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孔子宰遺址

孔子宰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2 17:25:16

㈠ 曲阜孔子之鄉詳細介紹

孔於是中國古代一位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的偉大思想家、*家、教育家,傑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所創立的以仁政德治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中國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被奉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十九世紀,孔子思想傳入歐洲,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產生很大影響。為了表達對他的推崇和對儒家思想的尊奉,在他的故鄉曲阜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孔廟、孔林、孔府。它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群。孔子去世的次年(公元前478年),故居就被改作廟宇,陳放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人們按時進行祭祀。漢代時,祭祀孔子列入國家祀典,孔廟由國家進行維修。經多次擴建,唐代己初具規模,有廟門、正殿、兩廡、寢殿等建築。宋天禧五年(1021年)擴大為三路布局四進院落,殿庭廊廡316間。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廳堂簧舍門廡增至400餘間。明代經永樂、成化、弘治三朝擴建,奠定了現有規模。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位於曲阜城北一公里處的泅河南岸,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於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漢代以來,孔子墓地一直受到國家保護,規模不斷擴大,明代擴至1200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擴至2000000平方米,並建圍牆8公里。孔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位於孔廟的東側。歷代王朝尊崇孔子的同時,澤及後代,對其嫡長孫屢加賜官晉爵。公元前195年,九代孫孔騰被封為奉祀君以奉祀孔子,以後代代沿襲。宋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孫被被改封為衍聖公,一直延續到七十七代,成為中國歷史最久的貴族世家(見附表6)。孔子嫡長孫一直依廟而居,明洪武十年(1377年)創建獨立的衍聖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擴建。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560餘間,佔地70000多平方米。孔子逝世雖然已經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發揮著作用。孔廟、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來尊孔崇儒的結果,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國-家、思想家、社會學家以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瞻仰。(二) 概 況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孔廟、孔林、孔府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間金、元、明、清古建築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建築規制和特點;1000多件漢畫像石、孔子聖跡圖、石儀、龍柱等反映了石刻藝術的變化和發展;5000我多塊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10餘萬座歷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17000餘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的活文物。10餘萬件館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畫像、衍聖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禮器最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國罕有的傳世同類文物,對於研究古代服飾、紡織藝術具有重要價值。30萬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是中國為豐富的私家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尤其是經濟史的重要資料。孔廟、孔林、孔府既是中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徵和標志,也是研究中國 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實物。【孔廟】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庄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託了孔於思想的深 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餘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孔林】孔林的總體布局雖然不 是一時形成的,但布局很成功。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檜柏夾侍,庄嚴肅穆。進入大林門,高大的圍牆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挺拔的檜柏,夾峙的紅牆間辟出一條狹長的甫道,將人的視線引向高聳的二門城樓。過二林門,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為之一爽。折而向西,過洙水橋;沿軸線前行,登墓門,穿甬道,過享殿,入墓園,一代偉人長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親切,低回徘徊,不忍離去。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儀成群,古木參天。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餘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餘塊,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餘座明清建築。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所居統治地位的產物。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我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孔府】孔府是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嫡孫一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格守詩禮傳家的祖訓;建築也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下儒家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東學、西學,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後寢部分有內宅、花廳、一貫堂、是家族生活的場所。建築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建築群設計遵循禮教與宗法原則,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築物有主次、有次序地進行排列。建築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布局。中路為孔氏宗子衍聖公所後,東路一貫堂為次子所居,居中為尊。體現了宗子的尊貴地位和宗子與非宗子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中路官衙、內宅界限分明,體現了男女授受不親,內處有別。軸線上。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體現了主人與下人的尊卑差別。建築物的名字也打著儒家思想的印記,「一貫堂」、「忠恕堂」、「安懷堂」等既贊揚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樂的-理想,又顯示孔子嫡孫努力仿效的決心,「東學」、「西學」,既贊揚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孔子嫡孫繼承詩禮傳家、好學重教傳統的態度。孔府建築原有170多座,560餘間,現存152座,480間,其中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門、前上房、迎恩門、家廟等是明代建築,其他均為清。代建築。古建築面積現存12740平方米。孔府保存許多珍貴的文物,歷代封建皇帝為顯示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孔子嫡孫的優渥,不斷給以賞賜。帝後墨寶,御制詩文、儒家典籍、禮器樂器、文房四寶,無所不賜,而孔子嫡孫也留意搜集歷代法物,不斷充實文物庫藏。現在孔府仍保持著清末、民國初年的陳設。◆ 規整的建築,藝術的寶庫現存孔廟佔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布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龍古柱,沒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於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佔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庄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布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佔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里,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冢 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㈡ 孔子50到56歲時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按《史記》記載,孔子50歲任魯國的中都宰,...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㈢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翻譯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在心裡為他服喪三年。三年版心喪完畢,權大家道別離去時,都相對而哭,又各盡哀;有的就又留了下來。只有子貢在墓旁搭子一間小房住下,守墓總共六年,然後才離去。弟子及魯國他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因而就把這里命名為「孔里」。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這里講習禮儀,行鄉學業考校的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孔子的墓地有一頃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所居住的內室,後來就改成廟,藉以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間沒有廢棄。高皇帝高皇帝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豬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謁孔子墓,然後才去就職處理政務。

