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青游記點評

青游記點評

發布時間: 2021-02-13 08:16:06

A. 朱自清散文賞析,點評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瞭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後,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後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麼不同,它們都源於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癒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說:「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慘淡經營詩的意境,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構思,整個地展現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於是他的筆下,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或象徵性的寫照;個人特定的情緒、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詩意的寫照,或者說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徵。怎樣創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二者的附麗與連結?對此,朱自清則是繼承弘揚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精神這一整體性的審美把握,加上『詩可以怨』的審美理想的制導,生成了風格的隱秀與清逸的色彩。」(吳周文《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對朱自清散文的深層意蘊,我以為這些話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屬於那種感情和感覺特別敏銳、細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山水花鳥等等,又有著特有的親和情懷和觀賞興致。他的寫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調動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復品味、字斟句酌、「用筆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讓自然的美與他人生的美渾然為一。他不像魯迅,在描寫自然中採取一種超然的、審視的態度,甚至不惜寫了自然的丑來;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畫自然中沉溺其間、忘卻自己,恨不得化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從這一點來說,他是最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諦的。在《春》這篇簡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樣體現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一個飽經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一種心境和情緒,一定是因為他走過了一段最陰暗的日子後,找到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一種心境。「盼望著,盼望著」,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現在光明終於降臨到了眼前,他怎麼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並把它當做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後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一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里寫的是春天裡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里,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這種演變?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創作中具有哪些特別的意義?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B. 你怎麼評價《青春環游記

因為王凱看的,只要看到他就高興。

C. 一篇寫游記的優秀作文加點評(500至600)

山 【游山作文,個人 感覺很好】
一直以來,最愛的景物就是山,愛山的獷野,愛山的秀美,愛山的陡峭.而今日在費縣所見的山,是我從未見過的.你可以想像的到嗎,在那連綿不盡的山群表面,覆蓋著的是數不盡的露天的奇石和聳立其間的樹木,群山之下流淌著碧波盪漾的山澗水,與頭上的藍天相應成輝.是否有一種猶如畫中來的感覺?
在山下,我見到了一種難以解釋的奇觀--指動石.一塊風化億年的巨石竟能被人的一根小小的手指頭晃動.當我看到眼前的這個石頭是如此龐大時,懷疑占據了我的心頭,可當我真正用手指去指它的時候,卻不得不相信了.它的確動了.當然,這並不說明我的力氣大,而是因為一種我理解不了的物理原理.看來真的是"生活處處皆學問".
登山是一件愉快的運動,雖然它很耗費體力.但不得不承認,登山運動鍛煉人的勇氣和膽量.烈日當頭的感覺真的不好受,而且我有點太相信自己的體力了.眼前的這座"石山"看起來似乎並不很高,可真正攀登起來真不比其他高山容易.有的地方僅能單行通過,有的地方需要個子稍高一些的人蹲著慢慢走過,有些地方的台階是與地面成水平的,這就為登山者帶來了許多困難,但同時又帶給人刺激與驚險的精神上的享受.剛走到半山腰,我已累得氣喘吁吁了,不得不坐在一塊光滑的山石上小憩一會兒.但這點困難怎能阻擋的了我前進的腳步,我們又開始向山頂進發.終於,在不停歇的腳步中我們來到了山頂,此時我已是體力透支,滿頭是汗了.站在山頂,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眺望遠方,看到的是高高矮矮,起伏不定的青山.呼吸著山中的新鮮空氣,彷彿身上的每根神經都變的放鬆起來.也許,這就是登山的樂趣所在.
青山,綠水,這些大自然的產物,帶給了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和身心上的放鬆.
黃山 【挺長的,描寫很好】
還記得那次假期,我們一家慕名前來黃山游覽觀光.一路上,人人都在想像著黃山千姿百態的山峰,個個都在想像著黃山清澈見底的小溪.
果然,一走進黃山腳下,我腦子里的一切意念在一瞬間便都凈化了,單單剩下一個字:美.
我們首先坐車趕往山腳下的翡翠谷.啊!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五彩池」.它大大小小大約有100多個瑤池,每一個池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每一個池都有自己美麗的傳說.這些水池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著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輝,好像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翡翠,這就是「翡翠谷」這個名字的由來.使我驚奇的是,這些水池竟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可是,如果把它們舀起來看,卻什麼也沒有了.翡翠谷的水真是奇形怪狀,令人贊嘆不已.看,那兒有個「玉環池」,池裡的水有綠的.黑的.還有透明的.水池裡的水大約有10多米深,水面上還有一些怪石樹立在那兒,在一塊高高的石頭上,有一個洞,聽說可以通向另一個地方.這個洞是圓的,像一個環,所以稱「玉環」.人們一到這,都瘋了起來,就像兩三歲的小孩,沉浸在這美麗的山谷中.滿谷的嘻嘻哈哈,滿溪的歡歡笑笑,形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山是美的.我們第二天坐車到達了山腰的雲谷寺.接著,我乘著纜車准備到達白鵝嶺.透著玻璃遠眺周圍的一切.底下雜草叢生,溪水潺潺.左右兩邊,幾百米高的懸崖拔地而起.終於到了白鵝嶺.不久,我們就要向光明頂前進了.我們一邊聽一旁的導游講解,一邊看這美麗的山峰.還要上這一層層的階梯,上著上著,彷彿就要墜入雲端了.光明頂可是黃山的第二大山峰,導游說:「不到光明頂,不看黃山景.」這更加激發了我們「奮發向上」的堅決態度.我們忽然看見了一大群人圍在一塊又大又長的岩石上照相.哦,原來這就是光明頂啊!我們忘記了勞累,爬上了這塊岩石.哇!太美了!我不經發出這樣的感嘆.我想:「沒有比這更美的景色了.」我站在上面,俯視周圍的一切,所有的山峰都盡收眼底.到處都是山,好像我們都被山包圍住了.
這里不僅山水美,樹也是很美的.迎客松就是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久負盛名.黃山的迎客松更是人人知曉.它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峰峭壁上,這些松樹之所以有這些美名,是因為它的造型獨特,具有「奇」的特性.迎客松他托著自己的枝幹,每天堅受這風吹雨打,可是依然長得高大挺拔,十分特別.這就是它美在的關鍵!
黃山就是我所期待的夢幻般的仙境,它實在美的令人陶醉,令人忍不住贊嘆!

