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國遺址探秘
『壹』 想知道古巴國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 巴國
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巴國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5)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起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建立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借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編輯本段夏代
至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里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為國家級旅遊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屬太湖流域,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編輯本段商代
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斗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編輯本段周代
公元前11世紀,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說:「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復(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依然還是一個疆域廣闊,可與七國相比的國家。
編輯本段滅國
《華陽國志·巴志》:「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應巴的要求,使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滅了蜀國。順道向東滅了巴國。在江州設立巴郡,成為秦始皇36郡之一。
編輯本段人文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遺產
巴文化是重慶的根系文化,為追溯千年巴文化歷史淵源,弘揚巴文化精神,九龍坡區政府及龍力地產斥資4億元,聯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態、旅遊、商務、休閑於一體的重慶市文化觀光勝地——巴國城。 巴國城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定位於「呈現巴國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設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個建築群風格仿古代巴國時期文化,將復原古代巴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及其模型遺址,同時還將設置巴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長廊。 巴國城將集巴國文化之大成,建設巴文化博物館、巴國文化研究中心、巴國文化廣場、巴國湖中舞台、巴國歷史人物雕刻、巴國傳奇雕刻等。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內涵和旅遊休閑概念,建設高級商務區、賓館會議中心、運動休閑區、湖中舞台游覽區、城牆觀光區等,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大型歷史文化觀光型商業中心。 巴國城將挖掘巴渝文化的獨特資源,通過展示千載巴文化的燦爛,彰顯重慶先民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千古巴國人文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歷史。同時將古文明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探索出文化商業的運作典範。徜徉未來的巴國城,人們將解讀巴國文化神韻,領略中國漢唐風情,觀賞文化建築經典,享受現代文化商娛旅業的魅力。 巴國城的建設,體現了九龍坡區政府文化造勢、生態興區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次極具文化智慧與市場遠見的神奇創意。
開放分類:
歷史,重慶
『貳』 巴中市通江縣有哪些古代歷史遺跡
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干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8公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一勝地。
歷史古跡:通江古屬巴國,秦隸巴郡,西魏置縣,唐改壁州,天寶初年始名通江。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城鄉。境內有地上地下不可多得的文物點200餘處,館藏文物7000多件。春載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遺址,填補了四川龍山文化普系和類型的空白;通江摩岩造像「唐代精品頗多,堪稱藝術瑰寶」,縣城西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七級佛塔」及廣納白浮溪的「凈土變」龕龍為精品,還有巴人文化遺址、三國文化、佛教文化、白蓮教蘭號義軍大本營舊址等等,極具旅遊科考價值。
『叄』 古老部族 巴族現在還有人嗎
在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巴人眼睛不是藍的, 距今四千年多前的巴人和巴文化究竟是什麼模樣?神秘的巴人究竟緣何忽然消失?這 是國內很多考古學家們一直苦苦探索的課題。 巴國是先秦時期分布在今天湖北、重慶、四川境內的一個王國,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 前不久,四川羅家壩遺址的33號墓,考古隊發掘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大批文物,經初步鑒定,其中的鼎、缶和盒等為國家一級珍寶,這在全國已發現的所有巴文化遺址中是規格最高的。專家推測,這座古墓可能是巴國王陵的豪華墓葬,這個墓葬就是考古學家數十年來苦苦尋找的巴人王陵,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和歷史界的震動。羅家壩遺址被發掘後,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區域被重新定義,為揭開巴人消亡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重慶境內發現的忠縣中壩、哨棚嘴、奉節老關帝遺址與羅家壩遺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也有相同的文化因素和傳承關系,它們屬於同一大范圍的考古學文化。川渝兩地發現的巴人文化是一脈相傳的,這從兩地的一些民俗上也窺見一斑。如古巴國特別有名的「巴渝舞」,是表現巴人沖鋒陷陣的軍舞,它流行於川北閬中一帶,現在羅家壩一帶的土家族最流行的「薅草鑼鼓」裡面也有「巴渝舞」的影子,而閬中的曾是巴國最後的都城,巴人的後裔土家族的「擺手舞」也與巴渝舞極其相似。
