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孤城遺址
Ⅰ 孤城古影明月光下一句是什麼
上一句是:孤城古影明月光;
下一句是:曠野荒山清風夜。
Ⅱ 樓蘭,襄陽,孤城,洛陽哪一個不是地名
樓蘭,是西域古城遺跡。最早見於《史記》,曾經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現只存遺回跡,地處新疆巴音郭答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襄陽簡稱「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陽肇始於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
孤城,漢語詞彙。
拼音是gū chéng。
釋義:1、指孤立無援的城,2、邊遠的孤立城寨或城鎮。
Ⅲ 樓蘭古國的古城遺址
樓蘭古城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配合協助下,經過32天的奮戰,在樓蘭古城西南找到了「海頭」(被斯坦因編號為lk古城)等兩座古城並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採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紮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德克(本名烏斯曼,1864年出生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的米蘭鎮北部民族村附近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阿不旦村)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德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甦後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屍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築)。專家認定,這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牆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於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 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東北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並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後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遊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麼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並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陲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麼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佔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物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乾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他們於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牆,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 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說法七:由於中亞游牧民族侵入, 導致本土文化被毀滅,當地的居民逃往他方,樓蘭隨後就走向了衰亡 著名的「 樓蘭美女」出土於1980年,當時,考古學家在羅布泊鐵板河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屍,女性的皮膚為紅褐色,還稍有彈性,面部輪廓非常明顯,眼睛大而深、鼻樑高而窄、下巴尖而翹。經過圖像處理後,生活在數千年前的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由於這具女性古屍是在神秘的樓蘭古城附近被發現的。
在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女性干屍,體膚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發披肩。她身上裹一塊羊皮,毛織的毯子,胸前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皮毛制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枝雁翎,被世人稱為「 樓蘭美女」。經用她身上的羊皮殘皮做碳14鑒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是誰?為什麼會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就成為考古界的謎。「 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眼大窩深、鼻樑高窄、下巴尖翹的「 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然而,關於此屍所代表的人群具體屬於何種種族類型以及他們生前是當地土著還是從他處遷徙而來等問題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說紛紜。
Ⅳ 列舉襄陽歷史上出現的戰爭1個及戰爭遺址2個
一、公元379年,在湖北襄樊發生了一場爭奪和尚的惡戰。前秦以十萬大軍佔領樊城,猛攻襄陽。東晉守軍以死力敵,連城中婦女也上了前線。最終,和尚被前秦搶走了,戰爭結束了。前秦皇帝苻堅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得到了一個半人;東晉守將朱序當了俘虜,只留下了一堵值得紀念的「夫人城」。
二、 在中國歷史上,襄陽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尤其是在南北對峙的時期,襄陽的歸屬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雙方軍事格局的強弱。
在三國時期,魏國以合肥、襄陽、祁山為其東、南、西三條戰線的戰略性據點,在整個對吳、蜀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這三個戰略據點中,合肥、祁山根據記載一直由魏軍精銳部隊堅守,從沒有丟失過。唯一曾經被敵人佔領的一個戰略據點就是襄陽。 三 、蒙古人進攻襄陽,郭靖等人幫著守襄陽,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
的重大事件。在歷史上,蒙古人進攻襄陽也是很重要的事件,一共有過兩次攻守戰。
第一次是在蒙古人滅金國以後的第二年,蒙古人進攻襄陽,鎮守襄陽的宋軍內部發生內訌。,一部分部隊投降,襄陽失陷,蒙古軍和宋軍都縱兵搶掠,襄陽成為廢墟,蒙占軍隊也沒長期佔領。
第二次是在三十多年後,蒙古軍隊圍困和進攻襄陽。宋軍將領是呂文煥,很能打仗,在他率領下的宋軍和蒙古兵進行了激烈的戰爭。襄陽和樊城隔漢江相望,互成犄角之勢。
Ⅳ 玉門關遺址,我們又會憶起王之渙的什麼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Ⅵ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是指哪個城
