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閣遺址
1. 興城菊花島的旅遊景點
菊花島南端有張家山島和楊家山島,北端還有狀如磨盤的磨盤山島。三島如影相隨,島上煙波浩渺,雲霧繚繞,象仙女籠罩著面紗,使人情不自禁的想靠近她,揭開她的神秘,領略她的綽約風姿。
島上東側是一座海拔198米的峰巒,山古嵯峨,千姿百態,沿著羊腸小道登山遠眺:水天一色,蒼茫無際,望見天地根。還有企鵝石,狀若企鵝昂首翹足,凝視遠方,彷彿企盼遊人到此觀光;而獅石頗似勇猛沉雄的獅子在俯瞰大海,為遊船保駕護航……
菊花島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耐人尋味。從現存的龍宮寺、大悲閣遺址,可以想見當初的龍宮寺必定氣勢恢宏、景觀肅穆;大悲閣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登島沿環山公路可游覽唐王洞、八角琉璃井、九頂石、菩提樹等名勝,是旅遊觀光、避暑的好去處。
2. 遼寧都有什麼名盛古跡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遼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秦王朝統一中國,到大清王朝的建立,歷朝各代在方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物古跡。尤以中部的沈陽故宮、關外三陵等清前史跡,南部的近代戰爭史跡和西部的秦漢、遼宋、明清史跡馳名中外。從丹東鴨綠江口到葫蘆島碣石海濱,遼寧海岸線綿延2100多公里。名山秀水、奇特景觀遍布遼東半島與遼西走廊。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和錦州等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各具特色;有東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唯一的水上長城-葫蘆島九門口長城;有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沈陽故宮、撫順永陵、沈陽福陵和昭陵以及清前史跡-赫圖阿拉城、遼陽東京城和東京陵;有世界上最大的玉佛-鞍山玉佛;有世界上最長的可乘船游覽的充水溶洞-本溪水洞;有世界最大的極地海洋動物館-大連虎灘極地館;有世界最佳高爾夫球場之一-大連金石灘高爾夫球場;有世界上最大的19億年前的天外來客-沈陽古隕石;有世界第二大葦田--盤錦雙檯子濕地自然保護區;另外,沈陽怪坡、大連黃渤海分界線、蛇島、錦州筆架山、盤錦紅海灘等奇特景觀聞名遐爾;千山、鳳凰山、棋盤山、醫巫閭山、冰峪、海棠山、鴨綠江、薩爾滸、清河、五女山、天華山等山水風光,秀美多姿。遼寧民風民情淳樸自然,濃烈熾熱。大連國際服裝節、沈陽國際冰雪旅遊節、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撫順滿族文化旅遊節、本溪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遊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遊客的歡迎。 以沈陽-大連-丹東為三個點構成的遼寧金三角旅遊熱線,覆蓋了歷史名城沈陽、浪漫之大連、世界玉都鞍山、啟運之地撫順、楓葉之都本溪、國門江城丹東、樂器之城營口、歷史古城遼陽、小品藝術之鄉鐵嶺九個城市,接待量分別占國際和國內遊客和97%和82%;以葫蘆島-錦州(包括朝陽、阜新)-盤錦為代表的「引客入遼」遼西旅遊線,將渤海濱城葫蘆島、遼西重鎮錦州、塞北明珠阜新、三燕古都朝陽和鶴鄉紅海毯盤錦成為連接關內外的熱點旅遊城市。 http://www.3608.com/province/p_intro_21.html
3. 石家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
石家抄庄好玩的地方有西柏坡、隆襲興寺。
西柏坡位於平山縣境內,距石家莊市區80千米,中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47年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召開了中國土地會議,頒布實施《中國土地法大綱》。
隆興寺位於正定縣中山東路北側,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
(3)大悲閣遺址擴展閱讀:
石家莊地區的飲食口味以咸為主,在粗獷大氣的基礎上,兼收八大菜系的一些特點,擅長爆、炸、炒,注重色、香、味、形。這里豐富的物產,形成了飲食取材廣博、烹調方法豐富、注重主食製作、食物品種繁多、地方風味獨特的特點。而石家莊地方風味菜則屬於冀菜冀中南平原菜的分支流派。
石家莊的飲食取料廣泛、品種繁多、方法多樣,擅長溜炒,善用鮮湯,口味咸鮮、富於變化,並且刀工精細,拔絲菜品堪稱一絕。
4. 誰知道燕京八景都有哪些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處景點,
宋、元以來,我國各地的史志書中,出現了北京地區"八景"的記載。至於為何非用"八景",有待進一步考證。北京地區的八景,最早見於金朝的《明昌遺事》中,明昌是金章宗的年號,所記名目叫"燕山八景"(見下表)。元代《一統志》所記載的"燕山八景"有二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秋波;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睛波;瓊島春陰叫瓊島春雲;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至於"燕京八景"的稱謂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間《宛平縣志》中出現。其中名稱與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主持更訂了名目,在每一景點所在地,樹御碑一通,正面是欽定的八景名稱,背面是七律詩一首。 今以乾隆欽定燕京八景景名為依據,講述於後。
燕京八景名稱的沿革
金代: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道陵夕照 薊門飛雨 西山積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元代:太液秋波 瓊島春陰 道陵夕照 薊門飛雨 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明代:太液睛波 瓊島春雲 道陵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清代 (康熙年間):太液睛波 瓊島春雲 道陵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霽雪 玉泉流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清代 (乾隆十六年):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金台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增加幾景:南囿秋風 東郊時雨 銀錠觀山 西便群羊
燕京八景:
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
5. 大佛寺怎麼樣,值得去玩么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的大佛寺很值得去遊玩,是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回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答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寺院建築南北縱深,中軸線南端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等十幾座殿閣,主次分明,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典型實例。
6. 興城菊花島,每天有幾班船開往島上幾點開
