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游記感言
㈠ 巴金《繁星》一文的感受是什麼
此文是作者赴法留學途中所作。一個年輕的學生離開了祖國和家鄉,對海行所見,旅途風光,多麼急切地希望告訴他的親人。
文中描寫了海輪上看星空的情形,並聯繫到過去看星空的狀況,表達了作者對星空、繁星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此文雖然集中描寫了自然景色,但是作者並不是為描寫而描寫,在這里,寫景是一種抒情的手段。
巴金當時很年輕,離開了祖國和親人,到遙遠的法國去。通過寫景抒發了那淡淡的離情。當時的心情,正如他給他哥哥的信上說:「我雖然知道我們的心不會被那無邊的海洋所隔斷,但是現在我的心確實是寂寞得很!冷得很!望你們送點火來罷。」
那種離情,那種寂寞獨的感覺,在面對繁星的大洋上,會很自然地湧上心頭。「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這是寫當時的感覺,實則曲折地表現了那種寂寞的感情。
(1)巴黎游記感言擴展閱讀:
繁星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27年作者赴法留學途中。
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著名的「五·卅」運動對他影響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後同船的中國學生計九人。
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活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護所。
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三十八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記,寫於1927年1月。
㈡ 名著讀書感言30字以內(越多越好)
紅樓夢來:沒有經濟基源礎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
三國演義:要想做成功的英雄,一定要先學會裝狗熊!
水滸傳:所謂兄弟,就是有難時用義氣拉你落草,富貴時為利益拿你祭刀。
西遊記:沒有後台的妖怪一棒打死,有背景的妖怪手下留情。
紅樓夢:大觀園內的兒女情長。
三國志:三分天下終歸一家。
水滸傳:一群草莽英雄為選錯領頭羊所付出的代價。
西遊記:四個喜歡浪漫、離奇且敢於冒險的旅行家
㈢ 談談你對爰的感悟不少於100字
小時候,覺得愛是一塊蛋糕,分一塊少一塊,於是我把那塊蛋糕都留給了自己,好吃的版獨吃,好玩的權獨玩.而且,我總是撒嬌,想得到別人的愛.長大後,學會了愛朋友,學會了愛親人,學會了愛動物.發現自己心中的愛匯聚成了大海.原來,學會愛他人,竟會如此美好.
㈣ 請推薦幾本關於旅行隨筆感悟的書,重點介紹各地風俗特色的
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薩拉特·錢德拉·達斯《拉薩及西藏中部旅行記》
趙於萱《從不曾離開過巴黎-魚的巴黎旅行》
吉村葉子 宇田川悟《巴黎近郊小旅行》
阿城《威尼斯日記》
㈤ 讀完西遊記後的感想和收獲
我是趙聿寧 從中我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下面我就來說一下書中的內容吧:
書中主要記載了,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貪圖女色的豬八戒,和做事不細致的沙僧一路陪同東土大唐的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去天竺取經的故事,最後修成正果。
我從書中的感受是:一定要堅強不屈、永不退縮、不怕艱辛和忠於師長的精神,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管遇到妖怪也不管遇到風雨和閃電都決不會退縮,他們也不貪生怕死的精神使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加以感受。
我從書中收獲了:要學習孫悟空的堅強、執著、尊敬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也不要學他那容易惱火的習慣。豬八戒則告訴我們不要懶惰、貪生怕死和貪圖女色,也要學習他知錯就改的習慣。而沙僧則讓我們學習他的誠實、誠懇、忠實和勤勞的習慣,也不要學他做事不認真的習慣。
《西遊記》這本書的確是很值得我們去讀一讀,並且加以感受和學習並收獲,這樣將會對我們的日常行為有幫助,也對我們的學習應用和閱讀能力有幫助。就讓我們走進名著及各科對我們有用的書目的海洋里暢游吧,讓我們也在書中的知識里,書中的好處里,書中的快樂內容里無比快樂地去暢游,暢游吧!
