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舊石器遺址分布圖
A. 中國古人類分布地圖
1、元謀人
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
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2、藍田人
因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故命名為「藍田人」。藍田人的生活年代,本來認為是距今約69萬年前到95萬年前,但是1987年重新測定後認為是距今約70萬年前到115萬年前。
藍田人在1963年中國陝西省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被發現,化石為一30多歲女性的頭骨。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調查隊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藍田縣城西北約10公里的泄湖鎮陳家窩發現了一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
第二年5月,在公王嶺地層中發現一個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經對此頭骨化石進行室內修復,復原出一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陳家窩的下頜骨和公王嶺的頭骨歸到一起,命名為「藍田中國猿人」,簡稱「藍田猿人」或「藍田人」。
3、北京人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是生活在更新世(歷史學為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
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但還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4、和縣人
中國的直立人化石 ,1980~1981年發現於安徽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的龍潭洞。包括1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2塊頭骨碎片、1塊下頜骨碎片和9枚單個牙齒。頭蓋骨屬一青年男性個體,有許多特徵和北京人相似,但又具有若干較北京人進步的特徵。
這表明和縣人是直立人中的進步類型,可能與北京人中的較晚者相當。和縣人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鈾系法的測年結果為距今19萬~15萬年,熱釋光法(見考古年代學)測得的年代在距今20萬年以內。伴生的動物化石屬於南北混合的動物組合。
5、馬壩人
中國東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早期智人。1958年發現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獅子山石灰岩溶洞中。
馬壩人,距今12.95萬年至13.5萬年,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一種古人類型,屬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馬壩人屬於中國東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也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唯一的古人類。
6、長陽人
長陽人化石在1956年發現於湖北省長陽縣西南下鍾家灣村一個稱為「龍洞」的石灰岩洞穴中,由賈蘭坡教授命名為「長陽人」。長陽人化石近於現代人的特徵較多,沒有北京猿人那麼原始。
「長陽人」是中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長陽人」不僅具有現代人的特徵,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徵。距今年代不少於19.5萬年,為「更新世中期的後期」古人類化石,遲於馬壩人、早於丁村人。
7、丁村人
丁村人是發現於中國山西襄汾縣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二十多萬年,屬於晚更新世早期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丁村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3年,建築工人發現了石器和脊椎動物化石。1954年大規模發掘時發現了三枚人類的牙齒化石,為同一個體的10餘歲小孩的門齒2枚,臼齒1枚,1976年9月在丁村人牙齒化石出土的同一地點的砂礫層中,又發現一個小孩右頂骨化石。
8、金牛山人
「金牛山原始人頭骨」的考古發現,被列為「1984年「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科技」之一。
金牛山遺址位於大石橋市西南8公里,長大鐵路線東側,東距渤海灣20公里,是一座由震旦紀的白雲質大理岩、石灰岩和雲母片岩夾菱鎂礦等多種岩石組成的孤立山丘,為中國東北地區最早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金牛山海拔69.3米,面積為0.308平方公里。
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遺址,位於山的東南部,已發現的劍齒虎,腫骨鹿、大河狸等中、更新世動物群化石分析表明,該洞穴主要堆積時代距現在30—40萬年間。該遺址出土的古人類遺骨化石較北京周口店猿人化石更加完整。從頭骨壁的厚度小於北京猿人而大於現代人這一點判斷,金牛山人是猿人與智人的過渡類型。
(1)遼寧舊石器遺址分布圖擴展閱讀:
古人類化石
長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遠古人類化石十分稀少。根據地層、動物群的研究和科學測定,「金牛山人」生存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28萬年左右。「金牛山人」的頭骨化石十分完整,初步觀察,它既有原始的特徵,也有一些接近智人的進步特徵,而且腦量大於同時期的猿人。
「金牛山人」化石的發現填補了這一時期人類發展的空白,為對猿人體質特徵及體質演化發展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這項重大的發現被列為本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項目之一。
廣東英德發現萬年前古人類化石。在青塘遺址黃門岩1號洞地點發現的墓葬地層關系清晰,葬式為較明確的「蹲踞葬」。人骨共存碳樣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乃至嶺南發現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生死觀念和有意識的埋葬行為。
