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西遊記
❶ 誰有關於「洛陽白馬寺」的傳說故事,和高僧大德。不要漢明帝夢金人的,不要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內容!!!!
佛是外來的,先在河洛落地生根,而後廣布華夏,又遠播東亞。這是個歷史的過程,也是一個外來文化在中國重新生根發芽的過程,白馬寺名字的來歷就體現了這點。
說到白馬寺,馬上就會想到白馬負經的故事,更直觀的是白馬寺前的兩匹青石圓雕馬,通體渾厚、圓潤溫馴,給人一種能負重致遠、靈性十足的感覺,這作為白馬寺的象徵真是趣妙天工。在我們心中已充滿了佛的神聖,這石馬就是佛的原物吧。非也!這石馬是宋代大將魏咸信墓前之物,1935年由白馬寺主持浩德法師遷於寺前。原非佛教之物,可以為其所用。這正應了文化發展的規律,任何一種文化要想在異地生根必須要適應新的文化土壤,充分利用原有的母體文化。
理性的歷史講證據,神聖的宗教靠傳說。「白馬寺」一名的由來正暗合著這個簡單的道理。有關白馬寺名字的傳說大致有兩種。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劉庄夜寐南宮,夢見一身長丈六、來自西方的金人,在殿庭里飛繞。翌日,以問群臣,奏對此為西方神佛。於是, 帝「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洛陽伽藍記》)。白馬馱經,任重而道遠,功不可沒,立寺為念,這就是大家最為熟悉的「白馬負經」的傳說。寺內保存的明代《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的碑文記載了第二種傳說,漢明帝遣使求佛,「得其書,及摩騰、竺法蘭二沙門以歸。至十年,始立寺。初名招提,後王有欲毀寺者,夜見白馬繞塔悲鳴而止。故更名曰白馬雲。」白馬悲鳴,感動皇帝,護寺有功,於是改招提寺為白馬寺。
這些傳說,似乎在說明漢明帝時已有「白馬寺」名。但歷史並不如此,東漢和曹魏的文獻不見「白馬寺」,只有到了西晉時僧人竺法護的譯經記中才有確切的記載,此後有關「白馬寺」的傳說才大量出現,象南朝的《高僧傳》、北魏的《水經注》和《洛陽伽藍記》、北齊的《魏書·釋老志》都有專門記載。歷史似乎在說明,建寺200年以後才有「白馬寺」之名,即東漢建寺,西晉有名。傳說和歷史產生了誤差,這200多年的誤差該怎麼解釋呢?
佛教充滿著智慧,透露著靈活與乖巧,初到中土,就在積極尋找可供自己依賴的文化之根。就其寺名就體現了這個文化的奧秘。白馬是否是印度佛教的神物,不得而知。但馬在中國文化中卻有著很高的地位,在佛入中土以前,馬在中國人眼中就非常重要了。
馬為六畜之首,在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過馬的骨骼。到商周時期,馬就更為重要,成為人們駕車代步的重要工具。《周易》記載:「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到春秋戰國時,對馬的繁殖、飼養和管理已達到了專業化的水平,並出現了許多相馬能手。馬性情溫馴,又通人性,並能負重致遠,於是中國人就把它視為自己最好的夥伴。日久天長,又把它升華為文化精神信仰的象徵。《易經》說卦曰:「乾為馬。」也即是說,馬為陽首。龍是中國最為神異的民族精神象徵物,而國人往往龍馬並提。《禮記·周官》載:「凡馬八尺以上為龍。」即馬之高大體長者就可稱之為龍,「龍」、「馬」原來在古人觀念中是可以相通的,可見「馬」和「龍」一樣的神異。
秦漢流傳的「河圖洛書」傳說,就更有神話色彩。《尚書中侯·握河記》曰:「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伏羲觀之,始作八卦。和中華民族文化靈魂的結合,馬也就具有了更加神異的本領。《宋書·符瑞志》曰:「龍馬者,仁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長頸有翼,傍有垂毛,鳴聲九哀。」能暢遊河水,翱翔於天,這樣的馬不就是白馬寺傳說中「白馬」嗎?也只有這樣的白馬才會騰空西來,繞塔哀鳴,才能悲愴雄壯地蕭蕭長嘶,這自然也就會感動皇帝了。200年的疑團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天竺泊來的佛教就是在200年中,積極尋覓自己新的根蒂。龍馬背後的文化內涵終於被其發現,並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白馬寺」已不是簡單的詞語了,它融合了兩種文化的蘊義,有關「白馬寺」的傳說和神話不僅是屬於天竺佛教的、而且也是屬於中國的東西了。
