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⑴ 原田淑人的上京龍泉府遺址調查
九·一八事變後,「東亞考古學會」的活動擴大到東北其他地方,先後調查了赤峰紅山後遺內址、渤海上京龍泉容府遺址及元上都遺址。後兩處遺址皆由原田淑人主持。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寧安縣內,為古渤海國首都的土城遺址。1933年、1934年,原田帶隊對這一遺址進行了調查,兩次調查共發掘宮殿址6處、寺廟殿堂址1處、門址2處、陵墓1座,清理了禁苑的兩處亭榭址、1處殿址及外城牆垣。還對遺址群中俗稱「三靈屯」遺址的墓頂蓋石暴露在地表之上的渤海國大型石室墓「三陵墓」進行了簡單的清理發掘。最終調查報告以原田淑人及其學生駒井和愛合撰的形式和題名《東京城》,於1939年作為東方考古學叢刊第五冊出版。由於古渤海國首都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缺乏,因而這一調查報告變得十分重要,至今仍為古渤海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之一。
⑵ 古代的「上京和會寧」分別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1、古代上京有以下幾個地方:
一、渤海上京龍泉府,渤海以王都忽汗城為上京龍泉府。故址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
二、遼上京臨潢府,契丹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為上京臨潢府。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
三、金上京會寧府,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師會寧府為上京,故址在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
會寧是指金上京會寧府,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城南2公里。
2、上京簡介:
一、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渤海鎮內,是唐代渤海國的都城遺址,年代約為689—926年。上京城是渤海國五京之一,因位置偏北,故稱上京。該遺址北距寧安城40公里,距東京城火車站僅4公里。是牡丹江去鏡泊湖的必經之路。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建有上京博物館進行管理。
二、金上京南北二城現有北城北垣1門,東垣1門,西垣1門,腰垣2門,南城南垣2門,除腰垣東側門址處,均帶有瓮城遺跡。這些瓮門多為轉角形,是為了增強城門正面防禦力量的重要設施。
三、遼上京,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918年(神冊三年)開始興築,初名皇都,926年(天顯元年)擴建,938年(天顯十三年)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⑶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文物遺存
上京城的建制和規模完全仿照唐都長安城,分為內城、外城和宮城三部分。全城平面呈長方形,外城周長為17.5公里,城外有壕溝。城門四面共辟有10座城門,城內街道縱橫交叉,將全城劃分為許多規整的長方形區域,其間設居民區。內城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宮城位於內城的中央,宮殿區在宮城的中央,現存有五處宮殿基址。宮城東側為禁苑遺址,其南部還有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池塘。北面為宮城,南面為外廓城。宮城為長方形,四面宮牆均為石砌,各有一門。宮城前部為官衙,後部為王宮。宮城內部被南北向牆分隔為東、中、西三區,各區內部又以縱橫牆垣分成若幹部分或院落。各院落都有宮殿房屋遺址。
宮城的東側有禁苑遺址,其南有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池塘,北側原有兩個東西相對的亭子,還保存著當年的柱礎石。池塘東西兩側有人工堆砌的假山以及一些樓台殿閣建築的遺址。
環宮城東、西、北三面是禁苑等附屬部分。南面的外廓城,由坊、街道、市場及城牆、城門等部分組成。城牆用石塊砌築,厚2.4米,外有壕溝。共設10個城門,東、西垣各2門,南、北垣各3門。城內街道共發現9條,南北向5條,東西向4條,以縱向全城的「朱雀大街」最為典型,它將全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坊呈長方形,四面築牆,坊內有若干院落,有大小二種。東、西二市尚難斷定具體地點。此外,在渤海都城內外還發掘佛寺若干處,其規模都較大。如東城西起第一列北數第二坊西部寺院遺址佛殿,由主殿、穿廊和東西二室三部分組成,三者台基連為一體。主殿東西23.68米、南北20米。東西室為方形,台基每邊9.23米。佛寺面積占據半個坊區,且數量較多,反映出渤海國佛教盛行的景況。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⑷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的歷史沿革
上京城是渤海國的五京之一,因位置偏北故稱上京。建於何時無記載,學者考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大約始建於8世紀30年代前後。據《新唐書·渤海傳》等記載,天寶末年文王大欽茂遷都於此。此後曾短期遷都東京龍原府(琿春八連城),渤海以上京為都約160年。十一世王大彝震「擬建宮闕」,增築宮室,其發展達到最盛時期。926年契丹攻陷上京城,渤海亡,在故地建東丹國。上京龍泉府改名天福城,為東丹首府。928年東丹南遷遼陽,天福城亦遭毀棄。清末曹廷傑考證「東京城」即渤海上京故城。20世紀初,日本和俄國人作過調查。1933~1934 年日本原田淑人等對宮殿殿址、門址、寺址等進行大規模發掘,1939年出版了發掘報告《東京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進行多次調查。1964年中朝聯合考古隊對部分遺址進行鑽探和發掘。70年代末發現宮城午門的東側門址(編為第一號門址)。1981~1985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過去發掘的宮城午門樓台基、第一號殿址、廊廡址和部分宮牆等進行了全面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