繁的糾紛或爭瑞,有的並導致尖銳的沖突。但這一時期的教會學校也出現了教學內容及課程逐步系統化、深化,初級學校為主的學校類型逐步向中等教育增擴的趨勢;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了少量高等教育性質的學校,在介紹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方面,發揮了頗為重要的作用。1901《辛丑條約》簽訂後,教會學校獲得了更多的發展便利,但由於經歷了19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人民頻繁激烈的反洋教風波及義和團運動的沉重打擊,教會學校開始轉向重點發展高等教育,以期培養少數高級知識人才作為代理人,實現其以華治華的戰略目標。而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為了更有效地吸收或感召中國學生,並能夠為中國士儒所認同,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在教學內容中也增加了一定比例的中國傳統知識。因此,1901年以後可視為教會學校的調整和深化階段。這一階段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之後。
③ 岳陽青少年教育學校有哪些
哈弗。清華。
④ 教會學校的辦學方式有什麼特點
教會學校的辦學方式,還注意採用中國原有的學校模式或名稱,以期迎合中國士版儒的心理。譬如:權書院及義學作為中國故有的學校稱謂,便被教會學校所沿用。據1868年第三期的《教會新報》統計:1866年天主教在華創辦的書院已達12所。基督教1905年時已在華創辦的大書院、書院也達12所。而《教會新報》1868年第一期統計的1866年耶穌教義學,在華總數也達19所。這類義學,實際與傳統教育中的蒙學、幼學性質相似;這類書院則相當於普通中學教育。
⑤ 19世紀90年代,主要的教會學校有哪些
到19世紀90年代,主要的教會學校如上海聖·約翰書院、蘇州博文書院、杭州育英書院、南京匯文書院等都開設了化學課。這些教會學校的畢業生,其中有些人擔任了清末學制改革後所辦初、高等學堂的化學教師。
⑥ 教會學校的宗旨是什麼
1890年,中華教育會會長美國傳教士狄考文曾對教會學校的宗旨做了認真的解釋:「真正內的基督教學容校,其作用並不在於單純地教授宗教,從而使學生受洗入教。他們看得更遠。他們要進一步給學生們訓練」,使之「成為社會上及在教會中有勢力的人物,成為一般人民之導師和領袖」。在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時,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便致函羅斯福總統,強調指出:「如果美國早在15年前就做到把中國學生之潮流引到美國來,並使這個潮流不斷壯大,那麼,我們今天就一定能夠通過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們,來對中國的發展進行一種最令人滿意的又最為巧妙的控制」。
⑦ 岳陽有叛逆孩子教育學校嗎
有的
⑧ 教會學校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19世紀60年代以後,教會學校的數量增長很快。據不完全統計:耶穌會在江蘇和安徽內兩省的學校,1878年至容1879年有345所男校、213所女校,學生人數分別為6222名和2791名,而90年代末期,學生人數已達1.6萬多名。另據1868年的《教會新報》第一期刊記;1866年耶穌會在華的義學及學堂數總共為53所,學生人數為946人;而1905年出版的《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刊記的耶穌會在華所立學校(不包括初等蒙學堂)總數,已達287所,學生人數約為14531人。這些數據因史料來源不同差別大,但學校及學生數量增加幅度很大,卻是一致認同的事實。再以基督教教會學校為例,據1922年第五卷四期《新教育》統計:基督教教會學校1876年全國在校生約為4909人,到1889年增到16836人,13年中增加人數近3倍;而至1906年,人數又達到57683人,17年中人數增加又達3倍有餘。再據《中國教會年鑒》統計:1912年基督教會學校學生人數已達138937人,這同1876年相比,36年間,學生人數增長了28.3倍。可見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確為教會學校發展的全盛時期。
⑨ 中國最早的教會學校是哪裡中國最早的教會女校是哪裡
教會建立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很多的。1844年英國傳教士愛爾德賽(A1dersay)在寧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國本土上的第一所女校。
資料之一: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力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在最後協定書上簽字,簽下了將中華民族推入苦難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等款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白銀,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還清,以海關、常關及鹽政各進款作抵押,按照條約所列辦法及匯率,摺合各國貨幣償付,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庚子賠款,超過以前所有賠款之總和,至此,中國財政、經濟全面破產。近代中國向帝國主義國家總共支付的戰爭「賠款」為16億多兩白銀。在所有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中,日本掠奪中國的財產最多。
1901年簽定的《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白宮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賠款」在中國興學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在明恩溥等人推動之下,羅斯福總統向國會提出贊助中國教育的諮文,1908年5月25日由國會通過。
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為了開展派遣留美學生工作,清朝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開設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4年改名為「清華大學」。
我們不要否認基督教隨著帝國主義時期的進入,這是歷史沒有辦法去塗抹!但是我們要懂得,部分的傳教士不能代表整個信仰的至高無上和拯救的影響!辦學、通商!販賣鴉片的東印度公司怎麼關閉的,難道是中國人大炮打關閉的嗎?那是來華基督教傳教士聯合英國政府中的官員抗議關閉的!
總之,基督教在中國會大面積的復興!我在烏魯木齊!這里是伊斯蘭教的勢力范圍,但是基督教信徒很多很多!希望這里是基督教傳回耶路撒冷的一條道路!
⑩ 近代第一所教會學校是哪所
186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狄考文和妻子狄邦就烈從美國輾轉來到登州(今蓬萊),從一個只有6個孩童專的蒙養學堂做起屬,經過小學、中學,最終發展到高等學堂——登州文會館,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教會大學,狄考文本人被譽為「十九世紀後期最有影響的傳教士教育家」。
狄考文曾於1881年在《振興學校論》一書和《上譯署擬請創設總學堂議》中以「下變民風,上培國脈」為題,闡述振興教育的重要性,被學界認為是在中國倡辦新式學堂最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