佛教藉助了中國的信仰,製造了新的神話,很自然地溝通了不同民族間的心靈連結,於是佛在華夏遍地生根,廣為流布。洛陽「白馬寺」正是藉助了這個文化奧秘,所以不管歷史的興廢,還是洛陽的浮沉,它都能千百年來以「祖庭」、「釋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於超然的地位。中國自此也就有了翠柏掩映、殿閣崢嶸、寶塔聳立的寺院,其間紅燭高照、香煙繚繞、磬嗡木鳴、誦聲如潮,透出無限的神聖與庄嚴。中國文化也就蘊涵了佛的神韻,竹園精舍的雅緻悠遠。歷史有很多的巧合,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記載僅洛陽一地,西晉永康年間已有佛寺42所,北魏時,城內城外寺院多達1367所,「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旁等狀」。而此時也是白馬傳說廣為流傳的時代。
行文至此,馬與白馬寺的故事也該講完了。實際上,佛入中土後,與華夏文化也就不分彼此。《西游記》中,東海龍王三太子所變的小白馬,究竟是中國的神話還是佛教的傳說,已無嚴格的區別,甚至還有人把這個小白馬等同於白馬寺的白馬,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可以原諒的文化心態。至於白馬寺前的石馬是否為佛教的原物也就不重要了。
❷ 西遊記里拿著宣花斧的是哪個神仙
西遊記里使用斧子,一個是巨靈神,另一個是梅山七怪中的牛精吧!宣化斧應該是巨靈神。你要想驗證就得看看西遊記那本書。新華書店裡都有。網上估計也有。或者音頻軟體。會介紹這是不是宣化斧。
❸ 造夢西遊3中聯盟副本掉的桃花有什麼用
1、新設備的特點。
2、枯葉弓、杉木、枯葉的枯葉、飾品宣化桿。
3、宣化長袍,宣化錘。版
4、溜權冰鞋、青雲長袍。
5、青雲珠寶手鐲,混元龍鎧裝,混合射線桿叉,混合單元法。
6、紫金開天斧,紫色和輕甲。
7、紫金檳榔嶼鐵、滾動綠魔,魔棒,九國圖是珠寶碎片重新拼在一起。
《西遊記三·大鬧天宮》是《西遊記》系列的第三個版本。游戲延續Q版卡通形象和造夢1、2的形象,增加了新的情節任務、寵物戰斗模式、在線PK、屏幕聊天等。
(3)宣化西遊記擴展閱讀:
夢幻西遊3特色:
沙僧系統:
當夢想西遊2出現時,八戒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解鎖成功,讓玩家看到地球攻防之間戰無不勝。而現在,隨著《西遊記3·鬧天章》在網上閃亮,沙僧也出現在玩家面前。
外觀形式:
唐僧、孫悟空、沙僧和八戒需要玩家努力解鎖。在《西遊記3》中,沙和尚沒有任何情節或任務的接觸直接打開。
沙和尚為所有玩家打開了通行證。玩家可以在一開始就嘗試新角色沙僧的力量,只要他們玩《西遊記3》,不需要打敗一些怪物或老闆。
沙僧的造型在流沙河整體上體現了這一特點,頭發是藍色的,身體的初始造型也以藍色、綠色為主調。
❹ 西遊記中的幾個宗教問題求解
玉皇大帝和閻王是說的道教。
如來和地藏菩薩是說的佛教。
如來佛是釋迦牟尼佛。
地藏菩薩曾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❺ 三國中的南華老仙是誰啊 是哪裡的人
南華老仙,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張角、於吉、左慈的師傅,是巨鹿郡的人。
南華老仙主張以道為念,心繫天下,他有一身『太平遁甲』可逆天改命的神仙術,在巨鹿郡將可呼風喚雨的三卷名為《太平要術》的咒符授予正在山中采葯草的張角。後在曲陽泉水上又把百餘卷的《太平清領道》讓於吉獲得,此術皆治人疾病方術,名之曰禁咒科。
並在峨眉山中把三卷《遁甲天書》交給左慈,上卷名天遁,中卷名地遁,下卷名人遁。天遁能騰雲跨風,飛升太虛;地遁能穿山透石;人遁能雲游四海,飛劍擲刀,取人首級,藏形變身。
當時,南華老仙告訴張角「以道為念」,接著便像風一樣消失了身影。 張角熟讀此書,學習法術,能夠呼風喚雨,治療疾病,掌握了各種法術。張角憑藉此能力創建了「太平道」,在中國全境廣泛宣傳教義。
(5)宣化西遊記擴展閱讀
書中,張角不過是一個落第秀才——漢朝本無科舉,自然沒有落第秀才——羅貫中此語不過是告訴我們張角才華平平,又對朝廷充滿怨恨。對於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本事,不過是被窩里發幾句牢騷而已。一旦這種人有了逆天神通,便立刻能攪亂天下。
因此,那南華老仙看起來說得冠冕堂皇——我傳你仙法是要你普救世人,你有異心,是你自己作死,與我無關——其實,南華老仙選擇張角傳授仙法,其隱藏目的,便是讓張角藉助仙法,顛覆漢朝。
這就如《西遊記》中的菩提老祖一邊警告孫悟空:「你此去定生不良!」極力與孫悟空撇清關系,一邊又將桀驁難馴的孫悟空放出掌控一樣。
❻ 西遊記:太上老君點化誰成立佛教的呢
這是老子化胡的傳說。傳說他在那裡變成了釋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
《西遊記》第六回,孫悟空大戰二郎神時,老君拿出金剛琢對觀音菩薩說: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
老子化胡