早班7:00首班,以後每隔半小時發一趟,到下午5:00末班。
7. 杭州西湖城隍廟歷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鎖定
同義詞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稱
杭州西湖
外文名稱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國浙江杭州市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6.4平方千米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評西湖十景
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湖泊長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寬度
2.8千米(東西)
湖泊面積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庫容量
1429萬立方米
湖岸線長度
15千米
經緯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島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蘇堤,楊公堤
環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濱路
建議遊玩時長
3-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3-5月、9-11月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名稱由來
▪ 秦漢到唐
▪ 五代兩宋
▪ 元明清時期
▪ 近代時期
▪ 解放後
▪ 21世紀
▪ 列入世界遺產
2 地質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島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環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藝術
▪ 文學作品
▪ 美術
▪ 民間傳說
▪ 名人故居
▪ 西湖遊船
5 生態西湖
▪ 植物
▪ 動物
▪ 人工治理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西湖圖出自《咸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明清時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盪。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並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近代時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3]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里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內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庄(現為西湖國賓館)、汪庄(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庄(一說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庄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麴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列入世界遺產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范圍之內),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地質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亘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條目:孤山
中山公園原為清朝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朝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跡留存。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跡甚
8. 正定大佛寺簡介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隆興寺位於距離石家莊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始建於隋朝,時稱「龍藏寺」,唐朝改名為" 龍興寺",至宋朝時落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之後歷經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東、中、西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規制日益完善,達到鼎盛時期。
隆興寺佔地面積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國後,多次撥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門(南門)外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內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以及從崇因寺前來的毗盧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宋代結構風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價值最高,摩尼殿建於1.2米的台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式,面寬和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布局為十字形,外觀重疊雄偉,古勁庄嚴。
隆興寺大悲閣內的銅鑄千手觀音,被稱為"正定大菩薩",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這是中國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教造像。
隆興寺內還藏有四十餘通古碑,以隋朝時期的龍藏寺碑最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稱,其碑文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過渡時期的代表作,結構樸拙,楷中留隸,方正有致
9. 隆興寺的建築布局
隆興來寺主要建築分布於一源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遺址)、大悲閣、集慶閣(遺址)和彌陀殿等。在寺院圍牆外東北角,有一座龍泉井亭。寺院東側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齋,是隆興寺的附屬建築,原為住持和尚與僧徒們居住的地方。
10. 河北正定縣大佛寺的簡介
隆興寺來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源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佔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餘人修建龍藏寺後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