D. 游記評語怎麼評

  1. 可以逐步分析

  2. 優美段落賞析

  3. 重點句子勾畫

  4. 優美詞語摘抄

E. 綠 朱自清 點評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於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這不同於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瞭然。「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既交代了出遊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最後,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起筆不凡,收束利索。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麼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鬆鬆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彷彿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像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於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於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而後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像,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徵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並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採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徵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然後,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於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
《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徵: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准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於立體感。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徵。

F. 湘行散記的點評鑒賞

《湘行散記》點評鑒賞如下:

1、語言特點

散文集。沈從文作。1936年出版。收散文十一篇。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湘西時作的游記。

展現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自發的抗爭。語言清麗,風格雋永,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

書簡一方面擁有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的矛盾苦悶。

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災六難中保存下來的書信,更是對歷史以及作者所創作的小說、散文的一個有力佐證。

2、包含散記

本書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

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6)青游記點評擴展閱讀:

1、作品簡介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2、內容梗概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的庄嚴。

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復合關系。

《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里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虎雛再遇記》、《箱子岩》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

由五四時期興起的中國現代散文,至30年代,創作多以小品形式為主。收入《湘行散記》、《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獨立成篇,又從總體上具有內在的整一性。這種散文長卷的獨創,發展了散文藝術的表現形式,開拓了散文創作的意義空間。

G. 朝花夕拾的點評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雖然已凋謝,但在黃昏時仍能拾起來,給人們以有意義.
《朝花夕拾》簡介: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朝花夕拾》小引

·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
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

《朝花夕拾》目錄:

小引

狗·貓·鼠

阿長和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後記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觀念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 《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塾師壽鏡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
《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讀後感:
不知道為什麼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無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於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罵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
小說初中的語文教材,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都選自這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麼味?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盪胃,甚是尋味。
咸。淚水的味道。朴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都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閑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艷。

有關朝花夕拾的對聯:
獨酌花酒釋胸竹
寒衣不勝暑
朝花夕拾誰歸屬
甜酸咸辣苦

原文閱讀:http://www.tianyabook.com/luxun/zhxs/<朝花夕拾>的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第一篇作品《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噑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台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上述7篇作品,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後面的《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三篇作品,記述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後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印。
《瑣記》憶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H. 作文游記的評語怎麼寫