老子化胡,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貴的神,被稱為「太上老君」,他是創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人。老子化胡是指中國的老子西出函谷關,到西域(包括天竺)對西域人、天竺人等外國胡人實行教化的事件。從歷史的角度看,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宣揚「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道教徒認為這是歷史事實,後道教徒撰寫《老子化胡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曾經擔任過當時宮廷圖書館管理員,非常博學。看到國家開始衰落,老子就辭去職務去了西方。他經過邊界時,當地的一個官員尹喜請求他寫點東西,於是他就寫了關於道德的文章,贈給那位官員尹喜。這就是老子留下的世界名著《道德經》,也是後來道教最重要的經典。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後來出函谷關去印度、西域等外國教化胡人去了。2600多年前,老子離開洛陽,出函谷關向西,之後再也無人知曉其下落。《史記》籠統地說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傳說他在那裡變成了釋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並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只是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說出「老子化胡」的事件,道教徒也認為是事實,後道教徒撰寫《老子化胡經》,成為雙方認可的事件。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罽賓國、大夏國、高附國、天竺國皆並屬大月氏。臨兒國,浮屠經(佛經)雲其國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頭邪(Suddhodana),母雲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黃,發青如青絲,乳青毛,蛉赤如銅。始莫邪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左脅出,生而有結,墮地能行七步。此國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間、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
後漢書襄楷傳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齊書顧歡傳雲:『歡著論曰:道經雲: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凈妙。老子因其畫寢,乘日精,入凈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
佛道之爭
佛教傳入中土,傳統文化之衛道者一則以佛教來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華夏,故不當信從。二則以華夷地域不同,益證老子序中以東為木,屬陽,為道之所出;西為金,屬陰,為佛之所生。陽尊陰卑,故道教優於佛教。三則以華夷之間,種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華人不當信。四則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國家之衰亂,故不應信。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教傳入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嘗襲用道家字義,後道家亦有襲用佛教教義者。
佛道之爭,雖屬宗教沖突,然二者之興替,皆不離帝王之愛惡親仇,結果有力者較易獲勝,失敗者,每遭毀滅之厄運。佛道之爭最早見於東漢,迦攝摩騰與諸道士論難;三國時代,曹植作『辯道論』批難神仙說之詐妄;西晉時,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經』,為後世論爭重要材料。主要的內容是:老子出關西去之後,化為佛陀,把他的教導傳化於西域。特別指出,所謂印度佛教乃是淵源於老子的教導。化胡經中的"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與轉化的意義,"胡"自然就是洋人,外國或外國人的意思。長時期,中國人除了中國的漢族以外,所有的外族或外國,一律廣義地稱之曰:"胡"。最初化胡經的"胡"字,是狹義地專指佛教。作者是道士王孚,南朝僧佑在他《三藏集》中的《法祖法師以誣謗佛法...。"王浮是西晉時的道士,而且是一位道教的祭酒(領袖)。
