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農業文明遺址

農業文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2 05:03:25

❶ 我國的農耕文明的傳說和遺址案例有哪些

我國的農耕文明可以從新石器初期開始追溯。傳說神農氏見一隻大鳥口銜內一串金光燦燦容的穗子而開始播種,並製作農具教會人們耕作,從此我國的農耕文明得以產生。

據考古發現,河北省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年前的碳化粟米粒,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發現了1萬年前的稻米遺存。可見我國的種植業在那時就已經開始了。

❷ 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名稱有哪些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2、廣東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❸ 中國什麼時候進入農業文明時期

此階段主要是指現代印刷術發明前的一段時間,即從奴隸社會內到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容時期。

早期信息組織的形式起源於兩河流域檔案庫及檔案目錄,其活動可追溯到人類早期系統的文字記錄—檔案文獻的生產、積累與利用、農業文明時期信息組織工作的主要活動是書目工作,這是一種對現有著述或文獻特徵進行識別、選擇、著錄與排序的系列工作。

(3)農業文明遺址擴展閱讀:

農業文明主要特點

⑴ 以手工編纂書目的信息組織形式為主流。

⑵ 信息組織活動以個人或統治集團個體勞動為主。雖然偶爾也存在簡單的協作關系,但未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專門機構。

⑶ 信息組織著眼於文獻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管理一定范圍內的文獻,並非著眼於文獻檢索與利用。

⑷ 信息組織的主要對象是圖書和檔案文獻。

⑸ 信息排序多採用分門別類的方式,國外偶爾採用主題方式揭示和排序。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及分類揭示與排序的手段對後來信息組織的影響十分深刻。

❹ 我國北方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址是

位於今陝西西安的半坡村的是半坡遺址.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內黃河流域)的容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木製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裡,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製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
故選A.

❺ 最能體現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文化成就遺址的是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發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黃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龍山文化)。
半坡文化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由打制石器轉向磨製石器;
二、 由採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現;
仰韶文化
仰韶村處於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遺址有大量石斧、骨鋤的發現,表明當時農業的發達。另外還在墓室中發現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說明粟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1928年被發現。
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等,另外還要蚌鐮和挖土用的雙齒木耒。他們飼養豬、狗、牛、羊、雞、馬等。
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黑陶製品質地精細,造型優美,用陶輪加工並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准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無論是彩陶文化,還是黑陶文化,都應該是發源於中國本土,與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沒發現有什麼繼承關系。
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還出現了青銅器,它表明龍山文化開始向青銅文化(夏商文化)過渡。這一時期的精緻陶器也與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名叫後岡的地方,發現一個古文化遺址,成「三疊層」形式。它的上層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即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認為這裡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❻ <中國古代史>中國原始農耕文化遺址有哪些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又有哪些

西安半坡遺址
西安藍田人遺址
四川資陽人遺址
沈陽新樂遺址
河姆渡遺址
龍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址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夏家店遺址

(下層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層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中國北方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發掘年代:1960年
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地,為探尋中國北方青銅文明提供了重要資料。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鬲:炊器(右上,高37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短劍:兵器(中,長33.6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鼎:炊器(左下,高13.7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東下馮遺址

(公元前19OO年~公元前1500年)
夏商時期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
發掘年代:1974年
為了解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內涵以及探索夏文化都有積極的意義。
石磐:樂器(上,長68厘米)
青銅爵:酒器(下,高12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二里頭遺址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夏代晚期城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
發掘年代:1959年至今
二里頭文化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晚期都城。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裝飾品(左上,高14.4厘米)
鴨形陶壺:水器或酒器(左下,高10厘米)
青銅爵:酒器(右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圓山遺址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位於台灣省台北市。
發掘年代:1953年
為了解台灣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人獸形玉玦:裝飾品(上)
右肩石斧:工具(中)
陶罐及殘口沿:盛器(下,最大者高14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東灣仔北遺址

(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5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位於香港馬灣島。
發掘年代:1997年
為了解香港地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陶器座:炊器(上,高18.2厘米)
長頸圈足陶壺:食器或水器(下,高26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石峽遺址

