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剎遺址
⑴ 新疆喀什有哪些被評為世界遺產
喀什噶爾古城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喀什噶爾古城,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疏勒國都改稱「盤橐城」,前身即西漢時疏勒城。據近年來史學界考證,盤橐遺址就是今喀什市東南郊的艾斯克薩古城,位於克孜勒河與吐曼河交界的高埠之上,從地理位置上看,這種推測極有可能,不過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疏勒國……王治疏勒城…有市列」(《漢書·西域傳》),這是2100餘年前張騫對喀什古城的最早文字記錄。疏勒城(今喀什市)的形成無疑還要提前一二百年。
主要景點
莫爾佛塔
位於喀什市東郊20餘公里古瑪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沙丘上,其南面隔恰克瑪克河古河道與幾公里外的漢諾依古城相忘望。這是我國西域古疏勒國都附近一處著名的佛寺遺址,是唐朝中晚期的建築物。2001年莫爾佛塔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艾提尕爾清真寺
始建於公元1442年,坐落在景區中心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約合16820平方米,佔地面積25.22畝,是中亞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妃故園
阿帕霍加墓,座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佔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維吾爾式古陵墓建築。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橐城
艾斯克薩古城,「艾斯克薩」維吾爾語為「破城子」之意。地處喀什市帕依納甫路東側,1954年,考古學家武伯綸曾來此考察,從種種跡象看,艾斯克薩古堡是公元74年-91年的17年間,班超曾經駐守過的疏勒國盤橐城。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喀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福樂智慧園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座落在喀什市南郊,佔地965平方米,1987年重修,1988年重新開放。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徠寧城
公元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了「大小霍加之亂」,統一了整個新疆。不久,喀什駐扎辦事大臣永貴上書朝廷,請求另築一座新城,作為朝廷駐喀官署。乾隆準奏。並於1762年4月動工,到8月底,新城即告建成。新城築就的第9年,即1771年,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為新城定名為「徠寧城」,取安撫邊疆各民族、百姓安居樂業之意。新疆解放後到今日,徠寧城一直是公安、武警的駐扎工作之地。是喀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高台民居
維吾爾語的本名叫「闊孜其亞貝希巷」,意為「高崖上的土陶」。因此地土陶作坊多,才得下這個稱謂。高台民居現有居民640多戶4000多人,均為維吾爾族。高台佔地86畝,內有40多條小巷,其中16條是死胡同。
烏帕爾新石器文化遺址
1972年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烏帕爾一帶連續發現的阿克塔拉、溫古洛克、庫魯克塔拉、德沃勒克4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統一被稱為「烏帕爾新石器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我國最西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表明六、七千年前喀什噶爾綠洲上的原始人類與我國黃河流域存在著某種淵源。
漢諾依古城遺址
位於喀什市東北28公里處,地處伯什克然木鄉境內,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較早、發展歷史最長的一處古文化遺址。起始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000年),下至清朝中期,鼎盛於唐、宋時代(公元7世紀-13世紀)。1957年4月被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仙洞
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部10餘公里處的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腰間。據時間推斷,喀什三仙洞窟中的壁畫與塑像最早開鑿年代約在2世紀中晚期,其下限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⑵ 新疆有哪些遺跡
克孜爾
)
位於
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
。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
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
)
位於
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
。
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
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其其
遺址。(即
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
。
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
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
。
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
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
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
70餘尊及1尊立佛。
約特干遺址。位於今
巴格其鎮艾
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
、
、古文書、
等。
熱瓦克
遺址。位於今
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