游昆明野生動物園
昆明野生動物園坐落在雲南省昆明市金殿.這里風景如畫,充滿詩意,讓人陶醉,是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地方.(開門見山,引出下文,總體介紹昆明野生動物園的特徵)
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用五種彩色的樹枝做的五個大字「野生動物園.」我們乘著電瓶車,來到第一處:「紅屁股――狒狒.」站在上面向下看,還真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狒狒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那紅得像夏天裡火紅的太陽――紅屁股.(此處的比喻的修辭用的好,形象的寫出狒狒的屁股)我們想要看看那屁股到底啥樣,可狒狒總跟我們作對,死活不把屁股面對我們,依然在布置精美的園子里跳來跳去.
穿過狒狒樂園,我們來到一個風景如畫,山清水秀的一個小盆地里.有鵝卵石鋪成的小徑,曲曲折折地向前方延伸.轉過草坪,眼前豁然開朗,原來真正的景緻在這里,看那遍地鋪滿的花:有粉的,像一朵朵美麗的彩霞;有紅的,像一團團鮮艷的火苗;有黃的,像一堆堆耀眼的黃金;有雜色的,像雨後天邊那艷麗奪目的彩虹.(一系列的排比很有氣勢的刻畫了花兒的美麗)這里的花兒色彩豐富,五彩繽紛,形態各異.它們個個張著小嘴,仰著小臉,吐著香氣,逗得小蜜蜂、小蝴蝶圍著它們翩翩起舞,嗡嗡歌唱,惹得四周的小銀杏、大梧桐也發出「嘩嘩」的笑聲,這情景實在喜人.(運用的聽覺,視覺,調動了各種感覺)
野生動物園里有:獅子館,老虎園,野狼森林,狗熊館……但最有趣的就是狗熊館了.(過渡自然)狗熊是動物界中最笨的動物了,它的笨拙可把我們逗得捧腹大笑.你別說,狗熊館的前面景色還別有一番情趣,地面上的小草呈嫩綠色,好象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綠地毯,地毯上小花一叢叢,一簇簇,紅的火紅、白得雪白 、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描寫形象)來到狗熊館,我們先用一根線栓上一根胡蘿卜,用一根竹竿的一頭栓上線,把胡蘿卜向狗熊館的裡面.嘿!看愚笨的狗熊站起來了,它用一隻手去拉美味的胡蘿卜,我向上一提,它沒拉著.我跟狗熊玩了好長一段時間,它沒力氣了,兩只手合攏在一起,拜佛似的,它好像在求我把胡蘿卜給它,看它那可憐巴巴的樣子,我只好把胡蘿卜送到它的懷里,它高興極了,露出了甜甜的微笑.看它吃東西的樣子,憨態可掬(這個詞運用的好,形象寫出狗熊的憨態).
走出野生動物園,我興奮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動物園里的一處處美景、一隻只動物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匯集到一起就是一幅異彩紛呈的巨幅畫卷(再次總結全文,點明遊玩的快樂)