然爭論之白熱化則在南北朝以後,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開創新天師道,並使之國教化,確立道教之宗教教團;南朝宋之陸修靜、梁之陶弘景對教學整備及道教經典整理予以體系化,對社會之影響亦相對增加,而足以與佛教相抗衡,其論爭焦點系以『夷夏論』為中心,爭論舍華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顧歡著』夷夏論『,引致明僧紹著』正二教論『、慧通著駁顧道士』夷夏論『以辟之,又有張融著』門律『,主張道佛一致,而以道教為本,佛教為化跡,提倡本跡說,然就二者優劣而言,主張道教居優位。
於北朝,孝明正光元年(520),宮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論爭,即清道觀之道士姜斌與融覺寺之沙門曇無最,以老子與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後為對論主題。其前,甄鸞之『笑道論』與道安之『二教論』二書為當時有關佛道優劣論爭之重要論著,此二書皆以強烈之論點大力論難道教,雙方發生激烈沖突。然於北朝,佛道之抗爭不僅為雙方之論爭而已,更加上當權者之政策壓迫,此即歷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中,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等帝王強力摧殘佛教。
三武滅佛即指:(一)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謙之清靜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慫恿,乃下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二)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於天下,聽信道士張賓與元嵩之言,決心滅佛。(三)唐武宗寵信道士趙歸真,拆佛寺四千六百餘所,迫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還俗,收充兩稅戶。為歷史上佛教徒之大浩劫。
隋代統一南北,唐祚代興,以老子與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之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乃得蓬勃發展。武德四年(621),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條,濟法寺法琳撰『破邪論』論道教之虛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著』顯正論』,批論佛教,激烈爭論佛道席次之先後問題。八年,定道、儒、佛之順位。高宗顯慶三年(658)三次召集僧道於內殿論議;五年,僧靜泰與道士李榮又就老子化胡經引發論爭;至龍朔二、三年(662~663),論爭猶未止。此等佛道論爭之結果,道教方面攝取佛教經典之教理,製作種種經典以對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躍,王重陽創全真教;元時,其第五代教主邱處機之弟子李志常佔有佛寺,破壞佛像,並將『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及『老子八十一化圖』,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偽妄,憲宗五年(1255)令二人對論,志常敗論,帝遂勒令燒毀道德經以外老子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圖等一切偽經;以後二教明爭暗鬥相續不絕;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下詔彈壓全真教,魏晉以來之佛道之爭遂平息[3]
佛道二教各有其特色與信眾,對立結果往往意氣用事,各成派系,排斥異己,或互相詆毀,如佛徒著笑道論,道流亦作笑佛論以敵之。然佛道二教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數代之發展而更深入民間,牢不可拔,影響後世學術思想甚巨。
有關收錄佛道論爭之文獻不少,較重要者有十異九迷論、夷夏論、三破論、顯正論、弘明集、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論衡、智升之續集古今佛道論衡等。
❼ 豬八戒是天蓬元帥,這個職位在天庭的地位有多高
《西遊記》中天蓬元帥豬八戒掌管天河八萬水軍,玉皇大帝親自任命的水軍總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海軍總司令,基本上和托塔李天王一個級別。是北極紫微大帝屬下北極四聖其中之一,又稱為北極四聖真君或北方四元帥。
