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鐵山游記
1. 游記 600字
泰山游記
前兩天休息,經過一路的顛簸,我有幸來到了歷史悠久的泰山。想必大家都知道,泰山可謂是「五嶽之首」、「中國第一山」,是歷史上唯一由皇帝封禪的名山。
從中天門下車出發,一路風光無限好,回味又留戀。
開始攀登的時候,路平坦而狹窄,只能容三人肩並肩走過。忽然,聽見有鳥撲翅的聲音,將靜寂的環境瞬間打破,大家抬頭仰望,一隻大鳥飛了起來,在天空中盤旋。「嘩啦啦……」我聞聲望去,原來是一條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將手放在水中,水是那樣溫和、舒服、像媽媽的手扶摸著你,使我完全陶醉。忽然感到一絲清涼,使我從陶醉中蘇醒。噢!是習習微風吹過,帶著山泉的清氣,讓自己回味無窮,給人一種大自然安逸靜美的享受。路邊的松柏傲然挺立,與藍天、白雲、鳥兒組成一幅自然工筆畫,叫人贊嘆不已。
「這是什麼呀?」我隨著小女孩的叫聲望了過去,原來是著名的「五大夫松」。因為正是早春,天氣冷,松樹沒有蒼翠的外衣,只有褐色的枝幹,張牙舞爪,像鬼爪一般,它的形態各異引來了不少遊客,並在這里照相留念。
我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了十八盤。「快十八、慢十八,不快不慢又十八」,十八盤確實名不虛傳。陡峭的山路讓人心驚膽寒,不敢向前,唯恐跌倒,唯恐被別人落下,但是有了家人的支持,有了登上南天門的願望,有了必勝的信心,我努力向上攀登,腳累了,就四肢並用;腿疼了,就用挑山工的走法——斜著向上走……無意間,我懷顧周圍,發現要登上泰山頂上的人可真不少,有拄著拐杖的老人,有活蹦亂跳的小孩,有三五成群的一家人,有三三兩兩的少年郎……看到這么多人,我不禁感嘆道:「泰山的雄偉與它特有的魅力確實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眼看就要登上南天門了,我邊走邊望著南天門,彷彿它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向上前進的目標。終於,我攀登上了南天門,心裡無比的興奮。
轉眼間,我們又來到了天街,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店,食品,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但是,我還是被泰山的美好風光吸引了。站在天街上,望著古式的大門,望著圍繞身邊的雲霧,就彷彿置身與天庭一般。再望望山下,雲霧繚繞,有的一片一片,如千里棉絮;有的一望無際,如汪洋大海,山峰直插雲霄,敢戲白雲,有如浮在海面上的蓬萊仙島……每一座山峰,每一片雲霧都彷彿在細細低語,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畫,一首優美的散文詩。
途徑碧霞祠後我繼續向泰山的最高點發起「進攻」。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我來到了玉皇廟,見到了海拔1545米的——玉皇頂!我高興極了,歡呼著,跳躍著,對著山下大聲呼喊「我到玉皇頂了!」與此同時,爸爸舉起了照相機,只聽「咔嚓「一聲,將這歡樂時刻永遠留下……
我低頭遠眺,許許多多的山峰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那麼矮小。我終於明白了爸爸常說的那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時,我看到了無數把銅鎖,有長鎖,有小鎖……各種各樣的鎖不計其數,都被一條鐵鏈連了起來,圍繞在玉皇頂的周圍。爸爸說這叫「同心鎖」,也叫「連心鎖」,是人們祈福的象徵。我也買了一把長長的銅鎖掛在上面,哀悼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學生,祈福災區的人民能重建美好家園,從失去親人的陰影中早早走出來。
時間在流逝,我們雖然回到了家鄉,可心卻還在泰山,還在回想著那一個個美好的瞬間,那一幅幅美好的畫卷……
耕樂堂的根雕
同里退思園作為一個旅遊勝地,吸引了許許多多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也來到了這個馳名中外的古鎮,終於領略到了這個以古樸著稱的江南小鎮的風貌。
我們一路游覽了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耕樂堂。園中彎曲長廊,小橋流水別有一番韻味。但最讓我印象深刻、難以忘卻的卻是耕樂堂的根雕。
一進耕樂堂,我立刻被一個巨大的雕塑吸引住了:一個人在攀登高峰。那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強烈地傳達給每個觀賞者,我一看它的名字叫「攀」,果真如此貼切。更讓我驚訝的是它居然是用樹根雕成的。再看左邊,一頭雄獅龐大的身體,「毛發」一直拖到了地上,嘴巴張得大大的,像是在大聲吼叫。右邊有兩只雄鷹彷彿正要振翅飛翔。
踏著木質的地板我們來到了樓上。在琳琅滿目的根雕作品中我居然找到了我的生肖「豬」,這頭豬好可愛,圓圓的頭,長長的鼻子,又粗又壯的大腿走在「街」上,真惹人喜愛。走廊的盡頭還有一盆蠟梅花含苞待放。我正奇怪:這兩天怎麼會開梅花呢?走近一看,原來也是根雕,真是栩栩如生,差一點以假亂真,把我給「蒙騙」了。