(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廣東省曲江縣。
發掘年代:1973年。
為探索中國嶺南地區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玉玦:裝飾品(上,直徑6.3厘米)
玉玦:裝飾品(中,直徑8.8厘米)
玉琮:禮器(下,長14.1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卡若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
發掘年代:1978~1979年
卡若文化命名地,西藏高原新石器聚落遺址的首次發掘。
12號房址:(背景,長54O厘米)
雙體獸形陶罐:食器或水器(中,長32厘米)
大理石和粘土岩制項飾:裝飾品(背景右,長5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齊家坪遺址

(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發現年代:1924年
齊家文化命名地,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紋彩繪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紋彩陶雙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王城崗遺址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縣。
發掘年代:1975年
對研究中國龍山時代的城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陶鬶形器:水器或酒器(上,高16厘米)
陶杯:水器或酒器(左下,高8厘米)
陶豆:食器(右下,高12.6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陶寺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山西省襄汾縣。
發掘年代:1975年至今
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有重要意義。
彩繪龍紋陶盤:水器(上,口徑37厘米,高8.8厘米)
陶異形器:具體用途不明(下,高83.6厘米)
玉琮:禮器(背景,邊長7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石家河遺址群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湖北省天門市。
發掘年代:1954年至今
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彩陶高足壺:食器(上,高16.1厘米)
玉人頭像:禮器或裝飾品(下,高3.7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良渚文化遺址群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浙江省餘杭縣。
發掘年代:1936年至今
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玉琮,禮器(上,高4.5厘米)
玉琮:禮器(下,高10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城子崖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
發掘年代:1931年
龍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黑陶罍:食器或禮器(下)
2006-7-22 14:22 candy
牛河梁遺址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
發掘年代:1983年至今
揭示了紅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玉豬龍;禮器(右上,高14厘米)
彩色女神頭像:(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柳灣墓地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氏族墓地,位於青海省樂都縣。
發掘年代:1974年~1979年
揭示了當地居民的墓葬形態,對研究甘青地區各原始文化的內涵、序列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彩陶帶嘴陶壺:水器(上,高25厘米)
彩陶人像陶壺:水器(下,高3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馬家窯遺址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
發掘年代:1924年
馬家窯文化命名地,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
彩陶尖底瓶:水器(上,高26厘米)
彩陶豆:食器(下,高16.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崧澤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縣。
發掘年代:196O年
崧澤文化命名地,為研究太湖地區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豬首形陶匜:水器(中右,高6.7厘米)
黑陶壺:水器或酒器(中左,高19.5厘米)
魚鳥形玉璜:裝飾品(上、下,長6.6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屈家嶺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湖北省京山縣。
發掘年代:1954年~1989年
屈家嶺文化命名地,對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帶蓋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
鏤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
陶紡輪:紡織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徑3.5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城頭山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
位於湖南省澧縣。
發掘年代:1991年
為深索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形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黑陶壺:酒器或水器(上,高15.5厘米)
彩陶杯:酒器或水器(下,口徑10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大溪遺址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重慶市巫山縣。
發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發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單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高8.5厘米)
參考資料: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❼ 長江流域農耕生活的文化遺址是什麼

答案B
考察對原始人類居住地區的記憶.在以上的選項中生活在長江流域的只有河姆渡人,故選擇B

❽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遺址分布非常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於長回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答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以及位於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東北,揭示了距今約7000年的南方濕潤炎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過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農業方面最重要的發明,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人以農業為主,還兼有飼養等其他行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生產力大大進步了;陶器不僅是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現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這一時期,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築了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

❾ 我國南方一處重要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是什麼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遺址分布非常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於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黃河內流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容遺址以及位於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東北,揭示了距今約7000年的南方濕潤炎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所以你問的應該是河姆渡遺址

❿ 中國農耕文明起源

中國農耕文明起源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 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以此,人們的活動便以「男耕女織」為中心,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如前方所述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

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

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10)農業文明遺址擴展閱讀:

農耕文明的特點:

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相對的海洋文明而講,就是清代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栗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以及與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農耕文化

網路-農耕文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