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管轄內哪個鄉鎮紅山文化遺址介紹
⑴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觀後感250字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東經119度30分,北緯版41度20分。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權化祭祀建築和積石冢群相結合的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遺址於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對了解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遺址出土有眾多文物,其中以女神頭像最為珍貴。玉雕值豬龍、玉雕鵠鳥(貓頭鷹)等,造型古樸神似,也令人嘆為觀止。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遼寧朝陽紅山文化是什麼呢
遼寧盤山紅山文化之來龍去脈 在中國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視中華文明史為上下5000年,然而從考古學角度,其地下證據只能上溯至4000年——紅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實物證明。 自秦始皇以長城將華夏大地南北兩分,中原即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搖籃,就成為2000餘年間不爭的事實——紅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蠻稱世的北方,亦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紅山文化以其燦爛的遠古文明,驗證並扭轉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思維定式。 紅山文化是指華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間,於北從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創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原始文化形態。因1935年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紅山後村,而於1955年正式得名,並將其後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之代表為牛河梁。 牛河梁位於建平縣、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間,是蔓延於努魯兒虎山谷的三道黃土山樑。自20多年前紅山文化得以在此發現並發掘,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就變得大氣十足,幾乎在一夜之間舉世聞名。 女神廟處於整個遺址中心,面積75平方米,現被圈起,並用8道房梁搭了個篷。篷內只是一塊長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堅硬的黃土地殘留著發掘的痕跡。遠近松濤在篷外陣陣呼哨,使之顯得空曠而又蒼涼。 由於科技上的不足,當年只對女神廟進行了局部試掘,之後掩上黃土,一直保護至今。至於何時才能具有足夠的技術支持,沒有人說得清。 試掘之時,女神廟出土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最令世人震驚的是女神像殘件,分屬於6個個體,有大小不一的女神頭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頭像缺了半邊耳朵,整個面部表情卻依然生動。綠玉石的眼睛深深凹進眼窩里,使眉骨、顴骨顯得很高。嘴巴有點特別,回縮微咧,好似略帶笑意。 牛河梁女神廟是考古界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神殿;女神廟里的女神像,是億萬炎黃子孫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當年女神頭像重見陽光的輝煌一瞬,曾被遼寧省博物館的攝像師搶入鏡頭,照片以「五千年後的歷史性會面」為題,刊登於國內外大小報刊。後人一片喧嘩,祖先雍容自若。 環女神廟而建於各山頭的,是諸多積石冢和祭壇。所謂積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墳墓,其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祭壇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的特徵之一,與國內華北、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土坑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縱觀牛河梁發掘的所有遺址,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大墓上面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大墓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古人,無疑已經學會了區別,以及區別對待,從而形成階級的雛形,文明的原胎。 紅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較打眼的有玉龜、玉鳳、玉人。而其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豬龍。 牛河梁第4號墓為成年男性,隨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隻枕於頭下的玉箍形器,另兩件均為珍貴的玉豬龍。兩只玉龍安卧於人體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點,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綠一白,綠的瑩澈閃亮,白的泛著微黃;頭朝下,背靠背而眠。通體胖嘟嘟,頭部肥大,支楞著飽滿的雙耳,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轉睛地望著人。其神其態,酷似女神廟對面的豬首山。 龍是炎黃子孫的原始情節,其究竟起於何時成於何物,現已難溯其源。歷來最流行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的觀點。聞先生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再結合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形成——內里沒有豬的影兒。 事實上從發現第一塊玉雕龍時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其形像鹿,有人認為像熊、像金龜子的幼蟲蠐螬,甚至像胎兒、像道家的陰陽魚兒,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餘年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發掘出一個由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形動物,靜靜地躺在一個灰坑裡,活脫脫一隻巨龍,其龍頭部,安放著一隻野豬頭骨。 ——「玉豬龍」由此叫響全世界,並認為其不僅僅是一種飾品,而更應是一種圖騰物。 玉豬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紅山文化另一處遺址——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龍即屬此類;另一類環體肥厚,形象似豬,稱「玉豬龍」。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龍均屬此列。 紅山文化北從西遼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科左中旗、開魯縣,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遼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陸續南移,一直到遼河入海口的盤錦。 盤錦於1982年在市郊發現七處紅山文化遺址,並於地表採集到彩陶器殘片、細石器、玉石斧、磨製石斧、網墜等,至今沒有進行發掘,以至再無收獲——輝煌數千年的紅山文化,據此在長城以北消失了蹤影。 然而紅山文化一經發現,其文化特徵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國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紅山文化外,還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兩者都有以玉器為陪葬品的特點,其玉璧、玉環、玉龜、玉鳥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紅山文化「C」形龍的龍頭與良渚文化大目獸的面紋,具有共同的基本構成因素。 遂有學者以此為據,推測後期紅山先民遷至盤錦後,曾沿著渤海灣海岸線陸續南移,不斷向中原遷徙,從而使長江下游文化面貌劇變,融入諸多紅山文化的崇玉傳統,最終形成了良渚文化。 進而推出一個足以令世人震驚的結論:史前更為發達的文化,並非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黃河流域的仰韻文化,而恰恰是中國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除長江、黃河之外,遼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證據,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參考資料: http://202.96.80.59/why/yuanqushow.asp?id=546
⑶ 凌源的風景名勝
溫泉度假區
熱水湯溫泉度假區位於凌源北郊18千米,全區總面積25.29平方千米。熱水湯地下溫泉自唐代以來一直在開發利用,相傳過去有72眼神水可治72種病,唐代修塘池建廟宇以示崇敬,有「神水聖庄」之稱。溫泉出水溫度47.5—48℃,無味透明,含有多種礦物質,屬一類地熱礦泉水。該礦泉水有散發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醫療作用,尤其對風濕、皮膚類疾病及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等頑固慢性疾病具有明顯療效。區內現有經營單位8家,均為70—80年代建設,年接待洗浴、療養、旅遊、度假等海內外客人21萬人次。
紅石谷風景區
俗稱大河北原始森林,位於凌源市大河北鄉南劉杖子村,因山石多呈暗紅色,故名紅石谷。這是一處以原始植被景觀為主兼具遼西丘陵景觀的自然生態風景區。風景區總面積5000餘畝。2005年,以南大山為龍頭,被遼寧省林業部門批准為凌源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南大山主峰紅石砬海拔,曾是解放戰爭時期清平戰役的分戰場。
牛河梁紅山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凌源與建平交界處、努魯兒虎山谷間綿延十餘千米的山樑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位置東經119°31′,北緯41°21′,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自1981年發現以來,在此先後發現紅山文化遺址二十多處,包括祭祀址和積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Ⅰ〕地點(女神廟)大型山台為中心,周圍眾多積石墓群依山勢布局,形成主體范圍東西約5千米,南北2千米,面積約10平方千米,加上有關遺址點,分布區域約為50平方千米上下的遺址群,現已發掘的共有5處地點。在東西約10千米、南北約5千米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組成一個獨立於居住區以外、規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萬祥寺
位於宋杖子鎮康官營子村,建於乾隆四年。該寺建於山坡上,依山就勢,呈階梯式,在中軸線上建有五層殿堂及鍾樓鼓樓、左右配殿等建築物,首層為硬山式建築天王殿,二層為歇山式建築羅漢殿,第三層大雄寶殿為具有漢藏結合式建築風格的兩層殿堂,第四層為面闊5楹進深3間兩層硬山樓閣式建築藏經殿。最後為面闊3楹進深6間硬山卷棚式建築閻王殿。1982年省文化廳撥款對寺廟進行了維修,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
位於市區內北建昌街路西,建於乾隆初期,是境內建築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為穆斯林的宗教活動場所。寺廟正門3間,左右側門各1間,院中部有垂花門樓一座,正殿面闊5間,進深5間硬山式建築,殿前抱廈,殿後有望月樓,殿前兩側有配殿,左側有沐浴室,寺內存有清嘉慶二十一年記載喀喇沁左旗王府施捨地基銀事的碑石一方。寺廟在「文革」期間遭到損壞,1982年得到全面修繕,恢復了原貌。寺內有諸如茶壇、撣瓶、鼻煙壺、頭飾、金銀器等傳世和民間收集的文物,珍貴文物有文徵明的《行草書四季詩》,朱一樗的《草書千字文》《土爾扈特歸順圖》和乾隆御制《寶典福書》。
凌雲寺
凌雲寺(俗稱關帝廟或老爺廟)位於市府路東段,建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寺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體布局採用縱軸對稱式,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和大殿主體建築,東西兩側有鍾樓和鼓樓,大殿和天王殿兩側各有配房5間,共20間,天王殿配房是滾龍脊,大殿兩側配房是硬山式脊,山門是歇山翅脊式建築,鍾鼓二樓二層歇山四角主體大殿為硬山式,前為歇山卷棚式建築,與主體緊密相連渾然一體,凌雲寺後殿原供奉關羽、周倉和關平,兩側還供火神和葯王,山門中間兩側供奉馬童,二殿為過廊,屋內四壁飾以內容豐富的壁畫。寺廟在凌源及周邊地區曾名蜚一時,遊人香火不斷,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
四官營子白塔
該塔位於四官營子鎮魏杖子村西3華里的小塔溝大黑山麓,為遼代所建六角六級實心密檐式磚塔,塔外體噴以白灰漿,高約15米,每層出磚檐,檐坡用板瓦和筒瓦建築,底層每面皆雕一菩薩像。為朝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山