一、國內影響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自《西遊記》之後,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西遊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戲,十本,240出。《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清朝子弟書里都有《西遊記》的鼓詞,可見影響之大。
二、國際影響
《西遊記》備受西方人士的關注,譯介較為及時。19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泰奧多·帕維把《西遊記》中的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和第十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譯成法文。第九回譯文題名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十回譯文標題為《龍王的傳說:佛教的故事》。譯文皆刊於巴黎出版的《亞洲雜志》(亦稱《亞洲學報》,由亞細亞學會主辦)。1912年法國學者莫朗編譯的《中國文學選》一書出版,收錄了《西遊記》第10、11、12三回的譯文。12年後,即1924年,莫朗譯成《西遊記》百回選譯本,取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當年在巴黎出版。這是出現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遊記》法文譯本。
㈥ 最佳歌手許嵩寫給誰的
是許嵩寫給舞台上的自己的。《最佳歌手》由歌手許嵩作詞、作曲並演唱。
歌詞:
我們最好的遇見,是現在這樣的四月
柳絮撫著那條街,像大雪一樣的熱烈
你輕輕唱起我的歌,我受寵若驚的喜悅
絕佳的歌藝裡面,多少故事做鋪墊
我們最好的告別,是現在這樣沒紅眼
因你而起的一泓喜悲,權當年輕留個紀念
清晨回籠做了夢,你成明星開演唱會
場館里歌迷很多,我被人潮推到盡頭
你在台上唱著我的創作,布局謀篇像本悲情小說
你太擅長表演,表情淡漠反倒有催淚效果
我在台下已經開始感動,大屏幕里忽然給我鏡頭
微笑揮揮手多懂事的觀眾,初見和告別之間
回想只剩星星點點,曾以為刻骨細節
在骨灰裡面怎麼撿,沿著環路兜一圈
循環放你唱過的歌,心裡的舞台已啟幕
主角登場引來掌聲雷動,你在台上唱著我的創作
布局謀篇像本悲情小說,你太擅長表演
表情淡漠反倒有催淚效果,我在台下已經開始感動
大屏幕里忽然給我鏡頭,微笑揮揮手多懂事的觀眾
你在台上唱著我的創作,布局謀篇像本悲情小說
你太擅長表演,表情淡漠反倒有催淚效果
我在台下已經開始感動,整個世界全是你的鏡頭
聽完這一首就理性地退後,直到某一天碰面
在某家餐廳或商店,你挽著他和我擦肩還好
我手也有人牽,廣播里響起的歌
是恍若隔世的註解,最佳歌手的頭銜
大致上有了人選,最佳歌手的感言
記得要慢慢念
(6)巴黎游記感言擴展閱讀
《最佳歌手》由許嵩作詞作曲及製作、混音。復古風味的Groove和布魯斯吉他開場,歌詞表層敘事,內里暗藏玄機,加上許嵩感而不傷的演繹,令人難忘。編曲方面由許嵩好友——新加坡編曲大師Adam Lee操刀,在新專輯《青年晚報》中他們有多首合作。Adam Lee從業二十餘年編配過天王天後們大量金曲,他這樣形容許嵩的創作:「年青人的蓬勃靈感與前衛意識,同時還擁有一個對生活具有洞見的老靈魂」。
創作背景:
許嵩唱作十年,既為聽者而寫,亦為自己而歌。此番《最佳歌手》感慨中夾雜著釋然的歌詞,唱出人生故事,讓人不覺間沉浸其中勾起自己的心結。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認定的「最佳歌手」,任他/她離自己多遙遠,卻始終常駐心中。
單曲封面攝於法國巴黎聖母院旁的一處情人鎖橋,許嵩暴雨中疾走於這無數情人鎖前,匆匆過客。每把鎖所對應的愛情期許,或許今日還在延續,或許今日早已破滅,只留下生銹的軀殼與回憶。許嵩從數千張巴黎游記照片中選中這張照片作為單曲配套封面,是選中了畫面里的濃情薄景。
㈦ 讀後感10000字
窺望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我在今生他世,窺望著這鮮活的生命。
這個讓靈魂發光發熱的侏儒;一紮扎眉發像帷幕,則是直接撲在臉頰上了。像一個貢獻全部的塵埃,他的雙腳立在我的眉上,胡須卻依偎在我的後頭。
心的孤獨,是無人能懂的——這是托爾斯泰最好的寫照。
你也許會在繁星滿空中,嘆道「你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你也許也會低視漫步的,尋找著愛人的足跡。
每一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悲哀;僅是我們的悲哀各有不同。
作家和詩人的心,有誰能懂呢?無人是最好的答案。我能深深的體會到,對於這個世界,對於這個社會——高尚者,何須回答;卑鄙者,回答什麼?