「七分天成,三分雕琢」,在這些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發現作品大多都是在天然的樹根上進行巧妙的雕琢,就給一塊普通的樹根賦予了生命,如此巧妙的構思,精妙的手法讓我嘆為觀止。
同里之游讓我流連忘返,這些精美的根雕更讓我思緒萬千,我覺得美需要人們去發現,去創造。而我們必須要不斷努力,加倍勤奮,善於發現,勇於創造,才能獲得成功。
2.游恩施土城
恩施土司城為仿古土家族建築群落,來到這里,我感到真高興。
一進門,我和妹妹像出籠的小鳥,飛快向前奔。不一會,我們來到了門樓,只看見一座大橋架在碧綠的湖水上,上面還有一個亭子,飽含著詩情畫意。
下了亭,隨著寬大的道路,來到九進堂,裡面有吊腳樓,還放著漆黑的背簍等農具。不僅這,瞧,「恩施春夏秋冬日,澤有東西南北人」優美的對聯伴隨我們來到「長城」進口。
遠看長城,像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隨著悅耳的鍾聲,我們邁著輕快的步子,終於到了鍾樓,接著遊玩了草亭、群芳亭等美麗的風景區。一會兒就到了卧虎索橋,聽別人說,索橋十分驚險,走上去還一搖一擺,我心裡有些害怕,便以碎小的步子向前移動,慢慢地心裡覺得一點都不害怕,鼓起勇氣向前走。
走過索橋,便來到六角亭,然後向劃船池飛奔而去。
來到劃船池,我們幾個小孩子一下子跳進船艙,用力蹬踏板,船緩緩行動了,我們拿起漿,使勁地劃,船隨著山勢,左一彎,右一轉,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開一幅絕好的風景畫。
船靠了岸,下了船,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美麗的土司城。
一直以來,最愛的景物就是山。愛山的獷野,愛山的秀美,愛山的陡峭。而今日在費縣所見的山,是我從未見過的。你可以想像的到嗎,在那連綿不盡的山群表面,覆蓋著的是數不盡的露天的奇石和聳立其間的樹木,群山之下流淌著碧波盪漾的山澗水,與頭上的藍天相應成輝。是否有一種猶如畫中來的感覺?
在山下,我見到了一種難以解釋的奇觀——指動石。一塊風化億年的巨石竟能被人的一根小小的手指頭晃動。當我看到眼前的這個石頭是如此龐大時,懷疑占據了我的心頭,可當我真正用手指去指它的時候,卻不得不相信了。它的確動了。當然,這並不說明我的力氣大,而是因為一種我理解不了的物理原理。看來真的是「生活處處皆學問」。
登山是一件愉快的運動,雖然它很耗費體力。但不得不承認,登山運動鍛煉人的勇氣和膽量。烈日當頭的感覺真的不好受,而且我有點太相信自己的體力了。眼前的這座「石山」看起來似乎並不很高,可真正攀登起來真不比其他高山容易。有的地方僅能單行通過,有的地方需要個子稍高一些的人蹲著慢慢走過,有些地方的台階是與地面成水平的,這就為登山者帶來了許多困難,但同時又帶給人刺激與驚險的精神上的享受。剛走到半山腰,我已累得氣喘吁吁了,不得不坐在一塊光滑的山石上小憩一會兒。但這點困難怎能阻擋的了我前進的腳步,我們又開始向山頂進發。終於,在不停歇的腳步中我們來到了山頂,此時我已是體力透支,滿頭是汗了。站在山頂,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眺望遠方,看到的是高高矮矮,起伏不定的青山。呼吸著山中的新鮮空氣,彷彿身上的每根神經都變的放鬆起來。也許,這就是登山的樂趣所在。
青山,綠水,這些大自然的產物,帶給了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和身心上的放鬆……
2. 渣滓洞游記一篇
前往渣滓洞,是久仰其名。受《紅岩》等小說的影響,今天我終於懷著激動而沉重的心情走進了渣滓洞。
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放風壩,為了從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鬥志,特務們特意在渣滓洞內院牆上寫「迷津無邊,回頭是岸」的標語。外院是特務辦公室,刑訊室。外院牆上寫有訊示特務的標語「長官看不到、想不到、聽不到、做不到的,我們要替長官看到、想到、聽到、做到」。
據導游介紹,渣滓洞原為人工採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滓多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環山,一面鄰溝,地形隱蔽,四周布滿了電網,戒備相當的森嚴。渣滓洞監獄的牆壁統統為黑灰色,看上去不寒而慄。據說,當年曾經有兩名學生在山上遊玩誤入此地,被軍統特務抓住後關在里邊,直到與里邊關押的共產黨人一起被殺害再也沒有離開過那裡。
我從不知道渣滓洞竟然是這樣!我對它唯一的了解不過是:1949年11月27日,特務對在押人員進行集體屠殺並焚燒男牢,180餘人遇難,15人脫險……
游覽過程中,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刑訊室:老虎凳、狼牙棒、竹簽子、鞭刑柱……這些聞所未聞的刑具如今都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特別是竹簽子,我想像著它插入指甲縫的痛楚,不禁渾身發寒,以致頭涔涔而汗潸潸了。
為何會有如此折磨人意志,摧殘人身心的刑具存在?為何會有如此不把人當人看的人存在?那段歷史還掩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陰暗面?還有多少血與淚?
我想,當人為了某個目的而喪心病狂的時候,道德與良知不過成了空擺設。在青天白日旗的遮蔽下,為了達成目的,這些人可以不擇手段。然而,革命者的意志卻勝過了一切痛楚!他們咬緊牙關,只為贏得民主與自由!