同書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鍾;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
❽ 宣化瑪瑙滴水崖的好還是武家溝的好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黃袍怪變化後的形象: 形容典雅,體段崢嶸。言語多官樣,行藏正妙齡。才如子建成詩易,貌似潘安擲果輕。頭上戴一頂鵲尾冠,烏雲斂伏;身上穿一件玉羅褶,廣袖飄迎。足下烏靴花摺,腰間鸞帶光明。豐神真是奇男子,聳壑軒昂美俊英。 這段詞寫得實在是妙,把一個儒雅學士的形象刻畫的十分立體。從頭到足,出奇的飄逸瀟灑!形容典雅,體段崢嶸,怨不得皇帝也認不出來呀,只怕我們見到也得生出羨慕結交之心呢! 此是描寫女兒國國王的一段詞: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態,春筍纖纖嬌媚姿。斜軃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說甚麼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柳腰微展鳴金佩,蓮步輕移動玉肢。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如何,若您是唐僧,只怕早已不取經了罷?呵呵!! 臉襯桃花瓣,就這一句就了得了,『襯』字從宏觀上寫,寫出了女王臉型的嬌美,大約是瓜子臉吧;『桃花瓣』,從微觀上看,也可聯想到女王膚質的柔膩和白滑。 其它的更不用說了!絕色美人呀! 師徒說話,不覺早已入更。正是: 沉沉宮漏,蔭蔭花香。綉戶垂珠箔,閑庭絕火光。鞦韆索冷空留影,羌笛聲殘靜四方。繞屋有花籠月燦,隔空無樹顯星芒。杜鵑啼歇,蝴蝶夢長。銀漢橫天宇,白雲歸故鄉。正是離人情切處,風搖嫩柳更凄涼。 這是玉免精中的一段詞,主要是暗寫真公主的可憐遭遇。我尤為欣賞是其中的兩句:鞦韆索冷空留影,羌笛聲殘靜四方。此時正是深夜,玉宇無塵,鞦韆空懸,寒月留影,平日的歡鬧早已遠去;夜深人靜,羌笛聲起,悲韻不絕,更添凄涼;您動了側隱之心了嗎? 穿一件織金官綠紵絲襖,上罩著淺紅比甲;系一條結綵鵝黃錦綉裙,下映著高底花鞋。時樣□(上「髟」下「的」)髻皂紗漫,相襯著二色盤龍發;宮樣牙梳朱翠晃,斜簪著兩股赤金釵。雲鬢半蒼飛鳳翅,耳環雙墜寶珠排。脂粉不施猶自美,風流還似少年才。 這是第二十三回中描繪的一位夫家姓賈,娘家姓莫的婦人的形象。你看,一個是賈(假),一個是莫(沒);只可憐了八戒了。 這一段寫得相當流暢,顏色鮮艷奪目,重點描繪頭飾,『時樣』、『宮樣』二字,說明這個婦人還是相當時髦;『飛鳳翅』、『寶珠排』給人一種動感; 末兩句更是畫龍點晴之筆:脂粉不粉猶自美,風流還似少年才!您看看,可謂半老徐娘,風韻猶存,怨不得走投無路的八戒要說:「娘啊,既是他們不肯招我啊,你招了我罷!」 閨心堅似石,蘭性喜如春。 嬌臉紅霞襯,朱唇絳脂勻。 蛾眉橫月小,蟬鬢迭雲新。 若到花間立,游蜂錯認真。 飄揚翠袖,搖拽緗裙:飄揚翠袖,低籠著玉筍纖纖;搖拽緗裙,半露出金蓮窄 窄。形容體勢十分全,動靜腳跟千樣。拿頭過論有高低,張泛送來真又楷。轉身 踢個出牆花,退步翻成大過海。輕接一團泥,單槍急對拐。明珠上佛頭,實捏來尖 。窄磚偏會拿,卧魚將腳。平腰折膝蹲,扭頂翹跟。扳凳能喧泛,披肩甚脫 灑。絞襠任往來,鎖項隨搖擺。踢的是黃河水倒流,金魚灘上買。那個錯認是頭兒, 這個轉身就打拐。端然捧上臁,周正尖來。提跟草鞋,倒插回頭采。退步泛肩 妝,鉤兒只一歹。版簍下來長,便把奪門揣。踢到美心時,佳人齊喝采。一個個汗 流粉膩透羅裳,興懶情疏方叫海。 一氣無冬夏,三秋永注春。炎波如鼎沸,熱浪似湯新。分溜滋禾稼,停流盪俗 塵。涓涓珠淚泛,滾滾玉團津。潤滑原非釀,清平還自溫。瑞祥本地秀,造化乃天 真。佳人洗處冰肌滑,滌盪塵煩玉體新。 褪放紐扣兒,解開羅帶結。酥胸白似銀,玉體渾如雪。肘膊賽冰鋪,香肩欺粉 貼。肚皮軟又綿,脊背光還潔。膝腕半圍團,金蓮三寸窄。中間一段情,露出風流穴。 話說唐三藏幸虧龍子降妖,黑水河神開路,師徒們過了黑水河,找大路一直西來。真個是迎風冒雪,戴月披星。行彀多時,又值早春天氣。但見: 三陽轉運,萬物生輝。三陽轉運,滿天明媚開圖畫;萬物生輝,遍地芳菲設綉茵。梅殘數點雪,麥漲一川雲。漸開冰解山泉溜,盡放萌芽沒燒痕。正是那:太昊乘震,勾芒御辰;花香風氣暖,雲淡日光新。道旁楊柳舒青眼,膏雨滋生萬象春。 這是第四十四回的一段詞。我自己的管中窺見,覺得吳承恩先生往往用很少的話給人描繪出一幅圖來。在這上面有兩句:梅殘數點雪,麥漲一川雲。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此時正是早春,俗語說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一朵盛開的梅花上還殘留著些許尚未消融的雪,證明著寒冬的痕跡;而春已到來,花香風暖,雲淡日新,麥已初成,一眼望去,滿川碧綠,再加上微風吹過,隨風搖擺,真是一幅美景啊! 「水痕收,山骨瘦。紅葉紛飛,黃花時候。霜晴覺夜長,月白穿窗透。家家煙火夕陽多,處處湖光寒水溜。