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日本仙台游記

日本仙台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2-13 05:53:08

① 讀徐霞客游記有什麼好處

《徐霞客游記》內容包括山、水兩部分,其內容很是豐富。當然一般有兩種眼光:研究、欣內賞容。就研究而言,可以使歷史、文學、地理水文、文化等等;而當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時,作為一部古文佳作,其可謂世受舉贊!尤其是近代伴隨著「科學」探究引入後

② 《徐霞客游記》的作者是

是徐霞客
書籍介紹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徐霞客游記》自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榮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39篇。讓人刮目相看。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別號(別名)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遊家和文學家。萬曆十四年(農歷1586年,公元1587年1月)出生在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喝岐村(今屬霞客鎮)。徐霞客的家鄉在當時屬於「東南財賦地」的經濟發達地區。徐霞客出身什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曾祖和祖父曾經掛過虛名,但到了他的父親徐有勉那一代,徐家已經家道中落了。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仕途沒有多大興趣,也不太歡喜和官場中的人結交,寧願平靜悠閑地在鄉間生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年幼的徐霞客有所影響。 徐霞客
幼年時期的徐霞客,天資聰穎,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於不明白的地方,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對「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很大的興趣,卻特別青睞歷史、地理和探討大自然力一面的書籍。這類書在當時視為小正規的閑書、奇書。他的閱讀面很廣,諸如古今史籍、輿國方誌、山海國經等,他都有所涉獵。他的族兄徐仲昭曾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兒比四庫。」有錢必買書,無錢則變賣衣物來換錢買書,徐霞客「奇書」的嗜好:好就是到了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看了這些書以後,使得他更加嚮往五厲等名山。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三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外出遊歷的想法,而賢德的母親也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願自己的兒子像籬笆里圈著的小雞,車轅上套著的小馬一樣,被束縛而沒有見識和出息。對徐霞客的決定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年輕的徐霞客終於告別書齋生活,掙脫了仕途功名的束縛,開始實現兒時的夢想。他22歲就開始外出旅遊,歷經34年,直到生命結束為止。他先後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等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黃山、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徐霞客
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准確、細致,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對於所遇的險阻,他都以頑強的鬥志去克服,而且無論身體多麼疲憊、條件多麼惡劣,他都每天堅持作日記,這些旅遊日記記錄了他的旅途經歷、考察的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給後人留下了的寶貴的地理材料。 徐霞客很重視標本的研究價值,他在武當山等地目險採集了榔梅;在尚山採集了當地一種形似菊花的特產—金蓮花;在五台山採集了天茶花等珍稀名貴植物;在瑪瑙山上採集了「石樹」;在蝴蝶泉邊採集了花樹的枝葉。 徐霞客對科學研究有著無所畏懼的精神。他喜歡獵奇,可以說是到「聞奇必探,見險必截」。每每遇到古洞、名剎、溫泉、匕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異景觀,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覽「廬山真面日」。他在自己的記錄中說:「旦古人跡未到之處,小惜捐軀命,多力一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比。」他在雲南騰越為了把一個岩洞看個明自,冒死攀登上懸崖;在湖南茶陵時,獨闖傳說中神秘的麻葉洞;在廣西融縣真仙岩,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時洞,竟從一條橫卧的巨蟒身上跨過,進到洞內。他還經常和鬼神迷信做斗爭一,雲南地力一上有一本《雞山志略》,書中記載了五台山、峨眉山和雞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現象,這種五彩光圈通常被社會上認為是「佛光」或「『寶光」。徐霞客則從地形環境的角度,解釋了出現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因,駁斥了遷腐的迷信說教,這也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世人視徐霞客為游聖。
編輯本段成書經過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自22歲(1607年)新婚那年開始旅遊,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跡遍布中國16個省。 1607年,開始旅遊,母親為他制遠游冠,游歷無錫太湖泛舟,登東西洞庭山,游記缺失; ---1608在家鄉附近陪伴母親遊玩,母親死後,守孝三年,認為「父母在,不遠游;」 1613年,入浙,從曹娥江獨走寧波,渡海游落迦山,游記缺失。從3月30日開始是游記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盪山。 1614年冬,游金陵(南京),游記缺失; 1616年,游白岳、黃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沒有旅遊; 1618年,再游黃山,廬山;過波陽湖;年底續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沒有旅遊; 1620-1922年,游福建仙游九鯉湖,試錢塘江潮; 1623年,游嵩山、華山、太和山(武當山),開始游記第二卷; 1624年,游荊溪、勾曲(在浙江),沒有游記; 1625年-1627年,游洛陽; 1628年,游福建; 1629年,游北京、天津薊縣盤山,游記缺失; 1630年,再游福建; 1631年,沒有旅遊; 1632年,游天台山、雁盪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恆山; 1634年-1635年,長媳生長孫,次子娶妻,沒有旅遊;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從浙江旅遊至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年沒有回家,游記中第三卷到第19卷都是這四年的游記,每日都有記載,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詩文,其他人寫的序等。
編輯本段整理流傳
《徐霞客游記》的編輯整理和流傳,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師季夢良幼子李介立(徐霞客的小兒子,為徐霞客侍妾周氏所生。周氏孕後因「不容於嫡,改嫁於李」,遂名李介立,又名李寄)作出了很大貢獻外,民間藏書家的珍藏、校訂、增補,也是《游記》得以保存和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明、清改朝換代的政治變亂中,季夢良輯集的首部《游記》稿本在戰火中成為灰燼。此後,季夢良再次搜集材料,又編成了一部稿本。後來,徐霞客志同道合的族兄徐仲昭,為使《游記》盡早成書梓印,把這部抄本面交常熟名士宿儒錢謙益。 錢謙益,明萬曆進士,官至吏部侍部,著有《初學集》、《有學集》,編有《列朝詩選》,是當時「操海內文字之柄」的著名學者。他又是個大藏書家,曾不惜重資購聚古本,在紅豆山莊築了絳雲樓,藏書一萬卷。錢謙益同徐霞客有過交往,深知《游記》是霞客畢生「手攀星岳,足躡遐荒」的考察記錄,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可惜,已屆耄耋之年的錢謙益生活窘迫,特別他那座萬卷樓剛剛被大火焚毀,《游記》再好也無條件珍藏,更談不上刻印了。為此,他只得求助於當時全國聞名的大出版家毛子晉,寫了《囑刻游記書》,連同稿本一並交給了毛子晉。 毛子晉也是常熟人。他好古博覽,藏書八萬多卷,專門構建了汲古閣、目耕樓存放。還聘請文士校勘、梓印了《十三經》、《十七史》、《古今百家》及未印刷的書籍。當然,《游記》應該是毛子晉所歡迎的書稿,但不知什麼原因未能刻印成書,卻把它讓給了獨山莫繩孫。莫也是個搜訪異本的藏書家,他把《游記》長期珍藏在他的影山草堂里,也始終未能刻印。後來,這部《游記》稿本輾轉到了浙江湖州南潯鎮喜嘉業堂藏書樓。這是樓主劉承干為擴充藏書,向江浙等地十多家藏書家收購古籍時無意中得到的。劉見了書稿,視為善本,一直收藏在鷓鴣溪畔的書樓里。新中國成立後,劉承干把書樓捐贈給國家,《游記》稿本也隨之轉到了北京圖書館。直到七十年代,一批「徐學」研究者重新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記》,才在善本特藏部發現了這部轆轉大江南北、歷時三百餘載、數易書主的《游記》稿本,這不能不說是民間藏書家的功勞。 《游記》在藏書家們長期保存和傳抄中,還做了大量校訂、增補和梓印、刊行等工作。今天還有兩部珍藏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的《游記》抄本,就是經藏書家們考證,充實的稿本。第一部系江陰人楊明時抄錄、編訂的《游記》稿本。楊為康熙進士,曾任雲貴總督,當過吏部尚書。他也著書立說,曾纂《周易折中》、《性理情義》等,乾隆時入召教授皇子,是個大學者。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他從外舅那裡獲得了《游記》稿本,親手謄抄了一部,寫了「序言」。不及,又得到了一部經文祿堂趙季方、廣東番禺蔡乃煌、京師廣東學堂等收藏過的稿本。第二年,楊明時按江陰友人所藏《游記》原本,對手頭稿本進行了校勘、考訂。經過「訂其異同,考其缺失」,對傳抄中的謬誤或同「實境不符,文意不協」之處,均加以改正,然後又一次謄抄了一部,並再次撰寫了「序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的族孫徐鎮正式梓印的木刻本《游記》,就是以楊明時稿本為基礎的。因此,經楊校勘的《游記》,是目前留傳下來內容完整、正確,學術價值較高的早期稿本。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徐霞客游記》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跡,這些在生活中並不常見的名詞。為此,我們不但對原文中的生僻字詞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對於原文中出現的一些古地名也追根溯源,在注釋中將古地名的地理位置准確標示出來,減少了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地理位置描述的困惑和障礙。更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後,我們按照整部書的風格選取了精美古樸的木版畫,配合圖說,或是概括性地介紹了書中出現的風景名勝,或是介紹徐霞客當年途經之處的人情風物。呈獻給讀者的不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一種文化和藝術美感上的提升。 徐霞客在游歷過程中曾經多次遭遇險境,這已經遠遠超越了遊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冒險了。他的這種執著被現代的旅行家們稱為「徐霞客精神」,而徐霞客其人也成為那些富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的旅遊愛好者們所推崇的對象。 《徐霞客游記》對於地理學家是一份珍貴的地理科學報告。對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遊指南,書中那一片片壯闊遼遠的風景,一座座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動我們渴望冒險的心,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中尋覓真知。