清光緒年間,五台山和尚朱溫久募化至此地,見此山雄偉高大,山石林立,遂立下「誓願」,在此山摩刻佛像千尊。後因戰亂,未能如願,但千佛山卻因此而得名。
十八里堡古塔
此塔位於宋杖子鎮境內,為八角七級密檐實心磚塔,頂部已殘破,塔基座部有近代石砌保護工程,須彌座上部各面有磚雕菩薩坐像,兩側為脅侍立像,上有磚雕斗拱,此塔位於遼代榆州城址西方,從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斷,當系遼代所建。
金代石拱橋
天盛號石拱橋,被譽為「關外第一橋」。位於三家子鄉天盛號村,橫跨古河床,為五柱頭四欄板單孔石拱橋。橋身長5米,寬4.7米,高3.4米,橋孔跨度2.9米。橋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圓形,下拱呈半橢圓形。橋身兩側砌出八字攔水翼牆。橋面以90多塊條扇形石條徹成,白灰灌縫。束腰用鐵鏈固定。橋拱兩面有圓臉石,每段上面有直徑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顆圓蓮花圈在中間,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紋襯托。橋拱中部嵌有修橋志石一方,楷書刻有:「唯大定十年,歲次庚寅,辛亥為朔已卯日,龍山縣西50里狗河川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二劉者劉五劉海」字跡。此橋特點採用了上下拱的砌築方法,以加強橋梁穩固性,使上下拱成為一體,河水從孔道流出。設計獨具一格,美觀大方。
⑷ 凌源市是哪個市的
凌源,位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
凌源市名始於民國三年(1914年)。據《凌源縣志》載:「凌源縣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設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改名為建昌縣。
民國三年春,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縣以免雷同。凌源縣知事孫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溝士金搭,謹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請轉咨准改凌源縣,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見,凌源市市名,是為避免原名建昌縣與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發源地而命名。
1992年2月14日,撤縣設市,成立凌源市(縣級市)仍隸屬遼寧省朝陽市。[2]凌源市地處中緯度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總面積3278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65.1萬人,轄7個鄉,15個鎮,8個街道,有萬祥寺、牛河梁村、木蘭山等景點。 在其境內發現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在2007年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凌源市管轄內哪個鄉鎮紅山文化遺址介紹擴展閱讀
凌源市的歷史
早在商朝和西周時期,該地區屬孤竹國。春秋戰國時期,今遼寧省凌源市一帶屬燕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朝陽市凌源市一帶屬右北平郡平剛縣。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剛,該地成為郡、縣治地。
東漢時期,右北平郡治遷土垠(今河北豐潤東南),該境為烏桓地。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凌源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晉朝時期,該地區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地。南北朝時期,歸北魏、北齊所轄。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南北朝時期,今縣級凌源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⑸ 紅山文化區域位於什麼流域
遼寧盤山紅山文化之來龍去脈 在中國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視中華文明史為上下5000年,然而從考古學角度,其地下證據只能上溯至4000年——紅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實物證明。 自秦始皇以長城將華夏大地南北兩分,中原即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搖籃,就成為2000餘年間不爭的事實——紅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蠻稱世的北方,亦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紅山文化以其燦爛的遠古文明,驗證並扭轉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思維定式。 紅山文化是指華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間,於北從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創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原始文化形態。因1935年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紅山後村,而於1955年正式得名,並將其後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之代表為牛河梁。 牛河梁位於建平縣、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間,是蔓延於努魯兒虎山谷的三道黃土山樑。自20多年前紅山文化得以在此發現並發掘,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就變得大氣十足,幾乎在一夜之間舉世聞名。 女神廟處於整個遺址中心,面積75平方米,現被圈起,並用8道房梁搭了個篷。篷內只是一塊長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堅硬的黃土地殘留著發掘的痕跡。遠近松濤在篷外陣陣呼哨,使之顯得空曠而又蒼涼。 由於科技上的不足,當年只對女神廟進行了局部試掘,之後掩上黃土,一直保護至今。至於何時才能具有足夠的技術支持,沒有人說得清。 試掘之時,女神廟出土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最令世人震驚的是女神像殘件,分屬於6個個體,有大小不一的女神頭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頭像缺了半邊耳朵,整個面部表情卻依然生動。綠玉石的眼睛深深凹進眼窩里,使眉骨、顴骨顯得很高。嘴巴有點特別,回縮微咧,好似略帶笑意。 牛河梁女神廟是考古界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神殿;女神廟里的女神像,是億萬炎黃子孫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當年女神頭像重見陽光的輝煌一瞬,曾被遼寧省博物館的攝像師搶入鏡頭,照片以「五千年後的歷史性會面」為題,刊登於國內外大小報刊。