白蘋香,紅蓼茂。桔綠橙黃,柳衰谷秀。荒村雁落碎蘆花,野店雞聲收菽豆。」 ―――這首詞,在我的印象里,很遠.很近.很親切. 山野風光,自然,清新. 是永遠的西天朝佛路上的深秋,那樣溫柔的節氣,山色萬物皆有神明. 筆墨酣暢.刻畫傳神.感覺親切. 月明清露冷, 八極迥無塵。 深樹幽禽宿, 源頭水溜汾。 飛螢光散影, 過雁字排雲。 正直三更候, 應該訪道真。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次早,太宗升朝,對群臣言曰:「朕思御弟之功,至深至大,無以為酬。一夜無寐,口占幾句俚談,權表謝意。」叫:「中書官來,朕念於你,你一一寫之。」其文雲: 是知惡因業墜,善與緣生。升墜之端,唯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嶺,雲露方的泫 其花;蓮出碧波,飛塵不能染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從善,吲乎人倫有識,寧不緣慶而成慶?(節選) -----這一段可稱為賦了。文採好倒在其次,尤為好的是中間的哲理。他以『升墜之端,唯人自作』教導,並舉了桂、蓮作例。您看『桂生高嶺,雲露方的泫其花;蓮出碧波,飛塵不能染其葉。』這一對寫得何其妙呀!草木無知,尚且資善而從善,我們人是有見識的,為什麼不能緣慶而成慶呢? 裡面好的不止這一段,建議大家有空去讀讀。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 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老吳也深通醫道) 盡管《西遊記》里的山水田園詩詞數量眾多,堪稱古典小說之冠,但表現作者核心思想(田園詩)的則是第九回的首端漁翁張稍與樵子李定的一段對答,有詩又有詞,雖為游戲筆墨,卻顯露出作者熱愛山水田園的審美情趣。 縱觀全回,兩人的詩詞堪稱集前代山水田園詩之大成。其本質是"我們水秀山青,逍遙自在,甘淡薄,隨緣而過"。又第六十四回,荊棘嶺十八公等與唐僧的對詩、聯句,又稱一絕。作者用如此多的筆墨著意於此,並非隨意塗鴉,恰如書中所雲:"淡淡煙雲去所,清清仙境人家,正好潔身修煉,堪宜種竹栽花。……說甚耕雲釣月,此間隱逸堪誇。"好一個"隱逸堪誇"。 另外,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繪名山大川、險嶺怪坡的景物,即使是神魔鬼怪的處所也寫得尤如"世外桃園"一般。第八十九回寫豹頭山"不亞桃源洞,堪宜避世情",第六十回寫摩雲洞"樹林森密,崖削崚嶒。薜蘿陰冉冉,蘭蕙味馨馨。流泉漱玉穿修竹,巧石知機帶落英。煙霞籠遠岫,日月照雲屏。龍吟虎嘯,鶴唳鶯鳴。 一片刻清幽可愛,琪花瑤草常明。不亞天台仙洞,勝如海上蓬瀛。"第十九回寫浮屠山"山南有青松碧檜,山北有綠柳紅桃。鬧聒聒,山禽對語;舞翩翩,仙鶴齊飛。香馥馥,諸花千樣色;青冉冉,雜草萬般誇。澗下有滔滔綠水,崖前有朵朵祥雲。真個是景緻非常幽雅處,寂然不見往來人。" 第二十一回寫道"只聽得那路南山坡下,有犬吠之聲。但見:紫芝翳翳,白石蒼蒼。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蒼蒼半綠苔。數點小螢光灼灼,一林野樹密排排。香蘭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澗,古柏倚深崖。地僻更無遊客到,門前惟有野花開"。 第八十六回寫道:"石徑重漫苔蘚,柴門蓬路藤花。四面山光連接,一林鳥雀喧嘩。密密松篁交翠,紛紛異卉奇葩。地僻雲深之處,竹籬茅舍人家。"這些景緻與天上皇宮、神聖西天、冥界、海底龍王世界的景物截然不同,是人間山水田園風光的大薈萃。 一個汲汲乎功名利祿之徒不會沉迷於此,只有一個源自於田園,經歷過一段仕途"煉獄"煎熬之人方能將自己的滿腔熱忱賦予山水田園。那孫悟空的被欺、被壓、被驅趕、被煎熬,分明是吳承恩一生滿腔苦悶的寫照。作者曾自嘆道:"承恩淮海豎儒,蓬茅浪士,倚門骯臟,挾策支離。上不能鳴鍾佩玉,紀竹素於麟台;下不能帶索披芻,激薪歌於豹谷。月旦雖工,翻淹馬櫪;春秋已壯,尚泣牛衣。徒誇羅鳥之符,誤忝屠龍之伎。囊底新編,疏蕪自嘆;懷中短制,漫滅誰投真懷下里之羞,詎意當塗之賞。既逢匠石,寧避瑕疵。是用代幣帛於承臣,效芻蕘於累牘。"(吳承恩《答西玄公啟》) "宦海堪驚,日月風波,浮沉未量。嘆汗馬元功,已塵青簡;蹇驢孤館,未熟黃梁。主管籬花,平章溪月,更有誰人話短長從前事,算來無愧,歸去何妨東皋雲暖茅堂,看魚出寒罾稻上場。有栗里淵明,一床琴酒,成都諸葛,二頃農桑。五鳳高樓,誰為柱石大澤深山鎖棟梁。明朝有,鶴書來到,莫閉山莊。"(吳承恩《大中丞白溪張公歸田障詞》)
❾ 金翅大鵬鳥和如來佛祖的關系是啥
金翅大鵬鳥和如來佛祖的關系是舅甥關系。「娘舅」是金翅大鵬鳥而「外甥」的如來佛祖。
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孫悟空到靈山找到如來佛祖時,二人進行了這樣的對話,原著道:「如來道:這是老魔、二怪之主。但那三怪,說將起來,也是與我有些親處。行者道:親是父黨?母黨?