編輯本段作品目錄
游天台山日記 游雁宕山日記 游白岳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 游武彝山日記 游廬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後 游九鯉湖日記 游嵩山日記 游太華山日記 游太和山日記 閩游日記前 閩游日記後 游天台山日記後 游雁宕山日記後 游五台山日記 游恆山日記 黔游日記一 滇游日記一 游太華山記 滇游日記二 盤江考 永昌志略 麗江紀略 法王緣起 溯江紀源
編輯本段主要成就
徐霞客游記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鍾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編輯本段文學特點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游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霞客先生游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仁兄當急為編次,謀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問亦不可無此書也。 ——錢謙益 憶吾十六七歲時,讀名人書,深慕徐霞客之為人,誓游名山大川。——張恨水《金粉世家》序《徐霞客游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他比歐州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的瑙曼早兩百多年。——(英)科學家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4月11日國家旅遊局召開的「中國旅遊日」新聞發布會上悉: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徐霞客游記》開篇日)將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日」。
編輯本段作品選析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之文美、景奇、質實。滿清四庫出,古書亡。 其中的《游恆山日記》體現了《徐霞客游記》的風格特點。寫於崇禎六年(1633年)八月十二日,原文記述初十日、十一日兩天游北嶽所觀。現行教材刪去初十日所游之內容,又刪十一日記游中關於北嶽山麓三重山脈的描寫及飛石窟的傳說故事兩處。窺一斑而觀全豹。《游恆山日記》按游覽進程,逐步深入,用生動的形象和極為經濟的筆墨添上細部,真實地展現了北嶽的全景全貌。 記游之作,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敘寫有序,不可錯了方位;二是狀物有神,不可忽視特徵;三是行文有變,不可人雲亦雲。《游恆山日記》中,作者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一步一步地敘寫了游歷全程;以獨具慧眼的概括力,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各風景點的景物特點;以簡練生動、富於節奏感的語言,完美地表述了敘寫內容。 文章開篇,在描寫了「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的氣候環境之後,點出登山的方向----「面東而上」,敘寫初登時的地貌特點「土岡淺阜」和登山之初的感受「無攀躋勞」。緊接著,寫登山所見和登山所感,步步引人入勝。登山游覽途中,按里程標出一個個風景點,簡括准確地勾畫出景物或地形的特徵。「一里轉北」處,「山皆煤炭」,淺表「可得」。這既是地貌特點,又是科學考察的成果。「又一里」處,是「望仙亭」,「土石皆赤,虯松離立」,奇特的地質特點形成了此處的獨特景觀。「又三里」處,「名虎風口」,「崖石漸起,松影篩樹」,自此始,北嶽陡峻的地形特點逐步呈現出來。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廚井俱備」,很明顯,這是歷代登岳遊人憩息之所。沿「坊右」東向而上,有寢宮、飛石窟、北嶽殿,依次而現。北嶽殿是著名勝跡,其特點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雲級插天,穹碑森立」。在此,既看到了古代人民開辟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賞到歷代文人墨客登岳遺留的藝術珍品。「殿右」的「會仙台」,「石窟為室,群仙環列」,呈現出道教聖地的神秘氣氛。繞過岳殿東上,順「登頂間道」行「二里」至「危崖」,但見「短樹蒙密,槎枒枯竹」,一幅人跡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見,依此而敘,景觀迷人,特徵突出。在寫景同時,作者巧妙穿插抒寫登山所感。北嶽巍峨,自虎風口至會仙台,「石路縈回」,游覽者必須「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難,顯而易見。從岳殿東上登頂,過斷崖,走間道,游者要「解衣攀躡」,路險人疲,令讀者汗顏。至危崖,「仰望絕頂,猶桀然天半」,非心雄氣壯之士必然忘而生畏,至此卻步。滿山荊棘,「鉤衣刺領,攀踐輒斷」,叫人有勁使不出,令人心煩,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就會功虧一簣。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臨絕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所見生所感,所感烘所見,高超的表達技巧產生了相形益彰的藝術效果。 文 徐霞客
章的關鍵部分,是岳頂之觀。猶如全景拍攝,作者按方位、按空間的遠近位置,描寫了岳頂鳥瞰圖景。北向而望,「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山勢奇陡,樹生石縫,恆山之奇生動的展現於作者筆下。地理學家的敏銳目光,捕捉了恆山獨特的地貌特點:「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因為「北向俱石」,所以「樹皆在北」。北向遠望,山麓是渾源州城,再遠,「隔山一重,蒼茫無際」。由近而遠,讀者目光依作者文筆所指,從恆山延伸,投向無限的空間。向南遠望,龍泉如帷,向西遠望,五台挺拔,兩山清秀奇麗,與北嶽相伴。近看,龍山橫亘西面,其支峰往東伸展,與恆山相連,狀如「比肩連袂,下扼沙漠」。神奇的相象,比擬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北嶽雄偉險要的地勢特點。絕頂遠眺,雄視四方,以岳頂為基點,從宏觀上建立觀察坐標系,展現在作者筆下的,是恆山的自然風貌和眾多山系勾連輝映的奇形偉勢,絕無雲車仙影、虛無縹緲的不實之詞,平實真切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的記游態度。 文章結尾,敘寫下山所見,照應前文,有回環往復之妙。從西峰下山,尋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卻步。北嶽高峻,在此再現一筆,又照應了先前登山之不易。山高路險驚難下,忽遇山中識徑人。經指點,從東南松柏間望見寢宮後面的高崖,因而得路。往南經過松柏林,見其樹木異常高大。從岳頂遠看,「如蒜葉草莖」,誰知到此,竟然「合抱參天」,比虎風口的樹木要大好多倍。深山藏巨木,北嶽的林業資源記載於作者筆下。從懸崖縫隙徑直而下,到達飛石窟,作者結束了艱難攀躡、富於收獲的登頂之行。登山難,下山亦難,不識路徑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橫生,令人為北嶽的險絕驚嘆不已。雖平實而敘,不事渲染,而字里行間藏玄隱密,使人嘆絕。 奇文賞心悅目,除全方位多角度敘寫的結構而外,還在於遣詞准確生動傳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語,狀物繪景,敘程述感,富於節奏感。景物美,結構美,語言亦美。作者很少選用現成詞語,而是根據己所親見,以其獨具智慧的構詞方式來進行表述描寫,形成獨特風格。科學考察與勘查的結果,藉助完美的語言形式記載下來,徐宏祖集科學家與文學家的才華於一身,對地理地質的科學探索,做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四庫提要
《徐霞客游記》·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弘祖撰。弘祖,江陰人,霞客其號也。少負奇氣,年三十齣遊,攜一襆被,遍歷東南佳山水。自吳、越之閩,之楚,北歷齊、魯、燕、冀、嵩、雒,登華山而歸。旋復由閩之粵,又由終南背走峨嵋,訪恆山。又南過大渡河至黎雅尋金沙江,從瀾滄北尋盤江,復出石門關數千里,窮星宿海而還。所至輒為文以志游跡。沒後手稿散逸,其友季夢良求得之,而中多闕失。宜興史氏亦有抄本,而訛異尤甚。此則楊名時所重加編訂者也。第一卷自天台、雁盪以及五台、恆、華,各為一篇。第二卷以下皆西南遊記,凡二十五篇。首浙江、江西一篇,次湖廣一篇,次廣西六篇,次貴州一篇,次雲南十有六篇,所闕者一篇而已。自古名山大澤,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聞品題名勝。逮典午而後,游跡始盛。六朝文士,無不託興登臨。史冊所載,若謝靈運《居名山志》、《游名山志》之類,撰述日繁,然未有累牘連篇,都為一集者。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游。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游記之夥,遂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紀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尤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記之外篇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 ──右「地理類」游記之屬,三部、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③ 誰能幫我寫一篇蟒河游記