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
及壁畫。是著名的
遺址,以一組以
為中心的
建築為主。
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
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
建築圖案一致。
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
裝飾物、
碎塊等。
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
像、陶片等。
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
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
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
、泥
、
及古
文文書木犢、
木板殘片。
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巴拉
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
碎片、絲綢、漢文及婆
文木簡等物。
達
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
板等。
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
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
位於今
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
、
的
。
⑶ 喀什地區在什麼地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喀什地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區。全區共轄1個縣級市、內10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容積16.2萬平方千米;2018年總人口463.38萬。
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地區,新疆西南部。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北與柯坪縣、阿瓦提縣相連,西北與阿圖什市、烏恰縣和阿克陶縣相連,東南與皮山縣相連,西部與塔吉克相連,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
(3)喀什剎遺址擴展閱讀:
喀什地區氣候:
喀什地區處在中亞腹部,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屬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帶。境內四季分明,光照長,氣溫年和日變化大,降水很少,蒸發旺盛。夏季炎熱,但酷暑期短;冬無嚴寒,但低溫期長;春夏多大風、沙暴、浮塵天氣。
喀什地區各河系的源頭位於冰川、山區積雪帶,隨著山區不同季節水分的融化而使各河的年內枯洪變化明顯。全地區有葉爾羌河流域和喀什噶爾河流域,大小河流10條,其中較大河流有葉爾羌、提孜那甫、克孜勒、蓋孜、庫山5條。
⑷ 喀什剎車縣城多少人
喀什莎車縣。常多少人他是嘻哈車縣城的話我也不是那麼清楚,我因為我那也沒有去過剎車,這個地方肯定是個好地方,但是我那絕對是沒有去過的,所以我家也不是那麼的了解。
⑸ 喀什的歷史,古稱都有什麼啊
喀什全稱「喀什噶爾」,意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000餘年。在秦末漢初,喀什為西域三十六國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伽師縣一帶)、蒲犁(今塔什庫爾干)、莎車、依耐(今英吉沙)、子合(今葉城)、西夜(今莎車城南)等諸國地。
當時,這些地方屬於匈奴的僮僕都尉管轄,與中原地區有商旅往來。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漢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喀什與中原的聯系。公元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置西域都護府,喀什作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國版圖。公元74年,東漢名將班超出任西域都護,這里是大本營,駐守長達17年。唐太宗以後,這里為唐朝政府的重要軍事據點,當時的安西四鎮之一即為喀什噶爾。這里曾留下唐僧西天取經的腳印。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管轄。喀喇汗王朝時期,曾以喀什噶爾為首府。元代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明代,喀什為西域四大回城之一。直到15世紀海路開通之前,喀什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一直是中外商人雲集的國際商埠。清乾隆時期,這里一度是清政府「總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爾參贊大臣駐地,清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設置了喀什噶爾道,共轄有疏勒、莎車兩個府和英吉沙爾直隸廳、蒲犁分防廳、和闐直隸州。民國年間,先後在此設立第三(喀什)和第十(莎車)行政區。新中國成立後,曾是南疆區黨委、南疆行署和喀什地委、喀什行署駐地,以後莎車專區並入喀什行政區至今。
喀什是祖國的西大門,自古就是軍事戰略要地。周邊與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印度五國接壤,有紅其拉甫、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卡拉蘇四個口岸對外開放。隨著1999年南疆鐵路庫爾勒至喀什段貫通、2004年喀什航空口岸開放和喀什至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通航,喀什結束了遙遠封閉的歷史,一躍成為我國進入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國際大道道、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戰略地位更顯突出。
喀什各種資源開發極富潛力。光熱水土條件得天獨厚。年均地表徑流量可達117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達50億立方米。現有耕地600萬畝,後備耕地資源1500萬畝,農業開發潛力巨大。這里光照充足,無霜期220天左右、年有效積溫可達4200℃,晝夜溫差大,非常適於糧、棉、瓜、果和其它經濟作物生長。喀什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是礦產資源的富集區,有金、銅、鋁、鋅、鎳、釩、鈦、水晶、雲母等30多種礦產。石膏儲量居全國前茅,蛇紋岩儲量居全國第三位。石油、天然氣、玉石等礦藏儲量豐富。