如來道: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
我欲從他便門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開他脊背,跨上靈山。欲傷他命,當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故此留他在靈山會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大鵬與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親處。」
最惡的孔雀成為了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金翅大鵬雕成為了如來佛祖的舅舅,這些都是如來佛祖的無奈。本來互不相干,甚至可以誅殺的孔雀和大鵬,因諸佛的勸解成為了靈山「外戚」。
在西遊記的原著中,金翅大鵬鳥把持著獅駝國,原著道:「小鑽風道:我大大王與二大王久住在獅駝嶺獅駝洞。三大王不在這里住,他原住處離此西下有四百里遠近。那廂有座城,喚做獅駝國。他五百年前吃了這城國王及文武官僚,滿城大小男女也盡被他吃了干凈,因此上奪了他的江山,如今盡是些妖怪。」
(9)宣化西遊記擴展閱讀:
在西遊記裡面,大鵬金翅雕是以妖精形象出現的,獅駝洞的三大王大鵬怪,綽號雲程萬里鵬。外形描寫揉合了印度神話跟中國莊子的文章:「金翅鯤頭,星睛豹眼。振北圖南,剛強勇敢。變生翱翔,鷃笑龍慘。摶風翮百鳥藏頭,舒利爪諸禽喪膽。這個是雲程九萬的大鵬金翅雕。」
金翅鯤頭,星睛豹眼。振北圖南,剛強勇敢。變生翱翔,宴笑龍慘。摶風翮百鳥藏頭,舒利爪諸禽喪膽。這個是雲程九萬的大鵬雕。這是大鵬鳥的外貌形態。
❿ 豬八戒是《西遊記》中的經典人物之一,豬八戒中八戒指的是什麼
八戒的內容(戒相)如下:
1.不殺生
在家學佛,首重殺戒。在家中殺生,家庭變為殺場,冤魂不散,難保平安。也不能「點殺」(指定叫商販殺)。如目前不能長素,可吃花素,為培養悲心,可買現成肉吃。殺生的惡報最可怕,現前的花報往往是疾病纏身或短命;死後的果報,常墮惡道中。
2.不偷盜
不與而取叫偷盜。凡是未給與你的錢財,不管用什麼手段把它變 為自己的,都是犯盜戒。從因果律講,種布施因,獲財富果;種偷盜因,獲貧困果。
3.不非梵行
「梵行」是凈行,「非梵行」是不清凈的行為,指淫慾。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於每月六齋日,並不難做到。這是種出世善因,是關閉生死之門。《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淫慾心不清除干凈,不可能超出六道輪回。宣化上人宣講十二因緣時說,無明就是指淫慾心,以無明為緣(條件)而產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為。中陰身投胎,正是這一念淫慾心造成的。八戒中的「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佛說齋經》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淫,心不貪色,如清凈戒,以一心習。」這是要向佛看齊,起一念淫心,持齋便不清凈。因為要求高,所以,雖僅一日一夜而功德極大。在家受持八關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業清凈。
4.不妄語
包括四項:(1)妄語:大妄語如妄言自己開悟,希圖名聞利養,死後必墮地獄,懺悔也無用;其次為謀私利而妄語欺人,也是自種惡因,終受惡報。此外,方便妄語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例如你在山上看見一隻野兔跑過,後面打獵人追來,問你野兔的去向,分明野兔往西跑,你告訴他往東跑的。象這樣目的是在護生,便是方便妄語。(2)惡口:用惡毒語言咒罵別人。這是自種惡因,將自食其果。(3)兩舌:說翻弄是非,挑撥離間的語言,特別是說四眾(在家,出家二眾)過失,居士菩薩戒列為重戒。更應重視。(4)綺(音奇)語:指花言巧語,包括黃色下流的語言。
5.不飲酒