閑下來的時候和朋友相約往陽城蟒河出發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光從「蠎」字考慮我就感覺有種害怕,但朋友們相邀,我也不好說什麼,到是出外面走走很好,畢竟是踏青嗎.我是最怕小動物的,就是一條邱蚓突然出現在面前也會讓我驚心動魄的,何況說到蟒呢,那就是大蛇,那是很早的一個記憶,也是和朋友相約到雄山遊玩,我們順著一條小路就上了山,在過一塊石頭台階時,他們都走在我的前面,一個一個地過去了,當我准備上的時候,我一下看到在石頭的台階上有一條青蛇,大約一米長,「呀」當下嚇的我大叫了起來,他們聽見後回頭看我,我說「蛇」,他們也看到了,野平膽最大就從地上揀根棍子就去打蛇,蛇看到後就一出溜跑的沒有影了,那天的遊玩把我嚇的連路也不敢走了,一直擔心怕再看到蛇.在返回來的時候,還是在那塊石頭上我再次看到那條蛇後我就更是膽戰心驚的,本來害怕小動物的我就更害怕了,這件事雖然已過去多年,但就和昨天發生的一樣.所以這次到陽城蟒河我還是心有餘悸的,不過有好幾個朋友相跟還是壯點膽的. 我們是自駕車的,同行的老李和中義還有淑娥,我們四個人一路有說有笑的,朋友之間什麼高興說什麼,你說個長他說個短,整個車里充滿了歡樂,因為沒有了工作的壓力和不快,就只有放鬆的心情,不一會就到了陽城.陽城我以前去過,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大都建在半山的縣城,我從網上收索了一下,陽城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地下擁有礦產資源20多種,尤以煤炭和鋁釩土、陶瓷粘土儲量豐富,是國家優質化工原料無煙煤生產基地.地上共有動植物110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動物30餘種、植物3種,有300餘種野生中葯材,紅豆衫北方罕見,山茱萸全國最佳.這里壑秀嵐美、文化積淀厚重.雲蒙、析城雄奇俊秀,沁河、蘆葦河玉帶縈繞,九女仙台碧波盪漾,蟒河山水如入畫屏,更有國家4A級景區皇城相府聲名遠播. 我們到了陽城在陽城我們找到了陽城的朋友,我們簡單敘舊後,朋友說,我們現在就走,到了那裡正好遊玩,玩完了再吃飯,我們不知道離縣城的遠近,只能聽朋友的安排,朋友准備了些水果買了礦泉水就驅車往蟒河走,出了縣城走上了蟒河的路上,路兩邊的大片的土地慢慢的變小了,然後就進了山,山上鬱郁蔥蔥一派南方的景象,老李說,我們這里真好和南方的山沒有什麼區別,看那植被不是也很好嗎?是啊,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看山上的花,看山上的樹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四個人還在一個車上,陽城朋友自己也駕一輛車. 我們驅車也很快就到了蟒河,但到了那裡已經12點了,朋友說,我們吃個便飯吧,吃飯後再游景區,我們聽從了朋友的安排,景區有朋友的朋友,我們很快被安排到景區小招待所,不一會服務員端上了一桌豐盛的飯菜,朋友說,這里離縣城遠,買菜不容易,這些菜都是景區的菜,還有野菜,等晚上回去縣城我們再好好改善,我們一聽是野菜大都有胃口了,特別是我,我們已經被噴了很多農葯的蔬菜和添加劑的食品而反感,今天有這么多的原生態的食品當然喜歡了,呵呵,看看那黃黃的雞蛋,吃一口,讓人回味無窮,是真正的土雞蛋,黃黃的根本不是加了色素的,還有那盤野菜,味有多麼純正,野豬肉肥而不膩,山雞肉香而美味,哈哈,是啊,我很多年沒有吃過這樣的飯菜了,我說出來這句話老李還笑,很多年,我也在想是不是說的過了呢,不是嗎?買的菜看著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可吃起來那還有個蔬菜味呢? 一進景區,一條大河從上而下,我想我們一路走來沒有看到什麼大河,這里突然出現一條這樣大的河真美,河水清澈透明,水中魚在自由自在地游著,再看滿山滿地的猴子,陽城的朋友介紹說,這里的猴子是這個地方的特產,遠近聞名,他又介紹說景區內峰戀疊障,山色清翠、有如天的望蟒孤峰、急流似劍的泉水、飛雪濺銀的瀑布、憨鞠的獼猴、還有蓮花峰、水簾洞、仙人橋等,他說的我們好想快點欣賞. 景區真的神清氣爽,我們急目遠望山清水秀,峰戀疊嶂,嘩啦啦的流水青翠的樹葉,滿山的獼猴上躥下跳,看它活潑亂跳,一會走近遊人,一會跳到山澗,一會就爬到樹上,這時候朋友介紹說,你們注意你們手上拿的東西,不要讓獼猴給你們搶了,呵呵,真的嗎?我還懷疑地問,還沒有說完這話,遠處一個女人突然叫了一聲,我們同時扭頭看去,只見一獼猴前蹄抓著一個小包,我們一看就明白,那小包是那女人的,呵呵還真是啊. 今天的天氣很好,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白的雲,清澈的水流伴著我們一路流著,我的腳好熱好熱,前面出現一個說書的場面,有一班說書的在拉著二胡唱著蟒河的歷史,我們都走累了,也就自然地坐下聽起來,我趁聽書的時候走到河邊,脫下鞋和襪子把冒火的腳往水裡一放好舒服,潺潺的流水向我沖來,在我的腳下一轉彎就戀戀不舍被迫地流走了,我好想挽流他們.我喜歡水,真的好喜歡水,我知道我是火命,是需要水的,所以就特別喜歡玩水.我坐在河邊一直任水和我戲著,我好想就這樣一直洗著,洗著. 往前走,我們看到山根處有那麼多的樹枝在地上和石頭支著,我想這也是當地人的一種美好祝願,祈求自己能像這木頭一樣,頂天立地能抗的住自然的壓力來用自己的身體保護這一方的平安,看到這里我們也參加了這樣的行動,都努力地找自己滿意的木棍往山上頂,我找了根理想的木棍頂了起來,同時在心裡默念,我也要頂天立地,呵呵,老天會理解支持我的. 我們的遊玩結束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了,因為要趕回去,我們就沒有再多跑其他景點,總之,讓人感覺一路遊玩快樂無比,蟒河再見了. 請按一下採納哦~O(∩_∩)O謝謝~