熱鐵烙在胸脯上,
竹簽子釘進每一根指尖,
用涼水來灌鼻孔,
用電流通過全身……
人底意志呀,
在地獄的毒火里熬煉——
像金子一般的亮!
像金子一般的堅!
可以使皮肉燒焦,
可以使筋骨折斷;
鐵的棍子,
木的杠子,
撬不開緊咬著的嘴唇,——〈黑牢詩篇〉
回來的路上,偶然看見,幾個女孩說笑著,在拷打江姐的刑具前互相捆綁照相,彷彿那是種榮耀。很有趣么?很好玩吧?
我的心越發沉重,背心也越發冷了。
革命者的努力究竟得到了什麼?
3. 雲峰山游記作文600字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洛陽旅遊.我們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開封府,游覽了華清池,嵩山少林寺,還攀登了華山.
"自古華山一條路",說得就是華山的險.大客車把我們載到山腳下,我們就得換坐小型中巴車上山.山路蜿蜒曲折,一邊是壁立的山崖,一邊是看不見底的深淵,汽車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深淵.一路上,我都緊緊攥住媽媽的手,把心提到了嗓子口.幸好開車的叔叔駕駛技術好,把我們平安送到了索道站.
我們坐上了纜車,纜車把我們帶到了半空中.導游阿姨說:"這是亞洲最長的一條索道,上下落差高達750米."我大著膽子向下看,下面是萬丈深淵,當年"楊志榮智取華山"的那一條小道就像是一條游蛇.我又環視四周,仰望上面,彷彿華山上覆蓋著積雪,因為華山上最多的不是樹木,而是白色的裸露的陡峭的山崖.
纜車把我們送到了半山腰.爬山就開始了.導游阿姨說:"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主峰,其中北峰最低,西峰最高最美,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生在西峰."我連忙說:"爸爸,我們爬西峰."爸爸說:"好啊!只要兒子肯攀登,老爸一定奉陪到底."
我們一家人整裝出發.我們腳踩石梯,手攀鐵鏈,爬過了連綿起伏的五雲峰,爬過了險象環生的龜背石,來到了蒼龍嶺.蒼龍嶺就像龍的脊背,一條極其陡峭的石梯向上延伸,石梯的兩旁則是雲霧繚繞的懸崖,一看保管你嚇得腿肚子發抖.媽媽爬了沒幾級,就打退堂鼓了.我和爸爸則是知難而進.我攀著鐵鏈,像狗一樣伏在石梯上,眼望著高高的西峰,一步一步踩實石階,一步一步前進,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爬上西峰,一定要征服華山!也不知爬了多少時間,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終於闖過了鬼門關——蒼龍嶺.我和爸爸稍作休息,就一鼓作氣爬上了西峰.
華山的西峰太美了!我來到了雲的上面,登山途中的那些面目猙獰的山峰全成了雲霧繚繞的矮子,陣陣清風吹來,真叫人感到心曠神怡,鳥兒和一些不知名的蟲兒一起演奏著動聽的音樂,突然一隻小松鼠躍過林間……爸爸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嘛!"我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
暑假旅遊不但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而且鍛煉了我的意志.我愛旅遊.
您正瀏覽的文章《作文:暑假游記作文3篇》由第一範文網()整理,訪問地址為:
4. 郊野公園游記作文600字
十一長假的一天,我和黃儀一起去動物園遊玩。
秋高氣爽,天空一碧如洗,金燦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感覺溫暖舒適。一陣陣帶著花香的微風吹過,令人心曠神怡。真是一個出遊的好時節!新建的無錫動物園和太湖歡樂園被連綿起伏的山包圍著,就好像坐落在惠山懷抱中的快樂城堡,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到了大門口,廣場上到處都是遊客,售票大廳里也是人來人往,檢票口人頭攢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終於買到票啦,我們隨著人流走進了歡樂園。
一進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噴泉廣場,只見噴泉時而噴出漂亮的水花,時而放出白色的水霧,調皮的小水珠一個接一個地跳出來,與我們一起玩耍。
來到歡樂園,我發現每個游樂設施都很受歡迎,等待的隊伍越排越長。我們准備玩的「飛天鞦韆」也不例外。玩的人很多,大家個個興致勃勃。終於要輪到我們了,我和黃儀找了兩個相鄰的位置坐好,並系好了安全帶。忽聽一聲響亮的鈴聲,接著,鞦韆便慢慢地離開了地面,並旋轉起來。鞦韆越升越高,越轉越快,我有一種要飛起來的感覺,真好玩!可不知不覺中,鈴聲又響了,游戲結束了!走下鞦韆時,感覺稍微有點暈乎乎的,要不是排隊的人實在多,我們還想再玩一次呢!
告別了歡樂園,我們來到了動物園。動物園主要分為:鳥語林、靈長俱樂部、非洲草原、濕地動物園、珍奇館等,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數鳥語林了。鳥語林里有許多可愛的鳥兒:奇特的巨嘴鳥,聰明的鷯哥,可愛的雞尾鸚鵡……他們有的在竊竊私語,有的在引吭高歌,有的在追逐打鬧,可熱鬧啦!在這些鳥兒中,我最喜歡的是雞尾鸚鵡。雞尾鸚鵡有一身五顏六色的羽毛,一雙撲閃撲閃的眼睛,一張尖尖的小嘴和兩只又尖又小的爪子。它的嘴巴兩邊各有一塊紅色的羽毛,就像塗著淡淡的胭脂。它的頭上還有幾根高高翹起的羽毛,就像頂著一朵大花,真可愛!