你。一樁矮小的木頭;流著血的木頭。遍體的磷傷,換來的只有結束生命的原因。
千言萬語多情,千山萬水無情;水中的漣漪盪起,心中的火,是否仍在燃燒?
寂寞忽遠忽近,卻永在身後;我們都排擠它,它卻又驅使你去無名部落方言,旅途中,前瞻後顧。
曾也聽過來自《復活》中最真誠的懺悔。
一個女子背負了罪名,就必須有一個男子去頂替罪名;這是真實也或是無法避免的。
何為肉體上的快感;在女子的眼眸中,這點毫無置疑是可以無視的。自己也曾動過心,為何要逃呢?難道像涅赫留多夫一類的男子少之又少?這毋庸歸罪於這個社會的統治了。這個被情感拋棄,被金錢呵護的社會——多少次玩了就算;多少次妻妾成群。
但,對於現代,像卡秋莎這樣的女子又有很多嗎?
這不僅是肉體上的復活,心靈上的救贖。而已。
更重要的是,這位現實主義的作家在促使這個社會復活;它在緩緩移動?
聽得見?他遼闊的眸子讓它一退再退,彷彿像一隻行走於沙灘邊上的綿羊;看上去,就像是海上的明月。
那天風高夜黑,寒風大起,潮水很不安定;不!我看見了,他正走向大海。
你能走過大海,它也能。
他之所以能,是因為他丟掉了更多不必要的累贅;它之所以也能,是因為它終於把他趕走了。
它終於把他趕出了這片土地,吞噬了這片礙眼的大海。
他的「野心」是不會得逞的,至少它是這樣想;你認為呢?對於一個想對土地進行改革的人,該顯得多麼瘋狂。「土地不屬於任何人」這句話果然是令大多數人厭惡的。
對於現在的樓價,幾千甚至上萬每平方米;若是一般人,得要工作多少年呢?十年?二十年?又或許是一輩子。對於現代,至少要有車有房,這是本錢。
沒有本錢的人,不是剩男就是剩女。你嫁或不嫁,你父母總在那裡,忽悲忽喜;你挑或者不挑,青春總是一去不理;最後,你可以選擇逃入剩男的懷里,或者讓剩男慢慢靠近你。相視,無語;關燈,脫衣。
「土地不屬於任何人」這不通的道理,在多數人的心裡,不存有一絲魄力。
但對於中國大多數的平民來說,卻寧願能實現一點兒幻想,哪怕一點兒也好。
然而,做到了嗎?社會上的每個人拚死拼活的幹活,就是為了撈到那麼一點微不足道的金錢或權利;每年一次春節回去,回去只為看看而已;車票火車票漲了,工資沒漲,人倒長矮了,因為腳站瘸了。
你去買或者不去賣,你回去或者不回去;國家總不會給你漲工資或打折扣。
至少有人會說,我是個地主,我看到別人買不起房子,總能感到一絲愧疚。
有人也會說,我是個有車的人,每次春節售票廳站滿了人,我都不敢望多幾眼;因為我自卑。
「土地不屬於任何人」,但它卻又恰恰「只屬於任何人」。
對於托爾斯泰,他不是一個蠢蛋;他什麼都看穿了,就是沒看穿人們是不會為一個只會長篇大論說哲理的人而去發生改變的。人們只追求金錢,名利;男子求美人;女子求美男。
你偉大了,犧牲了,人們來哀悼你了;然後別人的生死不管了,你成了神了。
然後你默默地寫下了「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在受苦,而你們只關心我?」
於是人們開始矛盾了,你不再是神了;你是惡魔,一把刀,刺中了大多數人的衰黑心臟。
大多數人?人只有兩種,大多數人是說小話的人,少部分人是說大話的人。
古代中國女人喜歡裹腳,因為裹腳裹得越小越細越美。於是,裹腳的女人遇上沒裹腳的女人,說另一個女人的腳是畸形的,太粗太大;說自己的才是正常的,美麗的。
所以,中國大多數人喜歡說小話,少部分人喜歡說大話。
你?像一個瘋子般去嘲笑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同時也是在等待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嘲笑;你威風了,你不再心痛了。
因為,像你這一類說大話的瘋子,我看多了;這個世界早就想把你們趕走了。
滄海浮生中,你們只是浮在上方的工業垃圾,包裝精美的避孕套。
而已?