④ 南蠻的日本對南亞的認識


十五世紀開始,西歐各國紛紛向東洋開辟新航路,世界歷史進入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大航海時代)。隨之而興起的就是殖民與海外貿易。所謂中國南方,是當時日本受中國華夷思想的影響,對最初到達日本的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稱呼。這些人大都乘船繞過好望角、菲律賓群島從靠近九州的南面海上駛入日本,故統稱為「南亞人」。以後英國、荷蘭勢力東漸,日本人又稱英、荷人為紅毛。
日本最早接觸南亞文化是在天文十二年(1543),一艘中國帆船因受台風襲擊而漂流至九州種子島。這艘船本來是往來中國與暹羅王國(今泰國)間的商船,船員多數是歐洲人,少數是中國人。該船的葡萄牙人船長手中有一管狀物,可以發火,其聲如雷,力破銅鐵。即史書中所謂之鐵炮(步槍)。種子島領主種子島時堯以2000兩白銀向船長購得兩支,並在兩年後由工匠八板金兵衛清定復製成功。這種新式武器很快就被戰國大名所接受,近江國的國友、和泉國的堺與紀伊國的根來成為大規模生產步槍的基地。步槍的傳入使日本的傳統戰術發生改變,作戰主力也由騎兵改為步兵(「足輕」)。
步槍可以說是最早影響日本的南亞文化產物之一。在步槍傳入後數年即天文十八年(1549),天主教也傳入日本。當時歐洲正逢宗教改革,不少國家已改奉新教、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天主教只得轉向東方尋求市場。將天主教傳入日本的傳教士是西班牙籍天主教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他在到達日本薩摩(鹿兒島)後得到領主島津貴久的允許而在當地傳教,第一年就發展了二百個信徒,以後又在肥前的平戶、周防的山口、豐後的府內等地傳教。日本人將其傳入的天主教音譯為「切支丹」或「吉利支丹」。中國史書常把傳教士描繪成凶神惡煞的殖民先鋒,未免有些程式化。後人可以從大的視角輕描淡寫地總結歷史,而處於歷史之中的人卻很難擺脫環境的制約。沙勿略為了將福音傳播於東方而不辭艱辛,其堅毅的精神是可敬的。在日本傳教兩年三個月後其回到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准備來華傳教,1552年來到廣東上川島,未能進入內地,即瘧疾而死。沙勿略後來被教會追認為聖徒。
沙勿略之後的傳教士接踵而來,且常與南亞商人一起出現。《馬可波羅游記》中將日本描寫成黃金之國,是以南亞商人對日本很感興趣。以葡萄牙為主的中國南方商人常以馬六甲為中心,經營中國、日本、南洋、印度間的居間貿易(黑船貿易),獲利甚巨。而最初為其擔任翻譯者,就是中國歷史上惡名昭彰的倭寇巨魁王直。九州諸大名為了染指貿易的利益,紛紛開放自己的領地並給於傳教士在領地內傳教的權利。比較有名的貿易中心有肥前的平戶(松浦氏領地)、橫瀨浦和長崎(大村氏領地)以及豐後的府內(大友氏領地)。
關原之戰後奪得天下的德川家康,一開始因為需要通商來繁榮經濟對於傳教基本持鼓勵態度。這種背景下,慶長十八年(1613)仙台藩主伊達政宗又派出了以家臣支倉常長為代表的「慶長遣歐使節團」。與天正少年使節團不同,這一次乘坐的是日本學習西方造船術自建的大船,先橫渡太平洋至墨西哥上陸,經陸路至美洲東海岸再穿越大西洋到達歐洲。回國時大致亦循此航線。支倉常長也晉見了西班牙國王和教皇,七年後回國時日本已禁教,故未達到傳教與通商的目的。然後在當時情況下,東方人如此大規模的航海還是引人注目的。
德川幕府轉而禁止天主教的原因很多:
一是教義內容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排斥異教,反對切腹自殺,反對多妻制等與日本統治傳統直接對立;
二是天主教與把持南亞貿易的九州各藩勢力的龐大引起了幕府的擔憂;
三是與當時接觸幕府的荷蘭、英國(都是新教國家)商人為排擠先佔有市場的葡、西商人,有意識中傷天主教有關;
其他還有許多細碎原因。
從慶長十八年底起,幕府在全國禁教。信教大名面臨著或失去地位,或失去信仰的抉擇。不少人選擇了後者,而且為了表示堅決,瘋狂迫害教徒。只有高山右近(其在秀吉禁教時已失去領地)因拒絕改宗而流放到了馬尼拉。幕府以踩踏聖母像的方式(踏繪)試驗老百姓是否信教,而對於信徒的處罰極為野蠻,往往伴隨著人格侮辱。雖然大多數人被迫改宗,信仰堅定而殉教者仍屢見不鮮,1619年以後六年間被殺的日本教徒據估計有28萬人之多。

⑤ 喬宇的恆山游記全文翻譯

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里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台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台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經過松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里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內容】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寫會仙台,「台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致、准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台」。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西亘」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瞭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游記》,此後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游恆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恆山主峰的日記。

⑥ 跪求!聖堂山的游記作文*2!