很快,快樂的一天就過去了,我覺得玩得一點也不過癮,下次有時間,我一定還要來!
5. 龍門洞游記800字作文
龍門洞是隴縣的一個美麗景點,它位於我們華亭上關鄉的東南方。
三月十八日,我於爸爸、媽媽去了龍門洞。我們興高采烈地下了車,一進龍門洞大門,我就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景觀。
只見這里人山人海,湛藍的天空上回盪著人們的歡笑聲。馬路的左邊,有一條五米寬的大河,河水清澈見底。再往前走,只見有一個很大的湖,湖面很平,猶如一面大鏡子,映出了人們的倒影。再往下走,到處都是簾簾飛瀑,清澈的河水猶如斷了線的珠子連連不斷地落下來。再往前走,只見有一個很大的潭,名叫「黑虎潭」,有三丈多深,碧綠的潭水猶如一隻猛虎,張牙舞爪地撲過來。
再往前走,向北拐,走過了「過仙橋」,上了台階,有個「二郎廟」展現在眼前,那裡沒有路,只有陡坡,要通過鐵鏈行走,我和爸爸一同抓住鐵鏈,走向「二郎廟」。我在地上雙腳顫動著不敢走,我看著爸爸,他竟然行走如飛,為了超越他,我也打起精神跑了起來,我倆一起走進「二郎廟」,燒了香,求二郎神保佑我們全家平安。
這就是美麗的龍門洞,它的風景多麼秀麗啊!
華亭縣東華小學四二班陳奇
和「 」相關的論文 龍門路洞 本文是《龍門路洞調查報告》的第二部分,著重對路洞的雕刻題材、洞窟開鑿的時間、窟主及其建築的藝術風格、特點進行了研討.
6. 《一次難忘的游歷》游記散文700字
一次難忘的經歷_游記作文字篇一
我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署假期間去北京的時侯。
那是我第一次坐動車,感覺心裡特別的緊張和激動。這種列車在鐵路上行駛的時侯,噪音很小,也很平穩。與火車相比較,動車的速度要快的多。我們只用了六個小時左右就到達了北京西站。
出了站口,一輛中型麵包車把我們送到了一個環境很差的賓館。後來我們咨詢了12580定了一家附近條件較好的卡普連鎖酒店。到了房間,環境還不錯,各式用具樣樣俱全,比原來的好很多。最讓我興奮的是三樓還有金百萬烤鴨店,一樓有慶豐包子鋪。那裡各式飯菜的味道還不錯!當晚早早休息,為第二天的出遊做准備。
第二天早上,我在酒店旁邊的KFC吃了早餐,然後等待旅遊車的到來。車剛停穩,周圍的人就擠在車門前爭先恐後的上車。在車的行進過程中,導游利用途中的時間給我們講了一些注意事項。並對當天游車的遲到表示了真誠的歉意,取得了大家的諒解。這點小插曲並沒有影響我的好心情。
第一站,我們到達的是天壇公園。那裡有九龍柏,還有迴音壁,還有可任意選擇走一次的三條路,分別是神仙路,皇權路和凡人路;進到裡面還有一些賣東西的小商店,以及快照。我進去走的是神仙路,而返回的時侯走的卻是皇權路,瞧!我很神通吧!
第二站,我們去了皇家寺院,裡面有專業的講解員引導,這里是唯一不燒香的寺院,在這個寺院里還有兩棵不同性別的銀杏樹,至少也有上百年歷史了。接著去了正陽門的國家博物館,館長講了貔貅的故事,我還買了一個做為紀念,不過在前不久給弄丟了。
第三站去了頤和園。先是乘船到的昆明湖,而後路過十七孔橋照了相,我們又乘船到了長廊,畫的風景沒有重復的。這些景色和課文里的完全相似。連十七孔橋的幾十獅子也型態各異。
第三天的時侯,分別去了海洋館和中央電視塔。海洋館和鄭州海洋館相比,各類水族顯得不那麼齊全,場地也小;中央電視塔倒是非常有趣,有四百多米高。裡面有新聞聯播摸擬直播間,我還當了一回小小直播員;還現場當了一次氣象預報員;上面還有個超級大喇叭,可以測出你的聲音分數。還有一個望遠鏡,可以看到一些北京的高大建築,這些建築在這里看來,顯得微不足道。
最後一天,我去了臘像館,那裡的人物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樣。最後一個景點八達嶺長城,我們上下都坐人滑車,坐滑車可以減輕人們走路的負擔,既使這樣,上面人還是很多。因為天氣陰沉沉的,上到長城,看周圍一片灰濛蒙的,由於時間緊,沒多久就下了長城,還沒上車,就下起了大雨,這時我心想,幸虧下來的早,否則非淋個落湯雞。
經過這次旅程,我看到了不少新奇的東西,了解了一些古代歷史,更懂得了站的高,看得遠。這次旅途使我終身難忘……
7. 卦山作文記事.記人六年級我到卦山一日游
《卦山一復日游》
要去卦山一日游,制先做一做功課。