由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是「春風不度玉門關」可知,「孤城」就是大西北的玉門城。(在今天的甘肅省境內)
Ⅶ 襄樊戰爭遺址
我來回答:據我了解,現在人們叫襄樊大學這個名字80%指的是襄樊學院。以前的確有一個襄樊大學(襄樊職業大學),但是合並了。給你找了個襄樊學院(大學)的歷史,你可以參考。
襄樊職業大學
1983年襄樊職業大學創建
襄樊教育學院
1981年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創建
1984年襄樊地區教師進修學院、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合並組建襄樊教師進修學院
後襄樊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襄樊教育學院
襄樊美術學校創建
襄樊美術學校更名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
2000年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並入襄樊學院
1998年襄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襄樊職業大學、襄樊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襄樊學院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360618.html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 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 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 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 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 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 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 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 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
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 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佔優勢的弱點。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准備了必要條件。
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 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咸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斗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斗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准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志。然而這次戰斗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佔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斗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採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術錯誤,戰斗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遺址
1.鄧城遺址:春秋戰國
2.三國:水淹七軍遺址(關羽VS於禁)、隆中(三顧茅廬)等
3.兩宋:鹿門山古寨及襄陽城、護城河(宋蒙襄陽之戰)
4.明清:襄陽王府(張獻忠燒過的,李自成也呆過)
5.老河口第四戰區司令部(李宗仁)、張自忠紀念館(棗宜會戰)
5.解放戰爭:西門破城口
Ⅷ 晉陽城為什麼叫做孤城
因為趙光義十分痛恨晉陽人民的頑強抵抗,同時,汲取五代晉陽三稱帝的教訓,懼怕晉陽再出"真龍天子",降詔燒毀晉陽古城,放火焚燒,這座經營千年的古城遂化為白地。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4月,趙光義又令引汾水、晉水灌晉陽城廢墟。"九朝古都"晉陽城從此消失。
公元前497年,晉國公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在西依懸瓮山、東臨汾河地帶據險築城,因在晉水之陽,取名晉陽,為晉陽建城之始。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手滅智氏,進而三家分晉,"春秋五霸"之一晉國解體,晉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山西始有"三晉"之稱。
(8)下孤城遺址擴展閱讀
晉陽古城遺址的現狀
1、是深埋在地下的城郭和宮殿遺址。有新城、倉城和大明宮、晉陽宮、受瑞壇以及七殿二堂十二院等宮殿建築遺址。
2、是古城屢遭破壞後,依然被人們懷念的舊跡。如東關村、東城角村、南城角村、羅城村、城北村、東陽旱地、城牆地、視汾樓、玄武樓等西城遺念;如城壕地、南門道地、西門外地、北屹九地和紫禁地、官園地等。
3、自古城火毀水淹之後至今還存在的遺跡。主要有時斷時續1000餘米的西城牆和600餘米的南城牆及南、北殿台遺址等。
4、在古城廢墟上重新建築起來的文物項目。主要有宋重建、明再建的隋代惠明寺塔,明清時的九龍廟、清代的二郎廟、老爺閣等。
Ⅸ 涼州詞中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指的是哪座城作者為什麼要稱之為孤城
「黃河遠上」與「黃沙直上」之爭
黃河派與黃沙派的爭執焦點在於地點。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繼續開疆拓土,張騫「鑿空西域」。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設置河西四郡,玉門關及陽關。玉門關與陽關,連通中原與西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孔道關口。因為西域輸入中原玉石取道於此,故名玉門關,陽關在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陽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陽關遺址
重大問題來了。黃沙派認為,玉門關在甘肅西部的疏勒河谷,戈壁沙漠,距黃河千里之遙,何來「黃河遠上白雲間」?並且認為,草書「沙」與「河」近似,經過多年以訛傳訛,「黃沙」終成「黃河」。並有部分古籍作為佐證。
古人擅長書法,文人墨客皆敏感筆勢筆鋒,以書寫傳訛理由十分牽強。絕對古籍均記載「黃河」,極少記載的「黃沙」也不足為反駁的絕對憑證。另外,「黃沙直上」的話,黃沙漫天,又哪來的「白雲」呢?也有悖於詩情畫意的唐詩美學傳統,為黃河派所詬病。
著名詩人王之渙(來源|網路圖片)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其中,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三人交善,並留有「旗亭畫壁」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