幫你找了7篇連續詳細的。看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

偷閑來築仙游夢,雨路崎嶇入聖堂
----重遊聖堂山之一
五月下旬,妻就不斷地用電話與金秀大瑤山方面聯系,了解著每一天及次日的天氣情況。可是,天公總不作美,一直下著連綿的雨,似乎不肯停下來。自去年游過大瑤山後,沒能領略山上杜鵑花盛開的景象,心願未了,心中便一直惦記著重遊觀花之事。
六月一日下午,天似有開晴,我們便急忙登上了去金秀縣城的汽車。第二天一大早,又租車前往大瑤山的主峰--聖堂山。聖堂山風景區離縣城45公里,一路上,汽車在細雨中的泥濘路面顛簸前行,幾個人就像在車里蹦迪一樣,個個搖頭晃腦。過長洞鄉後,乘坐的五菱車被一黃泥上坡路段所困,泥漿深厚,車輪打滑。司機用一檔連沖了五次,依然被泥沼陷住不得前行。從縣城出發,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了,此時返回,心有不甘。心中默默念叨著:老天保佑我們過去吧。司機撿了一些樹枝之類鋪墊了一下泥坑,嘿,這回還真的沖過去了。據第三天來接我們的師傅說,就在那天下午我們過泥濘路的時候,有兩輛從桂林過來的中巴旅遊車,拉著兩車遊客無計可施,原路返回了縣城。這是後話。
進入景區山路,路面塌方時有發生,我們的心頭不禁又緊張起來。真是天有不測風雲,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一處塌方迎面攔住了去路。這里離山門還有好幾公里呢,離登山路口就更遠了,恐怕不會下於十公里的路程。坐車原路返回,還是步行登山,一道艱難而痛苦的抉擇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可是「群嶺呈青入彼蒼,山風暗送野花香,偷閑來築仙游夢,細雨驅車入聖堂。」如此美麗的景緻,何能輕易言棄!步行登山,實質是一種自虐行為,而這種自虐很快就會消耗掉我們的體力與耐力。頑強的意志仍要求著我們繼續前行,我們不想半途而廢。徒步走了兩三公里路後,一輛搶修路面的車從山上下來了,於是趕緊與送我們的司機聯系,司機是個老實守信的人,撂下電話就返回來等著道路的修通,載送我們繼續上山。這時,我們一個個暗暗為自己慶幸著,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和愉悅。可以說,如果沒有車的話,當天我們是很難上得了山的,那種苦楚,可想而知,對於常年生活在城裡又缺乏鍛煉的我們來說,一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午12點,汽車終於把我們一行三人送達了楊梅坪以上的登山路口。濃濃的大霧中,我們清點行裝,開始了這次旅行真正的五公里約三小時的登山行程。我暗暗思忖,這一路上真是不容易呀,這聖山一定會厚待我們。
山霧時濃時淡,眼前的景緻隱隱隱約約,大家穿行於林間峭壁,到也不覺其粘濕與冷酷。霧,是這聖山送給我們的見面禮,它將聖山的美麗包裹著,又不斷地給我們許多遐想,引領我們走向絕美的境界。

銀濤雪浪籠仙境,奼霧嫣雲渡聖堂
----重遊聖堂山之二

有人說,這聖堂山的奇景是雲霧蒸出來的,一點不假。在山裡,霧奇雲奇風奇,匯成了聖堂山獨特的奇觀。
上午車行在路上的時候,天還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到了登山路口,雨就停了,迎接我們的是朦朦朧朧的大霧。我們有過登聖堂山的經驗,並不擔心這大霧會如何阻礙我們上山,到是更期盼著這霧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奇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講的是一個緣字。上聖堂山來,霧給我們造成的機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今天上山的共有五人,其中有兩名從香港來的旅遊人士,他們行進速度快,又抄小路直達了山上的雲海賓館,當我們在賓館會合後,問他們看到什麼景緻時,回答就是霧,霧茫茫一片,除了霧,什麼也沒看到。
而我們三人,一路上用心感悟著山裡的風聲、鳥聲、水聲、樹葉聲,用心探索著這霧在散開時的突然變化的奇麗景緻。妻也說:「守著雲霧見太陽,不信走著瞧!」老天不負有心人,就在我們坐在會仙台的凳子上休息時,突然間,大風掠過,遠處現開雲縫,傾刻間,揭開了聖堂神秘的面紗:連綿起伏的遠山,挺拔峻峭的近崖,滿山遍野的大樹,在燦爛陽光照耀下,展現在我們面前。還沒等到拍下兩張照片,一秒、二秒、三秒、四秒,大約數秒鍾光景,雲霧又把山峰遮了個嚴嚴實實,聖堂那神秘的面紗又把她雄奇而秀麗的面容遮蓋了起來,一切又恢復了我們剛來時的狀態。真是變幻莫測,因緣由霧啊。
事實上,這變幻萬端的奇觀,隨時隨處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奇觀是雲霧的傑作。在第三天下午我們下山時,這點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當一行人返程回到離仙門約十餘米處時,右面的霧飛速掠過,像天馬行空,將遠處的畫山盡顯眼前。接著,一陣大風又把我們左面的霧吹散,這時,連綿的寶鼎群峰戴著雲帽展現在我們面前,山峰與雲海相連,溝溝穀穀,騰雲駕霧,似乎要從聖堂奔向天堂。其實,聖堂也是人間仙境了。也許,老天爺知道我們要告別聖堂山,捨不得讓我們離開一樣,這幅奇麗而壯美畫卷大約停留了數分鍾,她和我們親吻著,擁抱著,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在相機里定格了她們的雄奇和美麗,霧才又騰雲隨風飄來,天幕又徐徐的拉上了。此後,一路下山,一路雲蒸霧繞,一路飄來美景,一路風光無限,真個是「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更為恢弘的別樣再現啊。
聖堂山的雲霧喲,你是現時的造物主,你是這大山裡流動的魂靈!