卦山因群峰環列形同卦象而得名,位於呂梁山東麓,屬於交城縣。距太原約六十七公里,滿山的松柏樹千姿百態,終年常青,有許多神秘的民間傳說,被道家視為天然道場,文化積蘊深厚。有創建於唐貞觀元年的天寧寺、鑄鐵碑、昆盧閣、唐槐等景點。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旅遊景點。宋代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特別值得關注,在天寧寺東的山巔,有一處非常肅穆,幽靜之所,這里墓塔林立,是卦山歷代高僧圓寂之後的安息之所。在此遠眺,整個卦山全貌一覽無余,只見卦山漫山遍野的松柏,軀干扭曲,樹身南傾,萬株皆同,這成了「卦山一絕」。
卦山真是太誘人了,明天出發卦山一日游。
8. 胭脂山游記作文
源跋
西天取經,途經女兒國。河名子母河;
絲綢之路,道途胭脂山。池名神澇池。
國與山,河與山,源池裡竟有這般厚重的女性味。
張掖與敦煌,自西漢武帝北擊匈奴建郡之後,猶如西北邊陲上的兩顆奇葩,閃爍著人文與自然、宗教與女性之光。美,在這里,耀動了兩千年,七十二萬個日日夜夜。
鳴沙山,素以其瑰色幻彩的沙礫聞名,這座山上的沙子在風動吹下可以發出沙沙的聲響,因而稱以鳴沙山。在鳴沙山以東,有一座三危山,三山危峙。而莫高窟,便縱伸在這兩座山之間的腹地。《敦煌錄》中有記:「…東入瓜州界,州南有莫高窟,去州二十五里,中過石磧,帶山坡至坡斗下谷中:其東即三危山,西即鳴沙山,中自南流水,名之宕泉;古寺僧舍絕多…」所謂日飲宕泉水,夜觀兩岸山,聽聞佛法錄,善自谷中來。莫高,真是一個絕妙無窮的寶藏。
胭脂山,曾於漢時被匈奴所據。又名焉支山,焉耆山。山丹縣城南四十公里。屈原汩羅引:「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神話傳說中便被朝為聖山,日掛山頭而不落。有人曾這樣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東連永昌,南望祁連,西接張掖,北眺龍首,「盡扼甘涼之首」。
同為絲綢之路的甘厄之地,想必那搖響了近千年的駱駝叮當聲里,必也可以從這沙山的款款足跡里,嗅聞出千年的滄桑吧!
王維曾有詩,這樣描述漠北的荒涼。「勸君更進一杯酒,春風不度玉門關。」這種擬人手法,添合故土與北上漠途的巨大反差,是素有的王維寫實抒情手法。須看關外大漠黃荒,戈壁與落日,沙丘與無際的死亡。雖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氣魄,但畢竟是人跡罕至,寸草不生的絕地。——弱書生詩意里的大氣,是絕然無法與現實相提並論的!
君啊!快些飲干這杯酒。恐關外路遠,竟再也沒有這甘甜可口的女兒紅貼心的吧!長安城南的橋頭下,春風怎麼會吹到這玉門關外的大漠呢?以此,便在內心油然瞥見這大漠縱展的無際寒涼!
然而就是這絕水乾枯的漠北,宗教與文化悉盡湮埋在祁連山腳下的皇皇沙丘里,怎會有一個女兒山,秀然挺立在西北邊陲近千百年,意欲問事間傳奇呢?
女兒山
大二上學期選了一門課--敦煌學。教課的是一個中年男子,因為感興趣的緣故,便堅持去聽了。雖然上課的地方比較遠,秋冬的夜裡,天氣寒涼,一行路著實讓人受罪。
課上的比較乏味,耳畔傳過來的都是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地名,絲毫調不起人興趣。不過因為經常看史書的緣故,便在圖書館翻閱了一些有關敦煌莫高窟的史料。感覺其中的深奧之處,遠非所預料的多。就這樣堅持地上了幾個月。
敦煌,一個陌生而且遙遠的名詞。據我所知,它位於一個漠北的山麓(現今甘肅敦煌市)以莫高窟聞名於世。其曾在北魏時,雲游和尚樂樽路過當地三危山。黃昏時,見山背金光閃耀,便以為佛祖降臨,大為感動。於是宿留不走,發下宏願,終身化緣,募得資金要在這皇皇大漠建造一個佛教聖地--莫高窟。當然後人經分析研究,當日和尚所見到的金光,不過是沙礦經陽光反射出來所形成的幻影。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個佛門僧侶的單純心願所做的:化緣,鑿壁,開窟,建塔,塑佛……然而畢竟人力之功,竟成了一個文化寶庫。——女兒
出奇於人力移山易水的本領,而宗教的美亦深深感染著自己。這也便是自己可以堅持下去聽的原因吧!