此前,廣東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僅見牙齒或頭骨化石,距今1萬年以前保存比較完整的人體骨架尚屬首見,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嶺南古人類體質特徵研究、華南地區晚期智人DNA測序與基因研究、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古人類演化與遷徙、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食譜與古病理研究等提供了重要新材料。
B. 舊石器時代一個遺址一般生活多少人啊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
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裡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遺跡和遺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樹居生活卻很難留下什麼遺跡。從古代的文獻中,依稀可以尋覓到遠古時代樹居和採集的影子。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
民族志也較多反映了石器時代人類的巢居生活。彝族歷史文獻《西南彝志》記載:「人們在當初,不曾住地面,野獸花斑斑,跑在森林裡;人居於樹上,獸與人同處」;《滇略》記載有一部分被稱為「野人」的景頗族,「茹毛飲血,夜宿樹上」;《貴州通志》記載少數苗族先民曾經「架木如鳥巢寢處」;東北的古代肅慎族亦曾「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這些少數民族盡管早已擺脫了採集與狩獵的經濟生活,但其巢居的生活方式卻一致表明遠古人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確曾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早期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與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和人類用火的痕跡。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還有經過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獸骨。這一時期人類的經濟活動,處於極其原始的萌芽階段。
在初期的經濟活動中,人類只是為了生存而進行採集和狩獵、捕撈的。這些活動以採集最早出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匼河遺址中發現了可能用於狩獵的石球,表明當時已出現了狩獵經濟的萌芽,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採集和捕食小動物始終是人們的主要經濟活動。集體圍獵大動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中期
距今約十至二三萬年,相當於地質史上的晚更新世,也就是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的經濟活動逐漸活躍了。當時,台灣、日本等島嶼與大陸還有陸橋聯接,在亞洲的東北部,白令海峽也有陸地通往北美洲。中國大陸的氣候比較乾燥寒冷,西北高原及華北大地堆積了厚厚的黃土。這一時期處於間冰期,大陸大部分植被是森林草原或半乾旱的草原,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人類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鍛煉和發展,最後脫離了動物界,轉變為現代人的。地質學家稱之為黃土時期,人類學家稱之為智人階段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組織已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在各地不同的生產實踐中改進工具,發明了摩擦取火,從而促進了原始經濟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中期,打制石器的技術比早期進步了,丁村人的石器已有更多的類型,遺址中出土的各式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和石球等,有的形制相當規整。說明了石器功能作用的分化。與丁村人相比,許家窯人的狩獵技術更高一些,從出土的石器來看,他們不僅會從打制的石核檯面周圍邊緣敲剝石片,而且製作出更多小型的尖狀器、雕刻器、小石鑽和小型砍砸器。一種龜背狀刮削器和短身圓頭刮削器,刃緣經過仔細加工,已初步開創了細石器工藝技術的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文化的進步因素。作為狩獵大動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許家窯人的營地里成堆地發現,數以千計,生動地顯示了這個氏族狩獵經濟的高度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中石器時代盛行的石葉,在這里也已經出現,這種工具與狩獵和吃獸肉有密切關系。許家窯遺存的全部動物骨骼數以噸計,但未見一具完整的個體,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頭骨都沒有發現,說明基本上都是人們食肉後又砸碎的拋棄物。他們還善於用動物的骨角加工成鏟式工具、三棱尖狀器和刮削器。許家窯人生活在距今 4 萬年前,他們的狩獵經濟代表了當時的較高水平。
晚期
距今二三萬年前,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原始經濟在各地有了更快的發展。從重要遺址峙峪、小南海、虎頭梁所發現的石器和遺跡來看,當時的生產水平在不斷進步和提高。以弓箭的發明為標志,狩獵經濟又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虎頭梁遺址
1963 年發掘的山西峙峪遺址,距今 28000 年,僅石器材料就多達 15000餘件,明確地出土了石箭頭和鉞形小石刀之類復合工具。1960 年第一次發掘小南海洞穴時,10 平方米范圍內出土石製品達 7000 多件,可見當時石器製造業已有相當規模。在河北陽原的虎頭梁遺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三處篝火遺跡,灰燼中有燒過的獸骨和鴕鳥蛋皮,周圍散布著大量石片、石屑和用作石砧的大塊礫石,這里顯然是一個狩獵者的宿營地。
C. 求遼寧省的古遺址縣志地圖 謝謝
遼寧省古遺址縣志地圖目前沒有確切消息。
但是可以至當地圖書館查詢縣志,這樣更為翔實有據。
希望盡我所能幫助你!祝一切順利!