天涯倦客棲山莊,雲海之夜夢天堂
----重遊聖堂山之三

下午四點多鍾,在斜風細雨中我們來到登聖堂山頂的天梯,在天梯的左側從小路拐入山頂西南側旁的雲海賓館。取名雲海賓館,正是因其全年多數時間處在雲霧當中,很少見到陽光的緣故吧。此時此刻,賓館及其附屬木屋群掩映在一片古樹林中,清幽而靜謐。雲霧蒙蒙里,這個賓館不顯山不露水,就象看不到凡界的一個天上的小村落。
聖堂山基本上是由巨石形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上全是原始老林,很難種東西,也沒有人居住,甚至水都很難蓄存,這樣食品大多要靠外運,且山下村莊都距離很遠,這里的吃住理所當然是極其昂貴的。據說,這里的老總梁歡,在2000年變賣數千萬身家,與金秀有關部門簽訂了40年的經營開發協議,至今為止,總投資已近億元。雖說建聖堂山莊和雲海賓館並不是很好的主意,但當初在修建的時候,完全靠人力畜力將物品背上山,又將垃圾背下山,確實費了很多的財力。
賓館的右側是一片高大古樸的杜鵑花樹,最後的花朵們立在風雨中的枝頭上時而輕悠地搖曳著,時而靜靜地低垂著,似乎在想著來年盛花期的心事。賓館的左旁是一片造型奇異的珍珠羅漢松林,古怪的枝幹上生長著好像綠珍珠一般的細葉子,密密麻麻的如同一簇簇祥瑞的雲彩停留在林間。一棵古老而珍貴的華南五針松就高昂地佇立在賓館大門旁的這片珍珠羅漢松林里。這是一棵名符其實的迎客松,它站在門口,古拙而蒼勁,在風中在雨霧中揮動著大手,不停地向來往的遊人致意。來到這里,已不懂得什麼叫暮色了,我們就像幾位天崖倦客,終於找到了一處棲息的地方。
賓館有三層,室內均為木質結構裝修,衛生設備齊全,到也干凈舒適。我們要了一間三人房,洗了個熱水澡,泡了個熱水腳,吃過晚餐,看看天色沒有轉好的跡象,料想「今夜山間雲,相隨窗外宿」了,便蓋上厚厚的棉被,早早地躺下休息了。
夜半,風不斷地扣著門窗,那濕潤的霧絲,似乎從門窗的隙縫中伸過手來,輕輕的撫摸著我的胳臂,撫摸著我的面頰。好舒服好愜意啊,隨著霧絲的抽手,我看到了一輪火紅的太陽,在冉冉升騰,我又看到了幾處佛光在古樹叢里躍動著。我還成了梁歡一般的山莊莊主,一掃自己前半輩子棲棲皇皇,不得安寧,無暇自顧的時光,正享受著這大自然賜給我的無盡的榮光。
哦,多美妙的夜晚,多麼開心的夢境啊!

鳥鳴林深不知處,千年鐵杉立上頭
----重遊聖堂山之四

次日凌晨,幾聲清脆的鳥鳴,將我從美夢中喚醒。我附到妻的耳邊,輕輕的說:「快起來,看日出去吧。」
雲海賓館是坐北向南的,處在山峰的西南面,要看日出,須步行十餘分鍾來到山的東北方向。其實,這偌大的霧,根本沒有散去的跡象,看日出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罷了。既然小鳥們把我們喚醒,這一天美好的時光就不能賴在床上了。簡單地洗個臉嗽個口,背起相機便往山的東北面「天梯」奔去。
山風很大,雲霧像潮水般一波波涌來,遠處依然灰濛蒙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濕霧中夾雜的寒冷,似乎是由那怪叫的風聲糾集的,它們沒有將太陽迎出來,反而讓站在天梯上的我們牙齒打起顫來。我想起妻昨天說的「守著雲開見太陽」那句話,調侃地說:「你說的話,關鍵時候就不靈了。」
妻戲言,這是山神吝嗇,它把無限風光都用雲霧收藏起來,不許我輩凡人多看呢。既然這是我們的機緣不夠,那我們就不要太貪心,把聖堂日出這一美景留給下次再觀看、留給他人去欣賞吧。心中坦然,於是我們又鑽進老林中,和樹怪們捉起迷藏來。
林中的樹與這林中的石,都被厚厚的附生植物穿上一層又一層「綠色大衣」。樹干奇形怪狀,崢嶸不凡,似乎受盡了這高山上風雨的欺壓,一副副蜷伏龍鍾的景象,又象是一條條蟒蛇出洞,要向大自然展現它們無比的頑強與韌性,給人一種陰森古怪毛骨悚然的感覺。深入林中十數米,已置身於一個迷魂陣了,地上何處是朽木,何處是石縫,何處是腐土,何處又是陷阱,很難辯清。繞過一個大樹蔸,當我試探著繼續前行的時候,「撲哧」一聲,我的右腳已陷入了一個近一米深的青苔掩蔽的腐質樹坑,僥幸的是,相機沒摔壞,人還是好好的。這林中的古樹,棵棵都已修煉成精,我這短暫而微小的凡人生命,豈能陪玩得起?
天梯的兩旁有一片矮小的鳳尾竹林,目光越過西南面約二百米的竹林,兩株碩大的古樹一左一右,自成山峰。這是聖堂山眾多的樹中,最為獨特的南方千年鐵杉了。它們寬闊的體形,直徑少說也有二三十米,穩穩當當的坐在山腰,儼然一對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山將軍。它們別具一格的身姿,茂密的針葉,多姿多彩,而樹冠則平坦舒展,如翡翠鋪就的坦途,再加上與旁邊雄偉的山峰作伴,顯得穩重牢固,因而被譽為「平安樹」。
「平安樹」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給每一位來往的客人報平安,祈祝他們幸福安康。這是聖堂山的標志和山徽,這是巍巍聖堂的鎮山之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出「古樹天梯接混茫,雲生足底霧飄香」的感慨來。