一次課上,偶然聽到一個地名,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座山,而且是脂粉味特別濃的一座山。想來,中國古代女性為妝扮自己,除了在周身裝著艷麗之外,臉上也塗抹些粉飾的東西,俗為「塗脂抹粉」。可它,坐落於西北荒漠,終年飽受風沙襲擾,外表竟使人無法與女人的化妝盒所聯繫到的。一道它的表字,更覺古人想像力的超俗--胭脂山。
也竟是這三個字--胭脂山--吸引了自己好長時間。也因了這座山,讓自己足足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整理收集,才在今天動筆來寫它。初一聽時,更是驚訝更是愕然,心想這甘肅的敦煌市出現了一個佛家聖地都足以讓人愕栗不已了。怎還會有一個女兒山在邊陲外飽受風霜呢?金陵淮水邊的春花秋月,風細柳斜的柔媚圈不住他的心,難道塞北的荒涼竟可容下一個弱女子的肩臂?實在不喜歡那低俗的紙醉金迷,倒學了巫山神女,俯首仰首都是別樣的綠波與江鳴,何必要去試一下那涸盡的塞外作一伸手呢?
古人真是如此的自私,竟然為了附和自己的一首妙詞艷賦,把一個柔弱女子詠在邊塞而自己卻在江岸逍遙自在。大漠孤煙,止不盡的滄桑,終於,風沙絮雨將她搠成了一座山。
而她的那沱艷骨,也只能在漠北盡掩一世風流了。
遠遠南望,煙柳花塢與衰草胡楊,數不盡的凄涼。
終於,女子成了那座山,而那座山的背影里,女子的窈窕漸行漸遠,脫離了眾人的視線。此山名叫胭脂山。
北風吹沙卷白草
而這方焰體之山,就在那裡,兀自站在漠北的凄涼里,接受著世人的朝覲。
山體呈赤赭色,一經日光照射,通體便可渾然成其艷彩。想來此處赭褐色岩體,在漠北處處可見,而距今千百年前的一個黃昏,和尚樂樽所見的萬丈金輝,必也絕非偶然。
山之南,護體山為著名祁連雪山,合抱而著。此時的胭脂山脫胎於母體,自灼於中華山體一脈,竟像是華夏大地向西北延伸的一朵赤色金蓮,可憐可愛可光明。
山麓為大草原,春季芳草鮮綠,野花遍地,遠處牛羊在低頭覓食,牧羊人縱馬賓士。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意欲以其安謐之美庇佑著這方世外仙境。
在這方廣袤的大草原上,世世代代居住著善騎射的牧人,縱馬揮鞭,只識彎弓射大雕,頓然想見其粗獷與驃悍。一股異域奔流的血脈在胭脂山周圍血染,猶然可嘆當年居住在這里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什麼樣的一股力量。李白曾於《幽州胡馬歌》中這樣寫到:
「雖居胭脂山,不道朔雪寒。
婦女馬上笑,顏色如玉盤。
翻身射鳥獸,花月醉雕鞍。」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的先祖,刀槍鐵騎,鐵下的城池趨亦趨,竟在西漢時吃下敗仗,從此便一撅不振,悉數歸附中原王朝。這場戰役的打響是民族斗爭與融合的最好見證,因而它輝煌的多,也激烈的多。
戰爭的雙方一面是遠居塞北的一支游牧族,秦漢時期時稱匈奴。另一方則是卧主中原腹地,以一脈黃河一跡長江而雄起的西漢王朝。南北兩方以多次易主的長跨度時間里把戰事拉大,從西周末犬戎入鎬導致西周滅頂,東周被迫遷都,到春秋戰國秦趙韓燕等國大費民力財力北築長城,再至秦帝國征役數百萬民夫建造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中原王朝在東爭西討而建立的帝國下隱隱然遭受一個西北方面的蠻野勁敵,它便是所提到的匈奴。
而此次北征,西漢王朝傾全國之兵力出擊匈奴,勢必要冒著很大風險的。幸而於西漢方面而言,劉徹是一個非常有魄力與領導才能的人。在他組織的幾次出擊匈奴的軍事行動中,雖有些失敗,但整體上還是遏制了匈奴的囂張氣焰。特別是在大膽起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之後,北擊匈奴並獲得勝利,對於鞏固漢王朝統治地位和取得全盛的輝煌產生了積極而有力的效果。
為備戰匈奴,漢中央政府大膽起用庶民衛青為大將。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衛青不辱使命取得大捷。後又提拔少將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漢任命其為驃騎將軍,以強勢兵力出擊匈奴。收復河西走廊,捕獲單於王妃閼氏,並將匈奴的勢力趕向更北的地方。《資治通鑒》對此有過這樣的記載:「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狩二年,霍去病為票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擊匈奴,歷五王國,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餘里,殺折蘭王,斬盧侯王,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獲首八千九百餘級,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詔益封去病二千戶。」
少年郎霍去病在這次戰役中發揮了超凡的軍事才能和驚人的膽識。一場戰役便封侯萬戶,輝煌戰功的被後,順便地讓我們知道了這座山,以及它的美麗傳說。
這段文字可能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到胭脂山,但那時它的名字還只是一串生澀的文言拼湊成的字元--焉支山,崦嵫山……它還僅只是一個未知名的被匈奴控制的小山,並沒有如今這般玲瓏剔透,嬌小可人。這不禁讓我想起高中曾學過的一篇文章,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這樣記載:「余於仆碑,又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只是如今我到要感嘆於古人的謬傳,竟把一個莫不知名的山,書意寫懷,傳出了萬里春光,一傾碧波,可揉亮了古今多少詩人的眼瞳呢!