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而破戒犯罪。古代印度有一男居士,一日因誤飲酒醉,犯飲酒戒。見鄰居家的雞過來,偷殺吃了,犯盜戒,殺戒。鄰居婦女來尋雞,答說未見,犯妄語戒。見鄰婦漂亮,姦汙她,犯邪淫戒。因為飲酒導致五戒俱犯,生受國法懲辦,死墮惡道。飲用葯酒,必須經醫生診斷,非葯酒不治的病,才能飲用。賣酒使別人亂性,居士菩薩戒列為重戒。吸毒害自己,害家庭,危害社會,學佛的人更不能習染。
6.不非時食
「非時」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即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叫「持齋」,「持齋」雖不是戒,卻是戒之體,是八關齋戒中最重要的一條。吃素不等於持齋,「齋」含有內心清凈,摒絕雜亂的意思。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凈。所以,三世諸佛都是過午不食。從根本上說,必須身,口,意三業清凈,才叫「齋」。不問在家出家,要凈化三業,均應持齋。
關於「日中」(中午)的推算方法,最好以北京的經線(即東經117度)為基數來推算,經度(東經)每減少15度,日中的時間就推遲1小時。以此為依據,四川省成都市春秋兩季的日中可推遲到12:45分,夏季的日中時間為12:30分,冬季則為1:00,各地可依此推算。一般說,按北京時間11:30吃午飯便可以。
過了中午以後到次日清晨之前,這段時間只可飲用各種糖水,蜂蜜,果汁(濾清無渣),姜湯,鹽水,葡萄糖水。但牛奶,豆漿,芝麻糊以及糕餅,麵食等,律中不許飲用,食則違犯。
7.不香花曼庄嚴其身,亦不歌舞倡伎
「香花曼」,用香花製成的花冠,花環,如現代人用的手鐲,項鏈,耳環等,在八關齋戒中都不要用。這條戒的目的是讓在家人種出世之因,所以衣著力求樸素。如果仍迷戀這些裝飾品,你的內心怎麼能清凈?「香油塗身」是熱帶人的習慣,在八關齋戒中,凡香水、香粉、香脂均不應使用,因為這類美容化妝品,容易誘發淫念,使三業不凈。
「歌舞倡伎」指唱歌跳舞,在八關齋戒期間,不應故意前往觀聽。包括不看電影、電視等。因為既然嚮往出世,何必再貪戀世間的娛樂,應該以「禪悅」、「法樂」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
8.不坐卧大床
過去西域的「床」,包括坐椅在內。什麼叫「高廣大床」呢?藕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說:「床腳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既高且廣,即名為大。」依此解釋,現代人用的席夢思和綢帳、綉枕、錦被等豪華用品,八關齋戒期間均不要用。否則,容易影響身、口、意三業清凈。只有看淡物質享受,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只有習慣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才有利於修行方面的精進。 以上兩條,都是追求物質享受和導致淫慾的媒介,影響身、口、意三業清凈,甚至使人道心退失,所以列為禁戒。
關於不坐卧大床
沙彌戒是不準坐高廣大床的,為了這一條戒,我發現好多年輕人實在很可憐,有個年輕同學因此在地板睡了兩年,因為他認為高的床寬的床不能睡。我可以負責任告訴大家,講錯了願下地獄,下二十一層,永不翻身。如果我講對了,那麼很多人就錯了,害死人了。制定這一條戒律,是要佛子不要貪圖享樂
文字要搞清楚,床在中國古代就有,我家鄉老祖母的床比一個房間還大。床是由西域來的,椅子原來叫床。中國原來沒有椅子的,秦漢時人都是席地而坐,到了魏晉才由西域傳入椅子,那時叫作胡床。高廣大床是地位很高的人、領導人坐的,那個床又高又寬。胡床又有個名字叫腳床,床腳可以折攏起來的。打坐的叫繩床,草繩編的,可以折起來帶出去,佛圖澄禪師就經常坐在繩床上打坐。所以這戒律是要沙彌學謙虛,並不是說不能睡床鋪。為了這件事,許多年輕人不敢睡床,怕犯戒,弄塊窄窄的木板鋪在地上睡,連翻身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