D. 中國境內古人類遺址分布圖,說出古人類遺址分布特點和原因
1、分布:我國的遠古人類分布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廣袤的土地上,天南海北都有發現,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帶,也就是黃河的支流所在地,渭水,洛水,汾水等等,總體是東部多於西部,中原多於其他地方。古人類主要分布如下圖:
2、分布特點:概括而言,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豐厚的平原地帶.
3、分布原因: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4)遼寧舊石器遺址分布圖擴展閱讀
舊石器時代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
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結實加以播種,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食物來源變得穩定。農業與畜牧經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人類生活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中石器時代人類生活仍是以狩獵漁業為主,出現氏族社會,人們發明弓箭,漁矛,漁網等打獵工具。人們開始在原野中生活,並不斷遷徙。人們發明房屋建築技術,發明獨木舟。開始馴養狗、羊和豬,開始磨製簡單石器。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
新石器時代,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這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 ,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距今1萬多年以前開始 ,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E. 中國發現的原始人遺跡有多少
如果抄你是指舊石器時代,關於遺址(地點)分布可以參考下圖:
目前已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約4000個,幾乎遍布全國,其中有28處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石器時代早期從距今約200萬年至距今12.8萬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有位於河北和山西北部的泥河灣遺址群、湖北鄖縣曲遠河口、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遼寧營口金牛山、貴州黔西觀音洞等。
舊石器時代中期時間從距今12.8萬年至距今約3.5萬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有周口店15地點、山西襄汾丁村、陽高許家窯、河南滎陽織機洞下層、湖北江陵雞公山下層、三峽庫區等。
舊石器時代晚期時間從距今3.5萬年至約1萬年,這一階段發現的遺址顯著增多,北方代表性的遺址有周口店山頂洞、遼寧海城小孤山、河南安陽小南海、寧夏靈武水洞溝、山西朔縣峙峪、沁水下川、吉縣柿子灘、蒲縣薛關、河北陽原虎頭梁等:南方代表性遺址有四川漢源富林、銅梁、貴州桐梓馬鞍山、普定穿洞、白岩腳洞、興義貓貓洞、廣西柳州白蓮洞、湖北房縣樟腦洞、湖北江陵雞公山上層等。
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人類已演化為晚期智人,無論從解剖特徵還是心智上看都和現代人毫無差別,不能再叫「原始人」了
F. 在中國地形圖上找出中國早期人類遺址地區名稱
1、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2、元謀人:發現於1929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
3、丁村人: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4、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
5、河套人: 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
6、柳江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洞穴中發現,故名。
7、麒麟山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6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名。
8、資陽人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
9、峙峪人 : 1963年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在朔城區峙峪村北的黑駝山腳下,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兩萬八千年,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猿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頂洞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謀人
G. 求一份全中國遠古人遺址分布圖!!!急需,有懸賞
北京人考古發現的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內在在科學上常稱容之為「北京直立人」,英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國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生活在黃河流域。山頂洞人(Upper cave man)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元謀人發現於1965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跡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現大量炭屑,後來還發現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10萬年。藍田人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直立人。分別發現於陝西藍田縣的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生活在80萬年至75萬年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地帶
H. 舊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些
在黑龍江省右岸塔河境內的呼瑪十八站有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在遼東半島的復縣有一處古龍山洞文化遺址,在這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到處都留有東北土著先民原始群體活動的足跡。