杜鵑繁花須大年,虯枝縱舞在眼前
----重遊聖堂山之五

這次重上聖堂山,最大的目的就是觀看萬畝連片變色杜鵑開放的盛況。
據了解,聖堂山萬畝連片變色杜鵑為聖山眾景一絕,每年五月是聖堂山變色杜鵑炫耀自己的鼎盛時節。萬畝連片變色杜鵑同時開放,樹樹繁花,百花競放,花色相間,花香濃郁,令人陶醉。更為壯觀的是,在陽光照耀下,杜鵑隨著花期變化而不斷變化顏色,由紅變紫又由紫變白,每棵樹上紅、紫、白、黃競相開放,競相鬥妍,真是花朵同枝而顏色各異、花瓣同朵而顏色常變,在綠葉的襯托下就像一把把色彩斑斕的大花傘,山風吹拂,花浪翻滾,自然形成浩瀚花海,被人們譽為「人世間之桃源仙國」。2004年5月20日至6月10日,金秀瑤族自治縣還專門舉辦了第一屆杜鵑花節,可見其盛況空前。
雖然杜鵑花林並非聖堂山獨有,但是上萬畝的變色杜鵑花相連成一片,而且種類繁多,卻是聖堂山與眾不同之處。這里的杜鵑多為高寒地區才有的大樹杜鵑,那叫猴頭杜鵑、羊角杜鵑、桂海杜鵑、牛皮杜鵑、頭巾杜鵑、貴州杜鵑、百合杜鵑、華麗杜鵑等等的名字,聽了看了,都讓人忍不住稱奇。由於山雨的影響,加之處於聖堂山杜鵑花小年,待我們上得山來,已基本見不到什麼花了。但從矮胖墩粗,造型原始,古樸蒼勁的主幹以及最後開放的零星花朵來判斷,仍可以想像其色澤鮮艷,富麗堂皇的景象。那時如果置身群山之巔的杜鵑花海,一定會心曠神怡,情不自禁。
大年鼎盛的杜鵑花期錯過了,我們便轉而欣賞這聖山上奇異的杜鵑樹來。
從山下到山上,每個高度,同樣的樹種長勢都是不同的。山上的杜鵑老林更為奇特,雖沒有那種直破青天的架勢,但因長在石縫里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奇特的造型而顯得神奇。有的杜鵑花樹,樹梗粗壯,兩個人合抱恐怕也抱不過來,被大風連根吹倒,根下僅剩下一點的泥沙,但還是長得枝繁葉茂,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有的杜鵑花樹由於山頂風大的緣故,樹枝轉了幾個圈又與地面接起來,形成天然的森林拱門。這些數百歲的老者均是虯枝縱舞,豪情向天,蛇舞龍矯,命大壽高。凝視著這飽經滄桑而又生機勃勃,忍辱負重而又長命百歲的森林精靈,我不僅想起「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與眾」的道家聖人,嘆起短暫的人生何必蠅利相爭、勞命傷神。
南方有佳木,這山頂上受盡磨難而又快樂生長的杜鵑樹,便是最好的註解了。

丹崖石筍滿聖堂,橫看側看各風光
----重遊聖堂山之六

論起廣西的石山來,素以桂林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著稱,而距桂林、柳州很近的聖堂山卻不屬於喀斯特地貌,而是類丹霞地貌。相較於桂林山水的小巧與精靈,它山體龐大,巒勢陡峻,赤崖峭壁,顯得磅薄大氣,浩然傲立,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溝谷奇觀,再與老天爺賦予的氣候連在一起,變化莫測,披上神秘、神奇的面紗,使你看不夠,參不透。因此聖堂山便有幽比廬山、險似華山、峻賽泰山、松勝黃山、峰如張家界等美譽。
一路登山,之字形的石階路蜿蜒而上。石猴賞月、舞女盼夫、靈蛇出洞、神秘古牆、觀音岩、孔雀開屏、壽星岩、龍脊、驚人石等巨石景觀隱隱約約,似乎在等著遊人的慢慢檢閱,它們在雲霧中,在山林里時而真容畢現,時而又羞羞答答,不去細心玩賞,真的還讀不出它們的韻味來。而神女峰、銅牆鐵壁、小五指山、酒瓶峰、寶鼎峰這些遠處的勝景,由於山嵐雲霧的曼舞,時而豪放時而婉約,神秘莫測,嘆為觀止。當你面對那絕壁凝神時,眼前就會出現幻覺,石壁之上,「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便撲面而來,進入你的靈魂深處。
聖堂山的石山多姿多彩,很有情誼。像烏龜抬頭,頭頂壽龜的是一方巨崖,崖身之上,一道裂紋,似以黃金分割法將其一分為二,高者為郎君,低者是嬌娥,二者相依相偎,如醉如痴,似乎「生要連來死要連,千秋萬代共此心」。石壁所傳遞的竟是這樣一種千金難買,刀劍難阻的真情。又如壽星岩,活脫脫一個老壽星頭戴一頂壽星帽,身穿一件寬大衣,手上拄著拐棍,滿臉慈祥的微笑著向遊人祝福:願你福祿壽齊全。深入這樣奇異的景觀中,我們怎能不情感四溢,與山石共鳴。正如稼軒所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記得有一位詩人這樣寫道:「霧鑲群峰蓋現容,時隱時露雲海中。滿山奇花爭斗艷,披紗古松宛若龍。神鞭橫空指天際,大公垂釣坐臨風。聖堂奇景處處有,橫看側看各不同。」聖堂的山石景觀,極雄、奇、險、秀、古、野等特色,尤以雄偉磅礴、氣魄恢宏見長,真不愧了這個「聖」字。盡管儒道兩家對聖人的描述有入世與出世之異、有為與無為之別,但都把「聖」視為最高的智慧化身、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進入聖堂山,融入這神聖的境界中,我們就會對人世間的事物,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智慧的理解,我們的心靈便也得到了升華。
古人雲:人在山旁便是仙。雖說這是體現一種遠離紅塵、遺棄凡俗的超然和逍遙,而我等此游,又豈非游乎塵垢之外?看來,聖堂歸來不看山,這是有道理的。

輕歌曼舞展盛世,傳世絕技惹遊人
----重遊聖堂山之七

從聖堂山返回縣城的當晚,聽說有民俗風情表演,我們便打了輛蹦蹦的(當地一種由三輪摩托改造的運輸工具),來到離城三公里左右的「五里坳」觀看。
蹦的爬過山坳,便見一長堆熊熊大火燃燒著,在黑夜中,顯得異常的耀眼。《砍山舞》的旋律優美曼妙,吸引著我們快速地奔向表演現場。只見火堆的旁邊,一根鑲著二十多把鋒利鋼刀的木柱,從頂端往四周斜拉著三角彩旗。聳立的刀梯像一根堅利的閃著寒光的狼牙棒,直刺向深邃的夜空。幾十名遊客靜靜地欣賞著歌舞,時而報以熱烈的掌聲。民俗風情表演,並不是有固定時間的,需要有人包場,寨子里才能召集人馬來演出。這次老天不雨,我們有緣,趕上了機會,雖說來得遲了一點,但能趕上看演出,我們已經很高興了。
表演的節目主要分兩大類,一類風情歌舞,一類是傳世絕技,兩類節目穿插進行,娛人耳目,攝人心魄,讓遊客飽嘗了一頓精彩的民族文化大餐。風情歌舞主要包括砍山舞、爬樓、跳盤王、香哩歌、民族服飾的展示等,演員們都是農村業余文藝骨幹,有的還多次參加過國際性的演出。從他們的精湛表演中,我們看到了瑤族人民真誠、勇敢與善良的美好品德。
瑤族青年表演的絕技就是我們常說到的上刀山下火海過火鏈之類。說到瑤族的絕技,就一定要了解大瑤山一種叫「度戒」的節日,這大至相當於漢族古時候青年男女成年時「及冠」與「及笄」禮吧,只是接受了度戒的瑤族青年更加勇敢自信。「度戒」的儀式十分隆重,接受「度戒」的人,要接受多種嚴峻的考驗,除上刀山、過火海、下油鍋、吞竹筷、踩犁頭等外,還要翻「雲台」。「雲台」是用四根長4米或6米的條木做成,左右兩邊用36把鋒利的鋼刀紮成刀梯,受戒者接受了「道公」的美好祝願後,便赤足勇敢攀刀梯上到「雲台」頂端,雙手抱膝,後翻騰空跌落人們抬著的鋪有棉絮或稻草的藤網內。當地老人都說,人們在體驗刀的人生和經受火的洗禮後,能消災避難,脫離苦海,身體更為健康,事業更加輝煌。
絕技的表演,看得令人眼花繚亂,心驚肉跳。每一項絕技表演之前,表演者都要一邊燒冥紙,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意思是請他的師傅,以及師傅的師傅的師傅等等眾前輩,前來滅火降溫,賜給表演者勇氣與力量,保佑平安度過難關。光腳板踩過用火燒得通紅的鐵犁頭,我們可以看到冒出的滾滾煙霧,可以聞到刺鼻的肉皮焦糊味,可以看到踩過的犁頭,其高溫仍然可以讓冥紙錢點著明火。其情其景,直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用燒紅的鉻鐵燙鉻豬皮的情景。據節目主持人介紹,這次由盤梅燕等人表演的過火海曾榮獲第二屆中華民間絕技大賽金獎,腳踩燒紅的犁頭、吞筷子、咬碗三項均獲得銀獎。
有趣而又令人不解的是,下火海與過火鏈節目是遊客也能參與的。在表演者第一次走過後,總是有幾位勇敢大膽的遊客,也親身經歷這火海的考驗。主持人調侃說,這還可以治腳氣呢。
輕歌曼舞中展示著當今的繁榮盛世,驚心動魄的傳世絕技表演招惹著眾多的遊人。表演已經結束,我們卻久久回味著……