㈣ 汶上的儒家文化

汶上歷史上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遐邇。公元前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今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陸祠等建築遺址
孔子宰中都遺址:在汶上縣次丘鎮湖口、朱庄一帶。公元前501年即魯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政暇之餘設教、講學、釣魚,據史載,這里有孔子講堂、釣魚台,孔廟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為榮,故朱氏族譜中,有孔子講堂、釣魚台等畫圖。
汶上,古稱中都,素以歷史悠久、地靈人傑著稱。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璀燦。
史前文化:縣境東部考古發現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及細石器文化點多處,形成了黃河下游汶、泗流域寶塔狀史前文化序列。引起了國內文物界、考古界的普遍關注。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汶上東賈柏遺址:
東賈柏遺址位於汶上縣城東3公里的東賈柏村東南約300米的高地上。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50米,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發現,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組織力量進行鑽探發掘。兩次發掘出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發現房跡10餘座,灰坑十幾個,清理墓葬19座。房跡形狀有葫蘆形、圓形兩種,均為半地穴式建築。每座房子面積8—20平方米不等。墓葬分布較為集中,多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以仰身直肢葬為主。除單人葬外,還有3人葬,遷出葬和二次葬。具有母系氏族社會外對偶婚的特徵。出土器物有陶、石、骨、角器等一百多件,其中陶器有缽、盤、盆、碗、小口短頸雙耳罐等;石器有磨盤、磨棒、石斧、石錛等;骨器有骨針、骨錐、束發器等。陶器都是手制,陶質稍軟,以夾砂紅褐陶為主,製作比較原始。石質生產工具,體形厚重,仍保留打制痕跡,磨製加工的部分也顯得粗糙。在這處遺址上還採集200餘件細石器。這些細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大部分為黑色燧石及少量有石英石直接打制而成。
通過發掘初步探明,東賈柏遺址,是一處原始社會早期系北辛文化類型,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北辛文化是迄今黃河下游發掘最早的原始社會的文化,比大汶口文化早1000多年,屬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階段。此處發掘的墓葬群從隨葬的陶器、石器、骨器中可見7000年前的人類生活習俗。在這里採集的200餘片距今一萬年以上的細石器,在國內平原地帶也是首次發現。這一發現,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細石器」的觀點。同時,也填補了濟寧市細石器的空白,為尋找北辛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㈤ 孔子故里號稱「三孔」的文化遺址是哪三個

孔府孔廟孔林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山東的曲阜,是孔子的故鄉。這里有一座巨大的宮殿式建築----孔廟,有中外歷史上罕見的世襲了七十多代的貴族府第----孔府,有一片比曲阜縣城大一倍的園林墓地----孔林。孔廟、孔府、孔林簡稱為「三孔」,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