喀什的古老人文景觀和獨特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聞名遐邇的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班超紀念公園、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葉爾羌汗國遺址、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高台民居、莫爾佛塔、唐王城、石頭城等歷史遺址,是追尋西域歷史文化變遷的好去處。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格里峰和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以及原始胡楊林等多種自然景觀和原始風光,大漠、綠洲、冰河、雪嶺、原始森林在這些都可以領略到。喀什正在與北京中坤集團聯合投巨資打造黃金旅遊線路,使獨特的西域風情盡觀世人面前。
解放以來,喀什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光輝歷程,同全國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2003年生產總值完成105.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50.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2元。糧食區內平衡、自給有餘。棉花具備了600萬擔的年生產能力,是全國最大的地區級商品棉基地。杏子、核桃,石榴、巴旦木、酸梅、開心果等優質特色干鮮果品形成了250萬畝的規模,果品年產量50萬噸,是有名的「瓜果之鄉」。農區畜牧業優勢明顯,牲畜飼養量近1300萬頭(只),約佔全疆的六分之一,年產肉量可達20萬噸以上。工業從無到有,已形成紡織、煤炭、電力、農機、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建材、化工、造紙、塑料加工等10多個初具規模的門類。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初步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路,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欣欣向榮,科技教育發展迅速,現有各類學校1522所。在校學生達83萬人,廣播和電視人口的覆蓋率分別達到95.4%、94.l%。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是全國群眾性體育運動先進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現有各級各類醫院215個。基本形成了地縣鄉三級群眾文化網路。
以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民族團結、軍民團結、兵地團結不斷加強,各民族間形成了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良好關系,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受到孤立和打擊,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在新世紀新階段,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黨中央又專門對新疆的發展與穩定作出戰略部署,並從各個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對於佔全疆人口六分之一、農民的四分之一的喀什而言,實觀經濟的騰飛,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喀什提出了緊緊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點戰略機遇期,打開西出東進的大通道,充分發揮周邊鄰多國的區位優勢和集群口岸優勢,加快建立「兩個基地一個中心」(東聯西出的商品加工基地,西進東銷的商品集散基地和商貿旅遊購物中心),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把喀什打造成為中亞經濟圈的核心區。到2020年力爭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前十年力爭經濟年均增長12%。第一步是到2007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7億元,年均增長12%,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年均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40億元,年均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64億元,年均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使人民生活改善更加顯著。
宏偉目標催人奮進。為實現既定奮斗目標,我區確定了調強一產,調大二產,調快三產的發展方針,提出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堅持抓好糧食、棉花、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和富餘勞動力轉移六項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電力、棉紡、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礦產、輕工業和面向周邊國家的服裝類、小家電、日用百貨等組裝工業的發展,努力實現由農業統領經濟向工業統領經濟的格局轉變;舉全區之力促喀什市、疏勒縣、疏附縣「一市兩縣」區域經濟的崛起。加快輕工、服裝、紡織工業園區、能源材料工業園區、石化工業園區、旅遊及文化產品開發園區、農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開發園區的建設,構築5000平方公里、120萬人口的大喀什市城市圈,發揮對全區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引進大的企業集團來促進大經貿、大旅遊格局的形成,促進三產快速發展,使喀什成為帶動南疆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未來的征程中,喀什地區各族人民將進一步加強團結,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保持穩定,創造繁榮、穩定、富裕、文明的新喀什,使西部明珠重放異彩!