㈧ 學習外國文學的感想
從教師、學生及其他因素分析本學期你學習外國文學的得與失。
學習了這一學期的外國文學,感觸頗多。
這些世界名著邏輯性都很強,故事也頗為有趣。只是似乎都具有政治意義,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以後,都有抨擊、諷刺原有的落後制度及當時社會的黑暗,再歌頌贊美新制度,
體現新思想,描繪新藍圖,使得我不禁產生這樣的念頭:難道沒有現實意義,沒有政治性就算不得世界名著了嗎?其實也有,像古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政治性就不是那麼強,
只是反映當時的狀況,探究一些人性及道理。我想這是因為那個時代遠古,看作品應該考慮它的歷史性,從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要求自然也就沒那麼高。可是當代又要寫出什麼樣
的作品才會有那樣的地位呢?才符合當代的要求呢?才會有那樣的價值呢?書上介紹的那些世界名著很多,有的只是提了一下,有的簡要介紹了背景、情節及意義、賞析。
看著那故事情節,很多時候都會想去讀一讀,也應該去讀一讀,可是真正讀過了的,只有《紅與黑》,挺汗顏的。我想,就算無法把書上所列出的那些名著全部看完,
也應該挑幾本主要的看一看。以下便是列表: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美狄亞》(歐里庇得斯),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神曲〉(但丁),〈十日談〉(薄伽丘),〈巨人傳〉(拉伯雷),
〈堂吉訶德〉(塞萬提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
〈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彌樂頓),〈偽君子〉〈唐璜〉(莫里哀),〈魯濱遜漂流記〉(笛福),
〈格列佛游記〉(斯威夫特),〈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陰謀與愛情〉(席勒),〈浮士德〉(歌德),
〈紅字〉(霍桑),〈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拜倫),〈唐璜〉(拜倫),〈巴黎聖母院〉(雨果),
〈悲慘世界〉(雨果),〈紅與黑〉(司湯達),〈人間喜劇〉(巴爾扎克),〈高老頭〉(巴爾扎克)。
我認為,學習外國文學,最好是要讀其文學。另外,要聯系寫作背景,作者經歷,作者思想來綜合理解。
這學期的《外國文學史》已經結束了。記憶中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這門課本身
,而是劉老師「傳道授課」的方式。天馬行空,隨意無拘,從書本至現實,分析到
提問,點點滴滴,無一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如果說,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是知識
,而且更多地是一個有思想的頭腦和一顆豐富的心靈,那麼無疑,劉老師對我們至
少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
還記得老師說過,文學其實很渺小,它並不能解決我們的生存問題,只是在生
存之外,像所有的樂趣一樣,被普通人或偶爾或時常為之的一種工具和手段。這是
很富有個性與見解性的評價!從小至大,我還未曾遇過講文學的這樣貶低文學。因
此,當時聽了「它能供給我們飯吃嗎?能讓我們吃得更好嗎?」就不免笑了起來。
不過現在想想,這樣的說法是實在的:文學可以改變我們,甚或我們的生存方式,
但不可能解決我們根本的生存問題,以及社會問題。
可以說,這樣帶點幽默跟余韻的批判性思考,是我從這門課里學到的最寶貴的
東西。雖然看過《呼嘯山莊》,知道冉阿讓,記得堂吉訶得的傻氣,聽了《神曲》
的有關一二......雖然它們時而給我震撼,時而令我感動與興奮,時而讓我覺得好
笑、好玩,有趣;可是,這些所謂的「知識」並沒有讓我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使我對事對人有著獨特的己見。為什麼?一直弄不明白,讀了一些書,許多事
情還是力感不從,人雲亦雲。
直到上完劉老師講的課,回顧課上的點滴情景,才算豁然開朗。那就是:思考
很重要。看過一本書,一篇小說,一些文字,得有一點個人的想法。那才能長進。
否則,讀了再多,也是白搭。
一句話,《外國文學史》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思考的力量。
㈨ 維也納感想
27.維也納——音樂下的出塵仙子
行為的浪漫不過是淺層次的浪漫,真正的浪漫來自靈魂深處。維也納這個以音樂為靈魂的城市,空氣中彷彿也有高貴出塵的氣息,時刻提醒你什麼才叫生活。