孔廟
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國,幾乎是每一個省府或縣城,都有一座孔廟,但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全廟南北長1公里多,佔地327畝,共有廳堂殿廡400多間,包括三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五十四門坊,前後共9進庭院,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是我國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

孔廟的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闊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佔地1836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巨大的古建築之一,可與故宮的太和殿媲美。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於雲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故名之曰二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殿內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兩側是顏回、曾參、孔及、孟軻「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廟里共碑碣3000餘塊,被人們視為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寶庫。最為珍貴的是22塊漢魏六朝石刻。

孔府
又稱衍聖公府,位於孔廟的東側。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漢元帝封孔子十二代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這是封建帝玉賜孔子後裔府第的最早記載。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宋徽宗時封為世襲「衍聖公」,孔府也就稱「衍聖公府」。現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築,包括廳、堂、樓、軒等463間,共九進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有號稱「天下第一人家」的說法。事實上目前世界上還找不到子孫持續七十七代更久的人家。

孔府有前廳、中居和後園之分。前廳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聖公處理公務的場所。衍聖公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前廳另設知印、掌書、典籍、司樂、管勾和百戶廳等六廳辦事機構,為孔府服務。

中居即內宅和後花園,是衍聖公及其眷屬活動的地方。內宅的前後樓是府上老爺、太太、少爺和小姐的住房,現陳列著當年的生活用品;如古老的紅木傢具和新式的沙發。孔子第七十七代孫、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房間內就擺設著當時結婚時用的中西結合的傢具。

最後一進是花園,又名鐵山園。園內假山、魚池、花塢、竹林以及各種花卉盆景等一應俱全。尤為難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樹,一棵古老的柏樹派生出5個分支,內中包含一株槐樹,為世所罕見。

孔府現在還保存著不少歷代珍貴文物,如商周銅器、元明衣冠、古代書畫、名人墨跡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琺琅等藝術珍品。此外還有大批明清以來的文書檔案。整個孔府宛如一座珍藏無數的博物館。

孔林
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曲阜城北.佔地3000餘畝。它是我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

孔林神道長達1000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龍干虯枝,多為宋、元時代所植。林道盡頭為「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由此往北是二林門,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築,亦稱「觀樓」。四周築牆,牆高4米,周長達7000餘米。林牆內有一河,即著名的聖水——洙水河。洙水橋北不遠處為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獸。享殿之後,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東邊為其子「泗水侯」孔鯉墓;前為其孫「沂國述聖公」孔子思墓。據傳此種特殊墓穴布局稱之為「攜子抱孫」。

孔子墓前東側有三亭,是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來此祭孔時停留之處,叫作「駐蹕亭」。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氣派較大、墓飾規格也高的,要數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妻子的墓——於氏坊。這位於氏夫人原來是乾隆皇帝的女兒,因當時滿漢不通婚,皇帝便將女兒過繼給一品大臣於敏中,又以子女名義下嫁給衍聖公,故稱於氏坊。

孔林里還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書面名盛一時。他的墓穴位於內圈外側的東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為康熙皇帝導游孔廟和孔林,由於他學識淵博,講解生動而深得皇帝的賞識。
參考資料:

㈥ 春秋時期魯國 孔子「墮三都」。這三都里的 ---「郕邑」 遺址在現在的哪個位置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

其中,
郕邑——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九十里(東庄鄉境西部),是當時魯國北部的要沖

郈邑——在今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一帶

費邑——在今山東魚台西南

㈦ 中國四大孔子廟遺址

關漢卿-來竇娥冤,孔尚源任-桃花扇,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如果你喜歡戲劇的話,還有王實甫-西廂記,白樸-牆頭馬上、梧桐雨,方成培-雷峰塔,紀君祥-趙氏孤兒,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安意如的《觀音》不錯,是關於中國古代戲劇賞析的。

㈧ 春秋時期魯國 孔子「墮三都」.這三都里的 ---「郕邑」 遺址在現在的哪個位置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
其中,
郕邑——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九十里(東庄鄉境西部),是當時魯國北部的要沖
郈邑——在今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一帶
費邑——在今山東魚台西南

㈨ 孔子之於魯何如

說的是孔子尊不尊魯的事
其實孔子是個很理智且靈活的人
後來很多儒將的愚忠之類
那是董仲舒這頭畜牲為了討好統治者而對儒家思想的扭曲
所以,孔子乃真聖人!