後人一片喧嘩,祖先雍容自若。 環女神廟而建於各山頭的,是諸多積石冢和祭壇。所謂積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墳墓,其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祭壇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的特徵之一,與國內華北、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土坑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縱觀牛河梁發掘的所有遺址,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大墓上面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大墓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古人,無疑已經學會了區別,以及區別對待,從而形成階級的雛形,文明的原胎。 紅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較打眼的有玉龜、玉鳳、玉人。而其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豬龍。 牛河梁第4號墓為成年男性,隨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隻枕於頭下的玉箍形器,另兩件均為珍貴的玉豬龍。兩只玉龍安卧於人體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點,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綠一白,綠的瑩澈閃亮,白的泛著微黃;頭朝下,背靠背而眠。通體胖嘟嘟,頭部肥大,支楞著飽滿的雙耳,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轉睛地望著人。其神其態,酷似女神廟對面的豬首山。 龍是炎黃子孫的原始情節,其究竟起於何時成於何物,現已難溯其源。歷來最流行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的觀點。聞先生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再結合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形成——內里沒有豬的影兒。 事實上從發現第一塊玉雕龍時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其形像鹿,有人認為像熊、像金龜子的幼蟲蠐螬,甚至像胎兒、像道家的陰陽魚兒,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餘年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發掘出一個由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形動物,靜靜地躺在一個灰坑裡,活脫脫一隻巨龍,其龍頭部,安放著一隻野豬頭骨。 ——「玉豬龍」由此叫響全世界,並認為其不僅僅是一種飾品,而更應是一種圖騰物。 玉豬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紅山文化另一處遺址——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龍即屬此類;另一類環體肥厚,形象似豬,稱「玉豬龍」。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龍均屬此列。 紅山文化北從西遼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科左中旗、開魯縣,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遼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陸續南移,一直到遼河入海口的盤錦。 盤錦於1982年在市郊發現七處紅山文化遺址,並於地表採集到彩陶器殘片、細石器、玉石斧、磨製石斧、網墜等,至今沒有進行發掘,以至再無收獲——輝煌數千年的紅山文化,據此在長城以北消失了蹤影。 然而紅山文化一經發現,其文化特徵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國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紅山文化外,還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兩者都有以玉器為陪葬品的特點,其玉璧、玉環、玉龜、玉鳥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紅山文化「C」形龍的龍頭與良渚文化大目獸的面紋,具有共同的基本構成因素。 遂有學者以此為據,推測後期紅山先民遷至盤錦後,曾沿著渤海灣海岸線陸續南移,不斷向中原遷徙,從而使長江下游文化面貌劇變,融入諸多紅山文化的崇玉傳統,最終形成了良渚文化。 進而推出一個足以令世人震驚的結論:史前更為發達的文化,並非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黃河流域的仰韻文化,而恰恰是中國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除長江、黃河之外,遼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證據,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⑹ 紅山文化遺址的簡介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抄位於遼寧省西部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距機場130公里,距碼頭250公里,距朝陽市115公里,遺址佔地50平方公里。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已有5500年的歷史。早在5000多年以前,這里就曾經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文明社會,它的發現將中華民族文明史又推前了1000多年,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自1983年發掘以來,已發現女神廟一座,大型祭禮平台一個,積石家群20餘處,並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女神廟位居諸多遺址中心,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半地穴式建築構成,多室在北,為廟址主體,第13號積石空,建築規模宏大,外形酷似「金字塔」。在十多年發掘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泥塑、陶器等,及其精美。其中的彩繪泥塑女神頭像最為精湛,造型古樸、形態生動、栩栩如生,為海內外孤品。「龍」作為遠古族徽的圖騰標志,始終也沒有考古發現。遺址出土的龍形玉飾,才以確鑿的考古材料證實了「龍」的起源。