I. 朱自清的「綠」的點評

賞析一[2]姜蘇對朱自清《綠》賞析:《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於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這不同於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瞭然。「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既交代了出遊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最後,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起筆不凡,收束利索。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像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麼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鬆鬆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彷彿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像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於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於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而後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像,生動傳神的語言,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徵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並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採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徵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然後,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於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徵: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准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於立體感。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徵。賞析二[3]劉忠華「藝術的女人的聚會」──朱自清《綠》的女性美賞析朱自清先生在其散文名篇《綠》中,將梅雨潭的「綠」當作「藝術的女人」(朱自清散文《女人》中語)來觀照和描繪,以或隱或顯的美女意象群,構成了一道豐富而優美的女性風景線,充分顯現了「綠」詩意盎然的形象魅力,真可謂「藝術的女人的聚會」!1、「洛神」:珠光熠熠的服飾美:「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離合的神光」本來是描繪梅雨潭水波光閃閃、忽明忽暗的神奇景象。但在此處,作者將「綠」比作了絕美的洛神來贊頌和傾慕。曹植在《洛神賦》中極力鋪寫了洛神之美,又寫自己「解玉佩」以通「誠素」,表達了對洛神的無比傾心,然後寫道:「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如同詩詞中「用典」一樣,此處「用典」同樣是為了引起我們的聯想,以豐富文章的表現力。梅雨潭的「綠」有如那「披羅衣之璀璨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的洛神,她是那麼華貴亮麗、光彩炫目,展現了一種「錯采鏤金,雕繢滿眼」的美,引人追捉和渴慕。2、「少婦」:婀娜多姿的體態美:體態美是人體姿勢、動作的美,是人體的具有造型性因素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它比人的相貌更能表現出人的精神氣質,而且「動作的敏捷與優美,是人體端正和勻稱的發展的標志,他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令人喜愛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語)。《綠》中描寫潭水的外形時寫道:「她鬆鬆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在朱自清眼中,梅雨潭「平鋪著、厚積著的綠」,彷彿一塊巨大的綠綢,微風拂過,柔波漾漾。這種「曲曲的波」所呈現的柔和的曲線,被英國畫家威廉·荷加斯稱為一切線條中「最美的線條」,是「美的頂點」,因為「它引導著眼睛以一種愛動的天性去追逐它們」(《美的分析》),這種流暢、輕快的美感,彷彿風韻可人的少婦,穿著緊身的、下擺曳地的綠色長裙,邁著勻稱而輕盈的步伐款款走來,猶如盛開的花朵,浣紗透玉、暗香襲人。其身姿體態優雅的曲線和整體起伏的輪廓,以及背後輕舞的裙幅,體現著年輕女性的婀娜嫵媚和健美豐姿,給人一種飄逸、和諧、生機勃勃的美感,自然會使人感到她卓然超群的女性魅力。3、「少女」:嬌羞含情的風度美:風度美是人的風采、氣質,主要是以神態表情、舉止行動、待人接物中顯露出來的美。「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參見《朱自清文集》,語文課本已刪節,下同)。潭水因瀑流的匯入,在水下湍流和渦漩,水面泛起悠悠漣漪。這情景使作者想起初戀的少女。她情竇初開,嬌羞含情,懷著玫瑰色的相思跟情人約會,卻又靦腆、羞怯、難於啟齒,只好輕輕地撫弄著衣角或花帕藉以掩飾。表面上平靜矜持,而內心卻燃燒著愛的激情,像懷揣玉兔,劇烈地跳盪著,躍動的聲息依稀可聞。這種充滿意趣的描寫,表現了「綠」似靜非靜、靜中含動的難以言傳的神韻,賦予了「綠」以初戀少女那種既纏綿悱惻,又含蓄適度的羞澀之美,真是意脈暗傳,「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全在「那一低頭的溫柔」(徐志摩:《沙揚娜拉》)里了!4、「妻子」:溫柔細膩的性格美:「她滑滑地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綠」的色澤和質地,一是明亮,二是柔嫩。在朱自清的感覺經驗中,「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自然是自己的妻子和當時只有4歲的女兒采芷的皮膚,「雪膚凝脂」、「皓質呈露」,是那麼柔軟滑潤、白皙細膩,正如杜甫所寫的那樣:「肌理細膩骨均勻」(《麗人行》),充滿了勻稱和諧之美。同時, 又不禁使人想起《紅樓夢》中賈寶玉所說的「女兒是水做的骨肉」,見了使人「清爽」。特別是他的夫人武鍾謙,溫柔敦厚,性格如「水」──當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亂跳之水,而是涓涓山泉潺潺溪流,滿蓄著水鄉女兒的似水柔情,恬靜、委婉、和順、細膩、賢良,「從來沒發過脾氣」,「連一絲怨言也沒有」(朱自清:《給亡婦》),使家庭生活彌漫著濃濃的蜜意。5、「玉人」:晶瑩純凈的品質美:「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碧玉」本指清綠色的玉石,後常用來比喻女人(所謂「小家碧玉」),「如花似玉」就是比喻美女。玉之所以為美,是因為它能用來比做君子所崇尚的高貴品德,《詩經·秦風·小戎》中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話,便以玉石的溫潤來比喻溫和、寬厚;在《世說新語》品藻中也把素質美好的人稱作玉人。梅雨潭的「綠」明凈、純潔、通體麗質,有如清麗非俗、品格高潔的「玉人」一般,百媚橫生、魅力無窮,想看卻看不透她──如出水芙蓉,近在咫尺,美而可悅而又不可褻玩,可愛更可敬!從這里,我們也仰望到了朱自清偉大人格的美的閃光。6、「西施」:「充內形外」的精神美:既然難以看透這美麗誘人的「綠」,又舍不下「她」,作者只好繼續尋找自己的感覺,藉助聯想引起對比來表現「綠」的奇異:梅雨潭的「綠」,綠得濃淡相宜、明暗和諧,使人想起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從而將眼前的「綠」和國色天香的越國美女西施聯系了起來。溫州古為越地,西施是越人,地理人物之靈是相應的。梅雨潭的「綠」的美,實為西施之美的再現。西施不僅具有傾國之貌,更具有一種忍辱報國的自我犧牲精神,「蛾眉何惜千般死,為報君羞故國恩」(蕭軍:《吳越春秋史話》)。正是有這種深蘊的內在性格和精神「形之於外」,西施的美才能永放光芒。這里,作者從「西施」的「奇絕」想像並描述著「綠」的「奇異」,表現了「綠」的令人「驚詫」的美,實在是獨具匠心!7、「女神」:神奇善良的心靈美:當作者捕捉到「綠」的奇異之後,又追捉到她的「神奇」:「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此時此刻,作者神與物游,藉助聯想的羽翼,誇張著「綠」的魔法與偉力:可以使舞女飄飄欲仙,可以使盲妹明眸傳情,這是怎樣一片神奇無比的「綠」啊!作者在捕捉「綠」的迷狂中,儼然感覺到「她」就是一位道法無邊、偉力無窮而又樂善好施的「女神」。這種善良的心靈和美好的願望正是朱自清「為人生而藝術」的審美理想的折射。8、「女兒」:活潑可愛的生命美:「綠」是醉人的。作者在神醉心迷之中,把「綠」當作了活潑可愛的「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又進一步把「她」當作自己漸漸長大的「女兒」,拍著她、撫摩她、親她,並別致地稱她為「女兒綠」。情真意切,委婉曲折而又灑脫酣暢,將父親之於女兒的愛噴發而出,語句和生命迸合為一,使「女兒綠」這一詩意形象充滿了無限的意趣和生機,透露出作者對健康活潑的生命之美的禮贊,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升騰著作者蓬勃向上的激情。「綠」,象徵著生命,象徵著盎然的生意,象徵著躍動的生長的力量,更象徵著作者勇於進取的精神!把「水」比作女人,並非朱自清的獨創。但他卻獨具慧眼,發現了其中「女性美」的底蘊,並展開豐富多彩的想像,加以濃麗纖細的描繪,足見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豐富的審美情感和對高尚藝術境界的追求。他從滿眼的「綠」感到「驚詫」,領略到大自然的生命力,進而「作種種幽邈的遐想」(夏丏尊:《白馬湖之冬》),妙悟到「綠」的「女性美」,將長期縈繞在心際的聖潔的「藝術的女人」和眼前碧綠秀美的潭水相互交融:一切描繪都落到「綠」上,盡展「綠」之秀、之艷、之奇、之美,可謂「近而不浮」(司空圖:《詩品》,下同);又從「綠」寫到女性的服飾、容貌、體態、肌膚、舉止等外表美,展現出性格、品質、精神、心靈等內在美,則又是「遠而不盡」。遠近交流,古今合力,神人同一,內外和諧,以有形表無形,以「剎那」展永恆,表現為思維空間的多維拓展,使「綠」的「女性美」成了一種立體的無與倫比的美。這便是《綠》的審美創造和審美功能之所以充分發揮的原因。(原載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9年第2期)