⑦ 恆山游記文言文翻譯

【課題】 23.游恆山記
【題解】本文選自《徐霞客游記》。恆山,五嶽之一,位於山西北部。
【作者】徐霞客,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地理學家。
【原文】十一日,風翳(yì)凈盡[風平雲散。翳,雲霧],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著手杖攀登恆山。策,拄著,扶著。岳,這里指恆山],面東而上,土岡淺阜(fù)[低矮的土山],無攀躋(jī)勞[沒有爬山的勞累。躋,升,登。]。
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虯(qiú)松[盤曲的松樹]離立[並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於是[從此。是,代虎風口]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循,順著,沿著。乘,憑借]。三里,有傑坊[高大的牌坊。傑,高大的樣子]曰「朔方[郡名。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內則官廨(xiè) [官署]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shì)級[一步一步踩上台階。拾,放輕腳步往上走]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嶽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很高的台階]插天,廡[wǔ,堂四面的廊屋]門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著。穹,高。森立,密集的樣子]。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著改成一間屋子],曰會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jī)危[高]崖、登絕頂。還[huán,轉,繞]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躡[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絕頂,極頂,最高點],而滿山短樹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參差不齊的樣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gǔ,水流急的樣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棗樹。這里指有刺的灌木]盡,始登其頂。
時日色澄(chéng)麗[明麗],俯瞰(kàn)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yì)[濃陰遮蔽]。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與此作伍[呈現出一派青色,跟恆山作伴。此,指恆山]。近則龍山西亘(gèn),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mèi)[肩並肩,衣袖連衣袖。形容靠得很緊的樣子。比,並。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先前]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
【譯文】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里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台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台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經過松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里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內容】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寫會仙台,「台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致、准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台」。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西亘」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瞭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游記》,此後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游恆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恆山主峰的日記。
【主題】文章敘述描寫了作者游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於踏勘實踐的精神。
【寫法】清楚的交代游蹤。
【作業】一、此題旨在讓學生了解、熟悉課文。
上山經過瞭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地方。在山頂上看見了山北「崩崖亂墜,雜樹陰翳」,還有渾源州城,南邊有龍泉山,西邊有五台山,近處還有龍山。這些山都相互連接。
二、此題旨在讓學生從讀徐霞客登恆山的經過中了解他的精神,即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於實踐求實的精神。
三、1.風平雲散,澄碧的天空像水洗過一樣。
2.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
3.山崖崩落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
四、此題旨在培養學生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一定要讓學生做,可以組織展示和評比,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去做。

⑧ 格列佛游記、朝花夕拾的主要內容

主題思想
小說第一卷中所描繪的小人國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國的縮影。英國國內托利黨和輝格黨常年不息的斗爭和對外的戰爭,實質上只是政客們在一些與國計民生毫不相乾的小節上勾心鬥角。
小說的第二卷則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小說的第三卷,作者把諷刺的鋒芒指向了當代英國哲學家,脫離實際、沉溺於幻想的科學家,荒誕不經的發明家和顛倒黑白的評論家和歷史家等。
小說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官爵的可恥行為等。
綜觀小說的全部情節,《格列佛游記》政治傾向鮮明。它的批判鋒芒,集中在抨擊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交配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
《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託,尋求「公正的裁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江湖庸醫耽誤,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學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⑨ 魯迅先生在仙台也中的頗受中的頗是什麼意思

「魯迅先生在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中的「頗」是什麼意思? 很,相當地

頗 基本字義
1、偏,不正:偏~。~覆。~僻。
2、很,相當地:~為(wéi)。~佳。~久。~以為然。
3、姓。

形容詞
1、形聲。從頁,從皮,皮亦聲。"頁( xié)"指人頭。"皮"指"彈性"。"皮"與"頁"聯合起來表示"頭像安裝在彈簧上那樣不停地左右來回晃動,無法安定在正確位置上"。本義:頭來回晃動。轉義:頭偏。
2、偏,傾斜,不平正。
如:循繩墨而不頗。--《楚辭·離騷》
天不頗覆,地不偏載。--《史記·匈奴列傳》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書·洪範》
組詞:頗覆,(偏至一側,只覆蓋一部分。喻偏頗不公平;傾覆,傾倒。);頗回(偏差不正);頗側(偏側不正);頗緣(飾有斜紋的邊緣)。
3、偏邪,不公正。
如: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左傳·昭公二年》
朝廷不頗。--《荀子·臣道》
刑之頗颣。--《左傳·昭公十六年》
書辭無頗。--《左傳·昭公十二年》
人用側頗僻。--《漢書·王嘉傳》
組詞:偏頗(偏於一方,不公正);頗子(歪心邪意;歹心);頗僻(偏頗邪僻);頗偏(不公平。也作偏頗);頗邪(偏頗邪惡);頗說(邪說);頗險(邪惡不正);頗辭(不正之辭);頗類(偏頗不平);頗激(偏激)。
副詞
1、略微;稍。
如:頗通諸子百家之書。--《史記·賈生列傳》
周以來乃頗可著。--《史記·三代世表》
山界頗開。--《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
組詞:頗可(稍可);頗有用;頗敗(稍微擊敗);頗采(稍稍採用);頗脫(時或,間或);頗譏(略有譏刺)。
2、很;甚。
如: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組詞:頗頗(很是;甚是);頗為出色;頗多;頗少;頗佳;頗甚(極甚);頗為得體(甚為切當)。
3、不可。通"叵" 。
組詞:頗奈(頗耐。可憎,可恨。同叵耐);頗我(我是彼非)。
常用片語折疊
頗豐 pōfēng
足夠大而多。如:贏利頗豐。
頗孚 pōfú
得到支撐、支持。如:頗孚眾望。
頗為 pōwéi
很--用在表示心理狀態的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程度很高,但還未達到最高點。如:說話時頗為激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