在歐洲地圖上,雄渾連綿的阿爾卑斯山脈彷彿一隻巨大東向的龍蝦,維也納好似龍蝦額前供奉的一顆寶珠,與風情萬種的多瑙河相依偎,與英姿迤邐的維也納森林相纏綿。作為歐洲的中心,昔日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今天奧地利共和國的首都,維也納不僅是世界古典音樂的聖城,也是西方文化名城中的佼佼者。維也納作為哈布斯堡皇族統治的中心達600多年之久。
這個古老的王朝留下了許多壯麗雄偉的建築、名勝古跡,如麗泉宮、貝爾維德樂宮、弗夫堡王宮、聖斯蒂芬大教堂;因為維也納歷代統治者喜愛音樂,許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如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莫扎特,都曾聚集於此,維也納還是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父子的誕生地,他們的作品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上演奏,並向全世界轉播。這些因素都使維也納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的麥加。古典音樂的演習者把能到維也納鍍金或演出看成一生中最大的願望。
整個城市仿若音樂下飄然出塵的仙子,當人們踏入其中時,彷彿整個城市會有音樂響起,伴隨著悠揚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藍色多瑙河》等樂章,讓人忍不住想找人一起翩翩起舞。
維也納城裡華美的古典建築中有世界一流的音樂廳、歌劇院和劇場,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咖啡館和酒館,還是購物者的天堂。多瑙河南北兩岸,巴羅克風格的老城與現代建築的新區交相輝映;維也納內城外城,傳統和時尚相映成趣。
維也納在世界最宜生活城市排名中高踞第二位,第一名是加拿大的溫哥華,然而就藝術文化觀光旅遊而言,維也納是獨一無二的。常說音樂很容易觸發人們心底深處的感動,駐足在音樂之都維也納這個充滿躍動音符的城市街頭,更容易讓人毫無防備地墜入愛河。糾結著家族間數百年的起落,復古與創新、守舊與革命交替塑造了今天的維也納,巴羅克的華麗尊貴、被稱為「畢科麥雅」的華爾茲時代、復古主義、現代藝術等都讓維也納散發出古今交錯的美感。
如果說巴黎的一草一木都帶上了雨果和巴爾扎克們的靈氣的話,那麼維也納的每一個台階都能踩出海頓和施特勞斯們的音符。
——佚 名
維也納是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城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參觀聖斯蒂芬大教堂、戒指路、申布隆宮時的激動之情會一直強烈地保留下去,而是說在回國後的日常生活中,會「突然地」、「偶然地」、「一個勁地」回憶起維也納。維也納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靈深處。
——佚 名
在維也納,文化藝術氣氛濃郁的咖啡館是絕對有「氣質」的。那裡有音樂,很古典,燈飾溫馨浪漫,絕沒有啤酒屋的喧囂浮躁。大俗之人坐進維也納的咖啡館內也覺得自己是文人雅士,歐洲上流社會的縟禮也會無師自通。
——《與藝術齊名的奧地利美食》
維也納的建築雕塑實在太美了,我真是難以想像這些竟然都是由那冰冷而堅硬的石頭雕成的,真是實在讓人心醉,只有中國盛唐時代的那些雕像能與之媲美。
——佚 名
仙樂飄飄的維也納
我的一位朋友五年前到維也納旅遊,帶回來一張當地旅遊咨詢中心提供的地圖。五年後,他將地圖送給我,期望對我有所幫助。抵達維也納的當晚,我在旅遊咨詢中心發現一大疊與五年前一模一樣的地圖。五年來,地圖上的信息一樣,促銷的店家一樣,就連地圖上的廣告也一樣。老,這就是維也納給人的印象。
維也納的「老」其實是一種品味,一種見面之初拿給人看的文化態度。
這種文化態度使得從1847年12月31日就開始的新年音樂會整整持續了一個半世紀,那個被當時萊比錫一家報紙描述成膚色黝黑,「類似摩爾人」的指揮——老約翰·施特勞斯用歡快、優美的圓舞曲喚起了一個「金色的世紀」。如今最著名的《藍色多瑙河》已是每一年新年鍾聲響起時,奧地利國際電台和電視台必播的曲目,也是無數音樂會的壓軸作品,奧地利人自豪地稱之為「第二國歌」。很多人問及我對維也納的印象,我說,打電話吧。因為在維也納隨便用哪部電話撥通1509這個號碼,都會聽到440赫茲A調的標准聲(人們可以按這聲音來校正樂器的音高)。
全民撥弦波爾卡