在舊石器早期,遼寧省本溪地區就生活著廟後山人,廟後山人與「北京猿人」是同時代的古人類,同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廟後山人是東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東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廟後山位於遼寧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湯河500米左右,古人類遺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約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該遺址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在舊石器中期,在遼寧省營口永安西田村一帶,生活著金牛山人,他們在距今20多萬年以前,就活躍於東北南部地區,適應了較為復雜的生活環境。
在二三十萬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階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鴿子洞人是這個時期東北古人類的主要代表。
他們已由直立人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族。金牛山人和鴿子洞人的後期,更為進步的族外群婚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鞏固了下來,這為向氏族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鴿子洞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山區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處天然溶洞。在這遺址內出土了300餘件舊石器,有豐富的用火痕跡和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據推斷,鴿子洞人約為15萬年前後的古人類。
在舊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圖明月鎮與榆樹周家油坊一帶,就分別生活著安圖人、榆樹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西南郊閻家崗地區,生活著哈爾濱人。
在東北地區,還有遼寧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鴿子洞等30餘處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東北地區的古人類,基本代表了人類起源與進化過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發展階段。
從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的古人類便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文化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壓制石器、雛形陶器、磨製骨器、裝飾品等具有時代特徵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出現了。
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出土了一些鑽孔獸牙裝飾品。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掌握了獸骨的鑽孔技術,並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之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時間用來生產裝飾品。
裝飾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對美欣賞觀念的提前,因而創造了粗獷的原始藝術作品。
在這一時期,一些古人類繼續利用天然山洞,保持著穴居狀態,更多的人類家族則走出洞穴,開始生活於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賚諾爾遺址位於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爾濱附近的一系列遺址都分布於松花江的階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更宜於獲取生活資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並自己動手建造簡陋的居址或房屋。人類開始了半定居生活,除採集、狩獵之外,捕魚業也開始成為原始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魚叉,這使我國同時代的內容又有了極大豐富,這說明捕魚業在東北古人類生活中開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時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轉化開始完成,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也隨之轉化為社會的勞動分工,於是氏族出現了,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在這個時期,是東北古人類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是他們進行規模空前的大遷徙、大遠征的時代。
遼寧省葫蘆島市設縣治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後來遷至連山。從這里發掘的文物、遺址、遺物證實;遠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特生博士對境內南票區沙鍋屯二里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發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進行鑒別,認為遺物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類遺物。
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I. 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都在那裡
陝西龍崗寺遺址 哈爾濱閻家崗遺址 北京周口店遺址
J. 舊石器的中國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元謀猿人
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爪蹄獸、最後枝角鹿等第3紀殘存動物在這里出沒。再晚一些,則有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存,元謀人使用的石器捕獵它們。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層的河湖相沉積地層里,在第4段第22層,發現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用古地磁測定法檢測,這兩枚牙齒屬於170萬年前的一個男性青年。它確證了中國人的歷史起源和存在。和這兩枚牙齒化石同時從褐色黏土層中出土的,還有7件元謀人製造和使用的脈石英石核與刮削器,中華文明就這樣開始萌動了。圖片為手持器。
涿鹿之戰
相傳神農氏為帝王時,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奪,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為暴虐,神農氏、黃帝無力征討。阪泉之戰後,黃帝勢力大增,蚩尤仍繼續作亂,不肯聽命。黃帝徵集各部落、聯盟兵眾,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相傳黃帝命應龍作水陣阻擋蚩尤,但被效忠於蚩尤的風伯雨師所破。黃帝又請旱神女魃(傳說為皇帝之女兒,貌奇醜,而有法術)作法,天氣驟然放晴,旱熱難當,使久習於東南方陰雨氣候的蚩尤無法忍受,敗陣南逃,於冀州之野擒殺蚩尤。涿鹿之戰以黃帝的勝利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