喀什是一片待開發的寶地,蘊藏著無限商機,我們將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提供各方面的優惠政策,熱忱歡迎有識之士來此投資興業。我們相信,容綜合性、資詢性和資料性於一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發展大典·喀什篇》的面世,必將對喀什東聯西出、招商引資產生積極影響,為讓世界了解喀什、讓喀什走向世界發揮其功用。
⑹ 喀什古城在哪
喀什古城地理位置在新疆喀什市
喀什噶爾古城,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疏勒國都改稱「盤橐城」,前身即西漢時疏勒城。據近年來史學界考證,盤橐遺址就是今喀什市東南郊的艾斯克薩古城,位於克孜勒河與吐曼河交界的高埠之上,從地理位置上看,這種推測極有可能,不過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疏勒國……王治疏勒城…有市列」(《漢書·西域傳》),這是2100餘年前張騫對喀什古城的最早文字記錄。疏勒城(今喀什市)的形成無疑還要提前一二百年。至於此城的方位面積,目前尚無可考。
1主要景點
編輯
莫爾佛塔
位於喀什市東郊20餘公里古瑪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沙丘上,其南面隔恰克瑪克河古河道與幾公里外的漢諾依古城相忘望。這是我國西域古疏勒國都附近一處著名的佛寺遺址,是唐朝中晚期的建築物。2001年莫爾佛塔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艾提尕爾清真寺
始建於公元1442年,坐落在景區中心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約合16820平方米,佔地面積25.22畝,是中亞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妃故園
阿帕霍加墓,座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佔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維吾爾式古陵墓建築。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橐城
艾斯克薩古城,「艾斯克薩」維吾爾語為「破城子」之意。地處喀什市帕依納甫路東側,1954年,考古學家武伯綸曾來此考察,從種種跡象看,艾斯克薩古堡是公元74年-91年的17年間,班超曾經駐守過的疏勒國盤橐城。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喀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福樂智慧園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座落在喀什市南郊,佔地965平方米,1987年重修,1988年重新開放。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徠寧城
公元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了「大小霍加之亂」,統一了整個新疆。不久,喀什駐扎辦事大臣永貴上書朝廷,請求另築一座新城,作為朝廷駐喀官署。乾隆準奏。並於1762年4月動工,到8月底,新城即告建成。新城築就的第9年,即1771年,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為新城定名為「徠寧城」,取安撫邊疆各民族、百姓安居樂業之意。新疆解放後到今日,徠寧城一直是公安、武警的駐扎工作之地。是喀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高台民居
維吾爾語的本名叫「闊孜其亞貝希巷」,意為「高崖上的土陶」。因此地土陶作坊多,才得下這個稱謂。高台民居現有居民640多戶4000多人,均為維吾爾族。高台佔地86畝,內有40多條小巷,其中16條是死胡同。
烏帕爾新石器文化遺址
1972年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烏帕爾一帶連續發現的阿克塔拉、溫古洛克、庫魯克塔拉、德沃勒克4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統一被稱為「烏帕爾新石器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我國最西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表明六、七千年前喀什噶爾綠洲上的原始人類與我國黃河流域存在著某種淵源。
漢諾依古城遺址
位於喀什市東北28公里處,地處伯什克然木鄉境內,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較早、發展歷史最長的一處古文化遺址。起始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000年),下至清朝中期,鼎盛於唐、宋時代(公元7世紀-13世紀)。1957年4月被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仙洞
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部10餘公里處的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腰間。據時間推斷,喀什三仙洞窟中的壁畫與塑像最早開鑿年代約在2世紀中晚期,其下限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雲木拉克夏宮
原為雲木拉克夏澇壩,是歷史上清朝駐軍指揮機構的供水水源地,軍官指揮部在清朝後期已被市民在原址上修建了住宅,曾一度是喀什舊城最大的澇壩,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周邊居民提供用水需求,是喀什噶爾古城居民千年來的生活見證。
俄國領事館
1890年前後,沙俄在喀什噶爾完全站穩了腳跟,即於1893年春,在城西的色滿庄,也就是今日的色滿賓館處,興建正規的領事館。新領事館佔地1.5萬平方米,合22.5畝,所有房屋全部按俄式風格建成,全部平房,厚鐵皮尖拱蓋頂,屋頂塗以墨綠色油漆,並留有大孔通風氣門,屋內地面由厚木板鋪就,牆身厚實堅固,四壁有玻璃大窗;冬季取暖用外包銅皮的高大茅爐,領事館造型別致,顯得豪華氣派。其建築樣式,對喀什以後的街區建築有極大影響,效而仿之,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喀什街道上,俄式建築十分醒目。
英國領事館
1908年8月25日,英國駐喀什噶爾總領事館正式成立。首任英國駐喀什噶爾總領事叫叔德華,當時領事館辦公地點在今地區汽車配件公司一帶,租用的是民房。直至四年後的1912年,英國在今其尼瓦克賓館院內興建正規領事館。為了要超過沙俄,佔地達50畝,是俄領事館的兩倍多。這座英領館,由瑞典駐喀傳教團的誼格伯克設計,前後施工5年,至1917年底才全部竣工。
瑞典基督教代辦處