建立於19世紀60年代的國家歌劇院是約翰陪同我去的第一站,約翰充滿自豪地說,這座建於1861至1869年的著名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四大歌劇院之一。世界上有許多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都在此擔任過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一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它一直都是世界歌劇知名人士雲集的地方。不知從何時開始,每年春天,人們都要在這座富麗堂皇的巴羅克式建築里舉行一次盛大的舞會,它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為宏大的舞會。
舞會自晚上10時開始,直到次日黎明才結束。許多外地的和外國的客人也爭相趕到這里,和維也納人一道步入那令人陶醉的華爾茲美夢之中。維也納之友音樂廳則是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這里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屬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該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每值歲末,它將使整個世界變得出奇的安靜,宛若彌撒開始之前的教堂大殿,而大殿中的人們就像是晚霞中的羊群,正虔誠地聆聽著那彷彿來自天堂的美妙和聲。在維也納,到處傳揚著貝多芬、施特勞斯等大音樂家的故事。幾乎維也納的每個公園都有音樂家的塑像。貝多芬的塑像樹立在林格大街的一個廣場中央,舒伯特仍然與貝多芬保持一致,也把自己立在這條林格大街上。
莫扎特的石雕像位於皇宮公園的中心,而約翰·施特勞斯的銅像被安置在維也納市立公園里。施特勞斯站在一座凱旋門前,怡然自得地「拉」著他的提琴。凱旋門是古羅馬人為迎接英雄凱旋而設計的,顯然維也納人把音樂家也理解為當之無愧的英雄。在市政廳廣場,幾乎每晚都放映露天電影,全都是音樂片、歌劇或音樂會錄像。我們那天看的是卡拉揚指揮的威爾第的清唱劇《安魂曲》。那天天氣有些陰,灰暗的天空上一團團烏雲時聚時散。市政廳哥特式的尖頂高聳著,直指黑的天空,更顯雄奇挺拔。
男女高音高亢肅穆的歌聲響徹廣場上空,在聳立的尖頂之上繚繞,塔頂的旗幟也在風中、樂聲中颯颯舞動。我的靈魂似乎也隨著那樂聲飛旋而上,在尖尖的高塔間、灰黑的雲團間飛舞,音樂、建築與天空渾然一體,世上的一切塵囂都已忘卻。
維也納森林圓舞曲
初入奧地利,我的心便被那重巒疊嶂、林木繁茂的景色所攫住。雪松、落地松、針葉松還有些不知其名的植被把山谷裝飾得鬱郁蔥蔥。由於植物帶不同,那綠色自然各異。有的濃綠如漆,有的翠綠欲滴。但見車窗外,峻嶺環抱,山林幽邃,千山萬岫在縹緲的煙雨雲霧中時隱時現,給人以幽靜、深厚之感。山腰間,星星點點地散落著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農舍或別墅。肥美的草場綠波盪漾,芳草茸茸,似絨毯,如平湖。山區的天氣變化無常,剛才還陰雨綿綿,轉眼陽光燦爛,滿山綠染,絨裹錦裝。奧地利美麗的風光,無疑為音樂家們的創作注入了源泉和活力。
藍色多瑙河
對熱愛音樂的人來說,維也納是天堂,只要提起維也納,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等這些音樂大師的名字,因為這里是著名圓舞曲華爾茲的故鄉,也是歐洲許多著名古典音樂作品的誕生地。登上阿爾卑斯山麓,維也納森林波浪起伏的景色盡收眼底;踏上多瑙河盆地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遼闊的平原猶如一幅特大的綠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間。天地靈氣、日月精華,維也納的音樂是人與宇宙萬物的交談。每當約翰·施特勞斯那首風靡全球的《藍色多瑙河》在我的耳邊響起的時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一條河流的幸福能與多瑙河相比,因為它是一條音樂之河。整條多瑙河流淌的都不是水,而是音符。流經9個國家、全長2850公里的多瑙河發源於德國的黑林山東麓,雖然它在奧地利境內只有350公里,但這一段的多瑙河則由於孕育了一大批偉大的音樂家而具有了非同尋常的魅力。
奧地利全境百分之九十六的面積都屬於多瑙河流域,在奧地利人的眼睛裡,我們只能找到兩樣東西:多瑙河和音樂。這兩樣東西也可以說成是一樣東西,因為有時候我們確實無法分清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奧地利人的音樂靈感,還是奧地利人驚人的音樂天賦為多瑙河帶來了無窮的浪漫。
㈩ 讀後感在那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回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答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