⑺ 凌源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凌源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凌源與建平交界處、努魯兒虎山谷間綿延十餘公里的山樑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位置東經119°31′,北緯41°21′,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經考古調查與挖掘,在此先後發現紅山文化遺址二十多處,包括祭祀址和積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Ⅰ〕地點(女神廟)大型山台為中心,周圍眾多積石墓群依山勢布局,形成主體范圍東西約5公里,南北2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加上有關遺址點,分布區域約為50平方公里上下的遺址群,目前已發掘的共有5處地點。在東西約10公里、南北約5公里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組成一個獨立於居住區以外、規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自1981年發現以來,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興趣及有關方面高度重視。遼寧省專門在牛河梁建立考古工作站,中國考古學會一百餘名專家會聚牛河梁進行研討,英、美、法、日、印等國有關學者紛紛前來考察。他們一致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不僅是中華民族史前聖地(將中華民族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組織也多次派人評估,並委託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現場考察。專家、學者通過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綜合科學研究認為,從神廟的女神塑像可以看出,紅山先民已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進入到較高級的祖先崇拜,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神權觀念。從積石冢的大小和位置排序,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等級觀念。從積石冢中心大墓和隨葬品,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人獨尊」的王權觀念。從祭壇和大型祭祀活動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宗教觀念。從玉葬之禮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觀念和中國傳統的禮制觀念。考古界權威人士把牛河梁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聯系起來,指出「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時空框架可以與之相應」。因此,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遺址群和大量玉器的發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她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曾兩次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被收進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凌雲寺 凌雲寺(俗稱關帝廟或老爺廟)位於市府路東段,建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寺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整體布局採用縱軸對稱式,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和大殿主體建築,東西兩側有鍾樓和鼓樓,大殿和天王殿兩側各有配房5間,共20間,天王殿配房是滾龍脊,大殿兩側配房是硬山式脊,山門是歇山翅脊式建築,鍾鼓二樓二層歇山四角主體大殿為硬山式,前為歇山卷棚式建築,與主體緊密相連渾然一體,凌雲寺後殿原供奉關羽、周倉和關平,兩側還供火神和葯王,山門中間兩側供奉馬童,二殿為過廊,屋內四壁飾以內容豐富的壁畫。寺廟在凌源及周邊地區曾名蜚一時,現遊人香火不斷,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 四官營子白塔 此塔位於四官營子鎮魏杖子村西3華里的小塔溝大黑山麓。為遼代所建六角六級實心密檐式磚塔,塔外體噴以白灰漿,高約15米,每層出磚檐,檐坡用板瓦和筒瓦建築,底層每面皆雕一菩薩像。為朝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里堡古塔 此塔位於宋杖子鎮境內,為八角七級密檐實心磚塔,頂部已殘破,塔基座部有近代石砌保護工程,須彌座上部各面有磚雕菩薩坐像,兩側為脅侍立像,上有磚雕斗拱,此塔位於遼代榆州城址西方,從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斷,當系遼代所建。 天盛號金代石拱橋 位於三家子鄉天盛號村,橫跨古河床,為五柱頭四欄板單孔石拱橋。橋身長5米,寬4.7米,高3.4米,橋孔跨度2.9米。橋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圓形,下拱呈半橢圓形。橋身兩側砌出八字攔水翼牆。橋面以90多塊條扇形石條徹成,白灰灌縫。束腰用鐵鏈固定。橋拱兩面有圓臉石,每段上面有直徑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顆圓蓮花圈在中間,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紋襯托。橋拱中部嵌有修橋志石一方,楷書刻有:「唯大定十年,歲次庚寅,辛亥為朔已卯日,龍山縣西50里狗河川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二劉者劉五劉海」字跡。此橋特點採用了上下拱的砌築方法,以加強橋梁穩固性,使上下拱成為一體,河水從孔道流出。設計獨具一格,美觀大方。
⑻ 凌源市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啊各方面都介紹下啊~
正在建設中的中小城市,曾名列中國最有潛力中小城市76名,遼寧省唯一一個。樓專上說監獄城因為凌源有屬好多監獄,結成一體生產遼河汽車,並兼作很多產業。
另外凌源鋼鐵公司也是較大規模公司,產量百萬噸級。
凌源還是紅山文化發源地,牛河梁文化遺址將中國文明史提前一千年,排在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第六位
凌源的蔬菜花卉產業發展的也不錯,蔬菜遠銷俄羅斯,香港澳門。
http://ke..com/view/68082.htm
⑼ 凌源市都有哪些特色景點
主要旅遊資源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熱水湯溫泉度假區、古生物化石群、大河北原始森林及境內眾多寺廟古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