位於景區內今武裝部駐地,佔地約40畝,內設教堂與兩幢瑞典式平房,教堂毀於1934年的喀什戰亂,兩幢平房至今保留,全磚結構。
耿公祠
左宗棠率大軍入疆,前線總指揮劉錦棠將阿古柏侵略軍趕出新疆,將大營扎在喀什噶爾後,由他主持,在喀什噶爾老城最高處,修建了一座頗為壯觀的耿公祠,祠堂下面即是「九龍泉」。
布拉克貝希泉
維吾爾語「泉邊」,位於景區東北部的一處泉景,因有九股泉眼,漢族群眾稱其為「九龍泉」。清代至解放初期,九龍泉還被人稱作「耿公泉」,泉邊舊有的一座佛寺也被稱為「耿公祠」,這是為紀念東漢名將耿公而附會出的地名。[1]
2地理環境
編輯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心,南至人民路,北至色滿路、亞瓦格路,西至雲木拉克夏路,東至吐曼河觀光帶。喀什噶爾古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風情獨特,素有「不到喀什游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游不算到喀什」的美譽。
⑺ 喀什老城的簡介
喀什噶爾的靈魂在喀什老城,它代表了這個城市古老的過去,平靜的現在,如果幸運,它必將代表未來。 喀什古城,原稱疏勒,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見於我國西漢時張騫所記載的古疏勒。古疏勒城位於今天喀什市內南邊盤橐城所在地,也叫艾斯克賽爾古城;唐朝時曾設疏勒鎮,但是,故址在今天的喀什市東20多公里處的汗偌依古城,有莫爾佛塔為證。恰薩和亞瓦格所在地的喀什古城應是喀喇汗王朝王都的遺址,據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走進老街巷,在約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圍里,2.3萬居民聚居疊住,兩三百條巷道交錯密織。
⑻ 喀什春秋戰國遺址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賽溝中,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至2400年。
遺址分采礦和冶煉兩部分。采礦遺址,已經發現10餘處豎井洞口,冶煉遺址,僅存一段長20米,寬1.5米,厚0.5米的爐渣堆積,堆積層中含礦石、爐渣、獸骨、碎陶片。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采、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現有露天採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采礦區已發現十餘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現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於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新疆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遺址分采礦和冶煉兩部分。
采礦遺址,已經發現10餘處豎井洞口,洞口5米見方。多已坍毀。其中,半山腰一處豎井深達20餘米,寬約5米,礦井內遺跡遺物隨處可尋。礦壁陡峭,礦壁兩側支撐層層水平方向原木,兩端楔入礦壁。不少撐木已塌折,與礦石石器和泥土混雜在一起,形成厚達4-6米的堆積。從地面看,豎井可能是互通的猶如網路狀似的坑道。
冶煉遺址,位於豎井不遠的溝谷中,因被山洪沖刷,僅存一段長20米,寬1.5米,厚0.5米的爐渣堆積,堆積層中含礦石、爐渣、獸骨、碎陶片以及經過粗煉的呈圓龜形的白冰銅錠,銅錠含銅量高達百分之六十,是一處品位很高的富礦。從釉質多孔的爐渣孔殘留的木炭看,當時,冶煉是用木炭作為燃料。
在豎井和洞口周圍有大量的石器,其形狀均呈圓形和扁圓形大石錘,一頭圓鈍,一頭尖銳,石錘一端大都鑿有縱橫凹槽,以便繩索捆綁,是一種平衡和提升工具。
香保保古墓群位於塔什庫爾干塔克自治縣城北約3公里處。為春秋戰國時代羌人或塞克族的墓葬。有土葬和火葬兩種。
⑼ 新疆的古遺址都有哪些
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石窟。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庫車縣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礫石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其其克里克遺址。(即玄奘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驛站。
可汗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阿圖什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佛塔。
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喀什地區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佛像70餘尊及1尊立佛。
約特干遺址。位於今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陶器、銅器、古文書、古錢幣等。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今洛浦縣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畫。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遺址,以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為主。
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尼雅遺址建築圖案一致。
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泥塑裝飾物、木雕碎塊等。
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泥塑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書木犢、彩繪木板殘片。斯坦因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巴拉瓦斯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陶器碎片、絲綢、漢文及婆羅米文木簡等物。
達拉布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彩繪板等。
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羅米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位於今民豐縣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