㈩ 詳細介紹下孔子的故居。

孔廟又稱「夫子廟」「孔子廟」「文宣王廟」「文廟」。從孔廟產生以來,中國文化和建築形式就一直影響著孔廟的發展。世界上所有的廟宇都是宗教文化的產物,沒有宗教性便不會有廟宇的存世。孔廟無疑也是一座宗教文化的歷史存在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祭祀文化的具體展現。孔廟既是專門用於祭祀孔子的廟宇,同時也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社會教育的象徵和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標志。因此,它不僅在曲阜,在海內外也廣泛建造存世。孔廟建築形制特別,布局講究,文化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空間構成形式。 自孔子生活的時代起,建築形制就被視作一種基本制度,隨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禮制建築的意義各不相同,不同身份的人居住房屋制式有嚴格的區分。孔廟建築結構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禮制規范的過程。 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後,魯哀公尊其為師,將其生前三間所居之室改作廟堂,供奉孔子的衣、冠、琴、車、書於其中。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孔廟,也稱「家廟」。《史記·孔子世家》載:「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親臨曲阜祭孔,開帝王祭孔先河。漢恆帝永嘉三年(153)下詔修建曲阜孔_,並任孔和為孔廟守官,由此家廟升為國廟。 魏文帝曹丕於黃初元年(220)「令魯郡修廟,置百戶卒以守衛,又於其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進一步提高國廟的地位。 北魏孝文帝元宏於太和元年(477)下詔全國各郡縣學均祭祀孔子,由此形成了全國各地學校皆祭孔的制度,同時也開始了孔廟和學校合一的體制。太和十三年(489),孝文帝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先聖廟,這是全國在曲阜以外建的第一座孔廟,開全國各地建孔廟的先河。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全國各地開始建孔廟,北周在長安建廟祭孔,梁元帝在湖北荊州建宣聖廟祭孔。 隋朝(581—618年),全國州縣開始廟學合一,孔廟平時為學校,同時為祭孔聖地,祭祀時同時祭周公,因孔子倡禮樂,而周公是建設國家禮樂制度的始祖。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祖下詔國學立周公、孔廟各一所,「四時致祭」,強化「廟學一體」。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追謚孔子為「文宣王」,由此孔廟始稱「文宣王廟」「先師廟」「文廟」。現存江西萍鄉文廟即為唐建。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廟學一體」繼續倡揚,現存河北正定、江蘇如皋、山東曲阜三座孔廟皆為五代文廟遺存。 北宋崇儒,宰相趙普曾對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太宗雍熙年間(984—987年),曲阜文宣王廟閣建築藍本從皇家流傳各地,加快了孔廟的建設發展。在我國現存孔廟中,始建於宋代的孔廟約占總數的70%。現存蘇州文廟、江陰文廟、南京夫子廟等皆為宋代時所建孔廟。宋代是儒學的發展時期,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把儒學的哲學理念推向高潮,與此同步,各地「廟學一體」的書院建築亦大為發展。宋時全國創建書院140餘所,著名的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皆發展於北宋,號稱「全國四大書院」。 元代蒙古人主政,仍崇儒。元大德年間(1297—l307年),皇帝詔令各地大建孔廟以祭拜。 明清時期,京都、省府、州縣建孔廟成為定製。清時,全國縣城以上孔廟1560多處,今存或可尋遺址的全國尚有500餘處。 來源:文物鑒定與鑒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