巴人是生活在長江上游的中國最古老的先民集團,但由於他只是一個鬆散的部族聯合體,在遷徒流動性很大,後來又形成了廩君族與板木盾蠻兩大部族體系,在統治者以夷制夷政策下,很難形成政權體系,所以,盡管他人口多,活動領域寬,但仍 是一個弱小的西南少數民族,尤其是生活在鄂西、川東峽江兩岸的谷地和山坡上的巴人,以採集、漁獵為生,經濟文化較之中原遠遠落後,分散的居住方式決定了它們的組織結構鬆散,難以形成強大的整體,因而在鄰近民族的侵凌下向東遷徙。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許參加了武王伐紂戰役,後在漢江上游建立國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時期巴國見諸於史籍的是與楚、鄧等鄰國之間的戰爭記載。最終巴國失敗了,又開始了幾百年的遷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不斷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周邊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傳統更難彰顯。最終巴國被一路跟隨而來的楚國逼迫,數易其地,「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豐都),後治閬中,」這段記載也許就是巴人當時的境遇。
但巴人的遺跡卻在進一步顯現, 最近, 陝西省商洛市考古隊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考察研究,在商洛丹江、 乾佑河等流域 發現了3000多座崖墓,考古學者認為,崖墓和懸棺有所區別, 但是性質相似。 從而推斷,該地區和巴人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陝西商洛地區北靠關中。 崖墓多數都是選擇在河流兩岸面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開鑿,尤其是在大水系與小支流交匯處分布得較密集。距離地面高度從2-300米不等。 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崖墓遠 離河岸而選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隱蔽的谷嶺之中開鑿。 專家大膽推測,神秘的商洛 崖墓說不 定是巴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起碼也說明, 巴蜀文明在這一地區找到了呼應。
由此看來,事實上的巴人並沒有神秘消失,他的族人賨人及後裔土家族至今仍在閬中、湖南張家界、湖北利川一帶生活著。但為什麼又會說巴人神秘消失呢?而且著名巴文化研究學者童恩正還寫了一篇小說《三峽迷霧》。這主要是指由巴人後裔廩君族建立的巴王國,他們在被楚攻打壓迫下在長江、重慶一帶建立的政權的王公貴族的神秘消失。但他們消失也並非全部,或許他們把祖先的墓地,甚至財寶都遺留在三峽一帶了,但他們的余部卻沿嘉陵江上溯,回到了他們的老家閬中,並試圖重新崛起,但終不敵秦,為秦所滅。
現在還有部分在雲南和緬甸交界。他們的眼睛是褐紅色的
『肆』 有沒有人知道,巴山大峽谷景區《夢回巴國》演員演的行么,劇情怎麼樣啊
劇情很好,很凄美,也很震撼,演員都是很敬業的,把你帶入劇情當中
『伍』 本人對古蜀國的文明很有興趣,有哪位高人可以指點一下:古蜀國文明的發源和魚鳧鱉靈的來歷期待中~~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對古蜀文化也橫感興趣,最近正在寫一本關於古蜀文明的穿越小說。成都西郊金沙,這是一處面積近5平方公里的大型商周時期古蜀文化遺址,大量製作精美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和象牙等珍貴文物的出土,使一個強盛的古蜀王朝跨越了至少3000年的時空再現在人們面前。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遺址工作站站長朱章義介紹,金沙遺址的發現,至少使成都的城市史向前推進到3000年前,這意味著成都很可能是國內唯一一個3000年來城池不變的大城市,而且在當時就已經相當發達。
在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中,金器、玉器、象牙尤為引人注目,特別是象牙,總量以噸計,在全國堪稱第一。這些器物,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往往代表尊貴而神聖的權力,它們的發現很可能填補有確切文字記載之前的古蜀國的空白。而在遺址中已出土的金面具、金冠帶、蛙形金箔、太陽神鳥金箔等器物則顯示了古蜀文明的璀璨,堪稱同時期金器加工工藝的經典。在臨時存放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的博物館,我們還看到了大量的製作精美的玉璋、玉圭、玉凹刃鑿形器等,這些玉器表面色澤艷麗,多種顏色極富層次變化,打磨得細膩規整,異常光潔,可見當時古蜀人對玉器的製作技術、工藝流程和製作工具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在金沙遺址被發現以前,人們一直相信成都平原文明的開端,始於秦國入蜀之後。朱章義形容當時的成都平原用了「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八個字。如今,從廣漢三星堆到成都金沙、商業街船棺等遺址的發掘結果都雄辯地證明:在秦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這里早已進入了文明時代,並擁有著高度發達的不同於黃河流域諸文明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這就是後來失落於歷史中的古蜀文明。
魚鳧鱉靈的來源和三星的神秘具有很多色彩,我建議你看一本書,叫《魚鳧王朝的興亡》,裡面關於古蜀的解說抱你滿意。
『陸』 想要知道,巴山大峽谷景區的《夢回巴國》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啊!
想要知道巴山大峽谷景區夢回巴國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關於說的這個內容,我在網上幫你查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你說的夢?回巴國,然後再回復你好嗎?