J. 朱自清散文的點評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瞭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後,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後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麼不同,它們都源於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癒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說:「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慘淡經營詩的意境,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構思,整個地展現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於是他的筆下,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或象徵性的寫照;個人特定的情緒、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詩意的寫照,或者說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徵。怎樣創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二者的附麗與連結?對此,朱自清則是繼承弘揚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精神這一整體性的審美把握,加上『詩可以怨』的審美理想的制導,生成了風格的隱秀與清逸的色彩。」(吳周文《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對朱自清散文的深層意蘊,我以為這些話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屬於那種感情和感覺特別敏銳、細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山水花鳥等等,又有著特有的親和情懷和觀賞興致。他的寫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調動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復品味、字斟句酌、「用筆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讓自然的美與他人生的美渾然為一。他不像魯迅,在描寫自然中採取一種超然的、審視的態度,甚至不惜寫了自然的丑來;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畫自然中沉溺其間、忘卻自己,恨不得化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從這一點來說,他是最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諦的。在《春》這篇簡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樣體現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一個飽經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一種心境和情緒,一定是因為他走過了一段最陰暗的日子後,找到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一種心境。「盼望著,盼望著」,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現在光明終於降臨到了眼前,他怎麼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並把它當做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後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一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里寫的是春天裡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里,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這種演變?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創作中具有哪些特別的意義?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