邊塞詩人岑參在過此山時寫道:「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過燕支寄杜位》)曾經的那個筆意生花,書行狂草,書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岑參,能在如此寒迫凄緊的大漠雪地里,將這萬里雪景濃在這寥寥十四個字上,用筆傳神,忽如春風拂過,提履漫步,卻見萬樹千數梨花開,桃飄李飛,宛然仙境。真不知如此奇想超妙的句子傳到他先輩--王維耳朵里,竟會作何感想。
春風不度玉門關,可今日風向變了,春風夏風秋風冬風一並涌來,且看關外一片秀麗,千樹萬樹梨花開。漠北的冷掩不住詩人對美的渴望,他欲攬春風,柳帶飄。而胭脂山,此刻一詩道盡四面風貌。
只不用,這詩是岑參慣有的寫實作品,多讓人更添幾分凄涼罷了。所謂北風吹沙卷白草,揚沙萬里,白草蓬雜,儼然一幅肅索的大漠風景。
只是不知那時的凌厲秋風吹走了柔媚幾何,又帶去多少的凜冽多少的荒涼,憶君不見令人老的悲苦,是否只是江南柳巷裡才有的思念。
然而胭脂山,是否又僅只是詩人筆下的荒草萋萋,白草無際呢?
道之惑者,醉其意哉!
藍色雛菊盛放的時刻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親封大將衛青麾下少將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萬騎北征匈奴,逐之於胭脂山北,獲單於王妃閼氏,並在旗干頂設壇祭天。
匈奴被迫遠走,漠北牧民向更深的大漠遷徙。途中流傳著一首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這段北征事件,似乎是第一次在史書上提到胭脂山,並且從那起,漢設郡,胭脂山歸屬張掖郡管轄,與酒泉,敦煌,威武一同隸屬於中原王朝,而發揮其在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地位。而胭脂山的傳說,從那以後,便如藍色雛菊,盛開在那個山谷里,足足一千年。
對於神話,胭脂山從來不缺少傳說。屈原曾在汩羅江畔便寫下詩,言說他曾在胭脂山麓,遠望天空,看見火神羲和駕車西去,遠去的方向正好就是胭脂山。經後人極力渲染摩繪,胭脂山頂日不落的千古傳說,便也愈然生動傳神,溢於眉目了。
然而究竟那日屈夫子看見了什麼,至今已漫漶不可知。可是這胭脂山頭日不落的傳說,倒也確然有幾分可信。奇特的地貌與七彩的沙礫,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足以產生幻彩的仙境。晚霞燒紅了西天,夕陽的余輝染得周際愈然夢幻,胭脂山頭的夢瑰色更映染其幾分妖嬈。此時的胭脂山,名副其實的成妙麗的仙境,留下心底,難以撫平的眷念。
只是那晚,月黑雁飛高,閼氏夜遁逃。
年輕貌美的公主乘夜逃往胭脂山。
此時,沉醉於勝利的喜悅里的少年霍去病,雖風華正茂,然竟車馬頓疲,合該在這時稍作歇息一會兒的。估且讓我們縱容他的大意。歷史的暗角處,稍微透進一條縫,單於王妃閼氏,在這個自己的國家面臨戰敗的關頭,展現出一個小女子的鏗然無畏。
黑夜漆漆,胭脂山麓隱隱顯現一時的皎潔。
距今約兩千一百三十一年前的一個夜裡,西漢王朝寂寂安恬於三更的泠然,奔波戎馬了三四天的隊伍終於可以安然入睡。夢里有那條小巷,翠柳,父母親的關慰,還有妻子的依偎的溫柔。街巷裡的犬吠了幾聲,靜,仍然是一片靜謐。這份貼心的靜,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讓人產生一種踏實與幸福的感覺,能夠有所掛念有所貼心的,那便是這個世上最美的讖言了吧!
戰士們似乎並不感興趣於這白天所發生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的臉上並沒有恐惶與殘暴的表情。軍營里四處燃起的篝火,讓這漆黑的夜多添些深邃的靜。
夜已深了,閼氏女悄悄來到胭脂山腳下,國已破,單於也不知去向。身為王妃的她,當褪去那身尊貴,也僅只是與平常百姓家的女子沒有什麼兩樣。手無縛雞之力,她又以怎樣的顏面去面對這個世界呢?
似乎註定要選擇以死來了卻自己的生命,註定了,那些亡國女子的命運只能是以死來還給這個世間一股清流。後蜀貴妃花蕊夫人,素時以「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為世所驚。然而就是這樣的女子,最後也逃脫不了國亡香殞的命運。
胭脂山下有一個神澇池,而這池清水,便也成了閼氏最後的歸宿。長裙上的環佩還依然在作響,似乎要伴和這股皎然升起的那輪滿月,留給這世間最後的絕響。
據傳那夜,胭脂山下芳草盛開,萬花齊綻,整個神澇池宛若一個百花池。王妃閼氏縱身所跳的那池水,卻然成了花神的垂青之所。不一會兒,一樽藍色的月亮從池面浮出,像蔓陀螺花一樣盛開在峽谷。
從此以後,藍色雛菊自綻在每一個月圓之夜,幽幽的馨香彌漫了整個山谷。而胭脂山,便成了這朵雛菊的護體。
春天的胭脂山,像是有了神韻一般,萬芳盛開,蜂蝶縈繞。
誰覽胭脂照紅妝
胭脂山地盛產胭脂類的花草,而這種草,一經研磨加工之後,可以用作染料。用其來製作被現代人稱作是化妝品的這種紅色膩脂,便稱為胭脂。
不知道這竟是誰發明的東西,一時間,竟然風靡了整個大街小巷,煙粉風流,閨閣釵黛。「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當世的女子個個面若桃花,唇施朱赤,忽如一夜春風,吹進小巷的時候,或許不知有多少男子,傾倒在她們的石榴裙下呢!