『柒』 想要知道一下,巴山大峽谷景區的《夢回巴國》的故事線是什麼啊
以巴王和湘君的一段悲壯凄美愛情傳奇為主線,每個片段都很帶入人
『捌』 巴國的遺產
巴文化是重慶的根系文化,為追溯千年巴文化歷史淵源,弘揚巴文化精神,九龍坡區政府及龍力地產斥資4億元,聯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態、旅遊、商務、休閑於一體的重慶市文化觀光勝地——巴國城。
巴國城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定位於「呈現巴國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設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個建築群風格仿古代巴國時期文化,將復原古代巴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及其模型遺址,同時還將設置巴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長廊。
巴國城將集巴國文化之大成,建設巴文化博物館、巴國文化研究中心、巴國文化廣場、巴國湖中舞台、巴國歷史人物雕刻、巴國傳奇雕刻等。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內涵和旅遊休閑概念,建設高級商務區、賓館會議中心、運動休閑區、湖中舞台游覽區、城牆觀光區等,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大型歷史文化觀光型商業中心。
巴國城將挖掘巴渝文化的獨特資源,通過展示千載巴文化的燦爛,彰顯重慶先民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千古巴國人文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歷史。同時將古文明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探索出文化商業的運作典範。徜徉未來的巴國城,人們將解讀巴國文化神韻,領略中國漢唐風情,觀賞文化建築經典,享受現代文化商娛旅業的魅力。
巴國城的建設,體現了九龍坡區政府文化造勢、生態興區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次極具文化智慧與市場遠見的神奇創意。
『玖』 大家誰知道,巴山大峽谷景區的表演《夢回巴國》精彩不
很精彩啊,看完後能體味巴國文明的燦爛不朽,講述了傳說中一夜之間神秘消失的古老巴國,讓人回味無窮
『拾』 為什麼達州有「中國氣都、巴人故里」之稱
因為在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發現了中國天然氣儲量最大的氣田,所以叫「中國氣都」。也是在同一個地方,羅家壩在2000年左右發現了疑似古代巴國王者墓葬的巴人文化遺址,所以叫「巴人故里」。
達州位於四川省東部,自東漢建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國家「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站。
達州物產豐饒,資源富集。享有中國薴麻之鄉、中國黃花之鄉、中國油橄欖之都、中國富硒茶之都、中國香椿第一縣的美稱。
達州市的名山大川、河湖風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自然景色絢麗多姿,被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為「西南奇勝」。
(10)古代巴國遺址探秘擴展閱讀
達州的風景名勝
1、巴山大峽谷
位於宣漢縣境內,景區由百里峽、江口湖兩部分組成,總面積為105平方公里。這里有百獸聚會、仙女岩、觀音洞、南天門、二龍飛瀑、老黃山、犀牛望月、一線天、盤龍洞、雄雞鳴天十大景點,江口湖水域面積20平方公里,有雲霧寨、雞窩石、三斗峽、普光寺、黃石白鶴林等景點。
百里峽景區歷史悠久,有秦末漢初樊噲屯兵駐扎留下的將軍坪、跑馬梁、拴馬石、大通險道及石棧道等遺址,有張獻忠、白蓮教留下的青龍寨、大寨子等遺址。
2、八台山
地處萬源市八台鄉的東部,因地貌成層狀梯級遞降,有八層之多,故名八台山。主峰2348m,為川東第二高峰。八台山為大巴山石灰岩山地的一部分,區內景物多彩多樣,融山景、峰景、崖景、生景、氣景為一體,是達州市自然風景最吸引人的景區之一。
八台山峰谷高差達1500一1700m。站在峰頂,腳下群山起伏,如波似濤,延綿千里。其西南部為白沙河支流,谷坡寬闊,其上發育相對高差達100m的石灰岩孤丘36座,參差錯落,形似象棋的棋子,故稱棋盤山,這是四川省獨一無二的石灰岩丘陵群景觀。
3、真佛山
位於達州市達川區城南30餘公里的七里峽山脈中段的福善鄉境內,是國家4A級風景區。風景區主要由德化寺、玉佛寺、金剛寺、凌雲寨等人文景觀,以及胭脂湖、三仙石、海螺洞、蓮花庵、雲華山、刀脊樑等自然景觀構成。與德化寺遙遙相對的一佛寺雙塔,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塔高21層,可謂全國之最。
4、宣漢觀音山森林公園
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大巴山南麓,達州市宣漢縣柏樹鎮,面積24488畝,最高海拔1058.6米。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為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觀音山森林公園不僅是生態旅遊勝地,還具有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觀音山的神話傳說,神龍宮的傳奇故事,山頂的寶蓋寺遺址,紅軍戰場遺址和「白蓮教」起義遺址見證著歷史的痕跡。
5、列寧主義街
位於距達州市達川區63公里的石橋鎮西南角,由東向西一字排開的四座仿木結構的石牌坊,分別是清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為旌表、誥封、節孝而建造的。石牌坊古樸雋秀,重檐斗拱蔚為壯觀。每坊額端均鏤雕「五龍捧聖」。其間或浮雕「八仙」,或圓雕「桃園結義」,或「三戰呂布」,或「二十四孝」等歷史故事。
6、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
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梓桐鄉,建築面積約620平方米,現存房屋10間。此處原名「杜府草堂」,因建國前是梓桐鄉偽團總杜光亭的庄園。始建於民國初年,後經逐年維修、遂成為一座具有川北農村特色的四合大院。
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在1982年7月由達縣地區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修建了舊址陳列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張愛萍同志題寫了館名。1996年6月,被命名為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5月22日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達州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