談起石榴裙,亦是由來已久。盛唐轉衰,玄宗將女子的地位提上更高的地位。楊貴妃貌美,玄宗日日沉迷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貴妃素來喜歡賞石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綉滿石榴花的石榴裙。玄宗迷醉,朝臣怨之,私下對貴妃不行君臣禮。一日設宴,玄宗讓貴妃起舞助興。貴妃借機到皇帝唇邊,耳語:「這些臣子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節,不恭敬,妾不願跳舞。」玄宗立即下令,命所有朝臣,見到貴妃一律行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於是,所有朝臣凡是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紅裙走來,無不紛紛跪下行禮。拜倒在石榴裙下,從此成了崇拜女性的象徵。
白居易作詩曰:「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擬人擬物,擬出石榴裙的妖艷動人。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他顏色,石榴裙的純色,不僅向征著其獨有的魅力,更給身著它的女子們一種超越外表的人格化象徵。素妝重彩,楚楚可憐。紅妝之上,環佩映照女子的喜悅;明堂之外,紅燭一雙照洞房。胭脂,究竟是如何成了女子的專有代名詞,如何成為山花的粲麗與女子的姣好的線索,想來,這世間的一切,只要是有關乎於美的,必也在其根由處藕斷絲連著。
所謂紅線的牽系,必也是出乎其外隱乎其中的。否則,造物主怎會一手造就出這大好河山,另一隻手卻點點圖畫,活躍著雌雄與男女,在這片山河之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傳奇呢?必也是受了它的啟發吧!中國畫素來與西方寫實主義不同,寫意與胸臆翻浮於畫家的心中,點頓於濃蘸的墨跡之中,稍縱片刻,竟然將一城山色輕易便容納進三尺素縞中。其中的畫意美,全然在於黑白的搭配與布局的協調。是否這山水根本也與人在深遠處邊連著,否則怎麼會從這幅山水畫中奔灑出異地鄉音?
那麼,胭脂山的出現,必也算是我們的本質上的回歸了。這遙遠的呼喚,這浸一池的紅裙,本在生命誕生之初,便就已然是一番絕然的定數吧!
胭脂這種染料,據傳應始自於西漢時期,其時正值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中原與西北邊塞的貿易通道。中原與西北勁敵匈奴進行了多次的軍事行動,隨後中原與西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在絲綢之路慢慢形成的過程中逐漸頻繁起來。胭脂,被作為這一文化經濟融合下的產物,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原女性的日常生活。它最初被稱為「閼氏」,它應該是匈奴單於王妃閼氏發現並且率先使用傳播開來的。《五代詩話*稗史匯編》中記載:「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染緋,取其英鮮著胭脂。」
但是,這種化妝品並沒有叫作胭脂,而是燕支或焉支。顯然這是根據這座山的名稱的改變而改變的。最初胭脂的組成有兩種:一種名叫作「綿燕支」,即以絲綿蘸紅花汁製成;另一種名作「金花燕支」,即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後來,在被傳入中原之後,經改造加工,陰干處理,另加入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這應該是燕支被寫作胭脂的真正緣由吧!《紅樓夢》中寫賈寶玉的陰柔面,極力刻畫了他喜歡吃女子嘴角的那點胭脂的形象。
而古人素以「胭脂」比作女子,稱其相貌脫俗,美麗可人。「北地胭脂」即代指北方的美女。由此再看曹雪芹在《紅樓夢》一書中對賈寶玉的有關胭脂的描寫,極盡地展現了賈寶玉的非凡的一面。特別是那一句驚世駭俗的話:「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一心只願廝混於閨幃之中的賈寶玉,有著與生俱來的「劣性」--喜歡吃胭脂,喜歡用詩詞來作春幃詩……而這些正是古代仕子所輕視與貶低的所在,這也註定了賈寶玉最終的命運。
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胭脂,作為古代女子愛惜容顏、珍視青春的象徵,成為文人墨客落筆頻繁的一處落腳點。無論是附庸風雅,還是題詠愛情,胭脂,或多或少地成為一個美的共同支點。
正是因為他們,點亮了人的眼瞳,世界變得多彩起來。紅妝紅蓋頭下面,不知潛藏著怎樣的一顆心。
青春,美麗,歲月遠去的不是光時間,還有人們對於美的寄予和追求。
回歸
胭脂山下,胭脂花開。
紅藍黃綠,分外妖嬈。
曾經有過怎樣的一個女子,提籃採花。風在吹拂,花在風叢里微微笑。
五月的春風,吹來六月的暖陽。
蜂蝶在飛,在叢中,在花的世界裡,兀自橫流。
曾經有過怎樣虔誠的一顆心,碎花胭脂,研妍為鮮色汁水,淘而成胭脂。
從此女性世界有了色彩;
從此紅蓋頭下青蛾紅妝悅君相;
從此胭脂山的傳說流傳在了中原大地。
隨著一盒盒胭脂的印跡,印在女子的額前。
印在青春,
印在時間,
印在愛情,
印在美……
胭脂山,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